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新中国时期_第1页
【原创】新中国时期_第2页
【原创】新中国时期_第3页
【原创】新中国时期_第4页
【原创】新中国时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中国时期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真题1.(2019课标全国Ⅲ,31)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2.(2019课标全国Ⅰ,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3.(2018课标全国Ⅰ,3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4.(2018课标全国Ⅱ,31)右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5.(2018课标全国Ⅲ,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深化拓展一、中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一五”计划立足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思想。选择这一战略,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有其自身的历史根源和现实依据。1.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有一个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国走向现代化,是鸦片战争后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也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从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再到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民族工业的举措,说明发展工业生产,改变中国经济的落后状况,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条主线。“一五”计划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正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新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新中国的经济是从旧中国那里接过来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没有独立的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到了1952年年底,尽管国民经济经过三年时间得到相当的恢复,但是现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还只占43.1%,在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的产值只占35.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十分落后和经济总量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重工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非凡。因此,要想大力发展轻工业,要使工业给农业以更大的支持;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迫切需要,就必须优先建立和发展钢铁冶金、有色金属、机械制造、能源交通等重工业。3.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依靠和学习苏联发展自己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对立的时期。当时中国出于经济建设、外交便利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也必然趋向于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此外,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本身就对我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示范效应。4.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需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在政治上孤立新中国,在经济和技术上封锁新中国,致使新中国无法通过正常的国际经济交往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并取得援助。朝鲜战争的爆发直接导致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公开武装对抗。在这种严峻险恶的国际环境下,新中国必须尽快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摆脱对外部的依赖,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和国防上的现代化。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借鉴与创新逐步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真题1.(2019课标全国Ⅱ,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2.(2018课标全国Ⅲ,31)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3.(2017课标全国Ⅰ,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深化拓展一、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特点1.内容(1)首先在农村推行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2.特点(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或者是与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的。(2)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3)允许新的改革实践做法的尝试,通过试点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动改革的深化。(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即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城市化问题

民生视野下的新中国教育品味真题1.(2017课标全国Ⅲ,31)右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2.(2017课标全国Ⅱ,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深化拓展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四次转折1.第一次转折: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2.第二次转折:实现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是教育地位作用的提升,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