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犯罪主观要件_第1页
第八章犯罪主观要件_第2页
第八章犯罪主观要件_第3页
第八章犯罪主观要件_第4页
第八章犯罪主观要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犯罪主观方面第一节犯罪主观方面概述第二节犯罪故意第三节犯罪过失第四节无罪过事件第五节犯罪的目的和犯罪动机第六节认识错误1本章重点:1、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2、犯罪过失的概念和构成要素3、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4、疏忽大意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本章难点:认识错误2第一节犯罪主观方面概述一、概念刑法规定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危害行为及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罪过故意过失犯罪动机非要件犯罪目的选择要件必要要件刑事责任主观依据3二、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一)对刑法理论的意义(二)对于司法实践的意义

1、定罪方面

2、量刑方面4案例1.某甲上山合法打猎,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他的仇人,随即开枪将其仇人打死,甲是何种心态?2.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该人离猎物非常近,甲知道自己枪法不行,如果开枪有可能将该人打死,但他想,“管他呢,打死了活该!”遂开枪,结果将该人打死,甲是何种心态?3.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该人离猎物非常近,甲觉得如果开枪有可能将该人打死,但甲又认为自己的枪法很好打不到人,遂开枪射击,结果将该人打死,甲是何种心态?4.假设甲由于疏忽没有发现猎物旁边站着的一个人,开枪打猎后将该人打死,甲是何种心态?

5第二节犯罪故意一、犯罪故意的概念A14: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关键词:明知会

希望或放任认识因素意志因素6(一)认识因素是成立犯罪故意的前提条件1、明知的内容(1)自己行为的内容与危害性质(2)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3)对因果关系及其他要件的认识72、对行为的违法性的认识问题是否必须认识到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一般不需要,只要认识到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就可以例外情况,需要有此认识通常是法定犯情况83、认识的程度会发生:必然会发生可能会发生9(二)意志因素1.希望积极地追求危害结果2.放任听之任之,什么结果都能接受10二、犯罪故意的类型(一)直接故意(二)间接故意11(一)直接故意1.概念: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构成(1)认识因素:必然性或可能性(一定或可能)(2)意志因素:希望12(二)间接故意1.概念: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构成(1)认识因素: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2)意志因素:放任目的结果与实际发生的结果不一致

13间接故意在实践中三种表现一、行为人为追求某一犯罪目而放任了另一危害结果的发生二、行为人为追求某一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一危害结果发生三、行为人并非明确追求具体结果,而在突发性事件或情绪冲动中实施危害行为,不计后果地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14(三)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1.认识因素:2.意志因素:3.结果的发生与否对定罪的意义直接故意:结果不影响定罪,影响犯罪形态

间接故意:结果影响定罪间接故意犯罪都是结果犯罪名中统一用故意···15第三节犯罪过失A15: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16一、犯罪过失的概念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17二、构成要素1.认识因素:应当预见而未能预见或已经预见其可能性2.意志因素: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否定态度18三、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过失心理2.行为必须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从刑法分则的规定看,这些结果一般都是较为严重的结果。3.必须有处罚该类过失犯罪的刑法分则性明确规定有过失致人重伤罪,无过失致人轻伤罪19四、犯罪过失的类型有认识的过失与无认识的过失业务上的过失与一般过失根据违反规范的不同所作的分类重过失与轻过失以过失程度的高低为标准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20(一)过于自信的过失1、概念: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2、构成要件:(1)已经预见——认识因素有认识过失认识的内容是危害结果可能发生212、构成要素(2)轻信可以避免(违反了注意义务)过高地估计了有利因素过低地估计了不利因素意志因素?对结果的发生持否定态度22案例被告人:何某,男,24岁,杂技演员,专门表演自行车,技术特别高超。何某平常喜欢骑自行车上下班,而且不时脱手骑车,但从未出现过意外。1999年6月1日的一天下午,何某与其同事李某骑车回家,由于天刚下过雨,路面有点滑,何某准备脱手而行,李某见周围人多而且路滑,劝何某小心行事,但何某说:“没问题,这条路我已走过很多次,对路面非常熟悉,以前雨后我也这样脱手骑过,从来没什么事,更何况本人技术高超着呢!”结果,由于路面太滑,自行车晃动幅度较大,何某的自行车撞到了同方向行驶的高某的自行车,致使高某倒在地,头部撞伤,何某与李某将高某送往医院抢救,因伤势过重,高某于次日上午10点死亡.23判决一审法院认为何某的行为构成了(间接)故意杀人罪。何某不服,上诉到二审法院;二审法院审理后,认为何某主观上无犯罪的故意,其行为只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最后根据刑法第15条、233条的规定,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何某有期徒刑5年。本案应如何确定被告人犯罪的主观方面?243.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1、认识因素(1)都已经预见到可能性,但预见的可能性程度/概率不同,一般说来: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2)对于避免结果的发生,后者无任何凭借,前者则有自己的凭借2、意志因素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为否定间接故意则表现为"无所谓"25(二)疏忽大意的过失1.概念: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2.特征(1)没有预见-认识因素无认识过失行为当时没有认识26预见义务法律规定,职务、业务的要求,公共生活准则的要求应当预见内容是危害社会的结果预见可能性

(2)应当预见27没有(正确)履行注意义务负刑事责任的主观依据(3)没有预见的原因是疏忽大意28第四节无罪过事件一、意外事件

1.概念: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但是行为人在主观上无罪过,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是意外事件。在意外事件的情况下,行为人不构成犯罪

29案例司机刘某开车时打了个喷嚏,使方向盘失控,于是车冲向路边,将电线杆撞到,电线被拉断,供电中断7小时,刘某的行为是

A过失破坏电力设备B交通肇事罪

C故意毁坏财物罪D意外事件302.条件(1)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2)行为人对于自己行为所造成的损害结果在主观上既无故意、也无过失;(3)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

313.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区别相同之处都是发生了损害结果,都没有预见。不同之处在疏忽大意的过失中,行为人应当预见也能够预见,但没有预见在意外事件中,根据行为人的自身状况和当时的环境、条件,不可能预见因此,是否应当预见、是否能够预见,是区分二者的关键。

32二、不可抗力1、概念: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但是行为人在主观上既没有故意也没有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造成的,这种情况是不可抗力。在不可抗力的情况下,行为人不构成犯罪。

33案例张某驾车以正常速度沿公路驶向长江边的某码头,但行至离江边29米的斜坡上时,总泵皮碗突然破裂,刹车失灵。张连踩三脚刹车,并立即拉了手刹车,均未能将车杀住,汽车遂俯冲落入长江,车上四人淹死,仅张和一乘客幸免。经技术鉴定,总泵皮碗破裂致使刹车失灵,纯属机械故障。现场堪察还表明,汽车如向左急转弯,就要落入2.85米深处,造成车毁人亡;如向右急转,右方有汽车和许多行人,势必发生撞车和多人伤亡。342.条件(1)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2)主观上没有罪过有认识,但不希望(3)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无期待可能性35第五节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

一、犯罪目的概念:是指行为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是选择要件只存在于直接故意中,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中无

36二、犯罪动机概念: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内心起因非构成要件影响量刑的重要因素37三、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区别1.从顺序上看,犯罪动机产生在前,犯罪目的产生在后,2.从内容、性质、作用上看,犯罪动机表明行为人的犯罪起因,比较抽象,对犯罪行为起推动作用;犯罪目的表明行为人所追求的危害结果,比较具体,对犯罪行为起指引方向的作用,3.同一性质的犯罪,犯罪目的相同,犯罪动机则可以各种各样;不同性质的犯罪,犯罪目的各不相同,犯罪动机可能相同,4.犯罪目的既可以影响量刑,还可以影响定罪;犯罪动机主要影响量刑。38第六节认识错误

案例甲意图杀害乙,在乙的牛奶中投放安眠药,但因为使用的安眠药没有达到致死量,所以仅导致某乙深度熟睡。某甲无以为某乙已经死亡,将“尸体”装入麻袋投入河中,致乙被淹死。甲对乙死亡的原因的认识即属于认识错误的一种39指行为人在故意危害行为中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这属于犯罪主观方面的特殊问题,主要是解决行为人主观上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和事实情况发生误解时的刑事责任。可以分为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两大类。40一、法律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有不正确的理解1、假想的犯罪,不构成犯罪2、假想的不犯罪,一般不免责3、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罪名和罪刑轻重的误解,对其实际定罪量刑无影响41二、事实认识错误1、客体认识错误,对其实际定罪量刑无影响2、对象认识错误(1)具体的对象不存在,行为人误以外存在而实施犯罪行为,致使犯罪未得逞的,定犯罪未遂。(2)行为人误以为人为兽(普通)而实施杀伤行为,误把非不法侵害人认为是不法侵害人而进行防卫,根据实际情况定过失或意外事件(3)具体目标错误,如把甲当乙伤害的,负同样责任42二、事实认识错误3、行为实际性质的错误如假想防卫,根据实际情况定过失或意外事件4、工具的错误,犯罪未遂5、行为差误问题(打击错误)严格地说不属于认识上的错误436、因果关系的错误事前的故意:指行为人误认为第一个行为已经造成结果,出于其他目的实施第二个行为,实际上是第二个行为才导致预期的结果的情况。犯罪构成的提前实现:指行为人预计实施多个行为达到目的,但是提前实现了所预想的结果。对行为人仍然根据主客观相一致原则处理44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是处理事实认识错误的两种不同理论具体符合说:行为人所认识或者预见的构成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完全一致时,才构成故意,否则属于认识错误,阻却故意,成立过失犯罪或意外事件。法定符合说:行为人认识的事实与实际发生的事实只要在同一构成要件之内,就认为行为人对所有的事实都有故意。4508/54.甲欲杀乙,便向乙开枪,但开枪的结果是将乙和丙都打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根据具体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B.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与丙均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C.不管是根据具体符合说,还是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与丙均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D.不管是根据具体符合说,还是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46讨论:“冰湖沉尸”案中钟平的罪过形式?1999年12月26日12时许,游泳教练钟平与女友龙某驾车到官厅水库附近游玩时,钟平驾车在冰面行驶,但冰面破裂,汽车落水,钟平游上岸弃车逃离,龙某则溺死水中。钟平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