理想模型烟道气驱(氮气驱、非混相气驱)_第1页
理想模型烟道气驱(氮气驱、非混相气驱)_第2页
理想模型烟道气驱(氮气驱、非混相气驱)_第3页
理想模型烟道气驱(氮气驱、非混相气驱)_第4页
理想模型烟道气驱(氮气驱、非混相气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理想模型的建立1、网格及基本参数2、井网井距组合二、理想模型烟气驱影响因素研究1、井网井距2、静态参数3、动态参数三、下步工作计划目录一、理想模型的建立1、基本模型参数网格及基本参数网格维数网格尺寸水平渗透率垂向渗透率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原始油藏压力81*81*825*25*1.550md20md0.2570%11.8MPa利用Eclipse黑油模块建立81*81*8的理想模型,来模拟实际大小为2000m*2000m*12m的理想均质油藏,油藏水平渗透率为50md,垂向渗透率为20md,孔隙度为0.25,原始含油饱和度为70%,原始油藏压力11.8MPa一、理想模型的建立2、井网井距组合油藏生产井注入井井网单元井距1000m

井数9(1注8采)井距500m

井数25(4注21采)井距300m

井数49(9注40采)井距200m

井数121(25注96采)九点法井网设计一、理想模型的建立油藏生产井注入井井距1000m

井数7(1注6采)井距500m

井数22(7注15采)井距300m

井数49(14注35采)井距200m

井数115(38注77采)井网单元正七点井网设计2、井网井距组合一、理想模型的建立油藏生产井注入井井距1000m

井数9(3注6采)井距500m

井数25(8注17采)井距300m

井数49(16注33采)井距200m

井数121(40注81采)井网单元歪七点井网设计2、井网井距组合一、理想模型的建立油藏生产井注入井井距1000m

井数9(5注4采)井距500m

井数25(13注12采)井距300m

井数49(25注24采)井距200m

井数121(61注60采)井网单元五点法井网设计2、井网井距组合一、理想模型的建立油藏生产井注入井井距1000m

井数9(3注6采)井距500m

井数25(10注15采)井距300m

井数49(21注28采)井距200m

井数121(55注66采)井网单元排列式井网设计2、井网井距组合一、理想模型的建立1、网格及基本参数2、井网井距组合二、理想模型烟气驱影响因素研究1、井网井距2、静态参数3、动态参数三、下步工作计划目录二、理想模型影响因素研究1、井网井距采收率在不同井距下,九点法井网采收率均最高;正七点、歪七点及五点法井网采收率相对较为接近;而排状注气方式采收率最低。在不同井网下,采收率随井距增加呈上升的趋势。这是因为在低井距下,气体粘性指进效应更为明显,注入气易早期突破,生产井气液比上升速度加快,导致关井。二、理想模型影响因素研究1、井网井距累计气油比不同井网下,随井距增加,累计气油比先下降后上升最低累计气油比出现在井距300-500m左右,表明在该井距范围内,注入气置换原油的效率最高。二、理想模型影响因素研究1、井网井距累计埋存率不同井网下,随井距增加,气体埋存率呈先平稳后上升的趋势。井距在500m以内,注入气埋存率基本保持平稳,井距大于500m,累计埋存率明显上升二、理想模型影响因素研究1、井网井距总井数与总生产时间随井距增加,总井数降低,总生产时间增加。在井距400-500m左右存在“拐点”,拐点左侧,总井数随井距增加快速下降,而总生产时间则快速上升;在拐点右侧,总井数的下降速度与总生产时间的上升速度趋缓。小井距下,总生产时间短,但由于总井数增加,固定成本与运行成本大幅增加;大井距下,总生产时间延长,但总井数降低,固定成本与运行成本降低。二、理想模型影响因素研究1、井网井距数值模拟方案结果对比井网井距总井数总生产时间year采收率

%累计产油量104m³累计注气量108m³累计产气量108m³累计气油比埋存率平均采油速度九点法2001217.7423.76%176.565.944.09336.4231.14%3.07%九点法3004914.0824.44%181.586.044.15332.6331.29%1.73%九点法5002524.4124.98%185.626.194.25333.4731.34%1.02%九点法1000935.0025.83%191.966.794.13353.7139.18%0.74%七点2001156.9122.29%165.665.443.68328.3832.35%3.22%七点3004912.6622.31%165.825.453.69328.6632.29%1.76%七点5002221.4123.18%172.235.583.78323.9832.26%1.08%七点1000732.7422.68%168.516.083.63360.8040.30%0.69%方七点2001215.8321.69%161.155.413.70335.7131.61%3.72%方七点3004911.2422.37%166.255.563.80334.4331.65%1.99%方七点5002520.2422.58%167.775.493.78327.2331.15%1.11%方七点1000934.4924.37%181.066.363.70351.2641.82%0.69%五点法2001216.8321.56%160.245.223.55325.7631.99%3.16%五点法3004912.6622.07%163.975.283.55322.0132.77%1.74%五点法500252022.75%169.075.373.63317.6132.40%1.14%五点法1000932.2423.48%174.485.993.51343.3041.40%0.73%排状2001217.2421.30%158.295.303.63334.8231.51%2.94%排状3004912.3321.27%158.085.313.65335.9031.26%1.73%排状5002520.4121.44%159.295.353.70335.8630.84%1.05%排状1000931.5821.24%157.805.903.59373.8939.15%0.67%二、理想模型影响因素研究1、井网井距布井方式分析油藏生产井注入井井网单元转注井根据理想模型下不同井网井距烟道气驱数值模拟结果,采用九点法井网在不同井距下相较其他井网模式都取得了最高的采收率,而累计气油比与埋存率数值与其他井网模拟结果接近,同时考虑到九点法布井方式便于后期局部或全局的井网调整,认为在该理想模型下最优布井方式为九点法井网。

对于实际油藏非均质性较严重的情况,应增加注采井数比,从而提高平面波及效率二、理想模型影响因素研究1、井网井距井距分析对比不同井距下九点法井网开采效果,随井距增大,采收率与最终埋存率提高,总井数大幅缩减,同时大井距井网开发也便于后期的加密调整;但相应的大井距井网总生产时间延长。

综合分析注烟道气驱宜采用大井距,最优井距范围应建立相应的经济评价模型进行计算。

二、理想模型影响因素研究2、静态参数水平渗透率对比不同水平渗透率下采收率,采收率随水平渗透率增加呈先快速上升后平缓的趋势。这是因为当渗透率过高时,气体粘性指进效应加剧,平面波及效率降低,使得采收率增幅趋缓。二、理想模型影响因素研究2、静态参数垂直渗透率对比不同垂直渗透率下采收率,采收率随垂直渗透率增加呈先快速下降后平缓的趋势。这是因为垂向渗透率的增加有利于气体在纵向上的窜流,从而加强气体重力超覆作用,导致采收率的降低。二、理想模型影响因素研究2、静态参数原油粘度对比不同原油粘度下采收率,采收率随原油粘度的增加呈明显下降的趋势,随着原油粘度的上升,驱油效率下降,气体粘性指进作用加剧,波及效率降低,从而导致采收率明显下降。地层韵律2、静态参数二、理想模型影响因素研究对比不同地层韵律条件下采收率,正韵律条件下采收率最低,反韵律条件下最高,复合韵律及均匀韵律下采收率介于二者之间。地层韵律2、静态参数二、理想模型影响因素研究反韵律正韵律复合韵律对比不同地层韵律条件下注采井间纵向剖面含气饱和度变化图,反韵律条件下由于底部渗透率高,平衡了由于油气重力差异产生的重力超覆作用,使得纵向上气体分布更为均匀,相应的采收率也最高;而在正韵律条件下,由于油层上部渗透率高,加剧了气体重力超覆作用,生产结束时在油层中下部滞留有大量的剩余油。0.5年2年结束状态注入井生产井毛管力2、静态参数二、理想模型影响因素研究毛管力与油气重力差及粘滞力的关系决定着垂向上的油气平衡。可以看到随着毛管压力的增加采收率呈上升的趋势。毛管力2、静态参数二、理想模型影响因素研究对不同毛管压力情况下注采井垂向剖面含气饱和度图,可以看到,在不考虑毛管力的情况下,油层中下部几乎不含气,驱替过程受重力超覆作用控制,采收率较低。

随着毛管压力的增大,注入气重力超覆作用减弱,沿纵向上气体分布更为均匀,垂向波及效率越高,相应的采收率也提高。

由于烟道气驱开采效果对毛管力较为敏感,而毛管力由于受润湿性、孔吼半径、粒度、分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数值模拟中使用的油气毛管力数据可能并不能代表真实油藏,从而可能低估或高估注气过程中的重力超覆作用,使模拟结果产生偏差。

不考虑毛管力H48断块毛管力1.5倍H48断块毛管力注入压力3、动态参数二、理想模型影响因素研究对比不同注入压力下开采效果,随着注入压力提高,采收率呈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随着注入压力提高,注采压差变大,会加剧注入气在平面上的粘性指进,降低平面波及效率,从而导致采收率降低;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注气压力的提高,气体埋存率上升,总生产时间显著下降,因此在实际方案中,应建立合理的经济评价模型。注入压力3、动态参数二、理想模型影响因素研究注入压力150Bar250Bar水平剖面垂向剖面对比不同注入压力水平剖面和垂向剖面,可以从高注入压力水平剖面上看出,注气前缘更为‘尖锐’,表明气体粘性指进效应更为明显,而在低注入压力下注气前缘更为‘圆滑’,平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