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权法第四章所有权通论第一节所有权的概述第二节所有权的权能第三节
所有权的限制
第一节所有权概述一、所有权的概念及特征1.大陆法上所有权的概念(1)罗马法的所有权概念所有权是权利主体对标的物享有的永久的、完全的支配权。(一)概念的历史考察
(2)日耳曼法上所有权的概念对物的各种支配权和利用权的总称。
(3)近代大陆法系的所有权概念抽象的支配权,具有完整性和弹力性的特点。
第一节所有权概述2.大陆法上所有权的概念普通法上所有权的概念完全取决于物的概念。
普通法上所有权的概念具有复杂化、相对化、期限化的特点。
第一节所有权概述(二)所有权概念的定义方式具体列举主义与抽象概括主义看教材
第一节所有权通论(三)所有权的法律特征1、自物权2、完全物权3、原始物权4、具有弹力性——“物之归属”——所有权的本质——“物之支配”——所有权本质的表现——“万权之源”——民事权利的起点5、无期限性物权——权利存在的状态——民事权利的存在权利的存续——民事权利存续的期限
《物权法》第三十九条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第一节所有权的意义与特征教材中提到所有权还具有观念性观念性,指所有权是观念存在,而不以对所有物的现实支配为必要。二、所有权的本质及制度价值
物权法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所有制所有权决定反作用所有权不是所有制机械地反映所有权对于所有制的实现,具有能动性所有制既定,所有权具有多种所有制的实现方式(一)所有权的本质看教材,是一家之言(二)所有权的制度价值1.决定作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2.稳定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3.发挥财产效用,优化资源配置;4.促进社会财富积累,促进民主社会形成;5.是人格独立与伦理发展的重要前提:“有恒产者有恒心”第二节所有权的权能一、所有权权能概念所有权人为实现物之支配利益,依法可得对所有物进行支配的方式所有权与所有权权能的关系所有权————物之归属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此物归属于我实现方式————物之支配故我可得权能包括占有权能占有是主体对于物基于占有的意思进行控制的事实状态。占有所有人占有非所有人占有合法占有有权占有本权占有非法占有无权占有善意占有恶意占有善意: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自己占有为无权占有使用权能
使用,是在不改变物的本体的前提下,按照其性能或用途加以利用,以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权能。如果改变了物的本体,应归入处分权能。使用权能意味着所有人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自身的意志使用标的物。使用权能的存在要以实际占有物为前提。使用权能和占有权能一样,非所有人也可以具有。收益权能收益权能是在物上获得经济利益的权利,也即收取由原物产生出来的新增经济价值的权利。不改变标的物的本体或权利归属是收益权能的前提。
任何所有权都要求在经济上得到实现。人们拥有某物,是为了从物上获得物的使用价值(使用)和换取物的价值(处分)外,权利人还要取得物所派生出来的价值(收益),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社会,这正是商品生产者所追求的。收益权能也可以与所有人相分离。处分权能处分权能是指依法对物进行处置,从而决定物的命运的权利,是财产所有权的核心。
处分包括事实上的处分和法律的处分。△事实上的处分是指物进行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事实上的处分是对物的实物形态进行的处分,它将导致物的形体的变更或消灭。△法律上的处分,是指通过法律行为对处进行处置,即转让。它是对物的价值形态上的处分,意味着交换价值的转移。二者的区别在于:(1)事实上的处分属于事实行为,法律上的处分属于法律行为;(2)事实上的处分引起物的形体变更或消灭,法律上的处分改变物的权利的变动;(3)事实上的处分是对物的使用价值进行利用的行为,目的在于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法律上的处分则是对物的价值进行利用的行为,目的在于获得一定的货币价值。处分权能原则上不能由他人行使,但可能由于法律的规定(如因强制执行而被拍卖)与所有权分离由非所有权人行使。所有权权能的“弹力性”F所有权的消极权能是指所有权人有权排斥他人对其所有物的违背其意志的不当干涉。
第三节所有权的限制一、所有权限制概说所有权的限制,是指禁止或限制作为所有权积极权能或消极权能的一面或数面,从而使所有人因此受一定的拘束,并负一定的义务。第三节所有权的限制二、所有权在私法上的限制私法上对所有权加以限制的立法旨意主要是为协调民商法主体在生产生活、交易流通等方面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图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正常有序,最大限度发挥财产价值,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一)权利不得滥用原则(二)诚实信用原则第三节所有权的限制二、所有权在私法上的限制(三)私力救济行为(四)定限物权或债权的限制(五)相邻关系第三节所有权的限制三、所有权在公法上的限制公法是强行法,干预法,基于公法的行为是为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而实施的,不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要件。同样地,公法对所有权的限制也是所有权受到的各种限制中最严格的。(一)国有化、征收、征用、没收、罚款等强制措施。国有化、征收和征用是在承认原所有权的合法性前提下,对之实施的彻底限制,并一般对被征收、征用方给以适当的补偿。第三节所有权的限制(二)城乡规划法对土地利用的限制
(三)基于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对不动产所有权的限制(四)所有人不得利用标的物实施违法活动第五章所有权的类型第一节物权法规定的所有权的类型自学第二节不动产所有权与动产所有权一、不动产所有权概说自学二、土地所有权(一)概念与特征1.概念土地所有权是指以动产所有权土地为客体的不动产所有权。狭义的土地一般是指供作耕作、建筑的陆地;较为广义的土地还包括草地、林地、山岭、荒地、滩涂、内陆水域等;再广义上的土地,则是指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在民法上,土地属于物的范畴;在经济性质上,其自然属性不同与同属于物的其他财货:具有有用性、稀缺性和社会的有效需求等特点。2.土地所有权的特征土地所有权的私益性和公益性
土地所有权向土地用益权的让步——土地用益权的优越性(1)立法形式上主要规定在《土管法》中;(2)主体包括国家和集体;(3)内容上的二元结构;(4)流转上的限制。(二)土地所有权的范围与限制平面范围——土地“四至”纵向范围传统民法——“下至地心,上至苍穹”现代民法——限制:A、所有权人支配能力的范围B、法律强制性规范的限制1.土地所有权的范围2.土地所有权的限制(1)内在的限制。土地所有权的客体,以人力所能支配并满足所有人的需要为要件。也即说,土地所有权的支配力,仅限于其行使受到法律保护的利益的范围。(2)法律的限制。法律对土地所有权的限制很多,除了相邻关系的规定外,还有国防、电信、交通、自然资源、环保、名胜古迹等方面的限制。(三)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制度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主体特定禁止交易权属稳定权能分离1.国家土地所有权国家土地所有权是指,国家对于全民所有的土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其特点表现为:主体的单一性;(2)客体的确定性和广泛性;(3)可基于征收而取得;(4)权利行使的间接性。客体的广泛性城市市区的土地。(2)农村和城市郊区中已经依法没收、征收、收购为国有的土地。(3)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4)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原、荒地、滩涂及其他土地。(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6)因国家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民成建制的集体迁移后不再使用的原属于迁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2.集体土地所有权耕地农村公共建设用地与乡镇企业用地法律确认由集体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地、滩涂等土地集体成员使用的自留山、自留地及宅基地(1)“集体”的范围——城镇集体农村集体——(1)村农民集体(2)村内农业集体经济组织(3)乡、镇范围的农民集体(2)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范围特点:主体是农民集体;客体是国有土地之外的土地;农业用地依法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行使受限制房屋所有权(一)房屋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以房屋为标的物,由所有人独占性地支配其房屋的不动产所有权。特征表现为:1.客体2.完全物权3.实行登记发证制度(二)房屋所有权的取得和消灭1.房屋所有权的取得:是指因一定法律实施的发生而取得房屋的所有权。取得方式分为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新建没收收归国有(征收、无主房)承继添附2.所有权的消灭(三)房屋所有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结合主义分离主义或分别主义我国的房地产关系的特点:1.各为独立的不动产2.土地所有权的特点3.房随地走,地随房走第三节货币和有价证券所有权自学第六章所有权的取得第一节所有权取得的一般方法所有权的取得,是指民事主体根据法律规定取得特定财产所有权的法律事实。可分为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两种方式。原始取得:不以物上所有权人的意思而取得所有权继受取得:以物上所有权人的所有权及其意思而取得所有权第六章所有权的取得第一节所有权取得的一般方法一、所有权的原始取得(一)生产原料+劳动=新物的取得同属一人(二)取得孳息孳息——原物产生的新物天然孳息法定孳息所有人第一节所有权取得的一般方法
(三)国家强制二、继受取得
买卖赠与互易继承接受遗赠其他案例:黄某与孙某某原系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2000年11月购买了一套商品房,房屋产权证登记所有人为孙某某,未登记共有人。后双方因感情不和协议离婚,但在协议中并未明确该房所有权的归属。后因此发生纠纷而诉讼至法院,经法院判决确认,该房由黄某与孙某某双方共有,由孙某某居住使用,但此后双方仍未对该房的权属登记进行变更。2003年3月,孙某某在黄某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房屋卖给李某某,并办理了房屋过户登记手续。2003年6月,黄某诉至法院,请求确认孙某某与李某某之间的房屋转让合同无效。案情:原告戴某是被告夏某的女儿,系某市郊区房地产开发总公司职工。1993年12月8日,戴某为避免引起同事的纷争,申请以其母夏某之名与其所在公司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购买该公司商品房一套,房款由戴某支付,并由其雕刻其母夏某的印章办理了购房手续和房屋登记手续,市房产局颁发的产权证上产权人为夏某,由戴某保管。1999年2月,夏某以产权证丢失为由,向市房产局申请补证,市房产局向其补发了房屋产权证。2000年3月第三人董某与夏某签订房屋买卖合同购买该房屋,双方钱款及房屋钥匙、房产证已交付完毕,准备办理过户。2000年6月戴某得知此事后,对董某与夏某之间的房屋交易予以阻止,申请市房管局停止办理过户手续,并进人该房屋居住。同月,市房管局对戴某持有的产权证予以作废。同年7月,戴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确认该房屋为其所有并提出诉讼保全,法院作出裁定对该房屋予以查封。后第三人董某认为该房屋应属于其所有,要求参加本案诉讼。裁判:一审法院认为,公民的合法权益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夏某拥有合法的房屋产权,与第三人董某达成的房屋买卖协议,已交付房款并对房屋实际使用,符合房屋买卖的合法手续及构成要件,第三人系善意取得该房屋所有权。因此,一审判决该房屋归董某所有。一审判决后,原告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认为,讼争房屋系戴某以其母夏某的名义出资购买。产权证上署名夏某是因戴某为避嫌所为。夏某在未征得戴某同意的情况下,将该房屋出售给第三人董某的行为,侵犯了戴某的合法权益。产权证上的署名不是房屋所有权归属的唯一依据。由于不动产不能善意取得,应以登记为准,而第三人虽然已经支付房款,但尚未办理过户手续。第三人关未取得该房屋的所有权,因此对买卖房屋的行为不予认可。故二审改判房屋归戴某所有。二审后,第三人董某依法申请再审。法院经再审认为,本案讼争房屋系戴某出资购买,故该房屋应属戴某所有。夏某出卖该房屋的行为侵犯了戴某的权益,因而夏某与董某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应认定为无效,夏某应返还董某的购房款及利息。戴某借夏某的名义购房,并将房屋产权登记在夏某的名义下,事后又未及时更正,致夏某擅自出售该房屋并造成善意第三人董某的购:房款不能返还,对此后果夏某与戴某均负有过错责任。根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的规定,戴某应承担其相应的民事责任,在夏某不能返还董某购房款及利息的情况下,戴某对上述款项应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再审维持关于房屋所有权归戴某的判决,并判决对夏某返还董某购房款及利息的款项,戴某承担赔偿责任。第二节善意取得一、善意取得的含义及适用范围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占有人或不动产的登记人,在不法将动产或不动产转让并交付或登记于第三人时,如果第三人出于善意,就可依法取得该动产或不动产的所有权,原所有人只能请求转让人赔偿损失。无处分权占有人第三人原所有人请求赔偿损失返还财产交换《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前两款规定。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变动公信原则的具体体现意义:以限制所有权的追及效力、牺牲所有权人的利益为代价,达到维护交易安全的目的。也督促原所有人谨慎地选择对方当事人。二、善意取得的理论基础(一)取得时效说或瞬时时效说(二)非时效说1.权利外像说2.法律赋权说3.法律特别规定说4.占有效力说三、善意取得的要件:
(一)须标的为动产或不动产(二)出让人无处分权
(三)有偿受让:须受让人通过交换有偿取得动产的占有
(法律允许自由流通的财产)
(四)须受让动产的占有或者不动产已经登记(五)须受让人取得占有为公然和善意
受让人善意的判断?受让人善意判断的标准1、不知让与人无让与的权利,有无过失,在所不问;2、不知让与人无让与的权利,有无过失,固非所问,但依客观情势,在交易经验上一般人皆可认定让与人无让与的权利,应为恶意;3、不知或不得而知让与人无让与的权利。(一)物权效果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是所有权的移转:善意受让人即时取得该物的所有权或他物权,且属原始取得;原所有人丧失所有权。四、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二)善意取得的债权效果1.若原所有人与让与人之间存在债权关系,原所有人可依债务不履行制度,主张让与人承担违约责任,可请求损害赔偿;2.让与人处分原所有权人的财产,属于无权处分,构成侵权,原所有人可行使侵权损害赔偿的请求权;3.让与人处分原所有权人的财产所获对价,构成不当得利,原所有人可行使返还不当得利的请求权。依在让与人和受让人之间,也可能发生债的关系:让与人对受让人的支付价金请求权或承担违约责任的请求权;让与人对受让人的瑕疵担保责任。四、善意取得的法律效果
(一)不适用善意取得的物1.对于赃物、遗失物等占有脱离物,不适用善意取得。但在公开市场取得的除外。2.货币和无记名证券绝对适用善意取得。3.禁止流通物、限制流通物。五、善意取得在客体适用上的限制关于盗脏,遗失物,遗忘物、误取物等
无偿回复:权利人至被盗或遗失之时起一定期间内(日,台:2年;瑞士:5年)得向占有人请求回复其物;德国民法不适用其无偿回复。有偿回复:适用于
由拍卖而买得的财产由买卖同种商品的公开市场买得的财产第三节先占先占,是指以所有的意思,先于他人占有无主的动产,而取得其所有权的法律事实。先占制度的价值在于:实现物有所归,有利于物尽其用,同时它提供了一个关于私有财产起源的假说。先占立法例先占自由主义:不分动产或不动产的不同,而一律允许自由先占而取得其所有权。为罗马法所采。先占权主义:不动产惟国家有先占权,至于动产,须待法律的许可,始能取得其所有权。为日耳曼法所采。二元主义:无主动产适用“先占自由主义”,个人可依先占取得其所有权,而无主不动产则适用国家先占主义,惟国家可以享有其所有权。为现今世界多数国家所采。先占的法律性质法律行为说。法律行为说强调先占的成立,须先占人以所有的意思占有标的物,从而取得所有权。此说的不足是将“所有的意思”混同于“效果意思”。准法律行为说。准法律行为说认为先占属于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基于法律的规定而发生的取得所有权效果的制度,属于准法律行为中的表现行为。此说无法解释何以在没有意思表示的事实行为中存在大量的先占问题。事实行为说。事实行为说认为先占中的以所有的意思同取得时效中的以所有意思一样,非指效果意思,而是指事实上对物有完全支配管领的意思。基于先占无主动产的事实,法律赋予占有人取得所有权的效果。先占构成的要件1、须占有的对象为无主动产(1)先占的对象须为动产,不动产的土地及其定着物不适用先占(2)先占的对象须为无主动产(指现在不属于任何人所有的动产,至于以前是否为人所有,则非所问)经原物主抛弃的物,也可成为先占的。如果是遗失物、埋藏物或隐藏物的,不适用先占,而应按遗失物或者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的规则处理。
2、须以所有的意思占有无主动产(1)须存在先于他人占有无主动产的事实先占可以自己为之,也可以指示他人为之(如雇猎户进山猎取野生动物)是否已经占有,属于事实问题,须依客观情况认定(如猎户追赶野生动物进人洞穴,而堵塞其洞口,即可认为已经占有该野生动物)(2)须以所有的意思占有无主动产即将占有的动产归于自己管领支配的意识;即以事实上欲与所有人立于同一支配地位的意思占有无主物。3、须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或禁止性规定。如专属于国家的财产(如珍贵文物和珍奇野生动植物)、禁止流通物等,均不能适用先占。
先占人取得无主动产的所有权利用或指使他人先占,先占物归雇用人所有(如渔船所有人雇人从事捕鱼,或某人发现山中有野兔即雇人围捕)因先占取得无主动产所有权,非基于他人既存的权利而取得,故为原始取得。我国民事立法中目前并未对先占制度作出规定,实践中依据共同生活习惯而予认可。(除法律明令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外,我国历来允许个人进入国家或集体所有的森林、荒原、滩涂、水面打猎、捕鱼、砍柴伐薪、采集野生植物、果实乃至名贵中药材,并取得猎获物、采集物的所有权。拾垃圾者可以取得拾取的被人抛弃的废弃物的所有权)先占的法律效果[例1]农场主甲养有一群奶牛,一日甲怀疑一奶牛患有严重的传染病,为避免其传染给其他奶牛,甲牵该牛至一深山老林处扔下,一人独自下山。适农民乙上山采药,发现此牛后牵回。经乙的精心调养,该牛成为一高产的健康奶牛。甲闻讯后欲从乙处取回奶牛,乙不允,遂起纠纷。请问:本案应如何处理?
【例2】甲、乙为夫妻,一天甲、乙二人在清理旧物时扔掉一批旧衣服,为垃圾捡拾者丙在楼下捡到。丙翻开一件衣服时发现内有现金1万元。经查,这1万元乃甲妻乙私藏起来的私房钱,一时忘记藏在哪里。故被甲扔掉。请问:丙能否取得这1万元?【例3】私营企业主王某办公用的一台电脑损坏,遂嘱秘书张某扔到垃圾站。张某将电脑搬到垃圾站后想,与其扔了不如拿回家给儿子用,便将电脑搬回家,经修理后又能正常使用。王某得知电脑能够正常使用后,要求张某返还。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2003年卷三35题)
A、张某违反委托合同,不能取得电脑的所有权
B、张某基于先占取得电脑的所有权
C、王某有权要回电脑,但应当向张某予以补偿
D、因抛弃行为尚未完成,王某可以撤回其意思表示,收回对电脑的所有权一、遗失物拾得(一)遗失物拾得的概念和性质拾得遗失物,是指发现他人遗失的物并予以占有的事实。拾得遗失物的性质,属于法律事实中的事实行为。遗失物的拾得可否成为动产所有权取得的原因立法例:罗马法:不能取得所有权主义日耳曼法:取得所有权主义近代以来的诸多立法,基本上继受了日耳曼法的立法例第四节遗失物拾得(二)遗失物拾得的构成要件遗失物拾得的成立,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标的物须是遗失物。遗失物是动产的所有人或者占有人因主观疏忽或者自然原因致失落他处而丧失占有的物品。其特点应是有主物且是非依遗失人本意而丧失占有的动产。第四节遗失物拾得遗失物的构成条件(1)须为有主动产;(2)须占有人丧失占有;(3)须丧失占有非出于遗失人的本意;(4)须无人占有。遗失物与无主物不能判明时,推定为遗失物;凡未为所有人明确抛弃的动产,推定为遗失物。2.须有拾得行为所谓拾得,是指发现且实在占有遗失物。拾得的构成(1)发现(2)占有拾得并非一定以拾得人在物理上享有支配不可,依社会的一般观念,凡有占有遗失物的事实,例如雇用看守或登报声明,均可构成拾得。拾得行为是由他人指示而实施的,指示人或指使人为拾得人。在他人住宅、交通工具或者机关、学校、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拾得遗失物,应当将遗失物交给住户或管理人,此时住户或管理人为拾得人。(三)遗失物拾得的法律效果1.拾得人的义务通知或者公示义务保管义务报告及交存义务返还义务2.拾得人的权利费用偿还请求权报酬支付请求权留置权取得遗失物的所有权立法上有两种不同的体例,即拾得人不能取得所有权主义和依一定的条件而取得所有权主义。多数国家民事立法规定,拾得人在履行一定义务的前提下,可以取得遗失物的所有权,或者在找到失主的情况下享有一定比例的报酬请求权。我国《物权法》中仍未承认拾得人能够取得遗失物的所有权及一般情况下的报酬请求权,仅承认了在失主悬赏情况下的报酬请求权。(四)拾得人不法处置遗失物的后果1.拾得人据为己有而自行使用收益通知或者公示义务2.拾得人据为己有而加以处分如果拾得人将遗失物据为己有,拒不返还,所有人可提起侵权行为之诉。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按侵占罪论处(五)我国《物权法》关于遗失物拾得的规定1、基于拾得遗失物而产生的物权规则有
(1)应当归还失主;
(2)找不到失主的,拾得人有义务将遗失物交与公安机关等单位;接收单位发布招领公告,期满无人认领的,归国家。[例]甲有天然奇石一块,不慎丢失。乙误以为无主物捡回家,配以基座,陈列于客厅。乙的朋友丙十分喜欢,乙遂以之相赠。后甲发现,向丙追索。下列选项哪一个是正确的?(2004年卷三7题)
A.奇石属遗失物.丙应返还给甲
B.奇石属无主物.乙取得其所有权
C.乙因加工行为取得奇石的所有权
D.丙可以取得奇石的所有权
2、基于拾得遗失物而产生的债权规则有
(1)拾得人归还失主而生的费用,有权向失主主张;
(2)但不得主张报酬(有悬赏广告的除外);
(3)拾得人将遗失物据为己有的,构成不当得利之债;
(4)拾得人据为己有且拒不返还的,构成侵权之债;
(5)拾得物非由于拾得人故意而毁损、灭失的,拾得人不负赔偿责任。[例1]某日甲在街头捡到钱包一个,甲左等右等不见失主,翻看钱包见有1000元现金及失主名片,甲依名片地址打车前往将钱包交与失主乙。乙非常感谢。甲提出:来回打的的车费共计35元请乙偿还,并要求酬金100元。乙不允,遂起纠纷。请问:甲之要求有无依据?
【例2】个体屠宰专业户甲某某日押送一卡车大牯牛,车行在山间公路时一牯牛跳下去,甲不知。碰巧乙进山采药,牵回大牯牛伺养并向邻人宣称自己购买而得。一周后,甲闻讯赶来,表示愿付一周的饲养费并酬谢人民币100元而牵回,乙坚持不还。甲无奈,请来村长做工作,乙仍拒绝返还。一个月后,甲欲起诉。请问:甲应提起何种之诉?
【例3】某日甲在街头捡到钱包一个,左等右等不见失主,翻看钱包见有人民币100元及失主地址。甲即登上公交车准备送还失主,但下车后发现该钱包被扒。请问:甲应否赔偿失主损失?
二、埋藏物发现(一)埋藏物发现的概念与性质埋藏物发现,是指发现埋藏物而予以占有的事实行为。性质与无主物的先占、遗失物的拾得相同,属于事实行为。(二)埋藏物发现的成立要件发现埋藏物的成立,需要具备如下几个条件:1.标的物须为埋藏物;动产埋藏于他物之中的物所有人不明2.须有发现行为:认识埋藏物之所在。(三)埋藏物发现的法律效果关于发现埋藏物的效力,立法上有三种体例:①发现人有条件取得所有权主义,即埋藏物在无人认领的情况下,由发现人所有,或由发现人与土地所有人各取得一半;②公有主义,即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埋藏物只能归国家所有;③报酬主义,即埋藏物或隐藏物归包藏物的所有人所有,但发现人可以请求包藏物的所有人支付一定比例的报酬。我国《物权法》第114条规定:“拾得漂流物、发现埋藏物或者隐藏物的,参照拾得遗失物的有关规定。文物保护法等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例4】甲的一头牛走失,乙牵回关入自家牛棚,准备次日寻找失主。当晚牛棚被台风刮倒,将牛压死。乙将牛肉和牛皮出售,各得款500元和100元。请人屠宰及销售,支出100元。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2005年卷三14题)
A、甲有权要求乙返还一头同样的牛
B、甲有权要求乙返还500加元
C、甲有权要求乙返还600元
D、甲有权要求乙按该牛的市价赔偿二、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隐藏物的发现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隐藏物的发现,指发现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隐藏物而予以占有的一种法律事实。其性质与遗失物拾得相同,属事实行为,不以发现人有行为能力为必要。(一)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隐藏物发现的要件
1、须为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或隐藏物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隐藏物,是指埋藏和隐藏于他物之中,其所有权归属不明的动产。其特点是:(1)所有人不明所谓所有人不明,是指埋藏物或隐藏物并非无主物,但不知属于何人。如果根本没有所有人,应当适用无主物先占的规定;如果有明确的所有人,则应适用拾得遗失物的规定。关于判断所有人不明的标准,应就物的性质、埋藏或隐藏的状态、埋藏或隐藏的时日等客观情况加以认定。埋藏物、隐藏物与遗失物的区别:①前者必藏于他物之中,而后者则非以藏于他物为必要;②前者所有人不明,而后者通常可知其所有人或只是所有人所在不明;③前者占有的丧失大多出于本人的意愿,而后者占有的丧失则非基于本人的意思。埋藏物或隐藏物与遗失物不能判明时,应推定为埋藏物或隐藏物;埋藏物、隐藏物因某种原因暴露于外部的,为遗失物。(2)埋藏和隐藏于他物之中,不是显而易见的(否则属于遗失物。至于埋藏或隐藏的原因及时间的长短,皆非所问)(3)须为动产请问下列是否属于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隐藏物:①因地震、火山爆发等原因被埋藏于地下的古代房屋或城市?②人类的遗骸也非埋藏物?③有考古价值的木乃伊?
2、须发现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或隐藏物所谓发现,是指认识埋藏物或隐藏物的所在。关于发现的要件,除法国民法须以发现人出于偶然为必要,其他国家或地区民法则无此限制;法、日等国民法仅以发现行为本身为发现的构成要件,而德国民法规定还须对发现结果的埋藏物或隐藏物占有为必要。我国《民法通则》则无上述限制。(二)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隐藏物发现的法律后果立法例:1、发现人取得所有权主义:发现人可以取得其所有权;若是在他人所有的动产或不动产中发现的,发现人与动产或不动产所有人各取得埋藏物或隐藏物的一半;如发现的埋藏物或隐藏物是供学术、艺术或历史资料使用的,其所有权的归属则依文物保护法等特别法的规定,收归国有。该种主义起源于罗马法,为近现代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立法所继受。2、公有主义:归国家所有此种主义起源于日耳曼法,前苏联民法采此立法例。
我国采公有主义《民法通则》第79条第一款:“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接收单位应当对上缴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自然人、法人对于挖掘发现的埋藏物、隐藏物,如果能够证明属其所有,而且根据现行的法律、政策又可以归其所有的,应当予以保护。依《文物保护法》第5条和《金银管理条例》第13条的规定:我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一切出土的无主金银,均为国家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熔化、销毁或占有。单位和个人发现的出土无主金银,经当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鉴定,除有历史文物价值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的规定办理外,必须交给中国人民银行收兑,价款上缴国库。
[例1]村民张一山在自家宅基地挖地基时挖出一个陶罐,打开一看,内有500块银元并有一布条,上书:“为防日寇到此抢掠,特埋于此,落款人:王天民”。经查,王天民乃同村村民王大水的爷爷,已逝。请问:该陶罐及银元归谁所有?[例2]某日,某单位工作人员甲响应政府号召向灾区人民捐物,甲捐出旧棉被一条,后为灾区灾民乙领到。乙拆洗棉被时发现内藏现金人民币5000元。经查,这5000元乃甲之妻私藏的私房钱。请问这5000元应属谁所有?A、乙B、甲C、甲妻D、甲与甲妻共有
二、附合1、附合的含义与特点含义:不同人之物,因物理上之力结合在一起,无法分离或分离有损其价值.特点:原各所有人的物仍然能够识别(同混合的最大区别)附合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动产与不动产的附合,附合后动产成为不动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丧失其独立性(如砖瓦、木料附合于建筑物中)二是动产与动产的附合,附合后它们构成新物(如轮胎、底盘、发动机等附合成汽车)第五节添附一、添附的意义与立法旨趣2、附合的物权效力动产与不动产附合:(l)不动产所有人取得动产所有权(2)动产所有权因附合而消灭动产与动产附合:(1)各动产所有人依附合时的价值共享合成物的所有权(2)附合的动产中,如有可视为主物的(应依物的价值、效用、性质并依一般交易观念而定)则由该主物所有人取得合成物的所有权[例1]甲为一土地私有主人,乙以自己所有的建筑材料于甲之土地上盖起一幢楼房。请问该楼房应归谁所有?[例2]甲将其所有的房屋出租给乙,双方口头约定租金为每年5万元,乙可以一直承租该房直至乙去世。房屋出租后的第二年,乙为了经营酒店,经甲同意,对该房屋进行了装修,共花费6万元。一天晚上,一失控的汽车撞到该房屋,致使其临街的玻璃墙毁坏,肇事司机驾车逃逸,乙要求甲维修,甲拒绝,乙便自行花费1万元予以维修。对于乙对房屋的装修费用,若甲、乙协商达不成一致,应如何处理?(2003年卷三82题)
A、由乙无条件拆除,费用由乙自理
B、装修物归甲所有,且甲无须支付费用
C、装修物归甲所有,且甲应当支付全部装修费用
D、若装修物可以拆除则拆除,不能拆除的,可折价后归甲所有[例3]潘、杨两家乃邻居,潘家有女潘美,杨家有男杨业,二人恋爱多年,意欲成婚。两家商议,潘家出力,杨家出建筑材料,在潘家原有平房之上加盖一层楼房以供将来新人结婚用房。楼房建好后,不料潘美、杨业二人交恶而断绝恋爱关系。请问:该二层楼房如何处理?
[例4]甲有一居室出租给乙,租赁合同约定未经甲的同意,乙不得进行装修。租赁半年后,乙未向甲打招呼,依自己意愿装修该房并改变了房屋结构。后甲发现,大为不满。请问:甲如何救济自己的权利?相关法律规定:1、《民通意见》第86条:“非产权人在使用他人的财产上增添附属物,财产所有人同意增添,并就财产返还时附属物如何处理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没有约定又协商不成,能够拆除的,可以责令拆除;不能拆除的,也可以折价归财产所有人;造成财产所有人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2、《合同法》第二百二十三条:“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可以对租赁物进行改善或者增设他物。承租人未经出租人同意,对租赁物进行改善或者增设他物的,出租人可以要求承租人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二、混合1、混合的含义与构成含义:混合是指属于不同所有人的动产相互混杂或交融而难以识别和分离,且在某些情况下业已形成新物质的情形(如米与米、酒与酒混合)因混合形成的动产,称为混合物。构成:(1)须动产与动产混合(2)须动产为不同的人所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屋买卖合同上诉状样本
- 承包合同书范本
- 购销合同的签订注意事项解析
- 保安服务终止合同概述
- 居间科技咨询合同
- 劳动合同补充协议范本写作指南
- 投资合同风险规避
- 计件工劳动合同的违约权益
- 墙体涂装油漆分包合同模板
- 环保设备安装及运营维护合同
- 食品研发思路
- 能源审计报告样本
- JJG 882-2019压力变送器 检定规程(高清版)
- 会计学专业 天富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经济业务与财务分析设计
- 沥青搅拌站建设方案(完整版)
- 电子物料代码编码规则电子物料编码制定编写规则与方法
- Opera操作流程实用教案
- 甘肃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实施细则
- 关于自然数平方和公式的十种证明方法
- 注册证书协议书
- 县教育局道路交通安全情况汇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