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体翻译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e297a9ac001aeb72ef70fcf7613eacd/6e297a9ac001aeb72ef70fcf7613eacd1.gif)
![不同文体翻译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e297a9ac001aeb72ef70fcf7613eacd/6e297a9ac001aeb72ef70fcf7613eacd2.gif)
![不同文体翻译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e297a9ac001aeb72ef70fcf7613eacd/6e297a9ac001aeb72ef70fcf7613eacd3.gif)
![不同文体翻译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e297a9ac001aeb72ef70fcf7613eacd/6e297a9ac001aeb72ef70fcf7613eacd4.gif)
![不同文体翻译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e297a9ac001aeb72ef70fcf7613eacd/6e297a9ac001aeb72ef70fcf7613eac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版笔记(3)第三部分:不同文体翻译
散文翻译
一、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文学中常见的体裁,它选材广泛,结构灵活,表现手法多样,如叙事!抒情!议论等,主要特点是:体物写志,行散神聚。“形散“是指散文运笔如风,不拘形式,清淡自然;“神聚”指意旨明确,紧凑集中,既散得开,又收得拢;既有豪放的特色,又有清幽的特征。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里饱含着果汁一样(巴乌斯托夫斯基语)。优美的散文艺术性在于新颖的构思,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像,简洁精粹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意境"散文也常常被比作小而境界深邃的园林。作者运笔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字斟句酌,环环相扣,使读者浮想联翩。文论家刘勰说道:“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由此可见散文贵在以巧取胜,以巧妙的语言、巧的意境来打动读者,给读者以最大审美愉悦。既然散文有丰富的艺术魅力,那么它的审美效果又如何在译文中传达呢?俄国著名翻译家吉加切奇拉泽在《文艺翻译与文学交流》一书中谈到文艺翻译的总的指导原则时认为:“理想的文艺翻译首先是在艺术上,而不是在语言上和原文一致。即使达不到这一目标,也应全力以求,离目标越近越好”。在加氏看来,作家的思想表现在文字形象以及一定的语调和节奏结构上,每个句子由若干语调、意群或若干句素组成,它们的意义合构成句子。因此,他认为文艺翻译的过程也应当根据上面的模式进行。不过译者不能机械地重复创作过程的所有阶段,译者应努力把通过文字形象表达的原作的思想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当然同时要有兼顾文学文本所特有的语调、节奏和句构特点,作为文学翻译形式之一的散文翻译,自然也要求译者在传译过程中,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语流!节奏和句子结构等语义信息,更应着重传达原文的艺术神韵,以使目标读者在读译文时可以获得和原文读者读原文时同样的语义和美学的双重享受。
二、散文英译
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
(一)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
从理论上说,英语语言与汉语语言相比,英语句子“常常是环扣相嵌,盘根错节,句中有句”,也就是所谓的“楼房建筑法”(architecturestyle)。而汉语以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等短句居多[4](P48-49)。可见,在汉英翻译中,使用英语长句是理所当然的,也是符合语言规律的。
但在张先生英译的散文中,英语短句却屡见不鲜,正是这些短句的使用,形成了张先生译文“质朴”的风格。在《差不多先生》(Mr.About-the-Same)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Mr.ChaBuduohasthesamephysiognomyasyouandI.||Hehasapairofeyes,butdoesn’tseeclearly.||Hehasapairofears,butdoesn’thearwell.||Hehasanoseandamouth,butlacksakeensenseofsmellandtaste.||Hisbrainisnonetoosmall,butheisweakinmemoryandsloppyinthinking.(P18-26)
译文句子多为简单句和并列句,译文干净、利落,通俗易懂,给人一种清爽自然之美,而没有盘根错节之迷惑。
(二)用词简单、通俗
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时,很少使用生僻词(bigwords),主要使用普通的形容词、副词和动词等,以达到言简意赅。例如:
1.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差不多先生传》Hisbrainisnonetoosmall,butheisweakinmemoryandsloppyinthinking.
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背影》Hishandsheldontotheupperpartoftheplatform,hislegshuddledupandhiscorpulentbodytippedslightlytowardstheleft,??Incrossingtherailwaytrack,hefirstputthetangerinesontheground,climbeddownslowlyandthenpickedthemupagain.
3.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Ifswallowsgoaway,theywillcomebackagain.Ifwillowswither,theywillturngreenagain.Ifpeachblossomsfade,theywillfloweragain.But,tellme,youthewise,whyshouldourdaysgobynevertoreturn?
从以上的摘录我们可以看出,张先生翻译的风格用词方面朴实无华,对保存原文风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修辞上力求通俗易懂
一般说来,散文中修辞格用得相当少。但张培基先生在翻译中对于这一小部分语言要素也不忽略,认真处理,使译文没有生硬的感觉。例如:
1.他也说我一天不写文章第二天就没有饭吃。———《朋友》(借代)
HealsosaysthatIwouldhavenothingtoliveononceIshouldlaydownmypen.
意译法处理该句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如直译为“havenoricetoeat”,一定会引起歧义,让人费解。
2.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笑》(明喻)
Thecrescentnewmoonlookedasifhangingonthetipsofthetrees.
译文仍然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翻译原文的比喻,但却转移了喻体,“弓儿似的”如果直译成bow-like,看似形象,但不符合英语对新月的描述习惯,译文将比喻落在了动作上,形象地再现了“新月挂树梢”的样子。
3.木匠老陈那时不过四十岁光景,脸长得像驴子脸。———《木匠老陈》CarpenterLaoChenwasthenonlyaboutfortyyearsold,withalongishfacelikethatofadonkey??
此句采用直译法,既传达了意愿,又兼顾了译文的习惯。
4.什么有轮齿的锯子啦,有两个耳朵的刨子啦?———《木匠老陈》(暗喻)
suchasthesawwithtoothedblade,theplanewithtwoear-likehandles.
增词法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以上例句对修辞的处理恰到好处,把原文的修辞意义用朴实地道的语言表现了出来,与散文文体本身的风格是一致的。
(四)逻辑关系清晰
英语通常采用形合法连接,而汉语却用意合法连接。也就是说,英语造句用各种“形式手段”来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而汉语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汉译英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弄清汉语各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散文时,使用适当的句型表现逻辑关系,译文通俗易懂。例如: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背影》Misfortunesnevercomesingly.Inthewinterofmorethantwoyearsago,grandmadiedandfatherlosthisjob.
原文事实在前,结论在后;译文结论在前,事实在后。调整结论与事实的顺序,更符合西方人逻辑思维习惯。
2.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穷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母亲的回忆》Fromgenerationtogeneration,theytilledlandforlandlordsonlytoekeoutabaresubsistence.
“onlyto”表明一种结果关系。
3.可是她的时间大半给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母亲的回忆》Butshewastoobusilyoccupiedwithhouseholdchoresandfarmingtolookafterthekidssothattheywereleftalonecrawlingaboutinthefields.
too…to表示一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sothat表示结果。
(五)对文化障碍进行增补或诠释
文化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成为理解的障碍。对于散文来说,任何令人费解的成分都是应该清除的。张培基先生采用了增词法、意译法等消除了这些障碍。例如:
1.有时也兼做点农作,芒种的时节,便帮人家插秧.———《为奴隶的母亲》Sometimeshealsoworkedinthefields;earlyeachsummerheturnedfarm–hand.
芒种是中国的24节气之一,直译法必须加注,否则会让人费解,意译法简洁明了。
2.那真是祖宗三代的楣都要倒尽,那里还有什么“官人请!娘子请!”的唱随之乐可说呢?———《谈结婚》Withsuchaterriblemisfortunebefallingyourfamily,howcouldyoustillhaveweddedblisstospeakof?
“官人请!娘子请!”是中国文化表达闺房之乐的典型例子,如果直译,西方人一定会茫然不知其意。用类属词就克服了文化差异。
3.他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传》HissurnameisChaandhisgivenname,Buduo,whichaltogethermean“AbouttheSame”.
此句用增补法,补充了中文“差不多”的意义,目的语读者就能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了。
文化因素经过合理处理,以读者能够理解的形式进入目的语。对保存散文“质朴”的风格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六)再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来看散文翻译的节奏和意境的传递: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lloverthiswindingstretchofwater,whatmeetstheeyeisasilkenfieldofleaves,reachingratherhighabovethesurface,liketheskirtsofdancinggirlsinalltheirgrace.Hereandthere,layersofleavesaredottedwithwhitelotusblossoms,someindemurebloom,othersinshybud,likescatteringpearls,ortwinklingstars,orbeautiesjustoutofthebath.Abreezestirs,sendingoverbreathsoffragrance,likefaintsingingdriftingfromadistantbuilding.
原文共有四个句子,结构并不复杂,语调平和,节奏舒缓.叠词的交错使用,使文章读来富有音乐美,如“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缕缕、”等具有明显放慢节奏的功能。作者似乎在营造一种复杂的氛围,表达“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译者也是着意塑造一种幽雅、恬静的意境,选用windingstretch把蜿蜒曲折的荷塘、一望无际的荷塘夜景呈现给读者;也会
使读者想到荷叶像丝绸那般轻盈美丽,同时也增添了朦胧感;非常形象地传达了原文的神韵,风姿绰约的舞女形象飘然而至,译出了原文的内含;breathsoffragrance译“缕缕清香”完全活化出了这一段,读者仿佛能透过纸背闻到荷花的清香.译者在用词上是下了工夫的,用小词译深意,以常用词写景,表达非常之心境.整段译文用词丰富\声调悦耳,完美而准确地表达了原作者的心情.从音节上来看,词汇以单音节为主,间或有多音节,使译文读来错落有致,舒缓有度,富有变化"可以说译者从音、形、义等层面均成功再现了原文的情韵。
篇章节奏是一种语言组织现象,有规律的重复,行成一种感觉,营造一种气氛,激起一种感情。节奏一般包括押韵、长短句的分布、对偶、排比和重复等。原文的节奏在译文里可以用平行结构和借助音律、头韵、变语等修辞手段来传递其美学效果"请看下面的引文: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Ilikeasereneandpeacefullife,asmuchasabusyandactiveone;Ilikebeingsolitude,asmuchasincompany.
原文结构对称,表达作者自己对自由而安宁的生活的向往.译者用了两个非常巧妙地把前后部分紧密地连接起来,不但保留原文的平行结构,原文的韵味藏于字里行间,也传递了原文的均衡美.
三、散文汉译
下面以英国著名学者和文学家本•约翰森的的名篇《致切斯菲尔德伯爵书》为例探讨散文翻译的若干技巧。
《致切斯菲尔德伯爵书》原文:
MyLord(1),
Ihavebeenlatelyinformed,bytheproprietorofTheWorld(2),thattwoPapers,inwhichmyDictionaryisrecommendedtothePublic(3),werewrittenbyyourLordship.Tobesodistinguished,isanhonour(4),which,beingverylittleaccustomedto(5)favoursfromtheGreat(6),Iknownotwellhowtoreceive,orinwhattermstoacknowledge(7).
When,uponsomeslightencouragement(8),IfirstvisitedyourLordship,Iwasoverpowered,liketherestofMankind(9),bytheenchantmentofyouraddress;andcouldnotforbear(10)towishthatImightboastmyselfLevainqueurduvainqueurdelaterre(11)—thatImightobtainthatregardforwhichIsawtheworld(12)contending;butIfoundmyattendance(13)solittleencouraged,thatneitherpridenormodestywouldsuffer(14)metocontinueit.(15)
WhenIhadonceaddressedyourLordshipinpublic,Ihadexhaustedalltheartofpleasingwhicharetiredanduncourtlyscholar(16)canpossess.IhaddoneallthatIcould;andnoManiswellpleasedtohavehisall(17)neglected,beiteversolittle.
Sevenyears,MyLord,havenowpast,sinceIwaitedinyouroutwardRooms,orwasrepulsedfromyourDoor(18);duringwhichtimeIhavebeenpushingonmyworkthroughdifficulties,ofwhichitisuselesstocomplain(19),andhavebroughtit,atlast,tothevergeofPuhlication,withoutoneactofassistance,onewordofencouragement,oronesmileoffavour(20).SuchtreatmentIdidnotexpect,forIneverhadaPatronbefore.
TheShepherdinVirgilgrewatlastacquaintedwithLove,andfoundhimaNativeoftheRocks(21).
IsnotaPatron,MyLord,onewholookswithunconcernonamanstrugglingforlifeinthewater,and,whenhehasreachedground,encumbershimwithhelp?(22)ThenoticewhichyouhavebeenpleasedtotakeofmyLabours,(23)haditbeenearly,(24)hadbeenkind;butithasbeendelayedtillIamindifferent,andcannotenjoyit;tillIamsolitary,(25)andcannotimpartit;tillIamknown,anddonotwantit(26).Ihopeitisnoverycynicalasperity(27)nottoconfessobligations(28)wherenobenefithasbeenreceived,ortobeunwillingthatthePublicshouldconsidermeasowingthattoaPatron,whichProvidencehasenabledmetodoformyself.(29)
HavingcarriedonmyworkthusfarwithsolittleobligationtoanyFavourerofLearning,(30)IshallnotbedisappointedthoughIshouldconcludeit(31),iflessbepossible,withless;orIhavebeenlongwakenedfromthatdreamofhope,inwhichIonceboastedmyselfwithsomuchexultation(32),MyLord,
YourLordship’sMostHumble,
MostObedientServant,
Sam:Johnsone
February7,1755
伯爵大人:
近日从《世界报》馆主得知,该报刊载了两篇文章,对拙编词典颇多举荐滥美之词,这些文章据悉均出自阁下您的手笔。承蒙您如此的推崇,本应是一种荣耀,只可惜在下自来无缘得到王公大人的青睐,所以真不知道该如何来领受这份荣耀,也不知道该用些什么言辞来聊表谢意。
回想当年,也不知哪来的勇气,我竟第一次拜访了大人阁下。我像所有的人一样,深为大人的言谈丰采所倾倒,不禁玄想他年能口出大言“吾乃天下征服者之征服者也。”—虽知此殊荣是举世学人所欲得,仍希望有朝一日能侥幸获取。然而我很快发现自己的趋走逢迎根本没有得到鼓励。不管是出于自尊也好,自矜也好,我反正无法再周旋下去。我本是一个与世无争、不善逢迎的书生,但那时我也曾用尽平生所学的阿谀奉承的言辞,当众赞美过阁下。能做的一切我都做了。如果一个人在这方面付出的一切努力(不管是多么微不足道)受到完全的忽视,他是绝不会感到舒服的。
大人阁下,从我第一次候立于贵府门下,或者说被您拒于门外时算起,已经7年过去。7年多来,我一直苦苦地撑持着我的编撰工作。这些苦楚,现在再来倾诉,已经没有用处。所幸我的劳作而今终于快要出版,在这之前我没有获得过一个赞助的行为,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抹称许的微笑。我固然不曾指望这样的礼遇,因为我从未有过一位赞助人。
维吉尔笔下的牧童最后终于和爱神相识,这才发现所谓爱神只不过是岩穴土人而已。
大人阁下,有的人眼见落水者在水中拼命挣扎而无动于衷,等他安全抵岸之后,却才多余地伸出所谓援手,莫非这就叫赞助人么?大人而今忽有雅兴来关照在下的劳作,这原本是一桩美意,只可惜太迟了一点。迟到我已经意懒心灰,再无法快乐地消受;迟到我已经是孤身一人,无从与家人分享;迟到我已经名闻海内,再不需阁下附丽张扬。我既然本来就没有得到过实惠,自然母需怀感恩之心;既然是上帝助我独立完成这桩大业,我自然不愿让公众产生错觉,似乎我曾受惠于某一赞助人。但愿上面这番话不致被认为太苛刻、太不近人情。
我已经在根本没有所谓学术赞助人赞助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工作完成到目前这个地步,那么,尽管我将要在更艰难无助的情况下—假如还有可能更艰难无助的话—完成全稿,我也绝不会感到沮丧。因为我已经早就从那个赞助的美梦里幡然猛醒;曾几何时,我还在那梦中得意非凡地自诩是大人您门下最卑微最驯顺的仆人
塞缪尔•约翰逊
1755年2月7日
文章作者及背景简介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Johnson,1709-1784)是英国著名的学者、语言学家和文学家,英国古典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在散文写作方面堪称一代大家。约翰逊在1747年开始酝酿编撰《英语词典》),因为自己境况十分窘迫,便将他的编撰计划呈送给当时英国最显赫的达官贵人切斯菲尔德伯爵(TheEarlofChesterfield,1694-1773),希图获得他的支持与赞助。可是切斯菲尔德不识英才,对约翰逊的选题不置可否,使约翰逊吃了闭门羹。约翰逊不得已,只好自力更生,苦干了整整7年,终于编成词典。然而,切斯菲尔德闻讯突然抢先在当时的一家流行的报纸《世界报》上连续发表了两篇推祟约翰逊词典的文章。切斯菲尔德之所以这样做,或许是由于最初冷遇了约翰逊,而今想以歌功颂德之辞弥补前嫌;但也可能是由于看到约翰逊词典的份量,因而想沾一点光,通过撰写颂扬文字的作法,暗示他似乎是约翰逊词典的幕后赞助人。约翰逊因为受了7年苦楚,旧怨难消,遂给切斯菲尔德写了这封信,断然否认切斯菲尔德或其他任何人是他的赞助人。此倍措辞柔中有刚,虽语气谦卑,而内藏讥嘲。把切斯菲尔德巧妙地比作附庸风雅实际上并没有文化修养的、心肠冷酷的所谓“草野之夫”。
此文系散文名篇,在欧洲文学史上,历来被看作作家的“独立宣言”。从此以后,欧洲文人被迫“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历史,开始了一个崭新的转折。
翻译此文的理论准备
根据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翻译本身具有多种功能(或曰目的性):如模拟信息功能,揭示思维模式功能,审美娱乐功能或丰富译入语功能等。其次,具体翻译标准之所以是多元的,还在于人类审美趣味的多样化以及读者和译者的多层次等。(参见前文。)
我们先从模拟信息来看。要模拟信息,先要弄清原作的信息存在原型。信息存在原型与信息存在的时空关系紧密相联。从时空关系来看,原作(源语作品)写于1755年的英国,正值英国古典主义文风盛行的时候。作者约翰逊即当时有代表性的古典主义作家,其散文正如李赋宁先生所言“既具有拉丁散文的典雅、气势和音调的铿锵,又兼备英文散文的雄健、朴素和简练。”再从当时中英对应时空关系来看,1755年前后的中国正值清朝乾隆年间,当时正是桐城派散文相当流行的时候。同期文学大师有郑板桥、吴敬梓、全祖望、曹雪芹、袁枚、纪昀、蒋士铨、赵翼、钱大昕、王文治、姚鼐、翁方纲、李调元、高鹗等。假如由上述中的任何一位大师来翻译约翰逊的文章,我们自然会期望他们把这位同时代人的大作译成颇为高雅的文言文(即使不是地道的桐城派文风),而绝不是白话文,这是毫无疑义的。因此,为了能最大程度地近似中英时空对应关系,较为理想的处理手段就是把它译成比较雅致的文言文。这就等于在风格方面定了一个翻译标准。然而,站在读者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的翻译主要是为当代人服务。不用说,当代人在时空关系上已经和约翰逊所处时代有了255年的时空错位,因而不能指望当代人能比较充分地体会理解当时的文风,至少对一部分读者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已经颇不容易。因此,译成白话文,也是符合多数读者层的需要的。更何况今天大陆上的翻译出版物差不多一律是白话文,绝少看到有新的文言文翻译出版物,所以,译成白话文已经是大势所趋。这就等于在风格上定了第二个翻译标准。再从译者的角度来看。译者抱定的宗旨,往往是声称要“忠实”于原作。如果要真正“忠实”于原作,那么就不能译成白话,因为我们期望古人写的就是古文。如果把王勃的《藤王阁序》译成白话文,那么,无论译者的手段有多么高明,原有的那种文采必然是所剩无几了。(当然,现代人也尝试把它们译成白话,但主要是为了帮助不大懂占文的读者理解文意,而非主要为了传辅原作的文采。此当别论。)这样看来,若能将约翰逊的原作译成雅致的文言文,看来也是需的。怎么办呢?若译文以达意为主,译成白话就可以了(何况白话文也有一定的文采);若译文以模仿表现原作的古雅风味,则宜译成文言文。若想二者兼得,那就两种译文并存,或者再来一种文白兼具的译文(虽难以讨好,但也不妨一试)。那么,就等于认定了双标准并存或三标准并存了。姑不论其他的许多条件,单就上述三个角度,在风格上就产生了三个标准。如果面面俱到地加以理论分析(尚包括其他微观处理手段),则必定要建立一个标准系统才能济事。此文主要是为了用作翻译练习,篇幅有限,不能展开阐述,亦不可能将原作按各类标准译成若干种风格。为简便计,此处只提供较普通的文言文和白话文译例各一,聊供参考。
文本理解与翻译策略注释
(1)MyLord,文言表现不宜过实,故译成“大人阁下”,稍见婉致;白话宜更实在些,不妨译作“伯爵大人”或“爵爷”之类。
(2)TheWorld,可译《世界》或《世界报》,1753-1756在伦敦发行,颇有影响。由爱德华•莫尔(EdwardMoore)主编。
(3)isrecommendedtothePublic,已向公众推荐。由于“扬善举荐”或“举荐溢美”之类的用语,已经暗示是向公众推荐的,加之前面已知文章是登在报纸上,当然是给公众看的,所以tothePublic就略去不译了。注意:文中一些字母故意大写(例如Papers,Public),以示作者对某种含义的强调,这是当时的写作文风。
(4)Tobesodistinguished,isanhonour,亦可译作:“推重如此,可谓荣耀有加。”或“受到如此的赏识,深感荣幸。”
(5)verylittleaccustomed,很不习惯。其真意是:很少得到过此类荣耀。
(6)favoursfromtheGreat,王公大人的青睐(惠顾)。
(7)此句中的which是动词toreceive和toacknowledge的宾语,在文言中可省;在白话中则宜加以重复,例如译作“这份荣耀”,使得有较完整的动宾结构。
(8)When及upon短语搭配极妙。When后逗号,使人产生停顿感,与回忆的情状相类。故译作“忆当年”。同时,upon短语的插入,给人一种小心翼翼的不安感。描摹了当年约翰逊想要得到王公大人青睐的微妙心理。那个some一词也用得很令人回味。此句的白话译文采用意译法“也不知哪来的勇气”,正是为了表达此种心理。
(9)Mankind,此词系夸张语。实指那些奔走于公卿门下希图获得杯羹的文坛寒士,即“语惊四座”中的“四座”。也只有这些人才会听到伯爵的只言片语便故作惊惶叹服之色,以博得伯爵大人先生的宠爱。
(10)couldnotbear,不禁,禁不住。
(11)Levainqueurduvainqueurdelaterre法语,意为“conqueroroftheconqueroroftheearth.”此句来自法国古典派文艺理论家布瓦洛的作品L’ArtPoetique(《诗艺》)。引用外文虽是那时候英国文人的嗜好,但此处采用引用法实可窥见约翰逊踌躇满志又欲盖弥彰的心态。故翻译时宜以洋味或古味出之。此句在白话文中仍用文言译法“吾乃征服天下者之征服者也”,其意在此。
(12)theworld,提喻,意为“世人”,或更准确点,指那些试图收名定价于切斯菲尔德大人的文人学者。
(13)attendance,暗指“侍立、逢迎”。
(14)suffer,容许。
(15)此句语序有所更动。continue据上下文活译为“周旋”。
(16)aretiredanduncourt]yscholar,不尚交际、逢迎的书生。
(17)all,意为allthathedid。
(18)wasrepulsedfromyourDoor,见拒门外。
(19)Ofwhichitisuselesstocomplain,抱怨曾遭受的这些困难是没有什么用了。此句插在这里,在英文中像是随手着一笔,没有什么牵强处。但译成汉语,则会觉得突兀、牵强,文气蹇涩。处理的办法是将它挪到全句后面,起补充文意的作用。
(20)withoutoneActOfassistance,onewordofencouragement,oronesmileoffavour,这三个短语的排比用法甚有威力。译文通过重复“无……相”这种句法,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以传达原作的气势。三个短语相连,前二个短语尾字皆用仄声,最后一个短语尾字宜用平声压住。
(21)aNativeoftheRocks,岩穴土人,草野之夫。典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70BC-19BC)的《牧歌》(Eclogue,第VIII章,第43行):“我现在终于知道爱神这男孩是什么样的人,知道他出生在特迈罗斯或罗多彼山脉的岩穴蛮荒之地,\或大地的边沿地带加拉曼特斯——\他和我们非故非亲,血统上毫无联系。”约翰逊显然将切斯菲尔德比作是出生在岩穴蛮荒之地的爱神,认为他徒具虚名,实际上既无文明血统,也像岩石一样冰冷无情。他根本无法赏识约翰逊的才学。
(22)encumbers,妨碍;以……增加累赘。此句较长,是反义疑问句。翻译时,采用分句法,将全句意思解透,从定语从句wholooks…开始译(“设有人……”),意思表达清楚之后,再回过头翻译最前边的疑问部分。这样做,在语序上做了很大的改变,但符合汉语措辞习惯。意思也就显豁了。如直译,必定佶屈聱牙。
(23)Labours,劳动成果、作品。
(24)haditbeenearly,假如再早一点的话。虚拟句子。此句可正译,亦可反译,视译文上下文而定。译文采用反译法的好处在于译“早”(early)为“迟”,以便与后文中连用三次的“迟到”(delay)相呼应,造成文气上的贯通。
(25)tilllamsolitary,直到我孑然一身。约翰逊的妻子逝世于1752年。词典编成后,约翰逊已经丧偶三年。此句感人至深,读之令人动容。文言译文沿用“头白鸳鸯失伴飞”的旧体诗词意象,比原句意味稍更浓郁。
(26)donotwantit,不再需要这种延誉之词了。翻译it时,蒙前而增词,使文意更清楚。注意句子中的两个cannot表示了某种客观性,而donot则传达了较强的主观情绪。约翰逊一不做,二不休,宣布和权贵们彻底决裂了。
(27)cynicalasperity刻薄、严厉、不信人间有真情善意。
(28)toconfessobligations,领情。
(29)此句又是长句。除采用分句法之外,也采用了前面用过的翻译反意疑问句的技巧,即将最前边的主句移到最后,贯通全句文气。此类句子最容易显示出操印欧语系语盲者的逻辑思维模式,同时也可以看出中西民族思维习惯的典型区别。
(30)FavourerofLearning,学术赞助人、庇护人。
(31)concludeit,完成全稿;杀青。
(32)inwhichIonceboastedmyselfwithsomuchexultation,我曾在梦中得意非凡地自诩是……。“曾几何时”是以once为依据、同时根据全文的表意趋势做了增强语势的处理后译出的。文言译法更加了“堪笑”一词,实由体味全文所漾溢着的一种大功告成后、睥睨王侯的气概而增。注意此种增词译法不可滥用,只有在最紧要处不损文意的前提下才可以偶尔使用。
(33)注意约翰逊这里把信尾的客套话和签名等和信的内容从语法上连缀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在突出两个“最”的同时,让人感到一种嬉笑调侃的反讽效果。又,根据中国人的书信格式,日期多半署在后边。这里也移到后边。但是,如果为了强调西洋书信的洋味道,亦可仍将日期书写在信纸的右上方。
旅游翻译
一、汉英旅游文本的差异
旅游文本是一种应用文体,其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包罗万象,文体类别丰富多彩。本文所说的旅游翻译主要是指旅游指南的汉英翻译。
(一)汉英旅游文本的词汇差异
其一,汉语旅游指南大量使用四字结构而英文多用词浅易。四字结构包括固定的四字成语和一些通过并列、重叠或排比等方式组合而成的词组。四字结构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瑰宝,恰当地运用可以起到加强语义、增强语势的作用,还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旅游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达到宣传旅游景点的效果。英文旅游景点介绍多以行文简洁、读者易于接受见长。描写常用词基本上是生活中的浅显易懂的词汇。从读者角度考虑旅游文本的撰写,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提供的服务和旅游项目交代清楚。
其二,汉英之间文化对应词少。中英文化属于全世界文化差异最大的两种文化。汉语旅游指南文本中与特定文化有关的词非凡多,但这些词在译入语英语中多元对应词,即出现所谓的词汇空白现象。对于这些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词汇,不仅英语读者难于理解,即使中国人有时也会出现理解不到位的情况。这些布满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在英文中不可能有对应的文化词汇,这是汉英旅游资料翻译时的特点和难点。
(二)汉英旅游文本的修辞差异
其一,中文旅游指南往往引经据典而英文则直扣主题。在汉语旅游指南的文章中,往往喜欢引用大量的古诗词和名人典故,因为典雅清新的古诗词和名人典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这种引经据典的方法不符合英语的修辞习惯。大量的英语旅游文本则显示出一个共同特点:句句说理连贯,切中中心目的,中间很少穿插看似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其二,中文旅游指南经常采用华丽的修辞而英文则多客观描述。中文旅游指南常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出色的比喻能使文章增添感人的魅力。庐山是我国闻名的风景名胜,除了得益于其风光秀丽的地理条件,更得益于李白在《望庐山瀑布》里巧妙的比喻。英文旅游景点的介绍则侧重于客观的描述,在平淡的客观描述中给读者以充足的信息。
(三)汉英旅游文本的句型差异
中文旅游指南常用陈述句和省略句,内容表述清楚明白但有时行文平铺直叙略显呆板,对读者缺乏吸引力。英文旅游指南常用问句,其间穿插陈述句、否定句和否定疑问句,行文灵活多变,在有限的篇幅内容纳了更多的信息。
二、汉英旅游翻译策略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非凡是汉英旅游指南材料在词汇、句型、修辞等方面的差异体现出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以及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同的信息编排方式,决定了汉英旅游文化信息的等效传递是不可能的。因此,旅游翻译的原则应突出实用型的特点,应是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而并非等效传递。有效传递要求译者考虑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接受效果,要。边译边作。,即不是对汉语材料进行全译,而是要对原作实施变译。
三、汉英旅游翻译实例
在进行分析之前,现将一则旅游文本简介及其原译文呈现如下:
李白纪念馆简介
江油李白纪念馆位于江油市区风景秀丽的昌明河畔,是国家AA级景区,全国最大的仿唐建筑群落,中国百家名园之一。融观光旅游、学术研究、陈列收藏、旅游服务于一体。以其独特的园林风光、丰富多彩的陈列收藏、声情并茂的讲解、热情周到的服务以及极高的学术地位而享誉全国,蜚声海外。被誉为文化的殿堂,镶嵌在九寨沟旅游环线上璀璨的明珠。
TheLibaiMuseum,locatedinthebeautifulChangmingriversideofurbanareaofJiangyou,isanationalAAgradesenicspot,thelargestimitativeTangDynastybuildingcommunityinthewholecountry,andisoneofthe100mostrenowngardensofChina.Itintegratessightseeing,traveling,academicresearch,display,collecting,andtourismserviceintoanorganicwhole.Withitsuniquegardenscene,richexhibitionsandcollecting,vividinterpretations,warmandgoodservice,aswellasextremelyhighacademicposition,itenjoyshighreputationinChinaandforeigncountries.ItispraisedastheparadiseofcultureandthebrightpearlinlandJiuzhaigoutourismcircle.
(原译文)
(一)原文分析
11翻译目的和委托人的要求
该译文的委托人是李白纪念馆的负责人,译文是给来李白纪念馆参观的外国游客视读。翻译的目的是吸引外国游客,激发他们参观该景点。因此,信息性和诱导性是该文本翻译的出发点。由于译文和汉语必须制作在一张公示牌上,因而译文不能太长,原文中的冗余信息必须删除。
21目标读者
目标读者是外国游客,他们来此参观的时间有限,希望用最短的时间了解该标示牌上的内容。译文必须符合英语旅游文本规范和英语本族人的审美标准和需求。
31原文语篇特点
原文本发送者主要针对的读者对象是中国游客,遵循的是汉语旅游文本规范,迎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因此,文中用了很多优美的四字词(如:风景秀丽、丰富多彩、声情并茂、享誉全国、蜚声海外),文采浓郁;且文中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段(如:极高的学术地位、文化的殿堂、璀璨的明珠),以突出文本的呼吁功能。该语篇具有典型的中国旅游文本特色。
正如诺德所言:。如果作者想要实现他的交际意图的话,就必须符合文本规范;同时,文本接受者也只能从文本的形式规范推断出作者的意图。因此,如果译者想要实现文本的交际功能,就应当符合译语文本体裁规范。
其次,原文中的。融观光旅游、学术研究、陈列收藏、旅游服务于一体。以其独特的园林风光、丰富多彩的陈列收藏、声情并茂的讲解、热情周到的服务以及极高的学术地位而享誉全国,蜚声海外。,前后两句出现了语义重复,前一句是概括,后一句是扩展第一句的内容。两者并置,显得累赘。
(二)翻译策略的制定
1.中英文旅游文本规约差异
上文的分析说明,原文遵循的是中文旅游文本规约,那么中英语旅游文本规约有何差别?对此,贾文波做了详细的研究并总结如下:行文用字习惯和审美标准不同。英语旅游文体大多风格简略,结构严谨,行文简洁明了,表达直观通俗,注重信息的准确性,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理性之美。相反,汉语旅游文本文采浓郁!使用四言八句、注重渲染诗情画意盎然的氛围,因而,显得过于笼统和失真。当然,中国读者的审美标准和中华文化息息相关。中国讲究模糊,天人合一,旅游文本重在意境的凸显,而非实体的客观描述。
2、中英文文本类型
该汉语语篇既具有旅游文本特色,又有广告文字特点。文本发送者看似提供信息,而实则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因此,从文本类型上来说,这则简介是信息型加呼吁型。英语译文的文本功能和类型与原文一致,然而,原文的目标读者和译文的目标读者所处的语言文化!所遵循的规约、期待视阈、审美标准都各不相同。基于以上的分析,应采取变译策略。
(三)翻译方法
1、删减
(1)原文中的”国家AA级风景区””中国百家名园之一”,都是中国特色的旅游景点等级划分,国外则没有;此外,中国百家名园的评比标准是什么?谁发起的这些评比活动,可能很多中国游客也不一定非常清楚。文本发送者旨在说明该旅游景点有参观价值。但是,这些信息对外国游客来说不具有实质意义。因此,如果像原译文那样忠实于原作,不顾目标读者,直译的话,译文在其交际环境中不能实现其应有的功能,且影响外国游客理解;译文的文内连贯法则更是无法实现。只有解释性翻译才能让外国人了解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景点等级划分和国家百家名园评比的意义,但标示牌的空间有限,不能容下如此冗长的翻译,所以采取省译。
(2)原文中“融观光旅游、学术研究、陈列收藏、旅游服务于一体。以其独特的园林风光、丰富多彩的陈列收藏、声情并茂的讲解、热情周到的服务以及极高的学术地位而享誉全国,蜚声海外”,前后两句语义重复,给人以累赘感。为使译文不冗长,选择翻译后一句。因为后一句提供了一些具体的信息,这符合英文的旅游文本行文习惯,具体简约而不失空泛。
(3)将原文中的夸张成分,“享誉全国,蜚声海外”进行省译,在中文中里这种夸张司空见惯,而英文中很少这种自吹自擂。
2、合并
将原文中的“以其独特的园林风光、丰富多彩的陈列收藏、声情并茂的讲解、热情周到的服务以及极高的学术地位而享誉全国,蜚声海外。被誉为文化的殿堂,镶嵌在九寨沟旅游环线上璀璨的明珠。”合并成一句译文,使得译文结构更符合英文习惯。
3、虚实互换
汉语讲究描写虚,而英语讲究具体实际。因此,将原文中的“丰富多彩的陈列收藏、深情并茂的讲解、极高的学术地位”的内容进行具体化处理,这不但符合英文习惯,更能体现文本的呼吁功能。其次,将原文中的把李白纪念馆比作为“镶嵌在九寨沟旅游环线上璀璨的明珠”具体化,将其改成“九寨沟旅游环线上一个必经或必不可少的旅游点”。
41增译
将原文中的九寨沟进行直译,并加上意译,进而凸显原文本中的呼吁功能,这样不仅宣传了李白纪念馆,也宣传了九寨沟。外国游客一般对藏族文化非常好奇,但到西藏去旅游需要特殊申请,审批期限较长;因此,对于短期停留的外国游客来说,到九寨沟一游,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能了解藏族文化,不失为一石二鸟的好选择。改译如下:
TheLiBaiMemorial,locatedbythescenicChangmingRiverinJiangyoucityproper,isthebiggestexampleofTang-stylecourtyardarchitectureinChina.Itsuniquegardenscenes,itsextensiveartcollections,itsexcellentguidesandinterpreters,anditsCenterforLiBaiStudiescombinetomakeitaculturetreasureandamust-visitsitefortouristsenroutetoJiuZhaiGou(TheRavineofNineTibetanVillages).
文言文翻译
一、文言文翻译存在的难点分析
1,文言文的语言准确表达难
一般的翻译过程可解析为“理解--表达”两个阶段而文言文翻译的过程却包含着三个不同的阶段,即“理解(古汉语)--转换(现代汉语)--表达(外语)”由于文言文翻译多了这样一个中介过程,就会使原文信息面临二度丢失的危险。
2,对文言文原文的理解难
三点:一是汉语古今字面相同,而含义和用法不同的词。二是古今词义相同的部分是主要的,相异的部分是次要的。在大同而小异的地方还有微殊的地方,译者往往容易忽略这个细微的差别,造成错误;三是古今词义相同的部分是次要地,而相异的部分是主要的。在基本意义相同的情况下,由小的相同。
二、文言文翻译需要把握的原则
1,坚持民族性原则:
文言文虽然与现代文学有着相同的社会功能,但因其具有特殊的认识体系,在思想原则、概念范畴方面,都有自身独到的规定性,在观念系统、理论系统与操作系统方面,都有与现代文学强烈的不可通约性。所以就文化特征而言,文言文还只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学体系,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坚持规定性原则:规定性原则指的是对文言文名词术语译语的内涵加以界定,使其不能另有解释。由于英语中缺乏文言文对应语,所以英译的文言文名词术语常常使人觉得有言不尽意的感觉。在翻译文言文名次术语时,我们可以对其译语的内涵加以规定,这样既能保证其释义的一致性,又能消除种种误解。
三、做好文言文英语翻译的主要方法
1,通过信息转换实现准确语言表达。
根据这些规则,尝试着对医文言文进行解析式的翻译。具体做法是采用排比对译的方式解析出医文言文的具体翻译步骤,从而使语义、词汇、句法等的转换过程一目了然,使抽象的翻译程序变得具体、直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文言文翻译目前尚处在探索之中,况且解析式对译往往要同时照顾到两种语言的行文,要作到完全契合实为不易。有时为了追求对应效果,不得不采用文外补救的办法,使得译文显得不够精练。
2.弄懂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汉语言从古至今,绝大多数词汇的意义已经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造成了理解文言文的困难。因此翻译文言文时,就要在理解上注意古今词义显著不同的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只有细微差别的词。弄懂古今词义差别的方法是要了解词的古义,特别是它的本义。文言文译成英文时,如遇专有名词或己被淘汰的词,要勤查工具书,决不可望文生义。
掌握词的古义办法只有一个,这就是抓住词的本义。汉字是表义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甲文言文、金文,在字形辨认上又有所补充。因此,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是从分析字形入手探求本义的。如贾宜《过秦论》“追亡逐北”中的北,,作名词,指败逃者(defeatedtroops)。“北”字又假借为方位名词,指北方。古籍中经常见到“北面”一词,是“面朝北”的意思,与今之“北面”不同。古之“北面”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指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见君主时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则为“北面”,如司马光《赤壁之战》的“北面而视之”(译文称臣而伺候他(曹操)(besubjectandwaitonhim))。第二是指学生敬师之礼。
3.通过直译和意译相结合。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要的是要能先理解大意,然后要熟练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翻译文言文不要逐字翻译,要翻译意思。最重要的是先要通读全段,最好能翻译出大概意思。通过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序,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准确把握这些特殊语序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会有很大帮助。翻译时要做到修辞、文化、历史形式统一。文言文句子翻译除了涉及到语法和词义的知识以外,还需要了解修辞格、文化意义以及特定的历史条件等常识。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以翻译为“humanisnotknowthetruthwhentheywereborn,whoisnoquestion?Therearesomequestionsbutdonotaskteacher,questionisstillquestionandneverbeansweredintheend”。
外事翻译
1,外事翻译特点
外事翻译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外事笔译和外事口译。外事翻译与科技翻译、新闻报道翻译、文学作品翻译不同,这一点在原作就体现得十分明显,因此翻译时一定要使用合适的文体.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能否圆满地完成这种交际任务,与翻译的目的密切相关.关于翻译的目的,翻译理论者各有自己观点.如有的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向受众介绍异域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文化、思想、观念,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2,翻译过程注意的问题
1)翻译主体的意图性
作为外事翻译主体,必须清楚其翻译的目的和意图.外事翻译是政治性翻译,译文除了要严格忠实于原文以外,在选择词语和句式时,还要仔细推敲,要准确表达原文的立场和态度.也就是说,政治翻译要做到文字和思想的统一例如1984年12月19日,中国政府与英国就香港问题共同发表了一份声明,即《中英联合声明》.在英文中不少词都能够表达出“声明”这个含义,如“statement”、“resolution-decision”等.但作为外事翻译主体,必须清楚其翻译的目的和意图,外事翻译强调翻译的程式化和庄严化,所以在翻译时可以采用的策略受到严格限制.《中英联合声明》不是一个简单的条约或者协议,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为了明确表达《中英联合声明》的内在意义及庄重性,选择的词汇是“JointDeclaration”.同样的道理,在《联合声明》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表明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但是在“恢复行使主权”的翻译上,中英双方有很大分歧.中方最初先提议用“recoversovereignty”,英方提议用“atransferofsovereignty”。很明显,由于翻译主体的不同,彼此表达的意义完全不同.中方的翻译是“收回主权”,而英方的翻译是“主权移交”,而且由于不定冠词“a”有贬低“移交”的意义,因此英方的翻译是我方不能接受的.最后,经过我国法律专家的研究后,认为使用“resumetheexerciseofsovereignty”较为恰当,这一译文表明:我们国家以前对香港的主权,并不是“丧失”,而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行使”,现在则是重新“恢复行使主权”。可见,定稿后的译文就正确的反映了翻译主体的意图
2)译文的可接受性
译文的可接受性指的是译文是否符合目的语的文化和体裁惯例,是否通俗易懂.可接受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翻译的效果.外事翻译与文学翻译不同的是,它并不强调语言的优美而侧重于语言的可接受性及理解性.作为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翻译中应侧重于忠实和连贯:即要遵守外事翻译中的准确性及精确性、一致性及同一性、专业性和规范性原则.例如1999年10月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曾就巴基斯坦局势发表看法:“我们十分关注巴基斯坦的局势发展,正在进一步了解情况.”我国翻译人员把这句话译成“WeareverymuchconcernedaboutthedevelopmentsinPakistanandmakingfurtherinvestigationintoit”.这样的翻译就不符合巴基斯坦的文化惯例.因此,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在新闻发布会后,立即要求中国政府做出澄清.因为“concerned”一词含有否定意思,即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某人对此表示“关注”.。巴基斯坦大使认为,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全天候朋友”,中国政府不应该用与西方国家相同的词来表达态度.因此,将原文译成“WehavebeenwatchingthedevelopmentsinPakistanverycloselyandarewaitingforfurtherinformation”,则既能表明中国政府在巴基斯坦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又能够避免上述矛盾的产生.
3)文化的特殊性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翻译,而且也是文化的翻译,翻译涉及两种文化的比较.文化的特殊性是指在进行两种文化对比时,存在于一种文化而不存在于另一种文化的现象.外事翻译首先就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的表面形式,还要熟悉语言深层的文化内涵.如果我们不尊重和不了解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超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熟练地运用贴近其信息需求和思维习惯的英语语言,我们的传播效果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例如,央视国际网站有关中国新闻的一则报道:
“ChineseleadershavejoinednotedintellectualsatapartytocelebratetheLanternFestival.TheeventtookplaceattheGreatHallofthePeopleinBeijing.”
分析:对中国受众来说,没有必要对“LanternFestival”加以说明,因为都知道这是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但这一点需要向外国受众说明,不然他们会感到困惑:为什么中国领导人要与著名知识分子一起欢度这个节日呢?当然,在新闻里,不能提供太具体的背景知识,要恰到好处,呈现出最重要的信息.
建议:“ChineseleadershavejoinednotedintellectualsatapartytocelebratetheLanternFestival,animportantdayforafamilyreunion,whichmarkstheendoftheSpringFestivalcelebration.
3外事翻译中的主要失误
1)语言性翻译失误
这种失误主要包括语句型和语意型两种.前者如语法误解、单词误看、短语误识等等;后者如过度意译、断章取译、逻辑混乱等等.例如,1999年3月朱总理在回答《时代》周刊记者时说:“我不认为我对美国的访问将要进入‘地雷阵’,但是确实会遇到很多敌意和不友好的气氛”.译文:Idon’tthinkmyvisittotheUnitedStateswillbringmeintoaminefield,butIdoexpecttoencountersomehostileorsomeunfriendlyatmospherethere.该译文用了“bringinto”和“Idoexpecttoencounter”,似乎访问美国就是进人地雷阵并确实期待敌意.若改为involveentering和mayreallymeet则更贴切.改译:Idon’tthinkmytriptotheUnitedStatesinvolvesenteringaminefield,butImayreallymeet
withmuchhostilityorunfriendlinessthere.
2)文化性翻译失误
与语言性失误相比,文化性翻译失误是一种宏观与具体层次上均存在的“功能性翻译失误”.目的论所说的文化性翻译失误指译文中与译语文化规范和惯例相冲突之处,在外事翻译中主要体现在术语的随译.例如: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提到的“外向型经济”就是指以出口为主的经济,因此译文可以是“export-orientedeconomy”,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外向型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球化模式的经济,我国甚至在境外开设工厂来发展经济,因此“外向型经济”的词义已经扩大了,在翻译的时候也不应该再追求完全的直接对等翻译,译文应改成“global-market-orientedeconomy”.又如,对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译文:“themovementoffivestresses,fourpointsofbeauty,andthreeaspectsoflove,”这就是一个存在失误的译文,很多外国人误解为“五个重点,四个美女,三个情人”.这就是一种文化性的失误,直译导致了内容的歪曲,信息的损失,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可以采取补加译注或解释性的翻译,使原语内容准确传递给读者.改译为:“stressondecorum,manners,hygiene,disciplineandmorals;beautyofthemind,language,behavior,andtheenvironment;loveofthemotherland,socialismandtheCommunistParty.”对于这种中西文化差异以及汉语表达的浓厚中国特色带来的障碍,就要求译者具备娴熟的双语基本功和广博的文化知识,能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原文习俗语的喻义并加以变通。
复习版笔记(2)第二部分常用翻译技巧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词汇、修辞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有一定的翻译技巧作指导。常用的翻译技巧有增译法、省译法、转换法、拆句法、合并法、正译法、反译法、倒置法、包孕法、插入法、重组法和综合法等。
1增译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除了少数可用英语无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be…"结构来翻译以外,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句子完整。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冠词的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别。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较高,凡说到人的器官和归某人所有的或与某人有关的事物时,必须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词。因此,在汉译英时需要增补物主代词,而在英译汉时又需要根据情况适当地删减。英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一般用连词来表示,而汉语则往往通过上下文和语序来表示这种关系。因此,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增补连词。英语句子离不开介词和冠词。另外,在汉译英时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总之,通过增译,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如:
(1)Whataboutcallinghimrightaway?
马上给他打个电话,你觉得如何?(增译主语和谓语)
(2)IfonlyIcouldseetherealizationofthefourmodernizations.
要是我能看到四个现代化实现该有多好啊!(增译主句)
(3)Indeed,thereverseistrue
实际情况恰好相反。(增译名词)
(4)就是法西斯国家本国的人民也被剥夺了人权。
Eventhepeopleinthefascistcountrieswerestrippedoftheirhumanrights.(增译物主代词)
(5)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Whilethemagistrateswerefreetoburndownhouse,thecommonpeoplewereforbiddentolightlamps.(增译连词)
(6)这是我们两国人民的又一个共同点。
Thisisyetanothercommonpointbetweenthepeopleofourtwocountries.(增译介词)
(7)在人权领域,中国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Inthefieldofhumanrights,Chinaopposesthepracticeofthebigoppressingthesmallandthestrongbullyingtheweak.(增译暗含词语)
(8)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ThreecobblerswiththeirwitscombinedequalZhugeLiangthemastermind.(增译注释性词语)
2.省译法:这是与增译法相对应的一种翻译方法,即删去不符合目标语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以避免译文累赘。增译法的例句反之即可。又如:
(1)YouwillbestayinginthishotelduringyourvisitinBeijing.
你在北京访问期间就住在这家饭店里。(省译物主代词)
(2)Ihopeyouwillenjoyyourstayhere.
希望您在这儿过得愉快。(省译物主代词)
(3)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TheChinesegovernmenthasalwaysattachedgreatimportancetoenvironmentalprotection.(省译名词)
3转换法:指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述方式、方法和习惯而对原句中的词类、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具体的说,就是在词性方面,把名词转换为代词、形容词、动词;把动词转换成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把形容词转换成副词和短语。在句子成分方面,把主语变成状语、定语、宾语、表语;把谓语变成主语、定语、表语;把定语变成状语、主语;把宾语变成主语。在句型方面,把并列句变成复合句,把复合句变成并列句,把状语从句变成定语从句。在语态方面,可以把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如:
(1)我们学院受教委和市政府的双重领导。
Ourinstituteisco-administratedbytheStatesEducationCommissionandthemunicipalgovernment.(名词转动词)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22 文言翻译句子(含答案)
- 生产设备的定期检查与预防性维修
- 元旦座谈会发言稿
- 家族发言稿格式及范文
- 管理办公室工作总结
- 幼儿园安全教师工作总结
- 学生会生活部个人计划
- 吸烟有害健康活动总结
- 电子信息工程中的节能技术与策略
- 策划部门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 2025-2030年中国融雪剂行业运行动态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DB31∕T 1043-2017 暴雨强度公式与设计雨型标准
- 多学科视域中的历史动物研究综述
- 知名企业建筑工程抹灰工程标准规范图示手册
- 诊所信息保密和安全管理制度
- 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
- 护士临床护理组长
- 2025保安部年度工作计划
- 土建、装饰、维修改造等零星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标
- 宠物猫护理教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