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定)_第1页
《寡人之于国》(定)_第2页
《寡人之于国》(定)_第3页
《寡人之于国》(定)_第4页
《寡人之于国》(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名轲,字子舆。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他在政治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孟子》共七篇,主要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的言行。它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有关孟子的故事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ǎ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有关孟子的故事孟子受教免休妻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

——引自《韩诗外传》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政”主张及意义。2、体会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特色。3、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4、熟读背诵全文。正音王好战数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而不知发(hào)(cù)(gǔ)(yì)(zhì)(xù)(xiáng)(tì)(wàng)(piǎo)整体感知本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谈论的话题是什么?(或围绕什么问题讨论)涉及此话题的语句有哪些?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的“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二部分:(2-4)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与邻国之君一样。)第三部分:(5—7)阐述使“民加多”的具体措施(回答梁惠王的疑问)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于:对于。焉耳矣:语气词连用。河内:黄河以北凶:荒年,年成不好察:观察无如:没有像加:更一、讲释第一段。字词句重点:凶、河东、河内、无如、加少、加多寡人之于国也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寡人之于国也(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察邻国之政(邻国之民不加少)于之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对于到取独的1、第一段写什么?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结果:民不加多邻国之君:不用心结果:民不加少写梁惠王的困惑: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提出疑问)2、梁惠王尽力做了哪些事,为什么困惑?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请:请允许我。喻:打比方。填然:击鼓声。鼓:击鼓,名→动。之:音节助词。曳(yè):拖着。兵:兵器。而:修饰连词。走:逃跑。或:有的人。以:凭借。何如:怎么样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直:只是。耳:罢了,语气助词是:这。无:通“毋”,译为“不要”望:希望之:取独于:比,介词二、讲析第二、三、四自然段。1、注音:王好(haò)战弃甲曳(yè

)兵2、重点字词:好、请、填然鼓之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请以战喻以五十步笑何如特殊句式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或命巾车,或棹孤舟。例子:有些峰峦得着阳光,有些峰峦得不着。或者驾着篷车,或者划着小船特殊句式直……耳,是……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例句: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只好世俗之乐耳。

《孟子梁惠王下》我不是喜欢先王(喜欢的音乐),只是喜好通俗乐曲罢了。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3、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发对方。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不可!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梁惠王

孟轲4、二、三、四段用了个什么成语,有何作用?用意何在?“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说“不可,直不百步,是亦走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的统治者的区别。

说明移粟、移民与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成语弃甲曳兵:五十步笑百步:形容战场上狼狈逃跑的样子。

比喻自己与别人有同样的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的去讥笑别人。五十步笑百步寡人之于学习也

寡人之于学习也,尽心焉而矣。物理差,则移其心于数学,移其力于英语;化学差亦然。察同桌之学习,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同桌之分不加少,寡人之分不加多,何也?”

同桌对曰:“君好睡,请以睡喻。周公召之,昏昏欲睡,弃笔曳书而倒。或半节而后醒,或整节而后醒。以半节笑整节,则何如?”曰:“不可,直不整节耳,是亦睡也。”曰:“君如知此,则无望分多于同桌也。”

梁惠王自认为治国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背后的好大喜功和穷兵黩武。孟子投其所好,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评点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违:违背,耽误。胜:尽,完。数(cù):密。罟(gǔ):网。洿(wū)池:池塘。生:活着的人。丧(sāng):埋葬,办丧事。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王道: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措施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斧斤以时

效果

结果

这一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5、孟子认为应如何实行仁政呢?第五段提出了哪些措施,有何结果呢?

排比。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给人一种吃不完,用不完的感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三、分析讲评第五段。重点字词:1、注音:胜(shēng)食数(cù

)罟(gŭ)衣(yì)帛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谷不可胜食数罟

以时密网按照尽译文:“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树:之:树之以桑:以:衣:帛:豚:之:畜:无:失:食:吃名→动,栽种;音节助词状语后置句介词,凭借yì,穿,名→动丝织品小猪;彘:大猪代词,复指动词,喂养通“毋”,不要错过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夺:谨:庠、序:申:孝:悌:义:申之以孝悌之义:颁:负:戴:耽误形→动,谨慎认真从事古代的学校反复陈述尊敬父母敬爱兄长道理状语后置通“斑”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黎民:然:而:王:未之有也:老百姓这样表转折,却wàng,名→动,为王,统一天下宾语前置句三、分析讲评第五、六段。重点字词:1、注音:鸡豚(tún)狗彘(zhì

)之畜(xù)

庠(xiáng)序孝悌(tì)

然而不王(wàng)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可以衣帛矣无失其时庠序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然而不王者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未之有也状语后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通“毋”穿学校同“斑”,斑白。顶着这样却还称王重要语句翻译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解析

关键词“谨”“庠序”“申”“孝悌”要译出。答案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解析

“何异于”的译法,译为“跟(与)……有什么不同呢?”

答案

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译文: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第6段又提出了哪些措施,设想了那些结果?措施五亩……树之以桑鸡豚……无失其时百亩……勿夺其时谨…….申之以孝悌

效果不王者,未之有也--------王道之成

孟子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养民、保民、惠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除了要合理发展生产,制民之产外,还有教化百姓的主张。衣帛(五十者)食肉(七十者)无饥(黎民)不负戴(颁白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食:检:涂:莩:发:岁:第一个为动词,吃;第二个名词,食物约束通“途”,道路;饿死的人开仓赈济年成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是:异:兵:罪:斯:至:焉:这区别武器名→动,归罪那么,就到,归顺语气词,了四、讲释第七段。1、注音:饿莩(piăo)2、重点字词:

食人食检

涂有饿莩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递进连词吃,动词;约束食物,名词同“途”,道路同“毋”,不要动词,归咎、归罪则,那么转折连词第七段译文:“(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错误态度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正确态度正确态度思考: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对比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

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比喻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讨论: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仁政王道之始不违农时(农)保护鱼类(渔)按时砍伐(林)王道之成鼓励养蚕(纺)繁兴六畜(牧)生产粮食(农)兴办教育初步措施根本措施不可胜食不可胜用保民教民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子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尽心移其民移其粟民不加多?提出问题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邻国之君喻分析问题行仁政之果之始之成斯天下之民至解决问题走未施仁政程度不同实质相同文章的结构思路

小结:引论: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3、句式较整齐,多用排比,气势充沛,增强了雄辩力。1、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市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必须铲除虐政,只有这样百姓才能归附。2、全文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本论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阐述使“民加多”的具体措施结论:保民而王,“则天下之民至焉”一、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善用比喻。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五十步笑百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三、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叙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排偶句、王道之成时的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写作特色用现代观念评价孟子的主张1、王道精神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3)统治者严以律己,不推卸责任2、注意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课文总结拓展一,孟子在文章当中所倡导的“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

思考角度:资源的合理利用;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焚林而畋,明年无兽;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宋.秦观《李训论》)二,文章中孟子的发展生产和提倡教化的思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思考角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国家发展的长远规划;仓廪实而知礼仪——《管子》①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②直……耳

直不百步耳。译为“只……罢了。”③是……也

是亦走也。译为“这是……呀。”④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