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经济学教材基本内容与结构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1——7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是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剩余价值原理为中心,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实现和剩余价值的分配。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发展趋势。
劳动价值论自由竞争
剩余价值生产(1—6章)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实现
剩余价值分配垄断(7章)
第二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8——14章)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经济学的有益理论和分析工具,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发展,揭示其客观规律。
经济制度经济体制运行(所有制结构)(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运行)导论本章学习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明确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导论本章教学内容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四、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导论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中国古代典籍中“经济”的含义(2)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经济论》最早使用“经济”一词(3)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在其著作《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1615年),首次导论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术语。重商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早理论探讨。但真正的近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入生产过程时才开始。首先将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的是重农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布阿吉尔贝尔和弗.魁奈。由于研究领域的局限和缺乏较完整的理论导论体系,真正独立的政治经济学仍未形成。(4)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英国的配第(创始人);以及斯密(奠基人)、李加图(完成者)。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史上的革命。(2)、列宁的经济学说是重要组成部分。导论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范式特征: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利益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人与人的关系)范式特征:着重研究稀缺资源如何实现有效配置、增加财富(人与物的关系)导论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
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突破、创新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最新贡献。(1)、1978年以前的“苏联范式”(2)、1978年以后的理论创新导论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要以物资资料生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2、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1)生产力:含义
导论
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2)生产关系:含义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3、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研究生产关系,而是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并且是研究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生产关系。导论1、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2、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3、联系物资资料生产总过程来研究生产关系物资资料生产总过程包括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1)生产与消费(2)生产与分配导论(3)生产与交换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物资资料生产总过程的生产关系即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具体可包括:导论
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等。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一)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
1、经济规律的含义
2、如何认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导论(二)经济规律的分类
1、按照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的不同,可划分为三类:(1)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均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2)在几个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导论
(3)在某一种特定的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2、基本经济规律——起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本章重点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要联系生产力、上层建筑,是研究物资资料生产总过程的生产关系。2、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客观的,随客观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随客观经济条件的消失而消失。第一章商品与货币本章学习要求本章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石。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商品价值决定问题,认识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商品和货币所体现的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商品第二节货币第三节价值规律第一节商品
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为什么必须从商品开始?
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起点;商品包含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凡是商品都具有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第一节商品1、商品的使用价值:(1)定义(2)商品的自然属性
(3)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三方面特点
A、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B、他人的,社会的使用价值
C、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的使用价值
第一节商品2、交换价值的概念3、价值:(1)定义(2)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为: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第一节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为:相互对立、互相排斥。二、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指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2、抽象劳动第一节商品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三、商品的价值量
1、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个别劳动时间的概念。(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第一节商品(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4)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对于商品生产者的意义。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1)概念。(2)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关系。3、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第一节商品
(1)劳动生产率的概念(2)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3)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关键在于理解——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不受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劳动生产率仅改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一节商品
1、简单商品经济中劳动的二重性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2、交换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关键。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解决决定商品体内其他矛盾的解决。使用价值与
根源于
具体劳动与抽
根源于
私人劳动与社价值的矛盾象劳动的矛盾会劳动的矛盾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二节货币
商品价值
表现形式
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合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第二节货币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1、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1)含义及表达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第二节货币(2)对简单、偶然的价值形式的分析a、两种商品在等式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b、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关系。c、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三个特点。d、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中商品的内在矛盾表现为两种商品的外部对立。e、局限性:未能体现无差异人类劳动的本质第二节货币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
(1)含义及表达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50斤谷物=2把斧子1只绵羊=40尺布=5克黄金=其他种种商品第二节货币
(2)对该价值形式的分析特点:商品的价值第一次真正表现为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局限性:无统一的等价物。
3、一般价值形式(1)含义及表达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的、统一的表现在公认的商品上(即一般等价物上)。第二节货币
50斤谷物=2把斧子=40尺布=1只绵羊5克黄金=其他种种商品=(2)对该价值形式的分析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商品价值的表现有两个特点:一是简单的,二是统一的。局限性:一般等价物不固定。第二节货币
4、货币形式(1)含义及表达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的、统一的表现在贵金属黄金或白银上。50斤谷物=2把斧子=40尺布=5克黄金其他种种商品=第二节货币(2)对该价值形式的分析
a、黄金或白银成为货币,在于它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b、理解金银天然非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二、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固定地充当一第二节货币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出
现,使商品的一系列内在矛盾外在化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三、货币的职能货币有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第二节货币第二节货币1、价值尺度(1)衡量其它商品价值的大小。(2)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的原因:它自身有价值。(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特点:想象的、观念上的货币(4)价格: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第二节货币2、流通手段
(1)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W-G-W)(2)流通手段职能与危机的可能性(3)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一定时期内流通商品价格总额所需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
(4)纸币第二节货币(1)纸币的产生(2)纸币流通规律(3)两种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3、贮藏手段(1)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象征贮藏起来。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只能是金属第二节货币货币。(2)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的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4、支付手段
(1)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支付工资时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2)支付手段的产生,使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发生变化。第二节货币
商品价-赊销商品+到期支-抵消支流通中所格总额价格总额付总额付总额需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
5、世界货币
在世界市场具有普遍接受性的能够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性、支付手段、价值贮藏职能的货币。第三节价值规律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1)价格为何背离价值?第三节价值规律(2)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价格价值
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求平衡第三节价值规律二、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第三,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当前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讨论
一、关于新时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背景和面临的挑战。二、对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三、关于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的争论。四、关于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关系。五、关于知识、信息、科技、管理等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本章重点难点
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矛盾
2、劳动的二重性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4、价值形式的发展及货币的本质和职能5、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6、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本章学习要求本章通过货币向资本转化的分析,阐明剩余价值的产生与实质。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本质,认识剩余价值的来源与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了解工资的实质。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第四节工资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商品流通公式(W-G-W)和资本流通公式(G-W-G)的区别
a、运动形式上的差别(运动的顺序不同)
b、运动内容上的差别(运动目的,限度,结果)因此资本流通公式准确的表达式是: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G-W-G'
★
G'=G+△G,△G
是增值的货币额,也被称为剩余价值(
m
)。
★
G-W-G‘
,不仅适合于商业资本,也适合于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的运动,是资本运动的总公式。
2、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矛盾的先决条件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1)总公式的矛盾:指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要求的矛盾(2)解决总公式矛盾的先决条件: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二、劳动力成为商品——解决总公式矛盾的根本条件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的定义(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人;没有生产资料。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由再生产劳动力这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及其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能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钥匙。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劳动过程
(1)何为劳动过程?劳动过程即使用生产资料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是劳动隶属于资本;二是劳动成果归资本家占有。
2、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1)价值形成过程
a、工人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
b、作为具体劳动,既创造使用价值,又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c、作为抽象劳动形成新价值。(2)价值增殖过程
a、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延长到“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一定点”即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需劳动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时间。
b、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c、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出来、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以上分析可知:工人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在量上是完全不同的,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
其差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内产生,在流通领域内实现。二、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生产关系的体现。是历史范畴。(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a、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
b、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三、资本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一般性(共性):垫支性、运动性、增值性。
特殊性:资本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所体现的社会属性(反映的生产关系)。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一、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m)剩余价值率(m')=——————
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率也可用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比率表示。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2、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便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2小时15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15-6=9小时)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何为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压缩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工作日长度(12小时)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6-2=4小时)(12-4=8小时)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2)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
a、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价值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b、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是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何为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不稳定的。
★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最终导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现代生产自动化和剩余价值的源泉(1)问题的提出(2)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泉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劳动。
自动化机器仍是机器,是不变资本。
总体工人的劳动共同创造剩余价值。
制造和使用自动化机器的工人劳动是复杂劳动。
率先使用自动化机器的企业获得的是超额剩余价值。第四节工资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工资的假象:劳动的报酬
2、劳动不是商品(因此工资不是劳动报酬)
劳动在出卖以前不存在
同义反复的逻辑矛盾
如果工资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则资本家将一无所获第四节工资3、本质: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二、工资的变动趋势
1、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1)、含义(2)二者关系
2、相对工资
3、各国工资水平的差异本章重难点问题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3、资本主义的价值增值过程。4、工资的本质。5、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本章学习要求本章进入对资本积累与再生产的分析。通过本章的学习,充分认识资本积累的本质与客观性,了解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掌握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第二节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第三节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一、再生产及其分类1、再生产的涵义: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2.再生产的结构类型:(1)从构成看: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价值的再生产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2)从规模看: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3)从方式看: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追加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生产要素)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技术、管理)二、简单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含义资本家将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2、分析简单再生产的意义
★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劳动创造的;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
资本家所积累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
★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需要。
结论: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扩大再生产及其源泉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1)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重新转化为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资本积累:剩余价值重新转化为资本,称为资本积累。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源泉源泉
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2、资本积累的实质(1)实质:通过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增殖资本,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2)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商品生产者以自己的劳动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并以等价交换的形式占有别人的商品。
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指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及其剩余价值的规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向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转变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然结果,没有破坏等价交换规律。3、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内因:利益驱动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外因:竞争压力四、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主要因素
1、在剩余价值量已定的情况下,积累量取决于积累与消费的分割比例。
2、在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与消费比例已定的情况下,影响积累量的因素有:第一节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劳动力的剥削程度(m')。劳动生产率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预付资本总量。第二节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一、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
1、资本有机构成从物质形态(Pm、A)技术构成资本构成反映决定
从价值形态(c、v)价值构成
(1)含义: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第二节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有机构成。用C:V表示
(2)有机构成的变动趋势:随资本积累的不段增进,有机构成提高。(3)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个别资本量的增大。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1)二者的含义第二节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积聚: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量。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资本集中:将已经存在的中小资本合并或联合为大资本。
竞争、信用是推动资本集中的强有力杠杆。(2)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第二节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联系:①通过资本集聚促使企业壮大成为大资本,从而有利于资本集中。②更快的资本集中则能够促使大资本更有条件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加资本积累的数量,从而加速资本的集聚。
区别:①增大个别资本的途径不同。积聚依靠自身积累,集中是社会资本的合并或联合。②资本集聚不仅增大自身且增大社会资本总量,资本集中只能增大自身不能增大社会资本总量;③资本集聚比资本集中的速度慢
第二节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二、相对过剩人口和失业问题
1、相对过剩人口的概念
2、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原因(1)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2)劳动力的供给增加。女工、童工的加入;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破产;第二节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中小资本家的破产。
正是由于需求减少、供给增加,于是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3、相对过剩人口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作用
(1)形成劳动力的“蓄水池”(2)对在业工人的压力第二节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4、相对过剩人口的基本形式(1)流动的过剩人口:周期性过剩导致的(2)潜在的过剩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3)停滞的过剩人口:没有固定职业的人5、相对过剩人口是失业问题的特殊存表现形式第二节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三、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化1、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一极是财富作为资本在资本家手里的积累,一极则是创造这些财富的无产阶级的贫困的积累。这就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2、贫困化问题(1)相对贫困化第二节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2)绝对贫困化四、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问题
1、一般意义上的贫困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
2、贫困问题的存在与演变与各个国家深层次的历史背景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内在和外在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第三节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一、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是导致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分离,积累货币财富,形成雇佣劳动力的过程。原始积累生产资料、劳动力分离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剩余价值资本积累
第三节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二、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原始积累是对小私有者的剥夺,资本积累又是对无产者与中小资本家的剥夺。资本积累生产力发展(基本矛盾加深)私有制被公有制取代过渡的客观物质条件:生产的社会化
主观条件:无产阶级的觉醒
本章重点难点问题1、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2、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3、有机构成及其变动趋势。4、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第四章资本循环与周转本章学习要求资本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才能增值自身。在前面考察直接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本章进入对资本主义流通过程的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从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统一的角度,全面认识、把握资本运动的特征、本质以及内在矛盾。通过分析资本的循环,掌握资本运动的连续性及连续运动的条件;通过分析资本的周转,掌握加速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和途径。第四章资本循环与周转本章教学安排第一节资本的循环第二节资本的周转第一节资本的循环一、产业资本循环(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1、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个阶段:购买阶段
AGWPm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1)购买Pm和A,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
(2)是资本运动的特定阶段
(3)购买阶段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形式2、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资本的生产阶段
PmW……P……W'A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1)生产m的阶段
(2)资本运动的特定阶段
(3)资本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形式
4、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资本的售卖阶段
W'-G'
(1)销售商品,实现m的阶段。这里的W'被称为商品资本(2)是资本运动的特定阶段(3)资本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形式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产业资本总循环公式:
Pm
GW……P……W'G'
A
结论: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阶段的统一;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第一节资本的循环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在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中,包含着三种循环形态即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循环是这三种循环形态的统一。
(2)
G-W…P…W'-G'.G-W…P…W'-G'
(1)
(3)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1、货币资本的循环:
G-W…P…W'-G'
特点:明确地表现了生产的动机和目的——追求剩余价值。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
片面性:价值增殖好象是货币本身具有的魅力。2、生产资本的循环: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P…W'-G'
·G-W…P
特点: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片面性:似乎生产目的是为生产而生产。
3、商品资本的循环:
W'-G'
·G-W…P…W'
特点:揭示了生产和消费的内在联系。
片面性:似乎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第一节资本的循环三、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
资本的不断增殖,是以资本的连续循环、三种循环形式统一地运动为条件的,具体条件如下:
1、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2、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第二节资本的周转一、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关系资本周转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联系:①循环是周转的起点和基础。②完成一次循环,也是完成一次周转。区别:①周转是反复的循环。②循环揭示资本怎样运动(运动的内容);周转揭示运动的速度。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二、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1、资本周转时间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构成资本的周转时间。
原材料储备时间
生产时间劳动时间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原材料、劳动力的购买时间流通时间
商品的销售时间
2、资本周转速度:即在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内资本的周转次数。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Un=u
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因此,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越短,一定时间内资本周转的次数越多、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则反是。第二节资本的周转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资本周转速度不仅与周转时间有关,而且与生产资本的构成有关(即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重)。1、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按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2、固定资本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1)含义及特征
以机器、厂房、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特点: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价值分次转移到产品中。(2)固定资本折旧(3)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a、有形磨损及其原因
b、无形磨损及其原因
3、流动资本
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特点:价值一次全部转移或重新创造到新产品中,随产品出售而全部收回。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①价值周转方式不同②周转时间不同③价值回收方式不同④实物更新方法不同5、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和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划分比较第二节资本的周转按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划分生产资本的组成部分按价值周转方式划分不变资本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固定资本原料、燃料、辅助材料流动资本可变资本工资第二节资本的周转四、预付资本总周转
1、含义及计算公式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预付资本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固定资本年流动资本年预付资本的周转价值总额+周转价值总额总周转次数=———————————————预付总资本第二节资本的周转(2)结论: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快慢取决于:
一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的速度。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越快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即年剩余价值量(M)就越多。
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1、年剩余价值(M):
一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
M=mn=m’vn2、年剩余价值率(M’)
M’=M/v或,年剩余价值率(M’)=m’vn/v=m’n本章重点难点1、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态的统一2、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基本条件3、循环和周转的关系。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意义。5、固定资本的精神磨损。第五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本章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认识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重点把握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形式下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把握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规律;认识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本章教学按排第一节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第三节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第四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一节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一、社会总资本及其运动
1、个别资本、社会总资本
个别资本:独立进行循环和周转的资本。
社会总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个别资本的总和。
2、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个别资本的运动包括:生产消费和资第一节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本运动。
社会总资本运动包括:①生产消费与资本运动;②个人消费与一般商品流通。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与核心问题
1、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或社会总商品资本。第一节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什么是社会总产品?(2)分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就是分析社会总产品(或商品资本)的运动。
G-W…P…W’W’g-w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第一节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再生产所需原各组成部分如材料、劳动力何卖出去如何买进来第一节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1、
从价值形态上将社会总产品分成三部分c、v、m。
2、从实物形态上并依据产品的最终用途,将社会总产品分为两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并将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生产资料部类(第I部类)和消费资料(第II部类)部类。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一、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假定条件
1、假定条件
2、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图式
根据以上假定,结合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给出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
Ⅰ4000c
+1000v+1000m=6000
Ⅱ2000
c+500v+500m=3000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
(1)图示的含义(2)需要分析的问题是:生产出来的价值
9000的社会总产品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够实现。二、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生产出的价值9000的社会总产品是通过交换得以实现的。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1、两大部类内部的交换:
Ⅰ4000c+1000v+1000m=6000Ⅱ2000c+500v+500m=3000
第I部类的4000c通过在第I部类内部交换得到实现。
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
第II部类的500v+500m通过在第II部类内部交换得到实现。2、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Ⅰ4000c+1000v+1000m=6000Ⅱ2000c+500v+500m=3000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
3、社会总资本简单在生产实现条件:
基本实现条件:
Ⅰ(v+m)=Ⅱc
派生条件:
Ⅰ(c+v+m)=Ⅰc+ⅡcⅡ(c+v+m)=Ⅰ(v+m)+Ⅱ(v+m)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
4、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的经济含义:
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按比例发展。
第三节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
一、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Ⅰ(v+m)>Ⅱc
Ⅱ(c+m-m/x)>Ⅰ(v+m/x)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扩大再生产的图式第二节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1)图示的含义
(2)需要分析的问题:价值9000的社会总产品怎样才能实现(价值补偿、实物替换)
第三节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2、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积累后的图式将m的一部分用于积累;假定第Ⅰ部类的积累率是50%,且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也是4:1;第II部类相应进行积累。
积累后图式为:第三节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
I4000c+400△C+1000v+100△v+500m/x=6000II1500C+100△C+750v+50△v+600m/x=3000
(2)通过交换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
一是两大部类内部的交换(第I部类的4400c在第I部类内部交换;第II部类的
800v和600m/x在第II部类内部交换。)第三节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
二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即第I部类的1100v和500m/x通过向第II部类交换实现;而第II部类1600c通过向第I部类交换实现。)(3)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基本实现条件:
Ⅰ(v+△v+m/x)=Ⅱ(c+△c)第三节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
派生条件:
Ⅰ(c+v+m)=Ⅰ(c+△c)+Ⅱ(c+△c)Ⅱ(c+v+m)=I(v+△v+m/x)+Ⅱ(v+△v+m/x)
(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经济含义: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两大部门之间,两大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按比例发展。第三节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
四、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
1、扩大再生产的类型
2、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1)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原因(2)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内涵(3)生产资料增长与消费资料增长的关系
第四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1、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的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货币的介入
3、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第四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矛盾。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1、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即时而激化、时而缓解。即基本矛盾尖锐程度的周期性。
2、周期的四个阶段
☆危机阶段
☆萧条阶段第四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复苏阶段
☆高涨阶段
3、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条件:固定资本的更新
★固定资本的更新为资本主义再生产摆脱危机提供了物质条件
★固定资本的更新为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下一次经济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第四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条件。三、二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1、危机频繁,在生产周期缩短;2、世界经济危机由非同期性转向同期性;
3、危机的严重程度降低,阶段性特征淡化
4、生产过剩危机与通货膨胀并存“滞胀”四、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本章重难点问题1、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3、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及三大交换关系。4、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含义。5、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4.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配本章学习要求:前几章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阐明了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本章进入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考察和分析。通过分析,掌握剩余价值的分配,了解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并着重明确利润、利息、和地租的实质。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配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第三节借贷资本和利息第四节资本主义地租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成本价格的形成
K=c+v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成本价格”形成后,m表现为K以上的增加量,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m转化为利润(P)。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2)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产物。(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利润与劳动的关系。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3、剩余价值率转化利润率(1)利润率
P’=m/C
(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
质:m’反映剥削程度,揭示剩余价值真正来源;P’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量:P’小于m’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3)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周转速度
☆不变资本的节省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问题的提出:
理论上: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与利润率的高低成反比。从而导致等量资本投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资在有机构成不同的部门不能得到等量利润率。
现实中:等量资本无论投资在哪个部门所获利润大致相等。
2、部门内部的竞争与社会价值的形成(1)部门内部竞争的含义(2)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
社会价值和部门利润率形成。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3、部门之间的竞争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1)部门之间竞争的含义(2)部门之间竞争的过程(3)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剩余价值总额平均利润率(P′)=——————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P
)=平均利润率×投入资本量生产部门不变资本
c可变资本
v剩余价值率
m′
剩余价值
m利润率
P′
食品工业7030100%3030%纺织工业8020100%2020%机械工业9010100%1010%合计2406060生产部门资本剩余价值
m剩余价值率m’平均利润率P’平均利润
P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之差食品工业10030100%20%20﹣10纺织工业10020100%20%200机械工业10010100%20%20﹢10合计3006060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4、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及其形成生产部门有机构成剩余价值商品价值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生产价格与价值之差食品工业70c:30v3013020%20120-10纺织工业80c:20v2012020%201200机械工业90c:10v1011020%20120+10合计60360360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K+P
2、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违背价值规律,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原因在于:(1)平均利润总额仍等于剩余价值总额。(2)生产价格总额仍等于价值总额。(3)生产价格随价值变动而变动。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四、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
1、平均利润率变动趋势(1)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原因
一是,有机构成提高——劳动力比重减少——剩余价值率和利润量减少
二是,有机构成提高——固定资本比重上升——剩余价值率和利润量减少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2)利润率的下降与利润量的上升并行不悖
2、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1)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与工资的下降(2)生产资料价值的降低(3)相对人口过剩(4)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一、商业资本
1、商业资本是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
(1)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中商品资本的独立化形式
(2)商品资本独立为商业资本的条件
★商品销售成为商业投资者的独立业务
★商业资本家必须有独立投资
G-W-G′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2、商业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积极作用:缩短资本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资本,加速资本周转。(作用发挥的前提:商业资本的数量必须保持在社会再生产需要的范围内)
消极作用:生产与消费脱节,造成虚假繁荣。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二、商业利润
1、商业利润的来源、实质
(1)商业资本家从事商品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商业利润。(2)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3)商业利润是通过商品的价格差额实现的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2、商业利润的量(1)商业利润从量上应等于平均利润。(2)商业平均利润是通过产业资本家与商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来实现的。
剩余价值总额平均利润率=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三、商业流通费用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生产性流通费用:由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继续有关的费用。
包括:运输、保管、包装等费用。
可以增大商品的价值。
纯粹流通费用:由商品价值形态的变化所引起的费用。
包括:店员的工资、广告费、办公费、簿记费、商品信息费。
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四、商业资本的周转
1、商业资本周转与再生产的关系(1)从长期来看,商业资本的周转取决于再生产的周期更新。
a、表面看来:
G-W-G′(代表买卖行为的更新)
G-W…P…W′-G′(代表再生产行为的周期更新)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b、制约商业资本周转的因素:生产、消费(2)从短期来讲独立于再生产之外因为:商业资本可以在一定时期和限度内不受消费的制约,实行商品囤积。信用的发展,又使商业资本不受自有资本量的限制,进一步促成了商品囤积,并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第二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但商业资本运动的前提:商品囤积不能超出社会再生产的承受能力。2、商业资本周转的作用(1)对平均利润率的影响(2)对商品销售价格的影响第三节借贷资本、银行资本与
虚拟资本一、借贷资本与利息
1、借贷资本(1)概念: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放給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是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2)借贷资本使同一资本取得双重存在,导第三节借贷资本、银行资本与
虚拟资本致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2、借贷利息与企业利润(1)借贷利息:借贷资本家凭借资本的所有权从职能资本家那里取得的剩余价值。
G-G′(G′=G+△G)
△G即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第三节借贷资本、银行资本与
虚拟资本
(2)企业利润企业利润=平均利润-利息。归职能资本家所有。
利息
平均利润
企业利润第三节借贷资本、银行资本与
虚拟资本(2)利息率
利息量利息率=×100%借贷资本量
利息率的变动取决于两因素:一是平均利润率水平;二是借贷资本供求状况。第三节借贷资本、银行资本与
虚拟资本二、信用制度、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
1、信用制度与银行(1)信用:商品买卖中延期付款或货币借贷活动的总称,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特殊运动形式。信用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第三节借贷资本、银行资本与
虚拟资本商业信用:概念:职能资本家之间用赊账的方式买卖商品时彼此提供的信用。工具:商业票据(商业期票、商业汇票)特点与局限性:银行信用:概念:银行或货币资本家以贷款方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产生后,形成了以银行信用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信用体系。特点:第三节借贷资本、银行资本与
虚拟资本(2)银行的产生及其一般职能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业务的特殊企业。是在商业信用及货币经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银行最一般职能:充当贷款人与借款人的中介。2、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第三节借贷资本、银行资本与
虚拟资本(1)银行资本及其来源
职能资本家闲置的货币资本
自有资本+存款货币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居民小额储蓄
(2)银行资本的特点
☆从存在形式上看:由现金和有价证第三节借贷资本、银行资本与
虚拟资本
券构成。☆从资本的运动来看,由银行信用和买卖有价证券的形式组成。
☆银行资本是职能资本。银行资本有相当一部分处于不流通状态(如存款准备金)。(3)银行业务第三节借贷资本、银行资本与
虚拟资本
负债
银行业务票据贴现
资产
抵押贷款
长期投资(4)银行利润第三节借贷资本、银行资本与
虚拟资本
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业务开支银行利润从本质上看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从量上等于平均利润。三、股份公司与股票
1、股份公司:由若干股东以入股方式筹集社会资本而形成的企业。
2、股票
第三节借贷资本、银行资本与
虚拟资本(1)概念:投资入股并借以取得股息的凭证。(2)特征:不可兑回性;风险性;流性性(3)股票价格: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股息=票面价值×预期股息率四、虚拟资本第三节借贷资本、银行资本与
虚拟资本1、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关系(1)虚拟资本: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人带来收入的资本。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方个人担保借款合同
- 交通肇事保险赔偿协议书
- 血液形态(学)专项考核试题
- 工-程-预-算-书封面
- 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
- 吉林省吉林2024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卷【附答案】
- 工程项目招投标的相关习题
- 学案地理(人教版2019)第一章 第一节 课时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
-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综合练习一-题目及答案
- 招聘工作人员笔试考务手册
- 2024年广东省公需课《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考试答案
- 一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 2024年北京市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
- JBT 14727-2023 滚动轴承 零件黑色氧化处理 技术规范 (正式版)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
- 轨道交通智慧车站建设技术导则
-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 DZ/T 0452.2-2023 稀土矿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铝、铁、钙、镁、钾、钠、钛、锰、磷及15个稀土元素含量测定 混合酸分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正式版)
- 叙事疗法咨询方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