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梳理论述思路层意要准,层次要清论述类文本阅读:宏观把握,微观推敲
江苏卷从2010年至2015年连续六年都考查了对论述类文本论述思路的把握。这凸显出论述思路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的重要性。答论述思路题最基本的要求是层意准确、层次清晰。而层意不准、层次不清成为考生实际做题过程中的“老大难”问题。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典型题例:(2015江苏卷)16.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6分)答案:首先指出雕刻的发生源自人类的崇拜心理,接着论述雕刻家的创作要服从于约定俗成的社会要求,最后补充说明雕刻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只是配曲。(2014江苏卷)17.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答案:17.首先,提出人的境界分三个层次;其次,阐述了中国画中的小亭或小舟所体现的“台上玩月”这一境界的心灵特点;最后,指出中国画家都想达到“高台玩月”的境界常见题型:1.请简要分析文章节选段落的论述层次。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把握论述思路题对应的阅读应是整体阅读和局部细读。把握全文论述思路题应先整体略读,再局部细读,后整体阅读;把握段内论述思路题应先整体阅读,后局部细读。无论是哪种读法,阅读时都要注意:突破答题核心问题阅读有径
1.耐住性子,沉下心来——一定要调整好阅读心态。江苏卷论述类文本都有一定的难度,思辨色彩较重,使得不少考生不愿去读,不愿深入地读,这是考场阅读的大忌。现代文产生的所有问题都源于读,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必须回到阅读中。2.整体把握全文思路的阅读分三步:第一步粗读全文,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以把握文章全貌;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用简明的一句话把段意标示出来,将全文压缩成几句话;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清楚文章的层次。3.把握局部段落论述思路的阅读,在把握全文思路的前提下更需要细读:看看全段有几个句子,每句讲的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有什么联系,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4.无论哪种阅读,都强调勾画圈点,圈出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词)及一些表关联作用的词,如“因此”“但是”等,它们是划分层次最主要的依据。如果没有一些层次标志词,则要善于区分论述对象。如2015年江苏卷第16题对应的第一段阅读,就是先据一、二两句论述的“雕刻”与后面的“雕刻家”分为两层,再据最后一句的“有时”,把三个层次划分出来。
要做到层意准确、层次清晰,需要在读的基础上注意以下问题:1.两层概括。第一层是概括出段意。论述类文本段落大多都有明显的中心句或结论句,划出提取即可。江苏卷论述类文本所给的段落大都是五至六个,其中无中心句或结论句的段落不过一两个而已,对这一两个段落划分层次,答题有道归纳合并即可。这是最基础的工作。第二层是在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再概括。这层概括主要是合并段落的问题。如何合并呢?一般而言,首段与尾段较好确定,中间几个段落确定起来较难,这时关键要看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关系还是因果关系或者转折关系、正反关系、总分关系等。像“并列”“递进”“因果”关系的可并为一层,像“转折”“总分”关系的可分开,有正反关系的可合可分。这层概括做好了,就接近成功了。2.概括段意与层次要注意分清“论”与“述”部分。论述论述,是“论”加上“述”。论,是作论断;述,是陈述材料,分析事例。3.答案组织。①答案语言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句来组织,这是准确性最可靠的保证。②最好能在组织过程中加进论证角度或论证方法的语言。如“先正面论述……,后从反面举例……”。③“首先”“其次”“最后”等词语不只是语言组织的序数词,它们还表示了文本层次,这一点务必注意。4.题型技巧。江苏卷所给文本在五六个段落左右(个别有例外),层次大都是三到四个,每个层次得分是两分。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当然,考场上的“王道”还是从具体文本、具体题目出发,不能形成思维定势。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那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但又不是胡闹。无缘无故的将所攻击或暴露的对象画作一头驴,恰如拍马家将所拍的对象做成一个神一样,是毫没有效果的,假如那对象其实并无驴气息或神气息。然而如果真有些驴气息,那就糟了,从此之后,越看越像,比读一本做得很厚的传记还明白。关于事件的漫画,也一样的。所以漫画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节选自鲁迅《漫谈“漫画”》)1.请简要分析该段的论述层次。答案首先提出漫画的常用方法是夸张但不是胡闹的观点;接着举例论证不当的夸张反而影响漫画的表达效果;最后指出漫画夸张但要诚实,否则就会变成笑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论自然美李泽厚①就美的本质来说,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各派不是认为自然无美,美只是人类主观意识加上去的,便是认为自然美在其本身的自然条件,与人类无关。对这个问题,我当年提出了“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②但“自然的人化”说却一直遭到误解和反对。它常常被人们从字面含义上肤浅地理解为被人力开发了的自然对象。其实,“自然的人化”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而我所说的,是广义的概念。天空、大海、沙漠、荒山野林,没有经人去改造,但也是“自然的人化”。因为“自然的人化”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③“自然的人化”不能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人所培植的花草等,也确乎是美的,但社会越发展,人们便越要也越能欣赏暴风骤雨、沙漠、荒凉的风景等等没有改造的自然,越要也越能欣赏像昆明石林这样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奇特美景,这些东西对人有害或为敌的内容已消失,而愈以其感性形式吸引着人们。人在欣赏这些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中,得到一种高昂的美感愉快。所以应该站在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上理解“自然的人化”。此外,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赋予人的想象、情感、意会,如把松、竹、梅比作人的清风亮节,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征”。这样理解“自然的人化”只能是种借用。④社会美有历史尺度问题,自然美亦然。那么,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的历史尺度,又如何理解和计算呢?这个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大体从何时开始的呢?⑤首先要指出,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是使人与自然界发生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原始人为什么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在狩猎的时代或狩猎的原始民族中,大概只有某些种类的动物成为人类活动和意识的对象,其他的自然事物不是与人无关,便是与人敌对。农业社会之所以是人类历史的最大进展也正在于它使人类安居,并循天时、地利而延续着巩固着秩序化的生活,众多自然事物和整个大自然逐渐成为人类生活活动的真正的客观环境、条件、资源、工具,从而成为对象。这虽然还不是审美对象,却是它们日后成为个人审美对象的前提基础和根源,即是说,它们开始获有了美的本质,具有了审美性质。可见,“自然的人化”作为哲学美学概念,只涉及美的本质,它是山水花鸟、自然景物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的最后根源和前提条件。至于具体的自然景物如何和何时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则属于需要具体地逐一研讨的实证科学问题。(节选自李泽厚《美学三书》,有删改)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答案
首先针对自然美的美学难题,点明自己“自然的人化”的观点;接着剖析了别人对“自然的人化”所作的狭义化理解和比拟性理解的错误;最后阐述了对“自然的人化”的正确理解。2、强化“三种意识”,概括内容要点,分析观点态度论述类文本阅读:宏观把握,微观推敲
观点是论述类文本的核心,把握住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又是高考考查的核心。虽然说文章的基本观点、作者的观点态度在论述类文本中很鲜明,但因表达方式的复杂化、多样化,所以分析、概括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只要我们从论述类文本特点出发,仔细勾画圈点,认真推敲思考,相信掌握这类题型并非难事。典型题例:(2015江苏卷)17.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6分)
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解析】答题区域在2、3、4段,注意上位概括(观念、内容形式)、分点概括。常见题型:1.拥有鉴别力,需要哪些条件?依据文章三、四两段,简要回答。2.现代的学校教育存在哪些弊端?请简要概括。3.技术时代,如何保护文化的灵性?请根据文本从文化的角度简要概括。
概括内容要点、分析观点态度题对应的阅读应是选择式阅读,即只重点阅读能表明文章基本观点、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或段落。为此,确定“选择”的范围和部位至关重要。一般而言,标题、首尾、段首与段尾是要重点阅读的部位;隐含在文段中的观点式句子与分析式句子,也是阅读的重要内容。另外,依据题干关键词语去把与之对应的句子或段落“选择”出来阅读,也要予以注意。突破答题核心问题阅读有径答题有道
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与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与技巧平时已强调很多了,为什么不见成效呢?其中一点原因就是“意识”不够,换言之,就是未强化自己做这类题的三种意识。
1.挈要意识观点是论述类文本之魂,鉴于作者表达观点的复杂性,准确把握其观点态度尤为重要。所谓“挈要”,就要抓住能表明基本观点与作者情感态度的文眼句、中心句以及句中的关键词,文本标题、开头、过渡、结尾等的重要语句,段落的关键句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挈要”。只要是读论述类文本,答论述类文本题,首先必须拥有并强化这种意识。2.索隐意识文章的观点、作者的态度在文中有时不是都那么直接、集中、明显的,因为它们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出来的;而一些关键词句在那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既有表层意义,又有深层意义(隐含意义)。只有把语言的深层意义挖掘出来,才算真正理解了阅读材料;全面吃透作品的含意,才能准确归纳和概括文章内容和中心。同时,作者的观点态度又带有分散性、间接性和含蓄性等特点,它们往往分散于文章不是很显眼的位置,隐含在注释、说明或情景材料中。因此,要把上述的隐性信息挖掘出来,借助这些信息才能更好地归纳概括分析。
3.上位意识归纳与概括,就是把一些散见的信息放在一起,用一个能涵盖这些信息的词语。这个词语叫“上位词”,概括就是学会使用上位词语。请看2015年江苏卷第17题的答案:①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②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③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画横线的三个短语就是上位词。需要答出上位词的题,题干一般会出现“角度”“方面”等词语。如何确定上位词呢?一是从文中找,文中有时会出现这个词;二是靠自己思考、推敲来确定。3、从文体、文本特点出发,分析概括论据作用论述类文本阅读:宏观把握,微观推敲
江苏省《考试说明》在2014年调整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点,其考点与文学类文本阅读完全相同,2015年则继续沿用。而事实上2015年高考卷命题仍沿用2013年高考卷的考点,并未按调整后的考点命题。估计2016年高考卷考点将有所变化。那么,变化点将选在哪里?从2010年、2011年高考卷的命题经验看,极有可能放在对论据作用的考查上。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说“忍”陈子展孔子说过“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话,这话本来不错。因为他只教人忍小事,当然权衡轻重,以成就大计划,忍耐小事件为是。倘若对方要使你的大计划弄不成,那就不是小事,只要你还有做人的血性,一定忍无可忍了。比如他看见鲁国当权的季氏在家里擅用自我诊断,找出答题能力短板只有天子可用的八佾乐舞,他就气愤愤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五代的冯道以孔子自比,他忍性的修养功夫,似乎要比孔子进步。相传他做宰相的时候,有人在街上牵着一匹脸上挂着一块写有“冯道”二字的布的驴子,这分明是在取笑他了,他看见了也不理。俗语道:“宰相肚里好撑船。”唐朝有一个叫作娄师德的宰相,就留下了唾面自干的故事,活活描出了为做官,不惜忍受一切耻辱的心理。这个忍字,真可算得咱们独一无二的国粹。忍的哲学,道家发明最早,老子的不争主义,就在于能忍。自从佛家的哲学传到中国,老子的哲学又得了一个帮手。相传释迦行禅,在一棵树下兀坐不动。有鸟飞来,把他看作木头,就在他的发髻里生蛋。等他禅觉,才知脑袋顶上有了鸟蛋。于是再行入定,直到鸟蛋已生鸟儿飞去,他才起身。此故事虽未必为真,可是佛家忍性的修养功夫,实在比道家高了许多。六朝道家佛家的思想最有势力,恰在这个时期中华民族最倒霉。宋朝虽说好像是儒家思想最占势力,其实一般道学家戴的是儒家帽子,却穿了佛家道家的里衣,这一时期中华民族也最倒霉。明朝道学号为中兴,而儒家贩的佛道两家的货色,即消极的哲学、懒惰的哲学、不求长进的哲学,使中华民族又倒霉三百年。我虽然不一定要把两千年来受异族侵略倒霉的责任,通通推在道家佛家乃至号为儒家的道学家身上。但这三派思想浸透中华民族的血液,三派所最注重的忍性修养功夫做得愈精进,愈深湛,就愈成为牢不可破的民族性。因此这个在世界上最会忍耐一切的伟大的民族,也就愈成为最适于被侮辱被侵略的民族了。(原载《太白》杂志,有删改)1.文章第一段中列举孔子反对季氏擅用八佾乐舞的例子有何作用?(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难以逃避的选择张天行在一个小城,住着两位哲学家,一位是有神论者,另一位是无神论者。两个人都一直努力要说服城里的人,以增加自己的追随者。他们使城里的人常感到迷惑。有时候,一个人会听其中一个哲学家讲话变成有神论者;然而又可能会被另一个说服而相信无神论者。——城市的很多人都对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厌烦了,全城的人都被搞得很混乱。人们想要过安稳平静的生活,很多人对有神论和无神论并不十分关心。于是有人提议:“让他们两个人去辩论,不管谁赢,我们就跟着他,跟随胜利者总是稳妥的。”在明澈的月光下,两位哲学家开始辩论。他们都有非常专业的逻辑修养,攻防是一流的,你来我往,辩论越来越激烈,听的人们一时难定输赢。第二天早上,整个城市陷入了更大的混乱。原来他们互相说服了对方!那个无神论者变成有神论者,而有神论者变成无神论者!结果有些出人意外,但我们还可以试着同情地理解,两位哲学家通过辩论,看到想到了问题新的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从而转变立场——只要是真诚的,这应是容许的,也是异常果敢的举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哲学的根本问题本来就不像黑白的判断那么简单,当然更不是那么容易统一的。两位的立场换位在一定意义上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哲学家冯友兰曾云:专业哲学家的哲学,一定重视论证证据,其结论是“走进去”的;普通百姓的哲学观念仿佛是“跳进去”的。这话不可绝对化,普通百姓也有自己的人生体认支撑,与哲学家宗教家倡导的观念,也会有或隐或显的互动。宇宙、人类从哪里来,又走向哪里?人生有意义吗?如果有,意义何在?人如何从有限走向无限?心灵精神是不断向上追求还是安于世俗红尘?什么社会体制有助于发挥人的潜能并通向和谐……这些问题仍或强或弱地撞击人的心灵。当今世界上,宗教家、哲学家们仍以各种形式到处游说……不言而喻,观念分歧还是巨大的,人们仍会在困惑中。困惑不仅来自哲学家已有的不同理论,更源于人们自己对某种观念指导下展开的现实生活的体验观察。在人生的行进中,人们选择、可能放弃、再选择……类似的事在生活中上演着。有时回看他们有过的选择,差异之巨大,也不亚于两位哲学家的立场换位呢!是什么让人们说服内心,作出巨大的改变?这是不能简单回答的。我们的依赖心是如此之重,许多事想着最好由其他人决定,我们只要循着方向前行就好了。也许,有些事这样也无不可,但要知道,涉及人生社会特别是内心信仰的大问题,过分信赖名人,搬弄经典,终究是替人数宝。明心见性还是自己修证的好,那才是属于自己的真实受用。不可否认,困惑、内心的挣扎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让我们沉下心来,直面自己的心灵,循着良知的指引,自己选择,勇于承担,走出一条或不是坦途却沐浴人性光辉的路,从而推动社会汇入人类文明的大潮,奔腾向前。(选自2014年12月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2.文章开头讲述两位哲学家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
①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出人意料的故事结局,启发读者思索;③用故事证明了选择的艰难;④述说故事本身,就是巧妙证明论点的过程。3.说明引用冯友兰名言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答案
为下文谈普通人要重视自我选择张本。问题反思1.关于论据和论证方法的知识,你积累了多少?2.做分析论据作用题应注意什么问题?应如何答好这类题目?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题目文章第一段中列举孔子反对季氏擅用八佾乐舞的例子有何作用?(6分)
[原文见“自我诊断”]现场失分答案(1)失分剖析该答案从举例要证明的论点和自身效果回答,思路很好。但是在举孔子之例证明什么论点方面,对要证明的论点表述不够完全;另外,在结构上并未考虑与下文的关系。[得分3分]现场失分答案(2)失分剖析该答案能从论证和结构两方面回答,思路也很好,但欠缺了举例本身论证效果的回答。[得分5分]现场满分答案该答案答题思路清晰,角度完整,要点准确,尤其是从要论证的观点、结构的作用及例子自身效果三方面回答,既能顾及一般作用,又注意了文体、文本特点,非常好。满分赏析[得分6分]参考答案①阐明孔子对“忍”的态度:对小事“忍”,可以成就大事;但“忍”不能违反原则。②引出“忍”的话题,并与下文不讲原则而一味“忍”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论证的说服力。评分建议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第②点每小点1分。
分析论据作用题对应的阅读应是在整体阅读基础上的局部细读。在把握文章主要观点和论述思路后,先阅读所给的材料和句段,看看自身内容,看看它与该段分论点与全文中心论点存在怎样的关系,又在论证角度和结构上与上下文有怎样的联系。阅读的关键是把“论”与“述”区分开来。“论”是论断,表明的观点;“述”就是叙述论据及分析。阅读时勾画圈点,应具有“挈要意识”。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阅读有径答题有道1.注意提问方式。①文中举×××例子,有什么作用?②第×段引用×××,有何作用?③文中两处提到×××,有何变化?有什么作用?2.抓住答题两个关键词:关系、作用。(1)关系关系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很多试题其实就是考查我们对论点与论据、论据与论据、论据与论证方法关系的分析掌握。因此,答这类题,首先要从关系入手,思考分析:①看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论点是统帅,是灵魂,所有的论据都是为论点服务的。判定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就是要看论据是来证明什么样的论点,这是答题的基础和根本。其次要看论据是如何证明论点的,即从哪个角度证明的。常见的角度有正反、因果、条件结论等。还可以看论据与论点运用的先后顺序,如先论据后论点,叫引出;先论点后论据,叫证明。②看论据与论据的关系。先看论据特点,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再看它们之间不同的关系,如同一论点使用了很多论据,这些论据会有着正反、古今、中外、递进、点面等关系。③看论据与论证方法的关系。这两者有时密不可分,认识了论据特点就知道了论证方法;知道了论证方法,也就了解了所用的论据。(2)作用主要从三方面展开:①要证明的论点。②结合论证方法写出论证效果。这“效果”包括两方面:一是论据、论证方法自身的效果。如例证法、引证法可增强说服力,比喻论证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之效,对比论证会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等。二是在文中的论证效果。③兼及在思路、结构中的作用。这一点可根据论据在文中的位置判断,不是必答的方面。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中华文化的和谐与包容梁文道①我们今天讲儒家,讲中华文化,有时觉得好像不够包容,但以我的理解,儒家本来不一定是这个样子的。也许很多人会把今天中国文化的很多问题都归结于传统,在我们把孔子叫“孔老二”的年代,一切的错都是孔子的错。但是近几年不一样了,我们看到孔子越来越受重视了。于丹写《〈论语〉心得》,出版商最后告诉她,盗版的光碟都卖了两千万套。②《论语》那么火,孔子那么火,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冷静一点来看?我们不能把一切好东西都说成是传统造成的,也不能把一切坏东西都说成是儒家造成的。③儒家讲究包容。儒家的积极面是鼓励大家去学不同的东西,要尽量认识很多种不同的知识,这个是很多观点对立的学者都共同认为的。比如,陆象山和朱熹他们两个对立,但是这两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鼓励弟子要尽量看一些跟自己教的不一样的东西。尊重不同,尊重差异,要从不同之中学到东西,反省自己,才能够改错。④真正讲“同”的是墨家,墨子讲“尚同”,儒家反对墨家的一点就是尚同。儒家认为,人怎么是相同的?人肯定是不同的。《论语·为政篇》里面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意即研究学问,就是要好好研究异端,研究异端就可以止住危害,才能达到孔子“四小”的境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一个人老困在自己很狭隘的见解里的时候,是一定会犯错的,一定什么都看不到。所以一定要通过好好研究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才能够打开自己,进入大道。⑤我们今天讲和谐,讲中华文明中的和谐、儒家文化中的和谐,那么什么叫和谐?就是和而不同,因为首先有不同然后才会有“和”。但是我们常常忘记了这一点,我们常常把“和”就直接等同于“同”。⑥我小时候看杜维明写的一篇文章,说到儒家面对的“明枪暗箭”。明枪指的是陈独秀、鲁迅,这是很激烈反对儒家的人。这种人来的时候,你无论跟他辩论什么都行。但是暗箭难防。台湾有个叫大成小学的,每年三个多月不上课,学生们都在练那个八佾舞,大热天的,头上戴冠,身着汉服,弓着腰,一跳就是几小时,许多学生最后中暑晕倒。杜维明讲的“暗箭”就是这种,表面上尊重儒家了,但实际上却把儒家真正重要的精神给磨灭掉了。我们今天讲孔子,讲儒家,不能忽视关于和谐与包容的思想。(有删改)1.文章第⑥段列举陈独秀、鲁迅的例子和学生们练八佾舞的例子,有何作用?答案
(1)列举陈独秀、鲁迅的例子阐明了首先有不“同”,然后才会有“和”;(2)列举学生们练八佾舞的例子阐明了表面“同”会产生不“和”的后果;(3)两组事例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和”不等于“同”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超越鲁迅——为鲁迅逝世二周年纪念作王任叔①《自由谈》复刊还没到十天,而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又临在我们的面前了。②编者接编《自由谈》以来,朋友间首先给我的意见是,“应该多登些鲁迅式的杂感文字”,然而鲁迅不世有,而《自由谈》还得“谈”下去。这使我益发感到这一文化巨匠的死去,对文化界损失的重大了。③鲁迅的精神固然是部分地活在人们的心里,但鲁迅的艺术的战斗力,却没有活在后一代人的笔端。难道真让他的死,带去我们的一切?在鲁迅先生翻译的有岛武郎的《与幼小者》的小说里,有这样的一节话:你们倘不是毫不顾忌的将我做了踏台,超过了我,进到高的远的地方去,那是错的。④我可以断说,鲁迅先生是期望于后一世代的。然而我们竟让鲁迅先生这一心境,寂寞,冷落,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3708-2025科学数据安全要求通则
- GB/T 19343-2025巧克力及巧克力制品、代可可脂巧克力及代可可脂巧克力制品质量要求
- 公司资金贷款合同范本
- 公司变造劳动合同范本
- 医疗器械保险销售合同范本
- alc工程合同范本
- 从属许可合同范本
- 保姆英语合同范本
- 上海遮光窗帘加盟合同范本
- 临时活动劳务派遣合同范例
- M701F燃气轮机控制与保护
-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上册)(共84页)
- berg平衡评定量表
- 一年级下学期开学家长会
- 中国控制会议论文模板英文
- 机器人技术 第一章绪论
- 前厅罗盘系统操作细则
- 2_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磷酰胆碱共聚物应用研究进展
- 迅达扶梯9300AE故障代码
- 乒乓球--社团活动记录表(共20页)
- 《各种各样的桥》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