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_第1页
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_第2页
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_第3页
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_第4页
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第一节

主体与客体的分立与依存人意识自己、认识自己要通过两种方式:其一,以论理反思的形态来认识自己。即以一种思想的自我运动来观察内心、反思心念,如中国儒家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作为主体的自我把自我内在心念作为客体来观照,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在精神上把自己化分为二”的意思。其二,以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认识自己。(二)文学创作主客体的相互依存主体与客体在意识分化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又在实践活动中互为前提、相互依存。人作为主体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但人并不是超自然的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作为主体的活动也不仅在意识内部的圈子里盘转的,人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存在物,他在实践活动中与外部事物建立起关系,把它作为自己活动的对象,如果没有对象性存在的物的客体,也就没有人的主体。而外部事物之所以成为对主体而言的客体,就因为它与人在实践活动中建立起联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是作为主体的人实现自我本质力量的确证,不与主体构成对象性的关系,它永远只能是“自在之物”,也就不成其为客体了。因此,主体与客体是互为前提、互为印证的,主体与客体自身的属性是在相互关系中获得的。也就是说,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没有客体,就没有主体,它们是一对矛盾统一的概念。主客体相互依存这一特点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尤为明显。作家王蒙曾在《创作是一种燃烧》一文中谈到:回忆我个人写作的过程,最难解决的也是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有时候这个问题不像哲学上的问题那么容易说得清楚,那么单纯。在文学创作上、文学作品里往往是非常纠缠不清的一种关系。文学作品,它既是非常客观的,又是非常主观的。这个问题不只是现代作家所遇到的,在中国古代美学、文学理论中论之更多。如晋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贝多分第二节文学创作的客体

㈠文学创作客体的形式类分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的对象,是与作家、诗人在美的创作关系中建立起来的对象,它是客观的存在物。按其存在形式,一般可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自然客体指的是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他的对象性客体首先就是自然界。作家、诗人多以自然界作为自己描绘和表现的对象。

社会客体指的是人的社会生活,即人在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中的活动。

精神客体的情况比较复杂,它是指与实践主体构成对象关系的感觉、意识、心理活动等精神现象。其具体形态包括潜形的社会思潮、时代精神,以及作家个体的内在生活体验、精神旨趣等。

㈡文学创作客体的特质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它既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产活动,也不同于它种的精神活动,因此文学创作的客体有着它自身的特质。

其一,文学创作客体是具体、感性的人,及其情感、意志、欲望等心理内容所构成的生活。其二,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作家审美体验的对象。

其三,文学客体所欲表现的是人物对象的全貌,社会生活的整体。

第三节文学创作的主体

㈠文学创作主体的形式类分:

面对外在客体对象的创作主体,这是易于理解的。当作家、诗人与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社会思潮、时代精神以及他人的精神世界,建立起美的创造关系时,他就是面对这些外在客体的创作主体。面对内在自我精神客体的创作主体。这是在文学艺术的美的创造活动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创作主体面对的审美对象,即创作客体,是创作者自身的内心世界、自我的精神领域。

㈡文学创作主体的特质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因此,它的创作主体也像创作客体一样,有着自身的特点。

首先,“文学家是自己时代的儿子”。

其二,文学创作主体须具有特殊的禀赋才能。

其三,文学创作主体具有不同于物质性创造活动及它种创造活动的精神内质。生命总要创造出更好、更美、更有价值的东西,但主观的美好愿望往往受制于客观的条件,而文学艺术则以其最高的自由品格,升华了人的精神世界,这样,文学创作主体在美的活动中就必须具有超越意识。

一是对物质功利需要的超越。

二是对现存价值形态的超越。

三是对时间空间局限的超越。

徐志摩第四节文学创作中主客体动态关系(一)新唯物主义的审美认识论

但对于这一动态进程的具体理论论析,学界却有不同的解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论述“新唯物主义”时,指出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弊病:“前此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在内)的主要缺点都在于对对象、现实界,即感性世界,只以对象的形状或直观得来的形状去理解,而不是把对象作为人的具体的活动或实践去理解,即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这一问题上,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很值得重视。他提出了一项著名的有关认识论的“建构学说”:“认知关系的建立。或者更广泛地说,认识关系的建立,既不是由于外物的一种简单复本,也不是由于主体内部预成结构的独自显现,而是包括主体和外部世界在连续不断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套结构。”

皮亚杰用了一个图式传示:

S→(A

T)→R其中,S代表外界信息的刺激;R代表反应结果。(AT)的涵义是这样的:T为认识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它一方面包括主体原有的知识结构、审美经验,另一方面还包括在新一轮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再发展而生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T的内涵相当丰富,它还可以包括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心理要素(如感知、理解、情感、想象、直观,以及集体无意识、个体潜意识、生命原力等)、气质类型等。A就包含了主体对外界信息接纳的两种状况:一是同化,它是把外界的信息(元素)整合于认知主体的正在形成中或已经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内,使信息产生某种质的变异。二是顺化,它是指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信息(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从而促使主体的认知结构产生新的建构,向前发展。

主体认知的同化与顺化形态可以达到平衡,但这平衡难于稳定,一旦认识开始它就被打破了,它们的失衡会产生两种情况。

其一,同化超过顺化,会出现客体主体化的倾向。

其二,顺化超过同化,会出现主体客体化的倾向。(三)主客体双向逆反同质同步的进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在其“物色”篇中也论及创作过程中主客体的双向动态关系:“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这里“随物宛转”和“与心徘徊”形象地写出这一关系。当代文论家王元化是这样阐释这段话的:“随物宛转”是以物为主,以心服从于物。换言之,亦即以作为客体的自然对象为主,而以作为主体的作家思想活动服从于客体。相反的,“与心徘徊”却是以心为主,用心去驾驭物。换言之,亦即以作为主体的作家思想活动为主,而用主体去锻炼,去改造,去征服作为客体的自然对象。……刘勰认为,作家的创作活动就在于把这两方面的矛盾统一起来,以物我对峙为起点,以物我交融为结束。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并不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