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陆缘与橄榄岩有关的铜镍矿床模式_第1页
古陆缘与橄榄岩有关的铜镍矿床模式_第2页
古陆缘与橄榄岩有关的铜镍矿床模式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陆缘与橄榄岩有关的铜镍矿床模式(一) 成矿构造背景构造背景该类型矿床主要分布于川西地区。该区位于古陆块边缘,因受引张构造影响产生了大规模超壳的深断裂,并伴有深源岩浆侵入,形成了镁铁质一超镁铁质岩带及其相关的成矿带。大地构造位置扬子准地台、康滇地轴。(二) 产出地质环境主要控矿构造与铜竦矿有关的基性一超基性岩浆侵入活动主要受超壳断裂带中次级南北向断裂控制。赋矿岩石特征矿体主要产于橄榄岩中,或呈单一式橄榄岩脉产出,或者沿辉长一闪长岩与围岩的接触带贯入,二者为同源岩浆深源分异不同阶段的产物,共同构成具明显叠加的岩体。辉长一闪长岩通常呈岩盆状,面积较小,而橄榄岩多为脉状,产状较陡。成岩成矿时代二叠纪。共生矿床类型除铜竦矿床外,有时伴有石棉矿化和铂矿化。(三) 矿床地质特征矿体赋存部位主要赋存于橄榄岩脉中及其接触带附近。矿体基本特征叠加岩体(或单一式)中含矿橄榄岩脉多为“全岩矿体”,但矿体产出特征比较多样,可分四种:(1)熔离矿体,于橄榄岩脉内,呈似层状、透镜状,有的为“全岩矿体”,是该类型矿床最主要的产出方式。(2)“矿浆”矿体,呈直立的“豆荚状”、不规则柱状、脉状等,矿体产于橄榄岩脉和围岩中。(3)矽卡岩矿体,产于橄榄岩脉与硅质灰岩接触带上,规模小,形态变化大。(4)热液矿化,为硫化物细脉及含硫化物方解石脉与石英脉穿插在各类矿石中。它们为同一岩浆系统演化进程不同阶段的产物,共同构成铜竦矿床,并具有鲜明特色的矿体共生组合。矿石矿物成分主要为磁黄铁矿、竦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构成二个主要矿石矿物组合,即磁黄铁矿一竦黄铁矿黄铜矿组合和黄铜矿一磁黄铁矿一竦黄铁矿组合。矿石结构构造以浸染状构造最普遍,其次为块状构造。矿石结构以固溶体分离结构、海绵陨铁结构较普遍。围岩蚀变特征以蛇纹石化、绿泥石化及碳酸盐化最普遍。矿床(体)空间分带在橄榄岩脉内为熔离矿体,其边缘部分为“矿浆”矿体,而橄榄岩脉与围岩接触带为矽卡岩矿体。(四) 矿床模式描述模式简要说明晚古生代地裂运动的早期,随着超壳深断裂的形成,使上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富橄榄石拉斑玄武岩浆上升,向地壳岩石压力释放带聚集,成为中间“岩浆库”。在地质环境稳定情况下,由于岩浆中“群聚态组”的比重差异,遂发生液态重力分异和硫化物熔离作用,由上至下分为不含硫化物的基性岩浆、富含硫化物的橄榄岩浆和纯硫化物矿浆的熔体分带。在深断裂多期次活动过程中,它们则分别上侵到上地壳,形成辉长一闪长岩盆、橄榄岩脉及其有关的矿体。在岩浆活动的晚期,由于残余热水活动,还表现出热液矿化的迹象。古陆缘与橄榄岩有关的铜镣矿床模式图1一闪长岩;2一辉长岩(岩浆与岩石);3一富含金属硫化物的橄榄岩浆(矿体、含矿岩石);4—硫化物矿浆(矿体);5一矽卡岩矿体;6—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7一地幔岩浆源(含镍);8—中间岩浆库(含矿原始母岩浆发生液态熔离分异作用的地方);9一岩浆房(岩浆、含矿岩浆成岩成矿的场所)成矿时空演化成矿作用伴随超壳深断裂的次级南北向断裂的多期次活动同步进行。早期(岩浆期)为岩浆深源熔离一贯入成矿阶段,形成熔离矿体;中期(矿浆期)为岩浆深源熔离一矿浆贯入成矿阶段,形成矿浆矿体;晚期(气一液期)为岩浆同化混染一气液交代成矿阶段,形成矽卡岩矿体;最后为岩浆期后热水溶液成矿阶段,形成石英脉、方解石脉及硫化物脉等脉状矿化。这四类矿体在时间上有先后,在空间上紧密共生,在成因上有内在联系,共同构成铜竦矿床独具特点的成矿系列。成矿主要机制含矿的母岩浆来自上地幔,可能为低速带上地幔岩的部分熔融物,其熔融的源岩为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而熔出的母岩浆为富橄榄石拉斑玄武岩桨。在母岩浆熔离分异过程中产生出熔离矿体、矿浆矿体、矽卡岩矿体及后期热液矿化。在此过程中成矿温度逐渐降低,由373°C降到150°C。而S34S值(%。)也随之变化,熔离矿体为4.3—3.61,矿浆矿体为5.4—3.4,矽卡岩矿体为5.7—4.5,硫无疑来自上地幔。热液矿化834S值达15.3〜7.1。此外,随着熔离分异过程的进展,其Ni/Cu比值也发生相应变化。在熔离矿体中Ni:Cu=1.8:1;在矿浆矿体中Ni:Cu=2.3:1;而在矽卡岩矿体中则近于1:1;后期热液矿化中Ni则十分低,无工业富集。显然,在熔离分异过程中具有Cu逐渐增多而Ni不断减少的趋势。对成矿的不同认识对于是否存在矿浆矿体、矽卡岩矿体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均属于岩浆期后热液矿床。(五)矿床模式应用主要控矿因素(1)区域性的超壳深断裂;(2)镁铁质一超镁铁质岩体的存在;(3)岩体的分异与侵位特点。找矿主要标志(1)铜、竦以及其他元素的化探异常:(2)岩体围岩蚀变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