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08 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运动-【高频考点专练】高考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解析版)_第1页
高频考点08 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运动-【高频考点专练】高考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解析版)_第2页
高频考点08 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运动-【高频考点专练】高考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解析版)_第3页
高频考点08 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运动-【高频考点专练】高考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解析版)_第4页
高频考点08 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运动-【高频考点专练】高考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频考点08·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运动1.(2022·江苏江苏·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将领土拓展至甘肃、四川、广东等地。目睹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逐步丧失的诸侯国君,深切地意识到战争中新增长的土地继续授予卿大夫的后果,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在此时逐渐萌生。上述现象A.为国家走向统一奠定基础 B.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表明分封制开始走向解体 D.保证了中央对封国的集权控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征战不休,诸侯王为了更好统治新占领的地区,逐渐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和县,这种现象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项正确;材料中现象与A项无关,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现象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材料中现象指的是诸侯国在新增长的土地设立郡县,而不是分封制,所以D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2.(2022·重庆八中模拟预测)商鞅变法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加征赋税,且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这一做法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C.增强了秦国经济实力 D.废除了宗法血缘关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国的这一做法促进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是在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全面承认土地私有的措施中确立的,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无关。故选C项。3.(2022·河南开封·模拟预测)战国初期,吴起为魏国的西河郡守,曾悬赏“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以攻打秦国;魏国考选“武卒”,中试的可以“利其田宅”。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等级制度基本崩溃 B.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正式确立C.赋税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D.兵制改革推动魏国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信息:一方面,战国初期,原有的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遭到挑战,社会流动性加快;另一方面,原有的井田制已逐步瓦解,“私田”“私宅”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可判断出当时魏国军事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其向封建社会的转型,D项正确;传统等级制度基本崩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在商鞅变法之后,这与材料涉及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赋税制度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4.(2022·黑龙江·哈九中模拟预测)魏国推出“平籴”政策,通过统治者的力量来征购粮食,从而控制粮价;秦国则实行“粮食专卖制”,让粮食无法私下自由买卖;商鞅更改的“六律”之一就是“关市律”,对商业市场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此外,齐国对于粮食和货币也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上述措施意在A.避免商品经济高速发展 B.阻碍新经济因素成长C.严格控制民间对外贸易 D.维护当时国家的统治【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通过行政力量或者立法手段对粮食的控制力度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进而维护当时国家的统治,D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统治,A项不是目的,排除A项;B项不是政府的主观目的,而且当时并没有新的经济因素成长,排除B项;C项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5.(2022·新疆乌鲁木齐·三模)西周时,“阳燧”是“国之重器”。周王朝设立专门的“司烟氏”掌握此物,以便随时取火。进入春秋之后,阳燧的使用被进一步推广,齐国工匠所编撰的《考工记》便记录了“阳燧”的制作工艺。这反映了A.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 B.周王室权威受到了挑战C.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D.工艺推广影响礼乐制度【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阳燧本是周王室的国之重器,但进入春秋时期,齐国的《考工记》中就记载了阳燧的制作工艺,阳燧的使用也在进一步推广,原有的“国之重器”得到了普遍应用,说明工艺的推广影响了礼乐制度,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青铜铸造工艺,排除A项;春秋时期周王室已经衰微,权威不复存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阳燧的推广,不能说明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排除C项。故选D项。6.(2022·山东济南·三模)春秋时期,晋文公“通商宽农”,卫文公“通商惠工”。然而到了战国,抑商议兴,并在秦国率先得到实施。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政治制度的转型 B.经济政策的转变C.百家争鸣的影响 D.宗法观念的弱化【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支持发展商业,而到战国时期秦国率先实行抑商,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和当时各国变法图强,重农抑商有关,A项正确;经济政策的转变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思想方面,排除C项;材料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7.(2022·河南·模拟预测)春秋时期,未于征战频繁,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战败贵族和失国贵族。如楚国的钟氏贵族钟仪,在和郑国交战之中被郑国俘虏,后又被郑国交给了晋国,类似现象屡有发生。这一现象A.导致了贵族统治的崩溃 B.加剧了楚国的人才外流C.冲击了宗法分封的秩序 D.缓和了诸侯国间的矛盾【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到,春秋时期征战频繁,冲击了西周以来的宗法分封秩序,C项正确;A项“导致崩溃”的说法不合史实,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D项说法无法从材料得知,排除D项。故选C项。8.(2022·河北·魏县第六中学模拟预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邯郸城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而同样位于今日河北由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其帐幕、行炉等有浓重的戎狄色彩,而国君夫妇的墓茔却完全按照周人贵族的体制建造。这表明当时A.分封制推动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B.文化同质化与异质化趋势并存C.法家主张变革的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D.游牧文化与华夏文化和谐相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位于今日河北由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其帐幕、行炉等有浓重的戎狄色彩,而国君夫妇的墓茔却完全按照周人贵族的体制建造”表明一国之内有戎狄色彩,也有汉族色彩,说明文化同质化与异质化趋势并存,B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胡汉融合,并没有体现分封制的影响,排除A项;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只是百家争鸣之一,并没有成为共识,排除C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胡汉融合,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故选B项。9.(2022·北京海淀·二模)春秋时,有些诸侯国不再采取封君食邑的办法,而是发放粮食作为官吏的酬劳。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奉(俸禄)粟六万【斗】”,后来到卫国做官,“亦致粟六万【斗】”。这说明春秋时期A.各国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B.“卿室崛起”的现象较普遍C.与官僚制度相关的俸禄出现 D.各国纷纷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而是发放粮食作为官吏的酬劳”可得出官员有奉䘵,以粮食作为计算,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军功,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较普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排除D项。故选C项。10.(2022·重庆·三模)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世纪晚期秦灭巴国,设置巴郡,郡之下陆续设立11个属县。部分县下不设乡、里,保留巴族和其他大姓首领的部分权力,以“君长”“渠帅”的名义,让他们主管派遣公差、徭役等事务。这一举措A.导致了地方割据势力坐大 B.保留了传统的分封体制C.有助于稳定秦在巴的统治 D.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答案】C【解析】秦国设立郡县统治巴渝地区,同时又考虑到笼络巴族和其他大姓首领,保留其部分权力,体现因俗而治的理念,有利于稳定新征服地区的统治,C项正确;秦在巴渝地区推行的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B项;这一举措的影响主要是在巴地区,和秦的统一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1.(2022·江苏·模拟预测)春秋时期卿大夫虽是诸侯的臣属,但对本宗族全体族人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卿大夫的家臣只把卿大夫当成自己的君主而效忠于他,除此之外,不臣服于任何人。这有助于A.消除诸侯争霸战争的危害 B.推动宗法关系不断强化C.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D.巩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卿大夫对于族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卿大夫的家臣只效忠于卿大夫,这表明卿大夫阶层突破了宗法制的限制,强化了对臣属的控制,这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需要,C项正确;“消除”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春秋时期宗法关系处于瓦解过程中,排除B项;专制统治秩序在当时尚未产生,排除D项。故选C项。12.(2022·广东·二模)战国时期的官僚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军功之士,二是文士,三是宗室贵族。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功之士所占比重较大,而在关东六国,则是文士和宗室贵族所占比重较大。这三类人在各国官僚队伍中所占比重的差异缘于A.变法运动在列国风靡 B.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士人阶层的强势崛起 D.世族世官制度的消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功之士所占比重较大,而在关东六国,则是文士和宗室贵族所占比重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相对东方六国,其地域较偏僻,社会经济发展不充分,保守势力弱,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等措施促进其军功之士比例占据多数,而东方六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相对快,保守势力也较为强大,因此这时期东方六国的文士和宗室贵族所占比例较大,因此材料所述三类人在各国官僚队伍中所占比重的差异缘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项正确;变法活动是导致秦国军功之士比例多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士人阶层的崛起始材料所述内容的部分现象,而不是原因,排除C项;战国时期世官制度遭到冲击,但没有消亡,排除D项。故选B项。13.(2022·福建·模拟预测)战国时期,秦国规定如果男子成年不另立门户,其所在基层什伍组织中的里典和伍老,要按“匿户”的罪名受到惩处,以至于秦因出现“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社会风气。这一做法(

)A.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B.促进了小农经济形成C.增强了秦国经济实力 D.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如果男子成年不另立门户”“里典和伍老,要按‘匿户’的罪名受到惩处”可知,秦国的这一做法促进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发展,而小农经济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C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D两项;小农经济春秋时期就开始形成,这一做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不是形成,排除B项。故选C项。14.(2022·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模拟预测)春秋前期,诸侯所属军队(族军)主要由贵族子弟组编,平民没有资格参加。从春秋中后期开始,大量平民参军,立军功者可获得土地及相应政治地位。到战国时代,“贵族军队解体,平民军队代兴。”这一变化(

)A.推动了新兴阶层的壮大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巩固了贵族的世袭地位 D.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知,春秋前期,军队实行贵族兵制,平民无权参加作战。春秋中后期以后,平民得以参军,并且可以凭借军功获得土地和政治地位,这一方面冲击贵族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壮大了军功地主阶级的力量。A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法分封制度,排除B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2022·江苏南通·二模)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是农则田垦,田恳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等。这表明管仲A.劝告统治者要重视百姓道德教化 B.极力提倡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主张依赖市场经济调节资源配置 D.重视经济发展对国家的作用【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管仲认为人民生活富足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因此他强调发展经济,即重视经济发展对国家的作用,D项正确;管仲是在强调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是要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更不是以来市场经济,排除AC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战国商鞅变法之后才出现的,排除B项。故选D项。16.(2022·山东·模拟预测)根据近年出土的竹简《孙子兵法·吴国篇》中记载,春秋晋国赵氏采用最大亩制,以二百四十步为亩。同时,赵氏“公无税焉”,不按亩征税,其余五卿都“伍税之”,即五分抽一的税制。在齐国,田成子对外借粮继续用先辈的小斗进、大斗出的办法。这些举措A.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B.推动宗法关系逐步瓦解C.利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确立了私田的法律地位【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中“晋国赵氏采用最大亩制,以二百四十步为亩”“采用按五分抽一的税制”“田成子继续用小斗进、大斗出的办法”等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新兴地主阶级采用新的剥削方式剥削农民,这些方式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握政权,A项正确;宗法关系的瓦解涉及血缘关系,材料与血缘关系无关,排除B项;中央集权与地方制度改革相关,材料不涉及地方改革,排除C项;私田的法律地位改革与土地制度改革相关,排除D项。故选A项。17.(2022·山东·模拟预测)春秋时大国作战,主要是为了争夺中间空旷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并不倾全力而战,作战时讲究阵形、程序、礼节,多少带有“文质彬彬”的色彩。战国时作战则大多是为了歼灭对方主力,予敌军以毁灭性打击,“文质彬彬”的色彩完全消失。这反映出A.儒家主流思想地位确立 B.社会变革影响价值取向C.礼乐制度影响力的消亡 D.新兴地主势力逐渐崛起【答案】B【解析】从春秋到战国,由讲究阵形、程序、礼节,多少带有“文质彬彬”的色彩到“文质彬彬”的色彩完全消失,说明传统的礼乐制度和信仰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影响到价值取向的变化,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与儒家思想主流的确立无关,排除A项;礼乐制度影响力消亡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阶级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18.(2022·河南焦作·二模)战国时期的封君,大多徒有虚名。许多封君在封邑内既无统治权,又不能长期世袭;封君在封邑内必须奉行国家统一的法令,封君的封邑亦有被收回的可能。这反映出当时A.君主至尊权威地位确立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C.社会变革进程逐渐加速 D.各国的变法比较彻底【答案】B【解析】根据“封君在封邑内必须奉行国家统一的法令,封君的封邑亦有被收回的可能。”可得出战国时期中央对地方的集权得妈加强,使地方的封君逐步失去了权力与地位,B项正确;“确立”错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变革加速,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彻底,排除D项。故选B项。19.(2022·湖北·模拟预测)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把已有的刑法加以修改后铸在金属鼎上,并向全国百姓告知,由此开启了中国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这一做法A.摧毁了宗法贵族的特权 B.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变革C.推动了国家治理的进步 D.践行了隆礼重法的思想【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郑国子产的铸刑书开启了中国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有利于法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贯彻执行,推动了国家治理的进步,C项正确;A项中的“摧毁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当时社会经济的变革推动了郑国子产的铸刑书,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B项;“隆礼重法”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20.(2022·安徽省舒城中学模拟预测)西周官员的待遇主要是周天子及诸侯国君把土地及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官员作为采邑。到了战国,官员的待遇遵循“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俸禄变为封邑(有征税权但无治民权)和支付实物两种形式。这一变化反映出A.军功爵制的普及 B.分封制不断强化C.土地私有制出现 D.权力集中的趋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俸禄变为封邑(有征税权但无治民权)和支付实物两种形式。”可分析出这一时期的官员在地方没有治民权,治民权逐渐集中到中央,D项正确;军功授爵制是一种选官方式,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土地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21.(2022·甘肃平凉·模拟预测)战国时期.(魏国)公孙行曾帮助秦国夺回河西之地,被拜为大良造,后来遭到排斥离开秦国。为了削弱秦国,他四处奔走,两度出任魏相,后又出任韩相,约定五国合纵,挂五国相印。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诸侯国联合对付秦国 B.秦国统-战争受挫C.士大夫对功利的追求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公孙行在遭到排斥后就会离开该诸侯国去另一个诸侯国,而且曾经佩挂五国相印,这都体现了他对功利的追求,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公孙行的个人经历,无法体现诸侯国联合对付秦国和秦国统一战争受挫,排除AB项;公孙行的个人经历无法说明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22.(2022·重庆八中模拟预测)《管子·国蓄》中记载:“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故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管仲的主张体现了A.君主权力来源于天 B.宗法制影响力扩大C.转型时期的集权倾向 D.新兴地主阶级的述求【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百姓之所以尊奉君主,是因为君主控制了国家的经济权益,控制了国家财产的分配。因此管仲主张加强君主权力,这体现了春秋时期社会走向集权的转型特征,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瓦解,B选项违背了史实,排除B项;材料不是体现地主阶级的诉求,而是君主权力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23.(2022·四川·一模)公元前536年,郑国正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并向全社会公布。面对“弃礼从法,是末世之制”的指责,子产说“吾以救世也”。这反映出,当时A.民本思湖开始兴起 B.商鞅变法影响巨大C.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