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发展目标实施方案_第1页
装备制造发展目标实施方案_第2页
装备制造发展目标实施方案_第3页
装备制造发展目标实施方案_第4页
装备制造发展目标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装备制造发展目标实施方案装备制造发展目标到2025年,充分利用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以及绿色食品加工和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等市场需求,重点发展矿冶装备、绿色食品加工设备、电力装备、先进农机装备、汽车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勘探、采掘、破碎等矿冶装备,分拣、清洗、脱水、封装等绿色食品加工设备。重点培育发展叶片—塔筒/电缆—整机总装产业链。培育发展耕种、自动灌溉施肥、畜禽养殖及屠宰等装备生产。谋划发展磷酸铁锂/电解铜/电解铝—动力电池/轻量化车身配件/汽车电子配件/机械传动配件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到2035年,营业收入突破225亿元。现代产业发展背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RCEP正式签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一系列重要论断,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会议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是当前的重要任务。重点培育先进制造业、旅游文化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健康服务业等为重点的万亿级支柱产业和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烟草等为重点的千亿级优势产业。到2025年,全省八大重点产业、三张牌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现代化产业体系骨架基本形成,万亿级支柱产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全面确立,千亿级优势产业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35年,三张牌成为云南的世界标志性品牌,形成开放共赢、内外联动、扎根云南的产业链全球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引领西部、融入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现代化产业强省地位基本确立。十三五期间红河州经济总量持续保持全省前列,2020年GDP达到2417.48亿元。红河州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先进制造业、有色金属及新材料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旅游文化业、现代服务业等千亿级支柱产业和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烟草、房地产、节能环保等百亿级优势产业,深层次促进国内国际产业双循环,推动红河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到2025年,通过推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打造一批标志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30%以上;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左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现代产业体系骨架基本形成,在全州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全面确立。到2030年,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5%左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基本形成符合红河实际、特色鲜明的红河现代产业体系。到2035年,红河州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成为滇中城市现代产业发展重要基地、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现代产业基地。企业发展呈现新气象,产业生态不断完善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所有企业都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奋斗企业要发展,产业要升级,经济要高质量发展,都要靠自主创新。这十年,一批创新型高技术企业加快成长,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万户,较2012年增长了23.5%。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7万户增长到4457.5万户,十年翻了两番。骨干龙头企业持续做强做优。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21.7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0.24万亿元。入围世界500强的内地企业从2012年的86家增加到2021年的133家,中国连续3年成为入围企业最多的国家。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显著提升。已培育89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48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万多家专精特新企业,约半数小巨人企业主导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0%至30%。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2021年底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中,我国有44个品牌入选,跃居世界第四位。创新驱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传统产业方兴未艾,新兴产业也在加速崛起。坚持做优存量与做强增量并重,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聚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近年来,红河州在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上不断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以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实现高速发展,占全州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24.9%,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红河州大力推行链长制,全力打造绿色铝及精深加工、绿色食品及精深加工、有色金属及新材料3个千亿级产业链和9个百亿级产业链,一批标志性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逐渐起势,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多年来,红河州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资源禀赋并不匹配,为实现文旅产业融合全域升级,红河州把旅游文化产业纳入全州5+6产业体系千亿元重点产业布局,将紫陶文旅纳入全州12条产业链,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谋划建设滇南旅游文化经济带,加快打造云南旅游新方向。随着三千四百年历史文化名片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红河旅游走出了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困境。10年来,全州接待国内外游客、实现旅游业总收入分别从1487万人次、104亿元,增长至5398万人次、590亿元,分别增长3.6倍、5.7倍。下沉一线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红河未来发展如何,关键在产业,关键在产业项目。在2022年全州重点产业项目调度会上,红河州州委赵瑞君说,要在产业项目建设的战场上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以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稳住经济,全力以赴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随着实践行动的开展,各项工作已成效凸显。截至今年7月,全州拥有市场主体总量36.6万户;今年1—7月,全州新培育市场主体61895户,较2021年底净增47698户,全州市场主体实现平稳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州共有在建招商引资项目569个,协议总额2145.43亿元,同比增长29.1%。深化产业环境改革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发挥改革的制度创新作用,在市场失灵的关键领域和外部性较强的经济活动中协调好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关系。一是要继续推进创新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生态。针对经济循环的主要环节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薄弱等问题,要破除制约技术创新的制度性、结构性障碍。健全科技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用市场化手段配置知识、人才、信息等高端要素,减少行业和区域壁垒。着力构建技术共享、扩散和溢出机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产学研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改进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强化科技成果市场化收益回报的激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维权体系并加大侵权惩罚力度。要对基础研究与共性技术突破给予充分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完善基础研究的激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攻克核心技术问题。二是加快产业政策调整,优化竞争性政策环境。放弃干预和替代市场的选择性政策,构筑弥补市场不足和一视同仁的功能性、竞争性产业政策,推动产业政策从选择性向普惠性转变。调整产业政策手段,从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政策工具选择上从过度依赖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向发挥不同政策工具互补性作用转变。改变直接补贴的传统手段,充分发挥资本杠杆的力量和资本市场在支持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将原本指向特定产业的支持政策转向与技术创新挂钩。通过负面清单管理等方式治理部分行业存在的严重产能过剩问题。加快培育内需体系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全球经济增势放缓和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冲击下,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我国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全面促进消费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增强消费对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要加快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并将其真正转化成消费需求。初次分配更加强调公平与效率,持续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再分配力度,让支出从促进发展向提高公共福利转变;进一步加强民生领域建设,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弱化预防性储蓄动机。另一方面,以消费结构升级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和数字经济,倡导绿色、健康和安全的消费方式,发展定制、智能、体验等新型消费模式。调整耐用品消费政策,减少住房支出在消费中的占比,优化居民支出结构。扩大国内有效投资,增强投资对供给结构优化的关键性作用。一方面,保证投资合理增长和效率提升。扩大国内有效投资,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使其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鼓励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扩大新兴产业投资并把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节奏。另一方面,要加快金融体系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银行、证券和股权等协调互补的直接投融资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重点支持普惠金融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限制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过度膨胀,抑制资本脱实向虚。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如何准确把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需要认真学习领会的重要课题。根据发展经济学原理,经济发展是产业结构的转换过程,是主导产业部门依次更替迭代的结果。产业体系也称产业结构体系,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产业间的生产比例关系。产业体系可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照产品使用价值不同分为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和生活资料生产部门两大部类,按物质生产中加工对象差异分为一二三次产业,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以及根据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等。提高供给结构适配性新发展格局下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要与时俱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改善供给结构和质量增强供需适配性。首先,优化供给结构,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和安全高效。要加快国内产业链、价值链建设,针对不同行业精准设计供应链战略和支持政策。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抑制去工业化倾向,保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带动传统产业价值链地位提高的同时,引导生产要素向先进制造业和高端产业集聚。聚焦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的需要,建设定制式、个性化和互动性的高端完整服务体系。改善生产性服务业的质量和结构,提高先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效率。依托大数据与信息网络构建互联互通的数字化平台,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其次,促进各类要素顺畅流通和优化配置,着力打造流动自由、竞争有序的要素市场。发挥人才红利,打造高水平尖端人才团队。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政策,破除创新创业壁垒,完善国内就业软环境。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建设,鼓励高校开设交叉专业和基础前沿理论教学,培养复合型全产业链人才和关键领域创新型人才。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与效率:逐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建立权责清晰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监管到位的环境污染约束机制和高市场化水平的排污交易制度;因时因地选择多样化的环境规制工具。总体而言,健全要素市场化自由流动机制,实现要素配置的优质高效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