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表_第1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表_第2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表时代/代表人物代表作(专著)专著的创立理论或学术贡献代表人/代表作评价或地位先皆一秦汉时期1战国至秦/托名黄帝《黄帝内经》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医学理论知识(还包含有许多学科的内容)。形态学方面相当接近现代医学水平,如:食管与肠的比;血液在脉中“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发病学方面,强调人体正气,提出“治未病”。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中医学从经验医学上升到理论医学达到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2秦越人著《黄帝81难经》人体组织机构、生理功能,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问答式L补充《黄帝内经》在脉诊、经络、命门、三焦等方面不足。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确立了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法则;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基础。载方269,药214种。以“六经”辨伤寒的规律和原则;以“脏腑”辨杂病的规律和原则。方书鼻祖4东汉/托名神农《神农本草经》据药物功效与毒性分三品(上中下),药分四性(温热寒凉)五味(酸苦辛甘咸)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魏晋隋唐时期1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载人体349个针灸穴位。每一个穴位的治疗作用、禁忌证、操作方法。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学著作典范2晋代/王叔和《脉经》载脉象24种。脉搏的次数、形态、节律、气势和通畅程度等脉理知识。确立“寸口脉诊法”;首创“三部九侯”及脏腑分配原则。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后世脉学的规范3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病源学”与“证候学”进行精细、逼真、准确的分类和描述。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后世医家案头常备书。4唐/孙思邈《千金药方》《千金翼方》详细论述了临床各科的诊治方法、预防、卫生等方面内容。在脏腑辨证方面较大发挥。宋金元时期《-因极一病证方宋/陈无择论》提出“三因致病说”,奠定中医病因学的基础。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论述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1金元/刘完素《医方精要》《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热论一“外感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一主张多用寒凉药。寒凉派o金元/张从《儒门事亲》主张治病以驱邪为要务。2正《治法心要》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派

3金元/李杲《脾胃论》《内外力辨惑论》内力脾胃学说一“内力脾胃,百病由生”一善用温补脾胃之法。补土派4金兀/朱丹溪《格致余论》《丹溪心法》相火论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一善用养阴之法。滋阴派明清时期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东方药物巨典2明/王肯堂《证治准绳》1.以临床各科疾病方证为主。列证最详,论治最精。2.制定医德、医术方面的医家行为守则:“医家五戒”“医家十要”中国医德史上颇有影响3清/吴谦《医宗金鉴》集历代医书精华,临床非常实用。图说方论俱全,附有歌诀。4清/王清任《医林改错》1.改正古书人体解剖方面错。2.瘀血理论,创立一系列活血化瘀的方剂。5明/赵献可提出“命门为人身之大主”,强调命门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展了中医藏象理论6明/张介宾(张景岳)完善了“气一元论”;发展了“阳不足论”;创立“水火命门说”温补学派的代表人,对后世养生思想有积极影响。7明/吴又可《瘟疫论》提出“戾气学说”,对治疗传染病有完整的学术见解。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基础。8清/叶天士《温热论》1.阐明“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温热病发展规律。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叶桂)2.创立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9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创立温病学的“三焦”辨证理论。进一步发展了温病学说10清/薛生白《温热病篇》创立温病学说的湿热病因理论一提出“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突破了“温病不越伤寒”的传统观念。11清/王孟英《温热经纬》提出温病学“新感”“伏邪”两大辨证纲领,发展了温病的发病机理和辨证施治理论。完善了温热病在证因脉治方面的理论体系至此,温病学说与1力寒学说,成为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两大学说。近代与现代1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集古今中医学之大成2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思潮。代表人物:唐容川、恽铁樵、张锡纯中西医汇通学派新中国成立中西医结合及中医现代化

中医学几个关键名词的辨析术语定义考察阶段依据凭据病(疾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及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反映某一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如感冒、消渴、中风、痢疾等X证(证候)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这些病理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反映疾病发展过程中当前阶段的病理变化本质和发展趋势。如肺肾阴虚、肝胆湿热等确定治则与治法的依据症(症状+体征)症状指疾病的临床表现,病人主观的异常感觉或病态变化(如发热、头痛、恶心、咳嗽等)。体征指病人能被别人察觉到的客观表现(如面赤、舌红、脉数等)。X判断疾病与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病证症的联系1.病与证都是通过症(症状及体征)表现出来的;2.病是由各阶段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的;3.证是由有内在联系的症(症状及体征)组合在一起反映的。病证症的区别1.病考察的是疾病的全过程;2.证考察的是疾病的现阶段;3.证反映的是疾病的病理本质;4.症(症状及体征)体现的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5.证比症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注意事项孤立的症(症状或体征)是不能反映病与证的本质的(如发热)!只有有内在联系的相关的症组合在一起才能断病和辨证的!辨证医家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病情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清疾病的病理(包括:病因、病位、病性和发展趋势)论治 医家依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治则与治法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时,既注意辨病,又注意辨证,但着重于辨证!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论治能正确看待病证症之间的辨证关系:同一种病可表现出多种不同的证(如治感冒解表分风寒与风热)/同病异治;而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出现同一种证/异病同治,故中医治病在乎证的区别。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病疗法: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一方一药治一病;对症疗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进一步解释:同病(同一种病因其发病时间、地域、疾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