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农村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课件电子教案_第1页
第九章 农村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课件电子教案_第2页
第九章 农村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课件电子教案_第3页
第九章 农村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课件电子教案_第4页
第九章 农村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课件电子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

农村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提纲第一节农村社会变迁第二节城镇化与农村社会现代化第三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四节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第一节农村社会变迁一、社会变迁的含义社会变迁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系统中的关系、结构和现象所发生的变化及过程。(一)社会变迁的内涵及类型社会变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结果,指社会变迁的事实状态二是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过程,涉及社会变迁的时间维度对社会变迁的分类1.社会进化与社会革命此分类的标准是针对社会变迁的性质而设定的,社会系统中发生的量变及过程也就是社会进化,或社会演化;如果社会系统发生质变,那就是社会革命。2.结构性变迁与非结构性变迁根据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为结构性变迁和非结构性变迁。结构性变迁是指社会系统内某种结构发生的变化,非结构性变迁是指一般社会现象所发生的变化。3.社会进步与社会退化从社会变迁的方向来看,社会变迁有社会进步(或社会发展)与社会退化之分。当社会变迁朝着人类社会前进、向上的方向发展时,就会出现社会进步;当社会变迁的方向是循环或回归到过去状态,那就是社会退化或社会退步。(二)社会变迁的形式与动力社会变迁的形式生活变迁:是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形所发生的变化。技术变迁:是社会中生产技艺、技能和手段的变化。制度变迁:是社会中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所发生的变化,社会制度的变化则在社会革命的范畴之中。政治变迁:是政治力量格局的变化,甚至政权更替。文化变迁:是社会文化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的变化过程。社会变迁的动力经济因素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人在社会变迁中具有重要的能动性观念的、非物质的因素所起的反作用(三)农村社会变迁及机制农村社会变迁的两重性表现在:一方面是变迁迟缓;农村社会变迁迟缓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村的封闭性和低流动性。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结构简单,可以发生突变。农村社会结构简单体现在农村是一种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农村社会变迁主要通过两种机制来实现:一是社会更替或社会继替机制;社会继替机制是指农村社会成员通过新一代更替旧一代而出现的社会变迁。二是文化演化机制。文化演化机制是指农村社会通过文化的演化而实现的社会变迁,农村社会结构虽变化较小,但乡村文化则是处于动态的演化过程之中。二、新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历程与特点(一)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变迁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变迁,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重要的农村建设实践方面: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1、土地改革1950年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平分地权,实现耕者有其田,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运用阶级斗争的方式和策略土地改革对农村社会变迁所产生的影响:第一,实现了农村土地的重新配置,消除了农村阶级阶层差别的根基,农村社会结构更加趋于均等化。第二,实现了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第三,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底层群众的命运,使广大贫下中农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得以大大提高。最后,土地改革的顺利推行对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新中国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互助合作化运动(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掀开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的序幕变迁过程(互助组

初级社

高级社)(1)互助组互助组是由农民自愿组成的相互帮扶的临时组织,对促进农户间相互合作有积极的作用。(2)初级合作社农户可自愿地将土地和大型生产工具作为入社条件,在合作社进行合作化生产经营,合作社根据入社的份额和劳动量来核算收入并分配收益。(3)农业高级合作社由于初级合作社在农户入社资金、生产资料、劳动与经营收入分配的关系等生产经营管理和实际操作上存在很多难题,自愿加入初级社的农户规模非常有限。政府为了扩大合作社的规模,便在全国农村广泛推行农业高级合作社政策。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农业生产资料公有制(集体所有)“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土地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集体所有。其中生产大队是基本单位,集体生产和分配主要在生产小队范围内进行。在农村管理方面,人民公社又是基层行政机关,管理着农村社会的公共事务。自上而下强制推行,违背了民众意愿和客观规律(二)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变迁安徽省小岗村的“大包干”(20世纪80年代初)突出体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1984年,农村人民公社制最后走向了终结。农村家庭承包责任改革恢复和确立了农户的土地使用权和自主经营权,从而可以使得广大农民能充分发挥家庭人力资本的作用,通过自己的创新和劳动,来提高家庭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变化农村经济的改善和变迁农村的政治经济关系的改善1992年后市场转型(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和进城打工)农村社会的市场转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农村劳动力通过外出流动和进城打工,实现了家庭农业与兼业相结合,由此提高了家庭经济收入。三、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改革的经验(一)发展与滞后的并存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改革进程,农村发展的经验和滞后原因可以总结为:首先,在改革开放前,农村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和社会改革,既解决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基本问题,而期间又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温饱问题。其次,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快速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二)经验与教训的并具成功经验在农村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化改革、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市场化改革等农村社会的系列改革过程中,农民、农业和农村社会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表明这些系列改革对促进“三农”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效应。从这些改革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公平,二是合作,三是自主,四是开放。失败教训首先,“一刀切”的政策安排和统一的制度模式违背了因地制宜、自主发展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对农村发展有不利影响。其次,过多的政治干预影响和约束了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最后,国家非平衡的投资策略导致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出现失衡。第二节

城镇化与农村社会现代化一、城镇化与农村社会发展(一)城镇化及其意义城镇化是指人们的职业向非农业转移、居住向城镇聚集、生活方式向现代城市模式转变的一种社会变迁过程。城镇化主要包含这样几层意义:一是人口意义。城镇化的人口意义表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构成和关系。人们通常用城镇化率或城镇化指数来反映一个社会的城镇化状况,也就是城市人口在一个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二是地理意义。城镇化的地理意义是指人们的居住空间向城镇的集中化,即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向城镇的聚集过程。地理意义上的城镇化,主要反映社会居住格局或居住空间的变化过程和趋势。三是社会与文化意义。作为社会变迁的一种形式,城镇化实际包含更为丰富的社会与文化意义。城镇化的社会意义主要包含:(1)社会结构的变化,即城市社会在社会结构中占主要地位;(2)产业和职业结构的变迁,工商业及与城镇发展相关的非农职业成为主导性产业和职业构成;(3)生活方式的变迁,城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即人们的社会生活建立在分工而非自给自足的基础之上;(4)文化及价值观的现代化,城镇化不仅是人口、空间和经济活动的城镇化,而且包含了社会文化及价值观的现代化。(二)城镇化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一,在社会结构变迁上,城镇化过程将推动农村实现质的飞跃和发展。第二,在社会功能的演变上,城镇化将会提升农村发展的要素。第三,在人的发展方面,城镇化为农村居民和农民创造更多的、全新的发展机会与空间。最后,在文化发展方面,城镇化将会促进农村文化及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三)乡村的集镇化

乡村集镇化的发展路径其实适合较多地区的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推进乡村集镇化需要把握和解决好几种关系:首先,农村建设与集镇或小城镇建设的关系。其次,基础设施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关系。再次,内生型发展与外推型建设的关系。最后,产业发展与集镇建设的关系。二、统筹城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是通过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镇与农村的统一协调发展。(一)乡村生活方式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变迁实际为城镇化的精神实质,并非只有人口都集中在城市才为城镇化,当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走向现代化时,实际上也能实现城镇化。走乡村生活方式的城镇化道路对中国来说,是一条既经济又有效的发展路径。一方面,乡村生活方式的城镇化从实质上解决了乡村人与社会的发展问题,即实现了乡村社会现代化和城镇化;另一方面,乡村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模式不需要人口在地理和空间位置上进行大幅度移动,这可在较大程度上缓解大量人口迁移给城镇发展带来的压力,从而大大降低发展的成本。当前,在适当的农村地区推进乡村社会生活方式的城市化,需要重点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公共品的投入和公共设施建设问题。二是农村文化教育发展问题。三是乡村社会的公共管理问题。(二)城乡一体化道路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依然滞后,且城乡差距有拉大趋势,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首先,农村居民没有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待遇,公共财政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福利在城镇与乡村之间形成鲜明的差别,农村远少于城镇。其次,城镇社会的发展对农村居民发展的排斥。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就业机会基本排斥农村户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国家的公共财政投入更多集中在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上,而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上投入较少。三、农村社会现代化

(一)现代化及其意义广义的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自近现代以来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狭义的现代化主要指人们生产生活中的行动在现代社会的更新和转变。现代化最为突出、最为重要的意义就在于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现代化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为高度分工的城镇化生活方式。人的现代化是指社会成员具有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精神品格和能力素质。一方面,人的现代化受社会发展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现代化发展程度越高的环境里,人更容易得到现代化的熏陶。另一方面,人的现代化取决于现代化的教育。现代社会通过加强人的教育和专业训练,使人的素质和能力普遍得以提高。(二)农村社会的现代转型农村社会的现代转型主要指在维持农村实体存在的同时,让农村社会具有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或得到现代化的发展。农村社会的现代转型还将依赖于人的现代转型,即农民的现代转型。(三)农村社会现代化的途径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农村现代化的主要实现途径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就是通过工业向城市的集中,使得城市和工业发达起来,由此将农村劳动力集中到城市,从而实现农村的城市化。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新的农村建设主要是指在新的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去推进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新农村之为“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新结构、新功能、新主体。新结构是指新的生产结构、新的社会管理结构、新的行政管理结构、新的知识和观念结构。新生产结构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农业为基础的综合经营;农村社会管理与行政管理基本是不分的,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发展农村最基本的公共事业,实现社会管理与地方自治的合理分工及有效合作。新的观念与知识结构是指更新农村社会成员的文化和知识结构,促进人的现代化。新功能主要指农村社会结构的功能转换或更新,功能转换主要包括:第一,农村生产组织从以供给为主的功能转向供给与需求满足相结合的功能。第二,农村基层政府功能更新,基层政府和公共机关的功能从管理为主转向服务和管理相结合。第三,农村社会组织自治功能的提高。农村作为一种农村居民共同生活的社区,需要发挥社区组织在农村生活的自治功能。新主体是指农村社会主体的结构得以转型和重新整合,实现农村社会主体的现代化。目前,农村社会的主体主要由以下几类构成:一是在村农民二是“两栖”农民三是非农职业者四是不在村的农村人五是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非劳动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时代背景现代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既是一种社会变迁的趋势,又是重要的时代特征。这样一种大的背景特征,其影响具有普遍性和不可回避性。中国现实背景农村社会发展是现代化过程及趋势的必然要求,传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基本的方向就是向现代的转变。经济与社会在快速增长和转型的同时,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乡隔离的格局越来越突出和固化。知识背景学者认为“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村内生力量的衰落,而中国又不可能走完全城镇化道路,于是,他们主张通过新的乡村建设,来提高农村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路径的分析在新的历史时期,要顺利地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选择两条路径:一是发展路径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当代农村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建设新农村就需要选择和经历发展的路径,即要走能够引导农村不断向前发展的道路。二是更新路径通过引入建设性力量,来改变农村现状,解决问题。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中国经验来分析,可概括出这样几个典型路径和模式:第一,乡村工业化的路径和模式。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人均耕地少。通过乡村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乡村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了工商业化。典型:“苏南模式”第二,乡村集镇化的路径和模式。这一模式适合中西部地区的偏僻和贫困地区。在这些地区,可以通过政府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向集镇集中的方式,并通过土地流转、社会保障和基础教育等制度安排,实现农村资源的再整合,从而达到乡村集镇化。第三,“美丽乡村”建设路径和模式。这一新农村建设路径和模式适合于以农业为主的平原农村地区和拥有特色资源的农村地区。通过增加公共设施和公共品的投入,改善生活环境和管理体制,实现居民的现代化。在有特色自然或人文资源的农村地区,可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开发和利用特色资源,发展乡村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旅游业,同样能带动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一)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央财政支持在全国农村建设“村村通”工程。中央财政还支持建设起农村电网和通信工程。在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方面,中央财政也加大了投入,全国农村的小学校舍、村医疗诊所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的建设。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地方政府在农村村容整治方面也逐渐加大财政投入。(二)新农村的民生建设在新农村民生建设方面,中央政府推进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其中主要包括:(1)2006年起全面免除农业税费(2)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补贴政策(3)农机补贴政策(4)“家电下乡”政策(5)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政策(6)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三)新农村的民主建设村民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由民主选举而产生,村民自治组织由村民直接选举出来的村委会主任和委员组成,村党支部也根据党章在党内通过民主选举而产生。在农村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方面,农村居民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生活中的事务能够自主决策、能参与村庄内部生活中的共同事务的决策。在农村民主监督方面,新农村建设广泛推行了“村务公开”措施。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力量1、政府的力量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是主导的力量,发挥领导性和引导性的作用。首先,政府需要通过制度和政策创新,为农村社会发展排除体制机制障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其次,政府需要通过财政投入,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设施建设和民生建设。最后,政府需要领导和引导新农村建设。2、市场的力量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促进农村经济的新发展,就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