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宋元南戏_第1页
第五讲宋元南戏_第2页
第五讲宋元南戏_第3页
第五讲宋元南戏_第4页
第五讲宋元南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讲:宋元南戏㈠南戏的概念南戏原来只称戏文,后来因为它最先在浙江温州一带流传,为区别于北方流行的杂剧,所以称南戏文、南曲戏文,简称南戏,也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它主要以南曲为声腔演唱,由南方语言和南方歌曲所组成的戏曲样式。

南戏的形成:早于北杂剧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后,南渡(1127)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宋光宗赵惇(dūn)同宗堂兄弟)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明代祝允明《猥谈》南戏的形成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5),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由自南渡。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明代徐渭《南词叙录》鹘伶声嗽

钱南扬先生在《戏文概论》中指出:“鹘伶声嗽”是宋金时代的市语,指伶俐腔调,意在夸说戏文的腔调圆美。洛地先生在《戏曲与浙江》中考证,“鹘伶”就是宋人对温州、台州、处州一带优伶的称呼,而“声嗽”指语音唱念的腔调。南戏滥觞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到南宋光宗年间1190—1195),已经流传到都城临安(杭州),盛行于浙江、福建一带。南戏形成地区

南戏最早形成于浙江温州,因此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刘念兹先生的《南戏新证》认为南戏不仅仅是在温州形成的,杭州、泉州和潮州也是发祥地,暂备一说。南戏活动年代:主要是南宋、元、明。南戏产生的时间、地点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时间:宣和年间地点:永嘉(温州)地区发展:光宗朝传到临安(杭州),盛行于闽浙,南宋末年扩展到江西南丰等处。南戏四大声腔“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行,更为无端。于是声音大乱。盖已略无音律、腔调。愚人蠢工徇意更变,妄名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变易喉舌,趁逐抑扬,杜撰百端,真胡说也。若以被之管弦,必至失笑。……今遍满四方,转转改益,又不如旧”。祝允明《猥谈》

南戏五大声腔

叶德均先生将温州腔与我们一般所说的四大声腔并称为南戏五大声腔。今已不传。(《戏曲小说丛考.明代南戏五大声腔及其支流》)刘念兹先生将泉潮腔和四大声腔并列为五大声腔。(《南戏新证》)南戏其它声腔

除了这数大声腔外,其实南戏声腔还有不少。

明人文献中发现的南曲声腔: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杭州腔,乐平腔,徽州腔,青阳腔(池州调),太平腔,义乌腔,潮腔,泉腔,四平腔,石台腔,调腔。

南戏的形式特点(一)脚色体制:

主要有七个脚色生、旦、净、丑、末、外、贴部分脚色在表演上已经形成一定的规范,因此,南戏的脚色体制较元杂剧成熟、稳定。(二)表演:(1)每一脚色都可以唱,唱的形式多种,独唱、对唱、合唱、轮唱,有的还有帮腔等,用来叙述故事、抒发感情、渲染气氛,与元杂剧比,表现手段更为自由、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虚拟表演:例子《张协状元》小二以背为桌、柳永拜见王德用;《宋祁》夜游赤壁一场戏。(3)副末开场:演出时,先由副末上场,念词两阕或一阕,介绍创作意图或剧情大意,称为副末开场。(三)剧本篇幅较长,可以展现更加复杂、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有利于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充分表现作者的思想。

不分“出”,或“折”,而实际有段落,后人根据其自然的段落为之分“出”,一般都有三、四十出。对演出动作、神情和舞台效果的提示称为“介”。作品开头,有韵语四句作为“题目”。《张协状元》:张秀才应举往长安王贫女古庙受饥寒呆小二村口调风月莽强人大闹五鸡山”《琵琶记》: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才有贞有烈赵真女全忠全孝蔡伯喈 (四)音乐:曲调多取自里巷歌谣,在宫调、韵律方面无严格规定,一出中可用不同宫调的数套曲,也可换韵。自从北杂剧流传到南方之后,南戏开始运用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如《小孙屠》第九出:[北曲新水令]——[南曲风入松]——[北曲折桂令]——[南曲风入松]——[北曲水仙子]——[南曲犯衮]——[北曲雁儿落]——[南曲风入松]——[北曲得胜令]——[南曲风入松]

“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明·徐渭《南词叙录》)

(四)音乐:曲调组织比较灵活、自由,南戏音乐获得较大发展,从而丰富了南戏音乐的表现能力。曲调风格清柔婉转。(五)伴奏乐器:以鼓笛拍板为主。南戏与杂剧的区别★明显区别,总的来说,南戏的民间色彩更浓,而文人化的气息较淡。相同之处:有关婚姻、爱情的剧作和揭露社会黑暗的公案剧,在杂剧和南戏中都是重要的题材。题材上的异同南戏与杂剧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南戏中几乎没有借历史故事表现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慨、历史意识而抒情性很强的作品。二是要求维护稳定的家庭关系的伦理剧虽为杂剧、南戏所共有,但在南戏中更为集中和强烈。

体制上的区别一:杂剧分折,一本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篇幅紧凑,情节集中;南戏分场,或叫“出”,一般以人物出场、下场为界限,篇幅可长可短,但一般都比杂剧更长。二,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的曲牌,要求一韵到底;南戏的一出里面可以用不同的几套曲子,而且可以自由换韵。

体制上的区别三:杂剧有旦本戏、末本戏之分;南戏没有一定之规,各种角色都可以参加演唱,还可以合唱、对唱、轮唱,而且,杂剧一般是先白后唱,南戏则是先唱后白。另外,杂剧的角色行当归为末、旦、净、杂,是几个类别;而南戏叫做“生、旦、净、丑”,只是一些角色,出场人物一般比杂剧少。体制上的区别四:音乐风格不同,杂剧音乐采用“北曲”,主要在诸宫调的基础上形成,有七声音阶,节奏急促,风格朴实;南戏则主要借重东南沿海一带的民歌曲调,诸如“村坊小曲”、“里巷歌谣”一类,包括吸收一些宋词的调式,因而总体上属于“南曲”系统,有五声音阶,节奏舒缓,风格轻柔婉媚。。早期南戏发展概貌据捜辑,宋元南戏存目有230多种。其中传本有19种,有佚曲的有130多种。可见,早期南戏文本留存极少。《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错立身》、《小孙屠》。创作者:杂剧作家、文人作家的加入。演出概况:名伶龙楼景、丹墀(chí)秀等(六)作品根据各种材料,存下剧目的二百三十多种,但有本子流传到现在的十九种,在《古本戏曲丛刊》中都能找到。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人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载《永乐大典》13991卷,此书已经流出国外,1920年叶玉甫先生在伦敦一小古玩店中购回,存放于天津某银行保险库中,抗战胜利后此书下落不明。现流传的仅几种抄本及翻印本。《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宋元时期九山书会)四川书生张协赴京应试,途经五鸡山,被强盗打伤,劫去盘缠行李,得栖身古庙中的王贫女救助。王贫女悉心调护张协,两人并结为夫妇。张协伤愈后,又得王贫女筹资,继续上京应试。后张协应试及第,高中状元。当朝宰相王德用欲把女儿王胜花嫁给张协,张协以“只求名不求妻”拒绝。王胜花羞愧得病而死。《张协状元》贫女在五鸡山听说张协得中状元,便进京寻夫。不料张协忘恩负义,认为贫女貌陋身卑,家贫世薄,命门子将贫女打出衙门。《张协状元》剧照后张协赴任梓州府佥,过王鸡山,又与贫女相遇,贫女斥其不义,张协恼羞成怒,竟用剑将贫女砍落崖下,顾自而去。恰在这时,王德用也出任梓州州判,路过王鸡山下,救起贫女并收为养女。到梓州后,王德用假与张协议婚,张协慑于王德用的权势,遂与贫女团圆。

《小孙屠》古杭才人编

开封孙必达,其父早亡

,终日行乐,赎出官妓李琼梅,结为夫妇。其弟孙必贵以屠宰为生,人称小孙屠。李琼梅后与令史朱杰有私,设计杀死丫环梅香,嫁祸于孙必达,必达被捕下狱,屈打成招;小孙屠也在牢中遭盆吊死去,弃尸郊外,东岳泰山府君奏明上帝

,降甘露救其还阳。最后包拯审理此案,将李、朱二人押上街头凌迟。《宦门子弟错立身》古杭才人编

女真族人河南府同知之子完颜寿马迷恋散乐艺人王金榜,无心攻读诗书,遭到父亲的反对,被锁在家中。但他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同自己的心上人私奔他乡,冲州闯府,流落江湖。结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父子团圆。南戏代表作品高明《琵琶记》“四大南戏:“荆刘拜杀”,亦称四大传奇《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一作者:高明(1307?-1359年),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元末至正五年(1345)进士

他的创作,除《琵琶记》外,还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已佚;诗文集《柔克斋集》,也大多散佚,经近人搜辑,仅存五十余篇。作者介绍:学习与做官理学家黄溍的门生。元朝恢复科举后,高明约40岁考中进士,做了十来年的元朝官吏。由于他为官清廉,不畏权势,经常与上司意见不和,故常常辞官隐退,任职时间都不长。作者介绍:辞官与作曲他写《次韵酬高应文》,回顾十余年仕宦生活,感慨万千:曾向天涯钓六鳌,引帆风紧隔银涛。江山有恨英雄老,天地无情雨露高。七国游淡厌犀首,十年奔走叹狐毛。争如蓑笠秋江上,自脍鲈鱼买浊醪。后专心致志从事他酝酿已久的《琵琶记》创作。还作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

《琵琶记》创作轶事

1.呕心沥血。“风声月色来亭榭,老泪年来湿几更。”他反复吟唱,稿本一再修改。《琵琶记》第一出起首云:“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为了达到动人的境地,他“阖关谢客,极力苦心,歌咏则口吐涎沫,按节拍则脚点楼板皆穿。”2.灵异传说。《糟糠自餍》一出,到“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被簸扬作两处飞;一贱一贵,好似奴家与夫婿,终无见期”,这神来之笔,竟使案上双烛的光焰生辉。故改称为“瑞光楼”。

明•徐渭《南词叙录》:相传则诚坐卧一小楼,三年而后成(指成《琵琶记》)。其足按拍处,板皆为穿。尝夜坐自歌,二烛忽合而为一,交辉久之乃解。好事者以其妙感鬼神,为创“瑞光楼”旌之。史料中的评论资料:明•徐渭•《南词叙录》记载:(明太祖赞)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明•魏良辅《曲律》:《琵琶记》乃高则诚所作,虽出于《拜月亭》之后,然自为曲祖,词意高古,音韵精绝。明•王骥德《曲律》认为:“古戏必以《西厢》、《琵琶》称首,递为桓文。”……“《拜月》语似草草,然时露机趣,以望《琵琶》,尚隔两尘。”蔡邕其人蔡邕yong(133-192),字伯喈,陈留圉(yǔ)人(河南杞县)也。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与曹操善。女蔡琰。蔡邕:孝、友、忠、信蔡邕曹操董卓王允焦尾琴熹平石经熹平石碑历史上的蔡邕:文人,博学多才《赵贞女蔡二郎》:书生忘恩负义《琵琶记》:不忘糟糠之妻,忠孝两全(一)《赵贞女蔡二郎》《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蔡中郎”

故事发展与情节介绍蔡中郎的故事也活跃在南戏的舞台。《赵贞女》《赵贞女蔡二郎》。徐渭的《南词叙录》称:“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祝允明《猥谈》的说法可与徐渭相印证:“南戏处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余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明目,如《赵真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以后日增,今遍满四方。”由此可证实《赵贞女》正是早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⒊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在“冲撞引首”下有“蔡伯喈”一条,“院本”是金代流行的戏曲样式,它也保留有早期南戏的这一剧目。⒋元杂剧也经常引用《赵贞女蔡二郎》故事中的情节。可见赵贞女的故事在元代已基本定型,尤其是“罗裙包土筑坟台”的细节更是脍炙人口。《赵贞女蔡二郎》原型主要是谴责蔡贪恋富贵、背亲弃妇,不忠不孝。蔡二郎应举,状元及第,却贪恋功名富贵,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立支撑门户,侍奉公婆,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罗裙包土,修筑坟茔。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可蔡二郎不肯相认,竟放马街衢,揣踏赵贞女。致使天神震怒,雷轰蔡伯伯喈。故事的结局是玉石俱焚:马踏赵贞女,雷轰蔡伯喈。(二)高明的改编高明《琵琶记》》题目中有四句诗: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才有贞有烈赵五娘,全忠全孝蔡伯喈自然原著中悲剧的结尾也被扭转为“满门旌表”的大团圆。高明改编的动因和目的何在?1时势使然在《赵贞女》产生和广为传播的宋代,负心婚变堪称热门话题,当时的官本杂剧、诸宫调、鼓词、话本、笔记小说中都有这类故事,在南戏中描写此类故事的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张协状元》等近10种。负心婚变母题在宋代文学中呈现如此盛况,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作为社会的精英,饱读圣贤书的儒生没有成为道德的传承者,反而屡屡做出负心薄幸的行径,自然激起人们的反感,大量严厉谴责负心书生的作品应运而生。到了高明创作《琵琶记》的元代末期,这种社会风气已经发生逆转。元代儒生的地位一落千丈,他们失去了优越感,“发迹”已是遥不可及,更勿论“富易妻”,此时《赵贞女》故事谴责负心的主题已失去了现实的基础,显然也难以满足观众的期待了。2作者本人的思想高明,元至正五年(乙酉)进士,做过多任地方官。史载他为官练达,正直慷慨,颇有政绩,甚得民心。后因不愿奉承上司,以“论事不合,避不治文书”。数年的宦海沉浮,也使他感悟到功名为忧患之始,萌生了隐遁的念头。于是辞官归里。高明是理学家黄溍的门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视纲常名教。从他所存的诗词文散曲来看,其中就有对官场险恶的感叹,也有要在山林丘壑中寻求心灵平衡的表达。从中可以看出他壮志消磨后独善其身的操守。高明终其一生并未走出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心灵藩篱;始终没有放弃对伦理道德的信仰与忠诚。高明正面鼓吹忠孝节义的作品:《王节妇诗》揄扬守节不再嫁的妇女;《华孝子故址记》盛赞孝子。他还大力宣扬孝义,他的好友刘基在《丽水陈孝女传》中记载了高明的一件善举:当时有陈氏女子,割股疗亲,在继母死后,又出家为尼。高明将此事上表,朝廷降执旌表其门,每月给米,养其终身。高明的南戏《闵子骞单衣记》与崇敬孝行的人物有关。《琵琶记》梗概,共42出。1.寿高堂蔡公逼试闹春园牛氏规奴2.牛丞相借机教女蔡伯喈洒泪登程3.蔡伯喈状元及第赵五娘临妆叹息4.牛太师奉旨招婿蔡伯喈丹陛陈情5.闹灾荒五娘领赈粮强婚配蔡邕入洞房6.食糟糠五娘忍疑猜感孝心蔡婆命归阴7.蔡伯喈衷情难诉赵五娘祝发葬亲8.赵五娘描容上路牛氏女暗窥衷情9.赵五娘题诗试夫婿蔡伯喈书馆认贤妻10.一夫二妻守孝庐墓九重丹沼旌奖一门情节《琵琶记》的戏剧冲突三辞三不从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琵琶记》的主题作者原意: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才。

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祭伯喈。客观效果:忠孝不能两全悲剧命运“三不从”下的悲剧在封建思想与皇权统治者“三不从”的禁锢下,蔡伯喈背负着“三不孝”的罪名,走上了择不自裁、听任摆布的不归路。这既是封建文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三思想倾向:作者在第一出“副末开场”中说:“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又说:“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妻贤。”

1题材:佳人才子,神仙幽怪,关风化(子孝妻贤)2教化:为士大夫所不屑的南戏也可以成为教化的工具,成为“载道”的工具,抬高了南戏的地位与价值。3“动人”实际上就是悲剧的审美效应。引起观众的同情和共鸣。冯梦龙认为:“读高东嘉《琵琶记》而不下泪者,必非孝子。”陈眉公则说:读琵琶令人鼻酸,从头到尾,无一句快活语。《陈眉公先生批评琵琶记·书末总评》《毛声山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一出题词:文章之妙,不难于令人笑,而难于令人泣。盖令人笑者,不过能乐人,而令人泣者,实有以动人也。5伦理本身的矛盾尽孝:显亲扬名“不为禄事,所以为不孝”皇帝不允许辞官“王事多艰,岂遑报父”为皇帝尽忠,与为父亲尽孝,但忠孝不能两全。做忠臣便不能做孝子,做孝子便不能做忠臣。这就是封建伦理本身的矛盾,引发了观众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君臣父子,在封建伦理纲常的框架下,蔡伯喈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臣子、儿子),是被父亲、君王支配、评说的。他的个人愿望是无人理会的,难以坚持。所以才有三不从,他以尽孝为由,却被父亲、君王以更冠冕堂皇的理由驳回。蔡伯喈没有最终的解释权,决定权。(在强者手中)

由于封建伦理本身的不周全,使蔡难以违抗,又无所适从,只能是任其拨弄,随波逐流。由此,本剧从悲剧人物的身上引发了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质疑。揭示了现存道德的不完善乃至虚伪和罪恶,表现出企图从儒家经典原始本义追求完善道德的意欲。蔡在唱词中也表现出来:(书馆逢悲)36出“你看文书里那一句不说着孝义?当原俺爹娘只要俺学些孝义,教我读文书来,谁知道被文书误?”[解三酲]:叹双亲把儿指望,教儿读古圣文章,比我会读书的把亲撇漾,少甚么不识字的倒得终养。(书)我只为你其中自有黄金屋,却教我撇却椿庭萱草堂。还思想,(休休),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爹娘。[前腔]比似我做了方心台馆客,到不如守义终身田舍郎,白头吟记得不曾忘,绿鬓妇何故在他方?我只为你其中有女颜如玉,却教我撇却糟糠妻下堂。还思想,(休休)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妻房。42出一门旌表牛相带来了诏书,旌表满门。[一封书]生唱:儿不孝有甚德,蒙岳父特主维。(呀!)何如免丧亲,又何须名显贵?可惜二亲饥寒死,博换得孩儿名利归。功成名就并未使蔡心灵平衡,双亲的死亡,给他巨大的遗憾和痛苦。四、人物1悲剧主人公赵五娘是剧中塑造比较成功的形象。她虽然是被当作恪守封建妇道的孝妇来刻画,但作者为了达到理想的悲剧效果,写她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对丈夫尽忠,对公婆尽孝,以牺牲自己来对别人尽责,做到了常人难以做到的事。可以说,“糟糠自厌”、“祝发买葬”等感人的行为,已经突破了“孝妇”的局限,体现了勤劳坚韧的品格和自我牺牲精神,这实际上是深潜在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身上的传统美德。

人物心理刻画细致。如《糟糠自厌》一出,赵五娘吃糠的心理活动写得相当细腻。她把糠被舂,被筛的辛苦同自己的痛苦联系起来,“苦人吃苦味,两苦相逢”,有说不尽的感慨。又由糠和米本是相依共存,但簸扬分出了贵贱,把这同自己和丈夫的不同处境联系起来,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人物性格。〈孝顺歌〉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嗄(á)住。糠啊,你遭砻(lóng)被舂杵,筛你簸扬你,吃尽控持,好似奴家身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

〈前腔〉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被簸扬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与夫婿,终无见期。丈夫,你便是米呵,米在他方没处寻;奴家恰便似糠呵,怎的把糠来救得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的教奴供膳得公婆甘旨。

2蔡伯喈是作为全忠全孝的典型来刻画的。客观上被写成了一个在政治方面和婚姻方面都陷于进退维谷困境的人,一个任人摆布,软弱忍让,内心矛盾苦闷的知识分子。这样的性格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具有一定典型性。

黄仕忠《琵琶记》研究,是新时期阐释的最大收获,他说《琵琶记》表现的是与中国社会家庭婚姻相关的孝道伦常故事,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即在于深深楔入以孝道为中心而推衍出来的传统文化中。它触及了作为社会组织规范的儒家伦理纲常以及这种伦理纲常制约下的社会本身,展示了这一生活条件下人物的性格命运。3牛氏贤惠深明大义说服父亲自认罪魁祸首一夫二妇守墓三年4牛相专横跋扈自私凶暴蛮横无理5张大公乐于助人五结构双线交叉的艺术结构。从关目安排看,作者把赵五娘一家的凄苦场景和蔡伯喈在牛府的豪华生活交叉演出。一边是赵五娘临妆感叹,一边是蔡伯喈杏园春宴;一边是赵五娘背着公婆吃糟糠,一边是蔡伯喈和牛氏赏月饮酒。两条线索交错展开,两种场景迭相出现,从而加大了观众或读者的心理落差,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六曲词:本色与文采并行赵五娘:本色蔡伯喈:文采第三节《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琵琶记》人物塑造逐步摆脱了单线类型化的写法,注意多角度地展示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2、《琵琶记》的戏剧冲突,双线并行3、《琵琶记》语言成就表现在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艺术上的不足是:过多的道德说教,情节的疏漏和生造硬捏,庸俗无聊的打浑,词藻的堆砌,无谓的铺写等等。牛小姐的言行蔡公蔡婆与蔡伯喈赵五娘上京寻夫牛小姐的侍婢蔡伯喈上朝影响:《琵琶记》的双线结构成为传奇创作的固定犯式;它的曲律成为各家曲谱选录的主要对象。它成为演剧的典范,是每个演员必须学习的入门戏本;而每一种新的戏曲声腔兴起,往往从成功改编《琵琶记》开始。它是戏曲史上传演最广的作品之一。是南戏的中兴之祖,是明代戏曲的先声。同时也具有世界影响,早在19世纪,就先后有英文、法文、德文和拉丁文的选译和介绍,20世纪30年代还进入百老汇演出。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琵琶记》南戏之祖元杂剧殿军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一)人物塑造取得较大成功。蔡伯喈优柔寡断、委曲求全,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赵五娘善良朴素,刻苦耐劳,糟糠自咽,剪发买葬,体现中国古代妇女的优秀品德。《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二)双线结构特色。一条写蔡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在家中的种种苦难。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场景对比衔接,使贫富悬殊的情景形成强烈反常。(三)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赵五娘语言本色;蔡伯喈的语言辞藻华丽。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相协调。(四)、《琵琶记》的流传与影响明代人徐渭的《南词叙录》:

我高皇帝既位,闻其名,使使征之,则诚佯狂不出,高皇不复强。亡何,卒。时有以《琵琶记》进呈者,高皇笑曰:‘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既而曰:‘惜哉,以宫锦而制鞵也!’由是日令优人进演。寻患其不可入弦索,命教坊奉銮史忠计之。色长列杲者,遂撰腔以献。南腔北调,可于筝琶被之……”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浸淫胜国,崔、蔡二传奇(指《西厢》、《琵琶》)迭出,才情既富,节奏弥工,演习梨园,几半天下。上距都邑,下迄闾阎,每奏一剧,穷夕彻旦,虽有众乐,无暇杂陈。”1、流传广泛、常演不衰。《琵琶记》现存流传的全本有40多种,在29种戏曲选本中留下的折子戏和曲子有250种。2、《琵琶记》成为传奇创作的范式;戏曲声腔形成的门槛、戏曲表演的入门戏。《琵琶记》的世界影响3、《琵琶记》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古典戏曲之一。早在19世纪就先后有英文、法文、德文和拉丁文选译和介绍,20世纪30年代,还进入百老汇演出,颇受观众欢迎。四大南戏:《荆》、《刘》、《拜》、《杀》元末四大传奇,又称“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作品的并称,简称“荆刘拜杀”。此说见王骥德《曲律》。宋元四大南戏《荆钗记》(一般认为作者是元末柯丹邱):穷书生王十朋和大财主孙汝权分别以一支木头荆钗和一对黄金宝钗为聘礼,向钱玉莲求婚。玉莲因十朋是“才学之士”,而留下了他的荆钗。成婚后,王十朋赴京考中状元,因拒绝万俟丞相的逼婚,被调至烟瘴之地潮阳任职。他的家书被孙汝权截去,改为“休书”。玉莲不信“休书”是真,坚拒继母要她改嫁孙汝权的威逼,投江自杀,被人救起。王十朋惊闻钱玉莲自杀,设誓终身不娶。后夫妻间仍以荆钗为缘,得以团聚。

《白兔记》永嘉书会才人编

徐州沙陀村在冬令祭神赛社时,社主李文奎在马鸣王庙上供的福鸡失窃,系藏身供桌下的贫汉刘知远偷食。李文奎见刘知远相貌堂堂,便雇他放牧,后又见他气概有异,定能发迹,便将女儿三娘许配与刘。文奎去世以后,三娘的兄嫂欺凌知远夫妇,先让知远看守六十二亩瓜园,彼处有瓜精,常在半夜食人,刘知远奋力战胜瓜精,并夺得头盔衣甲和兵书宝剑。知远不堪兄嫂欺侮,决定去投军,临行时向三娘表示:不发迹,不做官,不对哥嫂报仇,决不回家。《白兔记》知远走后,兄嫂百般欺侮三娘,迫使她在低矮的磨房内分娩,自己咬断脐带,为儿子取名咬脐郎。兄嫂又要溺死幼儿,老家人窦公将咬脐郎送到并州刘知远处。时因刘知远屡立战功,被长官岳勋招赘东床,岳小姐抚养咬脐郎。十六年后,咬脐郎率众行猎,他箭中白兔,兔儿带箭逃走,直追到沙陀村一口井旁,兔儿钻入一位凄苦妇人裙下就不见了,待问明汲水妇人,觉得此妇人身世与己有关,便回家禀告父亲,刘知远告之此妇人乃是他的生母。这位已升任九州安抚使的刘知远又去和三娘相会,互诉十六年的苦情,并要惩治兄嫂,但在三娘求情下,宽恕了大哥,处死了大嫂。《拜月亭》(明人改本《幽闺记》)

相传作者是元人施惠以蒋世隆、王瑞兰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写金末蒙古军队南侵,金兵部尚书王镇奉旨往边地议和。时蒙军直逼大都,金主逃亡汴梁,王镇之女瑞兰与母于兵乱南逃中失散,秀才蒋世隆则与其妹瑞莲失散。在相互寻觅之间,王瑞兰与蒋世隆巧遇,二人假作夫妻结伴而行;王镇妻途中偶遇世隆之妹瑞莲,认为母女。蒋世隆与王瑞兰葫途经广阳镇,投宿旅店,经店主夫妇撮合而正式成亲,婚后蒋世隆患病,淹留旅邸。王镇奉旨议和成功,回朝复命,途中亦投宿此店,父女相会,正惊喜间,得知瑞兰私嫁蒋世隆,大怒,逼女随其归家。归途中又与其妻及蒋世隆之妹瑞莲相遇,遂同赴汴梁。后蒋世隆状元及第,奉旨与王镇之女结亲,夫妻兄妹团圆。《杀狗记》相传作者是元末明初徐田臣东京孙华家道殷富,妻杨氏贤淑,弟孙荣在学馆攻书。孙华结识柳龙卿、胡子传两个酒肉朋友,吃喝玩乐,花天酒地,听信柳、胡二人的挑拨,将弟孙荣赶出家门。孙妻杨氏见丈夫不听她好言相劝,执迷不悟,买来一只狗,杀死后假作人尸,于夜间置于自家门口。孙华醉归,将死狗当作死尸,找柳、胡二人帮助移尸避祸,二人拒不前来;杨氏从从破窑找来孙荣,将尸背往他处埋葬。柳胡二人此时却乘机敲诈孙华钱财,到衙门告孙华杀人。孙荣作证,杨氏说明事实经过,真相大白;此时孙华方才醒悟,把孙荣接回家,兄弟和好。延伸四大南戏剧本的最初形态,明徐渭在《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内有著录,大多出于民间艺人之手,成就不高。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修订和改编”的世代累积,以及文人作家加入创作行列,促使写定本的产生,并最终流传后世。流传至今的宋元时期的南戏作品,大多属于晚明刊本,并不完全保有原貌。这也是戏曲文学的特有现象。《拜月亭记》相传为元人施惠所作。原本已佚,以明世德堂刻本较近原貌,其他传本则多题作《幽闺记》,经过明人较多改动。世德堂本剧终【尾声】说是“书府番誊燕都旧本”,可知它是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而成的。全部情节在蒙古入侵金国的战争中展开,与一般的才子佳人儿女风情题材不同,作品还写出了广阔的社会风貌。情节起伏跌宕,关目生动,在悲剧性的事件中,巧妙地插入巧合、误会的关目。机智有趣的对话,使全剧带上了喜剧色彩。而语言的天然本色,更是一向为人们称道。《杀狗记》相传为元末明初人徐臣所作。这是一出出于孝悌观念的社会伦理剧,强调只有手足之情才是可以信赖的,狐朋狗友不足与交。此剧涉及因财产纠纷而引起家庭破坏的社会现象,这也是宗法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因而有其现实的意义,受到大众的欢迎。此戏曲文俚俗,明白如话,但艺术上显得比较粗糙。《荆钗记》,一般认为是元末柯丹邱所作。现存多种刻本,以温泉子编集的《原本王状元荆钗记》较近原貌。今传本与《琵琶记》强调“关风化”的倾向一致,但在多方面突破了儒家的价值观,同时也涉及了许多时人深为关切的社会问题,明王世贞称“《荆钗》尽俗而时动人”(《曲藻》),即为中肯的评价。《刘知远白兔记》永嘉书会才人编。刘知远是五代后汉的开国皇帝,以一个流浪汉而登上皇帝的大位,他的传奇经历为民间所喜闻乐道。平话、诸宫调、杂剧都有同题材作品。该故事表明了作者“贫者休要轻相弃,否极终有泰时,留与人间作话题”的创作意图。讨论?1、蔡伯喈——中国知识分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