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3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3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3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3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九上化学期末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我国许多重大发现和发明,为世界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以下发明和发现属于化学史上中国对世界所作出的贡献是:①炼铜治铁②指南针③火药④创立原子论和分子学说⑤造纸⑥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⑦陶器瓷器⑧研究空气的成分A.①③⑤⑥⑦ B.①②④⑥⑧ C.②④⑤⑥⑦ D.①④⑥⑦⑧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硫粉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B.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C.电解水正极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D.将二氧化碳通入石蕊溶液中,溶液变为红色3.水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下列有关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B.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C.氢气燃烧生成水和电解水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D.明矾净水是因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能吸附杂质使其沉降4.下列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说法不正确的是A.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B.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D.碳、氧循环对维持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及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5.艾同学向盛有硝酸锌和硝酸银混合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反应停止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铁,一定没有锌B.反应后滤液的质量大于反应前溶液的质量C.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锌D.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一定没有硝酸亚铁和硝酸银6.以下净水的操作:①静置②蒸馏③过滤,相对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①③②7.下列化学式能正确表示物质组成的是A.氢氧化镁—MgOH B.高锰酸钾—KmnO4C.氧化铁—Fe2O3 D.碳酸钠—NaCO38.我国科学家成功用一种核内有4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铍原子来测定“北京猿人"的年龄,这种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2 B.4 C.6 D.109.下列知识的归纳中,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生活常识B.环保意识取暖防中毒——煤炉上放一壶水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爱护水资源——不使用含磷洗衣粉低“碳”生活——使用节能用具C.安全常识D.节约意识厨房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进入深山洞——先做灯火试验用剩药品——应放回瓶取用药品——应取少量A.A B.B、 C.C D.D10.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发生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20302015反应后质量/g0xy1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参加反应的甲与丁的质量比为4∶1 B.x+y=75C.y≤20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x的取值范围:0≤x≤3011.在一定量的硝酸银和硝酸铜溶液中加入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如果滤液显蓝色,则滤渣中可能没有CuB.如果滤渣只含一种金属,滤液中的溶质可能含有三种C.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滤液中的溶质可能含有两种D.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Ag12.“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不发生改变B.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C.2Al3+和3N中的“3”都表示微粒的个数D.氧气和铜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同学们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1)甲组同学利用图一所示的实验进行探究。①实验中用红热的玻璃管引燃红磷,观察到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②实验中气球除了使装置密闭之外,另一个作用是___________。③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_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2)乙组同学利用图二所示的实验进行探究。甲组同学认为乙组同学设计的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原因____________。14.用如图装置完成以下实验:(1)探究燃烧条件:若B处盛放木炭。I.先在A处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在B处加热,B、C处没有明显变化;Ⅱ.待B处冷却至室温,在A处通人氧气一段时间后,B、C处没有明显变化;Ⅲ.在A处继续通入氧气,然后在B处加热,发现木炭燃烧,C处变浑浊。I与Ⅲ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Ⅱ与Ⅲ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2)模拟工业炼铁:若B处盛放氧化铁粉末。在A处通入一氧化碳一段时间后,B处下方用酒精喷灯加热,B处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尾气处理的方法为_____。15.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实验问题。(1)装置C、D、E、F在实验室中都可收集气体,其中不能用来收集氧气的是_____(填字母编号)。若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_____(填“a”或“b”)端通入。(2)英国化学家布莱克是第一个“捕捉”到CO2的人,实验室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1774年德国化学家贝格曼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发现试液由紫色变为_____色。(3)将产生的氧气通入如图烧杯中,可观察到白磷燃烧起来,说明白磷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4)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充分反应后,利用下列流程回收反应后的固体。①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②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操作Ⅰ和操作Ⅱ都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16.实验室制取氧气并探究氧气与金属铁的反应。(1)实验室制取氧气①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②仪器a的名称为_____。若用B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管口_____(填“m”或“n”)进入。(2)探究氧气与金属铁的反应①用C装置进行铁丝燃烧的实验可能造成的后果是_____。②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现象,分析室内起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会烧的更旺的原因_____。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7.某工厂需要200kg氢气制备高纯度硅。若用电解水的方法制取这些氢气,需消耗水的质量是多少?(2H2O2H2↑+O2↑)18.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了如下实验:取25.0g洗净、粉碎后的鸡蛋壳样品放于烧杯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整个过程不考虑盐酸的挥发和气体的溶解),实验测得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与加入盐酸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求:(1)产生CO2的总质量为____________g。(2)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19.(6分)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1)A、B、C中表示混合物的是___。(2)上述变化Ⅰ、Ⅱ和Ⅲ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该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___(填粒子名称)。(3)A图中“”表示构成氧气的粒子,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铁可以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其燃烧的现象为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A【分析】选择我国化学史上对世界所作出贡献的发明和发现。【详解】我国是最早使用青铜器和冶炼铁的国家,所以①炼铜治铁的说法正确;②指南针不属于化学工艺,不正确;③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它属于化学工艺,说法正确;④创立原子论和分子学说是由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的,说法不正确;⑤造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它属于化学工艺,说法正确;⑥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是我国最早人工合成,说法正确;⑦陶器瓷器,我国最早烧制陶瓷的国家,说法正确;⑧研究空气的成分,最早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说法不正确。故选A。2、D【详解】A、硫粉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故错误;B、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是白雾,故错误;C、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故电解水负极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故错误;D、将二氧化碳通入石蕊溶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故正确。故选D3、C【详解】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该选项说法正确;B、向水中加入肥皂水时,如果产生的泡沫较多,是软水,如果产生大量浮渣,是硬水,因此可以用肥皂水检验硬水和软水,该选项说法正确;C、氢气燃烧生成水,属于化合反应,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用明矾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吸附悬浮于水中的杂质,吸附在其表面,使其质量增大,逐渐的沉降下来,达到净水的目的,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4、B【分析】在自然界中碳循环和氧循环主要是指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物质之间的转化。【详解】A、碳循环过程中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和葡萄糖,氧循环过程中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均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碳循环和氧循环不单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还涉及到其他物质,例如水、葡萄糖等,符合题意;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所以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不符合题意;D、碳、氧循环可以消耗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和有机物,氧气的消耗可以产生热量和二氧化碳,对维持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及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不符合题意。故选B。5、A【分析】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比锌弱,不能与硝酸锌溶液反应;向盛有硝酸锌和硝酸银混合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铁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和银,反应停止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含有能与稀盐酸反应的金属,该金属应为铁,说明铁是过量的。【详解】A、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铁,一定没有锌,故选项正确;B、铁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硝酸亚铁溶液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AgNO3═Fe(NO3)2+2Ag,由反应时的质量比可知,每56份质量的铁可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溶液的质量会减少,故选项错误;C、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硝酸锌,一定没有硝酸银,故选项错误;D、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硝酸锌,一定没有硝酸银,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的金属一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6、D【详解】静置除去的是不溶性固体大颗粒,过滤除去的是不溶性固体,蒸馏除去的是水中所有的杂质,故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①③②。故选D。7、C【解析】A、氢氧化镁化学式为,故A不正确;B、高锰酸钾化学式为,故B不正确;C、氧化铁化学式为,故C正确;D、碳酸钠化学式为,故D不正确。故选C。8、D【详解】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由于电子的质量和质子、中子相比,很小,可以忽略,所以可以认为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上,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标准,一个质子的相对质量约为1,一个中子的相对质量也约为1,所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即这种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6=10。故选D9、B【详解】A、一氧化碳不溶于水,煤炉上放一壶水不能防止中毒;故选项错误;B、爱护水资源,不使用含磷洗衣粉,减少水体污染;低“碳”生活,使用节能用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正确;C、厨房煤气泄漏,不能使用用电设备,应该打开门窗;故选项错误;D、用剩药品应放入指定容器;故选项错误;故选:B。10、D【详解】A、从表中可知,甲20g全部参加了反应,而丁反应前后减少了5g,说明参加反应的丁质量为5g,因此参加反应的甲与丁的质量比为:20g∶5g=4∶1,选项A正确;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20+30+20+15=0+x+y+10,x+y=75,选项B正确;C、从表中可知,甲20g全部参加了反应,而丁反应前后减少了5g,说明甲和丁是反应物,当y=20g时,丙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甲和丁是反应物,乙必然是生成物,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是化合反应;当y<20g时,丙也是反应物,此时反应物是三种,生成物是一种,是化合反应,因此y≤20g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选项C正确;D、当0≤x<30时,乙是反应物,丙是生成物;当x=30g时,乙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丙是生成物;但当丙是反应物时,乙必然就是生成物,30g<x≤75g,因此x的取值范围是:0≤x≤75g,选项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是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试题,解题时最重要的是判断反应物和生成物,一个基本原则是质量减少的是反应物,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本题的难点是乙和丙的不确定,要根据选项进行讨论分析。11、C【分析】在一定量的硝酸银和硝酸铜溶液中加入锌粉,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再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当锌少量时,只能将部分银置换出来,滤渣中只有银,滤液中有硝酸银、硝酸铜和硝酸锌;当锌恰好和硝酸银反应时,滤渣中只有银,滤液中有硝酸铜和硝酸锌;当锌只能将部分铜置换出来时,滤渣中有银和铜,滤液中有硝酸铜和硝酸锌;当锌恰好和硝酸银、硝酸铜反应时,滤渣中有银和铜,滤液中只有硝酸锌;当锌过量时,锌将全部的银和铜置换出来,滤渣中有锌、银和铜,滤液中只有硝酸锌。【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如果滤液显蓝色,说明滤液中含有硝酸铜,则滤渣中可能只有银,没有铜,正确,符合题意;B.根据分析可知,如果滤渣只含一种金属,那这种金属是银,此时滤液中可能有硝酸银、硝酸铜和硝酸锌,正确,不符合题意;C.根据分析可知,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含有锌,则锌过量,滤液中的溶质只含有硫酸锌,错误,符合题意;D.根据分析可知,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没有锌,锌已全部反应,则滤渣中一定含有银,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12、B【详解】A.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发生改变,分子的种类改变,选项错误;B.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水分子获得能量,分子的能力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选项正确;C.2Al3+的“3”表示一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3N中微粒的3表示3个氮原子,选项错误;D.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选项错误。故选B。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3、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防止锥形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冲开瓶塞(或调节锥形瓶内外气压等合理表述)没有水和蔗糖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等合理答案【解析】(1)①红磷燃烧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②实验中气球除了使装置密闭之外,另一个作用是防止锥形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冲开瓶塞(或调节锥形瓶内外气压)(合理即可)。③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则燃烧不能消耗足够多的氧气,但发生化学反应且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对实验的结果没有影响。(2)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反应,乙组同学设计的实验中水和蔗糖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原因是水和蔗糖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合理即可)。【点睛】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规律,适用于化学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则不适用于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规律,适用于化学变化,掌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是解题的关键。14、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固体由红棕色变成黑色将酒精灯放于导管口点燃尾气(或其他合理答案)【分析】木炭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详解】(1)I在A处通入氮气一段时间,排尽装置中的氧气,ⅢA处继续通入氧气,故I与Ⅲ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Ⅱ在A处通入氧气一段时间,Ⅲ在A处继续通入氧气,然后在B处加热,发现木炭燃烧,故Ⅱ与Ⅲ对比,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2)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B处可观察到的现象为固体由红棕色变成黑色,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碳,故尾气处理的方法为将酒精灯放于导管口点燃尾气。【点睛】燃烧的条件是物质是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有氧气参与,一氧化碳有毒,用酒精灯放于导管口点燃尾气。15、Ea红需要氧气过滤玻璃棒【分析】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详解】(1)氧气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或排水法收集,故装置C、D、E、F中不能用来收集氧气的是E。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若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要从长管进,空气从短管排出,故气体应从a端通入。(2)实验室制备CO2的反应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将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发现试液由紫色变为红色。(3)燃烧的条件是物质是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有氧气参与,将产生的氧气通入烧杯中,可观察到白磷燃烧起来,说明白磷燃烧需要的条件是需要氧气。(4)①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故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操作Ⅰ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故名称是过滤,操作Ⅰ是过滤,操作Ⅱ是蒸发,故操作Ⅰ和操作Ⅱ都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点睛】气体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