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1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2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3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4页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服饰方面饮食方面居室建筑习俗风尚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大众传媒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主要内容:▲不同时期变化的表现及原因二、主要阶段:1.近代:▲1840-1912(清末,近代前期)▲1912-1949(民国,近代后期)2.现代:▲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1978-(改革开放后)——四大变迁时期考纲要求: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①男装:▲西装流行的原因:A.西方列强入侵,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B.洋务运动兴起(买办、留学幼童)C.向西方学习要求的反映D.崇洋媚外的心理,追求时髦旗装②女装:改良旗袍1.服饰变化:▲中山装流行的原因:A.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B.民主革命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的反映C.新派人士的欢迎近代男装的演变变化: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结礼义廉耻以文治国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三民主义清朝旗袍民国旗袍③变化趋势: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由拘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走向“开放”④变化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2.饮食变化:(1)中国传统饮食:饮食丰富、习惯多样地方特色鲜明(2)鸦片战争后:①西餐传入②面包房、咖啡店等③西式糖、烟、酒、饮料等鲁菜:脱骨扒鸡异味争尝——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粤菜:东江盐焗鸡川菜:麻婆豆腐淮扬菜:清炖狮子头四大菜系中餐和西餐有什么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区别

中餐和西餐有什么区别?开吃啦:中方饮食追求美味奉为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营养成分,搭配合宜。(3)饮食变化的原因:①西方列强入侵,西方人大批来华,移植西方生活方式②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③观念转变,有钱阶层追求时尚3.居室建筑变化(1)传统住宅:(2)近代:①中西合璧——里弄②西式洋房▲原因:①西方入侵,西方人来华②经济发展,官员、商人效仿中西合璧传统民居上海老洋房4.习俗风尚变化(1)表现:①剪辫易服②废止缠足③婚姻: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维新派)④社交礼仪:

B维新派提出主张A留美幼童,揭开序幕C辛亥革命前后,具有反清革命色彩D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A维新派提出“废止缠足”B临时政府颁布禁止裹脚法令繁琐愚昧走向简约文明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⑤节气:民国开始改用阳历,增国庆、元旦等新节日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

——徐珂《清稗类钞》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剧情:1942年山西某抗日根据地的刘家峻山村里,民兵队长小二黑与同村姑娘于小芹相爱,却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二黑的父亲二孔明还私下给二黑收了个童养媳;小芹的母亲三仙姑由于贪财礼,逼小芹嫁给吃喝嫖赌的吴广荣。于小芹抛弃家庭包办婚姻,与小二黑喜结良缘,冲破了在我国延续几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

民国时期北京某周姓女,“自幼游学欧美,染一种西洋习气,去岁回国,即在宣武门内某学校充任教务,为出嫁计,未行禀明父母,即在门前挂一招夫广告牌,上书女学士周××,现年28岁,久寓北京,现执教鞭于京师某女学校。家资及不动产可达5万元之数。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各学士如有与××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4时至6时,为会谈期,务请应时驾临可也”婚姻法第一条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第二条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第三条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见证浪漫时刻20世纪各时期结婚照大全五四前清末传统婚礼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影的影像.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结婚照,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他们一般选择穿婚纱在教堂举行婚礼。蒋介石与宋美玲邓小平与卓琳的结婚照1939.9建国初: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

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结婚照见面礼:跪拜、作揖—

—鞠躬、握手意义: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留辫本是女真人的风俗,满清入关后,多尔衮于顺治二年规定“剃发”之制:限旬日(十天之内)内一律遵行,违者杀而无赦。可当时许多汉人“宁愿留发不留头,不愿留头不留发”,出现因不剃发而出现的惨剧如“扬州十日,永嘉三屠”。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下令剪去辫子。封建迷信

一双绣花鞋竟不及一个巴掌大,而最宽的鞋跟部分,也最多不过一寸。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你看到什么变化?图一:“三寸金莲”绣花鞋图二:时髦的高跟鞋比一比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服饰变化:①50年代: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列宁装布拉吉中苏关系友好,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绿军装1.服饰变化: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②60-70年代:①50年代: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原因:A.文革闹革命B.提倡节俭、艰苦朴素C.经济不发达,物资较匮乏D.极左思想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绿军装1.服饰变化: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②60-70年代:①50年代: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数量增加、色彩丰富、款式多样、融入国际潮流③80年代以后:▲原因:灰蓝色调五彩缤纷A.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推进,经济较大发展,物资丰富B.中共十四大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党和政府以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目标C.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2.饮食变化: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A基本保障人民物质生活需要B但食物简单,按计划凭票购买C温饱问题长期未彻底解决(尤其农村)2.饮食变化: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②改革开放后:(80年代后)A人们自由挑选,种类丰富B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C讲究营养,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粗粮和绿色食品受欢迎▲原因:A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以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目标,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B农村改革提高生产力,粮食逐年增加C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百姓的餐桌

3.居室建筑变化: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①建国后:住房基本解决,但总体较拥挤,家具陈设简单②改革开放后:住房状况改善▲原因:①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②1995年政府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能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4.习俗风尚变化: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A取缔黄赌毒,涤荡封建糟粕B1950年《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新婚姻制度,促进妇女解放、移风易俗C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成为时尚,社会风气根本变化②改革开放后(80年代后)A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B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风尚正在形成三、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1.近代社生活变化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2.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3.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性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深刻反映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沿海变化快,城市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农村变化慢、触动小,大多仍处于封闭落后状态,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几乎未变,5.50-70年代人民生活基本保障,有较大改善,但总体变化不大(简单、朴素)6.80年代后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根本改观),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四、近代以来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1.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把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影响)传入中国——西方文明的先进性是近代变化的根本原因2.近代以来社会变化巨大,受政治运动和政局变化的影响3.政府政策的促进8.先进中国人认识到自身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进步人士的鼓吹与提倡4.近现代工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6.科技水平进步,物质产品、生活用品、娱乐设施等不断丰富5.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促进思想解放,自由平等观念等深入人心7.崇洋媚外、追求时尚、美观、舒适等心理——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根本原因▲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重大事件有哪些呢?兴办洋务、近代工业、教育等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为实现强国目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思想解放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改善,极左思想影响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日益接轨▲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西方侵略、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传入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考纲要求: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革。

交通工具的更新传统代步工具新式交通工具:人力牵引工具机械牵引工具:木船、轿子、马车人力车、自行车、三轮车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趋势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有轨电车(1906年,天津)汽车(20C初)公共汽车(1924年)

1902年3月,上海人议论最多的是一种能够在街上自动行驶的四轮怪物。这就是汽车。1897年德国生产的本茨汽车晚清中国创办的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1865年建成中国自行设计第一艘轮船“黄鹄号”。轮船招商局冯如和他的飞机冯如沪淞铁路(1876)1876年,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沪淞铁路(中国最早的铁路)。但不久即被拆毁并掷入大海。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通车。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这是第一条中国人(詹天佑)自行设计的铁路。詹天佑京张铁路全长200多公里,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他设计了“人”字形路线。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②政局动荡;③传统思想的束缚;根本原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近代以来交通业发展的原因:①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其最新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②列强为满足侵华的需要,扩大在华利益,达到控制中国广大地区,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的目的,争相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客观影响)③先进的中国人为改变中国落后面貌,救国救民,开始向西方学习,积极引进和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④近代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交通业进步。但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近代:⑤新中国成立,民族独立(前提)⑦政府推动政策,改革开放⑧科技得不断进步⑥经济迅速发展▲现代:近代以来交通业发展的原因:近代交通业发展的特点:——半殖民地特征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公路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同时由于顽固势力阻扰、政治腐败、政局动荡、经济落后,总体发展缓慢③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之间的交通发展不平衡交通工具发展的影响:积极:①交通更为便利和快捷,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②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③促进信息传播,拓宽人们视野,加快生活节奏,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消极:④在近代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对中国的掠夺⑤在现代造成城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能源紧缺等负面影响三、通讯工具的变迁1.有线电报:2.无线电报: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擅自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②中国自办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20世纪初,上海崇明建立无线电报局③甲午战争前夕,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军事官商通报3.电话的发展:A.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B.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中国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2003年末固定电话、手机数量跃居世界第一C.1949年前,发展缓慢D.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快速发展三、通讯工具的变迁4.通讯工具发展的影响:①信息传递更加快捷和简便,开阔人们的视野,提高生活质量,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②促进信息的交流,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③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三、通讯工具的变迁1.外来先进技术传入的推动2.近代西方列强侵略的客观影响3.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的推动4.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政策推动5.先进中国人为改变落后面貌,主动向西方学习6.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7.中国人民聪明才智四、影响中国近现代交通、通讯发展共同原因(小结)考纲要求: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大众传媒: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

第四媒体: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互联网第一媒体: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第二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第三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传统三大媒介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1、历史渊源:公元887年,《邸报》世界上现在最古老的报纸。2、近代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①物质条件---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②社会急剧变化,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③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3、近代大众报业的兴起和发展:A、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B、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C、辛亥革命后,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的工具。如何评价西人办报?A、促进西方文化在华的传播,加强了列强对华文化侵略;B、把近代报刊带来中国,国人办报,人们思想观念改变。近代大众报业发展的影响?①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②宣传教育,启迪民众;③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通俗性报刊);《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它创办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约公元前二世纪左右)。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住处叫作“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这就是《邸报》产生的背景。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申报》(英文:ShunPao)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和标志。初名《申江新报》,创刊于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创办人为英商安纳斯脱·美查(ErnestMajor)1949年5月27日,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中国第一份商业报纸。因创办地在上海,上海别称“申”,故报纸名为《申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上海防务后宣布停刊。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共出版25600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时务报》⑵辛亥革命:宣传维新改良思想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宣传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⑶五四新文化运动:《民报》《新青年》作用:成为宣传先进思想的武器,发挥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⑴戊戌变法: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国民党:《中央日报》作用:为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重要作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不同时期的报纸你知道哪些?时期或时间代表影响电影传入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1931年中国电影从无声→有声的标志1935年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935年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建国后主要的电影题材: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二、影视事业的发展1.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定军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风云儿女》1905年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成为19世纪末1958年,北京电视台的试播2.电视业的发展:二、影视事业的发展①中国电视的诞生:②中国电视的普及: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⑴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力强,电视成为普通电器,档次日益提高——物质基础⑵电视传送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关键⑶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原因:⑷电视节目丰富多彩,质量提高,有较强的吸引力3.电视对当代人们生活的影响:①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具有信息量大、可视性强、覆盖面广的优势②开阔人们视野,丰富生活内容,对社会影响大三、互联网的发展——第四媒介1.诞生:2.1993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3.特点(优点):①界面直观、声像兼备,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②链接灵活,高速传输,使用方便③高度互动,双向传授,功能广泛④费用低廉⑤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②90年代风靡全球▲原因:A二战后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主因)

B“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需要(直因)

①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③把人类带入信息化社会,对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作用,促进生产力极大提高②为教育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引发学习的革命三、互联网的发展——第四媒介①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交往等方式,使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催生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新思想4.对社会生活的影响:5.存在问题: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影响国家经济安全②竞争加剧导致世界更加动荡不安③虚拟社会对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消极影响④不法分子传播影不良、有害信息、腐朽落后文化,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三、互联网的发展——第四媒介⑤使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①互联网比其它媒介更有潜力,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6.启示:②关注网络文明,建设网络道德,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1、维新运动期间,一位英国人到中国来。此时他能够:①到北京观看中国人拍的电影②到重庆租赁土地开设工厂③在上海阅读《时务报》④到广州吃西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C2、“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D3、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近代化的趋势B.自由平等精神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4、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C.服饰变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C5、“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铁路运输B.航空运输C.轮船运输D.电报通讯D6、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B7、“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