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甘肃省酒泉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第一轮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2年甘肃省酒泉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第一轮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2年甘肃省酒泉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第一轮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2年甘肃省酒泉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第一轮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2年甘肃省酒泉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第一轮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甘肃省酒泉市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生态学基础第一轮测试卷(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50题)1.下列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是()。A.沼泽B.深海C.沙漠D.果园

2.旱生植物不具备的特征是()。A.根系发达B.肉质茎肥厚C.角质层厚D.叶面积大

3.植物叶子排列稀疏,角质层发达,单位面积上气孔多,叶脉密,机械组织发达的植物是

A.湿生植物B.阳生植物C.阴生植物D.耐阴植物

4.生长在珊瑚虫周围的藻类大量死亡而引起珊瑚虫群体的死亡,这个现象说明生物种间有()作用。

A.竞争B.共生C.寄生D.他感

5.下面关于草食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植物被草食动物危害的程度,因损害部位、植物发育阶段不同而不同

B.植物不能移动逃逸,因而只能被动地遭受食草动物的危害

C.牧场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场,而适当地放牧会产生积极作用

D.有些植物为阻止食草动物的“捕食”,会产生“防卫”反应,以减少自身的伤害

6.阿拉斯加苔原地带的植被主要是地衣。地衣是驯鹿的主要食物,苔原狼靠捕食驯鹿为生,因纽特人的主要食物是驯鹿,也捕食狼。苏联科学家曾进行核试验,把铯(137Cs)等放射性元素释放到高纬度的上空。以后,铯被地衣吸收并积累在体内,结果受核污染最严重的生物是()。

A.地衣B.驯鹿C.苔原狼D.因纽特人

7.群落命名的依据是()

A.优势利B.生态型C.生活型D.小群落

8.蚊子种群数量变动是属于

A.不规则波动B.周期性波动C.季节消长D.种群爆发()

9.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而在背风侧形成干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

A.焚风效应

B、山风效应

C、谷风效应

D、陆风效应

10.种群的个体数量在短期内异常迅速增长(如蝗虫大发生),这种现象称为()。A.种群平衡B.种群大爆发C.种群衰退D.周期性波动

11.提出“优势、丰盛、常见、偶见、稀少、很少”的多度等级划分方法的是()。A.德鲁提B.克列门茨C.奥斯汀D.布朗-布兰奎特

12.鹿群繁殖季节在春季,促使雌鹿排卵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上升B.日照时间加长C.光照强度增强D.食物质量提高

13.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14.为了能够加快在水中的移动速度,鱼类等水生生物的身体常呈流线型,是为了减小运动的()

A.压力B.重力C.阻力D.浮力

15.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是()。A.K生物被r生物取代B.净生产量加大C.空白生态位增加D.营养物质循环变慢

16.有效积温法则的公式K=N(T-C)中,N为()。A.平均温度B.发育天数C.有效积温D.生物学零度

17.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

18.食物链“草一兔一鹰”中的鹰处于()。A.第一营养级B.第二营养级C.第三营养级D.第四营养级

19.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群是

A.生态系统B.群落C.种群D.有机整体

20.种群的季节性消长主要是()

A.环境因子的影响B.生物因子的影响C.人为活动的影响D.突发性自然灾害

21.在一些水域中,由于氧、磷等矿物质过多引起一些浮游生物的突然增殖,引起水色异常,即赤潮现象。这一现象属于()。

A.生态入侵B.种群平衡C.种群爆发D.季节消长

22.下列属于典型捕食食物链的是

A.大豆→菟丝子B.草→兔子→鹰C.牛粪→蚯蚓→鸡D.秸秆→蘑菇→人

23.下列属于同一个种群的是()

A.某一池塘中的鲢鱼和鲫鱼B.两个鱼塘中的鲤鱼C.某一森林中的山杨和柳树D.某一实验地中的小麦

24.下列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较简单的是()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草原D.苔原

25.一般高山植物茎干短矮,叶面小,茸毛发达,叶绿素多,叶茎含有花青素,花色鲜艳,这些特征的形成是由于()。

A.高山上绿、紫光和紫外线较强烈

B.高山上蓝、绿光和紫外线较强烈

C.高山上蓝、红光和紫外线较强烈

D.高山上蓝、紫光和紫外线较强烈

26.从土壤质地来看,对作物生长最有利的土壤是()

A.黏土B.壤土C.粉砂土D.砂土

27.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比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高,产生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大气D.水分

28.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转化要遵循一定的定律,不属于这些定律的是()

A.热力学第一定律B.热力学第二定律C.能量守恒定律D.能量传递定律

29.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自身呼吸消耗掉,余下的能量即为()。A.总初级生产量B.净初级生产量C.总初级生产力D.次级生产量

30.动物斗殴的行为属于()。A.干扰竞争B.共生C.利用竞争D.竞争排除

31.下列关于阴性植物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耐干旱B.光饱和点高C.光补偿点低D.光补偿点高

32.按照能源的形成和来源,可分为()大类。A.二B.三C.四D.五

33.种群的生态出生率是指()。A.生理出生率B.最大出生率C.实际出生率D.理论出生率

34.在适宜的条件下,r对策生物的种群增长速度比K对策生物的种群增长速度()

A.快B.慢C.相似D.不确定

35.下列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属于气相型的是()。A.磷B.钙C.氮D.铁

36.经验证明,要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优越,其森林覆盖率要达到()。A.10%B.20%C.30%D.40%

37.在种群增长方程中引入环境资源后,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率呈()。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无关系D.不可确定

38.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理论上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最多有()流入了第五营养级。A.1/1000B.2/10000C.1/625D.1/125

39.群落交错区存在于两个群落的边缘,群落交错区植物种类丰富多样的原因是()。

A.群落交错区内部的环境条件要比两个群落复杂

B.群落交错区内部的环境条件要比两个群落简单

C.群落交错区外部的环境条件要比两个群落复杂

D.群落交错区外部的环境条件要比两个群落简单

40.仅由树木构成的防护林带,风可以从林冠的上方和下方通过,这种林带的结构是()。A.疏选结构B.紧密结构C.稀疏结构D.通风结构

41.下列食物链中,最典型的捕食食物链是()。A.马→马蛔虫→原生动物B.草→蚱蜢→青蛙→蛇→鹰C.动植物残体→蚯蚓→鸡D.稻草→牛→牛粪→蚯蚓→鸡

42.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镇的水俣病,其主要污染物是()

A.汞B.铅C.砷D.镉

43.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首次提出的()。A.奥德姆B.林德曼C.达尔文D.坦斯利

44.我国西部大开发提出退耕还林(草)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畜牧业B.改善生态环境C.开展生态旅游D.提高木材产、蓄量

45.种群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是()。A.种群动态研究B.种群数量C.种内、种间关系D.种群调节

46.实验表明,有利于蛋白质合成的是()。A.蓝光B.青光C.紫光D.红光

47.首次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是()

A.林德曼B.海克尔C.奥德姆D.坦斯利

48.种的多样性的涵义是(),

A.丰富度和均匀度B.丰富度C.均匀度D.多度

49.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地球总水量的比例约为()

A.3%

B、0.5%

C、20%

D、万分之一

50.下列光谱成分中,可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主要是()。A.绿光B.红光C.紫外光D.红外光

二、填空题(20题)51.根据对水分的适应,陆生植物可分为湿生植物、______植物和旱生植物。

52.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类。

53.一般来说,充分有效辐射只占地面所接受的总辐射的______。

54.反馈控制是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之一,但只有______反馈才能控制种群密度过度增长。

55.很多鸟类的迁徙都是的变化引起的。

56.生物随着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节律现象,我们把这种节律现象称为______。

57.由于竞争,使森林群落随年龄的增加单位面积上林木株数不断减少,即谓森林群落的

58.酸雨是指pH值低于_______的降水。

59.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包括了动物、和__________等各分类单元的种群。

60.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人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种生物的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一过程称为______。

61.仙人掌原产于美洲,其中一种做篱笆的仙人掌1839年被引入澳大利亚作为园艺植物。由于它扩展迅速,于1880年被视为“草害”。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

62.在群落交错区内,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这一现象被称为______。

63.长生演替系列常包括沉水植物阶段、浮水植物阶段、______阶段和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64.同一群落中,当两个种群均利用某一有限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______。

65.陆生动物失水的主要途径有______、呼吸失水和______。

66.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结构越复杂,______能力越强。

67.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___________,是群落镶嵌性的主要原因。

68.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分为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巩固时期、______和现代生态学时期四个阶段。

69.反馈控制是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之一,但只有______反馈才能控制种群密度过度增长。

70.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出生数量,称为种群的______出生率。

三、判断题(10题)71.不管外来干扰有多大,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总能通过自我调控机制来维持其稳定。()

72.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73.氟元素含量过高的地区人畜常易患“克山病”。[]

A.正确B.错误

74.正反馈和负反馈都能控制种群密度的过度增长。

A.否B.是

75.生物起源于水环境。()

A.正确B.错误

76.海洋是生产力和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

A.正确B.错误

77.在一个群落中,生态位分化的各种群对环境资源利用的竞争趋于增强。()

78.生态系统可以缺少的生物组分是分解者。()

79.

第49题原生演替的顶级是森林。()

A.否B.是

80.生物的存在与繁殖,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个因子的变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A.正确B.错误

四、简答题(5题)81.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

82.什么是物种多样性?包括哪几个层次?

83.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84.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及生物耐性的主要特点。

85.简述温度与生物分布的关系。

五、论述题(2题)86.论述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87.为什么说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六、单选题(0题)88.有效积温则公式中,TO为()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天数

参考答案

1.A

2.D

3.B

4.B

5.B

6.D

7.C

8.C

9.A

10.B种群大爆发是指动物密度比平常显著增加的现象。

11.B

12.C

13.B

14.C

15.D

16.B有效积温法则K=N(T-C)中,Ⅳ为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K为总积温(常数)。

17.B

18.C

19.C

20.A

21.C

22.B

23.D

24.D

25.D

26.B

27.C

28.D

29.B

30.A竞争可分为资源利用性竞争和相互干涉性竞争。相互干涉性竞争如动物之间发生格斗。

31.C

32.B1、按其形成和来源分类:(1)、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如: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生物能等.(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如:核能、地热能.(3)、天体引力能,如:潮汐能.2、按开发利用状况分类:(1)、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2)、新能源,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风能.3、按属性分类:(1)、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水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2)、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4、按转换传递过程分类:(1)、一次能源,直接来自自然界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核能、海洋能、生物能.(2)、二次能源,如:沼气、汽油、柴油、焦炭、煤气、蒸汽、火电、水电、核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波浪发电等.

33.C

34.A

35.C

36.C

37.B

38.C

39.A

40.D

41.B

42.A

43.D

44.B

45.A

46.A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红光有利于糖类的合成,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使植物矮化。

47.D

48.A

49.B

50.B

51.中生中生

52.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53.50%

54.负

55.水域生态学水域生态学

56.生物种生物种

57.自然稀疏自然稀疏

58.5.6

59.植物、微生物

60.生态入侵

61.生态入侵

62.边缘效应边缘效应

63.挺水植物挺水植物

64.竞争竞争

65.体表蒸发失水;排泄失水

66.自我调节自我调节

67.不均匀性

68.生态学的建立时期

69.负

70.生理生理

71.N生态系统稳定的条件:系统的多样性、干扰、生态系统的演化阶段、环境影响。

72.Y

73.A

74.N

75.B

76.B

77.N

78.N

79.N

80.A

81.答案见解析(1)水生植物有三类:①沉水植物;②浮水植物;③挺水植物。

(2)陆生植物有三类:①湿生植物;②中生植物;③旱生植物。

82.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以及生境的生态复杂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遗传多样性二是物种多样性三是生态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以及生境的生态复杂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遗传多样性,二是物种多样性,三是生态多样性。

83.有效积温法则的含义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全年的农作物茬口必须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否则,农业生产将是十分盲目的。在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中,也要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以及某害虫的有效总积温进行预测预报。

84.(1)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多过,超过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2)耐性特点:

①生物耐性有最高、最低和最适范围;

②生物耐性限度因发育时期和环境条件不同而变化;

③自然界生物的耐性限度实际范围几乎都比潜在范围窄;

④生物的耐性范围是可以改变的。

85.(1)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的最高或最低临界温度时生命活动就受到限制或无法生存。所以生物往往分布于其最适温度附近地区。(2)由于多数生物的最适温度在20~30℃因而温暖地区分布的生物种类多低温地区生物种类少。(3)决定生物分布的因子不仅是温度因子但它是影响生物分布最重要的因子。温度和降水共同作用决定着生物群落在地球分布的总格局。(4)在温度因子中也不仅只是平均气温而是平均气温、节律变温、温差、积温和极端温度的综合作用。(1)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的最高或最低临界温度时,生命活动就受到限制或无法生存。所以,生物往往分布于其最适温度附近地区。(2)由于多数生物的最适温度在20~30℃,因而温暖地区分布的生物种类多,低温地区生物种类少。(3)决定生物分布的因子不仅是温度因子,但它是影响生物分布最重要的因子。温度和降水共同作用,决定着生物群落在地球分布的总格局。(4)在温度因子中也不仅只是平均气温,而是平均气温、节律变温、温差、积温和极端温度的综合作用。

86.(1)改变地面及植被状况而影响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的分配如修筑水库塘堰可扩大自然蓄水量;而围湖造田又使自然蓄水容积减小尤其是大量季节性降水因保蓄能力削弱而流走造成短期洪涝灾害并同时降低了地下水库的补给也引起严重的土壤和养分流失。(2)由于过度开发局部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用于工、农业及城市发展不但使地表、地下水储量下降出现地下漏斗及地上的断流造成次生盐渍化;也使下游水源减少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沿海出现海水入侵加重了干旱化和盐渍化威胁。(3)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导致(1)改变地面及植被状况,而影响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的分配,如修筑水库,塘堰可扩大自然蓄水量;而围湖造田又使自然蓄水容积减小,尤其是大量季节性降水因保蓄能力削弱而流走,造成短期洪涝灾害,并同时降低了地下水库的补给,也引起严重的土壤和养分流失。(2)由于过度开发局部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用于工、农业及城市发展,不但使地表、地下水储量下降,出现地下漏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