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物理教学体会苏州一中物理组.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课程功能的转变传授知识.新课程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一、新教材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科学课程中的作用科学探究是一类教学活动,也是一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探求精神是与生俱来的。科学教育应该保护并发扬青少年的探究精神。科学探究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提出)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
.教材中探究分三类
第一类:完整探究带有“探究”两字为标题的探究课,分别为:(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3)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4)探究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5)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涉及所有或大部分的要素的探究称为“完整的探究”,而只涉及少数要素的探究称为“部分的探究”。科学探究不全是实验探究,也可以是没有实验的理论探究。通过自己的探索,变未知为已知,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科学探究。.第二类:局部探究虽然没有“探究”两字,但具有探究要素。例如,必(1)P10讲质点时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实际物体的运动是复杂的,如果物体都是一个个只有质量、没有大小的“点”,问题就简单了。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做这样的“点”呢……例如必(2)P58(潜移默化为后面第一宇宙速度的学习埋下伏笔)思考与讨论:驾驶员与座椅间的压力是多少?
地球可以看做一个巨大的拱形桥,桥面的半径就是地球的半径。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速度大到一定程度时,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零?这时驾驶员与座椅之间的压力是多少?……(探究式学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论证、以及评估、交流与合作).例如必(1)P56强相互作用的引入说一说: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探究式学习――提出问题)例如必(1)P66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材的不同写法代表了不同的教学理念
原来的教材-侧重验证图示为橡皮条GE在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沿着直线GC伸长……所以力F等于F1和F2的合力。在力F1和F2的方向上各作线段OA和OB,使它们的长度分别表示力F1和F2。以OA和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对角线OC表示出来。.新课标教材-侧重探究图甲表示橡皮条GE在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下,沿着直线GC伸长……所以力F等于F1和F2的合力。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合力F与分力F1、F2有什么关系?探究时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几个力的方向是沿着拉线方向的,因此要把拉线的方向描在木板的白纸上。2.几个力的大小由所挂砝码决定,用力的图示法在纸上画出表示几个力的箭头3.怎样表述合力的大小、方向与分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建议用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连接,也许能够得到启示4.得出你的结论后,改变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重做上述实验,看看结论是否相同探究性的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结论是未知的。这样就增加了实验的难度。教材在适当环节给出提示,帮助学生沿正确的方向前进,但又不直接给出结论,以保持学习的探究性。.第三类:理论探究从教学活动的角度讲,高中物理中的科学探究不全是实验探究。教材安排了几个典型的、没有实验活动的科学探究,例如必(2)P14—16第五章第五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必(2)P49—51第六章第六节“探究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等。对于不涉及实验的探究活动,教材也关键处用提示的方法,既使学生能够不太困难地走下去,又保持了教学内容的探究性。.探究教学理念为的是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深刻领悟科学本质。这样的目的,只通过少数几堂课,少数几次实践,是不可能达到的。应该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必须把探究式教学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去,用探究式教学的理念改造传统教学。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可以是每堂课安排部分探究要素让学生体会。比如某节课主要是安排如何提出问题的;另一节课安排如何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假说的;实验课上安排如何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等等。完全可以做到不多占用课时,切实贯彻探究式教学。至于综合性的探究活动可以放到课外实施,仍然是必要的。科学探究的活力在于每个具体的探究都与另一个不一样,它不是僵死的教条,无论是科学研究中的探究还是科学课程中的探究,都是这样。因此,教材中不追求某种探究的“模式”。.二、新教材加强了实验的教学新教材加强了实验的教学,体现之一是它把实验与其他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不再规定所谓的“必做”实验。凡是《课程标准》做出:“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要求的,教材都安排了学生实验。新教材没有对实验的具体做法、使用的器材等做出硬性的规定。这样就可以使师生因地制宜地进行实验教学,便于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法,有利于实验设计的教学,使师生更注重实验中的科学思想,而不是背诵实验的器材、步骤等条文。新教材尽可能地对同一个实验推荐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供师生选择,例如必(2)P39—40第六章第三节探究平抛运动特点的实验教材推荐
“参考案例(有3种方法)”等。.新教材中实验分四类。第一类:节的标题中有“实验”二字的共4个,分别为:(1)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2)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3)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4)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全体学生都必须完成的。这些实验的规模比较大,而且多是定量的,一般要用时较长,需两课时左右才能完成。第二类:节中的“实验”栏目也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的,但多是定性的实验,可以做随堂实验处理。第三类:“演示”栏目“演示”栏目也是实验,往往由于器材等原因,只能由教师做给学生看,但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努力让学生动手操作,做随堂实验处理。.对新教材实验的处理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原理、重方法、重探究过程,二是学会选择器材.第四类:“做一做”栏目此类实验,但大多属于拓展性内容,其中有的器材不一定是各校都有的,有的器材则可用日常用品代用。这些实验可根据具体情况在课下选做。这些实验尽管不要求每个都做,但教学中应该在宏观上有所规划,总体上安排若干个,有要求、有检查,而不要一概不做。.三、新教材加强了学生的活动加强教学的交互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教改的一大任务。“改变学习方式”的核心是让学生不做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这里说的探索当然包括常说的科学探究,但不限于此,学生的活动也不限于实验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主动地动脑、动手,发生疑问、进行思考、动手操作,相互讨论,等等。新教材“演示”栏目和“实验”栏目里只写用什么器材、进行什么操作、注意观察什么,而几乎都没有把实验的现象写出来,更不写由此得出的结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练习观察,并从观察中自己得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观察与推理的能力,而且会逐渐形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不做思想的懒汉。.新教材中有“思考与讨论”栏目,它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学中千万不要为了赶进度而用一两句话把结论告诉学生。例如必(1)P30第一章第五节图1.5-3的思考与讨论,教学目的是介绍v-t图象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的关系,但这里不是由教师正面讲述,而是从一个问题出发,即从直线的倾斜程度出发,进行讨论。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勤于思考、勇于质疑的习惯。例如必(1)P15,第一章第二节的“思考与讨论”要求学生从一个实例出发思考矢量相加的法则,学生可能不大容易说出完整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没关系,说不出来也不要告诉他们,学生只要结合实例认真考虑了,即使说不出来,也一定会有某种程度的领悟。在教材的安排上,这时还不要求学习矢量相加的法则,这个法则要在以后接触更多的矢量之后才正式学习,但这里的思考会埋下一颗种子,到适当时刻就会萌发。.例如必(1)P40—42公式x=v0t+at2/2的得出:老师拿来了一位往届同学所做的“探究小车的运动规律”的测量记录(见下表),表中“速度v”一行是这位同学用某种方法(方法不详)得到的物体在0、1、2……5几个位置的瞬时速度。原始的纸带没有保存。位置编号012345时间t/s00.10.20.30.40.5速度v/(m·s-1)0.380.630.881.111.381.62以下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老师:能不能根据表中的数据,用最简便的方法估算实验中小车从位置0到位置5的位移?学生A:能。可以用下面的办法估算:
x=0.38×0.1+0.63×0.1+0.88×0.1+1.11×0.1+1.38×0.1=……学生B:这个办法不好。从表中看出,小车的速度在不断增加,0.38只是0时刻的瞬时速度,以后的速度比这个数值大。用这个数值乘以0.1s,得到的位移比实际位移要小。后面的几项也有同样的问题。.学生A:老师要求的是“估算”,这样做是可以的。老师:你们两个人说得都有道理。这样做的确会带来一定误差,但在时间间隔比较小、精确程度要求比较低的时候,可以这样估算。要提高估算的精确程度,可以有多种方法。其中一个方法请大家考虑:如果当初实验时时间间隔不是取0.1s,而是取得更小些,比如0.06s,同样用这个方法计算,误差是不是会小一些?如果取0.04s、0.02s……误差会怎样?
欢迎大家发表意见。推导:用v-t图象导出匀变速运动的位移公式(P41).四、新教材比较注意思维的逻辑性物理学是一门成熟的精密科学,实验事实是它的基础,逻辑关系构成了它的理论结构,两者缺一不可。新教材在可能的程度上按物理学本来的面目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看到,这是人类三百多年来创造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学科,它满足了人类的求知欲,它为我们奠定了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例如必(2)P48,关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问题,本来可以只从小球在水平桌面运动时的受力体验出发,得知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力的方向,由此推断一切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但是,这个思路是从少数几个实例得出一般性的规律,有可能是以偏盖全,得出的结论并不可靠。我们不应该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形成这样的思维习惯。教材中则是利用加速度和矢量运算的知识,在普遍情况下得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这样得出的论断才具有一般性。在这之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的物体受力方向,也才具有一般性。.例如必(1)P78—79:在实验研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它受力的关系时,几次实验的a-F直线都不会完全经过原点,但会十分接近原点。当然可以采用更精密的实验手段,但那时我们对精确度的要求应该更高,于是它还不会完美地经过原点。适当的时候就要敢于相信,真正的自然规律应该是a∝
F。在谈到伽利略把沿斜面下滑物体的运动规律外推到自由落体时,牛顿在把作用于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推广到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地面物体,甚至推广到任何物体之间时,以及在确定物体动能的表达式时,教材从思路到行文都做了类似的处理。
人类的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不是通过演绎得来的,单纯的演绎不能得到新的认识。普遍性的规律也不是通过简单的归纳得来的,归纳得出的结果只适用于跟原型一致的场合。猜想与假设是人类对自然规律某些特征所持的信念,这些才是创造性思维中最活跃的因素。过去我们关于科学精神的教育主要是辛勤与严谨,这两方面的确是不可缺少的。新教材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这种活力不限于物理学的研究和学习,它会表现在学生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五、新教材在很多地方利用了极限的概念在现代科学中,静与动、曲与直、变与不变、部分与整体等辩证关系,都需要用极限的思想去理解。这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对于这个思想方法,教材的宗旨是“渗透”。在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变力做功、曲线运动方向、重力功与路径无关、向心加速度等多处反复出现,让学生逐步熟悉和适应。
例如必(1)P18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渗透“极限”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一般说来,物体在某一时间间隔内,运动的快慢也不一定是时时一样的,所以由(1式求得的速度,表示的只是物体在时间间隔Δt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称为平均速度显然,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为了使描述精确些,可以把Δt取得小一些。物体在从t到t+Δt这样一个较小的时间间隔内,运动快慢的差异也就小一些。Δt越小,运动的描述就越精确。可以想像,如果Δt非常非常小,就可以认为表示的是物体在时刻t的速度,这个速度叫做瞬时速度.例如实验:测速度——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必1P23)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在图示的例子中,测量后计算得出的是D、G两点间的平均速度。如果速度变化得不很剧烈,我们又不要求很精确,用这个平均速度粗略地代表E点的瞬时速度,也未尝不可。然而,如果把包含E点在内的间隔取得小一些,例如图中的DF,那么根据D、F两点间的位移Δx和时间Δt,算出纸带在这两点间的平均速度,用这个平均速度代表纸带经过E点时的瞬时速度,就会更准确。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例如必(2)P33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如图6.1-4,过曲线上的A、B两点作直线,这条直线较曲线的割线。设想B点逐渐向A点移动,这条割线的位置也就不断变化。当B点非常非常接近A点时,这条割线就叫做曲线的切线。有了切线的概念,我们就可以说: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例如必(1)P47做一做:通过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墙前落石.探究:怎样计算变力做的功?(必2,P16)计算变力做的功学习向心加速度方向和大小时用到极限概念向心加速度方向和大小(必2,P50).六、新教材涉及了斜抛运动、弹性势能的表达式、普遍的曲线运动等内容,不能认为新教材比过去的教材要求高了过去课程的着眼点在“知识点”,教学大纲没有把斜抛运动写在上面,教材就不能涉及斜抛的问题。《课程标准》要求与过去不同:“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也就是说,新课程对“方法”给予了更多的注意,对于方法的载体,即知识,没有苛刻的限制。教材在研究了直线运动后,把抛体运动当做一个实例,目的是讨论在平面中应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性方法。在研究抛体运动时,指出了它与直线运动问题的不同之处,即需要在x、y两个方向上分别做出受力分析、在两个方向上分别应用牛顿定律和运动学的规律。对于抛体运动在两个方向上运动的具体规律,则不像现在的课程那样强调,对于平抛与斜抛两种运动,也不刻意区分。当然,在具体的例子中,用得比较多是还是平抛。第五章第五节[必(2)P14-16]“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学习E=kx2这个关系,而是让学生经历一次探究的过程。至于一般曲线运动的介绍[必(2)P54]也是在于它的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在更一般化的条件下比较深入地认识匀速圆周运动。不宜说新课程的要求比过去高了还是低了;应该准确地说,新课程与过去课程的侧重点有区别。.七、新教材体现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课程目标新教材不求以“简明、轻快”的方式给出知识的结论,而是在展现知识的同时,也把得到知识的过程适当展现给学生。关于得到知识的过程,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另一方面是历史上人类认识某一规律时科学家群体的活动过程、思维过程。例如第二章第一节[必1P34]“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材的思路如下。通过实验忠实记录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时,时间与对应的速度的数据↓作出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发现存在着这样一种运动,它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发现直线v-t图象所代表的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给出匀变速运动的定义↓通过图象一般性地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得出v=v0
+at这段教材虽然不与人类对此问题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但对于作为个体的人,它却是一个学习、认识科学规律的好例子。它强化了从实验得出规律的一般性过程,练习了用图象分析问题的通用方法,逻辑线索清晰。它体现在价值观及科学过程、科学方法上有较高的教育价值。.(3)通过实验“得出”矢量的加法[必(1)P66]
怎样找出Δv?(5)通过“说一说”深化矢量相加的法则一个物体的速度v1在一小段时间内发生了变化,变成了v2,你能根据v1、v2,按照三角形定则,找出变化量Δv吗?[必(1)P69]
(6)矢量概念的进一步运用[必(2)P50]
(1)通过位移初步接触矢量[必(1)P15]
指出特点:大小、方向通过实验研究力的合成的法则通过位移了解矢量在向心加速度的学习中运用矢量概念(2)通过思考与讨论“领悟”矢量相加的特殊规律[必(1)P15]
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中发,向北走了40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m,到达B点……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结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吗?(这时还不要求得出这个法则,但要思考)(4)给出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P66]
强调两点:有大小和方向,平行四边形定则例如矢量的教学――不要“一步到位”.教材在其他一些地方,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重力势能的引入、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加速度与物体受力及物体质量的关系等等,出发点都是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方面的课程目标。教学中不要为节省时间把学习过程简单化。例如章前富有针对性的名人语录都能画龙点睛地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例如第七章第四节[必(2)P73]
学过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后适时引用的李政道关于物理规律普适性的话语。第七章第一节[必(2)P65]梁启超关于科学与艺术关系的见解,以及绪言“物理学与人类文明”引用的庄子的话,读起来都有震憾的感觉。.八、教材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科学技术社会(STS)”是近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教育中的一个潮流,它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而不是科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例如,在第一章第三节[必(1)P19]学习速度时,介绍了车辆速度的提高与城市发展及军事思想的关系。在第七章第五节[必(2)P77]学习万有引力与航天时,请学生对某些国家打算将外层空间军事化的企图发表意见。在讨论伽利略、哥白尼的思想时把它们放到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中去看,以及多处讨论了环境、资源等问题。在涉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时,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学生提出有很高价值的意见,也不宜过多地评论学生见解的对与错。.九、新教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新教材还注意了学科的开放性,即物理学尽管是成熟的科学,但它仍然不能为一切问题找出答案,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提出了。例如在物理2的最后,关于时间和空间到底是什么、关于黑洞的探索,以及最后的问题:“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哪一种更广泛理论的特殊情形呢?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其目的都不在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什么了解,不过是让学生感到,我们不会终极一切真理。教材的开放性涉及我们对教材在课程中的角色的认识。多年来,大家都有一种心理,认为课本上的每一句话(除星号内容和小字内容外)都应该学懂,课本外的任何知识都没必要深究。现在的课程理念则认为,课本与实验室、图书馆、报刊和电视等大众传媒、周围的人群等都是课程资源,课本只是其中之一。尽管课本十分重要,但它不是惟一,不要把课本奉为圣经。只有课程标准才是国家颁布的法规性的文件,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应该以课程标准为准。
.新教材中设有很多栏目,各自要求不同。“思考与讨论”、“实验”、“演示”都是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如果隔了过去,教学难以继续。“说一说”、“做一做”属于扩展性的教学内容,它们与“科学漫步”、“科学足迹”、“STS”等栏目一样,如果不学,虽然对充分实现课程目标会有妨碍,但不致影响教学的继续,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
新教材栏目大多是开放性的:新教材中“说一说”、“做一做”、“课题研究”这些栏目大多是开放性的,并没有确定的要求。例如第三章第一节[必(1)P56]在学过电磁相互作用后,提出了“说一说”中的问题:既然质子带正电,原子核中的质子应该互相推斥,但它们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可能是什么原因?
第四章第五节[必(1)P88]
大力士与别人“掰腕子”的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解释,都会有道理。多数学生实验都提出了几个案例,由学生依具体情况选择;书后推荐课外读物等,都是教材开放性的表现。.1.位移符合使用混乱位置、位移的表达较混乱,新教材必修(1)开始使用x表示位置,位置变化用Δx,从必修(1)第25面后又开始使用X表示位移,必修(2)第4面书写功的公式:W=Flcosa,又用表示位移.事实上,位置变化就是位移.既然是位移,尽量要用统一符号表示.符号的统一,便于交流,建议使用S表示位移。x、y表示位置坐标十、新教材中的疏漏2.加速度新教材必修(1)第29面,对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建议将加速度定义为:“……变化量……”.中的量字去掉3.滑动摩擦力新教材必修(1)第62面,对滑动摩擦力的定义“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动的时候,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建议改为:“……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4.标量
新教材必修(1)第69面对标量的定义:“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叫做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中也有属于标量的物理量,如电流,但其求和时是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建议标量的定义改为:“不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和,须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叫做标量.”5.牛顿第一定律新课标教材必修(1)第73面,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叙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教材的这种表述很容易让学生误解为力原来就作用在物体上,不知什么时候,这个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建议改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6.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26面“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方法中‘重物的质量用天平测出’……”应为多余,本实验不需要测重物的质量。.7.牛顿第二定律中加速度的方向
新课标教材必修(1)第79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叙述为:“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用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建议牛顿第二定律的叙述改为:“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8.万有引力定律中的方向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70面,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叙述为:“自然界中如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建议万有引力定律的叙述改为:“自然界中如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方向在两物体的连线上。”9.教材内容要保持一致新课标教材必修(1)第46面,对于重力加速度数值的使用有这样一段叙述:“一般的计算中,通常取g=10m/s2;本书中,如果没有特别的要求,可以取g=10m/s2.”而在本书第91面的例题中得F阻=67.5N”,其中67.5N是在计算中取g=9.8m/s2而得,例题中并没有特殊说明.因此建议g取10m/s2进行计算,将F阻=67.5N改为F阻=75N..让知识与生命共生教育必须唤醒、开发、提升学生潜能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知、情、意三方面的发展教育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独特的发展教育必须促成每个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爱因斯坦说:“什么是素质?就是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忘不了的,才是素质!”我们理解这里的“素质”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是构成科学素养的要素。新课程在这方面体现的较为突出。回顾物理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在每一次获得重大突破的前夜,老一辈物理学者,都是由于过于精通、圄于经典,而无法取得成就。相反,年轻一辈学者由于对经典理论的浸淫不多,才能突破思想禁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所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忘掉“束缚学生创造力”的知识,留下能力素养,可能是这次课改的我们还没有领悟到另一层深义。.教师使用教材的三个层次用教材处理教材教教材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教师教学设计的三重境界悟其渔性授人以渔授人以鱼第一境界(知识和技能)第二境界(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第三境界(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2006..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2023/1/92023/1/9Monday,January9,202310、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2023/1/92023/1/92023/1/91/9/20239:44:51PM11、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2023/1/92023/1/92023/1/9Jan-2309-Jan-23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2023/1/92023/1/92023/1/9Monday,January9,20231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2023/1/92023/1/92023/1/92023/1/91/9/202314、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09一月20232023/1/92023/1/92023/1/915、比不了得就不比,得不到的就不要。。。一月232023/1/92023/1/92023/1/91/9/2023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2023/1/92023/1/909January202317、做前,能够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2023/1/92023/1/92023/1/92023/1/9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