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讲座课件_第1页
最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讲座课件_第2页
最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讲座课件_第3页
最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讲座课件_第4页
最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讲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排除对心理学的神秘感和不正确的认识。2、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并对心理咨询有正确的认识。3、趣味测试,增强心理学习的趣味性,并对趣味测试有正确的认识。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排除对心理学的神秘感和不1心理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说到心理,许多人会认为心理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是一些无法确定的神秘现象。实际上这完全是误解。心理虽然属于精神范畴,不像物质那样直观,但它也可以通过某种途径测量或反应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都是业余的心理学家。心理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2你如何判断?方法1:观察人的语言。

在这里,如何判断这些人具有精神疾病呢?可以从人物的语言着手。任何过分夸大的语言描述可能都是一种病态的象征。而喜欢吹牛的人往往内心十分自卑,他喜欢吹牛的习惯可能只是掩盖自己自卑的一种方式。方法2:观察人的行为。

你如何判断?方法1:观察人的语言。

在这里,如何3专业与非专业刚刚我们得到结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非专业的心理学大师,只要你注意观察别人的言行,注意掌握其中的规律。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普通人都无法成为专业的心理学家。因为心理学解决的问题和普通人仅仅凭借一般常识就能解决的问题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人们往往认为心理学的很多研究成果过分深奥,或者有些仅仅凭借常识就能够解决,其实不然。请你回答下面的问题:专业与非专业刚刚我们得到结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非专业的心理学4做梦的问题

在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里,莱桑德尔说真正的爱情是“简单”又“短暂”的,像做梦一样。梦真的是来去一瞬间吗?你认为做一个梦所用的时间是:①一秒钟的几分之一②几秒钟③一两分钟④若干分钟⑤几个小时你隔多长时间做一次梦?①难得或从不做梦②大约每隔几夜一次③大约每夜一次④每夜做好几次做梦的问题5通常情况下,人的一个梦要持续若干分钟,一般为20分钟左右。有的人在梦里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有时是一年,有时甚至是一辈子。人们在梦里发生的事件持续的时间似乎与真实世界中的时间一样,但其实不是这样。

人在每天晚上都要做几个不同的梦,但人们往往只记得最后的一个。梦往往是发生在睡眠的某个特定阶段。心理学家将睡眠分为两个不同的时相:快速眼动睡眠和无快速眼动睡眠。这两个时相在每晚的睡眠过程中交替出现。入睡时先出现无快速眼动睡眠,大约过了90分钟左右出现快速眼动睡眠,持续几分钟后又进入无快速眼动睡眠。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可以观察到人的眼球在眼皮下飞快旋转的情况。人的梦境一般发生于这一时期。所以,如果你发现你周围的人正在睡觉,而且眼球转动得很厉害,你就可以判断,这个人正在做好梦。人们往往可以记住这个时期所做的梦的内容,他醒来后向人们讲述的也就是这个时期的梦的内容。

梦是人们在十分轻松的睡眠状态下的大脑部分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所以有些心理学家将梦作为了解人的内在世界的入口,通过对梦的分析完成对人的真实思想的分析。通常情况下,人的一个梦要持续若干分钟,一般为20分钟左右。有6天生的盲人恢复视力以后

现在运用外科手术使那些天生的盲人在晚年恢复视力已不是什么奇迹,在拆除绷带的头几天里,你认为这样的人:

①什么也看不见②看到的只是一片模糊③只看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影子在晃动④不用触摸就能认出熟悉的东西⑤只有在触摸一下并看一看后才能认清东西⑥看到的一切东西全都上下颠倒天生的盲人恢复视力以后7这个问题从17世纪人们就开始讨论了,直到近年来通过心理学家的仔细研究后,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在大量的先天失明而后天恢复的人的研究中,证明了这些人不用触摸就能认清所熟悉的东西。天生的盲人恢复视力以后这个问题从17世纪人们就开始讨论了,直到近年来通过心理学家8牛奶一样多吗?

五岁的瑶瑶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便走了进去。在厨房的桌子上放着完全相同的两瓶牛奶。她看到妈妈打开其中一瓶,把里面的牛奶倒进一个细高的瓶子里;把另一瓶倒进一个矮粗的瓶子里,她的眼睛溜溜地转,目光从一个瓶子转向另一个瓶子。这时妈妈突然记起她在一本心理学书上读到的情况,便问:“瑶瑶,哪个瓶子里的牛奶多?”瑶瑶可能的回答是:

①矮粗瓶子里的多②细高瓶子里的多③一样多牛奶一样多吗?五岁的瑶瑶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便走了进9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瑶瑶会说瓶子里的牛奶多些,其实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问题。即,对于成人而言十分简单的守恒问题,儿童在多大的时候才能够接受并且加以运用。更多的问题是:儿童在什么时候,接受怎样程度的教育,对于他的智力发展才是真正有帮助的,而不会让他感觉到不能接受,从而对学习丧失信心。这个问题对于教育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教育心理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花费了很多时间来研究。

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完成了这一著名的工作,他通过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心理发展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0~2岁,其间,婴儿只能靠感觉和口和手的动作去认识世界,他的认识范围仅仅局限于他所能感觉或接触到的东西,对于他来说,看不见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例如,小猫躲在床底下,他就会认为:“猫猫不见了”。接近两岁时,他就会知道猫猫不是不见了,而是躲在床底下了。第二个阶段为2~7岁左右,在这个时期,儿童可以对世界进行一些简单的认识了。他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思考,但还没有具有推理的能力。皮亚杰的实验发现,如果将两杯果汁中的一杯,缓缓导入另一个细而高的杯子中的时候,五岁以下的儿童,虽然相信果汁还是一样的果汁,但他们都认为果汁加多了,因为他们觉得水面增高了,量自然就多了。只到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7~11岁的时候,儿童才具备了基本的推理和思考的能力。这时再问他同样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正确地答案。到了11岁以后,儿童便开始有了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地能力,能够进行不依赖于实物而进行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了。

这一对儿童心理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模式,从而达到顺应这种发展规律,帮助儿童更加健康的发展的目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瑶瑶会说瓶子里的牛奶多些,其实这是10哪一种决定风险大?

一群朋友准备把一些钱作为共同资金在赛马会上花掉。在每次比赛前他们都分别写出赌注的意见,然后集中商讨,作出全组决定。在每项比赛上,最慎重的决定是一点赌金也不押,较为冒险的决定是在最有可能获胜的马上押少量的赌金,而非常冒险的决定是在不大可能获胜的马上押大量的赌金。与个人意见的平均情况相比,全组的决定可能:①更慎重②更冒险③既不更慎重也不更冒险哪一种决定风险大?11全组的决定可能比个人的决定更为冒险。因为在一般人看来,冒险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精神,如果大多数组员发现其他在场的人的意见比自己的更为冒险的话,他多半会放弃自己的意见,而同意他人的冒险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这种行为被称为“从众行为”。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漆黑的暗室里的一面墙上投下一个微弱的光点。事先安排一部分经过训练的人和少数没有经过训练的人进入暗室。对经过训练的被试,要求他们大声的在暗室中说,光点正在微弱的晃动。对于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则实现不给任何提示。在实验中,要求没有经过训练的人说出光点是否在晃动。开始这些人认为光点并没有晃动,这种反应是正确的,因为实验用的光点确实没有晃动。但是,此时实现安排的经过训练的人会大声地、坚定地说,光点正在微微地晃动。由于这些人的人数占优,所以最后,原来认为光点没有晃动的人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观点,也承认了光点正在晃动。

正是由于人的从众心理的影响,所以当组内的成员发现大家的意见比自己的显得更为冒险的时候,他多半会放弃自己的保守计划,转而同意较为冒险的计划。

全组的决定可能比个人的决定更为冒险。12另外,在有多人参加决议的时候,会出现责任扩散效应。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在国内外却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这绝非偶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特纳和达利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发现面临危机情境,需要出手援助时,现场的人数越多,那么,愿意援助的人数越少。

心理学家拉特纳与其一名助手一起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检验前面的发现。

实验是这样设计的: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到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上够东西的声音,紧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到地板上。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传来:“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噢,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

研究者试图了解,在这种情境中被试独自一人时的反应同还有其他人在场时是否有差别。

结果显示,被试单独一人时,70%的人会试图以不同方式提供帮助;两个被试在场时,出现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为40%;而如果旁观者换成无动于衷的假被试(即研究者的助手),则仅有7%的真被试尝试着提供帮助。别人的存在与态度,造成了明显的观众抑制作用。

另外,在有多人参加决议的时候,会出现责任扩散效应。

13出现这样的结果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所谓的责任扩散效应,它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如果现场只有一个人在场的话,则他向这位女士提供帮助就显得责无旁贷。如果稍微具有社会公德的人,都会主动提供帮助。但如果有两个人或更多的人在场的话,责任就不是很明确了,大家似乎都不愿意当出头鸟,因此提供帮助似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成了别人的事。

当一个人单独进行选择的时候,他必须担当起所有的责任,特别是当他的选择还关系到别人的利益的时候,他就会特别慎重,从而提出的选择可能更为保守。但当大家组成一个小组,集体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时,责任被扩大化了,即大家都有这样的思想:如果除了问题,责任是大家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因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集体的决定往往更为冒险。出现这样的结果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所谓的责任扩散效应,它是普遍14著名的哲学家尼采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中精神错乱,周身多病。而伟大的物理学家艾尔伯特·爱因斯坦却神智清楚,在七十六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身体很健康。请问,异常聪明的人一般是否:

①身体和心理上没有别人那么健康

②身体和心理上比别人更健康

③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与别人相似

④心理不如别人健康而身体健康状况相似

⑤身体不如别人健康而心理健康状况相似。著名的哲学家尼采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中精神错乱,周身多病。而15特别聪明的人一般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比别人健康,这一点可以通过心理学家的实验来证明。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经进行过这样的实试验。他在加利福尼亚州学校系统中选出一部分样本,其智商在135以上,他们的智商在总人口的1%的尖端位置。他把这些样本称为“白蚁”,意思是他们十分厉害,就像自然界中的白蚁一样。研究开始时这些样本的年龄在3岁到19岁之间。其后,对于“白蚁”做了各种心理测试,也做过体格检查,其结果发现,无论男女,在研究期间同其他人相比,其心理与生理状况一直是“好的”或“很好的”。特别聪明的人一般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比别人健康,这一点可以通过心16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是怎样看待心理学的呢?普通生活常识和心理学的研究之间是有差别的。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学的看法各有不同。

总结起来,答案肯定同以下的问题类似:

1、心理学家知道你正在想些什么。

2、他们在随时随地的对你的心理进行分析,他们的眼睛具有穿透人心的特殊功能。

3、他们可以很轻易地知道人的性格和智商等一些对自己而言非常保密的东西。

4、心理学家经常要处理一些患心理疾病的人,所以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自己心理也十分不正常。

这些答案的要点在于心理学家可以很容易地掌握人的秘密和隐私,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人们在面对这些人时,总是格外小心。

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是怎样看待心理学的呢?普通生活常识和心理17心理学家是怎样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1、观察法:观察人群的行为,找出其中带有共性的地方。

2、调查法:同人们进行交流,找出人们的个人经验中带有共性的地方。

3、实验法: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实验。

4、测验法:通过量表和仪器的合作来完成。心理学家是怎样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1、观察法:观察人18

心理学家给参加心理实验的同学事先戴上一幅特殊的三棱眼镜,使得被试通过眼镜看到一根直的木棍是弯曲的,同时请被试用手触摸这跟木棍,触觉告诉被试木棍是直的,当研究人员问:木棍是什么形状的?结果是:

A直的B弯曲的心理学家的实验:心理学家给参加心理实验的同学事先戴上一幅19眼见为实!?谁大谁小呢?眼见为实!?谁大谁小呢?20谁大谁小?谁大谁小?21是平行线吗?是平行线吗?22是圆形吗?是圆形吗?23是正方形吗?是正方形吗?24靠错觉来着装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巧妙地利用视错觉,掩蔽自己身材的缺陷,把自己装扮得更加美丽动人。由于色彩本身的明度不同和冷暖不同可以产生大小视错觉,因此,在日常服饰装扮中,体态瘦的人宜穿暖色、亮色,这样会使身材显得丰满一些;体态胖的人宜穿冷色、暗色,这样会显得苗条一些;腰部长的人,腰带颜色要与下装颜色相统一,以缩短腰部,使腿显得长一些;脖子短而粗的人不适合围鲜艳的围巾。总之,需要放大效果的地方要用亮色、暖色强调,需要缩小的地方要用冷色、暗色矫正。根据线条错觉中的横竖错觉,在服饰形象设计中,应特别注意服装结构的选择。例如,对于高个子适合的腰带宽度,就不一定适合矮个子。矮胖的人不宜选用横向多分割的衣服,瘦高的人可选用横向分割且分割面积较为宽大的款式。长脸型的人可选择刘海,通过这种横向分割,使脸型缩短。靠错觉来着装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巧妙地利用视错觉,掩蔽自己25心理学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让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的学科。心理学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让生活更加幸福26趣味测试:2分钟测智商——你能看到几张脸?趣味测试:2分钟测智商——你能看到几张脸?27最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讲座课件28压力测试压29俄罗斯军队用这六个图像来发现新兵隐藏的心理疾病,不能看到某个圆圈中的数字,就说明某方面潜伏问题。一起来测一测吧俄罗斯军队用这六个图像来发现新兵隐藏的心理疾病,不能看到某个30最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讲座课件31答案:1-25

2-29

3-45

4-56

5-我也没有看出来,呵呵呵。

6-8答案:1-25

2-29

3-45

4-56

5-我也没有看32什么是健康?关于健康,人们最先想到和经常谈论的是“身体健康”。其实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它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从静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从发展角度看,心理健康则是围绕着健康常模,在一定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过程,所以,又可以说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动态平衡状态,是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同理,在这两者相互作用过程中,这种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即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也可随时发生。在通常情况下,心理平衡状态的破坏不超越人自身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范围,这时,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不被破坏,然而一旦超越了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人的心态就会出现问题和紊乱,这时我们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被破坏了。什么是健康?关于健康,人们最先想到和经常谈论的是“身体健康”33数据分析: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历时多年,对北京500多个班、两万多名学生进行测试所得出的结果也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数据分析: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历时多年,对北京500多34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3、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4、自我观念正确,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5、和谐的人际关系。6、较强的适应能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正常。35什么样的人需要心理咨询?正常人什么样的人需要心理咨询?正常人36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误解1.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寻求心理咨询的人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心理健康的正常人。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情感问题、职业选择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正常人生活的一部分,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是他们寻求心理咨询的主要动机。那些极少数的具有问题的患者如有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的患者,则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由对心理咨询和治疗有相当研究和实践应验的专家进行治疗。因此,寻求心理咨询的人是正常人,而需要心理治疗的人才是心理有问题的人。需要注意的是,那些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往往不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而不会去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误解1.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37误解2.心理咨询就是聊天谈话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但并不是一般意义的聊天。心理咨询的谈话可以分为以诊断求助者心理问题为目的摄入性谈话,和以纠正求助者错误认知观念为目的的咨询性谈话。它和漫无目的的聊天有本质的不同。除了谈话以外,心理咨询还有其他方法和手段比如心理测验、音乐干预、绘画干预、角色扮演、团体活动等形式。

误解2.心理咨询就是聊天谈话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但并不是38误解3:心理咨询就是给你提建议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理念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的目标并不是给求助者提建议,而是让求助者看到自己的问题,认识到自己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咨询师的任务是引导求助者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误解3:心理咨询就是给你提建议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理念是“助39误解4:心理问题可以一次解决心理问题往往是无法通过一次心理咨询就能解决的。这是因为导致心理问题的解决有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能期望一次咨询就可以解决问题,比如导致心理的错误观念的转变、不健康的行为方式的消除、童年不幸经历的创伤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得到解决。因此,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程度的耐心是必要的。心理问题解决需要多长的时间一般而言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求助者的配合程度,如果求助者没有解决问题的意愿,或者对咨询师的要求不积极配合,这就会拖延心理问题解决的时间。第二个因素是病程和泛化程度。心理问题形成的时间越长需要的时间越长,心理问题对工作、学习、生活、家庭等生活方面影响越大,解决起来需要的时间就越长。误解4:心理问题可以一次解决心理问题往往是无法通过一次心理40误解5:心理问题不要紧心理问题的治疗不如生理疾病那样迫在眉睫。生理疾病由于有比较明显的症状使得患者无法或者不愿意忍受,从而产生强烈的求治动机。心理疾病则由于没有那么明显而急迫的症状表现,往往患者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拖延治疗。心理问题会影响你的身体健康,影响学习工作效率,影响同学关系,比生理问题更应该受到重视。误解5:心理问题不要紧心理问题的治疗不如生理疾病那样迫在眉41误解6:搞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从事心理咨询职业的动机比较多样。有的人的确因为过去曾经罹患心理疾病,对心理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深有体会,从而立志从事心理咨询;有的人因为给与他人帮助而感到快乐,喜欢助人的职业,选择作心理咨询师;也有的人因为看到心理咨询行业有发展前途而从事心理咨询行业。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没有自己的心理问题,他们有心理问题也会寻求更高水平的心理咨询督导的指导。不管怎样,作为职业要求,心理咨询师不会因为自己的问题影响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误解6:搞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从事心理咨询职业的42神秘的心理世界等待你去探索……神秘的心理世界等待你去探索……43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排除对心理学的神秘感和不正确的认识。2、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并对心理咨询有正确的认识。3、趣味测试,增强心理学习的趣味性,并对趣味测试有正确的认识。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排除对心理学的神秘感和不44心理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说到心理,许多人会认为心理很神秘,看不见,摸不着,是一些无法确定的神秘现象。实际上这完全是误解。心理虽然属于精神范畴,不像物质那样直观,但它也可以通过某种途径测量或反应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都是业余的心理学家。心理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45你如何判断?方法1:观察人的语言。

在这里,如何判断这些人具有精神疾病呢?可以从人物的语言着手。任何过分夸大的语言描述可能都是一种病态的象征。而喜欢吹牛的人往往内心十分自卑,他喜欢吹牛的习惯可能只是掩盖自己自卑的一种方式。方法2:观察人的行为。

你如何判断?方法1:观察人的语言。

在这里,如何46专业与非专业刚刚我们得到结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非专业的心理学大师,只要你注意观察别人的言行,注意掌握其中的规律。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普通人都无法成为专业的心理学家。因为心理学解决的问题和普通人仅仅凭借一般常识就能解决的问题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人们往往认为心理学的很多研究成果过分深奥,或者有些仅仅凭借常识就能够解决,其实不然。请你回答下面的问题:专业与非专业刚刚我们得到结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非专业的心理学47做梦的问题

在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里,莱桑德尔说真正的爱情是“简单”又“短暂”的,像做梦一样。梦真的是来去一瞬间吗?你认为做一个梦所用的时间是:①一秒钟的几分之一②几秒钟③一两分钟④若干分钟⑤几个小时你隔多长时间做一次梦?①难得或从不做梦②大约每隔几夜一次③大约每夜一次④每夜做好几次做梦的问题48通常情况下,人的一个梦要持续若干分钟,一般为20分钟左右。有的人在梦里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有时是一年,有时甚至是一辈子。人们在梦里发生的事件持续的时间似乎与真实世界中的时间一样,但其实不是这样。

人在每天晚上都要做几个不同的梦,但人们往往只记得最后的一个。梦往往是发生在睡眠的某个特定阶段。心理学家将睡眠分为两个不同的时相:快速眼动睡眠和无快速眼动睡眠。这两个时相在每晚的睡眠过程中交替出现。入睡时先出现无快速眼动睡眠,大约过了90分钟左右出现快速眼动睡眠,持续几分钟后又进入无快速眼动睡眠。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可以观察到人的眼球在眼皮下飞快旋转的情况。人的梦境一般发生于这一时期。所以,如果你发现你周围的人正在睡觉,而且眼球转动得很厉害,你就可以判断,这个人正在做好梦。人们往往可以记住这个时期所做的梦的内容,他醒来后向人们讲述的也就是这个时期的梦的内容。

梦是人们在十分轻松的睡眠状态下的大脑部分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所以有些心理学家将梦作为了解人的内在世界的入口,通过对梦的分析完成对人的真实思想的分析。通常情况下,人的一个梦要持续若干分钟,一般为20分钟左右。有49天生的盲人恢复视力以后

现在运用外科手术使那些天生的盲人在晚年恢复视力已不是什么奇迹,在拆除绷带的头几天里,你认为这样的人:

①什么也看不见②看到的只是一片模糊③只看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影子在晃动④不用触摸就能认出熟悉的东西⑤只有在触摸一下并看一看后才能认清东西⑥看到的一切东西全都上下颠倒天生的盲人恢复视力以后50这个问题从17世纪人们就开始讨论了,直到近年来通过心理学家的仔细研究后,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在大量的先天失明而后天恢复的人的研究中,证明了这些人不用触摸就能认清所熟悉的东西。天生的盲人恢复视力以后这个问题从17世纪人们就开始讨论了,直到近年来通过心理学家51牛奶一样多吗?

五岁的瑶瑶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便走了进去。在厨房的桌子上放着完全相同的两瓶牛奶。她看到妈妈打开其中一瓶,把里面的牛奶倒进一个细高的瓶子里;把另一瓶倒进一个矮粗的瓶子里,她的眼睛溜溜地转,目光从一个瓶子转向另一个瓶子。这时妈妈突然记起她在一本心理学书上读到的情况,便问:“瑶瑶,哪个瓶子里的牛奶多?”瑶瑶可能的回答是:

①矮粗瓶子里的多②细高瓶子里的多③一样多牛奶一样多吗?五岁的瑶瑶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便走了进52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瑶瑶会说瓶子里的牛奶多些,其实这是一个很典型的问题。即,对于成人而言十分简单的守恒问题,儿童在多大的时候才能够接受并且加以运用。更多的问题是:儿童在什么时候,接受怎样程度的教育,对于他的智力发展才是真正有帮助的,而不会让他感觉到不能接受,从而对学习丧失信心。这个问题对于教育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教育心理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花费了很多时间来研究。

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完成了这一著名的工作,他通过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心理发展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0~2岁,其间,婴儿只能靠感觉和口和手的动作去认识世界,他的认识范围仅仅局限于他所能感觉或接触到的东西,对于他来说,看不见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例如,小猫躲在床底下,他就会认为:“猫猫不见了”。接近两岁时,他就会知道猫猫不是不见了,而是躲在床底下了。第二个阶段为2~7岁左右,在这个时期,儿童可以对世界进行一些简单的认识了。他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思考,但还没有具有推理的能力。皮亚杰的实验发现,如果将两杯果汁中的一杯,缓缓导入另一个细而高的杯子中的时候,五岁以下的儿童,虽然相信果汁还是一样的果汁,但他们都认为果汁加多了,因为他们觉得水面增高了,量自然就多了。只到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7~11岁的时候,儿童才具备了基本的推理和思考的能力。这时再问他同样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正确地答案。到了11岁以后,儿童便开始有了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地能力,能够进行不依赖于实物而进行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了。

这一对儿童心理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人们正确的认识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模式,从而达到顺应这种发展规律,帮助儿童更加健康的发展的目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瑶瑶会说瓶子里的牛奶多些,其实这是53哪一种决定风险大?

一群朋友准备把一些钱作为共同资金在赛马会上花掉。在每次比赛前他们都分别写出赌注的意见,然后集中商讨,作出全组决定。在每项比赛上,最慎重的决定是一点赌金也不押,较为冒险的决定是在最有可能获胜的马上押少量的赌金,而非常冒险的决定是在不大可能获胜的马上押大量的赌金。与个人意见的平均情况相比,全组的决定可能:①更慎重②更冒险③既不更慎重也不更冒险哪一种决定风险大?54全组的决定可能比个人的决定更为冒险。因为在一般人看来,冒险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精神,如果大多数组员发现其他在场的人的意见比自己的更为冒险的话,他多半会放弃自己的意见,而同意他人的冒险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这种行为被称为“从众行为”。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漆黑的暗室里的一面墙上投下一个微弱的光点。事先安排一部分经过训练的人和少数没有经过训练的人进入暗室。对经过训练的被试,要求他们大声的在暗室中说,光点正在微弱的晃动。对于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则实现不给任何提示。在实验中,要求没有经过训练的人说出光点是否在晃动。开始这些人认为光点并没有晃动,这种反应是正确的,因为实验用的光点确实没有晃动。但是,此时实现安排的经过训练的人会大声地、坚定地说,光点正在微微地晃动。由于这些人的人数占优,所以最后,原来认为光点没有晃动的人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观点,也承认了光点正在晃动。

正是由于人的从众心理的影响,所以当组内的成员发现大家的意见比自己的显得更为冒险的时候,他多半会放弃自己的保守计划,转而同意较为冒险的计划。

全组的决定可能比个人的决定更为冒险。55另外,在有多人参加决议的时候,会出现责任扩散效应。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在国内外却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这绝非偶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特纳和达利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发现面临危机情境,需要出手援助时,现场的人数越多,那么,愿意援助的人数越少。

心理学家拉特纳与其一名助手一起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检验前面的发现。

实验是这样设计的: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到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上够东西的声音,紧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到地板上。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传来:“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噢,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

研究者试图了解,在这种情境中被试独自一人时的反应同还有其他人在场时是否有差别。

结果显示,被试单独一人时,70%的人会试图以不同方式提供帮助;两个被试在场时,出现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为40%;而如果旁观者换成无动于衷的假被试(即研究者的助手),则仅有7%的真被试尝试着提供帮助。别人的存在与态度,造成了明显的观众抑制作用。

另外,在有多人参加决议的时候,会出现责任扩散效应。

56出现这样的结果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所谓的责任扩散效应,它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如果现场只有一个人在场的话,则他向这位女士提供帮助就显得责无旁贷。如果稍微具有社会公德的人,都会主动提供帮助。但如果有两个人或更多的人在场的话,责任就不是很明确了,大家似乎都不愿意当出头鸟,因此提供帮助似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成了别人的事。

当一个人单独进行选择的时候,他必须担当起所有的责任,特别是当他的选择还关系到别人的利益的时候,他就会特别慎重,从而提出的选择可能更为保守。但当大家组成一个小组,集体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时,责任被扩大化了,即大家都有这样的思想:如果除了问题,责任是大家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因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集体的决定往往更为冒险。出现这样的结果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所谓的责任扩散效应,它是普遍57著名的哲学家尼采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中精神错乱,周身多病。而伟大的物理学家艾尔伯特·爱因斯坦却神智清楚,在七十六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身体很健康。请问,异常聪明的人一般是否:

①身体和心理上没有别人那么健康

②身体和心理上比别人更健康

③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与别人相似

④心理不如别人健康而身体健康状况相似

⑤身体不如别人健康而心理健康状况相似。著名的哲学家尼采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中精神错乱,周身多病。而58特别聪明的人一般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比别人健康,这一点可以通过心理学家的实验来证明。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经进行过这样的实试验。他在加利福尼亚州学校系统中选出一部分样本,其智商在135以上,他们的智商在总人口的1%的尖端位置。他把这些样本称为“白蚁”,意思是他们十分厉害,就像自然界中的白蚁一样。研究开始时这些样本的年龄在3岁到19岁之间。其后,对于“白蚁”做了各种心理测试,也做过体格检查,其结果发现,无论男女,在研究期间同其他人相比,其心理与生理状况一直是“好的”或“很好的”。特别聪明的人一般在身体和心理上都比别人健康,这一点可以通过心59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是怎样看待心理学的呢?普通生活常识和心理学的研究之间是有差别的。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学的看法各有不同。

总结起来,答案肯定同以下的问题类似:

1、心理学家知道你正在想些什么。

2、他们在随时随地的对你的心理进行分析,他们的眼睛具有穿透人心的特殊功能。

3、他们可以很轻易地知道人的性格和智商等一些对自己而言非常保密的东西。

4、心理学家经常要处理一些患心理疾病的人,所以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自己心理也十分不正常。

这些答案的要点在于心理学家可以很容易地掌握人的秘密和隐私,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人们在面对这些人时,总是格外小心。

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是怎样看待心理学的呢?普通生活常识和心理60心理学家是怎样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1、观察法:观察人群的行为,找出其中带有共性的地方。

2、调查法:同人们进行交流,找出人们的个人经验中带有共性的地方。

3、实验法: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实验。

4、测验法:通过量表和仪器的合作来完成。心理学家是怎样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1、观察法:观察人61

心理学家给参加心理实验的同学事先戴上一幅特殊的三棱眼镜,使得被试通过眼镜看到一根直的木棍是弯曲的,同时请被试用手触摸这跟木棍,触觉告诉被试木棍是直的,当研究人员问:木棍是什么形状的?结果是:

A直的B弯曲的心理学家的实验:心理学家给参加心理实验的同学事先戴上一幅62眼见为实!?谁大谁小呢?眼见为实!?谁大谁小呢?63谁大谁小?谁大谁小?64是平行线吗?是平行线吗?65是圆形吗?是圆形吗?66是正方形吗?是正方形吗?67靠错觉来着装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巧妙地利用视错觉,掩蔽自己身材的缺陷,把自己装扮得更加美丽动人。由于色彩本身的明度不同和冷暖不同可以产生大小视错觉,因此,在日常服饰装扮中,体态瘦的人宜穿暖色、亮色,这样会使身材显得丰满一些;体态胖的人宜穿冷色、暗色,这样会显得苗条一些;腰部长的人,腰带颜色要与下装颜色相统一,以缩短腰部,使腿显得长一些;脖子短而粗的人不适合围鲜艳的围巾。总之,需要放大效果的地方要用亮色、暖色强调,需要缩小的地方要用冷色、暗色矫正。根据线条错觉中的横竖错觉,在服饰形象设计中,应特别注意服装结构的选择。例如,对于高个子适合的腰带宽度,就不一定适合矮个子。矮胖的人不宜选用横向多分割的衣服,瘦高的人可选用横向分割且分割面积较为宽大的款式。长脸型的人可选择刘海,通过这种横向分割,使脸型缩短。靠错觉来着装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巧妙地利用视错觉,掩蔽自己68心理学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让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的学科。心理学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让生活更加幸福69趣味测试:2分钟测智商——你能看到几张脸?趣味测试:2分钟测智商——你能看到几张脸?70最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讲座课件71压力测试压72俄罗斯军队用这六个图像来发现新兵隐藏的心理疾病,不能看到某个圆圈中的数字,就说明某方面潜伏问题。一起来测一测吧俄罗斯军队用这六个图像来发现新兵隐藏的心理疾病,不能看到某个73最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讲座课件74答案:1-25

2-29

3-45

4-56

5-我也没有看出来,呵呵呵。

6-8答案:1-25

2-29

3-45

4-56

5-我也没有看75什么是健康?关于健康,人们最先想到和经常谈论的是“身体健康”。其实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它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从静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从发展角度看,心理健康则是围绕着健康常模,在一定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过程,所以,又可以说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动态平衡状态,是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同理,在这两者相互作用过程中,这种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即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也可随时发生。在通常情况下,心理平衡状态的破坏不超越人自身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范围,这时,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不被破坏,然而一旦超越了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人的心态就会出现问题和紊乱,这时我们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被破坏了。什么是健康?关于健康,人们最先想到和经常谈论的是“身体健康”76数据分析: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历时多年,对北京500多个班、两万多名学生进行测试所得出的结果也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