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读懂诗歌之九_第1页
有效读懂诗歌之九_第2页
有效读懂诗歌之九_第3页
有效读懂诗歌之九_第4页
有效读懂诗歌之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效读懂诗歌之九——准确判断诗歌的表达技巧类别,规范答题。[示例]

(2012·重庆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金]王寂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4分)[解题流程]1、明确比拟手法后,结合词句具体解说手法的运用,前句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后句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可分析出“散去”之“瘦”暗写“晓云”弥漫时的阔;“肥”暗写雨前水面的窄。2、明手法,解释诗句,说明运用这种手法表现的内容,并指出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何种旨趣,起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3、析语句,联系旧知,从诗词意象、内容、情与景等角度入手,判定使用的表达技巧。4、抓住题目要求“写山水变化的妙处”,分析这两句词中的意象“晓云”“山腰”“宿雨”“水面”,准确把握词中的关键词语“瘦”“肥”等,分析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拟。5、整体阅读诗词,把握诗词内容,上阕写景,深秋,落叶已要飘尽,大雁南归,引发思乡之情,并想象家乡之景。下阕抒情,写自己,写家乡之景,阐明了自己不愿做官的心意。6、读诗词,立足整体,初步感知诗词大意,为判定表现手法作准备。[参考答案]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狭窄。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最重要的就是准确判定表达技巧的类别。如何准确判定一首诗词运用的表达技巧,与考生所构建的表达技巧知识网络有关,还与考生对题目要求的准确把握有关,更与考生掌握的判定表达技巧的方法密切相关。若要准确判断诗词的表达技巧,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常见类型,熟记常用术语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熟悉相关表达技巧的答题角度和术语是解答表达技巧题的前提和关键。古诗词表达技巧种类繁多,角度多样,应认真归纳分类,熟练掌握。2.立足诗词整体,联系思想内容近年来的高考古诗词题目虽然侧重于对具体语句的探究,但局部分析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只有全面把握诗词的主旨,才能更好地体会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效果。3.审清题目要求,寻求答题启示诗歌的表达技巧丰富多彩,设题角度五花八门,因此必须从题目中寻求答题的切入口,以免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有的题目,“小角度”设题,“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中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4.把握思考角度,做到十拿九稳(1)从情和景的角度入手情和景的角度是古诗词鉴赏最基本的切入点。从情的角度看,应重点考虑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比如,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或者是托物言志等。从景物的角度看,应重点考虑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以及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例如,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烘托或细节描写,是虚实结合还是动静结合,甚或是白描等。具体做法是迅速再现相关知识并结合诗词内容加以比对,快速排除后留下最明显的作为预备答案。(2)从内容角度思考联与联或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古代诗歌两联或两句在内容上常常构成对比或衬托关系,有时是动静结合关系,有时是虚实映衬关系

(3)从诗歌的意象入手一是要分清主要意象和次要意象;二是要看是否运用烘托(衬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三是要分析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看有无运用对比(对照)等表现手法;四是要抓住意象本身的特点,看有无象征意义(主要是咏物诗)。5.区别易混的表达技巧(1)借代和借喻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对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景物之中,并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景物来表明心迹、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悟。借景抒情的“情”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的“志”指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人生态度。借景抒情一般要借众多景物来抒情,托物言志一般是聚焦于一个主体事物之中。(3)渲染和烘托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这里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罗敷之美通过行者、少年、耕锄者的反应得到了有力的表现。这样的侧面描写就是烘托。1.试指出下面诗句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1)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参考答案:(1)借喻(2)借代(3)借代2.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参考答案:(1)借景抒情(2)托物言志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山农家顾况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注]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注]嗔:嫌怨。这首诗的首句和次句分别描绘了什么景象?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解题要点1、内容首句从写景角度分析写“板桥与泉声”,实质上是写山从内容角度分析用泉水有声反衬山间的幽静次句从意象角度分析写“茅檐”“日午”“鸡鸣”,有浓郁的乡村气息从写景角度分析以山中农舍所见景象渲染乡村的世间情味和生活情趣参考答案:首句截取了山行途中的一景。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写活了泉水,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写出山间的幽静。(2分)次句是写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运用了渲染手法,午间阳光温暖地照耀着,山农家的鸡咯咯地叫,像是在欢迎来客,使深山中的农舍洋溢着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2分)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宿湘江遇雨谭用之①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②。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注]①谭用之:唐末五代时人。②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为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练剑。这首诗第一句“湘上阴云锁梦魂”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这句话在全诗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3分)参考答案:比拟。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沉重的氛围,同时又烘托了诗人孤舟受阻的怅然愁绪。(回答“奠定全诗怅惘基调”亦可)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玉楼春欧阳修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栏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试分析下阕后两句的抒情特色及效果。(4分)参考答案:托物抒情,借埋怨蜘蛛喜鹊多次误传喜讯,表达了自己久盼不归的失望,从侧面体现出了作者思念之殷切,委婉动人。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望驿台白居易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分条简析。(4分)

参考答案:①以虚写实。闺妇看“当窗柳”遥思宦游人,宦游人见“扑地花”远想闺妇,两下思念的伤感皆是诗人的想象,却真切动人,收“实”之功效。②情景交融,以物衬情。闺妇见柳丝柔长、柳色萋萋,思念宦游人;宦游人见花飞遍地、满目凋残,遥想妻子空闺独守、盼夫归来。写尽花柳伤春意,烘托两地相思苦、惆怅情。③对仗与比喻。一、二句巧用对仗,使诗文形式整齐、音节顿挫。“柳”喻“留”,隐指闺妇情愫如柳丝不绝;“花”喻“妇”,隐指妻子韶华流逝如落花随春而去。④从“双方”同时写起,即“居人思客客思家”,更为感人。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