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背景因素与犯罪心理_第1页
社会背景因素与犯罪心理_第2页
社会背景因素与犯罪心理_第3页
社会背景因素与犯罪心理_第4页
社会背景因素与犯罪心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系部:基础部

姓名:焦进萍

时间:2013年11月4日犯罪心理学太原警官职业学院第三章犯罪心理的相关因素第一节社会背景因素与犯罪心理

一、宏观社会背景因素与犯罪心理二、微观的社会因素与犯罪心理第三章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背景因素社会背景情境微观社会背景:家庭、学校、交往、居住犯罪心理的相关因素自然周期、自然灾害、地理条件等受害人、机遇、现场氛围、第三者个体因素生理心理行为宏观社会背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政策自然背景遗传、年龄、性别素质心理发展水平、个性特点行为习惯、行为方式等第一节社会背景因素与犯罪心理一、宏观社会背景因素与犯罪心理

(一)社会政治因素与犯罪心理1.社会动乱

是一种无政府状态。是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化的结果,社会动乱与犯罪心理的相关性体现在:使国家法制遭到破坏,使社会出现无序状态,犯罪控制机关失去效能,从而助长人们的冒险心理和投机意识;社会动乱还会使青少年难以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从而扩大、增强他们接受社会消极影响的机会,使他们中的一些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社会动乱的发生,还会为本来对社会怀有敌意的人提供反抗的机遇,有些敌对分子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以犯罪手段进行反社会的活动,所以社会动乱总是伴随着反社会型、政治型犯罪的上升。

文革时期惩治各类犯罪分子(组图)

[新疆“7.5”事件]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7.5”事件中,死亡人数140人,受伤人员达800多人,被毁车辆260部,其中190部公交车,50多部民用车;受损门面房203间,民房14间,总过火面积达到56850平方米,全市共有220多处纵火点,有两栋楼房被烧毁。据了解,以民族分裂分子热比娅为首的“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近日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渠道煽动闹事“要勇敢一点”、“要出点大事”。事实表明,“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是一起由境外遥控指挥、煽动,境内具体组织实施,有预谋、有组织的暴力犯罪。

2.社会变革

社会变革是指国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政策的调整变化。

①因其涉及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不可避免的导致一些人心理失衡,尤其是观念的变革,常使一些人放弃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从而减弱了其行为自律机制。这是导致一些人走向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②一些人对社会变革持排斥、抵触心理,其极端的表现形式就是犯罪。(国企改革)

③社会变革必然伴随着革除现存的社会弊病,恢复或纠正一些过去的做法,使一些人错误估计形势,以复辟、清算为特征的犯罪就随之出现。④同时社会调控机制可能会出现暂时的衔接漏洞,从而助长人们投机冒险。

(二)社会经济因素与犯罪心理

[讨论]

古语云“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李斯特:“大众的贫穷,是培养犯罪的最大基础,也是遗传素质之所以质变的培养液。改善劳动阶级的景况是最好、最有效的刑事政策。”你怎么看这些观点?社会经济与犯罪的关系究竟怎样?

[总结]

1.贫穷不是犯罪的根源,但贫穷可以诱发部分人铤而走险;2.从世界历史看,经济发展期出现犯罪高潮;3.分配不均才是犯罪的关键“不患寡,但患不均”。富商遭绑架,交185公斤金条保命(组图)

经济因素与犯罪心理的相关性:

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需要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失衡。二是失业问题。三是社会情境变化及其对人们心态的冲击。如市场经济带来价值观的变化,市场经济使竞争更加普遍、更加激烈。(三)社会意识与犯罪心理每个人都对社会负有义务,不管他自己知不知道,从其精神本性来说,每个人归根结底都是社会的产物。——施普兰格尔(德)衡量个人的标准要看他对人类全体的价值而论。不培养深厚的社会情感,就不会成为完人。——阿德勒(奥地利)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具有社会性的、大众化的思想、观念、意识。一般说来,对形成犯罪心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社会意识,大多是与社会主义道德意识相冲突的思想意识。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封建思想意识和腐朽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是导致一些人形成犯罪心理的重要因素。【案例】

2008年9月27日,徐水县大因镇于迪城村田某老伴王某和孙子田某被人杀死在家中。10月12日,专案组民警将杀人嫌犯王某、余某成功抓获。经审讯,犯罪嫌疑人王某、余某对持刀杀害2人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王某交代说,两年前自己在盖房子时和对门田某就两家大门垒多宽多高达成了一致。田某家生活条件相对要好,且养着大型农机具,为了出入方便,他没有按原来商量好的盖,大门比王家高出了4寸,王某很不爽。因为在农村有个说法,对门门口必须一样大,不然会有灾的。两家虽然心里都不痛快,但始终没有撕破脸。2008年4月,王某10岁的儿子因病死亡。村里有一种说法,“大门吃小门,越吃越没人”,“自己的儿子死了,都是田某家大门给吃的。”从此以后,王某便向田某摆开了“青龙白虎阵”(农村一种迷信说法),为此,两家没少闹矛盾。王某嫌“青龙白虎阵”不能很快奏效,于是决定亲自动手,让田家断子绝孙。2008年9月27日,王某夫妻二人将罪恶的双手伸向了田某妻子和孙子。(四)社会风气与犯罪心理

社会风气是指一定时期内流行的风尚和习气,它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状况的综合反映,具体表现为人们的爱好、行为习惯和礼仪等。社会风气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一种综合反映。(一)不良社会风气会导致心理失衡,铤而走险(腐败与贫富不均)(二)不良社会风气使犯罪人产生合理化认识(偷盗是劫富济贫)(三)不良社会风气会使公众对犯罪容忍度上升(雷锋死了)

(五)法制疏漏与犯罪心理法制因素是指国家法律制度的各种构成要素。它包括立法、执法和守法三个方面。任何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工作都可能存在某些疏漏。这种疏漏对犯罪心理的影响十分直接,主要表现在:

(一)打击不力,执法不严的影响(执法违法问题)(二)管教不力、交差感染的影响(监管场所管教不利问题)(三)立法滞后、无法可依的影响(智能化犯罪、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跨国跨境犯罪等问题)二、微观的社会因素与犯罪心理

微观的社会因素是指个体生活的具体环境,即一个人经常生活、接触的具体的生活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朋友、群体、工作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微观的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比宏观的社会因素更为直接、更为密切,发挥作用的力量更大。微观的社会因素中的不良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与犯罪心理

家庭是人的最初生活环境,家庭对个人影响也最深。客体心理学理论认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态度造就了孩子的人格。不良家庭环境会导致青少年的人格缺陷与行为偏差,是造成犯罪的重要因素。

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与犯罪心理通过对守法少年与违法少年家庭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人们发现:少年犯罪人的家庭教育,一般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通常把家庭的不良教育模式归纳为以下三种:溺爱型(较普遍)简单粗暴型放纵型溺爱型这是目前中国存在的一种普遍的教育模式。主要表现在:首先,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一概予以满足。但这并不能唤起孩子对别人的爱心与体贴,反而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唯我独尊的性格特点。他们缺乏责任心、义务感、同情心;性格偏执、骄横、任性,心胸狭隘、脾气暴躁、不懂得忍让。进入社会后,容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难以适应充满竞争的社会环境,抵御挫折的能力差。在不良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不良个性,容易导致犯罪心理的形成;其次,护短纵容,这是溺爱的另一种表现。父母总认为自己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常把责任推向他人、社会,对其不良行为听之任之,百般护短。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孩子有恃无恐,从小便养成违反校规校纪、打架斗殴、恃强凌弱等恶习,严重的会导致违法犯罪。简单粗暴型最明显的表现是,父母对孩子动辄训斥、打骂、体罚,没有说服教育,更没有情感交流。究其原因,一是封建家长制作风的延续;二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往往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意识不到打骂、训斥带来的严重危害。其结果是,一方面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自尊心受挫,亲情淡漠。在家庭中缺乏亲情关心的情况下,只能到外面寻求温暖,极易受到坏人引诱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孩子会因此模仿父母的行为,相信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进而以暴抗暴。在司法实践中,青少年弑亲的案例时有发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国外也有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体罚虐待,是一般的青少年犯罪的先兆因素,更是暴力犯罪的先兆因素。放纵型这种教育方式最突出的表现是,父母不履行教育义务,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这样会使孩子对社会规范正确与否缺乏应有的了解,行为不受约束,养成为所欲为的恶习,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以上三种不良的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影响都很大。目前存在的最多、最典型的不良教育模式是生活上的盲目溺爱、学习上的过分严厉和教育方法上的简单粗暴,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产生及其有害的影响。[案例]

2007年12月29日,汕头市潮南区某校初二学生赵某等4人绑架了同窗好友赵某,将其残酷杀害后打电话向其家人勒索50万,4名凶手中最大的只有17岁。此案有两个细节让人心惊。其一是被害少年身上的伤痕令人咋舌,不同部位遭受的多种伤害可以让人想见其死前的痛苦和作案少年的麻木残忍;其二是有两名嫌疑人都曾以漫不经心的口气向家人表示要绑架人弄点钱花,家长尚以为是玩笑,却不知孩子已在酝酿犯罪。这不仅让我们为这些少年缺失法律意识、缺乏起码的人性和道德悲哀,而且不得不为教育和家庭的困境悲哀。美国波斯顿大学社会学家布里吉特.伯格:“由父亲、母亲及他们的孩子组成的家庭住在一起,亲密地生活在一起,这样的家庭直到今天都是最能确保孩子就学及日后生涯成功的要素。”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2.家庭不幸与犯罪心理

人生的三大目标:拥有成熟的人格、建立真爱的家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家庭是人们学习实践这三大目标的最早、最重要的场所。配偶亡故、双亲不全、离婚或单亲等缺损家庭,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伤害甚大,影响其品格的形成。

家庭破裂可分为家庭结构破裂和心理破裂两种形式。家庭结构破裂是指父母离婚、分居或者一方或双方死亡等。家庭结构破裂导致孩子生活在残缺不全的家庭环境中,心理会产生一种缺失感,对人格的健康成长易造成不利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乳幼期,特别需要与母亲建立依恋关系以保持情绪的稳定,培养安全感。过早缺少母亲的照顾,情绪就愈难稳定,难以养成圆满的人格。进入少年期,特别需要父亲的影响,以奠定其社会性的基础。若这一阶段失去父亲,也难以养成其健全的人格,会表现出更强的暴力性和更低的道德发展水平。若在青年期失去父亲,则会因为缺乏监督,不利于其社会性的发展。心理破裂是指家庭结构虽然完整,但家庭成员之间心理疏离,父母关系恶化,感情冷淡,经常争吵、冷战,甚至发生家庭暴力。在这种家庭氛围中,孩子难以得到父母的关爱,容易养成自卑、恐惧、冷漠和过分敏感等不良个性。家庭生活的不和谐,给孩子带来的心灵创伤更大,是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案例]

李某,12岁,家庭不和谐,其父母自他小时起就一直吵闹不休,父母离异后,其随母生活,母亲为寻找新生活,无暇照顾儿子,连一日三餐都不能正常。李某由于无人管教,到处游荡,后与社会闲散人员同流合污,直到加入盗窃团伙走上犯罪道路。“小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爸爸妈妈能复婚,那样我就有一个完整的家了。”李某说。3.家庭成员消极榜样的作用[讨论]

如果你是父母,你怎样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家庭环境?小结中国有句俗语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近代许多犯罪学家把家庭对犯罪的影响,列在犯罪产生原因的首位。特别是家庭暴力严重,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子女犯罪率的比率是极高的。据2004年10月的一次统计表明,我国父母离异家庭的青少年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在对少管所和监狱的抽样调查中,有26.6%的青少年罪犯来自破碎的家庭,有近一半的青少年罪犯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当然,不能把犯罪的原因全部归结为家庭教育,但不可否认这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许多青少年的犯罪与父母的越轨有很大关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犯罪人有犯罪父母的可能性要大于守法者。对这种现象,有以下几项可能的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种联系反映了父母和儿童共有的遗传因素。但这种解释适用于持续性犯罪行为,而不太适合于短暂性的少年犯罪。第二种解释认为,这种联系涉及到父母对反社会行为的塑造。第三种解释认为,越轨父母不能提供规范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榜样。总之,父母行为的不检点或经常违法,都会给孩子带来危害,刺激其对不良行为的模仿和犯罪心理的形成。学校教育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处于社会大环境之中,必然会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和消极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本身也会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这都会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产生影响。国外学者有关青少年犯罪的研究表明,学校与少年犯罪的关系主要取决于少年对学习的依恋程度,取决于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有些少年犯罪,往往是在发泄由不愉快的学习经历所导致的沮丧情绪的一种手段。所以,青少年犯罪学校存在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学校教育中的不良现象与犯罪心理1.教育内容失衡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缺乏诚信教育,

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长期以来存在严重的形式化、授课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2.消极教育方式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在一些学校中,存在着教育管理不当的问题,不当的教育方法如单纯的惩罚式、填鸭式单一灌输等,不但容易引起教育者的反感,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反抗心理,对老师和学校的教育进行反抗。

另一种错误倾向就是在处理违纪学生时经常采用停课,停学,甚至开出学生的方式。3.不良校风对犯罪心理的影响中国特色教育制度让我们每天要在教室闷呆几乎十二小时,在这半天时间里所遇之人所见之事,对于一个尚未成年心志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来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青少年善于模仿和学习,但是现在的学校教给学生的却只是教育而不是教养,社会的种种负面因素不断冲击学生的视野,在缺乏正确价值观指导的前提下,学生很容易误踏歧途,一步步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下陷。而学校中各种恶意评比,恶意竞争,恶意惩罚,恶意歧视,会不断的扭曲学生的人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