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2011高考历史 2.3.8考点8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苏联的经济改革备考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名师一号】2011高考历史 2.3.8考点8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苏联的经济改革备考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名师一号】2011高考历史 2.3.8考点8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苏联的经济改革备考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名师一号】2011高考历史 2.3.8考点8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苏联的经济改革备考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名师一号】2011高考历史 2.3.8考点8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苏联的经济改革备考课件 岳麓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师一号】2011高考岳麓版历史备考课件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考点8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走进高考第一关:考点关

高考定位

考纲要求: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解读考纲: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是失败的;新经济政策采用“迂回过渡”的办法,取得成功。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其弊端的存在为日后苏联政治、经济发展埋下隐患,成为苏联改革的主要障碍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4.结合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创新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应该是考查的重点。

考点梳理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①列强干涉,妄图扼杀苏维埃政权。

②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形势。

(2)内容:

①农业方面:实行__________。

②工业方面:普遍实行__________,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__________实行监督。

③商业方面:取消__________,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④产品分配:强制劳动,实行“______________”的原则。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小企业商品贸易不劳动者不得食

(3)评价:

①作用: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②局限:许多措施超出__________的限度。

战时需要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①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亟须恢复。

②政治: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__________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国家(2)内容:

①农业方面:以固定的__________代替余粮征集制。

②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__________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__________经营;恢复__________。

③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__________。

粮食税国家外国资本家私人小企业允许自由贸易(3)意义:

①理论意义:列宁找到了一条使小农占优势的俄国过渡到__________的途径。

②现实意义: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__________得到恢复和发展,__________得到巩固。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苏维埃政权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

(1)背景: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任,实行工业化和__________,取消新经济政策。

(2)特征: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__________。

②实行__________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__________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__________管理经济。

农业集体化集体所有制高度集中市场行政手段(3)评价:

①积极影响: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__________,1940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__________。

②消极影响:__________和__________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对其他国家: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

工业化美国农业轻工业二、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二战后,__________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斯大林体制(2)内容:

①农业方面: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_____________;将__________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②工业方面: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__________;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__________”。

一定数量的自留地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种植玉米运动拖拉机加盟共和国物质利益原则(3)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冲破了__________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

②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__________。提出的“_____________”的目标脱离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__________。

传统观念局部改革建成共产主义盲目性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①工业:推行__________。

②农业:扩大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__________的限制等政策。

(2)失败原因:

①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后期更趋于保守。

②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与__________的军备竞赛加剧。

新经济体制农场农庄副业美国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①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②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国家的_____________的战略方针”。

(2)内容:

①承认企业是__________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__________管理经济。

②打破单一的__________形式,允许__________存在。

社会经济发展独立经济方法公有制个体经济(3)评价:

①重点在__________,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②缺乏具体可行的__________措施,且阻力重重,改革效果不佳。

(3)实行严格的__________,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重工业配套间接控制解读高考第二关:热点关

热点精析

热点一苏联(苏俄)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三种模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刚刚胜利,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扼杀革

命;帝国主义战争已经使俄国经济几乎崩溃。

(2)内容: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和强制

劳动。

(3)评价:①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财力、物力,保障了军

事胜利。②它是迫于当时恶劣环境而实行的临时性措施,并非

社会主义的必经阶段,更不带有普遍意义,在实践中弊端很多,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使工农联盟濒于瓦解,国民经济面临

崩溃。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①无产阶级政权巩固,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②列宁等领导人试图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

渡的探索失败。③人民日益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甚至引发

了政治危机。

(2)内容: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了余粮征集制”;恢复了商

品贸易;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

(3)实质: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

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缓和工

农矛盾,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评价:①它的实施使俄国很快恢复到战前的经济发展

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②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

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成功探索。

③它是过渡时期的政策,不可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策略。

3.斯大林模式:

(1)背景: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生产资料

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有绝对支配地位,苏联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1936年新宪法颁布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2)特点:①经济体制特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

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②政

治体制特点: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3)评价:①积极性:它的产生符合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比较有利于宏观调控经济,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起过积极作用。②消极性:它不可能具体调整各个经济部门复杂多变的关系,缺乏竞争;也极大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其弊端日益显露,并成为苏联社会前进的障碍。同时,苏联模式也极大地影响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成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在该体制下改革举步维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热点二苏联三次改革比较表

指导思想内容结果相同点都主张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都没从实际出发提出全面、有效的改革思想重点都曾放在经济领域都不同程度冲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但最终均未成功不同点前两次都是在斯大林体制下进行的局部调整;第三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第一次改革侧重于农业,第二次改革侧重于重工业,第三次改革重点开始放在经济体制上,后来转向政治体制第一次成效甚微,第二次前期有一定成果,后期陷入困境。第三次则导致苏联解体热点三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曾叱咤一时,令人惋惜的是最后解体了。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原因:苏联由于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正,积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

(2)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方向,使苏联出现了更加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危机,使苏联社会陷入失控状态。

(3)外部原因:西方反苏反共势力长期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

2.苏联解体的启示:

(1)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应该对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和创新;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要大胆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3)要有全面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

(4)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5)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6)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典例精解例1命题视角:利用文献资料考查学生对苏联(俄)经济政策的理解。

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俄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解析:本题主要通过材料考查学生对苏俄(联)经济政策的辨析与理解。材料中“旧的社会经济结构”是相对社会主义经济结构而言,指的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机构,“不摧毁”意味着保留这些东西。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建设社会主义经济,这是新经济政策的本质。

答案:B

模拟考场:1.列宁在《十九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一文中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并认为,“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下列哪一政策体现了列宁的以上主张()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B

例2命题视角:利用新材料来考查对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认识。

1932年,(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改组为重工业人民委员部,另设轻工业、木材工业和森林工业等人民委员部。到1941年,分管工业的人民委员部增至25个。各人民委员部的职权是:制定或审批、检查生产、财务和基建计划;组织材料和技术供应;产品的推销和调拨;任命厂长、总工程师和总会计师等。各人民委员部重大业务问题的最后决定权属于人民委员。这主要反映了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是()

A.国家通过下达繁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来控制和管理企业

B.在产品分配上实行统一调拨制

C.管理经济重行政手段,轻经济杠杆

D.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

解析:本题主要通过材料来考查斯大林模式下的经济管理形式。从材料中的人民委员部的职权规定可知是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

答案:D

模拟考场:2.20世纪30年代,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然是1卢布。这种现象体现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新经济体制

答案:C

例3命题视角:考查对苏联改革的认识。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A.都没有突破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B.都没有彻底改变苏联的经济状况

C.都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戈尔巴乔夫改革彻底突破斯大林模式,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而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

答案:B

模拟考场:3.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影响巨大,改革失败的结果说明()

①改革失败是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引起的必然结果②个人能力决定了历史发展方向③执政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各种体制就是要讲究稳定性

A.②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笑对高考第三关:技巧关

考技精讲

材料解析题的解法(三)

第二步:配——配要点:这要根据设问要求配答案。答案来源:材料、教材、历史理论。(方法:拾取法、结构法、推理法)如果感到要点不够或思路打不开,则考虑用“结构法”来配要点。(参见“结构法”)

考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

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

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

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材料二: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

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

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

和方式。

——列宁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怎样的

设想?

答案: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直接建立社会主义。

(2)材料二中,列宁为俄国指出了一条什么样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

答案:列宁主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来发展经

济,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

(3)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一的设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不矛盾。原因: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

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

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

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解析:第(1)问对材料一的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即可;

第(2)问应结合材料二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解答;第(3)

问重在考查新经济政策与马克思主义学说之间继承和

发展的关系。

考题回放:

1.(山东)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意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1918~1921年实行的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于1921年,排除A、B两项。C项是为D项服务的,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下,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可知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广东文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考点8双基练案

一、选择题

1.下面是1919年某地的几个长工的闲话,其中哪一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A.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吃穿用国家统一发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

B.李四:说得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

C.刘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然有自己的地,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余粮都得给国家,不许卖

D.王六:谁说余粮不许卖,听说人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买卖自由

解析:解题时抓住关键的“1919年”这一限定词,此时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D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答案:D

2.对苏俄的农民而言,“1920年的春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主要依据是()

A.1922年苏俄农民无偿获得了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享有优先支配农产品的权利

C.苏维埃政权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农民能够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答案:D

3.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说:“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下列各项说明“道路已经指明”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开始走工业化道路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开始走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C

4.“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粮食税制度

解析:材料表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带来了俄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发展社会经济,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逐步战胜资本主义,故本题选A。

答案:A

5.列宁说:“目前的新事物,就是我国革命在经济建设的一些根本问题上必须采取‘改良主义的’、渐进主义的、审慎迂回的行动方式。”这种“改良主义的”行动方式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是()

①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②都是从农村改革入手,前者实行余粮征集制,我国则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都允许私人办企业④都是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经济

A.①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据材料判断,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当时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未建立,农业政策是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故①②说法错误。

答案:B

6.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性

答案:C

7.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度讲,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C.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答案:D

8.(广东)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D

9.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这主要表明()

A.苏联对德国的侵略有充分准备

B.苏联人民万众一心抗击侵略

C.斯大林模式具有很高的动员能力和组织效率

D.斯大林模式产生于战争环境中

答案:C10.在苏俄(联)实施的农业政策或措施中,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最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

A.余粮征集制

B.固定的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答案:B

11.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解析:材料涉及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问题。赫鲁晓夫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体制,给苏联社会带来了一些生气。但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取得突破,也没有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最终还是失败了。

答案:D

12.赫鲁晓夫在改革中尝试推行的“物质利益原则”,主要是指

()

A.允许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

B.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力

C.通过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D.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解析:赫鲁晓夫在改革中尝试推行的“物质利益原则”,是指通过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的积极性。A、D两项表述不符合题意,B项是C项在一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答案:C

13.勃列日涅夫实行的不利于推进改革的做法是()

A.全盘否定斯大林

B.宣布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

C.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D.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答案:B

下图为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据此回答14~15题。

14.对上述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②从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失败境地③他们的改革都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答案:A

15.从表中数据看,对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发展及改革评价正确的是()

①苏联实际GDP平均增长率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水平②纵向比较也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之一,苏联陷入危机的边缘③导致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答案:A

16.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坦克、自行火炮、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

A.苏联的武器种类多

B.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一塌糊涂

C.苏联的综合国力强

D.勃列日涅夫的精明

答案:B

17.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辞职时发表的电视演说里谈到:“……所有局部的改革(已为数不少)均先后以失败而告终。”这里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与美国的争霸拖垮了苏联经济

C.历次改革在政策上缺乏连续性

D.历任国家领导人专断独行,政治生活僵化

答案:A

18.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的主要原因是()

A.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

B.改革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D.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9.(天津)阅读下面的材料: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