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陆与海洋2_第1页
地理大陆与海洋2_第2页
地理大陆与海洋2_第3页
地理大陆与海洋2_第4页
地理大陆与海洋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四中

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二)二、重点难点知识分析

7.理解土壤的作用及形成过程

土壤环境位于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土壤圈,其上界面直接与大气和生物圈相接,下界面则主要与岩石圈及地下水相连,生物圈的主要组成部分植物则植根于土壤环境中。土壤环境在整个地球环境系统中占据着特殊的空间地位,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生物圈的交接地带,是联接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纽带,它介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土壤环境有较强的自净能力、较高的环境容量,因而它在大气环境系统的污染净化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土壤环境的这种稳定和缓冲作用是有限的,若进入土壤环境的污染物质的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或超过了土壤环境的容纳能力,不但会使土壤环境遭受污染,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而且可通过各种迁移途径,使大气、水和生物环境发生“次生污染”。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取得生活必需的资源和能源,而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直接或间接通过大气、水体和生物排入土壤,使土壤造成污染。

这些污染物质一旦通过土壤,就成为影响一切生物循环的一部分。它们或者通过作物吸收,使作物生长发育不良造成减产;或者被作物吸收累积在可食部分,污染食物或饲料,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的健康。

土壤是指陆地地表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物质。它是在地球表面岩石的风化过程和土壤母质的成土过程两者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地壳中各类岩石在长期风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矿物碎屑(即土壤母质),并产生某些特性,如透水性、保水性、通气性,并含有少量可溶性矿物元素等,这些特性是岩石所不具备的,这时所形成的土壤母质,因不含氮素,不具备绿色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肥力条件,所以土壤母质并不等于土壤。但在土壤母质中,某些微生物特别是固氮微生物可以繁殖,为土壤母质积累一定的氮素养料,继而开始出现绿色植物。在绿色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从土壤母质中选择吸收大量的营养元素组成自己的躯体,死亡后其残骸留于土壤母质中,经微生物活动,一部分形成高分子腐殖质,一部分分解为简单的可溶性养分元素,供下一代植物生长所需,这一过程使土壤母质不断增加和积累有机体的分解产物及营养元素,使土壤母质逐渐具备肥力。这样土壤母质才逐步变为土壤。

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物理体系,其中生存着各种生命有机体和微生物,如植物的根系、真菌、细菌、昆虫及各种小动物,以及形形色色的无机物,在这些物质的各相界面上进行着多种多样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化学的变化。因此,土壤是组成环境的各个部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地方,是环境中物质和能量不断进行循环和交换的区域,是一个活跃的、开放的体系,土壤在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在土壤中有空气中的氧作氧化剂,有水作溶剂,有大量的体表面,能吸附各种物质并降低它们的反应活化能。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它们产生的酶对各种结构的分子分别起到特有的降解作用。这些条件加在一起,使得土壤具有优越的自身更新能力。土壤的这种自身更新能力,称为土壤的自净作用。

土壤的自净能力决定于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其他特性,也和污染物的种类与性质有关。不同土壤的自净能力(即对污染物的负荷量或容纳污染物质的容量)不同,而且,自净过程是缓慢并有一定限度的。

8.认识荒漠化

荒漠化是生态退化的必然结果,它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丧失。1977年联合国召开了世界荒漠化会议,提出了防治荒漠化的行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它列为《21世纪议程》的第12章。1994年包括我国在内的112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指出荒漠化不仅是环境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第49届联大在1994年11月29日通过决议,确定1995年起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当前,世界荒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分布在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

(1)浮尘·扬尘·沙尘暴

在气象学中,将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尘、沙尘暴三个等级。

浮尘:指在无风或风力较小的情况下,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扬尘:指由于风力较大,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沙尘暴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沙尘暴的瞬间风速大于25米/秒,风力10级以上,可使地面水平能见度低于50米,破坏力极大,俗称“黑风”。

产生沙尘暴和扬尘天气的两个条件:一是有足够强劲持久的风力。强冷空气是形成沙尘天气的驱动力;二是有地表丰富的松散干燥的沙尘。在强大气流驱动下,地面缺少植被覆盖时,气流携带大量地表粉尘,悬浮在空中形成沙尘,其高度达1000~2500米,严重时可达3200米。

(2)荒漠化的危害性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2000年5月资料,目前,全球荒漠化的面积已达3600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并以每年5~7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2亿人受荒漠化直接威胁,每年经济损失达420亿美元。荒漠化的影响和危害的深远性在于它所摧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危害的时间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扭转。荒漠化早已引起全球关注,但荒漠化并没有得到遏制且仍在继续。荒漠化的扩展导致粮食短缺,引起社会动荡。为寻找赖以生存的沃土,一些人被迫超过本国边界迁移到邻国居住的行为已引起了一系列争端。荒漠化造成的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已不再是一个生存问题,而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荒漠化伴随着沙尘暴的发生。研究表明,在沙尘发生区的范围内,大面积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沙化,其中沙化土地又可划分为沙化发展区、潜在沙化区和非沙化区。沙化发展区是强度供尘区,潜在沙化区和非沙化区是轻度供沙区,供尘能力较弱。

(3)产生荒漠化的原因

荒漠化的原因为: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及工矿建设破坏植被所引起的土地荒漠化;由于气候干旱,单纯因风力作用所造成的土地荒漠化。气候干旱是荒漠化的直接导火线,但过度耕种、过度放牧以及草场毁坏,森林的滥伐等又使荒漠化雪上加霜。导致荒漠化的原因是复杂的,但造成荒漠化的主因是人为因素。

(4)荒漠化的防治

治愈荒漠化的关键是控制人口;良药是造林种草;根据自然条件调整生产结构也是治愈荒漠化的好方法;在干旱地区合理用水,以绿洲为中心防止荒漠化;进行全球合作,共同对付顽症。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增加了大气尘土,使水文系统发生变化,使气候发生变化,造成各种遗传物质的丧失等。因此对付荒漠化需要全球各国统一行动计划,互相帮助,需联合国发挥其中介和协调作用。

9.认识海洋环境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8%,已成为人类获取所需蛋白质、工业原料、能源等各种自然资源的宝库。海洋不仅能调节大陆气候,促进全球水的循环,而且还是人类交往的航运通道。浩瀚无边的海洋,它汇集了97%的水量,海水占地球总水量的94%。海中不仅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还蕴藏着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盐及其他物质。随着陆地资源的不断消耗而逐渐减少,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能源,将越来越依赖于海洋。中国大陆的海岸线长达1.8万千米,海域面积470多万平方千米,海洋能资源非常丰富。

(1)丰富的海洋资源

海水化学资源:海洋中已发现80余种化学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有的其含量虽然甚微,但由于海洋水体积巨大(约为13.7亿立方千米),所以它们在海水中的总量非常丰富。例如铀,1吨海水只含0.00033克,而海洋中总铀量却有45亿吨。在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中,以盐类的提取量最大,世界年产量超过0.5亿吨;其中,中国的食盐产量居世界首位,1983年产量为1194万吨。盐类在海水中的总重量为5亿吨,如果把这些盐平铺在陆地上,其厚度可达150米。目前,人们已能直接从海水中提取稀有元素、化合物和核能物质(如从海水中提取镁、溴、碘、钾、铀和重水等),其中有的资源已进入工业化生产,有的正在研究之中。

海洋矿产资源:目前,在海洋矿产资源开发中,最有经济意义、最具发展前景和高技术含量最多的,是海洋油气资源与大洋锰结核矿物资源的开发。近年来,又发现了大量的海底可燃冰资源。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获悉,经初步判定,南海海底有巨大的“可燃冰”带,能源总量估计相当于全国石油总量的一半。透明无色的“可燃冰”外形似冰,能够燃,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甲烷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形成的透明结晶。美国和日本最早在各自海域发现了它,中国近年才开始研究。与石油、天然气相比,“可燃冰”的优点更为突出。1立方米的“可燃冰”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目前公认全球的“可燃冰”总能量是所有煤、石油、天然气总和的两到三倍。

海洋动力资源:海洋能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温差能、洋流能和盐度差能等,它是一种可再生的巨大能源。据权威统计,全世界海洋能的理论可再生量超过760亿千瓦。其中,海水温差能约400亿千瓦,盐度差能约300亿千瓦,潮汐能大于30亿千瓦,波浪能约30亿千瓦。科学家曾作过计算,沿岸各国尚未被利用的潮汐能要比目前世界全部的水力发电量大一倍。目前,世界各国正竞相探索海洋能开发利用技术。

(2)海洋的神秘力量

·“百慕大魔鬼三角”

1945年12月5日美国19飞行队在训练时突然失踪,当时预定的飞行计划是一个三角形,于是人们后来把美国东南沿海的西太平洋上,北起百慕大,延伸到佛罗里达州南部的迈阿密,然后通过巴哈马群岛,穿过波多黎各,到西经40线附近的圣胡安,再折回百慕大,形成一个三角地区,从此被称为百慕大三角区或“魔鬼三角”。在这个地区,已有数以百计的船只和飞机失事,数以千计的人在此丧生。从1880到1976年间,约有158次失踪事件,其中大多是发生在1949年以来的30年间,曾发生失踪97次,至少有2000人在此丧生或失踪。这些奇怪神秘的失踪事件,主要是在西大西洋的一片叫“马尾藻海”地区,为北纬20°~40°、西经35°~75°之间的宽广水域。这里有世界著名的墨西哥暖流,速度是每昼夜120~190千米,且多漩涡、台风和龙卷风。不仅如此,这儿海深达4000~5000米,有波多黎各海沟,深7000米以上,最深达9218米。

到目前为止,对“百慕大魔鬼三角”的解释可归纳为如下几类:一类认为,这些失踪是由于超自然的原因造成的,联想到是否是外星人的飞碟在作怪。第二类则认为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如地磁异常、洋底空洞、甚至还有人提出泡沫说、晴空湍流说、水桥说、黑洞说等等,用一些奇异自然现象来解释“百慕在魔鬼三角”。最近,英国地质学家,利兹大学的克雷奈尔教授提出了新观点,他认为:造成百慕大海域经常出现沉船或坠机事件的元凶是海底产生的巨大沼气泡。在百慕大海底地层下面发现了一种由冰冻的水和沼气混合而成的结晶体。当海底发生猛烈的地震活动时被埋在地下的块状晶体被翻了出来,因外界压力减轻,便会迅速气化。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使海水密度降低,失去原来所具有浮力。恰逢此时经过这里的船只,就会像石头一样沉入海底。如果此时正好有飞机经过,当沼气遇到灼热的飞机发动机,无疑会立即燃烧爆炸,荡然无存。与此相反,有些人认为这些奇特的失踪现象彼此间并无联系,因而也就否定百慕在魔鬼三角的存在。百慕大这层神秘的面纱是否已经揭开,有待后人的研究验证。

·海洋灾害:

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五种。它们主要威胁海上及海岸带,有些还危及自岸向陆广大纵深地区的城乡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风暴潮是由台风、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又称风暴增水或气象海啸。它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灾害,它与相伴的狂风巨浪可酿成更大灾害。通常把风暴潮分为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如中国北方海区)和热带风暴(台风)引起的热带暴潮(如中国东南沿海)两类。灾害性海浪是海洋中由风产生的具有灾害性破坏的波浪,其作用力每平方米可达30~40吨。海冰指海洋上一切的冰,包括咸水冰、河冰和冰山等。在冰情严重的区域或异常严寒的冬季往往出现严重的冰封现象,使沿海港口和航道封冻,给沿海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大陆冰川或陆架洋滑入海中后断裂而成的巨大冰块中,露出海面的高度在5米以上者称为冰山。1912年4月14日午夜“泰坦尼克”号轮即是在北大西洋首航中撞上这种冰山而沉没的。海啸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所激起的巨浪。破坏性地震海啸发生的条件是:在地震构造运动中出现垂直运动;震源深度小于20~50千米;里氏震级要大于6.5而没有海底变形的地震冲击或海底弹性震动,可引起较弱的海啸。水下核爆炸也能产生人造海啸。海啸对沿海地区的人、畜、树木房屋建筑、港湾主要发生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南部和西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尽管海啸的危害巨大,但它形成的频次有限,尤其在人们可以对它进行预报以来,其所造成的危害已大为减低。

(3)海洋污染

海洋位于地球环境的最低层,条条江河归大海,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废物、废水、废气等最终要汇集到海洋,造成近海污染。海洋污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赤潮

赤潮是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引起水色变化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赤潮生物多为浮游植物(藻类),在我国海域约分布有130种。赤潮大多数发生在内海、河口、港湾或有升流的水域,尤其是暖流内湾水域。赤潮的颜色是由形成赤潮的优势和不浮游生物种类的色素决定的。如夜光藻形成的赤潮呈红色,而绿色鞭毛藻大量繁殖时却呈绿色,硅藻往往呈褐色。赤潮实际上是各种色潮的统称。赤潮灾害可通过产生毒素、对动物鳃组织的物理性刺激或降低水体中溶解氧引起海洋动物的大量死亡,同时藻类毒素通过在鱼类和贝类体内富集,最终对摄食它们的其他动物包括人类产生毒害作用。营养盐是赤潮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光、温度、盐度、微量元素(铁等)、维生素(B1等)、海流等是赤潮藻能否旺发的辅助条件,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和赤潮藻自身的死亡则抑制赤潮藻的旺发。由此可见,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在其他若干辅助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赤潮藻的旺发,即发生赤潮。赤潮在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近岸水域开发利用增加,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养殖污水向海洋过量排放,致使海域越来越富营养化,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日益发达的世界性交通运输也使某些有害藻类特别是其孢囊得以广泛传播。厄尔尼诺等异常气候也促进了赤潮的发生。开展赤潮预警与实时监测是防治赤潮灾害的基础,保护和改善日益恶化的海洋生态环境,是彻底消除赤潮发生的根本措施。

·工业污染

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充分的工业废渣、废料、废水及有毒的化学品不断被倒入海洋,沉积于海洋。放射性废物、砷化物等危险性垃圾被密封于容器后也深置于海洋中。工业废弃物污染极大地威胁着海洋环境。

在工业废料、废水中,重金属Hg、Cd、Pb等对海洋的污染极其严重。海洋生物往往对重金属富集。例如,海洋生物能浓集镉,其体内浓度可比水体含镉量高4500倍左右。有人甚至报告,海产贝类的浓集系数可高达105~2×106。这样的海产品,会对人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如1959年,日本食物中毒委员经过研究认为,水俣病与重金属中毒有关,尤其是汞中毒可能性最大。后经大学调查,揭开了这个水俣病的秘密:原来是日本氮肥公司在生产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时,采取了成本低的汞催化剂工艺,把大量含甲基汞的毒水废渣排入水俣湾海域,使鱼有毒,人和猫、狗吃了毒鱼生病而死。它成为世界闻名的八大公害之一。

另外,塑料垃圾也影响海洋生物生存。一些船舶每年向海洋倾倒和放置成千上万吨塑料垃圾,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大量海洋生物深受其害。塑料是不易降解和消化的物质,对海洋生物危害极大。例如,在夏威夷附近的一个小岛上,原来曾栖息着1400万只海鸟,但后来发现所剩无几。在分析原因时人们惊愕地发现,原来许多海鸟倒毙在塑料垃圾堆里。一些鱼也由于吞食了塑料而引起死亡。

·石油污染

全世界每年由于航运而排入海洋的石油污染物达1.6×106吨~2×106吨,其中1/3左右是油轮在海上发生事故导致泄漏造成的。石油流入海洋。通常1L石油完全氧化达到无害的程度,大约需要4×105L海水。溢油事故对海洋的浮游生物、鱼类以及其他海洋生物的光合作用、呼吸、繁殖等都具有破坏作用,使鱼、虾、贝海藻变味,无法食用。

·城市废水污染

城市废水的直接排入是造成海洋污染的祸首之一。例如,我国近海海域海水中N、P含量普遍超标。富营养化十分严重,数量巨大的N、P营养物、生活污水及含有化肥的农田雨水排入近海海域。海水中的N、P的高含量是“赤潮”发生的关键因素。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赤潮。赤潮可使海水中溶解氧减少,影响鱼类、贝类的繁殖和生长,导致鱼、虾、蟹等海洋生物大量死亡。赤潮对海洋生物资源、渔业资源以及海洋生态平衡的危害是毁灭性的。目前,全球许多海域频繁发生赤潮。例如,近年来,由于渤海沿岸陆源污染物大量排入海中,渤海富营养化极其严重,赤潮频发。今年夏季渤海海域出现大规模的赤潮,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它充分反映了渤海海洋的污染已十分严重。又一次给渤海的海洋环境亮起了红灯。

10.认识全球水资源及污染

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资源,水覆盖了地球表面大约71%的面积。地球的总水量大约为14.1亿km3,如果将这些水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可以形成一个近3000m深的水层。大约98%的水存在于世界的海洋和内陆海洋中。这些水盐分过大不适于饮用、种植庄稼和大多数工业。大约有3%的水是淡水。但几乎所有这些水(87%)被封闭在冰冠和冰川之中,或在大气或土壤中,或深藏于地下。事实上,假定世界总水量为100L,那么,可利用的淡水仅有水资源的类型分布面积

(百万平方公里)体积

(百万立方米)占世界水资

源的百分数淡水湖0.860.1250.009咸水湖和内海0.7000.1040.008河流(平均)0.001250.0001土壤水分和渗透水0.6670.005地下水(达0.8公里深)4.1700.31深部地下水4.1700.31地壳表面部分的水(液体)8.6370.635雪和冰18.029.22.15大气圈中的水0.0130.001海洋360.01322.097.2

人类的主要淡水来源是河流、湖泊和水库。任何时候大约都有2000km3的淡水流经世界诸河流。水流中近一半在南美,另1/4在亚洲,由于河中水体18~20天更换一次,因此,每年可使用的实际水量要比这大得多。全年流经河流的淡水总量大约为4.1万km3,其中包括2.8万km3的地表径流和大约1.3万km3的“稳定”地下流水流向河流。稳定地下水流中仅有约3/4——9000km3,易于获取可以经济地利用。另外在人造湖泊和水库中,还有3000km3可利用的水。

最大的淡水来源是降水,全球年降水总量为50万km3,但其中只有1/5,即11万km3降在陆地上。大陆降水中约65%被蒸发掉,又回到大气中去。余下的部分或留在地表——河流、湖泊、海洋和水库中,或流下地下,储存于地下含水层中。

过去300年中,人类用水量增加了35倍多。近几十年的取水量每年增加4%~8%,主要为发展中国家。各地人均年用水量很不一样,在北美和中美为1692m3,欧洲为726m3,亚洲526m3,南美476m3,非洲244m世界部分国家水资源情况比较表国家巴西前苏联加拿大美国印尼中国年径流总量

(亿立方米)519124714031220297022810026300

目前,全球每年工业用取水量估计为745km,大约有640km3(86%)作为废水排回到环流和沿岸水体之中。到90年代末,工业取水估计将增加到约1200km3。相应的全球工业废水将增加到1000km3。

中国年人均用水量为2200m3,仅为世界年人均用水量(10800m3)的30%,为美国的五分之一,俄罗斯、印尼的七分之一,加拿大的五十分之一。联合国据此已把中国列为13个最缺水国家之一。中国目前年用水量为4500亿m3,其中年农业用水量为4000亿m3,缺水量约300亿m3,城市与工业用水500亿m3,年缺水量达58亿m世界上20个最缺水的国家(根据联合国“平衡与人口”协会资料)序号1995年2050年国家立方米/人/年国家立方米/人/年1马耳他82利比亚312卡塔尔91科威特473科威特95卡塔尔584利比亚111马耳他655巴林162沙特阿拉伯766新加坡180新加坡907巴巴多斯192巴林968沙特阿拉伯249巴巴多斯1009约旦318约旦12110也门346也门15411以色列389阿曼17712突尼斯434突尼斯19813阿尔及利亚527布隆迪21614布隆迪594佛得角23515佛得角777阿尔及利亚25116阿曼874以色列31017阿拉伯联合酋长国902索马里37118埃及936卢旺达37219肯尼亚1112埃及43920摩洛哥1131肯尼亚483人口增长导致淡水危机。世界气象组织发表报告指出,世界人均淡水拥有量将由1998年的7100立方米减少到2025年的4800立方米,减幅达1/3。而人均年用水量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约300立方米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约800立方米。经济持续发展及大量农田灌溉用水也会导致淡水危机。农业灌溉是淡水的最大用户。全球有近80%的淡水被农民用来浇灌农田。由于各国的灌溉用水效率差异很大,水在使用过程中的巨大浪费是造成水危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亮“红灯”。

节水,刻不容缓:①发展节水型工农业——实行科学灌溉、减少农业用水是节约用水的重要措施。全世界用水的大部分为农业用水,改革灌溉方法是提高用水效率的最大潜力所在。②有效节省生活用水。③海水淡化——缺少水源的地区,特别是高收入国家,人们日益求助于海水淡化来补充水源,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的海水淡化能力占世界的60%。防污、治污迫在眉睫:①严控工业污染排放——为达到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加工工业这个污染大户正在更多地采用水循环技术以减少用水量。②综合治理河流污染——河流污染的治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美国的特拉华河、英国的泰晤士河、加拿大的圣约翰河等采用综合防治水污染的方法,它们通过系统分析,研究水体的自净、污水处理的规模、污水处理的效率、水质目标与费用之间的关系,应用水质模型预测和评价技术,寻求优化治理方案,制定水污染控制规划,使水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造成淡水危机的原因众多,但主要是人类不良行为所导致的恶果。因而全人类必须树立起淡水危机的紧迫感,注重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并保护水资源不受破坏和污染,方能化解“淡水危机”!

三、学习方法指导

本单元介绍的是人类生存的第一环境—陆地环境和地球上的主体环境—海洋环境,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学习本单元重要的方法是:以身边的生活案例做学习的素材,在深入研究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认识人地互动过程中环境对人类的客观影响及人类对环境的主观影响过程。进一步反思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超越了环境的客观承受能力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人类应当如何约束自身的行为形成人地和谐互动的系统。如:对土壤污染、海洋资源开发、淡水资源利用、赤潮等问题的理解及解决的思考等。

四、典型例题分析

1.下图是相同比例尺的同一地区的等高线地图(图甲)和地质图(图乙),该地区属于

A.背斜成山B.向斜成山C.背斜成谷D.向斜成谷

解析:本题通过两幅剖面图,将某地区的地质、地貌景观呈现出来,并要求同学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貌景观。解题时,首先要从所给剖面图中提取出指向题目要求的一切有效信息:左图中,河谷地形,河流流过,说明该地形区有水的外力作用;右图,岩层新老关系,可以判断地质构造;两幅图结合就可以分析出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背斜成谷的地形倒置地貌类型。

答案:C

2.假如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则地球上没有

①土壤②人③大气环流④物质⑤臭氧⑥煤炭

A.①②⑤⑥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⑥

解析:这是一道假设性问题,这类问题训练同学打破思维定式的习惯。同时,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深度。首先,对绿色植物的理解,通常认识的是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及产生氧气的过程。那么。光合作用对土壤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全方位的作用如何呢?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当习惯于多方向考虑。由于大气环流是在地球有了适宜的温度后形成了大气圈后就存在了,不因绿色植物的生成而诞生。地球本身就是物质世界,绿色植物是地球物质世界的产物,而非绿色植物创造了物质。因此,③④选项不正确。

答案:A

3.双选题:主要由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地理现象有()

A、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B、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C、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变化D、台湾海峡的形成

解析:此题考察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水平运动的相关知识,包括水平运动的方向、运动结果等。A选项:喜马拉雅山脉是高大的褶皱山系,这种地形是水平挤压形成的。B选项:东非大裂谷,是地壳受到水平拉张产生的大裂缝,也是水平运动造成的。CD选项都是在描述地壳垂直方面的变化,与升降运动有直接关系,不符和题干要求。

答案:AB

4.读下图,回答问题

世界年降水量与海洋表面平均温度、蒸发量和盐度按纬度分布图

(1)图中表示海洋表层盐度按纬度分布的曲线数码代号是_______。

(2)图中A处附近,线①、②呈峰值的主要原因分别是:线①_______;线②_______。

(3)图中B处附近,线③、④呈峰值的主要原因分别是:线③_______;线④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道读图分析题,这类题目读图中信息最重要。首先明确图名,第二步明确横纵坐标含义及关系,第三步从头脑中提取与题目要求相关的规律、原理,第四步结合图作结论。

答案:

(1)①

(2)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影响,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故海水盐度高因纬度低,气温高,故蒸发量大

(3)因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故温度高因受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的影响,故降水量大

5.下列选项与图3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答案:A解析:岩石经风化作用变成碎屑;碎屑经(流水、风力等)搬运作用形成沉积物及残留物。

五、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岩石中,能够找到化石的是

A、花岗岩B、大理岩C、玄武岩D、石灰岩

2.组成花岗岩的矿物有

A、石英、长石、云母B、长石、云母、方解石

C、石英、云母、方解石D、石英、长石、方解石

3.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划分依据是

A、比重大小B、分布特点C、成因不同D、性质不同

4.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A、岩石受到风化、侵蚀被破坏

B、地壳表层物质的搬运和堆积

C、喀斯特地貌、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和冲积平原的形成

D、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5.由于大陆板块西移,使大洋板块直接俯冲到它的下面,造成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而形成的山脉是

A、阿巴拉契亚山脉B、喜马拉雅山脉

C、落基山脉D、阿尔卑斯山脉

6.长城西段遭受严重破坏的自然原因是

A、流水侵蚀B、风化和风蚀C、冰川侵蚀D、水的溶蚀

7.下列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正确的一组是

A、流水侵蚀—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

B、风力侵蚀—谷底加宽、加深

C、海浪侵蚀—海蚀崖、角峰

D、冰川侵蚀—喀斯特地形

8.下列地形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桂林山水B、东非大裂谷C、泰山玉泉顶D、渭河平原

9.下列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地理事物是

A、黄土地貌B、崇明岛C、白头山天池D、夏威夷群岛

10.主要由人类不合理垦殖和过度放牧造成的自然现象有

A、30年代美国西部的“黑风暴”

B、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C、华北平原大面积的次生盐碱土

D、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质变坏

11.使陆地上的水得到大量补充的水循环主要是

A、海上内循环B、海陆间循环

C、内陆循环D、地表径流

12.人类的生产及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于

A、江河水、湖泊水、冰川水B、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C、江河水、湖泊水、地下水D、潜水、承压水、湖泊水

13.地中海海水同大西洋海水比较,具有的特征是

A、盐度高、密度大、水面低B、盐度高、密度小、水面高

C、盐度低、密度大、水面高D、盐度低、密度小、水面低

14.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澳大利亚东岸气候类型的形成,受寒流影响显著

B、寒暖流交汇处,会很快产生暴雨

C、秘鲁附近由于寒暖流交汇,形成著名的渔场

D、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形成有显著作用

15.人类忽视了水循环与水平衡规律的活动是

A.修建水库B.跨流域调水C.植树造林D.围湖造田

16.水循环运动的能量来源是

A.大气运动B.太阳辐射和重力C.水的三态变化D.水的流动性

17.读下图,判断所示海区中表示北半球大洋东岸寒流分布的是

18.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自然带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A.受纬度位置影响B.受地形起伏的影响

C.受大气环流的影响D.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19.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都很大的河流是

A.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B.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C.季风气候区的河流D.热带地区的河流

20.能够正确说明水循环意义的是

A.使地球各圈层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B.使海洋水减少

C.使淡水资源不断增多

D.使陆地水增多

21.下列地理现象中,直接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是

A.汇集于河流的地表水B.塔里木河水分蒸发

C.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D.新疆坎儿井引水灌溉农田

22.我国供水紧张表现最突出的地区是

A.东北平原B.西北地区C.西南地区D.华北平原

23.三峡工程对长江径流调节作用的正确说法是

A.只调节径流季节变化B.只调节径流年际变化

C.能调节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D.不能调节径流季节和年际变化

24.下图是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此河可能出现在

A.北半球温带大陆东岸B.赤道附近

C.巴西高原D.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25.下列地理事物从成因上属于同一类的是

A.黄果树瀑布、长江三峡、黄土高原的沟壑

B.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

C.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

D.大理岩、花岗岩、石灰岩

26.图中地质构造上,最适宜建坝的是

27.我国华北地区民间根据“枣发芽,种棉花”的谚语安排农业生产,这是人们利用了植物

A.对土壤的指示作用B.对天气的指示作用

C.对水湿环境的指示作用D.对气候的指示作用

28.下列地理事物的排列顺序反映我国热量从南到北变化规律是

A.剑麻—亚麻—桑蚕丝

B.花生—油菜籽—大豆

C.橡胶—茶叶—甜菜

D.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

29.土壤水分和空气,二者能共同影响土壤的是

A.热量状况B.矿物养分状况C.有机质的含量D.土壤固体颗粒状况

30.两种对我国农业生产起重要作用的土壤是

①褐土②灰化土③水稻土④紫色土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二)综合题

1.读“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地质构造示意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A处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在地形上被称为_______。

(2)B处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在地形上被称为________。

(3)在图上标出C处两侧岩层升降的箭头。

(4)写出图中各数字箭头的含义: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5)在A处地下能否开采出石油_____(填能或否),理由是_________。

2.分析“某地区地质和等高线图”回答:

(1)该地区的地形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

(2)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

(3)在A、B、C三地中,______地可以找到有色金属矿,理由是______;若岩浆岩形成在后,在_______类和______类岩石之间可能有变质岩存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可能找到喀斯特风景区的是______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图回答

(1)A图为______,多见于______,是因为_________作用形成。

(2)B图为______现象,这种活动可以给人类带来_________________好处。

(3)C图为_________示意图,是因黄河流经________地区,_______严重,大量________进入下游,在河床中__________,以至下游_____高出_______。

(4)D图为______,是在_______岩广布区,在_________气候条件下,流水长期对岩石进行____________作用而形成。

4.如图是一个水电站大坝下游某测站在筑坝前后所测得的该河两条全年流量曲线。读图回答

(1)这条河流的主要补给是_______,根据是___________。

(2)请判断图中①②两条曲线,哪一条是在修筑大坝后测到的_____,原因是_______。

5.读图完成要求:

(1)分别写出各字母代表的河流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

(2)D河流域面积小于B河,年径流总量却比B河大,原因是__________。

(3)松花江形成春汛的原因是________,形成夏汛的原因是_______。

(4)我国华北平原供水紧张的原因是________,解决措施是_________。

6.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数码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

(2)图中自然带从⑤①表示的是自然带的__________规律和_____________规律。

(3)自然带②在南半球有无分布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图是沿460S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的自然带与上图符号_______自然带相符;图中B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5)自然带⑤在_______洲分布最广,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大陆东部的____________地区。

7.有一艘载货物的轮船于2000年7月23日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港出发,到达日本的神户,航线如图所示,读下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轮船经过图中数码表示的四个海域时,吃水最深的是_______,最浅的是_______。

(2)若轮船用相同马力航行,在甲、乙两处中航速较大的是______处,原因是______,而另一处则因________而航速较小。

(3)轮船航行至④时____________(可能或不可能)遇上台风。

(4)A处的主要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5)③处海域位于________板块与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