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金属塑性加工的宏观规律_第1页
第三章 金属塑性加工的宏观规律_第2页
第三章 金属塑性加工的宏观规律_第3页
第三章 金属塑性加工的宏观规律_第4页
第三章 金属塑性加工的宏观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金属塑性加工的宏观规律2.1最小阻力定律2.2影响金属塑性流动和变形的因素2.3不均匀变形、附加应力和残余应力2.1最小阻力定律金属塑性加工时,质点的流动规律可以应用最小阻力定律分析。最小阻力定律可表述为:变形过程中,当变形体中的质点有可能沿着不同的方向发生流动时,质点将向着阻力最小的方向流动。即“做最少的功,走最短的路”。最小阻力定律实际上是力学质点流动的普遍原理,它可以定性地用来分析金属质点的流动方向。利用最小阻力定律可以推断,任何形状的物体只要有足够的塑性,都可以在平锤头下镦粗使坯料逐渐接近于圆形。这是因为在镦粗时,金属流动距离越短,摩擦阻力也越小。图2-1所示方形坯料镦粗时,沿四边垂直方向摩擦阻力最小,而沿对角线方向阻力最大,金属在流动时主要沿垂直于四边方向流动,很少向对角线方向流动,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断面将趋于圆形。由于相同面积的任何形状总是圆形周边最短,因而最小阻力定律在镦粗中也称为最小周边法则。图2-1镦粗时的变形趋向

图2-2矩形断面棱柱体镦粗时的金属流动模型通过调整某个方向的流动阻力来改变某些方向上金属的流动量,以便合理成形,消除缺陷。例如,在模锻中增大金属流向分型面的阻力,或减小流向型腔某一部分的阻力,可以保证锻件充满型腔。在模锻制坯时,可以采用闭式滚挤和闭式拔长模膛来提高滚挤和拔长的效率。图2-3开式模锻的金属流动模型图2-4矩形截面拔长时送进量对金属流动的影响图2-5不同宽度坯料轧制时宽展情况图2-6轨辊直径不同时轧件变形区纵横方向阻力图接触面上的外摩擦变形区的几何因素工具与工件的轮廓形状变形体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变形体的外端金属性质不均的影响2.2影响金属塑性流动和变形的因素接触面上的外摩擦在工具和变形金属之间的接触面上必然存在摩擦。由于摩擦力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金属的流动特性并使应力分布受到影响。镦粗时的分区圆柱体镦粗时,由于接触面上有摩擦存在,在接触表面附近金属流动困难,圆柱形坯料转变成鼓形。在此情况下,可将变形金属整个体积大致分为三个区:Ⅰ区表示由外摩擦影响而产生的难变形区;Ⅱ区表示与作用力成45°角的最有利方位的易变形区;Ⅲ区表示变形程度居于中间的自由变形区。镦粗时摩擦力对变形及应力分布的影响应力分布不均外摩擦不仅影响变形,而且使接触面上的应力(或单位压力)分布不均匀,沿试样边缘的应力等于金属的屈服极限,从边缘到中心部分,应力逐渐升高。另外,沿物体高度方向由接触面至变形体的中部,应力的分布是逐渐减小的,这是因外摩擦的影响逐渐减弱所致。图2-8圆环镦粗的金属流动(a)变形前(b)摩擦系数很小或为零(c)有摩擦侧面翻平变形物体在压缩时,由于接触摩擦的作用,在出现单鼓形的同时,还会出现侧表面的金属局部地转移到接触表面上来的侧面翻平现象。随着压下率的增加,aa和bb部分由侧表面逐步地转移到端面上来。此侧面翻平现象发生在侧表面面积的减小量大于接触面面积的增加量的时候。如果接触面面积增加量大于侧面的减小量时,则因新的接触面的形成将不再吸收侧面的多余面积。圆柱体垂直剖面上坐标网格在镦粗过程中的变化由此可见,物体在压缩时接触面积的增加,可由接触表面上金属质点滑动和侧面质点翻平两部分组成。侧面金属翻平量的大小取决于接触摩擦条件和变形物体的几何尺寸。接触面上的摩擦越大,接触面上的金属质点越不易滑动,因而侧面金属转移上来的数量就越多。试样的高度越大,侧面金属越易于转移到接触表面上来。当试样的高度大于直径时,接触面积的增加将主要是由侧面金属的转移所造成。粘着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圆柱体金属在镦粗过程中,若接触摩擦较大和高径比H/D较大时,则在端面的中心部位有一区域,在此区域上金属质点对工具完全不产生相对滑动而粘着在一起。此现象称为粘着现象。此粘着在一起的区域称为粘着区。此粘着现象也影响到金属的一定深度,这样就构成了以粘着区为基底的圆锥形或近似圆锥形的体积,此体积称为“难变形区”。变形区的几何因素在金属塑性加工中存在着外摩擦,变形的不均匀分布情况与变形区几何因素(如H/d、H/L、H/B等)有密切关系。实验表明:镦粗圆柱体时,当试样原始高度与直径比H/d<2.0时才发生上述的单鼓形不均匀变形。当坯料高度较大且变形程度甚小时(当H/d>2.0时),则往往只产生表面变形,而中间层的金属不产生塑性变形或塑性变形甚小,结果导致形成双鼓形。

图2-9钢球压缩时的流线图2-10受塑压时物体内部质点滑移变形的近似模型当在平行的平锤间塑压圆柱体时,以接触表面为底作一个高度为底边尺寸一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个锥体称为基本锥或主锤,它的两个边与作用力呈45°角。塑压时柱体首先在主锥附近产生塑性变形,因为沿45°角剪应力最大,最易滑移。随着变形的继续,在主锥内外都可能产生滑移。主锥内的内部线因为发生在靠近接触表面处的难变形区附近,这个区静水压力高,产生变形所需能量多,即需要大的压力;主锥外的外部线虽发生在静水压较小的易变形区内,但要向外,向深处扩充时,因距离增加也需足够多的能量。所以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内部线、外部线皆能发生,谁占优势,由两主锥间距离h2而定图2-11h2值对变形的影响当h2>0,即H/D>1时,上下主锤不接触,这时外部线发生的条件较好,变形时外部线多,即形成明显单鼓形。但当h2>>O,即H/D>>1时,两主锥相距远,外部线虽易发生但又难以深入,变形在主锥与接触表面附近发生,因而形成双鼓形的表面变形,并且接触表面粘着厉害。当h2=0,即H/D=1时,虽然内部线产生较困难,但两主锥的外部钱发生了干扰,故内、外部线都能产生并集中在45°线的附近,因之形成明显的单鼓形,这时,表面粘着减小,出现滑动,变形较均匀,但变形所需之力增加了。当h2<0时,即H/D<1,上下两主锥相互插入(图2-11(d)),彼此的外部线干扰很厉害,内部线则相应地增加,此时,圆柱体的高度较小,滑移几乎遍及整体,变形趋向均匀,接触表面的粘着区进一步缩小而可能出现全滑动,变形虽较均匀,但所需外力大大增加了。工具与工件的轮廓形状工具(或坯料)形状是影响金属塑性流动方向的重要因素。工具与金属形状的差异,是造成金属沿各个方向流动的阻力有差异,因而金属向各个方向的流动(即变形量)也有相应差别。如图所示,在圆形砧或V型砧中拔长圆断面坯料时,工具的侧面压力使金属沿横向流动受到很大的阻碍,被压下的金属大量沿轴向流动,这就使拔长效率大大提高。当采用图c所示的工具时,则产生相反的结果,金属易于横向流动。abc在许多情况下,当工具的形状已得到了严格的控制时,为获得变形均匀的产品,还必须要考虑原始坯料形状的影响。如果坯料的尺寸和形状的选择不当也会使物体产生不均匀变形。变形体内部温度分布不均变形物体的温度不均匀,会造成金属各部分变形和流动的差异。变形首先发生在那些变形抗力最小的部分。一般,在同一变形物体中高温部分的变形抗力低,低温部分的变形抗力高。这样,在同一外力的作用下,高温部分变形量大,低温部分变形量小。而变形物体是一整体,限制了物体各部分不均匀变形的自由发展,从而产生相互平衡的附加应力。在变形体内因温度不同所产生热膨胀的不同而引起的热应力,与由不均匀变形所引起的附加应力相叠加后,有时会加强应力的不均匀分布,甚至会引起变形物体的断裂。在热轧中常见到轧件轧出后会出现上翘或下翘现象,产生此现象原因之一就是轧件的温度不均所造成的。铝—钢双金属轧制时由不均匀变形产生的弯曲现象变形体的外端外端(未变形的金属)对变形区金属的影响主要是阻碍变形区金属流动,进而产生或加剧附加的应力和应变。在自由锻造中,除镦粗外的其他变形工序,工具只与坯料的一部分接触,变形是分段逐步进行的,因此,变形区金属的流动是受到外端的制约的。封闭形外端在被压缩体积的外部存在有封闭形外端时,一方面,被压缩体积的变形要影响到外端的一定区域。另一方面,外端会阻碍被压缩体积的向外扩展。若外端的体积甚小时,则在变形过程中,在被压缩体积变形的影响下,外端的高度也会有所减小,外端向外扩展。如果外端的体积较大,则被压缩体积的变形很难进行。若所施的压力非常大时,也可以把工具(压头)压人变形物体内,此时部分变形金属将沿工具的周围被挤出。可见,金属在具有封闭形外端条件下的压缩与无外端时有很大差别。封闭形外端可以减小被压缩物体的不均匀变形,并可使其三向压应力状态增强。封闭形外端非封闭形外端非封闭形外端在金属压力加工中属于非封闭形外端的变形过程较多,例如,锻造延伸,拉拔等。外端对变形物体的纵向延伸有强迫“拉齐”作用,使变形物体沿高度方向的纵向延伸趋于一致。结果,在变形区内于自由延伸大的中部产生附加压应力,于自由延伸小的端部产生附加拉应力。此外,变形物体为一整体,变形物体的纵向延伸的变化也必然会影响着横向宽展的变化。在变形区的中部,由于外端对纵向延伸的“拉齐”作用使自由延伸减小的结果,使宽展被迫增大,而在端部由于使自由延伸的被迫增加,使宽展减小。结果,由于外端对纵向延伸的“拉齐”作用,使变形区沿高向的中部产生的宽展最大,端部宽展最小。这样,由于外端的存在,使变形物体的纵向变形的不均匀性减小,横向变形的不均匀性增大。金属性质不均的影响变形金属中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夹杂物、相的形态等分布不均会造成金属各部分的变形和流动的差异。例如,在受拉伸的金属内存在一团杂质,由于杂质和其周围晶粒的性质不同,出现应力集中现象,结果这种缺陷周围的晶粒必须发生不均匀变形,并会产生晶间及晶内附加应力。第二章金属塑性加工的宏观规律第三节不均匀变形、附加应力和残余变形变形不均匀的基本概念变形不均匀的防止措施残余应力3.1变形不均匀的基本概念均匀变形与不均匀变形

基本应力与附加应力研究变形分布的方法均匀变形与不均匀变形均匀变形若变形区内金属各质点的应变状态相同,即它们相应的各个轴向上变形的发生情况、发展方向及应变量的大小都相同,这个体积的变形可视为均匀的。均匀变形的特点:变形前体内的直线和平面,变形后仍然是直线和平面;变形前彼此平行的直线和平面,变形后仍然保持平行;任何一个二阶曲面变形后仍为二阶曲面,其中变形前的球体于变形后变为椭球体;两个几何相似且位置相似的单元体,于变形后仍保持几何相似。均匀变形的条件:变形物体的物理性质必须均匀且各向同性;整个物体任何瞬间承受相等的变形量;接触表面没有外摩擦,或没有接触摩擦所引起的阻力;整个变形体处于工具的直接作用下,即处于无外端的情况下。要全面满足以上条件,严格说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均匀变形是绝对的。例如,挤压或拉伸棒材的后端凹入;平砧下镦粗圆柱体时出现的鼓形,板材轧制时易出现舌头和鱼尾等均表明变形体横断面上延伸都是不均匀的。这对产品质量及实现加工过程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对不均匀变形规律加以研究,以便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防止或减轻其不良后果。单鼓形双鼓形不均匀变形的种类1)第一类不均匀变形由于摩擦力、变形体外端条件的影响,使变形体中不同区域的变形不同。2)第二类不均匀变形由于变形体中晶粒的位相不同,使变形体中不同晶粒变形不同3)第三类不均匀变形由于统一晶粒中各滑移系取向不同,使变形体中统一晶粒内部的各部分变形不同。研究变形分布的方法网格法硬度法比较晶粒法其他方法网格法它是研究金属塑性加工中变形区内金属流动情况应用最广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于变形前在试样的表面上或内部的剖面上用某种方法刻上坐标网,变形后测量和分析坐标网的变化,确定变形物体各处的变形大小及分布。其实质是观察变形前后,各网格所限定的区域金属几何形状的变化。从图示中网格的变化看出镦粗时圆柱体变形的不均匀情况。目前网格法可作定量分析。在用网格法研究金属的变形分布时可把网的每个单元看作是变形区的单元,在整个变形过程中承受均匀变形。坐标网可以是立体的,也可以是平面的。平面坐标网可以是连续的或分开的。分开的坐标网的单元或者是正方形,或者是圆形。圆形在变形过程中变成椭圆形,此椭圆轴的尺寸和方向反映了主变形的大小和方向。对正方形网格来讲,当其轴在变形前后始终与主轴重合时,则此正方形于变形后变为矩形,此正方形的内切圆变为椭圆,此椭圆的轴与矩形的轴相重合。若主轴的方向相对原来正方形的轴发生了变化,则此正方形将变为平行四边形,此平行四边形的内接圆为椭圆形,此椭圆的轴与新的主轴相重合。坐标网的方格变化情形金属通过凹模挤压的变形分布硬度法此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冷变形情况下,变形金属的硬度随变形程度的增加而提高;从图示可见,中心部分的硬度最高,接触表层的硬度则较小,越靠近表面的中心越小。在中心部分的同一层上,靠试样中部硬度比最外部(边部)大。这正好说明镦粗时三个区的存在。比较晶粒法此法的实质是根据再结晶退火后的晶粒大小,与退火前的变形程度的关系,来判断各部位变形的大小。变形越大,再结晶后晶粒越小。利用再结晶图,近似地得出变形体内各处的变形程度。此法也只能定性地显示变形分布情况。对于热变形,因该过程中发生了再结晶现象,就很难判断变形的分布。其他方法示踪原子法光塑性法云纹法基本应力与附加应力金属塑性变形时变形物体内变形的不均匀分布,不但能使物体外形歪扭和内部组织不均匀,而且还使变形物体内的应力分布也不均匀。此时,除基本应力外,还产生附加应力。基本应力由于外力作用所引起的应力叫做基本应力,表示这种应力分布的图形叫做基本应力图。或物体在塑性变形状态中,完全根据弹性状态所测出的应力叫做基本应力。附加应力由于物体内各处的不均匀变形受到物体整体性的限制,而引起在其间相互平衡的应力叫做附加应力。工作应力工作应力是处于应力状态的物体在变形时用各种方法实测出来的应力,其分布图为工作应力图。当物体的变形绝对均匀时,基本应力图与工作应力图相同。而当变形呈不均匀分布时,工作应力等于基本应力与附加应力的代数和。挤压时金属流动(a)及纵向应力分布(b)、(c)图(b)附加应力较小时(c)附加应力较大时实线为基本应力,虚线为附加应力,点划线为工作应力残余应力应当明确,基本应力是在外力作用下与瞬时加载(或卸载)所发生的弹性变形相对应,故当外力去除后这部分弹性变形恢复,基本应力便立刻消失。而附加应力,是在不均匀变形受物休整体性阻碍而发生的、在物体内自相平衡的内力(与此内力相对应便在物体内呈平衡存在弹性变形或畸变),并不与外力发生直接关系,所以当外力去除,变形终止后,仍继续保留在变形物体内部。这样,在塑性变形完毕后仍保留于物体内的自相平衡的应力称为残余应力。附加应力的分类按宏观级、显微级和原子级的变形不均匀性可把附加应力分为下述三种:第一种附加应力,在变形物体的大部分体积之间由不均匀变形所引起的彼此平衡的附加应力。上述图示的例子即属于此类。第二种附加应力为在变形物体内两个或几个相邻晶粒之间由不均匀变形所引起的彼此平衡的附加应力。第三种附加应力为在滑移面附近或在滑移带中由各部分彼此之间平衡起来的晶格畸变所引起的附加应力,也就是说在一个晶粒内由于变形不均所引起的附加应力。3.2变形不均的防止措施变形不均产生的后果

减轻变形不均的措施

变形不均产生的后果使单位变形力增大当变形不均匀分布时,将使物体内部产生相互平衡的附加应力,使变形能量消耗增加,也使单位变形力增大。此外,当应力不均匀分布时,将使变形体内实际的应力分布情况与基本应力有很大不同,有时虽然作用着单向的基本应力,但工作应力却可能变成三向同名应力状态,此时也会使单位变形力增大。使塑性降低在具有应力不均匀分布的变形物体内,当某处的工作应力达到金属的断裂强度时,则在该处将首先产生断裂,从而导致金属的塑性下降。使产品质量降低由于变形的不均匀分布使物体内产生附加应力,若变形后物体的温度较低不足以消除此附加应力时,则在物体内将存有残余应力,从而使物体的力学性能下降。同时,由于变形体内各处的变形不同,其再结晶后各处的晶粒大小也不同,造成组织与性能分布不均。使技术操作复杂由于变形体内应力的分布不均,使加工工具的各部分受力不均,以致使工具各部分的弹性变形和磨损不均。这样就使工具设计、制造和维护复杂。同时也使对材料进行的热处理制度复杂化。减轻变形不均的措施正确选定变形的温度-速度制度变形温度应保证物体在单相区完成塑性变形,并在整个物体内分布均匀。变形速度制度的选择也应使变形在物体内分布均匀,如H/d比较大的厚件,在速度较低的压力机上锻压较合适。减小金属表面上的外摩擦为减小接触表面上的摩擦系数,应提高和保持工具表面的光洁度和采用适宜的润滑剂。也可采用超声振动加工等方法来减少外摩擦的不利影响。合理设计加工工具形状要正确选择与设计锻模、轧辊孔型及其它工具,使其形状与坯料断面能很好的配合,以保证变形与应力分布较为均匀。尽可能保证变形金属的成分及组织均匀这首先要从提高冶炼及浇铸质量方面入手;其次,对已浇铸的钢锭必要时采用高温均匀化退火的办法,也可进一步改善其化学成分的均匀性。3.3残余应力残余应力的概念变形条件对残余应力的影响残余应力引起的后果减小残余应力影响的措施

残余应力的测定方法残余应力的概念残余应力为塑性变形完毕后保留在变形物体内的附加应力。塑性变形的总位能是由释出位能和约束位能两部分所组成。释出位能用来确定平衡外力作用的内力的数值。而约束位能则是用来确定由塑性变形引起的相互平衡内力的数值。因附加应力是由不均匀变形引起的相互平衡的内力所造成,所以约束位能也同样可确定在每一变形瞬间附加应力的数值。虽然残余应力是变形完毕后保留在物体内的附加应力,但并不是所有的约束位能都用于形成残余应力,而是有部分位能在塑性变形中由于软化而被释放。因此,残余应力的位能应小于在整个塑性变形过程中用于形成附加应力的位能。残余应力是由附加应力变化而来,所以残余应力也是相互平衡的。并与附加应力相对应,残余应力也分为第一种、第二种和第三种残余应力。变形条件对残余应力的影响残余应力与附加应力一样也同样受到变形条件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变形程度、接触摩擦、工具和变形物体形状等等。变形温度在确定变形温度的影响时应注意到在变形过程中是否有相变存在。若在变形过程中出现双相系时,将会引起第二种附加应力的产生,从而使残余应力增大。但在一般情况下,当变形温度升高时,附加应力以及所形成的残余应力减小。温度降低时,出现附加应力和从而出现残余应力的可能增大。因此,即使是对单相系金属也不允许将变形温度降低到某一定值以下。在变形过程中温度的不均匀分布是产生极大附加应力的一个原因,自然也是产生极大残余应力的一个原因。如果变形过程在高于室温条件下完成时,具有某一数值的残余应力时,则此残余应力会因物体冷却到室温而增加。变形速度变形速度对残余应力也有如同对附加应力那样的影响。通常,在室温下以非常高的变形速度使物体变形时,其附加应力和残余应力有减小的趋势。而在高于室温的温度下,增大变形速度时,这些应力反而有可能增加。变形程度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第一种附加应力,亦即残余应力开始急剧增加。当塑性变形达到20~25%时,应力达到最大值。当变形继续增加时,此应力将开始减小,并当变形程度超过52~65%时,应力几乎接近于零。变形程度的这种影响是指在低于0.3对应温度条件下进行的变形而言。当温度升高时,在较大的变形程度下才能使第一种残余应力达到最大值,并在高于60~70%的变形条件下,此应力也未降低到零。变形程度对第二种和第三种残余应力的影响则是另一种情况。这些残余应力的数值将随变形程度的增加而增大,而且对于双相系和多相系,比对单相系提高得更强烈。变形程度和残余应力能量的关系曲线1.第一、第二及第三种残余应力总能的变化曲线;2.第一种残余应力能量变化曲线;3.第二及第三种残余应力总能量变化曲线残余应力引起的后果引起物体尺寸和形状的变化当在变形物体内存在残余应力时,则物体将会产生相应的弹性变形或晶格畸变。若此残余应力因某种原因消失或其平衡遭到破坏,此相应的变形也将发生变化,引起物体尺寸和形状改变。对于对称形的变形物体来讲,仅发生尺寸的变化,形状可保持不变。例如,当用表面层具有拉伸残余应力和心部具有压缩残余应力的棒材坯料在车床上车成圆柱形工件时,切削后由于具有拉伸残余应力的表面层被车削掉,成品工件的长度将有所增加。若加工件是不对称的,则物体除尺寸变化外,还可能发生形状的改变。引起残余应力的消失或减小的原因,除机械加工外还有时间的延长等因素。有时,具有残余应力的物体在热处理过程中,或受到冲击后也会发生尺寸和形状的变化。板材裁剪后的变形+-+使零件的使用寿命缩短因残余应力本身是相互平衡的,所以当具有残余应力的物体受载荷时,在物体内有的部分的工作应力为外力所引起的应力与此残余应力之和,有的部分为其差,这样就会造成应力在物体内的分布不均。此时工作应力达到材料的屈服强度时,物体将会产生塑性变形;达到材料的断裂强度时,物体将会产生断裂,从而缩短了零件的使用寿命。降低了金属的塑性加工性能当具有残余应力的物体继续进行塑性加工时,由于残余应力的存在可加强物体内的应力和变形的不均匀分布,使金属的变形抗力升高,塑性降低。降低金属的耐蚀性以及冲击韧性和疲劳强度等。减小残余应力影响的措施残余应力是由附加应力的变化而来,其根本原因就是物体产生了不均匀变形,使在物体内出现了相互平衡的内力。因此,残余应力不仅产生在塑性加工过程中,而且也产生在不均匀加热、冷却、淬火和相变等过程中。减小或消除残余应力的方法减小材料在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均匀变形;对加工件进行热处理;进行机械处理。减小不均匀变形正确选定变形的温度-速度制度减小金属表面上的外摩擦合理设计加工工具形状尽可能保证变形金属的成分及组织均匀……对加工件进行热处理物体内存在的残余应力可用退火、回火等方式来减小或消除。第一种残余应力可在回火中大大减小。在许多情况下,残余应力只存在再结晶时才能完全消除。因之,为完全消除残余应力,需要较高的温度,有时也需要较长的退火时间。这样就有可能引起晶粒大小产生很大的变化和力学性能的改变。第二种残余应力在温度低于再结晶温度时的加热过程中几乎完全消除。第三种残余应力只有在再结晶过程中点阵完全恢复时才能消除。进行机械处理机械处理方法是利用使物体表面产生很小的塑性变形的方法来减小残余应力。这种处理方法主要有:(1)使零件彼此碰撞;(2)用木棒打击表面;(3)表面辊压和压平;(4)表面拉制;(5)在模子中作表面校形或精压。这种方法仅使工件产生表面变形,所以在变形中,于工件表面层中产生附加压应力,在工件中层产生附加拉应力。可见,此方法只能减小第一种残余应力,且只当工件表面层中具有残余拉应力时才能适用。表面层中具有残余拉应力的板材经表面辗压后,其残余应力大为减小。在一定限度内,表面变形越大,残余应力减小得越多。实验证明,拉制黄铜棒经辗压后,其内部的残余应力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可见,表面变形可使原来的残余应力几乎减小一倍,甚至可使表面拉应力变成压应力。表面变形程度越大、残余应力减少得越多。但此变形程度不应超过某一限度,一般是在1.5~3%以下。若超过此限度,会造成有害的后果,因为这样不但不会减小残余应力,反而会使残余应力增加。黄铜捧在辗平前后的残余应力分布图a-纵向应力;b-切向应力;c-径向应力(实线为拉制铜捧的残余攻力;虚线表示铜棒在碾平后的残余应力)残余应力的测定方法研究金属物体内残余应力的主要方法:机械法化学法X光法机械法用此方法可测定棒材、管材等一类物体内的残余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