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讲稿育种学_第1页
小麦讲稿育种学_第2页
小麦讲稿育种学_第3页
小麦讲稿育种学_第4页
小麦讲稿育种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麦育种学课程论文内容与要求:内容:1、小麦产量育种研究现状与进展2、小麦品质育种研究现状与进展3、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研究现状与进展4、小麦抗病(白粉病、锈病、赤霉病)育种研究现状与进展5、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现状与进展要求:2000字以上,参考文献10篇以上。小麦育种第一节小麦生产与育种简况1.1生产状况1.1.1世界范围1、种植面积}32.5%总产:28.1%,510MtMillions小麦的重要性:人口从不到60亿增长到80多亿2、主要产麦大国

种植面积:俄国、中国、美国、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

单产:法国、中国、美国、印度、加拿大

总产:中国、美国、俄国、印度、法国

高产国家:英国、荷兰、德国、法国3、发展小麦生产的途径

扩大面积、提高单产1.2育种简况1.2.1主要育种目标

抗逆性、抗病性、矮杆性、丰产性、优质

纯系品种占99%以上,杂优利用不到1%。1.2.2现存的主要问题(中国)

抗源单一产量潜力不高

品质差,商品率低

政策不配套导向有偏差

杂优利用前景不明1.2.3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不同种质库间互交利用ms进行群体改良不同种属杂交加强不同学科间合作,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种子生产、经营法规加强小麦杂种优势基础研究,提高育种者的三个意识第二节小麦的起源进化与主要性状遗传2.1小麦的分类2.1.1小麦族的分类图

小麦属(Triticum)

山羊草属(Aegilops)

小麦亚族黑麦属(Secale)(Triticinae)偃麦草属(Agropyron)小麦族旱麦草属(Eremopyron)(Triticeae)其它属

大麦属(Hordeum)

大麦亚族滨麦属(Elymus)(Hordeinae)其它属2.1.2小麦属内不同种的划分染色体数染色体组旧分类新分类二倍体AA野生一粒小麦(Tr.boeotieum)一粒小麦(2n=14)=Tr.aegilopoides(Tr.monococcum)

一粒小麦(Tr.monococcum)

四倍体AABB野生二粒小麦Tr.boeotieum(2n=28)二粒小麦Tr.Dicoccum圆锥小麦

圆锥小麦Tr.TurgidumTr.turgidum

硬粒小麦Tr.turgidumAAGG提莫菲维小麦Tr.Timopheevi

阿拉拉特小麦Tr.Araraticum提莫菲维小麦Tr.Timopheevi六倍体AABBDD普通小麦Tr.aestivum普通小麦Tr.aestivum(2n=42)斯卑尔托小麦Tr.speltaAAAAGG茹可夫斯基小麦Tr.Zhukovskyi茹可夫斯基小麦Tr.Zhukovskyi2.2普通小麦的起源进化A染色体组——野生一粒小麦(T.boeticum)D染色体组——二倍体节节麦Aegilops,sguarrosa)B染色体组——可能来自(Ae.spelioides)进化过程:T.boeticumAe.speltoidesAB

自然加倍AABB(野生二粒小麦)驯化二粒小麦(AABB)Aegilops.SquarrosaABD自然加倍AABBDD(普通小麦)普通小麦的三个亲本2.3小麦属的近缘植物及其亲缘关系2.3.1与小麦有共同染色体的近缘植物:野生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节节麦2.3.2与小麦有一个同源染色体组的近缘植物:提莫菲维小麦Tr.Timopheevi(AG),粗厚小麦(DM),牡小麦(DMU),柱穗小麦(CD),偏凸小麦(DM)叙利亚小麦(DMS)2.3.3与小麦有部分同源染色体组的近缘植物:高大山羊草,二角山羊草,小伞山羊草,顶芒山羊草,粘果山羊草,单芒山羊草,离果山羊草,小亚山羊草,易变山羊草,大麦亚族,簇毛麦,黑麦,偃麦草属2.4小麦的细胞遗传2.4.1小麦属的染色体组

四种染色体组:A、B、D、G

五种结合方式:

AA

AABB

AAGG

AABBDD

AAAAGG2.4.2同源转化群

彼此间具有程度不同的代偿能力,并且在控制同源配对基因缺失或失效时能相互配对的一群染色体。1A,1B,1D,1G,1R2A,2B,2D,2G,2R

┆┆┆┆┆7A,7B,7D,7G,7R2.4.3非整倍体1.缺体(2n-2=40),21种缺体缺体系列特点:生活力低,育性低,自身难以保持,必须通过相应单体自交获得用途:依表型效应进行基因定位,确定同源转化群。1.单体(2n-1=41)21种单体单体系列特点:表型与二体无明显差异,必须借助细胞遗传学手段用途:

a.显性基因定位做法:21种单体×受测品种21种杂交后的单体F1自交(其中二体、单体93-99%,缺体仅占7%以下)原理:假设显性基因T位于1A上则1At×1AT1ATF1单体(1AT)自交(单体)(受测品种)F2(93%以上的T—,7%以下的缺体隐性个体若不在1A上,则1Att×1A1ATTF1单体(1ATt)

自交3T_:1tt(且不全为缺体)b.被动隐性基因定位不一定非要在纯合时才会有表型效应的隐性基因(半合to,缺失00亦表现隐性)。原理:若被动隐性基因t位于1A上,则1AT×1At1At→F11AT1At(二体,显性)+

(单体)(受测品种)1At(单体,半合,隐性)若不在,则(ATT×1A1Att)→F11A1ATt(二体,显性)+1ATt(单体,显性)C.主动隐性基因定位

一定要在纯合状态时才能出现隐性表型的隐性基因(半合to,缺失oo仍表现显性)。原理:若t位于1A上,则1AT×1At1At-→单体F1(1At半合,显性表型)(单体)(受测品种)自交1At(缺体)+1At1At(二体)

显性表型隐性表型若不在,则1ATT×1A1Att→单体F1(1ATt显性表型)→F2中可出现1A1Att,1Att,oott

三种基因型的隐性表型。d.核置换分析用途:可用于创造新的单体系列,确定受测品种特定染色体的作用。做法:21种单体×受测品种→单体F1×受体亲本(受体亲本)(供体亲本)♂→单体×受体亲本→…8次以上,即可得到除单体来自供体亲本,其余20对染色体和受体亲本相同的21个衍生置换系,与受体亲本比较,即可知道供体亲本特定染色体的作用。以1A′为例3.三体(2n+1=43),21种三体,与二体表型差异不大,用于评判基因剂量效应。4.四体(2n+2)=44,21种生活力、育性不及二体、三体、单体,优于缺体,用于评判基因剂量效应和对缺体的代偿作用确定同源转化群。2.5小麦的主要质量性状遗传2.5.1区分普通小麦4个变种(亚种)的主要基因

普通小麦QQccSS,印度园粒小麦QQccSS,斯卑尔达小麦qqccSS,密穗小麦QQCCSS,Q位于5A,C位于2D,S位于3D,区分变种的主要性状为芒性、壳色、粒色。2.5.2芒性

(无芒、顶芒、有芒、红芒、白芒、黑芒),显性抑制基因(B1、B2,H4),决定芒的有无芒色——遗传尚不完全清楚,一对、两对及互补基因决定。2.5.3颖壳颖壳颜色:白、褐、棕、红、黑色条纹、黑色,一般呈一对基因或两对基因分离。颖壳茸毛:毛颖对光颖为显性,由位于1A上的Hg基因决定。颖壳长度与形状:护颖长度P基因控制PP-护颖长于小穗PP——护颖与小穗等长pp——护颖短于小穗.2.5.4籽粒小麦杂种种子——遗传嵌合体果皮、种皮——2n母体基因型决定胚乳——3n2/3(母)1/3(父)胚——2n1/2(母)1/2(父)颜色——红,白,蓝,紫红/白,由R1、R2、R3(分别位于3D,3A,3B上)决定(Mclntosh,R.A(1973)淡红色——由种皮中的色素决定,更深者由果皮中的花青素决定紫色(紫粒)源于四倍体物种,为显性,但需光才能表现,遮光紫色不表现。蓝色胚乳——来源于长穗鹅冠草部分显性遗传,种籽休眠—多基因控制,与氧气透过程度,胚形成赤霉酸能力、谷胱甘肽、胱氨酸、糊粉层-淀粉酶活性、粒色基因有关。穗上发芽——简单隐性遗传,与2A、2B有关。2.5.5茎杆颜色:紫杆(显)/绿杆(隐)长度:节间数目,节间长度,与1A、1B、1D有关强度:粗细与厚度,与3A,3B,3D有关2.5.6叶

叶耳:(红、绿、白)红对绿、白色为显性

叶耳有毛否:有毛为显性(位于3B)

叶舌:无叶舌受两对互补隐性基因控制

叶毛:有毛(显)/无毛(隐),(与4A、5A有关)

蜡质:与2B、2D上的两个位点有关(均可出现决定蜡质基因或抑制蜡质基因)2.5.7穗部性状穗形与密度:5A上Q基因使穗形从其隐性对位基因,使稀疏的斯卑尔达小麦穗形向普通小麦穗形发展,C基因(2D上)S基因(3D上),使穗形进一步变密。分枝性:小花发展为小穗,小穗轴穗轴类似物,Koric(1975)认为受两对互补同效异位基因(Rm,Ts)决定,亦受抑制分枝基因Nr决定。小穗数:少数组合表现为质量性状遗传(一至两对基因控制),多数呈数量性状遗传2.6小麦主要矮杆基因2.6.1矮杆基因数目:十几个,13个已定位,Rht1-Rht10,(karcag522MTK),Rht(CPB1232),Rht(LeedsM131)2.6.2主要矮杆基因的来源与效应Rht1与Rht2源于达摩小麦(农林10),广泛应用Rht3大拇指矮基因,未应用,矮化效应特强Rht4Burt的辐射诱变体,未应用Rht5Marfed的EMS诱发突变体,未应用Rht6源于Burt,未应用Rht7Bersee的EMS诱发突变体,未应用Rht8与Rht9源于赤小麦,广泛应用Rht10源于矮变一号,矮化效应同于Rht3Rht(karcag522MTK)karcag522的辐射诱变体Rht(CPB1232)Cappelli的辐射诱变体Rht(LeedsM131)Leed的EMS诱发突变体2.6.3矮杆基因与赤霉酸基因关系

赤霉酸不敏感基因GA1(4A)GA2(4DS)GA3(4A上)Rht1-GA1Rht2-GA2Rht3与GA3

紧密连锁(似是一个基因)2.7株高2.7.1决定株高的遗传因子除特定矮杆基因外,株高还应与2A-,2D-,2B-,5A+,3D+,1A+,1B+,1D+有关。2.7.2株高与产量的关系70-95cm为宜Yield

Rht3+Rht2Rht3Rht1+Rht2Rht1Rht260cm70cm90cm120cmPlantheight

不同矮源的效应及与产量的关系2.7.3株高、产量、温度的关系

株高与产量的关系受温度影响t2430tallRht2Rht1不同基因型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产量表现产量第三节、小麦远缘杂交育种一、远缘杂交类型1、

intra-specificdiversitycrosses2、

inter-specificcrosses3、

inter-genericcrosses二.不同目的的远缘杂交1、

创造新作物为目的的远缘杂交

新物种新作物(1)小麦属内种间杂种:二、三、四、五、六、八倍体(2)属间杂种:小麦、黑麦、山羊草、偃麦草、簇毛麦、大麦、披肩草属等属间杂种(双二倍体)(3)外源染色体组导入小麦应用价值不高的原因不同物种的进化程度不同不同物种的遗传命令系统不同

2、为寻求特定优良性状为目的的远缘杂交(1)外源染色体导入外源染色体的附加

异附加系(alienadditionalline)在小麦原来染色体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条或一对或几对外来染色体的系。做法:O’Mara(1940),Sears(1956)21“Wx7”A

秋水仙碱处理

(21“W+7”A)x21“W

其它分离体+(21“W+1’A)(21“W+1”A)外源染色体的代换异代换系(Aliensubstitutionline)异种的一条或一对或几对染色体取代了小麦中的相应染色体的系。Unran(1956)(20“W+1’W)x(21“W+1”A)(20“W+1’A+

1’W)+(20“W+1’A+

1”W)(20“W+1”A)+其它分离体(2)染色体片段导入染色体片段导入即产生易位系。育种上的意义:不存在遗传上的不协调性与不稳定产生途径:自然发生电离辐射诱发同源转化配对(5B系统,抑制ph1基因效应的基因,利用ph1突变体ph1b,ph2,ph2b)利用单体异附加系减数分裂时单价体的错分裂和再融合而形成染色体小片段易位3、作为一种育种方法的远缘杂交小麦球茎大麦,大麦球茎大麦三、小麦属远缘杂交成果与进展种间杂交,属间杂交,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单体系列,易位系第四节小麦的品质育种4.1小麦品质内容4.1.1小麦面粉的用途

糕点、面包、家用(面条、馒头等)4.1.2加工品质

磨粉品质(一次加工):出粉率、洁白度、灰分量、易磨性

食品制作品质(二次加工):面筋含量与强度,淀粉性质-淀粉酶活性4.1.3营养品质必需氨基酸含量(lys),蛋白质含量Globalizationpromotes

verydynamicexchange

ofwheat-basedfoods国际化促使小麦食品横向交流TaftoonCous-cousTandyrTandyrArabbreadSangakWestAsia-NorthAfricachapati“atta”Tanoor“atta”GrinderSouthAsiaChina,Japan,SouthEastAsiaSteamedbreadFreshnoodlesDrynoodlesVarietysweetbreadSupermarketLeavenedbreadSmallbakeryPanbreadsMechanizedCookies&cakemixesAmericas-EuropeFlatbreadsMechanizedDurumpasta4.2决定一次加工品质的性状

皮层厚薄:(胚、胚乳、皮层(果、种皮、9-13%)、籽粒大小与整齐度(影响出粉率,能量损耗)、胚乳质地(透明度与硬度,越大越好)容重(单位体积籽粒的重量):越大越好粒色:越浅,洁白度越好。4.3决定二次加工品质的性状4.3.1面筋性质

面粉的吸水力

面团的韧性

伸展性、

弹性(可用微型粉质仪测定亦可用沉淀测定法测定)

4.3.2淀粉性质及—淀粉酶活性(越低越好),可用Brabender发面仪测定其面团发酵时形成CO2的能力。

4.3.3Glutenproteins谷蛋白Breadmakingqualitydependsmainlyonglutenviscoelasticity面包烘烤品质主要决定于面筋的粘弹性ContinuousGlutenNetwork连续的面筋网络结构Doughhandling

面团处理Breadvolumeandcrumbtexture面包体积和质地GoodPoorDiscontinuousGlutennetwork不连续的面筋网络结构Contributestosetthetextureoffoodsystems对食品质地的作用Breadmaking

面包制作Providessurface

tothe

glutenmatrix附着在面筋网状结构的表面Isawatersink.

是否溶于水Duringbaking,starchtakesupwaterfromglutencausingtheglutenfilmtosetandbecomerigid.

烘烤过程中,淀粉从面筋蛋白中吸收水分,导致蛋白膜的形成并且变硬。Shelflife.

贮藏期限Withhighstarchpasteviscosity:highwaterholdingcapacity,goodbreadtexture,andlongbreadshelflife.具有高的淀粉糊化粘度和持水力,从而形成良好的面包质地和较长的货架期Udonnoodlequality.

乌冬面品质Withhighamylopectin/amyloseratio(nullGBSSalleles):highpeakviscosity;lowtotalsetback;goodnoodletextureandsmoothness.具有高的支/直链淀粉比例(缺失GBSS等位基因)和峰值粘性,低反弹值,从而形成良好的面条质地和光滑性。4.3.4Starch淀粉Functionalattributes.功能特性

4.3.5

国标:强力面筋中力面筋弱力面筋容重〉=770〉=770〉=770蛋白质〉=14〉=13<13干面筋>13%10-13%<10%湿面筋>32%28%<28%沉降值>4530-4530吸水>60>50<50稳定时间>73-7<3最大抗延伸走力

>350200-400250拉伸面积>10040-8050Qualitytrait

品质性状

Genes/loci

基因/位点

Chromosome

染色体

Alphaamylase

α淀粉酶

Amy-1,Amy-2 (group6&7chs.)GrainHardness(Puroindolines)

籽粒硬度

Pina-D1,Pinb-D1 (5DS)Proteincontent

蛋白质含量

Pro-1,Pro-2 (5D)Glutenins

麦谷蛋白

Glu-1,Glu-3 (group1chs.)Gliadins

醇溶蛋白

Gli-1,Gli-2,Gli-3 (group1&6chs.)Secalins(rye)(1B/1R)

黑麦精

Sec-1,Sec-2 (1RS,2RS)Granule-boundstarchsynthase淀粉颗粒合成酶

Wx-1 (7AS,4AL,7DS)Polyphenoloxidase

多酚氧化酶

Ppo-A1,Ppo-D1 2A,2DYellowpigment

黄色素

Psy-A1,Psy-B1

7AL,7BL

4.4Basisforqualityimprovement

品质改良的基础Genes/allelescontrollingmainwheatprocessing&endproductqualityattributes控制小麦主要加工品质性状的基因/等位变异Crosses&F4-F5screening.Molecular(MAS)*.

--Alphaamylaseactivity(sprouting,LMAA)--Highproteingene--Gluteninsubunits--Hardnessgenes(Pina,Pinb)--Amylose/amylopectinratio.GBSSgenes(Wx)

--Flourcolor--PPO*MAS=MarkerAssistedSelection.Efficient(time,cost)toscreenforgenes/allelesinsegregatingstages.Screening(F6-F10)&genotypecharacterizationConventional.

--Graincomposition(NIRspectroscopy)--Grainsprouting(FallingNumber)--Glutenquality(SDS-sedimentation,GlutenIndex)--1B/1R,Toxins(Immunology,ELISA)--Proteincomposition(SDS-PAGElectrophoresis)--Doughmixing,gluten(dough)strength-extensibility--Starchpastingproperties(RVA,Amylograph)--Foodprocessing(bread,cookie,noodles)Qualityimprovementrequires

APPLICATION

ofvariousscreening/testingtools:品质改良需要应用各种检测工具1234BDDDABCABABBCCCAPCRanalysisofPinaandPinbgenes

(hardnessgenes)Source:T.M.Ikedaetal.2004xxxAlveographxxNIRS&SedimentationELISA(1B/1R)SDSAmylographMixographx4.5我国小麦品质育种现状

80年代以前产量、早熟、抗性

品质下降糕点用小麦3%

家用小麦92%面包用小麦5%

4.6我国小麦品质育种策略4.6.1目标

提高磨粉品质和食品加工品质

提高面筋含量的两端选择力度及面筋中蛋白质组成的改善降低—淀粉酶的活性。对营养品质不做过多要求。4.6.2近期的做法

对现有品种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明确其适宜食品加工用途。据此调整其播种面积,以满足目前之需要。对高代品系依据育种目标进行选择,对引进材料进行广泛筛选、以选得合适的材料,满足需要,并向以后品质育种提供信息与材料。4.6.3中长期做法

以优质材料为亲本进行杂交、复合杂交、诱变、单倍体、远缘杂交育种。

开展品质性状遗传机理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

采用先进的仪器及品质测定技术进行品质性状鉴定,提高选择效率。4.7途径:品质育种前提:小麦品质育种必须结合产量与抗性育种进行,没有产量与抗性为基础,品质育种无意义。

品种间杂交:早代选择(F3株系开始),亲本选配(冬春、正反交、不同类型)、选择方法

远缘杂交:(硬粒小麦、提莫菲维小麦细胞质,长穗冰草、小黑麦、冰草,以色列野生二粒小麦,顶芒山羊草2M上的高蛋白基因)诱发变异:-线,紫外线(辐射诱变),化学诱变第五节小麦主要病害的抗病育种5.1小麦的主要病害200多种,50多种(有经济损害的)、年损失率15-20%(吴兆苏1990)5.1.1主要病害及分布5.1.2小麦目标病害的确定(损失的大小,有无简便经济的防治方法,有无抗源)5.2我国小麦抗病育种成就5.21品种:40-50年代碧蚂1号、2号50-60年代北农大36,18号70年代繁六系统寄主一病原关系:物种水平小麦属及近缘植物不同物种品种水平品种病害间的关系基因水平抗病基因致病基因鉴定手段提高(自然、诱发鉴定)5.22小麦病害诱发鉴定基本要求菌种必须是高质量的施于小麦的菌种剂量必须一致环境(接种、潜伏期)必须充分满足病原物顺利发育的要求

受试植株应不受其它病虫害侵染5.3小麦抗性丧失的原因与策略5.3.1原因1、兴衰循环模式抗病品种大面积推广(哺育品种)被哺育小种

优势小种哺育品种抗性丧失被淘汰取代新的循环2、生态平衡模式

抗性群体毒性群体5.3.2谋略Simmond(1983)把小麦抗性分为4类非专化性的主基因抗性(NR)(由主基因或细胞质因子所致)垂直抗性(VR)

水平抗性(HR)互作抗性(IR)(异质性群体的抗性)利用方式:a.若有NR直接利用,简单快速经济b.若无NR,但有VR,则可用多抗源合理布局,轮换使用,创造IRc.若有HR,则加以利用,并放宽选择标准d.若VR、HR并有,则可采用双人拦网法e.导入外缘种质的抗性基因5.4抗条锈病育种5.4.1小麦锈病种类

条锈(yellowrust)

杆锈(stemrust)

叶锈(striprust)5.4.2条锈病生理小种W:65个C:33个,优势小种为条中31,32,条中29,条中28条中23,条中19条中255.4.3流行规律夏孢子不断再次侵染西北西南北方三个春麦区为越夏区西北关中黄淮平原西南四川关中5.4.4抗条锈性遗传McIntosh15个抗性基因,涉及2A,2B,2D,1B,7B,5D,5B,6B5.4.5抗性表现形式

同一抗性基因对一些小种表现显性抗性,但对另一些小种却表现为隐性抗性一个抗性基因可抗若干小种,若干个抗性基因联合抗一个或多个小种。

有些不同抗性基因位于同一位点上,属复等位基因5.4.6品种抗性类型:显性基因控制的高抗类型由多基因控制的高抗类型由显性或隐性基因控制的中抗类型具有一定程度潜在抗性的感病类型5.4.7育种途径发掘新抗源创造IR抗性群体基因重组育种外源基因导入育种诱变育种5.6抗白粉病育种(powderymildew)5.6.1生理小种Wolf(英国)38个Sharp(美国)30个

司权民(中国)43个5.6.2流行条件

温暖(昼夜温差小)、潮湿、高肥水、半矮杆及矮杆品种5.6.3抗性遗传抗性表现:

单基因、两基因、多基因、显性、隐性、部分显性,多效性基因抗性基因:

已发现21个抗性基因,其中18个已定位,并有一套近等基因系Pm1-Pm9抗性基因及来源:普通小麦50%左右,四倍体小麦,黑麦、小伞山羊草等。表1抗小麦白粉病的基因基因 染色体定位 来源 代表品种 Pm1 7AL Triticumaestivum普通小麦 NormandieThew Pm2 5DS ProbablyT.Aestivum CI12633 Pm3 1AS T.aestivum(multiplealleles)Pm3a:JapanPm3b:RussiaPm3c:Mexico HaddenSturgeon Pm4 2AL T.turgidum(multiplealleles)Pm4a:T.dicoccum二粒小麦Pm4b:T.carthlicumKhapliArmada Pm5 7BL T.Dicoccum二粒小麦 Hope Pm6 2B T.timopheevi提莫菲维小麦 CI12633表1抗小麦白粉病的基因

Pm7 4A Secalecereale黑麦4A/2R易位系(4A/2Rtranslocation) Transfed Pm8 1B Secalecereale黑麦1B/1R易位系(1B/1Rtranslocation) AuroraKavkaz Pm9 7AL T.Aestivum普通小麦 NormandiePm10* 1D T.aestivum普通小麦 Norin4 Pm11* 6BS T.aestivum普通小麦 C.S. Pm12* 6A Ae.speltoides斯卑尔脱山羊草 Pm13 3B,3D Ae.longissima高大山羊草Norin10表1抗小麦白粉病的基因Pm14* 6B T.aestivum普通小麦 Norin10Pm15* 7DS T.aestivum普通小麦 C.S. Pm16 4A T.Dicoccoides四倍体小麦 Pm17 1AL/1RS S.cereale黑麦1AL/1RS易位系AmigoMid 4B T.Durum硬粒小麦 MarisDoveMli — T.Aestivum普通小麦 Aquila XBD T.aestivum普通小麦 Flanders CMR1 —

? 小白冬麦 数量基因 81-7241 持久抗性基因 慢发病基因 *.Pm10,pm11,Pm14和Pm15为抗冰草白粉病基因5.6.4育种途径发掘新抗源,特别是HR创造IR抗性群体基因重组育种,外源抗性基因导入诱变5.7抗赤霉病育种5.7.1病原物类型

镰刀菌(Fusarium),有好几种,以禾谷镰刀菌(玉米赤霉菌)分布最广。5.7.2发病面积与损失率1亿亩(中),10-40%(产量损失率),病粒率5%以上即不能食用5.7.3抗源情况

无免疫类型,只有强、弱之分,即存在相对抗性。5.7.4抗性遗传Tomasovic(1983)抗侵染、抗扩展系多基因控制

抗性基因分布的染色体研究结果不一5.7.5抗性与其它性状的关联性

与株高、穗长、小穗密度,抽穗期有一定关联性,但并不存在内在联系。5.7.6育种策略利用自然变异群体,进行系统育种诱变感病品种利用感病品种做杂交,如苏州3号(南农复穗费×四川友谊麦)(抗)(感)(感)远缘杂交,如荆州1号,(南大2419×黑麦)选择标准放宽些第六节小麦杂种优势利用6.1概述6.1.1概念:指杂种一代在诸多性状上所表现出来的优于亲本的现象。6.1.2度量方法(4种)中亲杂种优势超亲杂种优势超标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指数6.1.3开发利用过程Kihara(1951)利用尾状山羊草胞质育成普通小麦ms系、硬粒小麦ms系Fukasawa(1953)用卵园山羊草胞质育成普通小麦ms系美国:1957始1962得T型不育系,三系配套60-70年代(高潮期),80年代(冷下来)原因:杂种丰产性,恢复力,制种成本等中国:60年代中期引进T型不育系V型,W型,节型等,GEms的发现6.1.4现存的主要问题恢复系少且恢复度不如人意现有优势组合的优势不如人意制种产量低,用种量大,成本太高GEms的不育性不稳定,制种风险大6.1.5杂交小麦研究内容开辟新的不育质源、恢复源研究育性不育机理与恢复机理H的成因核质杂种利用新途径制种技术、减少用种量的方法GEms研究6.2小麦杂种优势潜势的估计6.2.1物种性状优势的产生原因基因组水平:基因组间累积、互补、互作单个基因水平

不完全显性Aa<AAallelicheterosis显性Aa=AA

超显性Aa>AA

上位性non-allelichetensis加性累积

互补、重组6.2.2杂种优势潜势的估计H=H基因组+H基因=(NH+CH+CNH)+(alH+nalH)6.3利用小麦杂种优势的可能途径6.3.1利用核不育(Nms)1、隐性核不育XYZ体系(Driscoll,1972,1981,1985)利用位于4AS上的隐性ms基因而设计Z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