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冲突到和谐:巨型水坝带给三峡的生态之变_第1页
从冲突到和谐:巨型水坝带给三峡的生态之变_第2页
从冲突到和谐:巨型水坝带给三峡的生态之变_第3页
从冲突到和谐:巨型水坝带给三峡的生态之变_第4页
从冲突到和谐:巨型水坝带给三峡的生态之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冲突到和谐:巨型水坝带给三峡的生态之变这是国人的一场百年大梦。在一片高峡峻岭之间。将奔腾而过的亚洲第一大河拦腰截断。“当以水闸堰其水”,以彻底解决下游水患,同时源源不断地产生大量电能。长江三峡水利枢纽是举世瞩目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工程的兴建将产生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等方面的效益,但是也将对库区和全流域的生态与环境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三峡工程的论证过程中,生态与环境问题一直是争议的焦点之一。只要是工程,必定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巨型水坝的建设带给三峡哪些生态之变?对此都采取了何种措施,效果如何?目前及未来,三峡的生态环境将走向何方呢?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环境:三峡的生态之变长江三峡工程是人类历史上的杰作。在三峡大坝建成之前,世界上最大的大坝是埃及阿斯旺大坝。这座在尼罗河上修建的大坝,在发挥防洪、发电等功能的同时,因对尼罗河流域乃至埃及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故而受到广泛关注。而比阿斯旺大坝规模更大的三峡大坝,和阿斯斯旺大坝一样,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三峡工程规模巨大,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涉及三峡库区及周围附近地区,长江中下游以及河口、近海地区等,其对生态的影响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和内容。三峡工程对整个流域地区的环境与生态的影响有好的,也有负面的。它可将长江对两岸居民的洪水灾害减至最低,整体改变长江水质,有助于抑制中下游地区的血吸虫灾害等。当然,三峡工程对整个流域地区的环境与生态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是非常需要注意和警惕的。对农业来说,三峡蓄水后,土地资源严重丧失。虽然,那些被淹没的多为贫瘠土地。人们担心,被淹没的农田和居民区,会释放出有毒物质和污染物,造成长江水质污染。对渔业来说,长江的鱼类资源丰富且易受破坏。由于河流的动态,河水的温度和化学组成的变化,以及符合这些鱼类生活特性的自然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的改变,都有可能对鱼的种类、数量产生影响,某些鱼种有可能因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数目骤减。三峡蓄水成库,将影响到白鳍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江豚和胭脂鱼等六种国家珍稀濒危水生生物。自2003年三峡大坝下闸蓄水以来,长江泥沙逐渐减少。由于“变江为湖”,许多适合急流生长的鱼逐渐向上游迁移,进而改变了鱼类种群的结构。三峡工程建设之初,每年有5.33亿吨泥沙进入库区,按393亿立方米的库容,水库中的泥沙沉积,也会对下游造成影响。几千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带一直把这些泥沙作为农田和渔业的营养源泉。另外,三峡工程的修建和运行,是否会引发地质问题,也广为社会关注。三峡蓄水之后,大量的文化古迹和人文景观,或被挖掘转移,或沉没于江水之中。屈原行吟的小路、昭君浣衣的河滩、孔明系舟的古渡、刘备托孤的空庐、杜甫长啸的城门、寇准赴任的小亭、杜甫盘桓的洞窑,早期人类的大溪遗踪,这些三峡的人文之美,或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与想象中,或伴随新三峡而实现了新生。从政府到民间:打响三峡生态保护战长江三峡,从自然状况上讲,它是美丽长江的标志性河段;从人文上来说,它是长江文明的华彩乐章。面对三峡工程对三峡生态不可避免的改变,从论证之初,到开始蓄水;从截流合龙,到机组运转,人们对于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关注和追问一直没有结束。为此,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国务院第182次常务会议上,讨论解决三峡工程一些重大问题时认为,首要的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一直以来,三峡工程生态保护都是各方关注和论证的重要内容。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历时近40年,先后有100多个单位的1000多名科研人员参与。专家们采用系统工程方法,主要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子系统,共选取局地气候、陆生生物、水生生物、人群健康、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等24个方面以及相应的70多个环境因子进行预测评价,还对公众关心的其他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而在其他非政府机构,对三峡生态的关注程度也日渐加深,涉及话题愈发细致,大的如在工程中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小的到如何为树安个新家,如何为鱼找到归宿。发出这些追问的有环保人士、专家学者、各级干部,也有普通民众。这样的追问向我们传递着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我们的国家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二是广大民众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面对这样一个世纪工程,我们不再像过去一样只举起“经济效益”一杆标尺,而是反反复复、谨谨慎慎地计算着环境的代价,生态的付出。三峡生态保护战一直在持续。这场从政府到民间的三峡生态保护战,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三峡工程修建以来,中国政府投资300亿元人民币用于对周边生态和环境的有效保护。2001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编制的《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以保证未来的三峡库区是一库清水。到2010年,库区将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51座,建成沿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113座,使库区,影响区和上游区的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和70%。在工业污染防治方面。通过关闭重污染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等措施,到2005年库区已削减工业污染负荷30%,影响区削减工业污染负荷20%。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是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入库量。库区和影响区内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还林还草,建立岸边生态保护带,严禁在该区域进行任何有碍生态保护的活动。专家们还总结出用“蓄清排浑”的科学方法,来解决三峡水库的泥沙问题。就是通过对水库的合理调度,尽可能地把大量的泥沙排放出去,把清水蓄在水库里。科学试验证明,三峡水库运行100年后,水库防洪库容还会保留86%。所以,三峡水库可长期运用。最近10年多的监测成果表明,长江泥沙含量已呈逐年下降之势,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近年也呈减少趋势。中华鲟是长江特有的一种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主要生长在长江流域和沿海大陆架。中华鲟长可达五米、重可达千斤,但性格温和。每年,数千条处于成熟期的中华鲟从长江出海口逆流而上3000里,回到故里金沙江产卵孵化;孵出的鱼苗又会顺长江而下,回到大海生活。周而复始、未曾改变。葛洲坝、三峡大坝的先后修建,截断了中华鲟生殖洄游通道,洄游繁殖后代的中华鲟数量开始减少。为了不让中华鲟灭绝,中国政府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始了人工繁殖和保护中华鲟的工作。中华鲟研究所是中国首家专业保护中华鲟的研究所。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中华鲟研究所已掌握一整套科学、规范、成熟的鲟鱼人工繁殖技术。与此同时,该所不间断放流中华鲟幼苗,使其重归自然。据中华鲟研究所统计,自1984年首次进行中华鲟繁殖放流以来,该所已累计向长江、珠江等地放流多种规格中华鲟470多万尾,使这类珍稀鱼仍可在长江里与人毗邻、世代而居。三峡库区蓄水后,直接受淹没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有120科,358属,560种。其中,绝大部分在未受淹没影响的地区广为分布,不会造成物种的灭绝。对外界广泛关注的珍稀植物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已经采取了妥当的保护措施。有关部门已经在重庆市万州区建立了荷叶铁线蕨物种保护点,禁止采挖,并采用分枝或孢子繁殖技术,对荷叶铁线蕨进行人工栽培。疏花水柏枝保护点选在湖北省秭归县,保护点内禁止采挖,并研究采用多种繁殖手段扩大种源数量。我国特有植物川明参的种原产地在湖北夷陵区莲沱,这个原产地位于三峡大坝的下游,不受淹没影响,只要保护得当,就不会遭受损失。经过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的人工繁殖栽培和植物园内迁地保育均已获得成功。此外,专家建议,要从根本上解决库区的生态问题,必须尽快启动实施“三峡库区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工程涉及三峡库区22个区县(自治县),工程包括9个子项目,涉及库区防护林建设、能源林培育、消落带生物措施治理、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松材线虫病预防阻隔、森林火灾防控体系、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等。为了保护三峡周围的自然生态,国家和相关省还成立诸多自然保护区。其中,湖北专门成立三峡紫檀环境保护区。湖北三峡自然保护区包括宜昌市夷陵区、兴山县、秭归县和巴东县,以三峡库区为中心,面积十二万公顷。主要保护对象包括自然景观及地质遗产,国家珍稀濒危植物、珍贵稀有植物和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以及三峡工程竣工后的库区水环境。从冲突到和谐:保护三峡生态,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作为“21世纪人与自然最有力的握手”的三峡工程,不仅是水电的,也是生态的、文化的与艺术的,它完美地融入了自然,是人类全力打造的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程。三峡工程并没有只为水电而忽略了生态、文化各个方面的考虑,是一个综合考量各方因素后而作出的伟大决策,是一个除了水电外全力打造的生态的、文化的、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工程。它不仅追求建设世界第一的水利枢纽工程,还致力于使三峡地区的山川更秀美。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认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只要是不利影响,就要从政策上、从工程措施上、从监督管理上,以及从科研和投资等方面采取得力措施,并切实执行。如此,三峡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就可以实现双赢。关于三峡生态的保护,一位长期致力于三峡生态环境研究的著名学者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永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作为一个影响巨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的生态保护课题是不会完结的。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个更加美丽的三峡,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还要为此努力。目前及未来,三峡生态与环保工作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要调整完善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监测内容与指标体系,加强监测系统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二是要加强与完善控源措施的实施力度,加强工业污染控制和库区支流的污染综合治理,有效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加大库区船舶污染控制力度,完善库区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三是要重视库区水环境敏感区域的保护,完善饮用水源涵养工程建设,加强支流回水敏感区污染治理,采取综合措施修复支流回水敏感区的受损水体;四是要加强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编制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保障库区生态安全;五是要重视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不利影响,保护和改善中下游生态环境;六是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重点开展三峡水库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优化、库区饮用水源地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也是一个长期、全面的系统工程。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汪啸风说。对于三峡工程能引发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