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hapter1:GeneralIntroduction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学时:2学时基本要求:ToknowFundamentals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DefinitionandSources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Principles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重点:Fundamentals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难点:DefinitionandSources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第一节国际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萌芽阶段的国际经济法(大约在公元前数世纪到公元16世纪)包括:(一)罗马法。公元以前,地中海沿岸就已出现国际经济往来和国际贸易活动。各国商人约定俗成,逐步形成了处理国际商务的种种习惯和制度,①有的由有关国家的法律加以吸收,规定为处理涉外商务的成文准则;②有的则由各种商法庭援引作为处理国际商务纠纷的断案根据,逐步形成有拘束力的判例法或习惯法。可以说,这些商事法规或商事习惯法,实质上就是国际经济法的最初萌芽。(二)罗马法中的"万民法".古罗马法有"市民法"与"万民法"之分,万民法即是专门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与非罗马公民之间以及非罗马公民相互之间的贸易和其他关系的法律。罗马法中有关国际商务往来的规定,在古代即已逐步推行于西欧大陆,后来对世界许多地区影响甚大。某些间接记载中的“罗得法”,罗马法中的"万民法",中世纪民间编纂的国际性商事习惯法法典(如13世纪至16世纪间流行于地中海沿岸各地的《康索拉多海商法典》、阿马斐法、比萨法、奥列隆法、威斯比法、汉萨法等海事商事法典)以及17世纪前后各国立法机关参照这些民间编纂的商事法典制订的国内法等,可以统称为早期的国际商事法。它们是萌芽阶段的国际经济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调整对象主要是私人与私人之间超越一国国界的经济(贸易)关系。(三)中世纪的国际性商事法典.公元10-15世纪间,欧洲许多自治城市国家各有立法的局面日益不能适应频繁商务往业的需要。必须设法排除各地法律歧异,遵守共同的行动准则,于是逐渐形成独立于东道城市或东道国立法的另外一套行为规范。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大约编纂于13世纪的《康索拉多海商法典》。(四)"汉萨联盟式"的商务规约。★汉萨联盟是14-17世纪期间北欧诸城市国家结成的商业、政治联盟组织,以北德意志诸城市国家为主,其目的在于互相保护它们的贸易利益和从事贸易的公民,并且共同对付联盟以外的"商敌二、发展阶段的国际经济法.17世纪以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相应地用以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和国内立法,大量出现,日益完备。(一)双边国际商务条约.可以大体区分平等的和不平等的。如果缔约国双方都是主权完全独立、国力大体相当的国家,缔约时双方都完全出于自愿,条款内容是互利互惠的,这就是平等条约。反之,如果缔约国双方国力存在巨大悬殊。其中一方主权并不完全独立,因屈服于各种威胁和暴力而被迫缔约,条款内容是片面特惠的,则是不平等条约。各种不平等条约中片面的经济特惠条款以及贯穿着弱肉强食精神的各种国际习惯或惯例,也是当年国际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近现代国际习惯。与双边国际商务条约并存的,还有许多用以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习惯,都贯串着强烈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精神。这是强者用以维持当年国际经济秩序的一种"恶法"。这个时期的国际经济法关系并非处在全然“无法律状态”,而是处在恶法统治状态;并非弱肉强食“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时代,而是弱肉强食本身“合法”化的时代。(三)除了双边性商务条约和协定之外,后期又陆续出现了多边性的国际商务专题公约。影响较大的如《关于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关于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关于商标国际注册的马德里协定》等。(四)多边国际专项商品协定。各利害冲突的有关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为了避免两败俱伤,针对某些"商战"激烈的专项商品,达成多边性的国际协定,就其生产限额、销售价格、出口配额、进口限制、关税比率等,实行国际性的妥协、统制和约束,这就是国际卡特尔专项商品协定。如影响较大的有国际砂糖协定、国际锡协定、国际小麦协定、国际橡胶协定等。(五)近现代国际商务惯例。为了减少和避免误会和纷争,提高国际商务活动的效率,有些国际组织或者学术团体,归纳和整理商务活动中的某些习惯做法,制订和公布各种商务规则,供各国商事当事人自由选择采用。一经采用,就成为对合同当事人具有拘束力的经济行为规范。1860年,欧美多国商界人士在英国格拉斯哥港共同制定了理算共同海损的统一规则,通常简称为《格拉斯哥规则》,随后在1864和1877年经过两度修订,改名为《约克—安特卫普规则》;1928年至于1932年,国际法协会制订了《华沙——牛津规则》专对CIF(成本+保险+运费)(简称到岸价格)买卖合同双方所承担的责任、费用和风险,作了统一的规定;1933年国际商会公布了《商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专门对国际贸易结算中最常用、因而争端最多的信用证支付方式规定了统一的准则并作出统一的解释;(六)近现代各国商事立法。法国在1673年和1681年先后颁行的《商事条例》和《海商条例》,后来在1807年颁行的《法国商法典》,就是在上述两种条例的基础上修订补充而成的。各国民商事立法的体例,法国和德国采取典型的民商分立的二元体制。瑞士是典型的民事和商事合一的立法体例。近现代各个民族国家中商事立法逐渐完备,是因为:第一,近现代较大规模的商事活动向来具有越出一国国境的特性,各国国内商事立法大多参考和吸收了国际商务活动中所约定俗成的各种惯例;第二,由于主权国家享有属地管辖权和属人管辖权,因此各国的商事法规也同时适用于本国商人涉外的商务活动或商事行为,从而成为国际经济法规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转折更新阶段的国际经济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第三世界作为一支新兴的、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舞台。它和第一、第二世界,既互相依存和合作,又互相抗衡和争斗,导致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发生重大转折,出现新的格局,国际经济法的发展逐步进入"除旧布新"的重大转折时期。(一)布雷顿森林体制和关贸总协定。1944年7月,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45个与会国家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在1945年12月分别正式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1947年10月,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并随即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前两项协定的主旨,是要在世界范围内促进货币和金融方面的国际合作,从而促进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相对稳定和自由化;后一项协定的主旨,是要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关税和贸易方面的国际合作,从而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 以这三项协定为契机,开始进入以多边国际商务条约调整重大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阶段,其新特点:过去虽已出现过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多边条约或国际公约,但调整对象一般是比较次要的、带技术性的专门事项,它们对各国经济生活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往往限于某个小环节。第二节国际经济法的基本涵义 一、狭义说:认为国际经济法是国际公法的新分支。认为国际经济法只是调整国家政府相互之间、国际组织相互之间以及国家政府与国际组织之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是适用于经济领域的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的主体与国际公法的主体完全一致,是国家或国际组织。国际经济法的内容限于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国际公约、条约、协定以及属于公法性质的各种国际惯例。持此类观点的主要代表物有英国的施瓦曾伯格、日本的金泽良雄以及法国的卡罗等人。 二、广义说:认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跨国)经济关系的国际法、国内法的边缘性综合体。认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超越一国国境的经济交往的法律规范。其调整的对象,不仅限于国家政府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政府与国际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且包括大量的分属于不同国家的个人之间、法人之间、个人与法人之间以及他们与异国政府或国际组织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国际经济法的主体,不但包括从事跨越国境的经济交往的国家政府与国际组织,而且包括从事此种交往的一切自然人和法人。 国际经济法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调整国际(跨国)经济关系的各种国际公约、条约、协定以及属于公法性质的各种国际惯例专属于单一的国际公法,还包括用以调整一切跨越国境的经济关系的国际私法、国际商法和国际商务惯例,以及各国经济法、民商法的涉外部分。它不仅仅是适用于经济领域的国际公法。它的内涵和外延,早已大大地突破了国际公法单一门类或单一学科的局限,而扩及于或涉及到国际私法、国际商法以及各国的民商法、经济法等,形成一种多门类、跨学科的边缘性综合体。 持此类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杰塞普、斯泰纳、杰克逊、洛文费尔德以及日本的樱井雅夫等人。 三、对以上两大学派观点的分析。持狭义说的学者,按照传统的法学分科的标准,严格地划清国际法与国内法、"公法"与"私法"的界限,认为国际经济法乃是国际公法的一个新分支。理论上说,这种主张具有界限分明、避免混淆的长处。但在当今国际经济交往的客观情况下,却存在着不切实际的缺陷。 国际经济法,是一个涉及国际法与国内法、"公法"与"私法"、国际商法与各国涉外经济法等多种法律规范的边缘性综合体。这门新兴学科的边缘性和综合性,是国际经济法律关系本身极其错综复杂这一客观存在的忠实反映,也是科学地调整这种复杂关系的现实需要。 而对这种客观现实,就不应拘泥于法学的传统分科,把实际上由多门类法学犬牙交错和相互渗透而构成的这一边缘性综合体,全盘纳入某个单一传统分科的狭窄框架,视为该单一分科的简单 分支,进行纯概念的论证;或者,把这一有机的边缘性综合体,加以人为的割裂,分别纳入各传统学科,进行相互隔绝的纯学理的探讨。 相反,作为当代的法律学人,理应根据这一边缘性综合体自身固有的本质和特点,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科学方法,以当代国际经济交往中涌现的各种现实法律问题作为中心,严格按照其本来面貌和现实需要,打破法学传统分科的界限,对原先分属各门各类的有关法律规范,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切实有效地解决各种理论问题和实务问题。 持广义说的学者们遵循学以致用、切实有效地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研究途径,从方法论上说,是面向实际、有所创新和可资借鉴的,但是,其中某些美国学者的基本立场却带有浓烈的殖民主义、扩张主义、霸权主义气息;或者貌似“客观”、“公正”实则为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曲为辩解。这是应当批判的。 由此可见,应顺应国际经济秩序除旧布新的历史潮流,对待国际经济法的现有知识和现有体系,"拿来主义"与消化主义并重,逐步创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体现第三世界共同立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学科新体系。第三节国际经济法与相邻法律部门 一、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的联系和区别。 用以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公法规范,属于国际经济法范畴;用以调整国际政治关系以及其他非经济关系的国际公法规范,不属于国际经济法范畴。有些综合性的国际公约,既用以调整某方面的国际政治关系,又用以调整某方面的国际经济关系,则其中涉及经济领域的有关条款,属于国际经济法范畴。进一步比较还有以下重大区别: 第一,权利与义务的主体不同:国际公法的主体限于国家与各类国际组织,国际经济法的主体则包括国家、各国政府之间的经济组织、民间国际商务组织、国际商务仲裁机构以及不同国籍的国民。 第二,所调整的对象不同:国际公法主要调整国家之间的政治、外交、军事以及经济诸方面的关系,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则为经济领域的各种关系,既突出了国家、国际组织相互之间的属于经济领域的各种关系,又囊括了大量的国家或国际组织与异国国民之间、不同国籍的国民之间的属于经济领域的各种关系。 第三,法律规范的渊源不同:国际公法渊源主要是各种领域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而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则排除了各种非经济领域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突出了经济性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同时大量吸收了国际私人商务惯例以及各国国内的涉外经济立法。 综上所述,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在部分内容上虽互相渗透和互有交叉,可以相互为用,但整体上毕竟不能相互取代。它们是两种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各自独立的法律部门。 二、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的联系和区别。 国际私法指的是在世界各国民法和商法互相歧异的情况下,针对含有涉外因素的民法关系或商法关系,指事实上或确定应当适用哪国法律的法律。又称"法律冲突法"或"法律适用法"。其所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各国涉外的私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际私法既是国内法,又属于西方法学传统分科中公法的范围,即实质上只是一种国内公法。它可进一步划分为用以调整国际(涉外)私人间经济关系以及人身关系的法律冲突规范用。前一类属于国际经济法范畴,后一类冲突规范所间接地加以调整的对象其关系属于人身关系,因此,这类冲突规范不应纳入国际经济法的范畴。 三、国际经济法与国内经济法的联系和区别。"内国经济法",泛指各国分别制订的有关经济方面的各种国内立法。各国国内经济立法中用以调整涉外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是国际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立法形式有二:一种是"涉外涉内统一",即某些法律规范既适用于内国某种经济关系,又适用于境内同类的涉外经济关系;另一种是"涉外涉内分流",即某些法律规范只适用于内国某种经济关系,而不适用于境内同类的涉外经济关系;或者相反。此外,还有一些国内法,虽然也用以调整涉外关系,但却不具备经济性质。不属于国际经济法范畴。 确认各国(特别是东道国)涉外经济立法是国际经济法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注意排除来自西方某些强权发达国家的两种有害倾向:一种是:藐视弱小民族东道国涉外经济立法的权威性,排斥或削弱这些法律规范对其本国境内涉外经济关系的管辖和适适用。另一种是:夸大强权发达国家涉外经济立法的权威性,无理扩张或强化这些法律规范对本国境外涉外经济关系的管辖和适用。"域内效力"和"域外效力"这两种现象,貌似相反,实则相成,而且同出一源。强权观念和霸权政策,乃是它们的共同基础。Chapter2:TheSubjects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学时:2学时基本要求:TograspSubjects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EconomicGlobalizationandNewDevelopmentofIEL.重点:NaturalPersoninIEL;InternationalEconomicOrganizations难点: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第一节国际经济组织法概说 一、国际经济组织与国际经济组织法的概念及其特征广义的国际经济组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政府或民间团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目标,通过一定的协议形式建立的具有常设组织机构和经济职能的组织。狭义的国际经济组织限于国家政府间组织。以下所述"国际经济组织"是狭义的。国际经济组织的基本特征为:①国际经济组织是国家之间的组织。②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一般是国家,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非主权的政治实体也取得一些国际经济组织的正式成员或准成员的资格。③调整成员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④调整成员间的法律规范是国际经济组织法。国际经济组织法是调整国际经济组织成员国相互之间、国际经济组织与各成员国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和所有国际经济组织的普遍法律规范的总称。其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同属某一特定国际经济组织的国家(在特殊情况下也包括非主权的政治实体)在有关该组织的建立、组织机构以及决策等方面的关系和各国际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其渊源主要包括各国际经济组织的法律制度和适用于所有国际经济组织的国际条约和习惯规则。前者包括(1)主要处理程序性的、行政和预算问题的特定组织的所谓“内部法”;(2)调整国际经济组织与其成员国间关系的实体性行为规则。 二、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也称为会员资格或成员地位,是指一国(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非主权的政治实体)作为特定国际经济组织中享有和承担一定权利和义务的一员而隶属于该组织的一种法律地位。有关成员资格的问题包括: (一)成员资格可分为正式成员和准成员两种主要类型。 1、正式成员,享有和承担基本文件所规定的全部权利和义务的成员。多数国际经济组织只有这类成员。 2、准成员,指享有和承担基本文件中规定的部分权利和义务的成员,一般享有出席组织会议和参加议论的权利,但无表决权,也无权被选入组织的主要机构任职。 相关的是观察员的地位问题。观察员不是国际经济组织的任何一类成员。作为观察员的国家或国际组织的代表在国际经济组织中一般是以受到承认的外交官身份自由参加活动。一般不能在正式会议上发言。他们不能参与表决,但实际上可通过会内外活动影响决策。 (二)成员资格的开放范围。一些世界性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向世界各国开放,即各国根据特定国际经济组织基本文件规定的条件,可以申请参加,另一些的成员资格以参加另一国际组织为前提条件。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中的成员资格,一般向特定区域的国家开放。有的虽以本区域国家为主,也允许本区域以外的国家加入。在专业性国际经济组织中,有的是对一切国家开放;有的限于某些特定国际商品的生产国和消费国;有的则限于某些初级产品的生产国。 (三)成员资格的取得。国际经济组织成员可因其取得成员资格的途径不同而分为创始成员和纳入成员,此外,可能通过国家继承的方式而自动取得。 创始成员是指创建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一般是通过参与缔结创建国际经济组织的国际条约而取得。取得创始成员资格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多数国际经济组织以出席创建国际经济组织的国际会议作为条件。有的以国名被列入该组织基本文件或附件作为取得创始成员资格的条件。还有一些必须首先是另一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 纳入成员是指国际经济组织建立之后接纳的新成员。它意味着国际经济组织中原有成员权利义务的部分调整,原有成员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范围将随之扩大。一般来说,创始成员与纳入成员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权利义务并无区别,但在少数国际经济组织中,创始成员享有一定的特权。 (四)成员资格的丧失。为了避免因突然中止成员间的合作而造成意外损失,多数国际经济组织在其基本文件中规定了必要的退出程序。除了自愿退出的情况外,少数国际经济组织作了强制退出的规定,以制裁不履行有关条约义务的成员,实质上相当于开除。 三、国际经济组织的机构:一般都具有职能相似的三级主要机构: (一)权力机构:由国际经济组织全体成员组成的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能包括制定本组织的方针政策,审核预算,决定接纳新成员,选举执行机构的成员,制订及修改有关规章等。 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1.会员大会型(为成员较多的世界性国际经济组织所采用);2.理事会型(为区域性或成员较少的国际经济组织所采用);3.股东会议型(为国际金融组织所采用)。 (二)执行机构:一般是由国际经济组织部分成员的代表组成的机构。其成员一般由权力机构选举产生。有的国际经济组织通过划分选区指派执行机构的成员。执行机构的职权带有明显的执行性质,主要是执行权力机构的决议,提出建议、计划和工作方案并付诸实施。许多国际经济组织的执行机构经授权,在权力机构闭会期间行使其大部分职权。执行机构成员进行工作是代表该组织,而不是代表指派该成员的有关国家。由于执行机构成员应熟悉有关业务并承担责任,多数国际经济组织明文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某些专业条件。 (三)行政机构:多称为秘书处,是国际经济组织的日常工作机构,由从事某项专门工作的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处理国际经济组织的各项日常事务,包括同各成员联系,执行组织决议,对外代表组织,登记条约(即作为国际经济组织条约的保管人)以及制作和分发文件等。实际上,它是国际经济组织正常运行的核心部位。 四、国际经济组织的表决制: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国际组织,由于它所调整的对象、所涉利益的性质和组织职能的特殊性以及国际经济关系的现实,其表决制具有明显特色。主要有以下三种表决制: (一)一国一票制。在组织宗旨与成员国有重大利害关系、讨论的事项多属政策问题,或所作决议属于建议性的国际经济组织中,传统的国家平等原则仍占统治地位,即实行一国一票制。根据所作决议与成员国利害关系的程度,分别采用多数通过或一致通过的表决方式。 采用多数通过表决方式的国际经济组织往往关注成员国广泛参与表决的活动,并为成员国提供交换意见的讲坛,其决议仅仅是建议性的。如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粮农组织。 在旨在协调成员国的重大经济政策,且能作出有拘束力决议的国际经济组织中,各成员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始终保持其独立性,因此,一致通过的表决方式仍占重要地位。如欧共体。 (二)集团表决制。其基本特征是,将表决权平均分配给各个按一定利益关系结成的集团,决议的通过要求分别获得各集团成员的多数赞成票,即所谓的"并行多数"。 集团的划分或形成的标准不同。早期的集团主要是根据职能性质形成的。近来采用集团表决制的实践则较突出政治上的考虑。 (三)加权表决制。即根据特定国际组织成员国责任、贡献、利害关系等标准赋予成员国不同表决权的表决制度,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之前,加权表决制尚属例外情况。目前已成为业务型国际经济组织较普遍采用的一种表决制度。其具体形式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将投票权分为基本投票权和加权投票权两部分,然后确定一个加权的标准计算加权投票权。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2.将成员国按利害关系的不同分成两组,总表决权平均分配给双方,在此基础上,各组内部根据一定的标准分配表决权。这是一种利益关系双方平权而各方内部加权的表决制,为目前国际商品组织所普遍采用。 3.1997年成立的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加权表决制自成一类。先将全体成员国分成发达国家、石油输出国和发展中国家三个利益集团,1800个总投票权平均分配给各集团,由各集团自行决定其内部采用的表决制。结果,发达国家集团和石油输出国集团采用加权表决制,发展中国家集团选择了平权表决制。 4.欧盟采用的加权表决制度属另一种类型。罗马条约未规定加权的标准,而只是规定了各成员国所得的加权投票权的数目。除考虑各成员国的人口因素外,还考虑了经济、历史和政治现实等各种因素。这是一种以综合性因素为标准的加权表决制。另一重要因素即加权的程度。相同的标准,不同的比重,可以导致不同的结果。加权的程度越深,对表决活动产生的影响越大。可见,加权的程度与成员国平等的程度成反比,与占优势国家决策权的大小成正比。第二节世界性国际经济组织 二战后相继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旧国际经济秩序的三大支柱。1964年建立的贸易和发展会议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领域中,依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集体力量,为改革旧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国际经济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45年12月27日成立,并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基金组织的宗旨是: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从而促进和保持高水平的就业和实际收入;促进汇价的稳定,在各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率安排;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经济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帮助消除阻碍世界贸易发展的外汇限制。其有关组织结构方面的法律规范可概述如下: (一)成员资格:参加1944年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并于1945年12月31日以前正式签署基金协定的30个国家为基金组织创始成员国。其他国家根据基金组织理事会规定的日期和条件,可申请参加基金组织。 基金组织成员资格的丧失有自愿退出和强制退出两种情况。成员国具有退出基金组织的权利。任何成员国可随时将其退出的意愿以书面通知基金组织。从基金组织接到该项通知之日起,退出即生效。在成员国不履行基金组织协定义务的情况下,基金组织可宣告该成员国丧失使用普通资金的资格。如经过一段合理期限后,该成员国仍不履行上述义务,基金组织经拥有85%总投票权的多数理事表决通过,可要求该成员国退出基金组织。 中国是基金组织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但中国的代表席位长期被台湾当局非法占据。1980年4月17日,基金组织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 二、世界银行集团:三个组织是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和国际开发协会。根据《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亦称世界银行)于1945年12月27日成立,1956年7月24日生效,成立了国际金融公司。1960年9月,国际开发协会亦宣告成立。至此,上述三个国际金融组织形成了世界银行集团。 世界银行集团是世界最大的多边开发援助机构,对各成员国而言,也是最大的国外借贷机构。其宗旨是:通过提供资金、经济和技术咨询、鼓励国际投资等方式,帮助成员国、特别市发展中国家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为此,其三个组织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主要对成员国政府、政府机构或政府所担保的私人企业发放用于生产目的的长期贷款,派遣调查团到借款国调查以及提供技术援助等;国际金融公司在不需政府担保的情况下,专门对成员国的私人企业发放贷款,并与私人投资者联合向成员国的私人生产企业投资;国际开发协会只对最贫困成员国的公共工程和发展项目提供长期贷款。 三、世界贸易组织(WTO) (一)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各缔约国本着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障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大量稳定增长,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生产和交换,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来处理它们在贸易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彼此减让关税,取消各种贸易壁垒和歧视性待遇,实现贸易自由化。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于1948年1月1日生效。自总协定签订以来,先后举行了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前五轮谈判集中于关税减让问题,第六、七轮谈判除关税减让问题外,还涉及减少非关税壁垒等问题。 1986年9月15-20日在乌拉圭埃斯特角城举行部长级缔约国大会,决定发动第八轮多边贸易谈判(称“乌拉圭回合”)谈判议题有15项,大致为有关“市场准入”、“回到总协定轨道”、对总协定现行条款和体制进行修改以及“新领域”(包括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和服务贸易)等四类议题。1993年12月15日,乌拉圭回合宣告结束。长达400多页的《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不仅对加强国际贸易的管理、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贸易争议的解决等作出详细规定,而且首次规定了服务贸易问题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问题。 1994年4月,乌拉圭谈判的125个参加方签署了《乌拉圭回合最后文件》和《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简称《世贸组织协定》)。 《世贸组织协定》是一项关于建立一个世界性经济与贸易组织的条约。其主要内容是规定组织与机构方面的事项以及某些程序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总协定的缺陷。与总协定比较,世贸组织宗旨增加了三个新因素:一是涉及服务贸易产品;二是表术了可持续发展;“寻求保护和维护环境”;三是承认需要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能获得与它们国际贸易额增长需要相适应的经济发展”。 (二)世贸组织的成员资格:世贸组织的成员分为创始成员和纳入成员。创始成员指在《世贸组织协定》生效时,关贸总协定的缔约方和欧共体,凡接受《世贸组织协定》,将关税减让表和承诺附于1994年《关贸总协定》并承担《服务贸易总协定》特别承诺者,均可成为世贸组织的创始成员。任何在对外商业关系及在《世贸组织协定》和《多边贸易协定》规定的其他事务中享有充分自主权的国家或单独关税领土,根据它与世贸组织协商的条件可加入《世贸组织协定》。 这种加入只适用于《世贸组织协定》及所附多边贸易协定。部长级会议作出批准加入的决定,并批准经由世贸组织2/3多数成员作出的关于加入条件的协议。对联合国承认的最不发达国家,只要求承担与其发展程度、金融或贸易需求或者制度性能相适应的承诺。此外,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可享受有其他乌拉圭回合协议中特殊的不同待遇。 截至2004年5月,世贸组织已有148个成员。中国是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7月,中国正式向总协定提出申请,要求恢复中国在总协定的合法席位。经过长期的艰苦谈判,2001年12月11日,中国以主权国家资格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1月1日,“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单独关税区”(简称“中国台北”)也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连同于1995年1月1日分别以单独关税区资格成为世贸组织创始成员的香港和澳门,在世贸组织体制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国四席”局面。 (三)世贸组织的机构。常设机构有部长级会议、总理事会、理事会、委员会和秘书处。 1、部长级会议。是由世贸组织所有成员代表组成的最高权力机构。至少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负责履行世贸组织只能并采取相应行动。根据成员要求,部长级会议在符合《世贸组织规定》和有关多边贸易协定决策程序特别要求的情况下,有权对涉及多边贸易协定的事务作出决定。 2、总理事会负责世贸组织的日常工作。也是由所有成员代表组成,在部长级会议休会期间行使部长级会议职能,并执行《世贸组织协定》授予的职能。总理事会制定其程序规则并批准各委员会的程序规则。 在总理事会领导下设立货物贸易、服务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理事会,分别负责检查多边贸易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执行。 部长级会议还设立了贸易和发展委员会,收支平衡委员会,预算、财政和管理委员会,履行《世贸组织协定》和多边贸易协定授予的职能和总理事会移交的其他职能。 秘书处由总干事领导,由其指派工作人员并根据部长级会议的规定确定工作人员的义务货物服务条件。总干事由部长级会议指定,并决定其权力、义务、服务条件和任期。总干事和工作人员的责任是国际性的。 (四)世贸组织的决策程序:《世贸组织协定》包含了详细的决策和修正程序。世贸组织继续实行总协定的协商一致的决策方式,即如无任何成员正式表示反对,就可形成决议。如未能达成一致,则采用投票方式,各成员拥有一票投票权。在《世贸组织协定》和其他多边贸易协定无相反规定的情况下,采用简单多数的表决程序。部长级会议和总理事会决议须经成员的多数票通过。协定责任的免除和协定的解释一般需要3/4以上多数成员的赞成票才能通过。在例外情况下,部长级会议可决定撤销《世贸组织协定》或特定多边贸易协定施加给某成员的义务。此类决定也须经成员的3/4多数票通过。 (五)世贸组织的法律人格:世贸组织具有法律人格,具有由其成员赋予它行使其职能所必要的法律权能,并享有为行使其职能所必要的特权和豁免。世贸组织官员和成员代表同样享有为其独立行使与世贸组织相关职能所需的特权和豁免。 四、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1964年3月23日至6月16日在日内瓦召开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在这次会议的建议下,1964年12月3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贸发会议为联合国的常设机构。贸发会议的宗旨和主要职能是:促进国际贸易,特别是加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发展;制定有关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问题的原则和政策,并提出付诸实施的计划;审议、推动和开展联合国系统有关机构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领域的各项协作活动;商定多边贸易协定;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就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谈判;协调各国政府和区域性经济集团的有关贸易和发展政策。根据贸发会议主要法律文件的规定,贸发会议有关组织结构方面的法律规范如下: (一)成员:包括全体联合国成员国、联合国专门机构成员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后,中国于1972年4月首次派代表参加贸发会议,成为其成 (二)组织机构:贸发会议的主要组织机构是会议、贸易和发展理事会和秘书处。 会议是贸发会议的最高权力机构。贸发会议每四年(或少于四年)举行一次。开会地址轮流设于亚、非、拉地区。理事会是贸发会议的常设执行机构,也是联合国在经济领域的重要机构之一。理事会在贸发会议闭会期间,执行会议的职能和经1995号决议具体指定的职能,并且作为下届贸发会议的筹备委员会,进行会议文件的准备工作,包括提出供会议考虑的议事日程、有关会期和会址的建议。理事会每年在日内瓦举行一次例会,并召开高达三次的行政会议以处理紧急的政策问题、管理和制度性事务。在第8届贸发会议后,理事会职能有所增强了,表现在:理事会直接涉及政策问题。其新职能包括: 1、处理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事务,有关经济独立的问题,有关贸易与贸易政策、货币与金融问题以及结构调整与经济改革的问题; 2、考察贸发会议对《联合国90年代非洲发展新议程》的贡献; 3、以《最不发达国家年度报告》为基础,研讨履行《90年代最不发达国家行动计划》的进展。 截止2005年1月,理事会由148个成员国组成。理事会一般每年召开两次例会,并可根据其程序规则召开特别会议。 理事会下设三个委员会,分别是:货物与服务贸易和商品委员会;投资、技术与有关金融问题委员会;企业、商务便利与发展委员会。各委员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以处理在特定领域的政策问题并为秘书处的工作提供指导。 秘书处是会议、理事会及其附属机构常设的专职办事机构,设立于日内瓦。贸发会议秘书长领导秘书处的工作。秘书处还为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附属机构“为发展的科学技术委员会”提供服务。此外,贸发会议还在联合国总部设立了联络处。 (三)决策方式:会议、理事会及其附属机构的成员都具有一票投票权,上述各机构通过简单多数成员出席和表决作出决议。然而,在贸发会议中,采取一致同意或协商一致的决定方式已成为惯例。只有在为达成协议的所有努力均告无效的情况下,才适用上述表决方式。第1995号决议还规定了表决前的调解程序,适用于有关实际影响特定成员国经济或财政利益的事项。 贸发会议中的谈判和决策以非正式的"集团制度"为基础。贸发会议成员国分为四个集团,即77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集团)、B集团(是发达国家集团)、D集团(是除罗马尼亚外的东欧九个国家及蒙古)和中国。贸发会议这种非正式的集团制度还为在贸发会议官员选举和会议、理事会及其附属机构成员选举中实行公平的地区分配原则提供了基础。 五、各组织之间的合作。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间的联系和合作较密切。具有法律性质的结构联系是,只有基金组织的成员国,才能申请加入世界银行。这规定表明世界银行要求其成员国在有关收支平衡和汇率等方面接受基金组织的法定管辖。两个组织虽各有独立的机构,但所依据的原则相同。两个组织的理事会年会联合举行。两组织的执行董事会虽未设联席会议,但当一个组织的执行董事会研讨某些共同关心的事务时,另一组织的执行董事可以参加。目前,两个组织已建立了少数实施临时或常务职能的联合委员会。Chapter3:LegalSystemofInternationalTrade学时:6学时基本要求:ToknowtheOverviewofLegalSystemRegardingTradeRegulation;TheEvolutionofTradeRegulatoryMeasuresatNationalLevelandCategoriesofTradeRegulatoryMeasures;Contract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Terms;International
Carriage
of
Goods;International
Cargo
Insurance;Payment
in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重点:TheSphereof
Application
of
the
CISG;Obligations
of
the
Seller
and
the
Buyer难点:Breach
of
Contract
and
Remedies;Passing
of
Risk第一节国际贸易法 国际贸易法是调整国际贸易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中既包括调整平等主体间国际商事交易的私法性规范,也包括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管理和规制的公法性规范。其调整范围主要是国际货物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 长时期来,国际贸易一直以有形货物的跨国交易为内容,国际货物买卖同国际贸易几乎就是同义语。但二战之后,特别是五十年代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属于智力成果的专利技术、专有技术也成为商品,于是出现了国际技术贸易。此外国际间还有以无形劳务的提供与接受为内容的服务贸易也迅速发展。但国际货物买卖始终是国际贸易传统的主要的部分。 国际货物贸易,又称国际货物买卖,是指营业地处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间所进行的有形动产的买卖活动。调整国际货物买卖的法律,主要包括国内法、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是调整国际货物买卖的重要国际公约。国际货物买卖惯例在调整国际货物买卖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第二节国际货物买卖合同 一、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与国际货物买卖法。 国际货物买卖,以签订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方式来进行,也是一种合同,它区别于其他合同之处在于:它是有形货物买卖的合同,而且此种货物要进行跨越国界的流动;其双方当事人的营业地一定在不同国家,至于当事人的国籍是否不同,无需考虑。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为国际货物买卖法律的核心。 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
(一)合同的成立要件1.实质要件。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就是国际货物买卖的当事人就其货物买卖达成协议,即在他们之间有了一致的意思表示,也可简称为有了合意。合意就是合同成立的实质要件。“发价”与“接受”或“要约”与“承诺”是订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关键问题。(1)关于发价 A.发价:是一方当事人以进行国际货物买卖为目的,向另一方当事人发出的愿按一定条件和他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B.发价的构成。“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提出的订立合同的建议,如果十分确定并且表明发价人在得到接受时承受约束的意旨,即构成发价。”发价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应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提出。所谓“特定的人”,即不是一般公众或任何人,所以刊登普通商业广告或向广大群众散发商品目录、价目表以及提供商品信息等等,因为没有特定对象,不能构成发价。凡类似这样一些非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的人表示订约意思的建议,只能视为发价邀请,即邀请人们发价; 二是建议的内容必须十分确定,以便对方考虑。“十分确定”即至少要指明货物的名称,且明示或默示地规定货物的价格或规定确定价格的方法以及明示或默示地规定货物的数量或规定确定数量的方法。 三则必须表明发价人在其发价一旦得到接受就将受其约束。 C.发价的效力。发价于到达被发价人时生效,即发价人于发价送达被发价人时即受其发价的约束。但一项生效的发价,对被发价人来说,他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还可就发价内容按自己的意思加以改动,送还发价人,这便是所谓“还价”。还价,在法律上视为新的发价,原发价人如愿按改动后的条件订立合同,他可以作接受的表示,从而使合同成立。“改动”即假如它在实质上并不变更该项发价的条件,则除发价人在不过分迟延的期间内以口头或书目通知反对其间的差异外,被发价人的答复仍构成接受。因此成立的合同,其条件即以该项发价的条件以及接受通知内所在的更改为准。 依据《公约》规定,有关货物价格、付款、货物质量和数量、交货地点和时间、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赔偿责任范围或解决争端等等的添加或不同条件,均视为在实质上变更发价的条件。 发价的效力,因被发价人的拒绝而消失,即使在不可撤销的发价,也是如此;发价定有有效期的,如期间已过,亦即失效;发价还会因发价人的撤销而丧失效力。 D.发价的撤回和撤销。发价在送达被发价人之前,尚未发生效力,发价人可以随时把它撤回,即使是不可撤销的发价,也可撤回。发价即使已送达被发价人,但如撤回发价的通知同时到达,亦可阻止发价效力的发生;发价已经生效之后,发价人尚可撤销其发价,从而使发价失去效力,只要撤销通知于被发价人发出接受通知之前送达被发价人。但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发价不得撤销:一、发价写明接受发价的期限或以其他方式表示发价是不可撤销;二、被发价人有理由依赖该项发价是不可撤销的,而且被发价人已本着对该项发价的依赖行事。 E.我国外贸实践中的发价。是另外一个名称:“实盘”或“发实盘”。相对于此,另有一种虚盘,它是有保留地愿意按一定条件达成交易的一种意思表示,不规定有效期,没有约束力,可以随意撤销或变更其内容,我国外贸实践中的“虚盘”,并不是发价,而是发价邀请。 (2)关于接受 A.接受:接受是被发价人作出的同意发价的意思表示,这种意思表示有时也可以用行为来作出;但缄默或不行动本身不等于接受。 B.接受的效力。被发价人表示了接受的意思,表明发价人、被发价人之间已达成协议,合同即告成立。此即接受的效力。《公约》规定,“对口头发价必须立即接受”。 然而国际货物买卖的双方,其营业地在不同国家,隔地接受应于何时生效存在着投邮主义与到达主义的立法分歧。投邮主义为英美法所采用,主张接受于函电送交邮电局或投入邮筒时生效;投邮之时即为合同成立时,投邮之地即为合同成立地;即使函电于传递途中遗失,也无碍于合同成立。到达主义主张接受于到达发价人时生效,为大陆法所采用。到达即函电已在收件人的支配之下,即已送交收件人本人,或其营业地或通讯地址;如无营业地或通讯地址,则送交收件人惯常居住地。至于发价人是否已拆阅,是否已知悉内容,则不予考虑。 我国对此采用到达主义,我国《合同法》规定:“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公约》规定:“接受发价于表示同意的通知送达发价人时生效”,也是采取到达主义。 C.逾期的接受。是指接受没有在应到达的时间内到达,逾期的接受无效,但有例外: 其一为倘若发价人在收到接受函电时,毫不迟延地用口头或书面通知被发价人说,接受虽已逾期,但他仍视之为有效的接受,则接受即为有效。迟到的接受实际到达之时,即为合同成立时。 另一为依照通知寄发时的情况,只要传递正常,它本应是能够在期限内到达的,则此项逾期接受应被认为具有接受的效力,除非发价人毫不迟延地用口头或书面通知被发价人:他认为他的发价已经失效。从而不能因该接受订立合同。 D.接受的撤回。在采用到达主义的情况下,被发价人在其接受到达发价人之前,可以撤回接受,只要撤回的通知能在接受到达之前或与接受同时送达发价人。 2.形式要件。《联合同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11条规定:“销售合同无须以书面订立或书面证明,在形式方面也不受任何其他条件的限制。销售合同可以用包括人证在内的任何方法证明。”我国在加入公约时,对此条提出保留,不适用该条规定。于是订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一定要具备书面这一形式要件,并须由当事人签字。但我国现行《合同法》第10条规定包括口头形式,同时第32条规定:从事国际货物买卖,如果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就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时成立。 三、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内容。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由三部分组成,即首部、正文和尾部。显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特征的,在其正文部分,这一部分写明了货物买卖的实质性内容,规定了买卖双方人的权利与义务,一般包括以下条款:1.标的物条款。写明商品名称(货号)、品质、规格、型号、数量、单价、总价及商品包装等。2.价格条款。写明价格种类、构成、计价币种及价格变动风险承担等。3.运输条款。写明运输方式、责任、装运时间、装运港、目的港、装运通知、是否允许分批装运和转船等。4.保险条款。写明投保人、种类、金额等。5.支付条款。写明支付方式、时间、币种等。6.检验条款。写明检验项目、时间、地点、机构、方法、标准、费用负担、法律效力等。7.免责条款即不可抗力条款。写明免责事项、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围和后果的处理方法等。8.索赔条款。写明索赔依据、期限、办法、金额等。9.法律适用条款。写明合同应适用的法律。10.争议解决条款。通常是仲裁范围、地点、机构、程序、裁决效力、费用负担等。 但并不以上举的条款为限,倘当事人认为有必要,可以增加其他条款,而上举的十项条款,标的物条款、价格条款、支付条款等属于必不可少。四、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一经订立,当事人间的合同关系便告形成。当事人双方互负义务,互享权利,且往往此方的义务,即彼方的权利。 (一)卖方的义务。主要是交付货物、移交一切与货物有关的单据、把货物所有权移转于买方。 1.交付货物。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卖方履行此项义务,有时是实际交货,即卖方将实物移交给买方占有;有时是象征性交货,即卖方将代表货物的单据或凭以提取货物的单据交给买方。交付货物,不一定专指交付实物,也不能认为必须交买方本人(或其代理人)之手。以下四点需要说明。 (1)交货地点。当事人如有约定,载入合同,卖方即应在约定地点交货。凡选定价格条件(贸易术语)的合同,就都已定明交货地点。如果当事人未约定交货地点,也没有选定价格条件,则卖方就没有义务要在任何其他特定地点交付货物,这时交货地点依法律规定确定。《公约》31`条规定: A、如果涉及货物运输卖方应把货物移交第一承运人以运交买方。如果货物没有以货物上加标记、或以装运单据或其他方式注明有关合同,卖方必须向买方发出列明货物的发货通知。 B、在不属于上一款规定的情况下,如果合同指的是特定货物或从特定存货中提取的或尚待制造或生产的未经特定化的货物,而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已知道这些货物是在某一特定地点,或将在某一特定地点制造或生产,卖方应在该地点把货物交给买方处置。该特定地点即交货地。所谓“把货物交给买方处置”即卖方采取一定必要行动,以便买方能够取得货物。例如,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将货物适当包装,刷上必要的标志,并向买方发出通知要他提取货物,等等。 C、在其他情况下,卖方应在他于订立合同时的营业地把货物交给买方处置。卖方营业地即为交货地。在我国《合同法》中,对交货地点原则上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地点交付标的物。当事人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或依照交易习惯确定履行地。当还不能确定交货地点时,则适用下列规则确定交货地点: (2)交货时间。卖方须按以下日期交货: A.如果合同规定有日期,或从合同可以确定日期,应在该日期交货; B.如果合同规定有一段时间,或从合同可以确定一段时间,非情况表明应由买方选定一个日期外,应在该段时间内任何时候交货; C.在其他情况下,应在订立合同后一段合理时间内交货。在我国《合同法》中,对交货地点原则上规定,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地点交付标的物。当事人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可以协议补充或依照交易习惯确定履行地。 有两点注意:一是:如果卖方在交货日期前交货,他可以在那个交货日期到达前交付任何缺漏部分或补足所交货的不足数量,或交付用以替换所交付不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或对所交付货物中任何不符合合同规定的情形做出补救;但此一权利的行使不得使买方遭受不合理的不便或承担不合理的开支。买方如因此而遭受损失,他有权要求损害赔偿。 二是:卖方如果在规定的日期前交货,买方可以收取货物,也可以拒绝收取货物。(3)所谓“货物相符”,是指在国际货物买卖中,卖方交付的货物,必须与合同中有关货物的数量、质量、规格、包装等的规定相符。货物相符,是卖方交货义务的重要内容。 2.移交与货物有关的单证。如果卖方有义务移交与货物有关的单据,他必须按合同约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移交这些单据。 卖方在提供货物时,应一并提供商业发票。合同如有约定,还应提供证明货物符合合同要求的任何其他凭证。为了证明货物已交付,卖方也应提供有关单证,例如海运提单,其他运输单证以及保险单之类。 现在国际贸易有一种趋势,即要求以电子单证代替纸的单证,所以卖方应提供的商业发票,就可以改用相等的电子单证。 3.转移货物所有权。卖方履行了交货义务,货物已在买方的支配之下,但买方不仅要能支配货物,更重要的是要使原不属于自己的货物,归于自己所有,即要对货物享有所有权。怎样才能使货物的所有权转移,所有权应于何时转移,《公约》未作任何规定。除当事人在合同中已订有专条应即按该条款办理之外,只能通过国际私法确定适用某个国家法律的规定。 (二)买方的义务 1.支付货物价款。 (1)买方支付价款,需作必要的准备:采取合同或任何有关法律和规章规定的步骤和手续,如申请银行开出信用证或银行保函,以便支付价款。如不作准备,就是没有履行付款义务。 (2)货物价格的确定:为了付款,首先在订立的合同中,必须规定货物的价格或确定价格的方法,但可能出现例外情况:合同已有效订立,但没有明示或暗示地规定价格或规定如何确定价格。这时若没有任何相反表示,双方当事人应视为已默示地引用订立合同时此种货物在有关贸易的类似情况下销售的通常价格。如果价格是按货物的重量规定的,若有疑问,应按净重确定。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对价款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德望,按规定执行。 (3)支付价款的地点:买方应在约定地点支付价款。如合同中未作规定又没有任何其他支付价款的特定地点,买方应在下列地点支付价款: A.卖方的营业地。如果卖方有一个以上的营业地,则以与合同及合同的履行关系最密切的营业地为其营业地。倘使卖方的营业地在订立合同后发生变动,以致买方多支付方面的有关费用,则多支出的部分,应由卖方承担。 B.如凭移交货物或单据支付价款,则为移交货物或单据的地点。这与我国《合同法》第61、160条的规定相同。 (4)支付价款的时间:依据《公约》第58条,如果买方没有义务在任何其他特定时间内支付价款,他必须于卖方按照合同和《公约》规定将货物或控制货物处置权的单据交给买方处置时支付价款。卖方可以支付价款作为移交货物或单据的条件。 如果合同涉及到货物的运输,卖方可以在支付价款后方可把货物或控制货物处置权的单据移交给买方作为发运货物的条件。 有一点应予注意:即买方在未有机会检验货物前,无义务支付价款,除非这种机会与双方当事人议定的交货或支付程序相抵触。所谓相抵触,如当事人议定的是象征性交货或以信用证方式付款,则在卖方将控制货物处置权的单据交给买方处置时,买方即应支付价款,然而这时货物尚未运到目的港,买方自然无从检验,在此情况下,买方不能主张他在未有机会验货前无义务支付价款。 2.收取货物。有两方面: 一是采取一切理应采取的行动,以期卖方能交付货物,如在FOB中,买方租船订仓,并给予卖方关于船名、装货地点和所要求交货时间的充分通知,否则卖方是不可能交付货物的; 另一是接收货物,如在卖方按合同要求将货物运送给买方,到达目的地时,买方应及时卸货并提走货物。 五、合同的履行。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双方当事人各自履行其义务,倘使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不符合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的条件,即为违反合同,该当事人应负违反合同的责任。为了预防发生违反合同的事实,为了减轻违反合同事实一旦发生可能引起的损失,《公约》作了“预期违反合同”的规定。 据《公约》第71条,另一方当事人由于下列原因显然将不履行其大部分重要义务,一方当事人可以中止履行义务:(A)他履行义务的能力或他的信用有严重缺陷;或(B)他在准备履行合同或履行合同中的行为显示他将不履行其主要的义务。 中止履行,自然只是暂停履行,以后可以随时继续履行。《公约》同条另规定:如果卖方在上述A、B两种情况明显化以前,已将货物发运,他可以阻止将货物交付给买方,即使买方持有其有权获得货物的单据。该条又规定:中止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不论是在货物发运前还是发运后,都必须立即通知另一方当事人,如经另一方当事人对履行义务提供充分保证,则他必须继续履行义务。 《公约》第72条也是为“预期违反合同”而设,规定的是更严重的情况。如果在履行合同日期之前,明显看出一方当事人将根本违反合同,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宣告合同无效。如果时间许可,打算宣告合同无效的一方当事人必须向另一方当事发出合理的通知,使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对履行义务提供充分保证;但如他已声明他将不履行其义务,那就没有向他发通知的必要。《公约》中的宣告合同无效与我国合同法中的合同无效概念完全不同,它实际相当于我国合同法中的合同解除。 六、违反合同及其补救 (一)违反合同与补救。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要对他的行为负责,采取措施,弥补损失。 首先,违反合同要可归责于一方当事人,才能要求该当事人负责。否则,不履行义务的当事人可以不负责任,这是“免责”问题。 其次,从违反合同所造成损失的程度看,有一种违反合同特别严重。引致严重的法律后果,即“根本违反合同”的问题。 再次,不同的违反合同,各有其相应的补救办法。 最后,各种补救办法的作用,直接、明显。 1、违反合同的归责(“免责”问题)。对违反合同,《公约》不采取过失责任原则,只要有违反合同的行为,该当事人即须负责。但是,违反合同的当事人,如果能证明他的不履行是由于某种非他所能控制的障碍,而且对于这种障碍没有理由预期他在订立合同时能考虑到或能避免或克服它或它的后果,那么该当事人对不履行义务不承担责任,就是说,他对违反合同所造成的损失,不负损害赔偿之责。 (二)卖方违反合同的补救措施。卖方的主要义务为交付货物,移交一切与货物有关的单据及转移货物所有权。此外还有合同或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实际上,卖方违反合同以交付货物方面最多:或者不交货、或者迟交货、或者所交货物不符合同。 一旦卖方违反合同,买方即可采取补救方法:或要求卖方履行义务、或要求交付替代货物、或要求对货物进行修理、或宣告合同无效,也可减低价格。买方可以根据情况,选择采用;不论选用何种补救办法,均可同时要求损害赔偿。 1、要求卖方履行义务。(1)卖方违反合同时,如买方已采取了某种补救办法(如宣告合同无效),而该补救办法与要求卖方履行义务是相抵触的(如宣告合同无效将解除双方在合同中的义务,不存在卖方履行义务的问题),他便不能采取要求卖方履行义务这一补救办法。(2)在买方要求卖方履行义务时,他可以规定一段合理时限的额外时间,让卖方履行义务。在此情况下,除非买方收到卖方通知,声称他将不在所规定的时间内履行义务,买方在这段时间内不得对违反合同采取任何其他补救办法。但是,买方并不因此丧失他对迟延履行义务可能享有的要求损害赔偿的任何权利。买方规定了额外时间,就为自己采取宣告合同无效这一补救办法创造了有利条件。(3)在已具备宣告合同无效的条件下,卖方即使在交货日期之后,仍可自付费用,对任何不履行义务作出补救。不过这时对卖方的要求相当严格:一要自负费用;二要他的补救不得造成不合理的迟延,也不得使买方遭受不合理的不便,或无法确定卖方是否将偿付买方预付的费用;三是对买方提出要求或发出通知,要求买方表明他是否接受卖方履行义务,或通知买方说,卖方将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履行义务,如果只发出通知,应视为包括要买方表明决定的要求在内。并且这种要求或通知,必须在买方收到后发生效力。在买方收到要求或通知后,如果买方不在一段合理时间内作出答复,则卖方可以按其要求或通知中所指明的时间履行义务。买方不得在该段时间内采取与卖方履行义务相抵触的任何补救办法,如卖方履行义务,买方不得宣告合同无效。(4)《公约》规定了要求卖方履行义务这一补救办法就是要卖方依合同履行其义务,法律上统称为“实际履行”或“具体履行”。《公约》第28条:“如果按照本公约的规定,一方当事人要求另一方当事人履行某一义务,法院没有义务作出判决,要求具体履行此一义务,除非法院依照其本身的法律对不属于本公约范围的类似销售合同愿意这样做。”2、要求交付替代货物。该补救办法须具备三个条件:A、卖方所交货物不符合同,情况严重,构成根本违反合同;B、买方要能按实际收到货物的原状归还原交货物;C、关于交付替代货物的要求,必须与货物不符合的通知同时提出,或者在该项通知发出后一段合理时间内提出。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3、要求对货物进行修理。如果货物不符合同,买方可以要求卖方通过修理对不符合同之出做出补救,除非他考虑了所有情况之后,认为这样做不合理。关于修理要求,必须与货物不符合同的通知同时提出,或者在该通知发出后一段合理时间内提出。4、买方宣告合同无效。须具备三个条件:(1)卖方不履行其约定或法定的任何义务,等于根本违反合同;或者在发生不交货的情况之后,买方曾规定一段合理时限的额外时间,让卖方交货,而卖方不在该额外时间内交付货物,或卖方声明他将不在所规定的时间内内交付货物。(2)必须卖方未交付货物;如已交付货物,买方就丧失宣告合同无效的权利,但这有一些例外。(3)如已交付货物,买方要能按实际收到货物的原状归还已交货物,否则他就丧失宣告合同无效的权利,但这也有一些例外(参看《公约》第49条、第82条)。从以上条件看,法律对买方采用宣告合同无效这一补救办法,限制是比较严的。5、减低价格。如果货物不符合同,不论价款是否已付,买方都可以减低价格。减价按实际交付的货物交货时的价值与符合合同的货物在当时的价值两者之间的比例计算。上述5种补救办法,在卖方只交付一部分货物或交付的货物中只有一部分符合合同规定时,适用于缺漏部分及不符合合同规定部分的货物。又,买方只有在完全不交付货物或不按照合同规定交付货物等于根本违反合同时,才可以宣告整个合同无效第三节国际货物买卖公约 一、国际货物买卖公约的性质。 国际货物买卖公约是国际货物买卖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货物买卖法的重要渊源。它所设定的规范是统一规范,所以国际货物买卖公约也被称为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是国际货物买卖统一实体法。 1964年,国际外交会议在海牙举行,会议通过了《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公约》同时通过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成立统一法》,前者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国际货物买卖的统一实体法,后者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订立的统一实体法。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于1980年在维也纳召开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会议,草案在会议上获得通过,这就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是一部崭新的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它为了减少国际贸易的法律障碍,特别照顾到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法律制度,使它能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国际货物买卖统一实体法。我国签署并核准了《公约》。《公约》已于1988年1月1日起生效,对我国有约束力。 二、关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一)《公约》的基本原则1.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原则:1974年联大第六特别会议通过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出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经济秩序。2.平等互利原则3.照顾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法律制度的原则。(二)《公约》的适用范围:包括积极方面,即怎样的货物买卖及其它有关事项属于它的适用范围;消极方面,即哪些货物买卖或其他事项不属于它的适用范围。1、属于《公约》适用范围的货物买卖及其他有关事项⑴营业地在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货物销售合同,如果这些国家是缔约国,即属于《公约》适用范围⑵营业地在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合同,这些国家或其中一个国家虽非缔约国,但如果国际私法规则导致适用某一缔约国的法律,也就属于《公约》的适用范围。⑶供应尚待制造或生产的货物的合同应视为销售合同,除非订购货物的当事人保证供应这种制造或生产所需的大部分重要材料。《公约》适用于这种合同。⑷《公约》只适用于销售合同的订立和卖方和买方因此各种合同而产生的权利和义务。2、不属于《公约》适用范围的货物买卖或其他事项。⑴据《公约》第2条规定,它不适用于下列六种销售:A购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货物的销售;B经由拍卖的销售;C根据法律执行令状或其他令状的销售;D公债、股票、投资证券、流通票据或货币的销售;E船舶、船只、气垫或飞机的销售;F电力的销售。⑵《公约》不适用于补偿贸易合同;也不适用于来料加工合同、来件装配合同或咨询服务合同。⑶《公约》与以下事项无关:A合同的效力或其任何条款的效力或任何惯例的效力;B合同对所售货物所有权可能产生的影响⑷《公约》不适用于卖方对于货物对任何人所造成的死亡或伤害的责任,即《公约》不包含产品责任法的内容。⑸双方当事人可以约定不适用《公约》,虽然他们的营业地所在国时缔约国,他们也可以减损《公约》的任何规定或改变其效力。(三)《公约》的保留:在《公约》的适用范围内,任何一个缔约国都必须遵守《公约》的所有规定,但是,某个缔约国也可声明它不受条约的某一条款甚至某一部分的约束,这便是保留。《公约》明文许可的保留,有以下三项:1.“合同的订立”部分或“货物销售”部分(《公约》第92条)。2.“国际私法规则导致适用”的规定(《公约》第95条);3.合同的订立、更改或终止,无须以书面为之。(《公约》第96条。我国在核准《公约》时,即据《公约》第95条、第96条的规定,作了保留的声明。(四)《公约》与惯例。《公约》第29条:双方当事人业已同意的任何惯例和他们之间确立的任何习惯做法对双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除非另有协议,双方当事人应视为已明示或默示地同意对他们的合同或合同的订立适用双方当事人已知道或理应知道的惯例,而这种惯例在国际贸易上,已为有关特定贸易所涉同类合同的当事人所广泛知道并为他们所经常遵守。(五)《公约》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适用:凡本公约未明确解决的属于本公约范围内的问题,应按照本公约所依据的一般原则来解决,在没有一般原则的情况下,应按照国际私法规定适用的法律来解决。海牙国际私法会议鉴于上述规定,特于1985年10月14日-30日召开了“关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的外交会议”,即1985年海牙特别会议,制定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法律适用公约》,以与《公约》保持平行,它是国际货物买卖的统一冲突法。(六)《公约》的解释要求:1、应考虑到《公约》的国际性质;2、应促进《公约》适用的统一;3、还要考虑在国际贸易上遵守诚信的需要。(七)我国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⑴《公约》于1988年1月1日起对我国生效。自其生效之日起,即对我国有约束力,不论任何人,只要其营业地在我国,而与营业地在其他缔约国的人之间的国际货物买卖,都应按《公约》的规定办理。(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⑵我国对《公约》的保留①对“国际私法规则导致适用”的保留。②对书面以外形式的规定的保留。按照我国现行《合同法》第10条规定的精神,当事人订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已不必一定要采用书面形式,因此,上述保留应予撤销。第四节国际货物买卖惯例一、国际货物买卖惯例的形成。国际货物买卖惯例,通称国际贸易惯例,是在从事国际贸易的人们的长期国际贸易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是国际货物买卖法的组成部分,是国际货物买卖法的重要渊源之一。 国际货物买卖惯例针对性强,它产生后不会一成不变,一旦国际贸易活动增加了新内容,科学技术有了新突破,也会产生新的国际贸易惯例,因而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二、国际货物买卖惯例的成文化。 (一)《华沙-牛津规则》。它是1928年国际法协会华沙会议编篡了CIF方面的惯例,称为《华沙规则》;后经修订,改称《华沙-牛津规则》。当事人签订合同,如全部或部分涉及海上运输的货物买卖,只要明示采用该《规则》,就构成双方当事人有意使其合同成为CIF合同的确定证据。当事人订立合同,也只有明示地同意采用该《规则》,该《规则》才对他们有约束力。但现在实践中一般采用的是国际商会(ICC)《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的CIF规则。 (二)《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是目前最具广泛影响、得到普遍采用的成文化的国际贸易惯例。 自1936年编订,称为“国际商业术语”,另一名称叫“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之后,先后多次作了补充和修订,现行的是《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考虑到最近出现的无关税区的广泛发展,交易中使用电子讯息的增多以及运输方式的变化,它解释了13种贸易术语,自2000年1月1日起生效。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只适用于销售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中与已售“有形的”货物交货有关的事项,而不涉及违约后果或由于各自种法律阻碍导致的免责事项。 (三)《1941年修订的美国对外贸易定义》。它包含CIF、FOB等六种贸易术语,但同《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的内容很不一样。仅在当事人同意并在合同中规定采用时,才对一项交易适用,否则没有约束力。第五节国际货物买卖中的支付 在货物买卖中,买方的主要义务是支付货物价款。买方支付价款,可能使用货币,也可能使用支票、汇票等票据。支票、汇票都只能用以支付,不能用来计价。人们称之为支付手段,也叫支付工具。 国际货物买卖的支付方式,常用的有汇付、托收和信用证三种。 一、汇付: 又称汇款,是最简单的国际贸易货款结算方式。采用汇付方式结算货款时,卖方将货物直接交付买方,由买方直接通过银行将货款汇给卖方。货运单据由卖方自行寄送买方,除以票汇方式汇付外,银行不处理票据。(一)汇付方式涉及四个基本当事人:汇款人、汇出行、汇入行和收款人。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业化2024年货物运输协议模板解析版A版
- 2025年度日常房屋租住过程增值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版权买卖合同:音乐专辑3篇
- 2024杂粮产品出口退税代理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子商务平台个人合伙运营协议范本3篇
- 2025年度生猪养殖基地与肉类销售商联营购销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剩余价值抵押贷款合同(含租赁权、物业经营权及绿化权)3篇
- 2024版供应商采购合同3篇
-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股东间股权转让与公司并购协议3篇
- 2022-2023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月考卷四
- GB/T 4732.4-2024压力容器分析设计第4部分:应力分类方法
- 地渣土清运项目投标方案(技术标)
- 交通刮蹭私了协议书范本
- 青少年人工智能编程水平测试一级-模拟真题01含答案
- 院内2期及以上压力性损伤的管理与持续改进
- 中考名著《骆驼祥子》测试题及答案
- 高中体育课程活动方案
- 小学中高年段语文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
- 和解协议装修合同纠纷
- 跆拳道专业队训练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