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课程教案_第1页
《民事诉讼法》课程教案_第2页
《民事诉讼法》课程教案_第3页
《民事诉讼法》课程教案_第4页
《民事诉讼法》课程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事诉讼法学

民事诉讼学习方法(导论)1.民事诉讼法的重要性2.民事诉讼法的渊源民事诉讼法有形式与实质之分。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思维路径第一,事实判断问题。第二,价值判断问题。5.民事诉讼法与民法的关系6.司法改革的最新政策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有关论述九、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30)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要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健全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增强全民法治观念。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数量。

(31)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经费由财政保障制度,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32)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统一招录、有序交流、逐级遴选机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职业保障制度。

(33)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

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明确各级法院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关系。

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录制并保留全程庭审资料。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制度。广泛实行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渠道。

(34)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进一步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

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发挥律师在依法维护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四中全会论述四、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一)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对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完善惩戒妨碍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拒不执行生效裁判和决定、藐视法庭权威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规定。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将法官、检察官调离、辞退或者作出免职、降级等处分。

(二)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完善司法体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完善刑罚执行制度,统一刑罚执行体制。改革司法机关人财物管理体制,探索实行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检察权相分离。

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办理跨地区案件。完善行政诉讼体制机制,合理调整行政诉讼案件管辖制度,切实解决行政诉讼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突出问题。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加大对虚假诉讼、恶意诉讼、无理缠诉行为的惩治力度。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第一章民事诉讼

第一节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引例王某与某公司劳动纠纷2002年7月,王某被某公司聘任为销售员,但是王某与该公司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之后,王某业绩非常优秀,受到公司的奖励。但是,在2004年5月到7月期间,王某的销售业绩不佳,公司以此为由,减发了王某这3个月的工资。2004年8月2日,王某要求公司补足所欠工资,公司不同意。经过多次协商,公司仍不补足所欠王某的工资。2004年10月12日,王某申请劳动仲裁,请求公司补足所欠工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劳动法》第82条之规定,以王某的仲裁申请超过60日期限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一、民事纠纷(一)民事纠纷的概念和特征1.概念。民事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2.特征:(1)纠纷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具有平等性。(2)纠纷权利义务内容具有民事性。(3)纠纷的解决具有可处分性。(4)产生原因包括对实体法未规定的权益的侵犯(二)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就是在一定社会中实行的,解决和消除民事纠纷的一整套制度和方式。1.私力救济:指在没有第三方以中立名义介入纠纷解决的情形下,当事人依靠自身或私人力量,解决纠纷,实现权利,包括武力、说服、权威等。2.社会型救济:指基于纠纷主体的合意,依靠社会力量解决民事纠纷的机制,包括调解(诉讼外调解)和仲裁。3.公力救济:指国家设置的,通过国家公权力强制性解决纠纷的机制,包括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二、民事诉讼(一)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征1.概念。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在审理民事诉讼案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诉讼法律关系的总和。民事诉讼由诉讼活动和诉讼关系构成。诉讼活动是指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人围绕案件的解决所进行的能够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活动,既包括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也包括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诉讼活动必须是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人在诉讼过程中所进行的能够发生诉讼关系的活动。2.特征:(1)国家公权性。(2)程序性。(3)纠纷解决的强制性、终局性和权威性。(4)双方当事人地位平等性。(5)民事诉讼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进行。(6)法院的审判活动在诉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7)民事诉讼过程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二)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关系1.当事人双方诉讼地位不同。2.诉讼对象不同。3.当事人处分权不同。4.结案方式不同。5.诉讼提起不同。第二节民事诉讼目的一、民事诉讼目的概述民事诉讼目的,是以观念形态表达的国家设立民事诉讼制度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或结果。1.民事诉讼目的的选择主体是国家。2.民事诉讼目的是一种观念形态。3.民事诉讼目的是国家期望通过进行民事诉讼所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4.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5.民事诉讼目的属于动态范畴。二、民事诉讼目的主要学说(一)国外有关民事诉讼目的的主要学说1.权利保护说。以实体法的实现为着眼点,强调民事诉讼的目的就在于保护实体权利,而诉讼不过是保护实体权利的手段。2.维护法律秩序说。国家设立民事诉讼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持法律所保护的社会秩序。保护私权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然要求和体现。3.纠纷解决说。民事诉讼的目的应为纠纷的强制性解决。4.程序保障说。认为民事诉讼以程序保障的赋予为目的。5.权利保障说。认为诉讼制度基于宪法所保障的权利实为实体法上的实质权。6.多元说。纠纷的解决,法律秩序的维护及权利的保护,都应当视为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7.搁置说。关于民事诉讼目的的议论因为高度抽象化,而且也没有明确的优劣标准,与其对此争论不休,不如花些时间和精力探讨更现实、更具体的问题。(二)我国关于民事诉讼目的的学说1.维护社会秩序说。通说。认为民事诉讼法的目的就在于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而该目的的实现是通过实现民事诉讼法的基本任务来达到的。2.多元说。该说以民事诉讼价值的多元性为基础,认为民事诉讼目的应满足各诉讼主体的价值需求。3.利益保障说。认为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应是利益的提出、寻求、确认和实现,即利益保障。利益保障说中的利益,内含实体利益和程序利益。4.纠纷解决说。设立解决社会中所发生纠纷的各种制度的目的,应该说毫无例外地是要通过这些制度来解决纠纷。三、研究民事诉讼目的的意义1.民事诉讼目的与其他相关民事诉讼理论有着紧密联系。2.民事诉讼目的能够为民事诉讼法解释提供依据。第三节民事诉讼价值一、民事诉讼价值概述(一)价值概述1.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永远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故须确定相应的价值主体和客体。2.价值兼具一元性和多元性。(二)民事诉讼价值的概念1.程序自身的属性和功能——程序的内在价值。2.满足程序价值主体诉讼需求的价值——程序的外在价值。3.程序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发生冲突时如何进行评价——程序价值评价。(三)研究民事诉讼价值的实践意义在构建新型审判程序制度过程中,应把程序价值理念渗透到具体审判程序原则、规则中。二、民事诉讼的目的性价值(一)程序公正价值1.程序公正的理论模式:①纯粹的程序公正;②完善的程序公正;③不完善的程序公正。2.程序公正具有的内涵。(1)平等性:①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②法院平等地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2)中立性:①任何人不能作为有关自己案件的法官;②冲突的结果中不能含有解决者个人的利益;③冲突的解决者不应有对一方当事人的好恶偏见。引例何某诉孙某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2004年2月13日法院开庭审理何某诉孙某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法庭调查结束时,审判长宣布休庭,进行合议庭评议,之后法院作出了判决。(3)参与性:①当事人对诉讼程序的参与必须是自主、自愿的;②当事人必须具有影响诉讼过程和裁判结果的充分参与机会。(4)公开性:证据公开、质证认证公开、辩论公开以及判决理由公开。(5)程序维持,诉讼行为一旦生效,要维持其效力,不能轻易否定。(二)诉讼效益价值诉讼效益包括两个基本要素:经济成本与经济收益。总体说来,以较少的经济成本投入获得既定水平的经济收益,或是既定的经济成本投入达到较大的经济收益,都说明诉讼效益的提高。在民事诉讼当中,可以通过如下做法提高诉讼效益:①降低诉讼成本;②有效利用时间;③确保法官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裁量权;④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司法体制结构;⑤加强民事诉讼程序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三)程序自由价值程序自由价值反映了民事诉讼程序价值的主体性尤其是个体性。1.保障当事人的诉权和诉讼权利不受审判权的贬损和压制。2.保障法官的审判权不受外在压力的干预。3.保证程序价值主体进行理性选择。三、民事诉讼的工具性价值(一)实体公正价值实体公正,即裁判结果公正,其标准主要体现于:1.真实地再现争执的事实,这是实体公正的首要标准。2.正确地适用法律。(二)秩序价值秩序价值反映了程序的强制性和排他性,包括和平与安全两个方面。四、民事诉讼程序价值协调及其在我国的实现(一)协调程序公正与诉讼效益的关系普通程序对公正的要求较高,而简易程序则对效益的要求较高。(二)协调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关系放弃一元价值观,建立统一价值观是协调二者矛盾的关键。(三)民事诉讼价值在我国的实现最主要的是要从观念上加以转变,对民事诉讼程序价值进行重新认识,必须在诉讼中确立程序公正对实体公正的优越地位、程序公正对诉讼效益的优越地位、诉讼权对审判权的优越地位。

第四节民事诉讼模式一、民事诉讼模式概述(一)民事诉讼模式的概念界定1.民事诉讼模式是一个宏观概念。2.民事诉讼模式的内容表现为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诉讼关系。3.民事诉讼模式受民事诉讼目的和民事诉讼价值观的支配。(二)民事诉讼模式研究的意义1.民事诉讼模式研究可以为揭示民事诉讼体制提供分析手段。2.民事诉讼模式研究可以为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完善提供指导方向。3.民事诉讼模式研究可以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二、民事诉讼模式类型(一)两种民事诉讼模式类型1.当事人主义/“对抗制”:①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和进行依赖于当事人,法院或法官不能主动依职权启动和推进民事诉讼程序;②法院或法官裁判所依据的证据资料只能依赖于当事人,作为法院判断对象的主张只能来源于当事人,法院或法官不能在当事人指明的证据范围以外,主动收集证据。2.职权主义:①程序的进行依法院职权推进;②在诉讼对象的确定、诉讼主张等方面,法官不受当事人的约束,可以在当事人主张之外认定案件事实;③法院在诉讼资料、证据收集方面拥有主动权。(二)各国民事诉讼模式的类型通说:英美法系国家多采当事人主义,大陆法系国家多采职权主义。也有学说认为:判断各国的民事诉讼模式属于何种模式应从诉讼资料和证据资料方面进行考察。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主要国家的民事诉讼模式均为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民事诉讼体制应属于职权主义。大陆法系国家实行辩论主义,其内容主要包括:1.判断权利发生或消灭的法律效果所必要的要件事实,只要在当事人的辩论中没有出现,法院就不以它为基础作出判决;2.法院在判决理由中所需要认定的事实只限于当事人之间争执的事实。3.认定所争事实所需要的证据资料,也必须是从当事人提出的证据方法中获得,不允许法院依职权调查证据。英美法系国家实行对抗制,(三)民事诉讼模式的成因分析1.对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模式的形成产生最直接影响的是其政治和经济因素。2.英美法系真正最终形成当事人主义的民事诉讼模式是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3.前苏联的职权主义模式是前苏联社会大变革的产物。三、我国民事诉讼模式(一)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发展1.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职权主义2.1991年《民事诉讼法》弱化了法院的职权干预,强化了当事人的处分权,但这种弱化仅是一种量上的变化,我国民事诉讼体制未发生结构性的转换。2007年10月28日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于民事诉讼模式的改变影响有限。2012年8月31日进行了第二次修正。(二)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完善1.以“当事人主义为主,职权主义为辅”的折衷观点在民事诉讼模式研究中并不适合。2.民事诉讼模式研究对于我国民事诉讼体制架构以及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完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能淡化民事诉讼模式的研究。3.随着影响其形成的诸多因素的变化,民事诉讼模式也要进行量上或质上的调整。4.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完善方向是“强化当事人权利,弱化法院职权”,这是与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相适应的。三、诉讼模式与能动司法1.司法能动与司法克制是司法权的一体两面,二者共同构成了司法权的属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民事诉讼遵循的是一条能动主义的发展主线,即在司法能动与司法克制的关系中认为司法能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司法克制是次要方面。2.能动司法的主要内容中国的能动司法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把追求社会目标的实现作为司法的基本向导。(2)以多元社会规则、多重社会价值作为司法的考量依据。(3)把调解作为处理社会纠纷的常规性司法方式。司法能动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形态最富有特色之处就是调解手段的广泛运用。(4)把便民、利民作为司法运行中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3.能动司法的限度我国能动司法虽然注重以多元社会规则、多重社会价值作为司法的考量依据,不主张把法律作为唯一的司法依据,但能动司法是在适用法律过程中的能动,不是突破法律,也不要求法官创造法律或超越法条的规定。因此,人民法院开展能动司法,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不仅要严格遵守实体法,也要严格遵守程序法;必须尊重立法宗旨和法律精神,遵循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的基本要求,确保能动司法在法制的轨道上进行。同步测试1.我国现行的民事纠纷解决方式主要包括哪些?A.和解B.调解C.仲裁D.诉讼2.下列选项中,哪些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关于民事诉讼目的的主要观点?A.维护社会秩序说B.纠纷解决说C.利益保障说D.搁置说3.下列选项中,哪些是民事诉讼的目的性价值?A.程序公正价值B.程序效率价值C.实体公正价值D.程序自由价值4.对现代民事诉讼程序公正的评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A.平等性B.中立性C.参与性D.公开性引例宪法司法化第一案齐玉苓和陈晓琪原同是山东省滕州市第八中学初中毕业生。1990年,17岁的齐玉苓通过中专预选考试取得了报考统招及委培的资格,而陈晓琪在中专预选考试中落选。同年,齐玉苓被山东省济宁市商业学校录取,但齐玉苓的“录取通知书”却被陈晓琪领走。陈晓琪摇身一变成了“齐玉苓”,并以齐玉苓的名义到济宁市商业学校报到就读。可怜齐玉苓并不知情。后来进了工厂又下岗的她,不得不靠卖早点、快餐维持艰难的生计。而冒用齐玉苓名义上学的陈晓琪却一路顺风。1993年毕业后,陈晓琪继续以齐的名义被分配到中国银行滕州市支行工作。据查,陈晓琪是原村党支部书记陈克政之女,她预考落选之后,在有关人员的参与下采取了一系列冒名齐玉苓上学、工作的行动。直到1999年,得知真相的齐玉苓以侵害其姓名权和受教育权为由,将陈晓琪、陈克政、山东省济宁市商业学校、山东省滕州市第八中学、山东省滕州市教育委员会告上法庭,要求被告停止侵害,并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产生了争议,层层向最高人民法院请示,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指出,根据本案事实,陈晓琪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了齐玉苓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造成了具体的损害后果,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一司法解释引起人们极大关注,该案也被称为“宪法司法化第一案”,表明公民在宪法上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可以通过诉讼程序获得保障,体现了宪法司法化的重大意义。第二章民事诉讼法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概述一、民事诉讼法概念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调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和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民事诉讼法在我国目前是指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修正,于2012年8月31日起对《民事诉讼法》进行第二次修正。二、民事诉讼法的性质1.民事诉讼法是基本法。2.民事诉讼法是公法。3.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4.民事诉讼法是部门法。第二节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一、新中国之前的民事诉讼法1.在中国古代,民事、刑事诉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听讼折狱”,是对审理民事案件、刑事案件的两种不同称谓。2.封建社会的法典主要是刑法典,规定犯罪和处罚的同时也有一些关于民事的规定。3.1910年制定的《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民事诉讼法。4.民国政府于1935年2月1日公布了民事诉讼法,是一部为地主官僚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民事诉讼法。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根据地也制定了不少民事诉讼法律规范。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1.1982年3月8日通过公布,从1982年10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2.1991年4月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并当即公布实施。3.2007年10月28日修正民事诉讼法,并于2008年4月1日起颁布实施。修正体现在:(1)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2)审判监督程序:(3)执行程序:2012年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实际上是2007年修改的延续,新民事诉讼法设置了新的原则、诉讼和非诉讼制度。第三节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一、民事诉讼法与民法等民事实体法的关系(一)民事实体法与民事诉讼法的联系1.民事实体法与民事诉讼法在目的、原则等方面有重合之处。2.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相互为用。3.民事诉讼法具有补充、丰富、发展民事实体法内容的功能。4.民事诉讼是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共同作用的场。

5.民事实体法与民事诉讼法在某些方面互相交汇。例如证据。(二)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相互独立,并呈现出分离态势1.民事诉讼法具有独立的价值。2.民事诉讼当事人与民事主体是可以分离的。3.诉权与民事实体权利的分离。二、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关系联系。同为程序法,三大诉讼法在审判的原则、制度以及具体程序规定等方面都有很多共通之处。(一)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的关系(1)任务不同。(2)某些诉讼原则不同。(3)提起诉讼的主体不同。(4)举证责任不同。(5)执行程序不同。(6)某些审判程序不同。(7)结案方式不同存在刑民交叉现象。指同一当事人的同一行为或者同一法律事实,既需承担民事责任,又应承担刑事责任。(二)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的关系1.任务不同。2.某些诉讼原则不同。3.提起诉讼的主体不同。4.举证责任不同。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十七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诉讼法和本解释外,可以参照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6.是否适用调解不同存在民行交叉现象。三、民事诉讼法与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关系在针对人民法院的原则制度规范方面,两者具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两者在调整对象范围上的差异是根本性的。四、民事诉讼法与其他民事程序法的关系(一)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的关系:①当事人对仲裁活动的影响力比其对民事诉讼程序的影响力要大得多。②仲裁天然的离不开民事诉讼。(二)民事诉讼法与人民调解制度的关系:人民调解条例与民事诉讼法就其性质、原则、程序以及效力有很大的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当事人就人民调解达成的协议不服的,仍然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五、与破产法的关系第四节民事诉讼法的任务与适用范围一、民事诉讼法的任务1.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2.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民事案件。3.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4.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二、民事诉讼法的适用范围1.民事诉讼法对人的效力:在我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的一切人。2.民事诉讼法对事的效力范围:①因民事法律关系发生争议而引起的纠纷;②法律规定其他应适用民事诉讼法审理的案件。3.民事诉讼法的时间效力:我国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4.民事诉讼法的空间效力:在我国领域内进行的民事诉讼都应适用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五节民事诉讼法学一、民事诉讼法学的概念1.分析研究民事诉讼法产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分析研究民事诉讼法实施规律的科学。3.分析研究与邻近法律相联系和相区别的科学。二、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分析民事诉讼法产生、发展和实施的运动形式及其与邻近法律相联系和相区别的运动形式。三、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1.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2.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3.程序法与实体法相联系的方法。4.比较的方法。5.原则性规定与具体条款规定相结合的方法。第三章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概述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就是民事诉讼法律规范在指引民事诉讼活动、调整民事诉讼参与者各种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参与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的联系。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征: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有审判法律关系和争讼法律关系组成。2.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体现了法院审判权同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有机结合。1.下列哪项法律关系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A.原告与其代理人之间的法律关系B.证人与被告之间的法律关系C.原告律师与被告律师之间的法律关系D.人民法院与指定的鉴定人之间的法律关系2.下列选项中,哪些是民事诉讼法律行为?A.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B.检察监督行为C.诉讼协助行为D.当事人死亡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意义1.检视与指引立法活动。2.指引民事审判活动有序进行。3.指引当事人有效进行民事诉讼活动。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学说的演变(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重点论”1.两面关系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即法院与原告的权利、义务关系和法院与被告的权利、义务关系。2.一面关系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当事人之间在民事诉讼中的权利、义务关系。3.法律状态说:诉讼的目的是要确立法院的判决,是依据既判力把权力(利)确定作为目的的程序,这种目的使当事人形成一种状态,即当事人对判决进行预测的状态。(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整体论”1.多面系列关系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以法院为圆心的多面关系,体现了较为浓厚的法院主导的民事诉讼理念。2.我国学者在多面系列关系说的基础上提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由审判法律关系和争讼法律关系构成的特殊社会关系。(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系统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由审判法律关系、争讼法律关系、法律监督法律关系与诉讼协助法律关系构成的有机系统。在构成系统的四组法律关系中,争讼法律关系为重心所在。第二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是依照民事诉讼法律规范,参与到民事诉讼活动中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注意:诉讼主体。诉讼主体是指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中能够引起诉讼程序发生、发展和终结的人。从外延上讲,诉讼主体一定是法律关系主体,但法律关系主体不一定是诉讼主体。在我国,诉讼主体包括法院、当事人、人民检察院、法定代理人、有特别代理权的诉讼代理人。1.争讼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当事人。2.审判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审判权的行使者、当事人、诉讼协助人。3.诉讼协助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当事人、法院与诉讼协助人。诉讼协助人包括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4.法律监督法律关系中的主体:监督者有人民检察院、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人大代表;被监督者是人民法院和审判人员。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根据民事诉讼法律规范在民事诉讼中享有的诉讼权利和应承担的诉讼义务,在民事诉讼中所拥有的权力、承担的责任。1.争讼法律关系中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1)诉讼权利:(2)诉讼义务:2.审判权与责任。审判权包括审理权和裁判权。3.法律监督权和责任。4.诉讼协助权利与义务。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权力与责任所指向的对象。1.审判法律关系的客体: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与民事实体法的适用。2.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案件事实的证明和法律的适用。3.检察监督法律关系的客体:程序事项、案件事实的认定、民事实体法的适用、法官的审判行为操守。4.诉讼协助法律关系的客体。诉讼协助的内容不同,诉讼协助法律关系的客体也不同。第三节民事诉讼中的法律事实一、民事诉讼法律事件民事诉讼法律事件,是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能够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客观情况。二、民事诉讼行为民事诉讼行为就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有目的进行的具有民事诉讼法律意义或能够引起民事诉讼法律效果的活动。是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主要原因。1.审判行为。具有职权性和强制性、时限性的特征。2.当事人诉讼行为。具有自主性、责任性、时限性的特征。3.检察监督行为。具有职权性、上位性、单向性。4.诉讼协助行为。第四章诉与诉权

第一节诉一、诉的含义与特征“诉”指民事争议发生时一方当事人针对纠纷的另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的关于解决争议的请求。对“诉”的含义可以从程序意义上的诉和实体意义上的诉两方面加以理解。1.诉的主体是当事人。2.诉的内容是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解决的民事权益争议。3.诉是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的请求。二、诉的构成要素1.诉的主体。指诉讼当事人,包括原告和被告。2.诉的标的。(1)涵义。诉的标的指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并要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判的民事法律关系。诉讼标的不同学说:第一、旧实体法理论。第二、新诉讼标的理论(诉讼法说)。该理论早起采用二分支说,由于二分支说不能解决基于不同事实理由而产生的一个诉的声明时英如何确定诉讼标的问题,便产生了一分支说。第三,新实体法理论。(2)诉的标的与标的物、标的、诉讼标的额的关系。标的物,是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民法上的标的是指民事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诉讼标的额指诉讼涉及到的金额。(3)诉的标的与诉讼请求的关系。【案例2-2】王某诉李某侵权损害赔偿纠纷案李某打伤了王某,于是王某向法院对李某提起了侵权损害赔偿之诉,请求法院判决李某向王某赔偿医疗费5000元、精神损害费2000元。法律问题:本案的诉讼标的和诉讼请求是什么?在【案例2-2】中,诉讼标的是王某与李某之间存在的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关系或者王某所享有的请求李某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请求权。诉讼请求:王某基于诉讼标的提出的李某赔偿医疗费5000元、精神损害费2000元得具体实体请求。王大明将房子租给刘大壮居住,月租金120元。现王大明因刘大壮拖欠了5个月的房租未缴,而诉诸法院,要求刘大壮给付600元房租。现问,此案的诉讼标的指的是什么?(2002年卷三第28题)A.王大明租给刘大壮的房子和刘大壮欠王大明的600元钱B.王大明要求刘大壮支付的600元租金C.王大明提出诉讼请求所依据的王大明与刘大壮之间存在的房屋租赁关系D.王大明、刘大壮与人民法院之间的诉讼法律关系3.诉的理由。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请求审判保护和进行诉讼的根据,包括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诉的构成要素的意义:1.由此来判断当事人所提起的诉是否是一个完整的诉,若不是则法院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起诉的条件)2.使诉特定化。配合一事不再理或既判力原则的适用。3.判断诉的合并或诉的变更。4.诉讼标的构成法院的审判对象。5.决定了既判力的范围。诉的主体为判决既判力的主观范围,诉讼标的则为判决既判力的客观范围。三、诉的种类(一)给付之诉1.给付之诉,是指原告请求被告履行一定民事义务之诉。其特点是具有可执行性。2.按照给付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特定物的给付之诉、种类物的给付之诉和行为的给付之诉。3.按照给付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现在给付之诉和将来给付之诉。(二)确认之诉1.确认之诉,是指原告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其主张的法律关系存在或不存在之诉。2.分为积极确认之诉与消极确认之诉。3.特点在于人民法院仅需要确认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某一民事法律关系。某项民事法律关系(或民事权益)必须是构成民事纠纷的核心法律关系或者是原告诉讼目的之中所在而不是本案判决的先决事项,才能对此提起独立的确认之诉。确认之诉的特点在于人民法院仅需要确认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某一民事法律关系,无须判令当事人履行一定的义务,也无须改变法律关系存在或不存在的现状。(三)变更之诉1.变更之诉/形成之诉,指原告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某法律关系之诉。多数形成权是单纯形成权(简单形成权),即此类形成权是以形成权人单方的意思来行使,其意思通知到相对人即发生形成效力,而无需求助于法院也无需相对人的同意。但是,有些形成权,法律要求通过诉讼的途径行使。形成之诉大体上有两类:(1)无广泛效力的形成之诉。(2)有广泛效力的形成之诉。2.特点:双方当事人对于他们之间现在存在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与状态没有争议,并且在人民法院作出变更民事法律关系判决生效以前,当事人之间的原民事法律关系仍然保持现状,但是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以后,原来的民事法律关系就发生了变化。下列哪一种民事诉讼请求属于给付之诉?A.甲起诉请求乙停止损害其名誉B.丙起诉丁请求撤销二人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C.男方起诉前妻,请求将二人之子判归前妻抚养D.王某起诉李某,请求解除收养关系甲的邻居乙买来建筑材料,准备在房后建一杂物间,甲认为会挡住自己出入的通道,坚决反对。乙不听。甲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禁止乙的行为。该诉讼属于哪类诉?A.确认之诉B.形成之诉C.给付之诉D.变更之诉

四、诉的识别1.根据诉的主体来识别诉例外的情形是:第一,在法定当事人变更的情形下,虽然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发生了变更,但仍是原诉。例如:在诉讼中,原告将其债权合法转让给第三人,第三人代替原告继续诉讼。第二,在必要共同诉讼中,即使必要共同诉讼人发生增减,前后仍是一诉。比如,对同一纠纷,部分连带债权人提起诉讼,后来全部或其他连带债权人也提起诉讼,前后两诉仍是同一的。2.根据诉讼标的来识别诉。以下诉讼标的会发生变化:第一,诉的类型不同,诉讼标的不同。第二,诉的类型相同,但诉讼标的实体内容不同。第三,诉的类型相同,但诉讼标的物不同。3.结合案件的具体事实来识别诉【案例2-3】吴英诉王勇离婚纠纷案吴英以恶习为由提起与王勇离婚之诉,败诉后,吴英又以受虐待为由提起与王勇离婚之诉。法律问题:法院应否受理后诉?【案例2-4】何芳诉张军离婚纠纷案在同一诉讼程序中何芳对张军提起离婚之诉,不过何芳同时提出恶习、虐待等多个离婚的事实理由。法律问题:在本案例中,有几个诉?【案例2-5】李某诉某公交公司人身侵权损害赔偿纠纷案某市市民李某购买车票乘坐该市212路公共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司机突然刹车,致使李某脸部被碰伤。于是,李某以该市公交公司为被告,向法院提起了人身侵权损害赔偿诉讼,要求法院判决被告赔偿医疗费1000元。后来,原告从被告的答辩状中,得知司机突然刹车是因为一个人在该辆公交汽车前突然横穿马路。原告为了避免败诉,向法院请求变更诉讼请求,即要求被告承担违约责任。五、诉的合并与诉的变更(一)诉的合并1.诉的合并的含义诉的合并包括诉的主观合并与诉的客观合并。还存在诉的主客观合并情形诉的客观合并的要件:第一,合并的数个诉讼标的须由同一原告向同一被告在同一诉讼程序中提出;第二,合并的数个诉讼标的须适用相同的诉讼程序。第三,受诉法院对合并的数个诉均由管辖权。二审中有诉的客观合并。对合并的数个诉要分别作出裁判。诉的客观合并的种类:第一,单纯合并。第二,预备合并。有种特殊情形是,不是由原告确定而是由法律确定主位之诉和备位之诉的顺序。如,《婚姻法解释二》第七条人民法院就同一婚姻关系分别受理了离婚和申请宣告婚姻无效案件的,对于离婚案件的审理,应当待申请宣告婚姻无效案件作出判决后进行。第三,选择合并。(二)诉的分离诉的分离,是指法院将已经合并审理的诉从同一诉讼程序中分离出来,另外设置独立的诉讼程序单独进行。诉的分离以诉的合并为前提。诉的分离,通常是因为诉的合并不仅不能达到诉讼经济的目的,反而使审理变得更为复杂。(如普通共同诉讼)有时其他原因也可能导致诉的分离,如一个诉中止,另一诉继续进行。但是有的诉不能分离,如必要共同诉讼、强制反诉与本诉的合并。(三)诉的变更关于诉的变更,有两种理解:1.诉的变更,是指诉的要素内容的改变,包括当事人的改变、诉讼请求的变更、诉讼理由的变更。当事人的变更分为两种:第一,法定当事人的变更,是指诉讼承担。第二,任意的当事人变更,是指当事人由于不适格而产生的变更。诉讼请求的变更,是指不改变事实关系的情况下对诉讼请求的改变。包括:第一,替代性变更。第二,诉讼标的额的变更;第三,诉讼请求数量的变化。诉讼理由的变更,包括事实根据的改变和法律根据的改变。2.诉的变更,包括诉的主观变更和诉的客观变更。诉的客观性变更包括以新的诉讼标的代替原来的诉讼标的、维持原来的诉讼标的而增加新的诉讼标的。诉讼请求数量、数额的变化不是诉的变更。乙租住甲的房屋,甲起诉乙支付拖欠的房租。在诉讼中,甲放弃乙支付房租的请求,但要求法院判令解除与乙的房屋租赁合同。下列关于本案的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甲的主张是诉讼标的的变更B.甲的主张是诉讼请求的变更C.甲的主张是诉的理由的变更D.甲的主张是原因事实的变更六、反诉(一)反诉的含义反诉,是指在本诉的诉讼程序中,本诉的被告以本诉的原告为被告,提起的与本诉相关的诉。(二)反诉的特征1.反诉是本诉的被告在本诉的诉讼过程中,以本诉的原告为其对方当事人。2.反诉的目的在于抵销、吞并或者排斥本诉的诉讼请求。3.反诉是被告欲请求法院将反诉案件与本诉案件合并审理的一种请求。4.反诉具有相对独立性,反诉一旦提起,不再依赖于本诉,本诉撤诉,反诉继续进行审理。(三)反诉的条件除了应当具备起诉的条件外(只有管辖的条件除外),还应该有一些特殊条件:1.反诉与本诉有联系包括:第一,反诉与本诉出于同一民事法律关系;第二,反诉与本诉出于同一法律事实;第三,反诉与本诉将同一民法上之标的权利归属作为各自请求法院判决的对象,但两者欲求判决的法律效果相反;第四,抗辩理由上的联系2.反诉应在本诉受理之后,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3.反诉必须向受理本诉的法院提出,并且不属于其他法院专属管辖、协议管辖、级别管辖。此为牵连管辖。4.反诉与本诉能够适用同一诉讼程序。应当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的案件不能作为反诉提出。(四)反诉的程序法院应当依职权审查是否具备反诉要件有时被告所提之诉虽不符合反诉要件,但符合起诉要件的,应当予以受理,只是不作反诉对待。提起反诉应当提交反诉状(实为起诉状),应当送达反诉被告。简易程序中,可以口头提起反诉。反诉案件由提起反诉的当事人自提起反诉次日起7日内预交案件受理费,但是被告提起反诉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法院决定合并审理的,减半交纳案件受理费(《交费办法》第18条)。法院受理反诉后,应当在同一程序中合并审理本诉和反诉,在审理中可以合并辩论也可以分开辩论或限定辩论。对于本诉和反诉应当分别作出裁判,各裁判可以同时作出也可以先后作出。(五)反诉的类型1.中间反诉与预备反诉。中间反诉是指在本诉诉讼过程中,被告提出的请求法院对该争议的法律关系或实体权利作出否定性确认的反诉。预备反诉,是指被告以本诉案件的审理结果来决定其反诉请求是否付诸实施。预备反诉有两种:第一,以本诉请求的成立作为提出反诉的条件。第二,以本诉请求不成立作为提出反诉的条件。2.任意反诉与强制反诉任意反诉是指被告依其自愿是否提起反诉,如果被告不提出反诉,不影响日后被告另案起诉。反诉与本诉不具有预决关系,不会造成矛盾判决的产生。强制反诉是指被告自能在本诉的诉讼过程中提出反诉,否则日后不能另案起诉。七、反诉与诉讼抵销《合同法》第九十九条当事人互负到期债务,该债务的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的,任何一方可以将自己的债务与对方的债务抵销,但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合同性质不得抵销的除外。

第一百条当事人互负债务,标的物种类、品质不相同的,经双方协商一致,也可以抵销。在诉讼中,同时符合抵销要件和反诉要件时,被告有两种选择:抵销和反诉。反诉与诉讼抵销存在如下区别:第一,反诉是独立的诉,而诉讼抵销不是。第二,本诉撤回或终结,反诉继续进行。但诉讼抵销与原告之诉只得合并审理,并因原告之诉不存在而失效。对诉讼抵销不得作出单独的判决。第三,在提起要件或申请要件方面,反诉的提起应当符合起诉要件,同时还应当具备诉的合并要件和反诉的特殊要件;但是诉讼抵销无此要求。案例:甲对乙提起偿还借款之诉,请求乙偿还借款30万元。在诉讼中,乙提出甲曾向其借款40万元,请求法院进行抵消。若抵销成功,则就被抵销的30万元借款不得再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但是对未被抵销的10万元债权可以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若抵销失败,则乙对40万元借款有权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也就是说,判决对成功抵销的债权具有既判力,未抵销的债权不受既判力约束而可以提起诉讼。但此例中,被告需要选择抵销还是提起反诉,法院也应当予以释明。八、反诉与反驳反驳,是指一方当事人针对对方当事人提出的诉讼主张,提出有利于自己的事实、理由,以此否定对方当事人的诉讼主张的一项诉讼权利。反驳包括:①程序上的反驳。②实体上的反驳。反诉与反驳的区别如下:1.性质不同。2.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不同。3.提出的前提不同。4.提出的主体不同。第二节诉权诉权是指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对其民事财产权和人身权进行司法保护的权利。一、程序意义上的诉权程序意义上的诉权,是指当事人在程序上向人民法院请求行使审判权,以保护自己合法民事权益的一种权利,主要包括起诉权以及应诉权。二、实体意义上的诉权实体意义上的诉权,是指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强制实现其民事实体权益的权利,主要包括胜诉权和申请强制执行权。三、程序意义上的诉权与实体意义上的诉权的关系1.关联性:2.独立性:①产生的时间不同。②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在起诉时可以独立存在。3.区分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和实体意义上的诉权,对审判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①有利于人民法院正确受理民事案件,避免该受理的案件不受理或盲目受理案件情况发生。②有利于人民法院正确审判民事案件。四、诉权与诉讼权利的区别1.诉权的行使是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前提条件。2.证明权、辩论权等诉讼权利的行使有助于实现诉权的实体内容。3.诉权的主体是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主体包括当事人、法院、证人等。4.与诉权主体相对应的义务主体是法院,而与诉讼权利主体相对应的义务主体是法院、对方当事人、证人。5.根据一事不再理原则,同一诉权只能行使一次,而诉讼权利可多次行使。6.两者产生的时间不同。7.诉权有双重内涵,而诉讼权利指向诉讼行为。五、诉权的消灭1.已被合法提起诉讼或处于审理过程中;2.法院已经做出确定判决(申请再审除外);3.已经做出其他具有既判力的法律文书;4.法院裁定终结诉讼的;5.撤诉后法律规定不得再起诉的;6.被执行人对第三人拥有到期债权时,在强制执行中,法院依法裁定执行该债权的,对该债权纠纷,被执行人没有诉权;7.对于涉外民事诉讼,外国法院做出的判决或国外仲裁机构做出的裁决等,被我国法院承认的。8.对于涉港、澳、台民事纠纷,港、澳、台地区法院作出的判决或者其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等,被大陆或内地人民法院承认的。六、诉权的保护与规制(一)诉权的保护1.在制度层面保护民事诉权2.在实务层面保护民事诉权【案例】章某诉孙某买卖合同纠纷案孙某与章某签订了一份水果买卖合同。章某依照合同,将水果运至孙某处。但是,孙某以水果质量有瑕疵为由,没有支付货款,于是两人发生争执。章某一气之下,向法院提起了诉讼,请求法院判决孙某支付货款2万元。法院收到章某起诉状之后,经审查发现,起诉所记载的案件事实模糊不清,于是裁定不予受理。(二)滥用诉权的规制滥用诉权应当包括如下构成要件:(1)存在主观上的故意,即原告伪造事实证据或者明知毫无根据,行使诉权以达到非法目的;(2)存在客观行为,即原告伪造事实证据或在毫无根据时实施了起诉行为。至于损害结果的存在、滥用诉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非滥用诉权的构成要件。这两个要件与上述的两个要件共同构成了因滥用诉权所产生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第五章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

第一节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概述一、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概念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的全过程或者在民事诉讼的重要阶段,起指导作用的行为准则。基本原则的功能:1.立法准则的功能。2.行为准则的功能。3.引导创造性司法的功能二、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特征1.基础性。从内容上看,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具有基础性。2.概括性。与具体制度相比,在语言表述上,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3.至上性。从法律效力角度看,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效力具有至上性。4.法域性。5.基本原则的稳定性。6.基本原则的包容性。三、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框架1.各诉讼法共通原则,包括审判独立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民事检察监督原则;民族语言文字原则。2.民事诉讼法特有原则,包括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法院调解原则;辩论原则;处分原则;人民法院指导、监督人民调解原则。第二节各诉讼法共通原则一、审判独立原则(一)审判独立原则的内涵1.审判权在权力形态上的独立。2.审判组织独立。3.法官独立。(二)我国审判独立原则的特征1.我国的审判独立原则不包含违宪审查权。2.我国的审判独立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审判独立。3.我国的审判独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判独立。(三)审判独立原则贯彻中的问题1.行政干预仍然存在。2.独立审判与媒体监督存在紧张关系。3.独立审判与科层制法院权力结构存在一定冲突。4.法官的人格独立尚待时日。二、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1.“以事实为根据”的内涵。指在民事诉讼中,审判主体要在查明事实真相的基础上作出判决或裁定。2.“以法律为准绳”的内涵。指在民事诉讼中,审判主体要严格依据民事诉讼法的程序性规定受理、审理和裁判,同时严格依据民事实体法来确定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义务与责任。三、检察监督原则(一)内涵检察机关的监督对象只限于民事审判活动,具体而言就是审理和裁判活动。当事人与诉讼协助人的诉讼活动不在检察监督的范围之内。如果坚持对民事审判活动的狭义理解,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也不属于检察监督对象。既然检察院只针对审判活动实行检察监督,检察监督所针对的主体也就只限于审判人员,即审判员与人民陪审员。检察监督的内容包括事实认定、法律适用、法律程序和审判人员行为操守四个方面。

(二)检察监督的方式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在民事诉讼中检察院进行检察监督的方式是提起民事抗诉。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法定事由之一的,应当提出抗诉。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抗诉书之日起30日内作出再审的裁定。(三)检察监督原则的局限:①与“两审终审制”存在冲突。②与诉讼经济性的价值取向有冲突。③与审判独立原则有冲突。④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有冲突。四、民族语言文字原则这一原则有利于排除少数民族当事人因语言差异而不能充分行使诉讼权利的障碍;有利于体现民族平等;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第三节民事诉讼法特有原则一、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1.同等原则,是指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我国人民法院起诉和应诉时,与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2.对等原则,是指外国法院对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我国人民法院对该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同样的限制。二、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指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平等地享有诉讼权利、平等地履行诉讼义务。2.包含四层内涵:①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平等。②超脱于当事人经济、文化条件与社会地位的平等。③超脱于案件争议事项大小、轻重的平等。④人民法院平等地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包括法院给予当事人平等的机会;对双方当事人的主张的提供的证据予以平等的关注。

三、法院调解原则引例甲副食品商店诉乙烟酒供应公司损害赔偿案1990年9月上旬,甲副食品商店以“全国商情”中获悉某市乙烟酒供应公司可供名酒“五粮液”2000瓶,每瓶价格为65元。为迎接国庆节的到来,满足市场的需要,该副食品商店派人开车到乙烟酒供应公司处将2000瓶“五粮液”酒运回,并付清13万元货款。但在销售时,被工商行政管理局以“销售冒牌‘五粮液’酒”的理由,查封尚未售出的一千多瓶“五粮液”酒,并处以5000元得罚款。据此,甲副食品商店诉至人民法院,要求将假酒退还给乙烟酒供应公司,返还货款,并赔偿损失。人民法院受理本案后,经过认真的调查与鉴定,发现这2000瓶“五粮液”虽然不是四川省“五粮液”酒厂生产的,但符合中档酒以上的度数与标准,可以饮用。经法院调解,双方之间达成一致调解协议:甲副食品商店将库存的一千余瓶“五粮液”酒撕下商标自行销售;乙烟酒供应公司赔偿经济损失5万元。1.法院调解,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在平等协商基础上,对他们之间民事权益争议进行合意解决的诉讼活动和方式。2.注意:①法院调解的自愿性;②法院调解的合法性;③法院调解的真实性。四、辩论原则1.辩论原则,是指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有权对他们之间的争议相互进行答辩和反驳,陈述各自的主张和事实根据,以维护各自的合法权益。当事人的辩论对法官的裁判具有约束力。关于辩论原则的内涵要理解和把握五个方面:1.辩论的全程性。2.辩论的全面性。3.辩论的全方位性。4.人民法院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辩论权。5.民事诉讼中的辩论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进行的,参加者是当事人双方及依法享有辩论权的诉讼代理人;大陆法系国家辩论主义:基本内涵是:①直接决定法律效果发生或者消灭的必要事实必须在当事人的辩论中出现,没有在当事人辩论中出现的事实不能作为法院裁判的依据;②当事人一方提出的事实,对方当事人无争议的,人民法院应将其作为裁判的依据;③人民法院对案件证据的调查只限于当事人双方在辩论中所提出的证据,而不允许法院依职权主动调查证据。【案例】胡阿宝诉金玉枝归还借款案1995年7月15日,原告胡阿宝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金玉枝归还借款人民币10万元,同时提供借据原件一张,上面载明:“今借胡阿宝人民币壹十万元整,借款人金玉枝,1994年3月12日”。同年7月18日,审判员张某打电话询问金玉枝是否向胡阿宝借钱10万元并写有借据一事时,金玉枝答复曾有此事。据此,审判员张某认为本案事实清楚,便电话通知金玉枝7月21日上午9点开庭审理本案,既没有向金玉枝送达起诉状副本,也没有给被告15天的答辩期限。本案开庭时,金玉枝由于对案情一无所知,面对原告胡阿宝提供的借据,没有作出有理有据的辩驳。庭审后金玉枝回家找到了她曾写给原告的借款10万元的原始借据,便在同年8月3日送到审判员张某手中。经有关部门对原告提供的借据进行笔迹鉴定,发现该证据系他人仿冒被告书写的伪证,而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金玉枝偿还原告胡阿宝人民币10万元的判决书已经打印出来,马上要送达双方当事人。五、处分原则处分原则,指当事人可以自主决定行使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方式和内容。处分原则的内容:1.处分权的主体是当事人。第三人(包括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有处分权。其他诉讼参与人不享有处分权,特别代理人有处分权。2.处分权的对象是民事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包括积极处分和消极处分。3.处分权的行使不得违法法律的禁止性规定。1.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对此,下列哪些理解是错误的?A.人民法院只能在双方当事人都同意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调解B.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但要求人民法院必须根据协议内容制作判决书,人民法院可以制作调解书结案C.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D.当事人为达成调解协议对案件事实的自愿认可,在调解不成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判决认定事实的根据六、人民法院指导、监督人民调解原则1.通过人民调解员培训、座谈、联席会议、疑问解答等方式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业务指导。2.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监督,主要涉及到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对人民调解协议履行之诉、人民调解协议变更或撤销之诉的审理与裁判是基层人民法院对人民调解活动进行监督的基本方式。七、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和进行民事诉讼时必须公正、诚实、善意。我国民事诉讼法上第十三条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为基本原则,也体现了这一要求。《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诚实信用原则适用主体及其表现形式1.对当事人。表现在:第一,排除不正当诉讼状态。第二,禁反言。第三,诉讼权利失效。第四,禁止滥用诉讼权利。第五,真实义务。2.对法院。表现在:第一,禁止滥用自由裁量权。第二,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为双方当事人提供平等行使诉讼权利的机会,不能只收集对一方有利的证据;第三,尊重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不得实施突袭性裁判。3.对其他诉讼参与人。如诉讼代理人不能超越代理权,证人不得虚假作证,鉴定人如实鉴定。八、支持起诉原则。《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九、直接审理原则、间接审理原则;言辞审理原则、书面审理原则十、不间断审理原则第六章民事诉讼基本制度

第一节公开审判制度引例我国第一例法院审判的现场直播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北京市一中院)在全国法院系统中率先对公开审判制度的具体形式进行了探索。该院于1998年6月10日向社会承诺公开审判的公告和旁听证作为中国法制进程的见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1998年全国高考政治试卷中也出现了以北京市一中院公开审判为内容的考题。1998年7月11日,中央电视台首次向全国电视观众现场直播了北京市一中院审理的一起著作权侵权案件的庭审实况,这次直播被誉为“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许多媒体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庭审直播是审判公开制度的创新和典范,是我国司法史和新闻史上的一个创举,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一、公开审判制度的概念与功能(一)公开审判制度的概念公开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在审判民事案件过程中,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向社会和群众公开进行的制度。公开审判的内容:1.审判主体公开;2.公开的对象包括向当事人公开和向社会公开。审判过程向社会公开,有两个层面的内涵:①对一定范围内的群众公开,允许群众旁听;②向新闻媒体公开,指允许新闻媒体对审判过程进行采访报道,以使社会知悉审判过程3.从公开的程序阶段来说,公开审判不仅是指法庭审判的公开,也包括其他程序阶段的公开,即公开审判是指除合议庭评议案件阶段之外的审判全过程的公开。4.公开审判不仅是指形式上的公开,例如公开开庭、允许群众旁听等,更重要的是要贯彻实质上的公开。不依法公开的后果:《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七、凡应当依法公开审理的案件没有公开审理的,应当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当事人提起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对刑事案件的判决、裁定提起抗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重审;

(二)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再审;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起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决定再审。

上述发回重审或者决定再审的案件应当依法公开审理。(二)公开审判的功能1.恣意限制功能。2.审判结果正当化功能。3.舆论监督功能。4.法制宣教功能。二、公开审判的例外(一)应当不公开审理的情形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二)可以不公开审理的情形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和离婚案件,经当事人申请。(三)在法院调解过程当中,当事人申请不公开调解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见调解规定》三、公开审判的程序要求1.公告:在开庭3日以前公告案由、当事人姓名或者名称、开庭时间和地点。2.事实认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经过庭审辩论、质证。3.宣判。人民法院审理的所有案件应当一律公开宣告判决。4.法律后果。应该公开审理而未公开审理属于违反法定程序的典型事由。四、公开审判的场所要求在我国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案件,庭审活动应当在审判法庭进行。需要巡回依法公开审理的,应当选择适当的场所进行。审判法庭和其他公开进行案件审理活动的场所,应当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法庭布置的要求悬挂国徽,设置审判席和其他相应的席位。选择题1.下列有关民事诉讼中实行公开审判的表述哪些是不正确的?A.案件的审理、合议庭的评议、判决的宣告应当公开B.对于涉及国家秘蜜的案件不公开审理,但宣判要公开C.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D.离婚案件只能不公开审理2.关于民事诉讼中的公开审判制度,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公开审判制度是指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审判过程及结果应当向群众、社会公开B.公开审判是指法院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的制度C.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属于法定不公开审理的案件D.离婚案件,属于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法院决定可以不公开审理的案件3.下列案件中,哪些是依法可以不公开审理的案件?A.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B.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C.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D.离婚案件第二节两审终审制度一、两审终审制度的概念两审终审,就是指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后,即告终结的制度。除最高人民法院对第一审民事案件所作出的裁判,属于终审裁判,不准当事人上诉外,其他各级人民法院所作出的一审裁判,当事人不服,可以上诉至上一级人民法院(二审法院),二审法院所作出的裁判,为终审裁判,当事人不得再次提起上诉。另外,在我国民事诉讼中,两审终审制的适用范围也是有一定限制的,即按照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制,不准当事人上诉;除不予受理、驳回起诉、管辖权异议裁定可以上诉外,其他裁定也不得上诉。但是,《破产法》第十二条人民法院裁定不受理破产申请的,应当自裁定作出之日起五日内送达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至破产宣告前,经审查发现债务人不符合本法第二条规定情形的,可以裁定驳回申请。申请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另外,《婚姻法解释一》人民法院审理宣告婚姻无效案件,对婚姻效力的审理不适用调解,应当依法作出判决;有关婚姻效力的判决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二、我国两审终审制的沿革我国现行民事审级制度脱胎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各个根据地的审级制度。建国后,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经历了三级两审终审制为主体与四级两审终审制为主体的两个发展阶段。三、民事审级制度的概念与功能1.概念。民事审级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不同层级法院在民事审判工作方面的职能划分,以及民事案件经过几级法院审理就宣告终结的制度。2.功能:①民事权利补救功能;②裁判效力确定功能;③法律适用统一功能。四、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的改革民事诉讼所设立的审级制度应当是多层次的,即以两审终审制为基础,以有条件的一审终审制和三审终审制为必要的补充。下列关于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级制度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A.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级制度是两审终审制B.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民事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C.对于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一审民事判决、裁定可以上诉D.依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也适用两审终审制第三节合议制度一、合议制度的概念(一)概念1.合议制度,是指由3名以上单数的审判员、陪审员组成或者由3名以上单数的审判员组成的审判庭,代表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并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与作出裁判的制度。2.合议制是与独任制相对的审判组织形式。独任制是由1名审判人员代表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审判组织形式。3.独任制只适用于按简易程序审理的简单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在审理其他民事案件时必须适用合议制进行审判。

(二)合议制度的意义具体表现在:(1)实行合议制度,使事实的认定更趋客观、全面和准确,防止和减少单个人在事实认定上的片面性(2)实行合议制度,有助于审判人员更加准确地解释和适用法律,防止和克服其认识上的偏差,从而使裁判更趋公正,法律的适用更趋统一。(3)合议制度有利于实现法院系统内部的自行监督和制约,防止法官个人武断和对审判权的滥用。二、合议庭的适用范围1.第一审合议庭。审判员与陪审员共同组成或全部由审判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