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x_第1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x_第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x_第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x_第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标准与考纲知识对照

课程标准考纲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①一五计划②三大改造③中共八大④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⑤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⑥“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劫难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意义②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意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表现、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①新时期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特点和意义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1.1949年10月----1956年底(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1953年-----1956年底(三大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2.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曲折发展时期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4.1978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据图分析各时期工农业生产变化的原因时间工农业生产总值52年57年60年66年71年73年75年(一)1949-1956年:过渡时期(二)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三)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例题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949-1976)过渡时期(1949-1956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年)一五计划(1953-1957年)—为工业化奠基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正确探索:八字方针(1960年)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年)—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国民经济的劫难考点1练习题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哪些积极的探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失误?从中可以的出哪些经验教训?

考点1积极探索:①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主要任务;②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恢复国民经济。③1971年和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分别着手对经济进行调整和整顿,使国民经济得以复苏和回升。失误: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②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③1966年,文化大革命失误原因:①严峻的国际形势使领导人对形势估计过于严重;②建国以来国内取得的成绩使领导人盲目乐观③缺乏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④人民的迫切愿望⑤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经验教训:①制定经济政策,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②发展经济一定要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要符合国情。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1956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2)经济基础: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3)社会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4)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表现: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交通堵塞、通货膨胀、生活困苦1、帝国主义掠夺。2、国民政府搜刮。3、战争破坏。

原因:(2)措施: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3.合理调整工商业(1)背景:(3)意义:A新生政权得到巩固B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已经完成(土地改革在全国的完成)C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1952年)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提供了借鉴(1).背景: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制定:1953年——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2)内容:“一化三改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制定:1953年——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2)内容:“一化三改造”(3)实质:解决所有制问题——把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结果: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意义: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历史:现实:外部:重工业基础差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苏联经验3.一五计划(1953-1957年)超额完成(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3)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本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途径和方式:意义:(农、手)生产合作社(资’工商业)和平赎买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思考: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私有制占多数,不符合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过程:①必要性: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家②方式和原则:积极稳步发展前进,自愿互利③特征: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1)农业——对苏共而言,农村集体化不仅仅是为了“工业化”,而且也是为了打击个体农民、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需要。中共与俄共本来有很大不同,与乡间的农民有密切联系,是以“农村包围城市”取得政权的,若效法俄共推行农业集体化,势必严重伤害党在农村的社会基础。

(2)手工业——

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政策:二、特点:三、形式:

1953年,初级形式——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等形式

1956年底,高级形式——公私合营企业

策略:利用、限制、改造,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四、利润分配方式:

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实质是指对企业的利润,按照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奖金和留给资本家的利润(包括股息和红利)等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和平赎买国家资本主义“四马分肥”改造生产资料所有制与改造资本家结合【解释:国家资本主义】

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与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高考题训练三大改造的实质是()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B.个体劳动者互助合作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进行限制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D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公有制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图一图二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

2.两个优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3.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4.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从图中可看出一五的企业分布有何特点?原因何在?地理:资源,交通,离苏联近;历史:重工业基础好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先进的社会制度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时间、地点:背景:内容:意义:1.中共八大

1956年、北京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分析正确,探索成功,但未坚持“左”倾错误的发展1.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2.表现:(“三面红旗”的提出)(1)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2)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3)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这是河南建国人民公社的8名劳动力5个小时的劳动成果,仅1.042亩小麦。1月9日报道2000斤6月30日报道5103斤7月25日报道9195斤9月25日报道130434斤1959年各地报道水稻亩产情况——“大跃进”中各地报道的农产量纪录:一颗白菜500斤,小麦亩产12万斤,水稻亩产13万斤,土豆亩产120万斤

1958年《人民日报》经常出现的一句话:“地的产量是由人的胆量决定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大跃进”时期的新闻报道千斤重的大南瓜“大跃进”时的宣传漫画“大跃进”时的宣传漫画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大跃进”时的宣传漫画“看,卫星田的稻子长得多么丰满,16岁的女孩坐在稻穗上,也掉不下来。”这是大跃进时期一张名为《稻穗上的姑娘》新闻图片的文字说明。这块“卫星”田号称“亩产四万三千斤”。后来,稻穗上的姑娘回忆说:“那年,队长带着我们连夜突击,从附近将33亩即将成熟的稻连根拔起,移栽到卫星田里。几十万棵稻穗一夜间移栽到一丘田里,丝风不透。为了防止稻穗倒伏,还从山上砍来近千斤圆竹,穿插中间搭上架子。我就坐上了稻穗,有人喊来记者照了相。”共产风指导思想:内容:三年经济困难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后果:大跃进(大办工业、农业)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教训:不能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教训:尊重客观经济规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人民公社四个基本特征:1、政社合一:既是经济组织,又是行政组织,易出现以行政办法和长官意志指挥生产的弊端。2、一大二公:公社面积大人口多,公有化程度高,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自主经营权。3、三级所有:集体生产资料由公社、大队和生产队三级共同占有。4、一平二调:大队和公社可以平调生产队的财产,所以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不同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人民公社化与大跃进的不同点在于: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不顾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重难点突破

“八字”方针(1960年)成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什么?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调整国民经济比例Fgh十年建设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贵阳乌鲁木齐兰州包头兰新铁路包兰铁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包头钢铁公司大庆油田大庆武汉武汉钢铁公司上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大港油田天津北京柳州黔桂铁路胜利油田东营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1976年)“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①直接损失5000亿元;②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③20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总体损失原因:

局部回升原因:

“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1971周恩来恢复调整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经验和教训1、要充分认识国情;2、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3、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4、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5、要正确认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6、要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高考题训练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间,我国的经济建设()A.初期较好,中后期问题严重B.初期问题严重,后期较为顺利C.初期、中期较好,后期问题严重D.初期、后期较好,中期问题严重D2.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初期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图示反映的是1954年,经分析A和C项是在1958年,故应排除;B项是在1956年,故应排除;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D项。3.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C4.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A.实行“二五”计划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建立人民公社D.开展“大跃进”运动D5.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c(1)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5分)

2008年广东卷材料: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典型题例(2)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超越国情(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4分)①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②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③指导了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978-现在)伟大的历史转折经济体制改革决定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移农村:城市: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经济停滞(经)考点2考点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点451中国需要一场改革吗?

视点一:政府报表中的中国农村

1978年全国人民公社社员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平均74.67元,其中2亿农民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0.11元,1.9亿人每人每天能挣0.13元,有2.7亿人每天挣0.14元。有2/3农民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1/3农民生活水平不如30年代。——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农村贫穷52视点二:史学家笔下的中国城镇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

1957年是637元,1978年是644元。

——林蕴辉《国史札记》

天津市:1975年,工厂第一线工人70%是二级工,月薪41.5元。1950年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1972年,3平方米。

——杨继绳《三十年河东》城市困窘53视点三:数字中的生产状况与效益

1978年,我国每个职工平均创造的价值只有0.9万元人民币,而美国为6.5万美元。1952年到1983年,国家向重工业投资4150亿元,同期重工业给国家积累的资金只有8150亿元。经济低效54视点四:外国记者镜头中的长安街头“在街上看到外国友人,不围观,不干扰,不尾随,热情大方,不卑不亢。”——30年前的《小学生守则》社会封闭55中国需要一场改革吗?

贫穷的中国农村困窘的中国城市低效的中国经济封闭的中国社会56视点五:国家领导人的决心陈云(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年12月说:建国快三十年了,现在还有要饭的,怎么行呢邓小平(中共中央副主席)1980年4月说:现在说我们穷还不够,是太穷。——林蕴辉《国史札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农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企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解放国家中国需要怎样的一场改革?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必记)1.时间、地点:

1978年12月北京2、内容思想

路线政治

路线组织路线伟大决策实行改革开放3、意义建国以来的重大转折,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转折一:“左”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折二: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转折三: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1决3转2新”考点2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依据材料,分析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必记)

材料一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人均粮食产量,1958年303公斤,1978年316.6公斤,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材料二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材料三以政社合一,“三级所有……为特征的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农民未解决温饱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实原因历史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高度集中,平均主义)(1)原因考点360(一)解放农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改革的进程(1)农民的自我解放1978年12月地点严立华家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放宽了农业政策,但仍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这虽然是历史的惯性所致,但包产到户仍然是禁区。——《交锋》由于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影响了人们生产积极性的发挥,粮食产量极低,小岗村最好的年景每人每天9两粮食,收入0.11元;最差的一年每人每天2.8两粮食,收入0.04元。小岗村当时共有20户人家,115人,除了1户外,其他户每年都要外出讨饭。——《30年》这个惊天动地的契约,现作为中国当代的珍贵文物,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藏品号为GB54563小岗村1979年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还有钱,小岗农副产品收入4’7000元,平均每人400多元。在当时,对这群“叫花子”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光芒四射的金山。——马立诚、凌志军著作《交锋》61(一)解放农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改革的进程(1)农民的自我解放(2)从农民的创造到国家决策

①从实践到理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提出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之父。1981年的冬天,杜润生主持起草了改变中国农村历史的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他创造性地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概念。②从局部到全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民:闯一闯杜润生:试一试邓小平:看一看万里:顶一顶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安徽、四川全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什么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示:与人民公社体制相比,在经营管理体制和分配方式上有什么不同?)高度集中统一平均主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经过主要形式(必记)2.改革的分析(1)地位:突破口(2)原因:基本国情所决定(3)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实质及作用: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一)解放农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改革的进程国家:对农民少管一点,把经营权给农民;从农民少拿一点,把收益权给农民。农民:自由度能大一点;农民收入多一点;积极性会高一点。641984年国庆35周年的庆典上,人们用这样醒目的标语,表达着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认同

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根据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怎样的作用?3.意义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作用:①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②农村改革逐渐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③它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4.新变化(必记)(1)经营方式的改变:统一经营分户经营

分配:平均主义自负盈亏(2)行政机构的改变:人民公社乡镇政府(3)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计划经济市场经济(4)产业结构的改变:单一化多元化从1984年开始,乡镇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登上了舞台,不仅为农村增收,更是吸纳了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劳动力人口。

农村改革只是改革开放的发端,经过邓小平这位总设计师之手推动,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扩展到城市。1983年9月,邓小平指出,农村的责任制可以用到城市,用到工业。从农村到城市,改革开放迈进了一大步,这一步不可逆转地将中国带上繁荣发展之路。对比新中国在农村的四次改革内容是否改变土地所有制公有和私有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地主—农民私有是的农民—集体公有是的没有严重阻碍公有没有极大地公有1950年土改1956年社改1958年人民公社1978年体改“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材料反映了①农村经营权发生变化 ②农民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④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高考题训练A69(二)解放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全国推广阶段(1984——1992)增强企业活力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局部试点阶段(1978——1984)扩大自主权厂长负责制

阶段项目改革前改革措施第一阶段政策性调整阶段第二阶段制度创新阶段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制度高度集中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平均主义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内容国有制调动了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意义711990年——计划还是市场:中南海没有结论1990年7月5日下午,在中南海勤政殿,江泽民召开经济问题座谈会。意见一:有林等认为改革有方向性错误,应该是计划取向,但是搞了市场取向,所以出了问题。意见二:吴敬琏等则强调必须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路线,维护市场取向(三)解放国家——经济管理体制改革72◆包产到户姓“社”姓“资”?——这是单干,是倒退,姓“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生气勃勃,姓“社”姓“资”?——乡镇企业是不争之风之源,姓“资”◆城市企业改革搞厂长负责制,姓“社”姓“资”?——这是削弱党的领导,姓“资”◆市场经济姓“社”姓“资”?——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姓“资”思想界:姓社?姓资?人心惶惶……73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以88岁的高龄毅然南巡。南方谈话中以深刻的智慧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而解决了困惑中国多年的难题,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了新的目标模式。1992年计划还是市场邓小平一锤定音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①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②

1989年前后,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必要性①邓小平南方谈话(思想基础)

②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条件)可能性(三)解放国家——经济管理体制改革(1)提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2)目标确立:中共十四大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基本框架确立: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4)理论完善:中共十五大(5)基本建立:21世纪初(6)进一步完善:中共十六大2、建立过程3.作用

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三)解放国家——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第13课课程标准: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为什么一定要对外开放?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发展经济不开放是很难搞起来的。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在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结合以上材料思考对外开放的背景?对外开放的背景国际:1.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联合国、中美、中日)2.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国内:1.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带领导核心形成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第一大举措是什么?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阅读教材思考:我国先后创建了哪些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一、经济特区的建立邓小平曾如此解释“出牌顺序”:“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经济特区的建立什么是经济特区?“特”在哪里?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特”的表现:第一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第二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这些地方率先成为经济特区后有了哪些变化呢?一、经济特区的建立深圳的昨天今天的深圳“一夜崛起的城市”厦门深圳珠海海南汕头1992年,在特区,外商实际投入占全国外商实际投资的29%,外贸出口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7;涌现出一百多个技术和管理先进、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企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这些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一、经济特区的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在经济特区取得巨大成就后,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又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一、经济特区的建立“除现在的特区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一、经济特区的建立二、沿海开放城市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思考: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哪些的作用?一、经济特区的建立二、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三、沿海经济开放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一、经济特区的建立二、沿海开放城市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三、沿海经济开放区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四、沿江和沿边开放港口或城市塔城伊宁瑞丽河口东兴满洲里黑河珲春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塔城伊宁瑞丽河口东兴满洲里黑河珲春乌鲁木齐拉萨昆明贵阳长沙西宁银川呼和浩特长春西安一、经济特区的建立二、沿海开放城市三、沿海经济开放区四、沿江和沿边开放港口或城市五、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塔城伊宁瑞丽河口东兴满洲里黑河珲春乌鲁木齐拉萨昆明贵阳长沙西宁银川呼和浩特长春西安结合此图分析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沿江和沿边开放城市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1.全方位: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不仅对发达国家,而且也对发展中国家,对原苏联东欧地区的国家开放。但我们对外开放的重点还是发达国家。2.多层次:我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对外开放格局。3.多渠道、宽领域:就是向世界市场开放,包括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邓小平曾如此解释“出牌顺序”:“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

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1、为什么要开发浦东?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2、浦东的发展有哪些有利条件?上海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浦东是我去过的地方中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之一,想象不到的成功。”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浦东开发)决策高明,规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迹。”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长城、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的光辉篇章,浦东开发也将成为新的历史篇章。”

——法国总统希拉克浦东创下了许多“全国第一”“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

……浦东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知识整合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形成背景形成过程格局特点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建立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沿江和沿边开放城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开发浦东90年代标志“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1)“1979年,那个春天的到来”与哪次会议的召开有关?(2)“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指什么举措?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4)在广东、福建设经济特区有哪些有利因素。(3)除深圳外,我国还设了哪些经济特区。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珠海、厦门、汕头近港澳华侨多利于引进外资、近沿海,交通便利、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资源丰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与建立哪一经济体制有关?课堂练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共“十四大”,我国国民经济经历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特点、原因和历史地位

①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特点: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份。原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调整工商业,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地位:确立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