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学通论》
之刑法内容(罪与罚)
主讲:卢小毛第一讲犯罪是怎样构成的?
他们(她们)的行为构成犯罪吗?案例马锋(已婚)因工作经常出差,在联系业务时,与一饭店服务员刘某互有好感。马锋谎称自己未婚,于95年7月,利用空白介绍信填写虚假内容与刘某登记结婚。后刘某生一子。之后,马锋之妻潘丽有所觉察,多次询问均被否认。马锋恐夜长梦多,即生害妻之心。99年6月某日,潘丽之友送给她两瓶雀巢咖啡,潘丽每晚必冲饮一杯,说喝了提神。马锋即在送来的咖啡中放入氰化物,以毒死妻子,且可免除对自己的怀疑。2000年1月20日,潘丽的父母从外地来探望女儿。潘丽在饭后即冲了两杯咖啡,让父母饮用,造成其父母死亡。
根据上述情况,问:1.刘某的重婚行为是否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为什么?
2.潘丽将父母毒死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案例
一在校中学生(女,15周岁)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由于自行车刹车不灵,在下坡时不慎将一老太撞成重伤,经抢救无效而死亡。问:该女生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提示: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则行为人必须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案例
于某,男,1985年8月13日生,初三学生。
99年8月13日下午,正值放暑假,于某来到自己读书的中学打乒乓球,碰见初一学生张某(女,12周岁)独自一人在值班室内,遂起歹念,将张某骗至学校地下室内强行猥亵,张某反抗,并说要将此事告诉老师。于是,于某用石头将张某砸昏后,又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在张某的喉部、胸部和腹部连刺20余刀,并割掉张某的舌头,剜出张某的双眼,致张某当场死亡。案件于99年8月25日侦破。问: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提示: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案例
李某与张某(女)热恋,后李某提出分手,但张某不同意。某日,张某跑到李某家,与李某言谈不和发生争吵。张某在李某家当着李某的面喝下自备的农药。5分钟后,李某见张某的嘴角流出唾沫,即独自离家外出,后张某被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问: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提示:不作为的义务
行为构成犯罪必须同时具备的要件行为构成犯罪必须同时符合以下四个要件:(一)犯罪客体(二)犯罪主体(三)犯罪的客观方面(四)犯罪的主观方面要件之一:犯罪客体一、概念刑法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构成犯罪的必备要件之一,也是决定案件性质的重要因素。二、特征
1.犯罪客体是一定的社会关系
2.犯罪客体是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
3.犯罪客体是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案例
甲一直怀疑乙自己的妻子有染,早就预谋报复乙。一日,甲找到乙,即上前质问乙,乙不承认,即与乙发生扭打,在扭打过程中,甲掏出钥匙链上的小刀,在乙逃跑时,对准乙的臀部刺去,由于甲、乙都在运动中,结果这一刀刺到了乙的大腿内侧,并造成股动脉破裂大出血休克死亡。后甲被抓获归案。问:甲的行为侵害的客体是什么?该定何罪?
提示: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罪名)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犯罪对象: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而为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具体物。客体与对象之区别四、犯罪对象对定罪量刑的影响
1.特定的对象影响犯罪的构成
2.特定的对象影响此罪与彼罪
3.特定的对象影响量刑案例
甲(男,46岁)、乙(女,42岁)系夫妻,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但两人结婚后一直未能生育小孩。两人曾经要领养一个小孩,但未遇到满意的。一日,两人在外出途中,遇到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即采取哄骗手段,将该小男孩骗回家。小男孩到甲乙家后,甲乙对其十分疼爱,小男孩也过得很愉快。时间一晃过了半年。后来邻居发现甲乙家来来个小男孩后,心里怀疑,即向公安机关报案,随即案发。经过公安机关调查核实,该男孩已满14周岁。问:甲、乙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刑法第262条: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提示:对象影响罪与非罪。案例
某甲,系某村农民,46岁。2004年某日,某甲盗窃某公司仓库里的电线一捆(1000余米,价值1万余元),后销赃得款800元。2004年5月某日晚,某甲乘天黑,爬上电线杆(系某单位的备用线路,供生产用电),用老虎钳剪断电线,共窃得500余米,价值3000余元。后在销赃时被抓获。问:某甲的行为该如何定罪?为什么?提示:客体与对象的关系。对象相同,但客体不同,定罪就不同。案例
2009年某月,某甲拉路抢劫路人的财物4000余元被抓。某甲对自己的抢劫事实供认不讳。
2009年某地发生水灾,许多地方都在积极组织救灾。某日,当载着救灾物资的车辆快到灾区时,乙拉路实施了抢劫,共抢得救灾物资折合人民币4000余元。救灾物资被抢后,影响很坏,公安机关及时破案,将两犯罪嫌疑人抓获。乙对抢劫事实无异议。
提示:抢劫对象的不同影响量刑。
刑法第263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入户抢劫的;(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七)持枪抢劫的;(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要件之二:犯罪的客观方面一、概念
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外在特征。二、犯罪客观方面的要素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对象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或手段因果关系客观方面要素之一:危害行为一、危害行为
表现人的意识和意志,客观上危害社会并为刑法所禁止的身体动、静。其特征是:1.行为的主体性:人的身体动(作为)、静(不作为)【排除“思想犯”】2.行为的有意性:意识、意志支配下的身体动静【排除“无罪过事件”】3.行为的危害性:对社会有严重危害【排除“迷信犯】案例
陈某,男,56周岁,某县山村农民。
97年冬,陈某想盖房子,但是村委会未批给他自己选好的地址。陈某认为是村支书马某故意卡自己。98年春节过后,陈某即向乡、县政府写信,揭发马某“以抓计划生育为借口,收受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人员的财物,并挥霍浪费集体钱粮”等问题。经有关部门调查,有少数问题属实,对马某进行了批评。马某知道是陈某揭发他以后,便多次借故刁难陈某,并鼓动几个人辱骂陈某。陈某见马某不仅未下台,自己反而更受欺侮,便产生了将马某整死或整残的念头。
98年7月12日,陈某听说邻村有个神汉柳某能用“邪法”把人整死,就去找柳某询问。柳说:“我只要捏一个想整死的人的面人像,每天给他胸口扎上一根针,再焚香祈祷七七四十九天,那个人就会胸口剧痛而死”。陈某即提出把马某整死的要求,柳满口答应,但提出要陈某付500元钱。陈答应先交300元,待事成后再交200元,两人还签了合同,内容为:柳负责用“邪法”将马某整死,事成后,陈付给柳500元。如果只是整残,就只付给300元。之后,陈即领着柳暗中指认了马某,让柳照马某的外貌捏面人,陈某回到家中,即耐心等柳的佳音。一周以后,柳因赌博被抓,公安机关从其身上搜出杀人合同,即将陈、柳二人一起拘留。问:陈、柳二人的行为是否是刑法上的危害行为?为什么?二、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一)作为
1.作为的概念:“不当为而为”。
2.作为的表现方式行为人自身的身体动作利用机械力利用自然力利用动物利用他人的行为(教唆)警惕身边的不作为犯罪!(二)不作为
1.不作为的概念不作为即消极的行为,指行为人负有履行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而且能履行但不履行的行为。
“应作为、能作为而不作为”
2.不作为的构成(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义务的来源通常有以下几种:①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②行为人职务或业务上的要求③行为人的先前行为产生的义务④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2)行为人能履行这一特定义务(3)行为人没有履行这一特定义务
案例吴某很疼爱其外甥赵某(男,9周岁)。某日,吴某到其姐姐家,提出要带外甥去附近水库游泳。吴的姐姐(即赵某的母亲)告诉吴某赵某不会游泳,叮嘱吴某要照看好赵某。下午,吴某带赵某到水库,租了2个救生圈,一起游了半小时,后上岸休息。过一会儿,赵某闹着又要下水,吴某拗不过他,就给赵某套个救生圈让其自己下水,自己则在岸上看人下棋,没有照看赵某。赵某下水后不久,因救生圈离开赵某而溺水死亡。问:吴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吗?为什么?
提示:不作为的义务来源。案例
农民吴某与其妻陈某共同生活了40多年。某年6月26日晚,夫妇因家庭琐事发生争吵、厮打。“争斗”结束后,陈某声称日子没法过,要喝农药自杀。吴听后不仅未加劝阻,反而讲“有本事你喝、你喝”等。为此,陈某真的拿农药喝了起来,而吴某这时却独自离家外出,一小时后,吴某回家发现妻子喝下剧毒农药后已经昏迷,即向“110”报警,并随即喊来邻居帮忙将老伴送到医院抢救。遗憾的是,陈某最终抢救无效于当晚身亡。
案件诉到法院后,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吴某系对其妻负有特定义务的人,其放任受害人自杀的不作为行为已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法院以(间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吴某有期徒刑3年。
提示:不作为的义务来源。案例
07年5月25日中午,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年仅17岁的小偷周某,因偷了自行车,被失主颜某等人当场抓获。为了给小偷吃点苦头,颜某等三人用扳手、石块等殴打周某。周某为挣脱围殴,跳入了附近的一条河中,并向河对岸游去。后周某因体力不支沉入了河中。颜某等人见此状况,不但没有救助反而在岸上大笑。后小偷周某溺水身亡。
问:3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2007年11月5日,南浔区法院通过审理认定:颜某等三人负有救助义务并且能实施救助义务却不作为,构成了故意杀人罪。分别判处颜、韩等三人有期徒刑三年九个月、三年三个月和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第232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提示:不作为的义务来源。客观方面要素之二:危害结果一、危害结果的概念危害行为给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的实际损害。研究危害结果的目的是为了正确的定罪量刑。二、危害结果在刑法中的意义1.结果发生与否影响罪与非罪(过失、间接故意犯罪等)2.结果发生与否影响到此罪与彼罪3.危害结果影响量刑4.危害结果可能影响诉讼(轻、重伤)案例
甲,15周岁,均系某中学学生。一日,甲与其他同学在课间休息玩耍,因与乙发生口角,从而发生扭打。甲一拳将乙的鼻梁骨打成骨折,经法医鉴定为轻伤。问:能否追究甲的刑事责任?为什么?
【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提示:危害结果与定罪。案例
一个在宁校大学生(男,18周岁)沉迷于网络游戏,因无钱上网,一日,趁同宿舍同学去上课之际,偷了同学500元钱。后被发现。该同学也承认了自己的盗窃事实。问:该男同学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为什么?提示:危害结果(犯罪数额)与定罪。客观方面要素之三:因果关系一、研究刑法中因果关系的意义二、研究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应注意的问题
1.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2.因果关系的相对性
3.因果关系具有质的同一性
4.因果关系具有严格的时间先后顺序性
5.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6.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
7.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
甲(40岁)到某洗浴中心消费,因受冷落而心生不满,故破口大骂并砸碎大厅内玻璃,该洗浴中心老板的儿子乙(25岁)便上前制止,与甲发生口角,后甲被该中心一保安丙(24岁)拦腰抱住,乙遂狠狠的抽了甲两个耳光,之后,丙也打了甲两记耳光,甲一看对方人多,便想逃离现场,乙、丙也未阻拦,但此时甲突然摔倒在地死亡。后经法医鉴定系外力作用致血栓栓子脱落造成脑梗塞脑讪死亡。
问:确定本案的因果关系要注意什么问题?提示:因果关系与定罪量刑。
客观方面要素之四:其他要素客观方面的其他要素主要是:时间、地点、方法或手段。一、时间、地点、方法或手段与定罪二、时间、地点、方法或手段与量刑要件之三:犯罪主体一、犯罪主体的概念犯罪主体可分为:
1、自然人犯罪主体
2、单位犯罪主体。二、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条件(一)实施犯罪行为并对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自然人的人格(资格):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二)必须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1.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具备的刑法意义上的辩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刑事责任能力的存在,要求两者必须同时具备。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年龄精神状况2、刑法对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1)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不满14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刑法第17条: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已满16周岁减轻刑事责任年龄: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精神状况与刑事责任能力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不能辨认、不能控制)认定标准行为人在行为时处在精神病状态之中(医学或生物学标准)由于这种病症使行为人在行为时对自己的行为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法学或心理学标准)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限制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没有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不影响定罪,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3)生理缺陷与刑事责任能力又聋又哑的人盲人
不影响定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4)醉酒与刑事责任能力醉酒只是减弱并没有完全丧失辩认和控制能力生理醉酒病理醉酒(原因自由行为)3.刑事责任年龄应注意的问题(1)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2)刑事责任年龄的证据审核(3)跨刑事责任年龄案件的处理(4)被害人的年龄对定罪量刑的影响案例
林某,男,1984年4月26日出生,初二学生。
被告人林某在1997年8月至9月间,三次伙同他人拦路抢劫下班女工财物,价值3万余元。1999年5月至7月间,被告人林某又两次抢劫他人财物,价值2000余元。1后被告人林某被抓获。问:对林某案件该如何处理?
提示:年龄与定罪量刑。要件之四:犯罪的主观方面一、主观方面概述主观方面包含的内容:罪过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犯罪动机二、犯罪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犯罪故意可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一)直接故意概念直接故意的表现形式“明知+必然会+希望”“明知+可能会+希望”(二)间接故意概念表现形式“明知+可能性+放任”案例农民张某划着小船在某农场的水库里偷鱼,被农场保卫人员李某和万某发现,二人遂喝令张某靠岸接受处罚。张某即将小船划向岸边。但在离岸约2米余远处又想逃跑。李某见此情形,跳入水中抓住船帮不让其逃跑。而张某逃跑心切,奋力将小船划向水库中央深水区,这时李某已无力抓住船帮,并大声对张某说自己不会游泳。张某犹豫片刻,仍然逃跑,并继续划船。一会儿,李某掉落水中被淹死。问题:针对李某的死亡,请分析张某的罪过形式。案例
李某,男,司机。李某驾驶解放牌卡车为其岳父拉木材,因手续不符合规定,贾某不让李某将木材拉出门。李某强行开车,企图将木材拉走。贾某前来制止,李某一意孤行,仍继续开车出大门,将车前面的贾某推挤到墙根处,贾某顺势爬上汽车保险杆,令其停车。李某不仅不停车,反而加速行驶,中途两次点刹车,将贾某摔下。李某见贾被摔后驾车离开现场。贾某被摔成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问:请分析李某的主观罪过形式?三、犯罪过失(一)疏忽大意的过失(无认识的过失)基本特征:
1、应当预见
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有预见的义务,也有预见的可能。预见的义务:来源于法律、法规、制度、职务、业务及共同生活准则的要求。预见的可能:行为人在当时的情况下有预见的能力。如何判断应不应当预见?应当根据行为人的实际认识能力及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分析认定。(2)行为人在行为时没有预见(3)没有预见的原因是疏忽大意
应当预见是前提,没有预见是事实,疏忽大意是原因。(二)过于自信的过失(有认识的过失)基本特征:1、已经预见发生结果的可能性2、轻信能避免结果的发生表明对结果持否定态度有一定的自身和客观依据对依据作了过高的估计对结果发生的可能作了过低的估计案例
赵某与钱某均系某工厂工人,某日下午6时许,两人在一酒馆喝完酒后,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数字图书馆建设运营合同
- 2024年度跨境电商平台运营合作合同
- 2024年数据中心的租赁与运营合同
- 2024年房地产买卖合同协议全面解析
- DB4114T 192-2023 白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 DB4105T 204-2022 大蒜套种朝天椒栽培技术规程
- 2024年教育投资与融资合同范本
- 押题10工业背景探究和区域工业发展-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原卷版)
- 2024年数据存储场地租赁协议
- 2024年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精准协作指南
- 中考物理总复习《力学的综合计算》专项检测卷(带答案)
- (正式版)JBT 14449-2024 起重机械焊接工艺评定
- 2024年中国大唐集团浙江大唐乌沙山发电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共青团入团考试题目及答案
- 两癌筛查年度工作计划
- 幼儿园《春天的电话》
- 通信工程大三学生就业能力展示
- 音乐剧院演出商业计划书
- 糖尿病中医特色治疗课件
- 提升员工服务意识培训课件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环境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