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风俗课件_第1页
壮族风俗课件_第2页
壮族风俗课件_第3页
壮族风俗课件_第4页
壮族风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服饰、婚俗、铜鼓节、三月三歌节壮族文化壮族源于我国南方的古代越人。在生活习俗上,壮族一直保留着古代越人“断发文身”的习惯。古代越人“巢居”干栏,迄今有的壮族住房还保留着这种传统的建筑形式。古代越人尚铜鼓,今天壮族地区发掘和发现的铜鼓已达数百面;古代越人迷信“鸡卜”,近代壮族民间还残存着这种巫术。在语言方面,壮语一直保留着古代越人的语言特点。古代越人壮语称“布越”,而今居住在文山州丘北、富宁等县的壮族仍称“布越”、“布雅依”,这说明古越人与壮族有密切的族源关系,当是云南壮族的先民。据史籍记载,云南壮族很早就居住在今文山及邻近各地,他们和广西壮族同源,许多地方志记载云南壮族是广西壮人侬智高的后裔。我主要介绍建筑、服饰、婚俗、蛙婆节、铜鼓节和三月三歌节这六个风俗。

建筑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清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干栏式木楼,这就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民居。建筑壮族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大多数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干栏”形式,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而形式各异。房前多搭一竹、木晒台,晾晒衣物和粮食等。村民比较喜欢聚集一起,房屋一间挨着一间村落远观图服饰壮族服饰大部分与汉族相同,只是在壮族聚居的农村,特别是比较偏僻的山区仍比较传统,多为自纺自织自染的深青色衣料,妇女多穿无领、左袄上衣,下着宽脚裤或褶裙。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妇女头上喜欢包着方形的黑帕,而西北部壮族妇女则在衣服上绣花滚边,腰间束绣花围腰,着绣花鞋,喜欢戴银首饰。男子多着对襟无领上衣,下穿宽脚裤,有的用布帕缠头,现年轻人服饰与汉族相同。正式场合应穿的壮族服饰,非常的华丽多姿各具春秋的壮族服饰令人羡慕不已壮族百姓在一般节日穿的服饰,朴素而大方婚俗师宗壮族婚姻按传统习惯大体可分为提亲、定亲、接亲、送亲、成亲、回门等婚礼过程。

(一)提亲:首先需聘请口才好、能说会道的已婚男、女(未离过婚、未死过配偶、儿女无夭折)两人。提亲由两位媒人带着两包红糖、两瓶酒到女方家说亲。(二)定亲:先由所聘媒人带着鸡一对,酒、肉、糯米各四、五公斤,定婚礼钱20元左右,到女家定亲。近几年礼物、礼钱倍增。(三)接亲:在结婚的头天,男方应按吃小酒时商定的彩礼备齐——猪肉攻、八十公斤,白酒四、五十公斤,饵块五十余公斤,币200元,送到女方家,并由媒人领着对身着盛装,手提着酥肉等物的漂亮姑娘到女方家接亲。女方家要请新娘的姨妈、姑妈向接亲者敬酒,接亲者喝了酒,要给敬酒者“奶水钱”,钱尾数也要带六。

(四)送亲:送亲要有陪娘一对。陪娘的条件是外表美丽且兄弟姊妹多,若已婚要未离过婚、未怀孕的。新娘的同伴要挑好歌手。参加送新人越多越好,一般8——10个。新娘着装依支系不同而有别,五龙、高良的白沙族,新娘身着兰靛等色的盛装,佩戴的首饰如耳环、项链、手镯均系银白色的;黑沙族新娘则上身穿用银镶饰价值四百多元的上衣,下系百褶长裙,肩披银坎肩。陪娘也需与新娘一样打扮。新娘出门不能哭,哭了将一辈子受苦。

(五)成亲:师宗壮族举行婚礼首先要择吉日吉时,吉时良辰一到,唢呐齐奏,鞭炮齐鸣。男家张灯结彩,新婚对联贴满门框,堂内挂满亲友关的贺喜彩对,香烟缭绕,宾客满堂,新娘由陪娘伴随,一对接亲小丫(姑娘)领路,送亲的八对或十对小丫拥进新郎家,进大门时,男家放火炮欢迎,并给新娘锄头一把、葫芦一个拿进新屋。给锄头表示勤劳致富,葫芦表示多福多禄,白头到老。当天拜天地入洞房,但新婚三夜新郎不能与新娘同房,由陪、送亲的姑娘与新娘同房共枕。(六)回门:新婚第三天,新娘早起挑井水倒入厨房水缸中,办一桌酒席,请家族近亲、村老、厨师们入席,新娘领送亲者向入席客人一一敬酒表示感谢。另外,婆婆给新娘带上粑粑、酥肉等物回娘家送给族亲、后家。

(七)婚后礼俗:解放前,壮族盛行婚后女子“不坐家”的习惯,即婚后第三天回娘家,仅在家忙、节日,由婆婆或丈夫的弟妹接回,在婆家住上。农忙过后即返娘家。婚后新郎仍睡婚前的小床铺,新娘回家夫妇才能同床几天,妻子在娘家,丈夫每隔一段时间带着礼物到岳母家看望媳妇,住上一、二宿,无与妻同房之俗。女方要等到怀孕之后,才回去男家住。

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新娘“不坐家”的习俗逐渐减少。有的地方已破除“不坐家”的习俗。铜鼓节铜鼓源远流长,是古代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古时是传递信息、发布号令的重要工具,也是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还是权力和财富的标志。铜鼓涉及矿冶、铸造、声学、历史、艺术以及与之相关的科技史、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铜鼓又成为一般的娱乐敲击乐器。如今广西属壮侗语族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属苗瑶语族的苗族、瑶族和属藏缅语族的彝族,还仍然使用铜鼓,在喜庆节日里敲奏它伴以歌舞,在宗教活动中祭祀祖先以祈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经久不衰。铜鼓,在很早以前就被当作权力的象征、驱邪祈福的神器和娱神的乐器使用了;铜鼓舞,始于文山壮、彝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通过敲铜鼓、跳舞,可以向上苍和祖先传递人们的意愿。壮族则认为敲铜鼓起舞,可以为村寨降妖驱邪,祈求平安。铜鼓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广西花山崖画上也绘有壮族先民围着铜鼓欢呼雀跃的舞蹈图象。新中国成立后,铜鼓舞多用于年节庆典活动,成为群众娱乐性的舞蹈。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铜鼓舞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其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比赛往往通宵达旦。同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比赛结束,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粑等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彻山谷“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每年的这一天,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及其他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歌节期间,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要举办抢花炮、抛绣球、碰彩蛋及演壮戏、舞彩龙、擂台赛诗、放映电影、表演武术和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另外,各种商业贸易、投资洽谈等活动亦逐渐增加,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新风尚。届时,岭南壮乡四海宾朋云集,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绝于耳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三月三歌节广西壮族以善于唱歌为著称。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每年三月三这天,壮乡的家家户户都做好节日必不可少的食品——五色糯米饭,出门在外的亲人要回乡团聚,祭拜祖先。节日期间,青年男女欢聚在一起,抛绣球,对山歌,以歌传情,因此有“三月初三到壮乡,遍地都是对歌场”的说法,“三月三节”因此也被称作“歌节”歌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它是以对歌为主体的民俗活动。三月三歌墟是在农历三月三举行的节日歌会。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满足广大壮族群众的热切愿望,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每年农历三月三为壮族歌节,并在南宁、柳州、桂林等地举行歌节盛会。传统节日从此焕发了青春,更受到壮族人民的喜爱。如果你在三月三时来广西旅游,你就有机会一睹三月三歌墟的盛况。在三月三这天人们还抛绣球三月三歌墟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墟,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墟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贴情贴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