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道路平面与纵断面线形设计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8d4bbc1a9799f681eae80b920c37394/78d4bbc1a9799f681eae80b920c373941.gif)
![第三章 道路平面与纵断面线形设计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8d4bbc1a9799f681eae80b920c37394/78d4bbc1a9799f681eae80b920c373942.gif)
![第三章 道路平面与纵断面线形设计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8d4bbc1a9799f681eae80b920c37394/78d4bbc1a9799f681eae80b920c373943.gif)
![第三章 道路平面与纵断面线形设计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8d4bbc1a9799f681eae80b920c37394/78d4bbc1a9799f681eae80b920c373944.gif)
![第三章 道路平面与纵断面线形设计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8d4bbc1a9799f681eae80b920c37394/78d4bbc1a9799f681eae80b920c37394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章主要介绍道路平纵线形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习构成道路线形的基本要素及这些要素的设计要求,掌握设计成果的整理。第三章道路平面与纵断面线形设计3.路线设计的任务在调查研究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设计出一条有一定技术标准、满足行车要求、工作费用最省的路线一.
路线(route)的概念1.
线形几何学----研究道路所在空间曲线的几何特性(如几何构成,几何形状,几何元素关系等)及各种线形路用特性的一门学科。2.
公路平纵横的概念①.
路线的平面----公路的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平面图(plan)----反应路线在平面上的形状、位置、尺寸的图形。②.
路线的纵断面----路线的中线在、竖直面上的投影。
纵断面图(verticalprofilemap)----反应路线在纵断面上的形状、位置、尺寸的图形。③.道路的横断面----沿道路中线上任意一点作的法向剖面。
横断面图(cross-sectionprofilemap)----反映道路在横断面上的结构、形状、位置、尺寸的图形。⑴.这个轨迹是连续的和圆滑的,即在任何一点上不出现错头和破折。⑶.其曲率的变化率是连续的,即轨迹上任一点不出现两个曲率变化率的值。如图3—3。⑵.其曲率是连续的,即轨迹上任一点不出现两个曲率的值。如图3—2所示,二.平面线形设计的基本要求1.汽车行驶轨迹经过大量的观测研究表明,行驶中的汽车,其轨迹在几何性质上有以下特征:4.路线设计的顺序
horizontalalignmentdesignverticalalignmentdesigncross-sectiondesign现代高等级道路一般采用图3—4类型的平面线形。⑴.直线(line);⑵.圆曲线(circularcurve)
;⑶.缓和曲线(transitioncurve)
。称之为“平面线形三要素”。2.平面线形要素2.行车方向明确,行驶受力简单,驾驶操作简易。一.
直线的特点1.路线便捷,两点之间以直线为最短。3.测设简单,施工容易。4.过长的直线易使驾驶人感到单调、疲倦,难以目测车间距离,于是产生尽快驶出直线的急燥情绪,易超车。5.直线线形大多难于与地形相协调。1.下述路段可采用直线:⑴.受地形、地物限制的平坦地区或山间的开阔谷地;⑵.市镇及其近郊,或规划方正的农耕区等以直线为条为主的地区;⑶.长大桥梁、隧道等构造物路段;⑷.路线交叉点及其前后;⑸.双车道公路提供超车的路段。二.直线的运用
AustraliaArizona合宁高速BACK2.直线的应用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为弥补景观单调之缺陷,应结合沿线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并注意下述问题:⑴.长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因长直线再加下陡坡行驶更易导致高速度⑵.长直线与大半径凹形竖曲线组合为宜,可以使生硬呆板的直线得到一些缓和⑶.两侧地形过于空旷时,宜采取种植不同树种或设置一定建筑物、
雕塑、广告牌等措施,以改善单调的景观。⑷.长直线或长下坡尽头的平曲线必须采取设置标志、增加路面抗滑能力等安全措施德国和日本规定直线的最大长度(以米计)为20v,前苏联为8km,美国为180s行程。我国地域辽阔,地形条件在不同的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对直线最大长度很难作出统一的规定。直线的最大长度,在城镇附近或其他景色有变化的地点大于20V是可以的;在景色单调的地点最好控制在20V以内;而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应特殊处理。无论是高速公路还是一般公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避免追求长直线的错误倾向3.
“长直线”的量化1.同向曲线(adjacentcurveinonedirection)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互相通视的同向曲线间若插以短直线,容易产生把直线和两端的曲线看成为反向曲线的错觉,当直线过短时甚至把两个曲线看成是一个曲线,这种线形破坏了线形的连续性,且容易造成驾驶操作的失误,通常称为断背曲线。设计中应尽量避免。《规范》推荐同向曲线间的最短直线长度以不小于6v为宜。
2.反向曲线(reversecurve)间的直线最小长度转向相反的两圆曲线之间,考虑到为设置超高和加宽缓和段的需要以及驾驶员转向操作的需要如无缓和曲线时,宜设置一定长度的直线。《规范》规定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m计)以不小行车速度(以km/h计)的2倍为宜。三.直线的最小长度圆曲线具有易与地形相适应、可循性好、线形美观、易于测设等优点,使用十分普遍。圆曲线的几何元素(见图3—7)为:一.圆曲线的几何元素(geometryelement)
T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二.曲线半径curveradius
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2.最小半径的计算3.圆曲线最大半径
⑴.横向力系数μ的确定①.行车安全要求横向力系数μ低于轮胎与路面之间所能提供的横向摩阻系数f:μ≤f(3—2)②.增加驾驶操纵的困难轮胎产生横向变形,增加了汽车在方向操纵上的困难。③.增加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μ的存在使车辆的燃油消耗和轮胎磨损增加。
④.行旅不舒适μ值过大,增加了驾驶者在弯道行驶中的紧张。对于乘客来说,μ值的增大,同样感到不舒适,乘客随μ的变化其心理反应如下。当μ<0.10时,不感到有曲线存在,很平稳;当μ=0.15时,稍感到有曲线存在,尚平稳;当μ=0.20时,已感到有曲线存在,稍感不稳定;当μ=0.35时,感到有曲线存在,不稳定;当μ≥0.40时,非常不稳定,有倾车的危险感。综上所述,μ值的采用关系到行车的安全、经济与舒适。为计算最小平曲线半径,应考虑各方面因素采用一个舒适的μ值。研究指出:μ值的舒适界限,由0.11到0.16随行车速度而变化,设计中对高、低速路可取不同的数值。
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二.曲线半径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2.最小半径的计算3.圆曲线最大半径⑵.关于最大超高
考虑慢车甚至因故停在弯道上的车辆,其离心力接近0,或者等于0。因此
(3—3)fw——一年中气候恶劣季节路面的横向摩阻力系数。各级公路圆曲线部分最大超高值表3—1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二二三四一般地区(%)108积雪冰冻地区(%)6
城市道路最大超高值表3—2计算行车速度(km/h)8060,5040,30,20最大超高横坡度(%)642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二.曲线半径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2.最小半径的计算3.圆曲线最大半径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2.最小半径的计算⑴.
极限最小半径横向力系数μ视设计车速采用0.10~0.16,最大超高视道路的不同环境,公路用0.10、0.08、
0.06,城市道路用0.06、0.04、0.022.最小半径的计算⑵.一般最小半径①.考虑汽车以设计速度或以接近设计速度行驶时,旅客有充分的舒适感②.注意到以在地形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不会过多地增加工程量。③.这种半径是全线绝大多数情况下可采用的半径,约为极限最小半径的1.5—2.0倍。
“一般最小半径”,其μ值和ih(max).的取值见表3—3。车速(km/h)120100806050403020μ0.050.050.060.060.060.060.050.05ih(max).0.060.060.070.080.070..070.060.06一般最小半径”,其μ值和ih(max).的取值表3—3。⑶.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我国《标准》所制定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是取μ=0.035,ih(max=0.015按式(3—1)计算取整得来的。表3-4各级公路最小平曲线半径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二三四计算行车速度(km/h)120100806010060804060304020极限最小半径(m)65040025012540012525060125306015一般最小半径(m)10007004002007002004001002006510030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550040002500150040001500250060015003506001503.圆曲线最大半径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与地形等条件相适应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大半径,但半径大到一定程度时,其几何性质和行车条件与直线无太大区别,容易给驾驶员造成判断上的错误而带来不良后果,同时也无谓增加计算和测量上的麻烦。所以《规范》规定圆曲线的最大半径不宜超过10000m。3.圆曲线最大半径二.曲线半径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2.最小半径的计算3.圆曲线最大半径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2.最小半径的计算3.圆曲线最大半径1.确定半径的理论依据2.最小半径的计算3.圆曲线最大半径⑴.极限最小半径⑵.一般最小半径⑶.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10000米小结1.缓和曲线物作用⑴.曲率连续变化,视觉效果好。(线形缓和)(图3—9)。⑵.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行车缓和)⑶.超高横坡度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超高缓和)一.缓和曲线的作用与性质
(rad)(3—4)k为小于1的系数。而(rad)(3—5)
——方向盘转动的角速度(rad/s);
——行驶时间(s)。假定汽车是等速行驶,司机匀速转动方向盘。当方向盘转动角度为时,前轮相应转动角度为,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此时汽车前轮的转向角为(rad)(3—6)设汽车前后轮轴距为,前轮转动后,汽车行驶轨迹曲线半径r为:
(m)
2.缓和曲线的性质由于很小,可以近似地(m)(3—7)由3—7:
代入3—8得:(3—9)均为常数,令
则
或(3—10)汽车以(m/s)等速行驶,经时间t(s)以后,其行驶距离为:(m)(3—8)二.缓和曲线
的要素计算1.回旋线的数学表达式
但在缓和曲线的的终点处,
=Ls,=R,则上式可写作:(3—12)
⑴.回旋线的基本公式为:(3—11)图3—11是回旋线及应用范围
二.缓和曲线
的要素计算1.回旋线的数学表达式
⑵.回旋曲线的座标表示
如图3—11,在回旋线上任意点P取微分单元,则有:(3—14)
(3—15)
当积分得:以代入得二.缓和曲线
的要素计算1.回旋线的数学表达式
⑵.回旋曲线的座标表示
以代入得:(3—16)(3—17)二.缓和曲线
的要素计算1.回旋线的数学表达式
⑵.回旋曲线的座标表示
在回旋线终点处,于是:2.回旋线的几何要素
⑴.各要素计算公式①.P处的曲率半径:
②.缓和曲线角:
③.P点曲率圆的内移值:
④.长切线长:
⑤.短切线长:⑥.P点的弦长:
⑦.P点的弦偏角:
⑵.有缓和曲线的道路平曲线几何元素⑶.回旋线的相似性回旋线的曲率是连续变化的,而且其曲率的变化与曲线长度的变化呈线性关系。为此,可以认为回旋线的形状只有一种,只需改变参数A就能得到不同大小回旋线,A相当于回旋线的放大系数。A=1时的回旋线叫单位回旋线。根据相似性,可由单位回旋线要素计算任意回旋曲线的要素。在各要素中,又分长度要素(如切线长、曲线长、内移值、直角坐标等)和非长度要素(如缓和曲线角、弦偏角等)两类,它们的计算方法为:
回旋线长度要素=单位回旋线长度要素×A回旋线非长度要素=单位回旋线非长度要素四.缓和曲线的长度(length)及参数(parameter)
1.影响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因素⑴.
乘客感觉舒适⑵.超高渐变率适中⑶.行驶时间不过短
⑴.
乘客感觉舒适(控制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
(3—45)在等速行驶的情况下:
于是:
(3—46)则可以得出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公式:(3—47)为“缓和系数”,采用值各国不一致。我国公路上建议。于是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3—48)
⑵.超高渐变率适中由于在缓和曲线上设置有超高缓和段,如果缓和段太短则会因路面急剧地由双坡变为单坡而形成一种扭曲的面,对行车和路容均不利。《规范》规定了适中的超高渐变率,由此可导出计算缓和段最小长度的公式:
(m)(3—49)⑶.行驶时间不过短
一般认为汽车在缓和曲线上的行驶时间至少应有3s,于是(m)(3—50)《标准》制定的各级公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如表3—6。
表3-6(新)各级公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二三四计算行车速度(km/h)12010080601006080406030402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10085705085507035502535202.曲线参数A的确定
⑴.按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来确定回旋线的最小参数,由式(3—46):(3—51)因此(3—52)⑴.按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来确定⑵.按行驶时间不过短来确定⑶.按满足视觉条件来确定⑵.按车辆在缓和曲线上的行驶时间不过短、超高变化率适中等条件下,同样可以得出回旋线的最小参数。⑶.满足视觉条件的A。当回旋曲线很短,其回旋线的切线角(或称缓和曲线角)在3°左右时,曲线极不明显,在视觉上容易被忽略。但回旋线过大大于29°,圆曲线与回旋线不能很好协调。因此,从适宜的缓和曲线角=3°~29°这一区间可以推导出合适的A值。
3.缓和曲线的省略
内移值p足够小时,可省略。即:《规范》规定,在下列情况下可不设回旋线:⑴.当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表3—8所列“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⑵.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间,当小圆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⑶.小圆半径大于表3—8所列半径,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①
小圆曲线按规定设置相当于最小回旋线长的回旋线时,其大圆与小圆的内移值之差不超过0.10m。②
计算行车速度≥<80km/h时,大圆半径(R1)与小圆半径(R2)之比小于1.5。③
计算行车速度<80km/h时,大圆半径(R1)与小圆半径(R2)之比小于2。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二三四计算行车速(km/h)120100806010060804060304020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55004000250015004000150025006001500350600150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表3—8一.平面线形设计一般原则
1.平面线形应便捷、连续、顺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2.安全要求是基本的,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应尽量满足3.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4.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
5.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1.平面线形应便捷、连续、顺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2.安全要求是基本的,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应尽量满足3.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4.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
5.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路线要与地形相适应,这既是美学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和保护环境的问题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以及计算行车速度≥60km/h的公路,应注重立体线形设计。计算行车速度≤40km/h的公路,首先应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正确地运用平面线形要素最小值。⑴.直线尽头不能接以小半径曲线。若由于地形所限小半径曲线难免时,中间应插入中等曲率的过渡性曲线,并使纵坡不要过大。⑵.高、低标准之间要有过渡。这种线形给驾驶员造成不便,给乘客的舒适也带来不良影响。设计时可在曲线间插入足够长的直线或回旋线。1.平面线形应便捷、连续、顺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2.安全要求是基本的,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应尽量满足3.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4.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
5.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二三四地形平原微丘重丘山
岭平原微丘山岭重丘平原山岭重丘平原山岭重丘平原山岭重丘平曲线最小长度20017014010017010014070100507040二.小转角路线问题
路线转角的大小反应了路线的舒顺程度,小一些好。但转角过小,即使设置了较大的半径也容易把曲线长看成比实际的要短,造成急转弯的错觉。这种倾向转角越小越显著,以致造成驾驶员枉作转弯的操作。一般认为,θ≤7°应属小转角弯道。对于小转角弯道应设置较长的平曲线,其长度应大于表3—11中规定的“一般值”。但受地形及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可减短至表中的“低限值”。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二三四地形
平微重丘山
岭平微山重平微山重平微山重平微山重平曲线长度一般1400/θ1200/θ1000/θ700/θ1200/θ700/θ1000/θ500/θ700/θ350/θ500/θ280/θ低限20017014010017010014070100507040公路转角等于或小于7°时的平曲线长度表3—11
三.平面线形要素的组合2.S型3.卵型4.凸形5.C形5复合型1.基本型1.基本型按直线—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直线的顺序组合,如图3—17。两回旋线参数可以相等,也可以根据地形条件设计成不相等的非对称型曲线。从线形的协调性看,宜将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之长度比设计成1:1:1。2.S型S型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A1与A2宜相等。当采用不同的参数时,A1与A2之比应小于2.0,有条件时以小于1.5为宜。不得已插入直线时,必须尽量地短,其短直线的长度或重合段的长度应符合下式:S型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宜为:
⑶.两圆曲线的间距,宜在下列界限之内:
3.卵型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如图3—19。⑴.⑵.两圆曲线半径之比定在下列界限之内:2.S型3.卵型4.凸形5.C形5复合型1.基本型1.行车视距:为了行车安全,驾驶员应能随看到汽车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前方路面上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撞,这一必须的最短距离称为行车视距。在道路平面上的暗弯(处于挖方路段弯道和内侧有障碍物的弯道)、纵断面上的凸形竖曲线以及下穿式立体交叉的凹形竖曲线上都有可能存在视距不足的问题,如图3—23所示。一.基本概念二.停车视距
1.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当视高为1.2m,物高为0.1m时,驾驶人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障碍物前能安全停车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即为停车视距2.视距由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安全距离构成。感觉和制动反应的总时间t=2.5s,在这个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为制动距离是指汽车从制动生效到汽车完全停住,这段时间内所走的距离。它应为:安全距离故停车视距为:
我国《标准》中对停车视距的规定见表3—12。
各级公路停车视距表3—12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二三四计算行车速度120100806010060804060304020停车视距21016011075160751104075304020三.
超车视距
超车视距:在双车道公路上,当视高为1.2m,物高为1.2m,后车超越前车过程中,从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起,至可见逆行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即,为超车视距。
超车视距的全程可分为四个阶段:3.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S31.加速行驶距离S14.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了时对向汽车的行驶距离S42.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S21.加速行驶距离S1当超车汽车经判断认为有超车的可能,于是加速行驶移向对向车道,在进入该车道之前的行驶距离为:式中:V0——被超汽车的速度(km/h);t1——加速时间(s);a——平均加速度(m/s2)。2.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S2
式中:V——超车汽车的速度(km/h);t2——在对向车道上的行驶时间(s)。3.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S3。
S3=15--100m4.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了时对向汽车的行驶距离S4
实际上在计算S4所需的时间时只考虑超车从完全进入对向车道到超车完了所行驶的时间就可保证安全了。因为,尾随在慢车后面的快车司机往往在未看到前面的安全区段就开始了超车作业,如果进入对向车道之后发现迎面有汽车开来而超车距离不足时还来得及返回自己的车道。因此,对向汽车行驶时间大致为t2的2/3倍就足够了,即:
于是,最小必要超车视距为:
S超=S1+S2+S3+S‘4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其它各级公路一般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会车视距的长度不应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
对向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应根据需要并结合地形,在适当的距离内设置具有超车视距的路段。三.各级公路对视距的要求
超车视距表3—13公路等级二三四地形平原微丘山岭重丘平原微丘山岭重丘平原微丘山岭重丘超车视距(m)一般值550200350150200100低限值35015025010015070一.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本表全面地反映了路线的平面位置和路线平面线形的各项指标,它是道路设计的主要成果之一。
二.逐桩坐标表高等级公路的线形指标高,表现在平面上是圆曲线半径大,缓和曲线较长,在测设和放样时须采用坐标法,方能保证其测量精度。所以计算一份“逐桩坐标表”是十分必要的。1.坐标系统的采用2.中桩坐标的计算
⑴.计算导线点坐标
⑵.计算交点坐标
⑶.计算各中桩坐标三.路线平面设计图
1.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测绘范围
⑴.比例尺:①.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阶段的方案研究与比选,采用1:50000或1:10000的比例尺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一般常用的是1:2000,在平原微丘区可用1:5000。在地形特别复杂地段的路线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可用1:500或1:1000。⑵.测绘范围
路线带状地形图的测绘宽度,一般为中线两侧各100~200m。对1:5000的地形图,测绘宽度每侧应不小于250m。若有比较线,应将比较线包括进去。
2.路线平面图的内容及绘制方法(1)导线点(或交点,)坐标X、Y精确地点绘在相应位置上。按“逐桩坐标表”所提供的数据,展绘曲线,并注明各曲线主要点以及公里桩、百米桩、断链桩位置。对导线点、交点逐个编号,注明路线在本张图中的起点和终点里程等。
路线一律按前进方向从左至右画,在每张图的拼接处画出接图线。在图的右上角注明共×张、第×张。在图纸的空白处注明曲线元素及主要点里程。(2)控制点展绘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均应展绘和测出各等级三角点、导线点、图根点、水准点等,并按规定的符号表示。(3)各种构造物的测绘道路及其附属物应按实际形状测绘。公路交叉口应注明每条公路的走向。铁路应注明轨面高程,公路应注记路面类型,涵洞应注明洞底标高。(4)水系及其附属物的测绘(5)地形、地貌、植被、不良地质地带等均应详细测绘并用等高线和国家测绘局制定的“地形图图式”符号及数字注明。3.公路路线平面设计图示例(见图3—25)返回返回返回扬州城市道路
返回美国俄勒冈州典型沙漠公路
返回香榭丽舍与凯旋门
返回青海柴达木盆地公路美国犹他州公路返回实例
返回
返回德国柏林
返回1.
地面线:根据中线上各桩点的高程而点绘的一条不规则的折线,反映了沿着中线地面的起伏变化情况
一.
基本概念2.设计线:经过技术上、经济上以及美学上等多方面比较后定出的一条具有规则形状的几何线,反映了道路路线的起伏变化情况
4.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路基工程中采用一定的洪水频率作为路基防水设计标准,称为路基洪水频率。3.
设计标高:纵断面设计线上的标高
⑴.
新建公路⑵.改建公路⑶.城市道路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二三四设计洪水频率1/1001/1001/501/25按具体情况确定二.
纵断面图一.
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①。必须满足《标准》规定②。纵坡应该尽量平顺起伏不易过大③。考虑沿线地形地质、水文等④。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平衡⑤。平原区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要求⑥。桥梁隧道交叉口前后纵坡应较缓1.
制订最大纵坡的依据二.
最大纵坡
⑵.拖挂车的要求⑶.冰雪及雨滑时,汽车上下坡安全行驶的要求考虑修建农村公路的需要,《标准》将四级公路山岭重丘区的最大纵坡规定为9%⑴.考虑汽车下坡的安全性挡位临界速度(km/h)最高速度(km/h)最大动力因数(%)最大爬坡度(%)Ⅰ5.0611.728.627.7~28.8Ⅱ8.6720.316.514.5~15.5Ⅲ14.3135.79.37.3~8.3Ⅳ18.5256.95.83.8~4.8Ⅴ17.2087.53.71.7~2.7表4-2东风EQ-140型汽车最大爬坡能力表4-3各级公路最大纵坡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二三四计算行车速度(km/h)1201008010060804060304020最大纵坡(%)34546576869①.
城市道路的最大纵坡减小1%。②.
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最大纵坡可增加1%③.位于海拔2000m以上或严寒冰冻地区,四级公路山岭、重丘区的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④.
对桥上及桥头路线的最大纵坡:大、中桥上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5%;紧接大、中桥桥头两端的引道纵坡应与桥上纵坡相同。2.
最大纵坡的运用①。城市道路的最大纵坡②。高速公路或其它特殊情况④。隧道部分路线纵坡③。海拔2000m以上冰冻地区⑤。桥上及桥头路线纵坡⑥。非机动车交通比例较大路段⑤.
隧道部分路线纵坡:隧道内纵坡不应大于3%,但独立明洞和短于50m的隧道其纵坡不受此限制;紧接隧道洞口的路线纵坡应与隧道内纵坡相同。⑥.在非机动车交通比例较大路段,为照顾其交通要求可跟据具体情况将纵坡适当放缓:平原、微丘区一般不大于2%~3%;山岭、重丘区一般不大于4%~5%。汽车满载情况下,不同海拔高度H对应的海拔荷载修正系数值如表4-4所示。三.
高原纵坡折减满载时与的关系表4-4海拔高度H(m)010002000300040005000海拔荷载修正系数1.000.890.780.690.610.53高原纵坡折减值表4-5海拔高度(m)3000~4000>4000~5000>5000折减值(%)123四.
最小纵坡为使道路上行车快速、安全和通畅,希望道路纵坡设计的小一些为好。但是,在长路堑、低填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通畅地段,为保证排水要求,防止积水渗入路基而影响其稳定性,均应设置不小于0.3%的最小纵坡,一般情况下以不小于0.5%为宜。五.
坡长限制最短坡长的限制主要是从汽车行驶平顺的要求考虑的。①如果坡长过短,使变坡点增多,汽车行驶在连续起伏地段产生的增重与减中的变化频繁,导致乘客感觉不舒适,车速越高越感突出②从路容美观、相临两竖曲线的设置和纵面视距等也要求坡长应有一定最短长度。通常取9-10秒的行程距离。1.最短坡长限制最大坡长限制是指控制汽车在坡道上行驶,当车速下降到最低允许速度时所行驶的距离。纵坡大,坡长较长的时候对行车表现在:①使行车速度显著下降,甚至要换较抵挡位克服坡度阻力;②易使水箱“开锅”,导致汽车爬坡无力,甚至熄火;③下坡行驶制动次数频繁,易使制动器发热而失效,甚至造成车祸2.最大坡长限制公路等级高速公路一二三四计算行车速度
(km/h)120100806010060804060304020纵
坡
坡
度
(%)3900100011001200100012001100
470080090010008001000900110010001100110012005
600700800
800700900080090090010006
500600
600
7006007007008007
500
500
6008
300
4009
200各级公路纵坡长度限制表4-10六.缓和坡段在纵断面设计中,当陡坡的长度达到限制坡长时应安排一段缓坡,用以恢复在陡坡上降低的速度。同时考虑下坡安全的需要。在缓坡上汽车将以加速行驶,因此缓坡的长度应适应加速的需要。但实际设计中很难满足这个要求。《标准》规定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度应不小于最短坡长。七.平均纵坡
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纵向所克服的高差与路线长度的比值。二级、三级、四级公路越岭路线的平均纵坡,一般以接近5.5%(相对高差200m~500m)和5%(相对高差大于500m)为宜,并注意任何相连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于5.5%。
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用一段曲线来缓和,称为竖曲线。竖曲线的形式可采用抛物线或圆曲线,在使用范围二者几乎没有差别。一、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1.用二次抛物线作为竖曲线的基本方程式在图示坐标下,二次抛物线一般方程为对竖曲线上任一点P,其斜率为
取XOY坐标系如图4-2所示,设变坡点相临两纵坡坡度分别为i1和i2,它们的代数差用表示,即,当为“+”时,表示凹形竖曲线;为“-”时,凸形竖曲线。当x=0时,i=i1;x=L时,,则
(2)抛物线上任一点的曲率半径为
式中,代入上式,得
因为I介于i1和i2之间,且i1,i2均很小,故i2可略去不计,则 (3)将(2)、(3)式代入(1)式,得二次抛物线竖曲线基本方程式为
(4-3)
2.竖曲线诸要素计算公式竖曲线长度L或竖曲线半径R:(4-4)竖曲线切线长T:因为T=T1≈T2,(4-5)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h:因为则(4-6)竖曲线外距E:(4-7)xyE与R相比甚小,忽略不记竖曲线中个点纵横坐标计算按照下式:竖曲线(圆曲线)要素计算T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⑴.缓和冲击汽车在竖曲线上行驶时,其离心加速度为1.竖曲线半径限制因素竖曲线最小半径考虑了三方面的要求⑴.缓和冲击⑵.时间行程不过短⑶.
满足视距的要求将v(m/s)化成V(km/h)并整理,得
根据实验,a限制在0.5m/s2~0.7m/s2比较合适。但考虑到不因冲击而造成的不舒适感,以及视觉平顺等的要求,我国《标准》规定的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值相当于a=0.278m/s2。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1.竖曲线半径限制因素竖曲线最小半径考虑了三方面的要求⑴.缓和冲击⑵.时间行程不过短⑶.
满足视距的要求⑵.时间行程不过短汽车从直线坡道行驶到竖曲线上,尽管竖曲线半径较大,如其长过短,汽车倏然而过旅客会感到不舒适。因此,应限制汽车在竖曲线上的行程时间不过短。最短应满足3s行程,即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1.竖曲线半径限制因素竖曲线最小半径考虑了三方面的要求⑴.缓和冲击⑵.时间行程不过短⑶.
满足视距的要求⑶.
满足视距的要求汽车行驶在凸形竖曲线上,如果半径太小,会阻挡司机的视线。为了行车安全对凸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或最小长度应加以限制。2.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凸形竖曲线最小长度应以满足视距要求为主,分为两种情况。⑴.当L<ST如图4-3所示⑵.当L≥ST
如图4-4所示由由得得视距长度2.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凸形竖曲线最小长度应以满足视距要求为主,分为两种情况。⑴.当L<ST如图4-3所示⑵.当L≥ST
如图4-4所示比较以上两种情况,显然式(4-11)计算结果大于式(4-10),应将式(4-11)作为有效控制。(4-11)
3.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凹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主要考虑了缓和冲击的要求。因此依据(4-8)得:某山岭区二级公路,边坡点桩号K1+080.00,高程为1860.80m,i1=+5%,i2=-4%,竖曲线半径R=2500m。试计算竖曲线要素以及桩号为K1+060.00和K1+160.00处的设计高程。举例一、设置爬坡车道的条件
1.上坡方向载重车的行驶速度低到表4-15的允许最低速度以下时,可设置爬坡车道。
计算行车速度(km/h)1201008060容许最低速度(km/h)60555040上坡方向允许最低速度表
4-152.上坡路段的设计通行能力小于设计小时交通量时,应设置爬坡车道。二、爬坡车道的设计1.横断面组成
爬坡车道设于上坡方向正线行车道右侧,如图4-9所示。爬坡车道的宽度一般为3.5米包括设于其左边路缘带的宽度0.5米
2.横坡度因为爬坡车道的行车速度比正线小,为了行车安全,高速公路正线超高坡度与爬坡车道的超高坡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4-16所示。若爬坡车道位于直线路段时,其横坡度的大小同正线路拱坡度,采用直线式横坡,坡向相外。
正线的超高坡度(%)1098765432爬坡车道的超高坡度(%)54323.平面布置与长度。合成坡度是指由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横坡或路拱横坡组合而成的坡度,其方向即流水线方向。合成坡度的计算公式为
I=在应用最大允许合成坡度时,用规定值如10%来控制合成坡度,并不意味着横坡为10%的弯道上就完全不允许有纵坡。无论是纵坡或是横坡中任何一方采用最大值时允许另一方采用缓一些的坡度,一般不大于2%为宜。以上为最大允许合成坡度的规定。相反,合成坡度过小也不好,它会导致路面排水不畅,影响行车安全。各级公路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当合成坡度小于0.5%时,应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以保证路面排水畅通。一、概念1.视觉分析的意义道路的线形、周围的景观、标志以及其他有关信息,几乎都是通过驾驶员的视觉感受到的。因此,视觉是联结道路与汽车的重要媒介。从视觉心理出发,对道路的空间线形及其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沿线建筑的协调等进行研究分析,以保持视觉的连续性,使行车具有足够的舒适感和安全感的综合设计称为视觉分析。2.控制公路线形的两个因素⑴.汽车运动学、行驶力学要求⑵.视觉上和心理上顺适良好。线形与周围环境、景观协调。在线形设计的最后阶段重点讨论视觉问题。一、视觉分析3.视觉与车速的动态规律驾驶员的视觉判断能力与车速密切相关,车速越高,其注视前方越远,而视角变小。4.视觉评价方法利用视觉印象随时间变化的道路透视图来评价。二、
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1.
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⑴.应在视觉上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任何使驾驶员感到茫然、迷惑或判断事物的线形,必须尽力避免。在视觉上能否自然地诱导视线,是衡量平纵组合的最基本问题。⑵.注意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它不仅影响线形的平顺性,而且与工程费用相关。对纵面线形反复起伏,在平面上却采用高标准的线形事无意义的。反之亦然。⑶.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⑷.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它是可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并可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2.
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⑴.平曲线与竖曲线应互相重合,且平面线应稍长于竖曲线当竖曲线与平曲线组合时,竖曲线宜包含在平曲线之内,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这种布置通常称为平曲线与竖曲线的对应,其优点是,当车辆驶入凸形竖曲线的顶点之前,即能清楚地看到平曲线的始端,辩明弯道的走向,不致因判断错误而发生事故。图10是平曲线与竖曲线相互对应。图11是按此要求设计的线形,既顺适又美观
实例澳大利亚德国⑵.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平曲线与竖曲线的大小如果不平衡,会给人不愉快的感觉,失去了视觉上的均衡性。根据经验,平曲线半径如果不大于1000m,竖曲线的半径大约为平曲线的10~20倍,便可达到平衡。图12和图13为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对比。其中图12a)和图13a)布置得当,而图12b)和图13b)欠妥。实例⑶.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应避免插入小半径平曲线”。因为在凸形竖曲线的顶部如果有小半径的平曲线,不仅不能引导视线而且要急转方向盘,行车是危险的,见图14。凸形竖曲线顶部前面的平曲线部分以虚线表示,这一部分驾驶人员是看不到的,易发生危险。
凹形竖曲线的底部如果有小半径的平曲线就会引起汽车在加速时急转弯,行车是危险的⑷.
在长的平曲线内如必须设置几个起伏的纵坡时,需用透视图法检验。实际上是要避免出现多个凹凸竖曲线。这种线形多在平曲线半径很大并接近直线时出现,其缺点是将整个线形切断,只能看到眼前与远处,而看不见中间凹下的部分,导致驾驶人员产生踌躇和不安全感,见图15。为了便于实际应用,把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形象地表示为图4-14所示。竖曲线的起终点最好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其中任一点都不要放在缓和曲线以外的直线上,也不要放在圆弧段之内。如平、竖曲线半径都很大,则平、竖位置可不受上述限制;若做不到平竖曲线较好的组合,宁可把二者拉开相当距离,使平曲线位于直坡段或竖曲线位于直线上。
平面的长直线与纵面得直坡线配合,对双车道道路超车方便,在平坦地区易与地形相适应,但行车单调乏味易疲劳。直线上一次变坡是很好的平纵结和,从美学观点将以包括一个凸形竖曲线为好,而包括一个凹形线次之;直线中短距离内二次以上变坡会形成反复凹凸的“驼峰”和“凹陷”,看上去线形既不美观也不连贯,使驾驶员的视线中断。因此,只要路线有起有伏,就不要采用长直线,最好使平面路线随纵坡的变化略加转折,并把平、竖曲线合理的组合。但要避免驾驶员一眼能看到路线方向转折两次以上或纵坡起伏三次以上。
3.直线与纵断面的组合
4.平、纵线形组合与景观的协调配合
⑴.应在道路的规划、选线、设计、施工全过程中重视景观要求。尤其在规划和选线阶段,比如对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区、文物保护区等景点和其他特殊地区,一般以绕避为主。⑵.尽量少破坏沿线自然景观,避免深挖高填。比如沿线周围的地貌、地形、天然树林、池塘湖泊等。纵面尽量减少填挖;横面设计要使边坡造型和绿化与现有景观相适应,弥补必要填挖对自然景观的破坏。⑶.应能提供视野的多项性,力求与周围的风景自然地融为一体。⑷.不得已时,可采用修整、植草皮、种树等措施加以补救。⑸.条件允许时,以适当放缓边坡或将其变坡点修整圆滑,以使边坡接近于自然地面形状,增进路容美观。⑹.应进行综合绿化处理,避免形式和内容上的单一化,将绿化视作引导视线、点缀风景以及改造环境的一种技术措施进行专门设计
道路景观欣赏返回返回返回返回返回返回返回一、纵断面设计要点1.关于纵坡极限值的运用在受限制较严,如越岭线为争取高度、缩短路线长度或避开艰巨工程等,才有条件的采用。一般将,纵坡缓些为好,但为了路面和边沟排水,最小纵坡不应低于0.3%~0.5%。2.关于最短坡长坡长是指纵断面两变坡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坡长不宜过短,以不小于计算行车速度9秒的行程为宜。3.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纵坡设计⑴.平原、微丘地形的纵坡应均匀平缓,注意保证最小填土高度和最小纵坡的要求⑵.山岭、重丘地形的沿河线应尽量采用平缓纵坡,坡长不应超过限制长度,纵坡不宜大于6%,注意路基控制标高要求。⑶.越岭线的纵坡应力求均匀,尽量不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坡度,更不宜在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之间加短的缓和坡段。⑷.山脊线和山腰线除结合地形不得已时采用较大纵坡外,在可能条件下纵坡应缓些。4.关于竖曲线半径的选用竖曲线应选用较大半径为好。当受限制时可采用一般最小值,特殊困难方可用极限最小值。坡差小时应尽量采用较大的竖曲线半径。当有条件时,宜按表4-20的规定进行设计。5.关于相邻竖曲线的衔接相邻两个向凹形或凸形竖曲线,特别是同向凹形竖曲线之间,如直坡段不长应合并为单曲线或复曲线,避免出现断背曲线,这样要求对行车是有利的,相邻反向竖曲线之间,为使增重与减重间和缓过渡,中间最好插入一段直坡线。若两竖曲线半径接近极限值时,这段直坡段至少应为计算行车速度的3s行程。当半径比较大时,亦可直接连接,计算行车速度(km/h)竖曲线半径(m)凸形凹形120200001200010016000100008012000800060900060004030002000表4-20视觉要求的最小竖曲线半径
二、纵断面设计方法步骤及注意问题1.
纵断面设计方法与步骤⑴.准备工作:纵坡设计之前在厘米绘图纸上,按比例标注里程桩号和标高,点绘地面线,填写有关内容。收集和熟悉有关资料,并领会设计意图和要求。⑵.标注控制点:控制点是指影响纵坡设计的标高控制点。控制性的控制点:如路线起点、终点,越岭垭口,重要桥涵,地质不良地段的最小填土高度,等。经济性的控制点:山区道路还有根据路基填挖平衡控制路中心填挖值的标高点。如图4-16。⑶.试坡:以“控制点”为依据,照顾多数“经济点”的原则,在这些点位间进行穿插于取直,试定出若干直坡线。⑷.调整:将所定坡度与选时坡度的安排比较,二者应基本相符,若有较大差异时应全面分析,权衡利弊,决定取舍。⑸.核对:选择有控制意义的重点横断面,如高填深挖、地面横坡较陡路基、挡土墙、重要桥涵以及其他重要控制电灯,在纵断面图上直接读出对应桩号的填、挖高度.⑹.定坡:经调整核对无误后,逐渐把直线的坡度值、变坡点桩号和标高确定下来。坡度值可用三角板推平行线法确定,要求取值到千分之一,即0.1%。变坡点一般要调整到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8.1 《生命可以永恒吗》听课评课记录
-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2 等式的性质》听评课记录
- 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谁的红果多》听评课记录
- 独立住宅买卖协议书(2篇)
- 【2022年新课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3 让家更美好 听课评课记录
- 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下册8.3《撒哈拉以南非洲》听课评课记录1
-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1.4多项式的乘法(2)》听评课记录2
-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3中心对称》听评课记录
-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活动课《区际联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听课评课记录
-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1.3《用反比例函数解决问题》听评课记录2
- 手术安全管理之手术部位标识安全
- 2022年版煤矿安全规程
- 高质量社区建设的路径与探索
- 数字化时代的酒店员工培训:技能升级
- 足球守门员扑救技巧:扑救结合守护球门安全
- 《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课件全套 第1-10章 知:认识研究与论文写作 - 引文规范
- 带式输送机滚筒出厂检验规范
- 起重机更换卷筒施工方案
- 《信息检索基础知识》课件
- 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须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承诺函-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承诺
- 01智慧物流信息技术概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