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现代史)发展线索19491956196619761978三、十年文革四、两年徘徊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五、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十四大“南方谈话”1992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一、过渡时期二、曲折发展十年(十年探索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2013十八届三中全会第2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知识体系构建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正确失误中共八大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大跃进”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文革”十年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
制度建立
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中、美、苏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与历史最高水平对比减少一半多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③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原因:——建国初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概况: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3)措施: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性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手段把官僚资本企业比较完整地转为社会主义企业,恢复发展生产。同时接受了帝国主义在华资产作用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措施a.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打击投机商b.将全国主要财经经济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解决中央财政收支脱节现象成果a.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人民的信任b.实现了中央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现金出纳平衡,到1950年上半年,国家财政开始好转B.稳定物价,统一财经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1949年,上海解放后,投机商人挑起了“银元之战”,拒绝用人民币,进行黄金、银元投机倒把活动,挑起“银元之战”。上海金银价格飞涨。图为一九四九年六月,上海军管会查封证券交易所目的调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积极性,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原则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即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C.合理调整工商业B.稳定物价,统一财经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农村城市C.合理调整工商业B.稳定物价,统一财经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D.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3)措施:到1952年,经过三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4)结果:(5)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1949~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亿元)2、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1956年底1)方针政策的指导(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①特点:建设与改造并举②内容:社会主义工业化三大改造(即一化三改)③实质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1)基本任务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B.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重工业占工农业生产比例阅读思考: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比较(人均)中国美国印度钢产量2.37公斤538公斤4公斤发电量2.76千瓦时2949千瓦时10.9千瓦时材料反映了建国初中国的什么问题?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
(2)当时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封锁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加强国防军事力量的迫切需要
(3)当时中国工业化主要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
(4)近代重工业极端落后,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一五计划”的重工业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呢?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原因是什么?分布特点:东北地区
①东北地区临近苏联,易于接受苏联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援助.②东北地区有着较为丰富的煤、铁资源。③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东北地区建有一些工矿企业,因而工业基础较好。原因(2)成就:
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典礼使天堑变通途的武汉长江大桥(1)基本任务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B.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方针路线的指导(1953)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3)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初步基础。2、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3)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①内容:三大改造农业--参加合作社(形式)合作社实现了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和社员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社员私有的土地无代价地转为集体所有;社员私有的耕畜、大中型农机具则按合理价格由社收买,或为集体财产。社员的生活资料和零星木、家畜、家禽、小农具以及家庭副业所需要的工具等,仍属社员私有。1).方针路线的指导(1953)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2、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农民报名参加合作社材料:随着工业建设和城市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思考: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原因一:个体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原因二:苏联模式的影响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1956年底3、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①内容:三大改造农业--参加合作社(形式)手工业--参加合作社(形式)资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形式)(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赎买政策,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对资本家分配利润的办法是“四马分肥”,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采取定息制度,即按合营时的资本家股份资产,由国家在一定年限内,每年付给资本家一般为资产总额5%的利息,同时对资方从业人员保留高薪。“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荣毅仁(左一)等上海工商界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1956年北京人民庆祝公私合营改造前性质改造后性质★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个体农民私有制个体手工业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级阶段)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公有制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公有制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经济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3.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①内容:三大改造②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④评价农业--参加合作社(形式)手工业--参加合作社(形式)资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形式)③结果: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完成意义: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存在问题:到1956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1亿,占农户总数的96.3%。但是……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出现破坏农具的现象。过急、过快、单一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B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C4、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变化情况是:()A.农民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B.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D.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B“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C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18.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 B.生产结构的调整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D.土地兼并的趋势年份佃农(%)半佃农(%)自耕农(%)1935年2924471936年3024461937年3726371938年382735D(一)成功的探索二、探索与失误(全面建设十年)1956-1966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956年2)内容:1)背景:十大关系五大经济关系五大政治关系1.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实际上提出了要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的思想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之间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实际上提出了对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问题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材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现在应当破除对于苏联和斯大林的迷信了,应当反对教条主义,不要再硬搬苏联的一切了,应当用自己的头脑思索了。应该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道路了。——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一)成功的探索二、探索与失误(全面建设十年)1956-1966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956年2)内容:3)意义: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背景:主要矛盾
先进的社会制度VS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一)成功的探索(1)背景:(2)内容二、探索与失误(全面建设十年)1956-1966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956年2、中共八大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主要任务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3)意义(二)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提出:
内容: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又是大国又是穷国,不跃进行吗?落后二百年,不跃进行吗!”
——毛泽东“在两年内建成一个像样的共产主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一天等于20年”(陈万达)“踏翻地球顶破天。”(群众)“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全省七天实现煤气化,三天实现超声波化”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口号2、大跃进(二)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土豆120万斤你相信吗?就工业而言,正如副总理薄一波所说:“一九五八年的工业生产增加百分之六十六,看起来这象是大跃进;但是如果分析一下这百分之六十六的内容就知道……国家花费了宝贵的原材料,制造出大量的废品,现在都塞满了仓库,还要开支保管费。这能算大跃进么?”至于一九五八年生产的“一○七○万吨”钢里,有三百多万吨是乡下人砸铁锅,城里人拆钢窗、卸暖气管,用“土高炉”炼出来的,什么用处也没有。薄一波一九五九年说的“一九五八年炼出来的三百万吨土钢,至今还埋在草里”(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一九八三年《中国统计年鉴》)2、大跃进(1)原因:(二)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①急于求成,夸大主观思想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急于赶英超美;②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③根源:“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2)表现:工业上:大炼钢铁农业上:农产量“放卫星”(3)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4)影响:材料二:从1957年到1960年,重工业增长2.3倍,而农业下降22.8%。……工业内部各部门,钢铁工业生产挤占大量的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使其他部门无法正常生产。材料一:
1958年,中央号召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工厂、学校、机关、农村、军队……几千万人日夜苦战。……1958年,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材料三:1958年大炼钢铁,煤炭紧缺,就砍树烧炭,全国砍伐成风,森林遭殃。四川省50年代初期,森林覆盖率近40%,大炼钢铁之后,全省森林覆盖率跌至9%,达历史最低。请思考:“大跃进”造成怎样的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力、物力巨大浪费严重破坏环境2、大跃进(1)原因:(2)表现:大炼钢铁和农产量放卫星(二)、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5)认识:主观上,反映了人民要求尽快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3)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4)影响: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困难;严重破坏环境(乱砍乱伐,水土流失)。3、人民公社化运动(1)原因: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2)表现:“一大二公”(二)、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3)实质:3、人民公社化运动(1)原因: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2)表现:“一大二公”(二)、探索失误——“三面红旗”(3)实质:生产关系的盲目变革(超越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生产力要适应。超越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5)教训:(4)影响:特征:共产风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3、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果:①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②“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影响他们的积极性③造成了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二)、探索失误
——“三面红旗”2、大跃进1、总路线(1)原因: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2)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3)成效: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三)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成功的探索)1965人工合成结晶牛胰素岛包头钢铁基地武汉钢铁基地1964成功试验第一颗原子弹兰新铁路包兰铁路(四)十年探索中的主要成就大庆油田(1)基础工业建设:(2)交通建设:(3)能源建设:1965年石油全部自给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四)国民十年探索中的主要成就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修建了铁路
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曲折发展的十年(56-66)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1956“大跃进”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1960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论十大关系》1956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
1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2
3
4
5
6练出高分A练出高分对点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8
8
7
6
5
4
3
2
1C19.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这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D.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D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李先念思考:以下材料反映了1967年、1968年国民经济处于什么样的状况?为什么会这样?1、原因:“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3、“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①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破坏,直接损失5000亿元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
(1969年的)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全世界都通过电视广播关注着这一重大事件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60年代末期,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济振兴迹象,后来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台湾、新加坡和南朝鲜正是在这时开始起步,日本也摆脱战争的阴影,开始了经济的复苏。然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脚步却停滞了整整十年。——陈晓卿《百年中国》地球人都知道1、原因:“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3、“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①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破坏,直接损失5000亿元②更为严重的是20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会,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1、原因:2、表现:3、“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4、调整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2)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国民经济呈现回升状态。
①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②重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大力整顿。66-----71----73-----75------76爆发周恩来恢复调整邓小平全面整顿结束回忆归纳文革的发展过程复苏回升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国民经济收到严重影响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52年57年60年66年71年73年75年1956-1976年的中国经济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周恩来(71-73)邓小平(75)总结: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⑴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⑵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⑷保持社会安定团结;⑸抓住发展机遇。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现代史)发展线索19491956196619761978三、十年文革四、两年徘徊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五、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十四大“南方谈话”1992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一、过渡时期二、曲折发展十年(十年探索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2013十八届三中全会知识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949-1976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2、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3、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走进新时代1978--城市对内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3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限定地域规定种类规定期限限制数量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手段?计划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视点一:政府报表中的中国农村1978年,2亿农民平均年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0.11元,1.9亿人每人每天能挣到0.13元,有2.7亿人每天挣0.14元。
——摘自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的相关报表贫穷的中国农村视点二:史学家记录的中国城镇天津市:1975年,工厂第一线工人70%是二级工,月薪41.5元。1950年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
——杨继绳《三十年河东》困窘的中国城市2、背景:1、召开:1978年12月“文革”结束后,由于没有能够及时地在根本思想上清理“左”的错误,党和国家工作处在徘徊中前进局面。“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奠定思想基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华国锋(1977年2月7日)一、改革开放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意义: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上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2、背景:1、召开:1978年12月“文革”结束后,由于没有能够及时地在根本思想上清理“左”的错误,党和国家工作处在徘徊中前进局面。“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奠定思想基础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其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一、改革开放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2、背景:1、召开:1978年12月3、基本内容:
(前提)(关键)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健全民主法制,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1)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3)组织路线:(4)经济路线:(保证)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一、改革开放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2、背景:1、召开:1978年12月3、基本内容:4、历史意义:两大转折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体制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三个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一、改革开放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秋收起义进攻城市失败后,文家市决策。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巨变结果任务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二、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①改革前提:②改革内容:③改革目标:④改革的根本目的:⑤改革的实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二、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方式:从农村到城市两步走“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呢?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人口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安定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生活贫困。农业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
“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邓小平文选》第3卷中国农业集体化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影响其他产业发展。2、3、4、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过程:①尝试:1978年12月,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安徽四川的一些地方积极推广②中央支持: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③全面推广:1983年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从个别——全国逐步推广2)方式: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生产方式:分配方式:集体经营平均主义分户经营按劳分配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方式: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济结构:乡镇企业、非农产业蓬勃发展4、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过程:①尝试:1978年12月,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安徽四川的一些地方积极推广②中央支持: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③全面推广:1983年2)方式:包干到户、包产到户①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农村乡镇企业、非农产业的发展,既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又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③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3)意义:
农业经营规模过小(1978-1998)农业经营规模不经济现象中国1977-1997年近20年粮食产量(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公报)据1986年调查,平均每户承包土地.0.61公顷(9.2亩),分为9块,平均每块土地0.068会顷(1.02亩)。日本是世界上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很小的国家,1984年平均每农户经营耕地1.67公顷,相当于我国平均每农户承包土地面积的1.75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走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1)在一些地区机械耕作困难,只好倒退为靠人力耕翻、种植,限制农业机械化发展,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2)投资能力有限,农业比较效益降低,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比重缩小,农业日益副业化、兼业化,农户对土地投资兴趣不高,导致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3)使农业生产的自给性增强,农产品商品率降低。5、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任制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失去了活力。2)时间:1984、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成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认识上的一个飞跃5、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任制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中心环节:基本任务:意义:增强企业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由农业转向国有企业。
(1)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3)改革的内容(2)措施:
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分配体制: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制并存4)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活力,经济得到发展,效益显著提高。(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各种形式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内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1978年2002年22.4%77.6%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改革能否继续?探究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生产目的结果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盲目的,容易引起经济危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三、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南方谈话: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②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胆子要大
③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关系: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⑥关于发展问题:发展是硬道理想一想,邓小平南巡讲话在当时起怎样的作用?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南方谈话:意义:①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深刻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2、提出----中共十四大(1992)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经济建设速度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1)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意义:3、中共十五大(1)奠定思想基础:1992年,南方谈话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目标具体化: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4)理论深化:1997年,中共十五大,阐述了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5)初步建立:21世纪初想一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四、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特点资源配置方式作用促使“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高度集中,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行政手段配置市场配置两种经济体制各有优缺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束缚越来越严重,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所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势在必行。改革的全面深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时间:2013年11月内容:(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2)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3)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3)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4)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5)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6)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7)加快转变政府职能;(8)推进法治中国建设;(9)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10)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巨大意义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②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魅力文革十年改革开放后(1992-2001)单位(亿元)自1978年改革外开放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持续30年9.8%的高增长,史无前例的。1978年我国的人均GDP约为230美元,2006年达到2015美元,翻三翻,28年间我国的人均GDP增长了8.8倍。。对外开放(引进来、走出去)原因:
总结经验的必然结果大生产和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条件根本目的: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内容:主要是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和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引进人才等。途径:主要是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和经济开放区,进一步开放内地城市。(一)经济特区1、设立:2、意义:经济特区“特”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如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和经济管理制度。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福建)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原因:特区建设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1)靠近港澳国际市场,华侨多,有利于引进外资;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3)经济基础好。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经济特区1988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二)沿海港口城市(扩大)1、设立:2、意义: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等14个城市。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三)沿海经济开放区(进一步扩大)1985年,开辟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经济特区:1988年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开发,都有深远影响意义:(四)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起)
此外,自1988年起,中国政府还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这些开发区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截至2012年底,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达到171个,其中东部84家,中部49家,西部38家,遍及全国各个省市区,普遍成为所在地区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极。
此外,国务院还批准创办苏州工业园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新的战略:(六)1992年,开放沿边、沿江城市和内地省会;(七)深化发展:20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 吉林省顶级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 2024年低价个性化装修合同范本
- 2024年出售单桥泵车合同范本
-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 低血糖处理及护理方法
- 中医特色治疗进修汇报
- 2024中国特色医疗保障
- saas数据安全管理
- 2024快餐店转让合同范文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教学反思)语文园地三
- 电力物资仓储管理问题分析及提升措施5200字
- 高中数学公式(苏教版)
- 冷缩电缆附件
-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课堂PPT)
-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6 地下水的运动
- 生物安全应急处置演练记录
- 酒店企业员工消防防火安全知识培训
- 台车司机(理论)试题及答案
- 教案(餐巾折花)
- 医院装修工程量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