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ppt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ppt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ppt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ppt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主讲:程光湖中国传统文化讲授大纲绪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生态环境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哲学传统第四章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传统第五章中国古代的宗教传统第六章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第七章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传统第八章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第九章中国古代的艺术传统第十章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第十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第十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绪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一、文化的概念1.文化与文明“文化”一词,语义极广。东西方因文化背景不同,对文化的定义也有较大差别。中国甲骨金文中已出现“文”、“化”。二者最早出现在《易·贲卦·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刘向《说苑·

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一词的涵义是指文治教化、文德睦远、人伦教化等。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词根culture,意指人类对土地的开垦、农作物的培育、栽培园艺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绪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一、文化的概念1.文化与文明我们所讲的“文化”概念,其本质意蕴是指“人类化”、“自然的人化”,它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的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自然的人化”过程表现为: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心理文化三个层面。“文明”是人类进步的状态,是文化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一般主张把文字的出现、金属工具的使用、都邑城池的建立等事项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文明在西方是市民世界的产物。“文化”和“文明”两个概念之间有大面积的重合,但二者不能等同。文明的内涵比文化大,但外延比文化小。中华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绪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一、文化的概念2.中国·华夏·中华文化既具有历时的时代性,又具有共时的区域性,即民族性。不同地域、不同国度人们创制的文化千差万别。“中国”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时代的演进,其范围不断拓展。先秦时期的中国指周王朝的京师或者中原。周初的《何尊》铭辞中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春秋公羊传》:“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秦汉以后,“中国”指定都中原的大一统王朝及其所辖的版图。“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概念开始于近代。186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1842年的《南京条约》,清王朝在外交上使用“中国”一词。1911年10月11日,武昌起义次日的革命军议定的十三条方针中,第二条即称中国为中华民国。绪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一、文化的概念2.中国·华夏·中华“华夏”是汉族先民的古称,他们居住在以伊洛流域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以炎黄二帝为祖先神.至少到春秋时期,“华夏”已成为中原人民的自我称谓。《左传》:“楚失华夏”。先秦,“华夏”人活动的区域正是“中国”的范围。后来汲纳融合了四周各地边民,共同形成汉族。经过几千年的民族融合,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形成了共同的图腾—龙。“中国”与“华夏”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左传正义》曰:“中国有礼义之大,故谓之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华夏一也。”这种“礼义之大”、“服章之美”的文化优越感和文化中心意识,还表现在“中华”一词上。“中华”是“中国”与“华夏”的复合而成,意谓居于中心而文化优越的民族。绪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一、文化的概念3.中国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留存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有重合,但也有区别。古代文化类针对现代而三言,是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强调的是不断演进的全部文化遗产和人文精神的总和。绪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一、文化的概念3.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无疑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在传统属于我们之前,我们就属于传统。传统文化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当代性。传统的生命在于改造、创新与新的阐释。中国当代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三元汇一、浑然一体的交融会通型文化。这种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了中华民族和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绪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于其在中国特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下形成的,故而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其一,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主要原因在于环境的封闭与文化的“同化”力。其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凡的包容会通精神。这种精神表现为对少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和力和亲和力。其三,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推崇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这种思想表现为道家的“任自然”、荀子的改造自然、儒家的“辅相天地”。其四,中国传统文化还贯穿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比德”学说,证明中华文化是以人为本的重德性的文化。绪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其一,以德性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修身是立身之道,也是立国之道。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二,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矣。”中庸之道的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其步骤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其三,以耕读传家为根本的治家之道。这一观念既有重生计之“俗”,又有求高洁之“雅”,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融雅俗于一体的生存智慧。其四,以经学为治学之根本。汉代称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为“经学”.成为学术文化领域压倒一切的学问,成为自汉至清的官方哲学。其五,以义利合一为基本价值追求。追求义利合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思想。其六,以直观意象为基本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首先是直观和直觉的,其次中国思维方式又是意象的。绪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要在文化重心转移的背景下解读,要在传统文化精神的阐发中出新,更要在当代社会的现实境遇中展开。因此,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挖掘与阐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开拓进取。“朝闻道,夕死可矣。”其二,顺应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三,和谐社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其四,仁者关怀。“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与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其五,理想人格。一个祟高的理想人格,应当是由德(道德)、知(智慧)、志(意志)、美(审美)诸要素铸成,是真、善、美的统一。据此所塑造的理想人格—圣人,具有“内圣外王”的特征。

具有博爱的理想、中庸的风度、利他的精神、献身的情怀、经世的理念。

绪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方法1.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第一,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第二,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第三,有助于更加理性而全面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第四,有助于更加科学而自信地吸收外来文化和发展中华文化第五,有助于更加有效而系统地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和陶冶情操2.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其一,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其二,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其三,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绪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参考书目1.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3.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4.张义明中国传统文化精要西北大学出版社5.王宁中国文化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生态环境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中国人古来之所以长期自认处于世界中心,与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孕育的生态状况有密切关系。﹙一﹚地理环境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而居世界第三。实际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1.地形地貌: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第二级阶梯是青藏高原以东以北,分布着高原和盆地: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关中盆地、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等,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第三级阶梯是太行山、伏牛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广大平原地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红土丘陵,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其次是地理通道将各地联系在一起。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生态环境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一﹚地理环境2.气候特点: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是黑格尔所说的:“历史的真正舞台”。中国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随风的进退,降水量有明显变化。二是大陆性气候强,表现为冬、夏两季平均温度在冬季低于同纬度、夏季高于同纬度。三是气候类型多样。五六千年来,我国气候的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五千年来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夏商时期,气候温暖;从西周到明朝的初期为寒暖交错期:春秋到西汉是温暖期;东汉、三国到南北朝是寒冷期;隋唐至北宋是温暖期;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寒冷期;南宋中期至元代中期是温暖期;明清时期是寒冷期。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生态环境﹙二﹚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黑河至西南的腾冲划一条直线,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部分,直线东南为南方,占地面积为42.9%,人口却为全国总数的94.4%;直线西北为北方,占地面积为57.1%,人口仅占5.6%。这便是国际学术界著名的“胡焕庸线”。

2.三面壁障一面临海的地势,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对独特性。中国因地域纵深广大,东濒浩瀚无际的太平洋,北临茫茫戈壁和原始森林,西方是万里黄沙与高山雪峰,西南耸立着世界上最庞大而高峻的青藏高原,通行穿越困难,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因此中华民族是一个颇具独创性的民族,其文化有着鲜明的独特性和自主性。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中原发达而稳定的文明核心,与周围扇形展开的少数民族,形成挑战与应战的活力。3.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民族人口,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有差别,重在联合与融合,而不好战。汉唐时期相对开放,明清时期相对封闭。4.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对封闭性。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但统一占主导地位。由于中华古代文化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一脉相承的发展系统,而且长久以来其文化的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周边地区,这就使得我们中国人把地处中原,用黄河、长江水滋润的这片沃土视作惟一拥有高度文明的“化内之区”,而把周边及远方看成是荒僻野蛮的“化外之地”。久而久之,这种观念便升华为一种盲目自大的“世界中心”意识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生态环境二、中国传统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东南财富”与“西北甲兵”﹙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华夷之辨﹙3﹚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士农工商与重本抑末﹙4﹚内敛型的海洋贸易。马文化与船文化2.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1﹚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2﹚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3﹚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4﹚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发达的农业、繁荣的城市、流通的货币、四大发明。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生态环境二、中国传统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的原因﹙1﹚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4.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生态环境三、中国传统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1﹚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公羊传》﹙2﹚封邦建国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宗庙祭祀制度。“左宗右社”.劳动人民文化宫、故宫、中山公园2.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家天下的延续﹙2﹚封国制度不断﹙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4﹚家国同构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生态环境三、中国传统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1﹚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巫史神本文化与礼乐人本文化。中国文化重在“求善”,西方文化重在“求真”。﹙2﹚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其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其二,经济基础稳固;其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其四,对人身控制严密。﹙3﹚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其一,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社会形成伦理型范式。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其二,专制性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整体观念、国家至上、文化认同、经世致用;服从心态、权力迷信、缺乏自信、文人影射。其三,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与儒道互补,在文化上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父权.夫权.君权,是宗法社会的三大特点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生态环境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结构1.中国传统文化的雅俗之分雅文化亦可称为士大夫文化或精英文化,俗文化亦可称为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1﹚中国传统雅文化“雅”是从《诗经》雅诗套用来的。雅是“正”的意思。士大夫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较好地继承了历史文化传统,其思想文化比较系统、精致、深刻。但同时也书生气浓,文化思想趋于保守,且兴有较浓厚的空想色彩。在人生价值上“重义轻利”、“祟德贱力”。﹙2﹚中国传统俗文化俗文化可追溯到《诗经》中的“风诗”。中国俗文化以“富贵利达”为最高价值。不拜“圣贤”,而崇“好汉”。2.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显之分3.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林庙堂之分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阶段中国传统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远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从猿人到大禹传子,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期,主要是石器时代,也就是古史的传说时期。2.上古:中国文化的奠基和定格。从夏朝跨入文明门槛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第一阶段:文明奠基和原典创制期: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第二阶段: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3.中古:中国文化的融合与隆盛。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4.近古:中国文化的转型与定型。唐中叶至明中叶。5.近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与新生。明末迄今。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阶段一、先秦:中国文化的萌芽期二、秦汉魏六朝:中国文化的奠基期三、唐宋:中国文化的繁荣期四、明清:中国文化的转向期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一、先秦:中国文化的萌芽期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和文化。中国大地是世界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一﹚中国远古时期的文化1.中国人起源。中国人属蒙古人种,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颧骨高突、铲形门齿等一系列现代蒙古人种所具有的典型体征。2.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4000年左右结束。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3.多元的文化发生。新石器时代遗址有7000多处,犹如满天星斗布满九州大地。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炎黄二帝是华夏集团,蚩尤、后羿是东夷集团,伏義、女娲是苗蛮集团。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一、先秦:中国文化的萌芽期﹙二﹚殷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文化1.文字的出现中国汉文字起源于陶符,距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真正的汉文字是甲骨文,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距今已有4000余年。甲骨文的单字约有4500个左右。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有3000多个单字。2.青铜器文化商周是青铜文化时代.青铜主要是礼器、乐器、兵器,生产工具较少。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一、先秦:中国文化的萌芽期﹙二﹚殷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文化3.巫史神鬼文化与礼乐人本文化夏商周三代是一个神权弥漫的时期,是一个鬼神观念盛行的社会。西周制礼作乐,用礼乐文化规范人的主观情志与行为方式。.贵族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人生修养。“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敬德保民”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一、先秦:中国文化的萌芽期﹙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1.关办私学。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文化的垄断,有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随着私学的繁荣,士逐渐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2.群星闪烁。思想家有老聃、孔丘、墨翟、孟轲、庄周、邹衍、荀况、韩非;政治家如管仲、子产、晏婴、商鞅;军事家如吴起、孙武、孙膑;外交家如蔺相如、苏秦、张仪;史学家左丘明;诗人如屈原、宋玉;论辩家如惠施、公孙龙;医学家如扁鹊;水利家如李冰、郑国;天文家如甘德、石申。可谓群星璀璨,蔚为大观。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百家争鸣。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儒家:孔子创立,思想体系是礼乐和仁义。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前551一前479年。孔子为儒家构建了一个体大思精的政治伦理体系。他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他整理“六经”,传授“六艺”。著有《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听其言而观其行”。孟子主张实行王道与仁政。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百家争鸣。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道家: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道德经》中。首先是清静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老子的社会政治与人生主张是“无为”、“无为无不为”,“柔弱胜刚强”。道家以“自然”为最高范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继承老子思想,更进而导向虚无和相对主义,并在老子“出世”的基础上,倡“超世”、“游世”。道家的“出世”与儒家的“入世”,共同构筑中国式的人生态度,进可“入世”,治国平天下;退可“出世”,归隐林泉。儒道互补,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二、秦汉魏六朝:中国文化的奠基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成长期,也是中国王朝政治第一次强盛期。这一时期共经历秦﹙前221一前206年﹚、西汉﹙前206一公元8年﹚新朝﹙8一23年﹚、东汉﹙25一220年﹚四个朝代,历时400余年。统一帝制王朝的历史实践,使中国文化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新变。先秦文化部分被吸收、改造、部分也被中断;适应封建帝制要求的新文化确立。中国文化总结过去,开创未来。汉魏六朝是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时期,也是人性解放与文化新因素产生的时期。从东汉献帝建安元年到隋文帝开皇九年﹙190一589年﹚共393年。经历了三国﹙190一289年﹚、西晋﹙265一316年﹚、五胡十六国﹙317一439年﹚、南北朝﹙439一589年﹚四个发展阶段。文化特色鲜明:第一,民族大融合,“胡化”与“汉化”并进;第二,南方新的经济区出现;第三,佛教广泛传播,三教鼎立。本期中国文化表面上是动荡与混乱,实际上是转变与多元。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二、秦汉魏六朝:中国文化的奠基期﹙一﹚秦汉统一与文化一统秦的统一,在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国家统一,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和力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进政治一统。经过秦汉四百年的文化建设,树立了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核心,造就了全社会强烈的文化认同心理。统一是合理的、正常的,分裂是违理的、反常的,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定势。1.秦汉的文化一统①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皇帝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之命曰“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废谥法,自称“始皇帝”。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二、秦汉魏六朝:中国文化的奠基期﹙一﹚秦汉统一与文化一统1.秦汉的文化一统①中央集权的国家政体三公九卿制:朝廷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宗正、典客、少府、治粟内史、廷尉﹚,三公相互制约,九卿分权,皇帝大权独揽。郡县制:郡设郡守,县设县令。县下为乡,乡下为亭,亭下有里,邻里连坐,组成严密的垂直统治网。②秦文化一统的举措书同文:李斯在周代“大篆”的基础上创制“小篆”,狱吏程邈创制“隶书”。文字的简省统一,有利于政治统一。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1.秦汉的文化一统②秦文化一统的举措车同轨:拆除六国间的关隘,以咸阳为中心向东、南、北修三条驰道,宽50步,统一全国车轨轨距为6尺,方便了从京师到各地的交通。度同制:秦朝以黄金为上币,以铜钱为下币。铜钱圆形方孔以半两为单位。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行同伦:统一全国的文化心理,“以法为教”,并在各地设置专管教化的乡官,名曰“三老”,以使“黔首改化,远迩同度”。地同域:废除西周以来的封邦建国制,打破地区壁垒,又通过大规模移民开发边境,传播中原文化。修秦律:秦律已佚失,湖北出土的竹简中有秦律条文,已具备了刑法、诉讼法、民法、军法等多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1.秦汉的文化一统②秦文化一统的举措秦统一文化的措施,开启了以政治暴力钳制思想文化的恶劣先例,但它增进了秦帝国版图内广阔地域间人们社会生活乃至文化心理的同一性,从而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秦朝确立的大一统国模式和整齐划一的文化形态,对后世影响深远。秦的暴政导致二世而亡,只存在了15年,但“秦”作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代号流播世界。西汉的“CHINA”,东洋的“支那”,都是“秦”变音后的音译。秦亡之后,汉代统治集团,继续探索建立大一统帝国的模式,到汉武帝时更加完善。司马相如将其概括为:“出德号,省刑罚,改制度,易服色,革正朔”。即在首都、国号、律令、官制、历法、服色、旗帜诸方面都重建统序。武帝规定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实现了“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政治大一统与文化大一统。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1.秦汉的文化一统③两汉经学与文化一统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短暂秦朝的政治,是韩非所代表的法家思想路线的实践。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韩非的法术则使秦朝覆灭。这对汉初统治者教训深刻,所以一直到汉武帝之前,王朝奉行黄老之学。“清心寡欲”的黄老政治理念,特别适宜汉初社会经济恢复时期的需要。国力强盛的汉武帝时期就不合时宜了。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董董仲舒的儒学是熔阴阳家、黄老、名法家等多种学说为一炉的新儒学,好言灾异及天人感应,充满了神学色彩。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1.秦汉的文化一统③两汉经学与文化一统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首先尊儒术、兴太平产生结果的是在文学方面。乐府大力采集民歌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表现,广采“秦楚之乐,赵代之讴。”出现了如李延年那样的能歌善武之人,五言这一中国诗歌史上时诗体,在汉代人的歌唱中培养了出来。经过建安时代的慷慨悲歌,使中国成为诗的国度。其次武帝时代的政治理念是霸王道杂之。汉宣帝说:“汉重要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到汉元帝上台后提拔了一大批名儒来主政,西汉宽政减刑、不与民争利言论得以实行,儒学独尊的地位得以确立。秦始皇与汉武帝殊途同归。李斯失败了,董仲舒成功了.但就总体而言,秦汉整合多元文化的努力获得了历史性的胜利。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1.秦汉的文化一统③两汉经学与文化一统经学与士人阶层:与儒术独尊相联系的,便是儒家学说的经学化和神学化。“经”的本义是纺织的经纬线,后来将有权威的开创学派的诸子文献通称为“经”。庄子首先将儒家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经”。“经”专指儒家经典从汉武帝开始,为了激励士人专心儒学,武帝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天下学士靡然风从,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门学问—“经学”。两汉时期,经师章句之学极其发达,为了通经致仕,皆恪守家法,世代传习,形成了特殊的士人阶层。汉代经学被推尊为统下天下思想的官方哲学,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学术的总渊薮。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秦汉对先秦以来地域文化的整合①先秦区域文化:“高山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齐鲁文化:东方多辩士,邹鲁产圣人。齐文化兼有阴阳家的空灵和儒法两家的重功利;鲁文化则呈现周孔之学肃穆、理智的风范。三晋文化:三晋表里山河,风俗质实,民风强悍,任侠使气,多慷慨悲歌之士,朱亥、荆轲等侠客,千古传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民族融合之先例。三晋是法家的摇篮和纵横家的温床。秦文化:秦与戎狄杂居,其文化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重视富国强兵,轻视仁义礼乐,“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楚文化:与前三者的雄浑壮阔不同,楚文化以幽丽清奇著称。楚文化“信巫鬼,重淫视。”尊巫觋为国师;楚文化长于幻想玄思,产生了意趣玄远的庄子、浪漫的楚辞和伟大的屈原。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2.秦汉对先秦以来地域文化的整合②汉承秦制与汉承楚制《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汉相争是楚文化与秦文化的争雄。西汉文化是对楚文化和秦文化的双重继承和双重扬弃。汉承秦制:汉代的国家体制与制度文化完全继承秦制而有所变革。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乡亭基层组织、朝堂礼仪制度等,基本继承秦制。汉承楚制:刘邦君臣大都来自南方楚地,使得楚风楚俗大盛于中原。《汉书·礼乐志》:“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刘邦的“大风歌”完全以楚辞的风格演唱。汉赋更直接受到楚辞的影响。汉代的帛、画像石更带有明显的楚风楚韵。总之,西汉实现了北方黄河文化与南方长江文化的一次大整合。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长城与丝路:秦皇汉武的雄才大略象征长城:农耕与游牧文明的较量游牧在阴山以北荒漠草原的匈奴,是战国秦汉间北方最强大的少数民族。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带30万大军北伐匈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了匈奴。东汉车骑将军窦宪于公元89年击败匈奴,长达300年的汉匈战争结束。在16世纪近代文明兴起之前,农耕与游牧两大文明之间的冲突,是世界文明史的一大主题。游牧族“来如飚风,去若闪电”使农耕文明处于被动,于是产生了被动防御的长城。秦筑起西起临洮﹙甘肃泯县﹚,东到辽东,绵延万里的长城。汉武帝时又建起两千多里长的河西长城,昭帝、宣帝续修长城,最后筑起了一条西起今新疆,东到黑龙江北岸,全长10000公里的长城。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宏伟建筑,而且在世界工程史上也绝无仅有。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长城与丝路:秦皇汉武的雄才大略象征丝路:大汉与罗马两大帝国的握手“丝绸之路”的开辟,首先归功于张骞的“凿空”西域。西汉初,匈奴击败月氏,月氏西迁中亚﹙今新疆伊宁附近﹚,建立大月氏国。武帝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郎官张骞应募出使西域。第一次历时13年,到达大宛﹙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大月氏﹙今塔吉克斯坦及克什米尔﹚、康居﹙今土库曼斯坦﹚;第二次历时4年,除遍历中亚外,还派副使与安息﹙波斯﹚取得联系。东汉班超出使西域,部将甘英远抵西海﹙波斯湾﹚。西汉中叶之后,形成通向中亚、西亚的商路,以丝绸为主的各种商品运往中亚西亚、里海、地中海沿岸,远至欧洲的大秦﹙罗马帝国﹚。这条贯穿东西的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丝路全长7千多公里,自前2世纪打通后使用达1700多年

﹙15世纪止﹚,是世界上距离最长、繁荣历时最久的通商之路,也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大动脉。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二﹚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1.南朝士族的文化作为东晋建国是世家大族抬举的结果,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东汉以后,士族操纵地方权力;到两晋,中央权力操纵在士族手里,“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士庶之别,判若云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庶不相往来,不共交游,不能通婚。士族不干实务,为官清要;大权旁落,寒门崛起。士族大都是书香门第。士族起家于两汉平治天下的经学,但到魏晋却向虚旷的方面发展。他们放浪形骸,风流自赏;他们峨冠博带,望若神仙;他们涂脂抹粉,好似人妖;他们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他们谈玄论道,脱离实际。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二﹚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1.南朝士族的文化作为许多贵游子弟“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弟,则顾人答策,三九公讌,则假手赋诗。当世家大族把政务实权避让出去的同时,也更牢固更出色地把文化大权操纵在自已手里。从汉武帝重儒术起,中国人就树立起牢不可破的羡慕读书的心里。寒门虽在政权上可以得势,但在文化方面不能不向士族看齐,附庸风雃成为他们的追求。颜子推论读书: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二﹚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2.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晋朝屡以吏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正是因为魏晋风度代表人物何晏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二﹚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2.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为什么在历代每每遭贬,究其原因,大略是这帮名士们饮酒过度,醉生梦死;再就是放达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谈误国。据传说“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纵酒佯狂,经常是抬棺狂饮,且身上一丝不挂于屋中,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这些名士们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扪虱而谈”,在当时是件很高雅的举动。

其实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的相当深远。下为何晏、嵇康像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二﹚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2.魏晋风度“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魏晋风度,第一眼便是血染的风采。魏晋风度究竟是什么?是春秋战国后第一个分裂期知识分子被迫依附某个政治集团的散漫心境;是独尊儒术后儒术又不值钱因而“援老入儒”的尴尬处境;是哲学讨论日常化的大众情境。清谈、吃药和喝酒,组成了风度中的风度。清谈高手分五期: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魏晋风度其实是一种人格范式,清谈巩固其志气,药与酒陶冶其趣味,而名人效应之下,清谈、药与酒渐渐在魏晋社会流行起来了。但是,流行性正是纯品格的终结,千秋而下,高谈阔论不绝,觥筹交错不止,风度却只能是魏晋的风度了。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二﹚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3.魏晋玄学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玄学重视万物根源存有等相关论题,深受老庄思想影响,而有深入发展,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为魏晋玄学重要论著,更为老、庄最首要注疏。而当时名士诠释儒家典籍,如何晏《论语集解》、王弼《周易注》、《论语释疑》、《周易略例》等多以道家思想,援引解释儒家观念。会通孔老乃为当时重要议题。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二﹚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3.魏晋玄学玄学在魏晋时期产生并发展为统治思潮,有深刻的社会与思想根源:魏晋玄学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了弥补儒学不足而产生的。魏晋玄学是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的产物。魏晋玄学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变的产物,所以玄学被称为谈玄(清谈老庄)或“玄谈”。

魏代的“正始之音”,属玄学的开创时期。竹林时期。玄佛合流时期。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二﹚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演进3.魏晋玄学玄学思想虽然继承了先秦的老庄哲学,但与老庄哲学又不尽相同。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以“得意忘言”为方法。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上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克服了汉代经学的弊病,开创了糅合儒道学说的一个新的哲学时期,还对尔后的佛学,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提出的“本末”、“体用”等宇宙本体论思想,与西汉讨论宇宙生成论的哲学相比,在理论思维上是一个很大进步。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唐宋概况:唐宋王朝的政治兴衰自581年隋朝建立到1279年南宋灭亡,共698年的时间。隋朝历经三朝:文帝、炀帝和恭帝;唐朝历经二十三朝二十一帝:高、太、高、中、睿、武、中、睿、玄、肃、代、德、顺、宪、穆、敬、文、武、宣、懿、僖、昭、哀;北宋历经九朝:太、太、真、仁、英、神、哲、徽、钦;南宋历经九朝:高、孝、光、宁、理、度、恭、端、昺。最早从历史观的角度对唐宋历史作全面分析并提出唐宋变革论的是日本学者。19lO年,内藤湖南在日本《历史与地理》第9卷第5号发表了《概括的唐宋时代观》.在这篇文章中,内藤湖南指出唐代和宋代在历史发展上存在显着的差异。“总而言之,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由此,他提出了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的唐宋历史观.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乾陵秋风歌——公刘这儿睡着一个十四岁离娘不掉泪的女人。一个替皇上和太子换亵衣的女人。一个被老子最先唤作眉娘的女人。一个被儿子最后封为正宫的女人。一个不甘心苦伴黄卷青灯的女人。一个在尼姑庵里养私生子的女人。一个掐死婴孩嫁祸于人的女人。一个格杀情敌毫不手软的女人。一个复仇般疯狂报复异性的女人。一个一步一步把丈夫置于股掌之上的女人。一个无师自通炮制“河图洛书”的女人。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个觊觎帝位终于登基的女人。一个奢净大臣面不改色的女人。一个不拘一格起用下层的女人。一个心血来潮制造怪字的女人。一个读《讨武曌檄》却欣赏文彩的女人。一个将告密列为朝廷大事的女人。一个请君入瓮干掉特务头子的女人。一个镇压内乱铁腕果断的女人。一个抵御外寇寸土不让的女人。一个建言十二事崭露头角的女人。一个亲蚕劝农使中国人口翻了一番的女人。一个于刀光剑影中同时于寂寞中死去的女人。一个死去一千二百多年了,又被另一个女人奉为法家的女人。她—最无情的有情人。她—最不亲的老母亲。她就睡在这儿地下,睡在乾陵—李家天下武家坟。龙门石窟卢舍娜大佛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李隆基(685-762),即历史上著名的唐玄宗(庙号为“玄宗”),亦称唐明皇。西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谥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故而多称其为唐明皇。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但是唐明皇在位后期(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势逐渐走向衰落。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1.唐型文化:所谓的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昭陵古雕中雄壮建伟,神采飞扬的“八骏”,透漏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气,都在不同程度上侵润着孙兴文化的特有风格。

2.宋型文化:宋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宋型文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时代文化的符号,而且是一个具有新的文化特质的文化范型。以追求内圣、精神的圆满自足为目标的宋学,构成了宋型文化的基本内核的重要方面。成熟的科举制度、文官官僚系统、中央专制集权、台谏制度等则构成了宋型文化的制度层面。而宋代农业革命、消费性的城市经济、士大夫阶层的形成等方面,则构成了形成宋型文化的物质基础。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3.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时代是出现在百年来不断上升的和平繁荣的发展中,是有了几百年来成熟了的封建社会中民主斗争的方式,它是一个进展得较为顺利的解放中的时代。一种春风得意一泻千里的展望,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道如青天”、“明月出天山”,这就是盛唐气象与建安风骨,同为解放的歌声,而又不全然相同的地方。……这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它孕育了鲜明的性格,解放了诗人的个性,他的那些诗篇永远是生气勃勃的,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它丰富到只能用一片气象来说明。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3.盛唐气象:所谓“盛唐气象”既是一种精神面貌,也是一种时代特征,甚至也包含了作为一个时代诗人群体的个性特质。如果按此追溯起来,其实在林庚先生以前就人说到了“盛唐气象”,只是没有使用这一概念而已。早如胡适就曾于1928在《白话文学史》中写道,盛唐“是一个解放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生观是一种放纵的,爱自由的,求自然的人生观”;“所以这个时代产生的文学也就多解放的,自然的文学”,“文学的风尚很明显地表现种种浪漫的倾向”。苏雪林先生则在1933年于《唐诗概论》一书里发展了胡适之论,指出盛唐时期的“作品里反射的只是青春的光热,生命的歌颂,自然的美丽,祖国的庄严,什么人生的悲哀,社会的痛苦,永远不会到他们心上。况且道教正在发展,做人最高的标准便是神仙。所以那时诗人的人生观都像胡适所说的是‘放纵的,爱自由的,求自然的’。这种人生观和富裕繁华、奢侈闲暇的环境结合,当然产生一种春花烂漫、虹彩缤纷的烂漫文学。”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4.唐人大有胡气:唐王朝之胡化之风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兑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诸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天宝初,贵游士庶好衣胡服,妇人则簪步摇,衣服之制度,襟袖窄小”。成为一种时尚。天宝年间妇女时兴穿男装外,最突出最惊世骇俗的,是肤体的暴露。武德贞观时,妇人外出头,披体而下,“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永徽后改用席帽又称帷帽,脸面“渐为浅露”。开元间时兴胡帽,“靛妆露面,无复障蔽”。盛唐之后,又流行袒领,里面有不穿内衣的,胸脯于是显示露,世俗时论竟不以为忌,诗人还赞赏地咏云“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袒领低胸的时兴,可能是胡妆翻领的发展,或者受“胡俗”的感染。朱熹说:“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不以为异。”意指“胡风”、“胡俗”对男女、婚姻、家庭方面的影响,唐人已习以为常。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5.唐诗: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般。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二千八百六三首。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鲁迅也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唐诗代表了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无疑是中华以及世界文坛上浓墨重彩的笔触!更是世界文化发展发展史上最具文采的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5.唐诗:唐诗的兴盛的原因唐代社会在发展中解决了很多的束缚,在一些政治变革、经济变革、取得很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由‘门阀仕族拢断政治’局面已基本结束,使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思想大大解放,从而为文化生活之一的形式‘诗歌创作’开拓了视野、诗歌艺术得到了‘活水源泉’。前代文学积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因此也为唐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采取了科举制度,考试内容就有诗(诗歌概括性强)、赋(文彩韵章),而皇帝也热爱诗歌,(这很重要!)必然造成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因而,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

唐朝的政治比较开明,特别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对儒家、释家、道家,都提倡;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布,这对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促进文艺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同时,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因而基本上没有‘文字狱’,所以文人胆子都比较大;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6.佛教唐代接着隋代之后,很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高祖武德二年(619),就在京师聚集高僧,立十大德,管理一般僧尼。太宗即位之后,重兴译经的事业,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一共七所,这样促进了当时佛教的开展。贞观十九年(645),玄奘从印度求法回来,朝廷为他组织了大规模的译场,给予当时佛教界以极大的影响,有了慈恩、律宗等宗派的相继成立。稍后,武后(684—704)使佛教和政治的关系益加密切。其后,玄宗时(712—756),虽曾一度沙汰僧尼,但由善无畏、金刚智等传入密教,有助于巩固统治政权,得到帝王的信任,又促使密宗的形成。当时佛教发展达于极盛,寺院之数比较唐初几乎增加一半。安史乱起,佛教在北方受到摧残,声势骤减。禅家的南宗由于神会的努力,渐在北方取得地位。神会又帮助政府徵收度僧税钱,以为军费的补助,南宗传播更多便利,遂成为别开生面的禅宗。但是当时国家历经内战,徭役日重,人民多借寺院为逃避之所,寺院又乘均田制度之破坏,扩充庄园,驱使奴役,并和贵族势力相勾结,避免赋税,另外还放高利贷设立碾垲等多方牟利。这样在经济上便和国家的利益矛盾日深,故从敬宗、文宗以来,政府渐有毁灭佛教的意图,到武宗时(841—846)就终于实现了。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6.佛教中国佛教中的宗派,最先为隋代集大成的天台宗。另外,还有隋代已具雏形的三论宗。唐代佛教在发展过程中更成立了好些宗派。最先,有慈恩宗,这是由玄奘(600—664)和其门徒们所建立,而以玄奘曾住过的慈恩寺名宗。其次是律宗。从南北朝以来,由于国家对佛教僧徒的管理逐渐严密,教内也需要统一实行戒律的作法来加强自己的组织。这就有了一群讲求律学的律师。其它还有道贤首宗和密宗。以上各宗和从前代继承下来的天台宗、三论宗,都只流行于宫廷或上层知识分子之间,其向民众传播并带着更浓厚的宗教色彩的,则另有净土宗。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6.佛教最后还有禅宗。北魏时达摩在北方传授禅法。禅宗简化寺院形式,只立法堂而无佛殿等,也更适合当时南方经济文化新开辟地区的情况,而易于推进佛教的发展。禅宗从慧能以后,本来转向平民,不重视文字的研习记诵,但是数传之后,学人兼重知见,依旧不能放弃文字的修养,因而它的影响所及,还只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不过比较起一般讲义学的宗派来,禅宗总算是流行最普遍的了。唐代佛教除了通过上述各宗派的教义宣传对于群众发生作用而外,还有直接和群众生活联系以传教的种种活动。如岁时节日在寺院里举行的俗讲,用通俗的言词或结合着故事等来作宣传,这些资料大都写成讲经文或变文。又有化俗法师游行村落,向民众说教。有时也由寺院发起组织社邑,定期斋会诵经,而使社僧为大众说法。当时民间一般佛教徒的崇拜对象有弥勒、弥陀、观音、文殊等佛、菩萨。特别是因为《华严经》中说及文殊常住在清凉山,别号清凉的五台山遂被看作文殊的道场,而成为佛教信仰的一个中心地点,后来又经密教信徒的并力经营,寺院建筑愈加发达。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6.佛教隋唐的佛教艺术,有了明显的转变,形成了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佛教造像,在风格上已摆脱了以前的那种呆滞、平板的表清和神秘气氛的宠罩。开始出现一种新的,显得温和圆润、生动柔和的风格。人物造型也从南北朝时的清瘦飘逸转向丰满端丽。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佛、菩萨像,显得雍容华贵,颇似唐代宫廷贵妇的形象、衣纹皱折也是线条流畅,富于节奏变化,同时显出衣物的质地轻薄、紧贴身上,更显得肉体的丰腴和体态的婀娜多姿。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佛以及敦煌石窟中唐代壁画和塑像等等。五代宋以后的佛教造像,以四川和云南各处的石窟中保留得较多。这时的像有许多是密宗的造像,反映了这一时期佛教密宗的流传情况。元代盛行藏传密教,藏密寺院中,也塑有不少密宗的造像。此外,杭州飞来峰的摩崖石刻造像,也多为佛教造像,可以说是这一时代的代表作。其中又以笑口弥勒(布袋和尚)的像最为著名。它那憨厚质朴、纯真无邪的笑容,看来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笑,吸引着一群群的游人和朝拜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7.宋代经济繁荣唐代和宋代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唐宋之际恰是汉唐和宋明两大时期的分水岭,汉唐是同质社会,都以自然经济立国;宋明亦是同质社会,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工商业特别是城市经济和海外贸易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加之自晚唐以降,契约租佃经济取代中古田制经济;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加速向长江流域、特别是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长期运行在大陆帝国轨道上的汉唐王朝至宋代开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向海洋发展的趋势。[12]工商业文明因子的生长和向海洋发展路向的出现,相对于农业文明来说,都是与自然经济对立的异质因素。于是,汉唐时期“头枕三河、面向西北(草原)”的立国态势,至宋代一变而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7.宋代经济繁荣正是这些异质因素在农业社会中的成长,使得宋明社会与汉唐社会区别开来,诸如汉唐以门阀世族为主体的贵族政体,至宋演变为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政体;汉唐时期以奴婢、部曲为代表的贱民阶层向平民阶层转化;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的地著体制向迁徙自由的流动体制转变等,均是其时变化之最著者。(一)环境与气候变迁、(二)农牧业经济板块错动和经济重心南移、(三)土地制度与农村经济、(四)商业经济、货币体系与都市化进程、(五)财政与赋役、(六)域内和海外交通网络和(七)区域经济。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7.宋代经济繁荣城市的近代化面貌:①坊市制打破②打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③官府的控制减弱④行政和军事因素减弱,经济功能上升⑤城市的面积和繁荣也超过前代,城市的管理范围也日益扩大影响:文化上随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社会对商业限制减轻,促进了宋词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8.宋词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8.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8.宋词宋词派别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还有一种为花间派。花间派的代表人物:温庭筠等。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等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8.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秦观、姜夔、吴文英、李煜、欧阳修等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暗香(旧时月色)吴文英: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8.宋词主要特点

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8.宋词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苏轼、陈亮、陆游、张孝祥、张元干、刘过等。代表作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张孝祥:六州歌头(长淮望断)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8.宋词主要特点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8.宋词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8.宋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9.元曲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9.元曲

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9.元曲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9.元曲元曲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梧桐雨》白朴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9.元曲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卖花声·怀古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三折选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9.元曲窦天章因为欠蔡婆婆高利贷,无钱归还,将小女端云给蔡家当童养媳。蔡婆婆给窦天章盘缠赴京赶考。窦娥与丈夫生活不久后,丈夫暴病去世,窦娥与婆婆二人守寡在家。一日,蔡婆婆向赛卢医讨债时,险被无钱归还的赛卢医杀害,巧被路过的张驴儿与其父撞破此事。张驴儿借口救命之恩,在蔡婆婆家住,贪图窦娥美貌,要求与其父一同入赘蔡家。窦娥守节不肯,张驴儿就下毒计,从赛卢医处买得砒霜,下到窦娥为蔡婆婆做的羊肚汤中,欲要毒死蔡婆婆,胁迫窦娥改嫁。正巧蔡婆婆作呕,吃不下,反毒死了自家老子。张驴儿要挟不成,诬告窦娥。贪官欲屈打成招,窦娥不招。而后要挟要打蔡婆婆,窦娥只好招认。处死前,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绫,六月飘雪,大旱三年以证明其冤屈。皆应验。窦天章科举得中,三年后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三﹚唐宋:中国文化辉煌灿烂时代10.理学古代的理学是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又称道学。嘉祐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理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王安石(荆公)新学、司马光(温公)朔学、苏轼的蜀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含张载的关学)为代表的理学四大派。宋明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包括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后者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主观意识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原。也叫道学或宋学。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四﹚明清——中国文化的转向期1.历史概况明朝(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国祚27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初期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而应天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