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与评估_第1页
沉降观测与评估_第2页
沉降观测与评估_第3页
沉降观测与评估_第4页
沉降观测与评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案例:新建铁路武广客运专线工程沉降观测与评估

客运专线高速行车要求轨道具有高平顺性,而无砟轨道铺设后线下构筑物有可能发生不均匀沉降,这不但导致线路维修成本的增加,而且有可能使轨道板开裂从而导致轨道构件的更换及重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客运专线无砟轨道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非常严格,必须严格控制线下构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所以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梁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并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而影响沉降的因素较多,特别是地基在荷载的作用下沉降随时间发展,其沉降变化一般通过土体固结原理进行分析计算,但沉降计算的精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只能是一个估算值,这就导致设计阶段沉降变形计算的精度不足以控制无砟轨道工后沉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确保客运专线无砟轨道结构铺设质量及运营安全。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线下结构沉降观测一、路基沉降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主要观测路基基底沉降和路基面沉降。路基面沉降观测断面与路基基底沉降观测断面设在同一横断面上,以便于各观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路基沉降观测一般不少于6个月。(一)观测点位的布置1、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为50m;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适当增加观测断面。2、路基基底观测断面一般纵向间距为50-100m;路堤高度<3m且地基压缩层厚<5m地段可放宽到100m。3、路基面每个断面设左、中、右(左右点距路基中心3.2m)3个观测桩;路基基底观测点设在路基断面中间的基底上。一般采用沉降板,部分地方采用单点沉降计。路基沉降观测断面见附图1。第二节线下结构沉降观测图1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示例图1、路基基底沉降观测:

路基基底地基沉降观测采用两种观测手段进行。

一种为沉降板,如图2示:由钢底板、金属测杆(φ40mm厚壁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直径不小于φ75mm、壁厚不小于4mm的硬PVC管)组成,钢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1cm。

一种为单点沉降计,是一种埋入式电感调频类智能位移计,如图3示:由沉降板、电测位移传感器、测杆及金属软管、锚头、加长杆、灌浆管、底层锚头组成整体。(二)沉降观测元器件第二节线下结构沉降观测图3单点沉降计

图2沉降板2、路基面沉降观测在路基基床表层的第一层施工完成以后,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点位的埋设,路基面采用的是观测桩观测,如图4所示。

图4路基面观测桩

第二节线下结构沉降观测1、观测设备①路基基底地基沉降观测中沉降板、路基面沉降观测桩采用高精度水准仪进行观测,要求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②单点沉降计采用厂家配备的读数仪器进行直接读取,要求精度0.01mm。2、观测频率路基(含过渡段)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1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三)设备精度及观测频率第二节线下结构沉降观测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天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次/10天3个月以后1次/2周6个月以后1次/月无砟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12个月1次/3月第二节线下结构沉降观测表1路基沉降观测频次

桥梁沉降变形观测主要观测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涵洞主要是观测涵洞自身的沉降。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沉降观测期不少于60天。(一)桥涵观测点位布置1、桥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桥梁基础设计一般为摩擦桩和柱桩,对于基础为柱桩只选择典型墩台布点进行沉降观测;对于基础为摩擦桩的墩台对每个墩台布点进行沉降观测。墩台观测点位一般布置在墩台的承台四个角位上。(图5所示)如承台埋设在地面下较深,则在墩、台身施工完成后再将观测桩移设到离地0.5m的墩、台身两侧各设一个观测点继续进行观测。二、桥涵沉降变形观测图5墩台沉降观测点布置第二节线下结构沉降观测2、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观测点的布置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观测点布置在箱梁的四个支点和跨中截面的两侧腹板梁顶处,每孔梁的测点不少于6个。如图6所示。

3、涵洞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涵洞沉降观测点设在涵洞两侧边墙上方帽石上,每个涵洞测点数4个。图6梁体变形观测点示例图第二节线下结构沉降观测(二)沉降观测点的规格及埋设桥涵沉降观测点采用长10cm∮20钢筋,观测点钢筋头为半圆形,用电钻在已完工的结构物上进行钻孔,将观测点钢筋植入,高出埋设表面3mm,用锚固砂浆锚固,如下图7所示:图7桥涵变形观测点设置参考图第二节线下结构沉降观测(三)设备精度及观测频率1、观测设备沉降及徐变观测点采用高精度水准仪进行观测,要求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2、观测频次①墩台观测频次见下表。第二节线下结构沉降观测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墩台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预制梁桥架梁前全程1次/周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桥位施工桥梁制梁前全程1次/周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第二节线下结构沉降观测②预应力混凝土徐变上拱观测频次见下表。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梁体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预应力张拉期间全程张拉前后各一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桥梁附属设施安装全程安装前后各一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60天1次/1、3、5天后期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残余徐变变形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测试梁体徐变上拱变形时,应同时记录梁体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第二节线下结构沉降观测③涵洞观测频次见下表:第二节线下结构沉降观测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涵洞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荷载变化前后或1次/周观测点移至边墙两侧洞顶填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涵洞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测试涵洞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三、隧道沉降变形观测(一)观测断面的布置1、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2、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3、隧底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观测点的埋设参照附图7进行。4、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二)观测期及频率1、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2、隧道基础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5的规定,沉降稳定后可不再进行观测。第二节线下结构沉降观测第二节线下结构沉降观测观测阶段观测频次观测期限观测周期隧底工程完成后3个月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后3个月0~1个月1次/周1~3个月1次/2周表5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第二节线下结构沉降观测四、过渡段

过渡段主要有路桥、路涵、路堑与路隧过渡段等。过渡段沉降观测以路基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观测期与一般路基相同,一般不少于6个月。

1、路桥过渡段分别在结构物端头处:距结构物起点1-3m处;15-25m处,50m处各设一个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设左、中、右(左、右距路基中心3.2m)三个路基面观测桩。2、路涵过渡段在涵洞中心里程路基面、距中心两侧15-25m、50m处各设一个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设左、中、右三个观测桩。3、路堤路堑过渡段,在分界处设路基面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设3个观测桩。第三节无砟轨道铺设后沉降观测点的移设及观测频次一、路基及过渡段(一)路基段无砟轨道观测点设置位置:路基无砟轨道施工后,在原观测点断面上、下行轨道外侧(路肩侧)距支承层边缘200mm处支承层台面上各设一个新沉降观测点。见图9所示。(二)观测点设置方式:观测点采用¢16~¢20、L=80mm且上端为圆头的不锈钢钢件埋(植)入支承层内,上端露出支承层表面3~5mm,用砂浆或锚固剂锚固,在设点支承层端侧面上标注红色“↑”标记。具体参照下图8。第三节无砟轨道铺设后沉降观测点的移设及观测频次F20不锈钢筋锚固砂浆(注:图中钢筋长度以文中说明为准)图8.路基沉降观测点、梁徐变观测点设置参考图图9.路基沉降观测点移设位置示意图

第三节无砟轨道铺设后沉降观测点的移设及观测频次(三)观测断面间距:一般地段间距为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间距可为100m;桥路、隧路过渡段在原不同结构物起点及距起点5~20m内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涵洞顶及两侧5~20m内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在过渡段原设点断面处设置观测点。(四)观测频次:路基及过渡段沉降观测在评估期内,且观测期大于3个月的,每月一次。无砟轨道铺设期间:支承层铺设前后各一次;道床板铺设前后各一次;轨道铺设前后各一次。无砟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第3~12个月,1次/3个月。第三节无砟轨道铺设后沉降观测点的移设及观测频次二、桥涵(一)桥墩台、涵洞帽石上沉降观测点一般不移设,原点继续观测。(二)桥的徐变观测点设置:

由于无砟轨道铺设和桥梁防水层、保护层施做,原观测点被覆盖需移设的,移设分两步:第一步,将原设在腹板顶的徐变观测点临时转移到同一断面的防撞墙顶,防水层、保护层施工前后各测一次;第二步,桥面保护层施做后,在距防撞墙内侧500mm处保护层上设徐变观测点。见图10所示。观测点采用¢15~¢20、L=70mm且上端为圆头的不锈钢件埋(植)入保护层内,上端露出保护层3mm,并在设点处相应防撞墙内侧下端标注红色“↓”标记。见图1所示。

第三节无砟轨道铺设后沉降观测点的移设及观测频次B1A1—原观测点C1C2—保护层面上观测点图10梁徐变观测点移设位置示意图图第三节无砟轨道铺设后沉降观测点的移设及观测频次(三)桥墩台沉降及梁的徐变观测频次:

无砟轨道铺设前:1次/1周;桥面附属设施施做前后各观测一次;桥面防水层、保护层施做前后各一次。无砟轨道铺设期间:1次/2天,道床板铺设前后各一次;轨道铺设前后各一次。无砟轨道铺设后:第1~3个月,1次/月;第4~12个月,1次/3个月;第13~24个月,1次/6个月。第三节无砟轨道铺设后沉降观测点的移设及观测频次三、隧道(一)沉降观测点设置:

隧道内原设在两侧边墙处的沉降观测点,如在电缆沟槽顶面以上,则观测点不变;如在电缆沟槽顶面以下,观测点应移设在电缆沟槽顶面以上隧道边墙上。(二)沉降观测频次:

无砟轨道铺设前后各测一次;无砟轨道铺设后3个月内,1次/2周。第四节沉降变形观测要求1、严格执行《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以及《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暂行规定》,采用二等变形观测测量技术要求。2、应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网,布设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高程应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并与施工高程控制网联测。全线二等水准测量贯通后,将沉降变形观测网与二等水准点联测,统一归化为二等水准基点上。3、根据建设、勘察设计等单位提出的相关要求,设置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并及时提交观测数据。4、沉降观测点位各分部除按照要求进行观测外,还要对观测设施进行保护,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受干扰或破坏。

第五节沉降评估流程1、施工单位提交区段沉降变形评估申请及观测资料2、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原始观测资料进行核对与签认,并和沉降平行观测数据一并上报3、各建设指挥部负责统一审核、签发区段评估申请表及评估材料4、评估单位进行沉降评估并及时处理评估过程中的有关问题5、评估单位向各指挥部及各施工单位提交《评估结果通知单》及评估报告。第五节沉降评估流程编制《评估申请表》、自评估材料标段监理单位是否否《评估申请表》和评估材料转发至咨询(评估)项目部审核材料是否满足评估要求综合评估分析,编写《沉降变形评估报告》否武广客运专线工程咨询项目经理部审核评估结果通知上报指挥部评估报告报武广公司工程部备案提供施工单位评估报告原位监测指挥部满足评估要求否?批准进行评估否?是是是否是施工单位分析评估项目部依据设计方案和相关规定布设监测仪标监理过程监理与平行观测第六节沉降评估方法及评估软件一、主要沉降评估方法

根据武广客运专线路基及桥梁等建筑物沉降特点,评估过程中主要用到的方法有:双曲线法、三点法、Asaoka法、指数曲线法、拓展双曲线法等。下面重点对双曲线法和拓展双曲线法进行介绍。第六节沉降评估方法及评估软件(一)双曲线法双曲线法假定沉降量随时间t的发展过程符合双曲线方程,用下式表示(1)一式中初期沉降量-时刻沉降量;起点时间,一般取填方施工结束日;实测数据经过曲线回归求得的系数。由实测数据绘制与的关系图(图3-1),拟合直线,求得直线的截距和斜率(图3-2),即可求得任意时间的沉降量和最终沉降量(2)(3)第六节沉降评估方法及评估软件图3-1双曲线法推算沉降示意图

图3-2、求法第六节沉降评估方法及评估软件(一)拓展双曲线法假设沉降时程曲线近似于双曲线,可以用以下方程式进行描述(18)式中-自土方工程开工以来时间(天);-t时刻的沉降(mm);其中-t时刻的的荷载(kPa);-设计最大荷载(kPa)。可以利用直线的斜率计算出最终沉降拓展双曲线法在常规双曲线法基础上引入了荷载系数的概念,在假定荷载增量、加载速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沉降变形的增量与荷载增量成正比。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的最大差别在于其将填筑期观测数据纳入分析时间段以内。采用拓展双曲线法,可以计算在任意最大荷载下产生的沉降。第六节沉降评估方法及评估软件(三)工后沉降计算方法沉降拟合曲线满足《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的要求后,进行工后沉降计算。根据《武广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系统实施细则》(武广工[2007]119号)文的规定,工后沉降(不包括交通荷载引起的附加沉降)由两部分组成,工后沉降的计算方法为(19)其中-预计铺设无砟轨道时间点;-预定运营完成的时间点(=+100年);-路基在铺轨后至运营完成所发生的沉降,可根据上述方法预测求出;-铺设无砟轨道结构自重发生的沉降。第六节沉降评估方法及评估软件由于无砟轨道结构自重不大(参照HEITKAMP公司《无砟轨道下部结构沉降评估第8号报告》,结构层荷载取为15kPa),且在铺轨前路基已经过了一个趋于稳定的沉降变形期(要求最后观测沉降量达到最终沉降量的75%以上),因此,相对于路基填筑期的沉降量而言,变形趋于稳定后所施加的结构荷载所引起的沉降量是有限的。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指南》,对于多级加载的情况,在不考虑地基土的非线性特性条件下,荷载增量引起的最终沉降量与荷载大小成正比,即(20)式中-第k级荷载增量引起的最终沉降量;-第k级荷载增量。第六节沉降评估方法及评估软件应用上述原则,将轨道结构层看作为路基本体填筑完成后的一个荷载增量,其引起的沉降量与结构层荷载成正比,而沉降量与的比例系数C可根据铺轨前沉降观测资料确定,即(22)式中-利用铺轨前观测资料预测的最终沉降量;-路基平均填土容重;-路基填土总高度。(21)第六节沉降评估方法及评估软件则结构层引起的沉降量为式中-轨道结构层荷载。对于桥梁结构,同样采用上述的分析思路计算轨道结构层引起的沉降量。假定桥梁墩台及基础为弹性体,轨道结构层引起的最终沉降量与结构层荷载成正比,而沉降量与的比例系数C可根据桥梁主体施工完成后的沉降观测资料确定,即(23)(24)式中-利用铺轨前观测资料预测的最终沉降量;-梁体自重。第六节沉降评估方法及评估软件则结构层引起的沉降量为式中-结构层荷载强度;L-梁体长度;B-梁面宽度。另外,由于拓展双曲线法引入了荷载系数的概念,其荷载系数的计算过程中实际已考虑了结构荷载的影响。因此,在采用拓展双曲线法进行沉降预测分析时,其工后沉降量不能按照上述公式进行计算。按照德国相关轨道工程实际采用的方法,工后沉降为预测出的最终沉降值与观测的当前沉降值之差(25)(26)第六节沉降评估方法及评估软件(四)过渡段折角计算方法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过渡路基段相临结构物之间的折角其中-结构物与过渡路基段间的距离;-结构物与过渡路基段间的工后沉降差。(27)第六节沉降评估方法及评估软件二、沉降评估软件针对武广客运专线沉降变形分析评估的技术要求,咨询评估单位开发了“武广客运专线沉降监测数据管理与分析预测集成系统”,建立了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该系统采用统一的数据录入格式和标准,通过数据库实现全线海量观测数据的快速导入和集中管理;沉降变形分析模块以图形显示的方式,给出各测点的荷载沉降过程线、沉降速率线和观测断面的平均沉降过程线、沉降过程组合线及沉降速率组合线;沉降预测模块内嵌5种工程上广泛采用的沉降变形预测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地质情况选择三种以上切合实际的沉降变形预测方法进行任意时间点的沉降预测;基于沉降预测的结果,进行工后沉降分析和纵向沉降差分析;最后由程序系统评判分析预测的各项指标是否满足《评估技术指南》提出的要求,并以报表的形式给出初步评估结论。本系统采用将有效地保证评估工作的可靠性、稳定性及准确性。系统的主要功能有:数据库管理和查询,沉降分析与预警,沉降预测,区段纵向差异沉降分析,工后沉降分析,数据报表和评估报告。(示例图如下)第六节沉降评估方法及评估软件图11沉降观测数据管理与分析预测系统示例图第七节评估结论及武广评估现状一、沉降变形分析评估的具体控制指标(一)控制指标分类为了方便评估工作,统一标准,结合武广公司相关文件和《评估指南》的相关规定,对控制指标分为如下3大类:1、核心指标:是评估工作中首先要关注且最为重要的控制指标,核心指标不满足时评估不能通过;2、控制性指标:该类指标的重要性稍逊于核心指标,对评估结论有一定影响;3、一般指标:该部分指标对评估结论的影响最小。第七节评估结论及武广评估现状(二)路基沉降评估控制指标指标类别具体指标说明核心指标工后沉降容许工后沉降量为15mm稳定性后期沉降是否趋于稳定相关系数相关系数≥0.92,预测认为是可靠的控制性指标观测期观测期≥6个月,是取得较为完整的沉降过程曲线,即足够观测数据的基本保证可靠性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小于8mmS(t)/S(∞)≥75%对沉降预测时间的基本要求,说明主要沉降已经完成设计总沉降量和预测总沉降量的吻合性?二者的差值不宜大于10mm一般指标观测频次主体工程完成后不同阶段的观测频次最终沉降量主要用于考察S(t)/S(∞)≥75%是否满足和地基处理的有效性观测数据的合理性不同观测手段所反映的路基沉降变化趋势是否一致(单点沉降计、沉降板、路面观测桩等),以及不同观测桩数据的表7路基沉降评估控制指标一览表第七节评估结论及武广评估现状(三)涵洞沉降评估控制指标表8涵洞沉降评估控制指标一览表指标类别具体指标说明核心指标工后沉降容许工后沉降量为15mm稳定性后期沉降是否趋于稳定相关系数相关系数≥0.92时认为预测是可靠的控制性指标观测期观测期≥6个月,是取得较为完整的沉降过程曲线,即足够的可利用观测数据的基本保证可靠性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小于8mmS(t)/S(∞)≥75%对沉降预测时间的基本要求设计总沉降量和预测总沉降量的吻合性?二者的差值不宜大于10mm一般指标观测频次主体工程完成后的不同阶段的观测频次最终沉降量主要用于考察S(t)/S(∞)≥75%是否满足和地基处理的有效性观测数据的合理性涵洞两侧观测桩的沉降规律是否一致第七节评估结论及武广评估现状(四)隧道沉降评估控制指标表9隧道沉降评估控制指标一览表指标类别具体指标说明核心指标工后沉降容许工后沉降量为15mm稳定性后期沉降是否趋于稳定相关系数相关系数≥0.92时认为预测是可靠的控制性指标观测期观测期≥3个月,是取得较为完整的沉降过程曲线,即足够的可利用的观测数据的基本保证可靠性间隔不少于1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小于8mmS(t)/S(∞)≥75%对沉降预测时间的基本要求设计总沉降量和预测总沉降量的吻合性?二者的差值不宜大于10mm一般指标观测频次主体工程完成后的不同阶段的观测频次最终沉降量主要用于考察S(t)/S(∞)≥75%是否满足观测数据的合理性同一观测断面左中右观测桩的沉降规律是否一致第七节评估结论及武广评估现状(五)桥梁墩台沉降评估控制指标表10桥梁墩台沉降评估控制指标一览表指标类别具体指标说明核心指标工后沉降容许工后沉降量为15mm稳定性后期沉降是否趋于稳定相关系数相关系数≥0.92时认为预测是可靠的控制性指标观测期摩擦桩观测期≥6个月,嵌岩桩观测期≥2个月,是取得较为完整的沉降过程曲线,即足够的可利用的观测数据的基本保证可靠性摩擦桩时间间隔不少于3个月(嵌岩桩时间间隔不少于1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小于8mmS(t)/S(∞)≥75%对沉降预测时间的基本要求设计总沉降量和预测总沉降量的吻合性?二者的差值不宜大于10mm一般指标观测频次主体工程完成后的不同阶段的观测频次最终沉降量主要用于考察S(t)/S(∞)≥75%是否满足观测数据的合理性同一观测断面左右观测桩所反映桥梁沉降变化趋势是否一致第七节评估结论及武广评估现状(六)梁部徐变评估控制指标表11桥梁梁体徐变评估控制指标一览表指标类别具体指标说明核心指标徐变变形量扣除各项弹性变形、终张拉60d后,L50m梁体跨中后期徐变上拱值不应大于7mm;L>50m梁体跨中后期徐变上拱值不应大于L/7000或14mm;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按此式确定无砟轨道的最早铺设时间

观测期观测期≥2个月,是取得较为完整的徐变变形过程曲线,即足够的可利用的观测数据的基本保证控制性指标相关系数相关系数≥0.92时认为预测是可靠的设计总沉降量和预测总沉降量的吻合性?终张拉完成时,梁体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的1.05倍一般指标观测频次主体工程完成后不同阶段的观测频次观测数据的合理性观测数据是否出现较大的跳跃或者直线发展趋势第七节评估结论及武广评估现状(七)过渡段评估控制指标表12过渡段沉降评估控制指标一览表指标类别具体指标说明核心指标折角预测沉降引起沿线路方向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控制性指标工后沉降容许工后沉降差异值为5mm第七节评估结论及武广评估现状二、评估结论针对施工单位及相关监理单位提交的观测区段的评估申请,评估单位对相应沉降变形区段给出以下三种评估结论(一)评估通过评估区段能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