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人教学用_第1页
说书人教学用_第2页
说书人教学用_第3页
说书人教学用_第4页
说书人教学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晚练一份;《边城》检测;点评一篇文章;读完《茶馆》。作业:整理《最后的常春藤叶》《说书人》拼音,整理第一专题文学常识;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练习本完成《学习与评价》《说书人》练习;阅读《三国演义》前45回。

“折一把纸扇,着上一身青衫/紫砂壶壮胆,拍案满堂惊叹……话不尽这千古流芳/言不止余音绕梁/故事里留下的思量/总让人向往。”让我们跟随师陀,走近说书人,聆听他说古道今。导入新课说书人师陀1.了解作者师陀,引发深入阅读其作品的兴趣。2.学习通过整体分析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3.分析理解小说散文化的艺术特色。4.品鉴作者的情感,通过思考获得感染和熏陶。说书

“说书”是一个曲艺名词。一般指只说不唱的曲艺,如宋的讲史、元的平话,以及现代的苏州评话、北方评书等。从广义上说,它还兼指某些有说有唱的曲艺,如弹词、蒙语说书等。“说书人”就是以此为谋生手段的人。作者

师陀(1910—1988),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师陀,中国现代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谷》《果园城记》(《说书人》最初收集于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中)等,长篇小说《结婚》《马兰》等。192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1936年秋,从北平到上海。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遂长期蛰居于日军占领的上海。1941年至1947年,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编辑,《果园城记》的大部分内容写于这个期间。建国以后,他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曾到河南、山东等地访问,写下的作品主要收入于短篇小说集《石匠》中。1957年后一直是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专业作家。60年代初期,曾专注于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发表了剧本《西门豹》《伐竹记》和小说《西门豹的遭遇》等,颇得好评。1936年,师陀从北京到上海,途中在郾城(果园城的原型)住了半个月,顺便回了杞县,却没有回自己的家里住。这一次的回乡引发了《果园城记》(1938-1946)的写作。对比作者的经历和作品,我们发现,一方面作者不愿也不想回家,甚至过家门而不入,另一方面作品中的乡愁却有增无减:决绝与缠绵就这样纠结在一起。

师陀的生养地是河南省杞县化寨村,他在那里读私塾,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14岁到杞县县城读小学,后到开封上中学。虽然师陀的代表性作品《果园城记》的背景不是杞县,而是他的一个共产党员朋友赵伊坪的家乡——河南省郾[yǎn]城,但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说:“这是我的果园城。其中的人物是我习知的人物,事件是我习知的事件,可又不尽是某人的写照或某事的拓本。”风景是郾城的,人事却是故乡的,“我不喜欢我的家乡,可是怀念那广大的原野”。正音笸箩(pǒluó)扈家庄(hù)咳嗽(késou)台衔(xián)踌躇(chóuchú)玉墀(chí)蝙蝠(biānfú)唾血(tuò)喑哑(yīn)灵柩(jiù)阡陌(qiānmò)枸杞(gǒuqǐ)荒冢(zhǒng)瘟癀(wēnhuáng)喽啰(lóuluō)情节1、小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叙述“我”第一次见到说书人的情形和“我”对说书人的痴迷。第二部分(5-7)叙述“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和说书人不幸的境遇。第三部分(8-28)叙述说书人的死以及“我”的心理活动。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人物说书人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怎样3.本文是怎样刻画“说书人”这一人物形象的?(1)正面和侧面描写。本文正面描写了“说书人”的外貌、语言、行动,还通过“我”与他人的对话对“说书人”进行了侧面描写。(2)将人物置于故事情节之中。本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通过描述“说书人”中年、年老、去世这三个阶段,表现了他令人叹惋感慨的一生。(3)把人物置于环境描写之中。小说通过描写“城隍庙”和听客们的变迁、赏钱的变化、“杠手”和“拿铲的”对“说书人”的态度,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社会现状,文末的自然环境描写也巧妙衬托了说书人的孤苦。小说从哪些方面对说书人进行正面刻画的?【提示】作者多方面塑造人物,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

细读课文,请完成下面的表格。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吐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子塌了,瘖哑了。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1、是一个以说书维持生计的人2、是一个举目无亲的人3、是一个贫穷困苦的人4、是一个因病而死的可怜之人5、是一个有知识的文化人6、是“世人特准的撒谎家”,一个善良的人(说的内容既有古代人物如武松、鲁智深、孙二娘的故事,他们行侠仗义,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大众心中的英雄)7、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没人关心他的衣食住行、娶妻生子,没人在他生病时候送药照顾——没有给予其关爱与温暖)说书人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苦人”1.“说书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与你交流】“说书人”是一个穷困潦倒、苦苦挣扎、孤苦伶仃的底层民众形象。他中年时即“脸很黄很瘦”,“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时常咳嗽,为了一个馒头的钱低三下四地让听客给他再加点赏钱,临死前七八天还不得不抱病说书,死后的灵柩只是一张破芦席等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穷困潦倒、生活难以为继的落魄形象。他说书“声音不高……但是很清楚”,“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他用折扇打、刺、砍、劈”,他用说书感动了包括“我”在内的无数的人,却“压根儿没有家”,死后除了收尸的人,无人送葬,芦席裹尸被葬在乱葬岗上,伴随他一生的是令人唏嘘的孤独困苦。1.“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首先,照应题目,扣住“说书人”;然后引出本文要讲述的对象,引起下文。问题探讨(1)符合说书人的身份;(2)坚持穿长衫也体现了说书人对传统艺术的执着;(3)通过说书人的长衫由“蓝布长衫”到“灰绿色”,到最后的“破长衫”的变化,暗示了他生活的艰辛,为他穷困病死做了铺垫。(4)推动情节的发展。2.小说中的三次描写都提到了说书人的长衫,有什么作用?3.小说第二段中插入“我”对志愿书的填写,有什么用意?【提示】直接抒发我对说书人的着迷和敬佩;“宁可让世间最爱我的人去失望”“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的写上——说书人”。同时,还有设置悬念,引领下文的作用。

语句简析1.文中“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制钱给他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5)2.下面两个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征?(1)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唾血。(5)(2)“谁知道!我们没听说过。”(24)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说书人”穷困潦倒、体弱多病、苦苦挣扎。

“说书人”孤苦伶仃,民众冷漠麻木。3.请赏析“天气是很好的,大路上照满了阳光”一句的艺术效果。(25)作者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表达了对苦难的“说书人”孤独离世的悲哀和叹息。【提示】说书人的语言描写,他讲述的动人的侠义故事让人痴迷,却常换不来一个馒头钱。温饱尚不能解决,再加上他的病体,这请求之中尽显生活的沉重与凄苦。4、赏析下面一段话。“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6)

总结感情探究:通过对说书人的遭遇和命运的叙写,作者抒发了哪些情感?(1)对底层民众的同情。遭遇悲惨的“说书人”是苦难底层民众的代表,他们苦苦挣扎,最后悲惨离世,作者在字里行间抒发了对民生的深切关怀。(2)对生命寂寞无常的感叹。“说书人”中年时也曾感动过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听书人,但时间流逝,听客们老去、离开,“说书人”自己也逐渐老去,终于了结一生。(3)对社会混乱、人与人之间冷漠的批判。作者笔下的社会是混乱,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作者对这种社会现实进行了含蓄的批判。(4)对说书人技艺的赞美之情。7、有人评价师陀常用散文笔法来写小说,请以本文为例,对这种说法加以简析。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本文中,“我”既像一个虚构的线索人物,又给人以散文式的真实感。⑵少有小说追求的惊险曲折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本文主要通过“说书人”的三个阶段来刻画人物,情节并不复杂。⑶恰当插入富有诗意的抒情和直白的议论,如文中对“说书人”这一职业的态度、对“乱葬岗”的描述和情感流露,这种手法是散文的基本特征,是一般的小说极力避免的。再见1.《说书人》一文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手法?请举例说明。[自我核对](1)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如“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语言描写,如“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行动描写,如“他用折扇打、刺、砍、劈”。(2)侧面描写:如卖汤的说他正害病等。2.作者对“说书”这一职业抱什么态度?为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作答。[自我核对]觉得这种职业可爱,被感动(迷住)了。因为“在我们这些愚昧的心目中,一切曾使我们欢喜和曾使我们苦痛的全过去了,全随了岁月暗淡了,终至于消灭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等到我们稍微安闲下来,他们便在我们昏暗的记忆中出现——在我们的记忆中,他们永远顶生动顶有光辉”。3.请你阅读师陀的其他作品,搜集或自己概括几点评价其艺术风格的文字,与同学交流。[自我核对]师陀的作品深沉淳朴,擅长描摹世态人情,刻画社会风习,有时带着诙谐与揶揄的情趣,却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与沉郁的情调。文笔纤细,叙述简约,笔锋蘸满了感情,善于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他的作品对于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与憎恶,对卑微小人物的同情,跃然纸上。他的作品以乡村中国和平民关怀的题材为主,他总是有意识地选取富有代表性的人情百态及各种各样的人物作为叙述对象,带有浓重的乡土情结和平民关怀意识。他的作品着重靠诗意的抒情或优美而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再现生活的场景,少有惊险的情节,抒情味和讽刺味突出。他恪守从容节制的审美趋向,作品基调含蓄而矜持。他以朴实的感情、滞重哀痛的基调和抒情的语言来写作,仿佛一个说书人在向你娓娓道来一个个凄凉而又亲切的故事。1.“说书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与你交流】“说书人”是一个穷困潦倒、苦苦挣扎、孤苦伶仃的底层民众形象。他中年时即“脸很黄很瘦”,“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时常咳嗽,为了一个馒头的钱低三下四地让听客给他再加点赏钱,临死前七八天还不得不抱病说书,死后的灵柩只是一张破芦席等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穷困潦倒、生活难以为继的落魄形象。他说书“声音不高……但是很清楚”,“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他用折扇打、刺、砍、劈”,他用说书感动了包括“我”在内的无数的人,却“压根儿没有家”,死后除了收尸的人,无人送葬,芦席裹尸被葬在乱葬岗上,伴随他一生的是令人唏嘘的孤独困苦。2.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与你交流】作者含蓄地展现了一幅混乱的社会画卷:以“说书人”为代表的底层民众困顿不堪、难以为生;赏钱由三个到五个制钱,到后来制钱绝迹,以及对讨赏钱场面的描述,反映了物价飞涨的经济现状。3.本文是怎样刻画“说书人”这一人物形象的?【与你交流】(1)正面和侧面描写。本文正面描写了“说书人”的外貌、语言、行动,还通过“我”与他人的对话对“说书人”进行了侧面描写。(2)将人物置于故事情节之中。本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通过描述“说书人”中年、年老、去世这三个阶段,表现了他令人叹惋感慨的一生。(3)把人物置于环境描写之中。小说通过描写“城隍庙”和听客们的变迁、赏钱的变化、“杠手”和“拿铲的”对“说书人”的态度,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社会现状,文末的自然环境描写也巧妙衬托了说书人的孤苦。4.有人评价师陀常用散文笔法来写小说,请你以本文为例,对这种说法加以简析。【与你交流】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本文中,“我”既像一个虚构的线索人物,又给人以散文式的真实感。少有小说追求的惊险曲折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本文主要通过“说书人”的三个阶段来刻画人物,情节并不复杂。恰当插入富有诗意的抒情和直白的议论,如文中对“说书人”这一职业的态度、对“乱葬岗”的描述和情感流露,这种手法是散文的基本特征,是一般的小说极力避免的。5.你认为本文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与你交流】(1)对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