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道德要求与道德需求_第1页
第三讲道德要求与道德需求_第2页
第三讲道德要求与道德需求_第3页
第三讲道德要求与道德需求_第4页
第三讲道德要求与道德需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道德需求与道德要求

回顾上节课内容:

1、“我们为什么上大学”?同学提供的答案:是为了逃避另一种生活状态。生活的目的本身,成为一种“排除法”。目的明晰好,还是“否定式”的方式好?对目的或目标的追问,会涉及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意义由什么来决定呢?意义与最终目标、人生目的的关系。2、好的大学具有什么特征?一、有同学说“大学有大师”,我的两个理解:第一,大师提供答案。第二,大师提供选项。二、文章“牛校牛在哪儿”?(刘瑜《送你一颗子弹》)国内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距离就是与“天真”的距离。恢复“追问”的天性,自己寻找答案。伦理与道德Ethic(名词),道德标准、行为准则。伦理学或道德规范。Morality道德的,伦理的。AMoralquestion,problem,judgment,dilemma.由此可见moral通常使用其形容词的形式。在英文词里,这两个词语几乎是可以相互通用的,都是指的道德伦理规范,通常用来指人们的行为是否是符合道德的或者伦理的。Ehtics与morality词源上的不同Ethic源于希腊文ethos,本意是人的品质、人格,morality源于拉丁文moralis,本意是风俗和礼貌。ethics倾向与价值与更加抽象的原则研究,而morality通常是使用人们谈论具体的风俗与习惯,更加倾向经验与实践生活。ethics在哲学领域是指伦理学,研究普遍的伦理问题,关注人的行为和人的价值道德领域。我们通常所说的“是否道德的”的判断通常包括了理论和经验上的两重可能性。我们通常所说的,这是对的、好的、道德的,一般包括了在经验上,或者道理上,人们的行为或者品质都是能够说的过去的。

“一种毫不接触墙上影子(现实)的哲学,只能形成一种贫瘠的乌托邦。”——《公正》伦理生活的主要问题:伦理生活关系到一个人生活的总体伦理生活也涉及到具体行动和选择(应该遵守什么样的底线原则与规范)伦理生活关系到幸福伦理生活关系到人生的意义Ethics(伦理学)通常研究的问题:(1)、究竟什么是幸福(happiness)?(2)、幸福是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ultimateend)吗?(3)、自古以来,哲人所追求的德性(virtue)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4)、快乐(pleasure)对于人生有何意义?(5)、人是追求德性,还是追求快乐?(6)、意志自由(freedomofthewill)意味着什么?(7)、“应当做(oughttodo)这样的事”,这种义务意识是如何产生的?(8)、导致正当行为的东西理性(reason),还是情感(feeling)?(9)、我们要像寻求自己的幸福(welfare福利)一样来寻求他人的幸福,真有这样的义务吗?(10)正当(right)、不正当(wrong)、善(good)、恶(bad)、义务(obligation)、职责(duty)、良心(conscience)等词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什么意义呢?理论与实践兼容的道德中国的道德,是容经验与理论于一体的。通常是具体的道德法则的指引,没有一些关于“什么是对、错”的原则上的讨论,没有理论上的更深的探讨。

eg.道德判断:行为与行为者我们由此看到了,道德判断,是针对两种情形的评价标准,一个是“对事”,一个是“对人”。道德通常主要是针对“人”或“事”,这是道德标准的对象。在对事的评判上,通常是对行为本身作出是否符合道德准则的评价。在对人(行为者)的评价上,往往会诉诸对人的价值、品格等方面的评价。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欠债还钱”假设你是英语系的一名学生,这学期外语学院一起上一门叫做“思修”的公共必修课,你和一个德语系的学生经常打照面,几次课后你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之后,你们又在饭堂遇到了,一起吃了饭,算是有点交情了,后来你们互留了电话。你觉得跟她比较合得来,想进一步发展你们的友谊,于是打了个电话给她,相约一起共进晚餐,以趋发展成为更进一步的朋友。你们事先说好了,吃饭的费用AA制。结果,在付钱的时候,你发现出门换了衣服,没有带钱包。你觉得有点难堪,但是还是决定坦诚相见,开诚布公的告诉你的同学,让她先支付你应该支付的那一部分,你答应在周末的时候还给她。案例:欠债还钱(续)但是,由于周末去参加了社团活动,你把这件事情完全忙忘了,想起来的时候已经是星期二的早晨,你觉得十分难堪。之前你已经为没有按照许诺平摊费用难堪了,现在又没有按时把钱还给她,你觉得十分难堪。于是,你抱有侥幸的心态想,也许你的同学已经将这件事情忘记了。或者,她即便没有忘记,她也没有发短信催你。或者即便她忘记了,在她看到你的时候应该会想起来。于是,你想要逃课,星期三的课你不想去了,免得碰见她感到难堪。但你马上意识到,这样做,非常幼稚。于是,你又想,即便见了面,她也不好意思当面要讨回欠下的钱;而且,反正她也不认识你的其他朋友,她也不可能将这件事告诉给你的同学和朋友听。于是,你索性继续装“遗忘”,不归还这笔钱。反正除了你和她没有人会知道,而你也可以装作忘记。案例:欠债还钱(续3)可是,即使你已经决定这样做,而且理性分析到,不可能给你的生活带来任何不利的影响的时候,你的心底仍有一个声音在说,“赖债不还的人,赖债不换的人!”这个声音迫使你作出一些反思,如果每个人都“借钱不还”会怎样?你的回答会是,那么如果我们再需要借钱的时候就不会有人借给我们了。第二个回答是,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会还债,而你不还债,你就是一个无赖。然后你又会想,成为无赖又怎样,反正不影响到我的利益,而且我也只关心我自己过的怎样,更何况这个事情丝毫不会影响到我的生活。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本质

一、日常生活中,一定有一些道德准则,在没有按照这些道德准则行事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内疚与难受。二、我们会发现个人的利益与道德要求是冲突的。即使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打破了道德规则,我们的内心还是会不安。三、如果我们觉得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打破某些道德规则是合理的,那么我们要进一步追问,什么样的道德规则是合理的?追问“什么是道德的”?“我们为什么是道德的”这并不是道德哲学中唯一的问题,也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它却是我们反思“道德的”适当起点。第一,面临不同的文化与政治,我们面临着很多的选择,在实践的生活中,我们总是要作出判断与选择,很多被认为是道德的很多被认为不是,这就需要我们反思“什么道德理由支配了我们的选择”这个问题。第二,当代社会的“道德争论”最为严重,争论“什么是道德的”,促使我们反思“什么是正确的”原则问题,即我们认为“是道德”的理由是什么?道德准则的推理原则是什么?道德是外在要求还是内在需求?

这是一个日常生活的例子,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道德要求与准则,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与环节中。我们也认识到几点:第一,如果我们的生活没有一些基本的准则,则会陷入一片混乱。我们需要道德给我们一种秩序感,让我们觉得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安全感。第二,在我们实现某些自己的理想时,自我并不是充分的,我们需要他人的帮助和合作,因此,我们就需要一些调节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准绳。例如爱情、友谊。第三,有时,道德对我们是一种约束,我们希望打破它。道德要求的事情,似乎是对我们不利的,我们不想要遵守它。第四,因此,每一个反思的时刻,我们都会追问,这样做合理或者对吗?即,我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是否是合理的?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合理的呢?第五,我们需要一些规范来“规训”自己的一些欲望和要求,否则我们就会堕落为卑下的物种。我为什么要按照道德要求行事?我能打破它吗?打破需要什么理由?

一旦我们开始追问“我为什么要按照道德行事”,我们就容易陷入“道德辩护”的立场。比如,功利主义与财产权的冲突。功利主义的目标“我必须尽最大努力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因此富人要将财产分配给穷人,但从财产权的立场出发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将自己的财富分给其他人”,这就是让人足以回答“我不想按照道德的要求行事”。——因此,功利主义就必须为自己的道德立场进行辩护。当然,功利主义,追问的幸福是其中的一种代表观点,我们会在后面来简单讨论道德哲学中的基本观点与流派。追问“什么是道德”的困难我提供三个理由来供大家参考。首先,从实践的观点来看,当代的文化、政治,使得我们面临很多困难的选择,很多人把这样做看做是道德的,把那样做看做是不道德的,而正确的选择无非就是我们按照道德要求行事。案例:堕胎案与同性恋合法案,两种绝对对立的道德观;广岛原子弹的案例,引发了当代规范伦理学两大流派(义务论与目的论)的争论。第三,追问“为何应当是道德”容易变成另一个问题“什么是道德”,这使得我们容易陷入不同的道德哲学流派的争论中。这必然遭受美德伦理、正义正当伦理的挑战,文化相对主义也会提出一些挑战。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讲到的希腊人与卡雷逊人之间的“葬礼”。(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当代伦理学的主要争论: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康德伦理学;社会契约论;德性伦理学。文化相对主义的挑战案例:波斯人观察希腊人和色雷逊人的葬礼?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讲述的大流士(波斯)在了解了卡雷逊人(印第安部落)与希腊人不同的葬礼文化,指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规范。爱斯基摩人的“婚姻”与“杀婴”案例:美国的伊拉克移民与自己女儿的婚礼。文化相对主义或绝对标准?文化相对主义的思想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道德准则没有客观标准使我们能够判断社会准则的优劣我们社会的道德准则只是众多准则中的一个伦理学中没有普遍真理可言,并不存在适应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的道德标准一个社会的道德准则决定了在那个社会中的正确方式如果我们试图判断其它社会中成员的行为,那我们就是在冒犯别人的文化思考:以上观点,你同意哪些?觉得哪些是有问题的?道德来源之文化习俗“我们认识到,在每一个社会中的道德都是不同的,道德是社会上确认的各种习惯的一个方便的代名词。人们总是喜欢说‘这是道德上好的’,而不是说‘这是习惯’性的。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两个说法其实具有同样的意义。”——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文化的类型》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文化相对主义,挑战了我们日常道德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信念。道德有绝对的标准吗?案例:美国黑人的平权运动——习惯是会改变的?习俗、文化习惯的(纵向)历史变迁。习惯会发生变化;相对的道德文化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是更加趋向于所谓“开明文化”的道德吗?特殊的道德文化具有什么样的价值意义呢?电影:《赛德克·巴莱》,魏德圣道德来源之情感道德源于人们自然的情感,如同情,直觉等。代表人物:斯密、休谟“当你断言某种行动或者品格是恶的时候,你的意思是说,由于你的本性,你在思考那样的行为与品格的时候产生了一种责备。”“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某种突出的慈善情感赋予任何一个人更多的价值。这种价值至少部分地来自这种情感促进人类利益和造福人类社会的倾向。”休谟对”为什么我们能够具有道德情感”的回答第一,人性中有某些原始的情感和原则,为我们的道德情感可能性提供了依据。第二,由于社会交往的需要,我们从原始的情感与原则中发展出一些普遍的观点。第三,道德评价取决于“这些普遍观点”的采纳和接受程度。道德与宗教

在基督教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帝是万物的绝对创造者和维持者,因此上帝是善的终极根源。耶和华加给希伯来人一系列道德、饮食和礼仪规则。通过亚伯拉罕,为受“赐福”的一切国族确立的“约”(道德规则。希伯来人,被赋予了要把“与上帝之约”传遍全世界的重任。这是可以适用与天下万民的“约”。宗教道德之摩西“十诫”(1)在我之前,你不可以有别的神。(2)你不可雕刻和敬拜偶像。(3)你不可误用上帝之名。(4)要持守安息日的神圣。(5)要尊敬父母。(6)你不可杀人。(7)你不可通奸。(8)你不可偷盗。(9)你不可作假见证陷害邻人。(10)你不可存觊觎之心。

——《出埃及记》之“摩西十诫”宗教与道德(续)耶稣的道德教导都是通过比喻说理,通过简短易记的道德故事说明在公正、良善的对待他人的过程中展现内心公义的重要性。使徒保罗的发展,“爱你的邻人如同爱你自己”。——类似于中国儒家的教义。【原罪与救赎】救赎的教义:每个人都是有罪的,因此要不断的为善,从而完成自己从罪性到德性的转变。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爱的错置《忏悔录》是作者对个人经历的反思,这是一部非常有力的自传,也是一部非常好的伦理学著作,书内充满了人类普遍的烦恼与希望、欲望与挫折、原罪与救赎的概念。灵魂是人类崇高的部分。奥古斯丁指出,如果人们只是在无尽的欲望(物欲肉欲)等之中,我们就会变被自己的卑下的欲望“攫住”。奥古斯丁放纵自己的欲望,他认为这些欲望虽然最后得到了满足,可是并未真正的获得心灵的秩序与和谐,自己得到的只是空虚与自我毁灭。最后,奥古斯丁提出,秩序适当的心灵才有正确的关注与冲动。不义之人的心灵无序,不适当地被权力、名声、荣誉、财富甚至对人的爱(常沦为色欲)所吸引。爱,秩序得当的爱,才能让自己走向完善。道德:从“神的意志”向理性的下落霍布斯所说的,“如果一个先知欺骗了另一个先知,那么除了理性,还有什么能够知道上帝的意志呢?”确实,我们无法知道上帝的意志,上帝所谓的“约”,上帝的“善”的内涵,因此,我们将完满的善或德性,下落到了人类的“理性”之上。中国古代“天意即民意”,也有大致类似的一个过程。道德人类理性反思的结果。道德立法源于理性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人是理性存在物;通过理性的自我立法确定道德规则善良意志-责任的动机-理性立法-自主性的行动(道德实践)-人的尊严-人的本质与自我完善。你更相信哪一种是道德感的来源?习惯、习俗或传统(文化)自然伦理主义(同情、直觉)反思性的道德(理性)情感、审美宗教(基督教“善是神的意志”)圣人学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教人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之义。《论语》)法律促进多数人的福祉(功利主义)…………两种代表性的规范道德理论:理性发展出规范道德哲学的两种:结果论与义务论(根据结果衡量VS绝对原则至上)案例:器官移植案讨论问题:你赞同哪一种做法?为什么?两种原则的引出。下次课具体讨论这两种规范道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忠恕之道1、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犹太教,希勒尔拉比(BC60—AD10):你不要别人对你做的事,就不要对别人做。3、基督教《圣经》: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4、伊斯兰教《纳瓦维四十圣训》:你们当中,谁若不想要兄弟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谁就不是信徒。(续)5、耆那教《克里檀戛经》:对待此世的一切生灵,应该象自己想要得到的对待那样。6、佛教《相应部》:在我为不喜不悦者,在人亦如是,我何能以己之不喜不悦加诸他人?7、印度教《摩诃婆罗多》:人不应该以己所不悦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这乃是道德的核心。8、德国哲学家康德:按照你希望它成为普遍准则的准则去行事。(续)9、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使自己为人并尊重他人为人。10、德国诗人席勒: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