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案_第1页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案_第2页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案_第3页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案_第4页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案【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内容多,内容时间跨度大,从春秋战国开篇,下限一直延伸到21世纪初。本课主要围绕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主题展开,是在《中外历史纲要》教学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本课将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分古代、近代和现代分别呈现。第一目“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主要介绍了秦国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第二目“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第三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则重点介绍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措施及成就。这三目较为完整地梳理了中国自古以来的重要变法和改革,有利于学生理解改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促进了社会进步,但改革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本课三个子目中,第一目“中国古代重要的变法和改革”学生涉及相对较少,历史名词较多,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较大。【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选科走班的高二年级学生。经过高一《中外历史纲要》的历史学习,学生对本课知识已有一定的涉及和积累,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与深度学习,深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目标】通过了解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变法与改革的基本史实,感悟改革家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把握变法、改革的必要性和产生的影响。增强变革意识和创新精神,认识到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途经,只有坚持改革、不畏艰险,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难点:理解历史上变法和改革成败的原因。【教学过程】课堂导入“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周易・系辞下》中的一段话,意思是主张“变”。后来清末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也引用了这段话,强调变法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社会的发展。“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设计意图:用文本解读的形式导入新课,引入中国历史传统求新、求变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兴趣。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1、商鞅变法材料一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秦孝公《求贤令》思考:(1)《求贤令》体现了秦孝公怎样的精神品质?(2)结合教材P25第一自然段,战国时期秦国为什么需要变法?设计意图:利用秦孝公《求贤令》引出商鞅变法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理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的必然性。材料二商鞅到秦国时,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见到了孝公。开始两次,商鞅向孝公讲述学尧舜等帝王之道,孝公听得直打瞌睡。商鞅走后,孝公对景监生气地说:“你的客人大言迂腐,怎能用他呢?”景监责备商鞅,商鞅要求再见孝公。这一次商鞅向孝公讲了称霸之道。孝公听了很满意,又要求见商鞅。孝公对商鞅讲述的富国强兵之道听得津津有味,不自觉地移动双膝凑近商鞅,一连谈了几天都不厌烦。——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教材P25页第一段,思考:(1)商鞅给秦孝公提了哪些变法建议?(2)商鞅变法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引出商鞅变法的措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通过讲解商鞅变法的措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是偏远落后的秦国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统一六国”。商鞅变法侵犯了守旧贵族的利益,遭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陷谋反,死后尸体运回咸阳车裂示众,商鞅为变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2、北魏孝文帝改革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北魏迅速崛起,结束了十六国的分裂局面,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登基后,北魏推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孝文帝的改革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太子一直心怀不满,阴谋策动叛乱,孝文帝坚决处死太子。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一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材料三北魏统一北方,主要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来维系政权,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民族矛盾的激化是当时北魏统治者面临的更大危机。拓跋部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地区后,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摘编思考:阅读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用史料弥补教材叙事的不足,引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场改革,让学生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阅读教材P22最后一自然段,思考:(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2)北魏孝文帝改革分成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3)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魏以至中国历史有何影响?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和措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且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并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3、北宋王安石变法北宋中后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经常受到辽和西夏的侵扰。为了改善北宋危机四伏的统治,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虽取得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它不是一次成功的变法,它未能扭转北宋衰亡的颓势,北宋逐渐走向灭亡。材料四可是,有些措施去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有些人甚至为支付免役钱而家破人亡。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他们采用各种办法阻止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阻力越来越大,宋神宗动摇了,王安石被迫辞职。——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摘编思考: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用史料弥补教材叙事的不足,引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助于学生理解改革的艰辛。4、明朝张居正改革明朝张居正改革的命运和王安石变法的命运颇为相似。张居正苦心经营十年,但在他死后,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几乎全部废止。材料五张居正辅政十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他的改革触犯了官僚地主利益,引起明神宗不满。他死后被抄家,剥夺官秩。——高中历史必修1思考:张居正变法被废止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用史料弥补教材叙事的不足,有助于学生理解改革的艰辛。【课堂探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改革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的改革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同时也为第二子目和第三子目的学习做好铺垫。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近代,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侵华战争,逐渐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依靠光绪皇帝发动了戊戌变法。材料六百日维新失败之原因,在于依靠皇帝而发动,而皇帝并不可靠。光绪易冲动而机警、严毅不足。其次是此种变法,并非革命。康有为只是一工部主事小官,无权无位。另一失败原因是政令太快太速,无按部就班之条理与方案。而且此时旧势力仍十分顽强,足以阻碍改革新运动之推行。结果康梁逃亡海外,戊戌六君子被杀。——钱穆、叶龙《中国通史》思考:(1)阅读材料,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什么重要意义?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史料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是多么坎坷,多么的曲折!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无法真正迈出政治体制改革最关键一步的清政府很快在革命中覆亡。中华民国建立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改革,逐渐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阅读教材P25—P27,思考:(1)完成幻灯片上的填空,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改革及其影响(地位)。(2)40多年的改革开放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改革开放举措?1、过渡时期(1949—1956):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意义: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社会变革。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1956年,以《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有失误也取得很大成就。意义: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3、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底—今):(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2)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意义: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史料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填空,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改革的历史脉络,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材料七我们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思考: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什么能够成功?设计意图:通过史料探究,进一步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当前中国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进一步深化对改革成败因素的理解。【课堂反馈】1、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于国有害,并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这一措施()A.打击了旧贵族阶层特权B.强化了人们的法律意识C.保证了改革的顺利推行D.加强了国内的思想统一【答案】D2、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自此,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这一变化说明()A.王安石综合成就较高B.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C.认识历史要全面客观D.个人立场决定历史认识【答案】B3、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答案】C4、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反映出()A.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发达国家

B.我国以前的社会矛盾已经得到解决C.我国已经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新时代社会发展状况影响社会矛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