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课件】人教版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共24张PPT)_第1页
【公开课课件】人教版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共24张PPT)_第2页
【公开课课件】人教版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共24张PPT)_第3页
【公开课课件】人教版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共24张PPT)_第4页
【公开课课件】人教版必修三:8.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共24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思想家、教育家。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据《史记·孟子列传》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轲之门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他重视民心向背,主张“民贵君轻”。关于孟子的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

【译文】百姓地位最重要,其次是国家,国君地位要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祖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注音释义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弃甲曳yè兵:丢弃铠甲,倒拖兵器逃跑。数罟cùɡǔ:密网。洿wū:洼地积水,指池塘。衣yì帛:穿丝帛衣服。鸡豚tún狗彘zhì:豚,小猪;彘,猪。畜xù:畜养。庠xiánɡ序:学校,殷时叫序,周时叫庠。孝悌tì:尊敬父母,礼爱兄长。颁bān白:(头发)斑白。饿莩piǎo:饿死的人。字词积累词类活用填然鼓之击鼓,名词作动词。王无罪岁归罪,名词作动词。树之以桑种植,名词用作动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名词作动词。然而不王者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名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恭敬从事,形容词作动词。使养生丧死无憾活着的人,动词作名词。为…办丧事,为动用法。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

【译文】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吗?”孟子答:“在史传中有记载。”宣王问:“臣子犯上杀死君主,行吗?”孟子答:“损害仁的人叫做贼,损害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孟子见梁惠王整体把握

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对外争城掠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税役繁重,各国劳力不足,兵员匮乏,争夺户口人力,就成为各诸侯国的当务之急。

《寡人之于国也》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它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陈述的孔子“德政”思想一脉相传,且有所发展。课文还反映了孟子的雄辩。。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2-4)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5-7)阐述民可加多的措施

第一部分,梁王问难。他先是自诩治国尽力,接着表白赈灾移民,然后比较治国胜过邻国的情势,诸多铺垫之后,向孟子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孟子的设喻说理打下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埋伏。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这种希望更多民众归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

第二部分,孟子析因。孟子并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用梁惠王热衷的打仗设喻,诱使对方反思自己“以五十步笑百步”的荒唐:移民移粟,搞的是小动作,跟邻国诸侯的治国不尽心,只是数量上的多少而已,没有本质的区别。孟子借以暗示着梁惠王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而要使民加多,就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第三部分,孟子释政。施仁政、行王道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第5段,阐释“王道之始”。孟子认为,依时发展生产,使百姓生死无憾,是仁政的开始。第6段,阐释“王道之成”。孟子进一步提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也是教养百姓的仁政蓝图:住宅“五亩”,农田“百亩”,以为百姓教养的物质基础;由是教民以行“孝悌”大义,则“王道可成”。末了,孟子不失时机地指出治国者造成了社会的分配不公。因此,要革除虐政,施行王道,使百姓住有其宅,耕有其田,吃穿有其用,居处有其礼义,最终百姓归服。中心话题:民不加多战国中期,征战不断,社会混乱,礼制崩坏,民众困顿。所谓“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时,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于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加上横征暴敛,造成人口锐减,兵员匮乏。为达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均以增殖人口为当务之急。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心忡忡。课文探究

梁惠王,在位36年,前18年靠文侯打下的基础,与诸侯交战互有胜负;后18年连连败绩。一次伐赵,被齐国田忌、孙膑用计大败于桂陵;二次伐韩,又被田忌、孙膑大败于马陵;三次与秦交战,被商鞅率秦军打败,尽失河西之地。由是,国力空虚,兵员耗尽。惠王到晚年似乎有所觉悟,想广招贤士以挽回败局,但为时已晚。

梁惠王35年,孟子被“招贤”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孟子讨教治国之策:“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

(译文:我不才,多次对外用兵遭受重创,太子被虏,大将战死,国家由是人口物力空虚,以此使先君宗庙社稷蒙羞,我也很觉惭愧。您不远千里,屈尊亲临我国朝堂,您会拿什么来拯救我的国家呢?)

梁惠王自认为治国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也比邻国的好,邻国人民应主动归顺于他。但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争,民众看穿了他小恩小惠背后的好大喜功和穷兵黩武。孟子投其所好,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是“五十步笑百步”,与邻国政治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才能得民心,进而得天下。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来阐释“王道”,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孟子》艺术特色:其一长于思辨。诱导启发,争取主动,论辩跌宕生姿。其二善为设譬。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其三结构严谨。本文各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间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深入,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文章特色:孟子雄辩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ɡǔ

网)饿莩(piǎo

饿死的人)B.颁白(bān

通“斑”)曳兵(yè

摇着)C.庠序(yánɡ

学校)衣帛(yì

穿)D.孝悌(dì

尊重父母)狗彘(zhì

猪)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ɡǔ

网)饿莩(piǎo

饿死的人)B.颁白(bān

通“斑”)曳兵(yè

摇着)C.庠序(yánɡ

学校)衣帛(yì

穿)D.孝悌(dì

尊重父母)狗彘(zhì

猪)【答案】A/B.曳:拖着C.庠:xiánɡ

D.悌:tì敬爱兄长。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答案】D/动词,约束。A.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B.衣:名词作动词,穿。C.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使天下百姓归顺。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矣译文: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译文: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矣译文: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译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