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课件_第1页
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课件_第2页
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课件_第3页
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课件_第4页
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幽默来自智慧,恶语来自无能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幽默来自智慧,恶语来自无能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气【新课引入】【思考】集气瓶里收集的是一种常见的气体。你知道它是空气、氧气还是氮气?如果想验证它确实是氧气,就必须先了解氧气的性质。一、鼓励学生在探究中长知识孩子爱探索,这是求知欲的一种表现。这正表示学生在用心思考。此时若能给以巧妙的引导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任何探索活动都伴随着积极地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因此,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提问题,要耐心的充满兴趣的倾听,不要急于回答,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创设一个让学生敢想敢说并能得到积极关注的环境。学生在探究时由于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很可能遇到进行不下去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提供富有启发性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学习6的计算时,当老师让学生找规律时,对于互换位置的规律刚入学学生刚接触可能说不出来,教师便用实物摆出2个苹果和4个苹果,然后又摆出4个苹果核2个苹果,让学生观察说出6能分成2和4,4和2两个数字和起来就是6,两个数字是互换了位置得数依然是6,通过这样提供探究的线索启发学生找到1和5,5和1。从而知道了,2+4=6,4+2=6,5+1=6,1+5=6.3+3=6。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思维转移,从而发现规律。二、学生的“破坏”也是一种探究孩子们喜欢机械玩具,喜欢探索机器里面的奥秘。比如一辆玩具车,在大人眼里,往往没什么好奇,但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最先想到的是:里面有什么?是怎么跑起来的?只要这样的想法出现,孩子马上就会变得“兴奋”起来,他们会想尽自己能想到的一切办法来了解这个玩具“里面”的秘密,从窗户里看,拆开电池看,卸掉轮子看……当然,结局只有一个:玩具被大卸八块。细心的老师不难发现,越爱“搞破坏”的孩子,反应能力越强。那是因为他们在“破坏“的过程中,探索世界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对自己认知世界的能力产生了自信。同时,“破坏”是个主动的过程,不再是“跟老师读:1+2=3”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而是“我想了解,我想知道”的主动认知。其效果当然是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孩子的行为与其说是一种“破坏”,倒不如说是孩子的一种“探究性”行为。这样的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由于他们心智特点的原因,他们可能无法预料到自己行为对事物的伤害,他们敢于并且愿意用自己的行为尝试和验证自己的想法。这对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而言都是必要的,这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过程。其实孩子们也正是通过这种“破坏”行为使自己产生一种感官体验,通过愿望的满足,来探求周围的世界并获得新知识。就像平时玩魔方一样,反复打乱研究才能组拼成功。不要限制学生们的“破坏”,也许这能换来的是他们精神和智慧的财富,这是千金不换的,教师要支持学生思维的与众不同。能接受学生的失败,并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战胜困难。也许学生在独立实践中所取得的结果会不尽人意,但他们从中会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三、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不少面对刚入学小学生的的老师来说都有这样的想法:为了学生的安全,不让学生在校园里东走西走,碰这碰那,把学生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其实,这不仅对学生活动空间的限制,也是对学生头脑心灵与探索的一种禁锢,思维得不到延伸。生活复杂多样,我们的教育可以同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生只有通过自身多方面的感受才能产生探究欲望解决问题。有一次我带着学生在室外自由活动时,有几个孩子不时的跑到不远处墙角的大树下,一围就是好久,纳闷的我过去一看才知道原来那里有一张蜘蛛网,上面趴着一只小蜘蛛。看老师来了便七嘴八舌的问:“这么小的蜘蛛怎么能缠住那么大的飞蛾呢?它力气有那么大吗?”“除了吃小昆虫它还吃什么啊?”“老师,蜘蛛会游泳吗?”…….为了将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引向有目的的探究,我同孩子们一起观察,并通过就地取材进行小实验,研究有关小蜘蛛方面的认知。回到教室后孩子们的兴趣依然浓厚,我又找出关于蜘蛛的图片给孩子们观察。有的学生能讲出和蜘蛛相关的知识,调皮的孩子还不时的模仿蜘蛛用丝缠住猎物的样子,弄得大家哈哈大笑。还有的说应该给蜘蛛买一瓶胶水这样会更省力,有的说就应该卖蜘蛛吐的丝做的胶水肯定特别结实……学生们兴趣高涨并把知识得到升华,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一、人文性的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首要在以往的语文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语文课的工具性,政治性,忽视了语文课的“人文性”,语文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工具感觉,使初中语文教学缺少了人情味,没了情感,知识就没有了生命,学生就没了对语文艺术魅力的认知,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鲜活人文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和习惯,使初中语文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为一门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如我们在教《秋天》这篇课文,我们就要学生抓住这种人文性:“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美景中渗透了人性的情怀,喜悦中折射了农家人的清新和谐。这是一种人文的情感和体现。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故而,加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新课程教学必然发展趋势。二、语文课堂要走向情感生活中去著名的教育家贝克曾指出,尽管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具有多种价值内容,但是人类“学会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初中语文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入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语文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景、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在教诗歌《我爱这土地》时就可以这样摄入情感生活。在诗中,诗人呼喊道:“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里诗人所表达出来的就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然后,作者笔锋一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一种悲愤痛苦的情感久久的萦绕在“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此时,其情之切怎能不引起我们中学生的强烈共鸣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生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新课标也强调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形式的诞生。在课改中我们推出了许多以人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歌舞晚会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因而,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结果和规律,教师不再做现成饭喂学生,这样的话,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打开了,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出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情感上的整合作用初中生语文形成的过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所以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例如我们在讲述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就可以在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上下文章。在反复引导学生阅读,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家庭情况后,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印象和我们对父亲的印象有无相似之处,区别在哪?这样,通过联想、比较,就可以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和尊重之情。进而我们还可以启发学生再联想到现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这种联想将唤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产生一种特定的感受。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从积极的情感出发,抓住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情感,深入学习。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应引起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更要把它贯彻到课内课外的各个环节中去。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设计和促成一种民主的、活泼的、适合于学生情感、心理发展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身心在这种氛围之内得到真正完善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功能,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渗透,运用师生情感的互动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使整个教学活动趋于“和谐”,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情感教育一定会更多的走进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光彩,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幽默来自智慧,恶语来自无能课题2《氧气1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气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2【新课引入】【思考】集气瓶里收集的是一种常见的气体。你知道它是空气、氧气还是氮气?如果想验证它确实是氧气,就必须先了解氧气的性质。【新课引入】3、氧气的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3)不易溶于水蓝色钢改变条件:(183°c)(-218°℃C)氧气液氧固态氧(无色)(淡蓝色)(淡蓝色)、氧气的物理性质4氧气的检验(实验2-2)(1)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即氧气能支持燃烧,有助燃性)这一实验可以用来检验氧带有火星的木条气的存在: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木条复燃,则证明瓶内装的是氧气氧气的检验(实验2-2)5、氧气的化学性质(1)碳与氧气反应碳在氧气中燃烧【现象】1、白光2、放热3、生成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碳+氧气盈二氧化碳、氧气的化学性质6(2)硫与氧气反应(实验2-3)硫在空气中燃烧现象】1、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2、放热3、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现象】1、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2、放热3、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sO(2)硫与氧气反应(实验2-3)7(3)铁与氧气反应(实验2-4)【实验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出大量热3、生成黑色固体铁+氧气四氧化三铁FeFe304【思考】实验前为什么在瓶底放一些水或铺一层细沙?为了防止燃烧时溅落的熔融物炸裂瓶底(3)铁与氧气反应(实验2-4)8操作注意事项①火柴的作用:引燃铁丝②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③待火柴即将燃尽时再将铁丝伸入氧气瓶中:防止火柴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而使铁丝不能顺利燃烧操作注意事项9【讨论】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一样么?这说明了什么?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主要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取决于氧气的含量,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讨论】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10实验反应前反应后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编号的物质成的物质实验红磷、五氧化点燃2-1氧气二磷磷+氧气一五氧化二磷2-3氧气二氧化硫确氧气一二氧化硫实验铁、四氧化三铁+氧气一四氧化三铁2-4氧气铁【思考】上述几个变化中,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实验反应前反应后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11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课件12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课件13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课件14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课件15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课件16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课件17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课件18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课件19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课件20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课件21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课件22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课件23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课件24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课件25谢谢!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CocoCha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的教师是幸福,不如说好的教师是不幸。——海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杰纳勒尔·乔治·S·巴顿谢谢!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CocoCha26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幽默来自智慧,恶语来自无能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幽默来自智慧,恶语来自无能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气【新课引入】【思考】集气瓶里收集的是一种常见的气体。你知道它是空气、氧气还是氮气?如果想验证它确实是氧气,就必须先了解氧气的性质。一、鼓励学生在探究中长知识孩子爱探索,这是求知欲的一种表现。这正表示学生在用心思考。此时若能给以巧妙的引导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任何探索活动都伴随着积极地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因此,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提问题,要耐心的充满兴趣的倾听,不要急于回答,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创设一个让学生敢想敢说并能得到积极关注的环境。学生在探究时由于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很可能遇到进行不下去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提供富有启发性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学习6的计算时,当老师让学生找规律时,对于互换位置的规律刚入学学生刚接触可能说不出来,教师便用实物摆出2个苹果和4个苹果,然后又摆出4个苹果核2个苹果,让学生观察说出6能分成2和4,4和2两个数字和起来就是6,两个数字是互换了位置得数依然是6,通过这样提供探究的线索启发学生找到1和5,5和1。从而知道了,2+4=6,4+2=6,5+1=6,1+5=6.3+3=6。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思维转移,从而发现规律。二、学生的“破坏”也是一种探究孩子们喜欢机械玩具,喜欢探索机器里面的奥秘。比如一辆玩具车,在大人眼里,往往没什么好奇,但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最先想到的是:里面有什么?是怎么跑起来的?只要这样的想法出现,孩子马上就会变得“兴奋”起来,他们会想尽自己能想到的一切办法来了解这个玩具“里面”的秘密,从窗户里看,拆开电池看,卸掉轮子看……当然,结局只有一个:玩具被大卸八块。细心的老师不难发现,越爱“搞破坏”的孩子,反应能力越强。那是因为他们在“破坏“的过程中,探索世界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对自己认知世界的能力产生了自信。同时,“破坏”是个主动的过程,不再是“跟老师读:1+2=3”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而是“我想了解,我想知道”的主动认知。其效果当然是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孩子的行为与其说是一种“破坏”,倒不如说是孩子的一种“探究性”行为。这样的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由于他们心智特点的原因,他们可能无法预料到自己行为对事物的伤害,他们敢于并且愿意用自己的行为尝试和验证自己的想法。这对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而言都是必要的,这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过程。其实孩子们也正是通过这种“破坏”行为使自己产生一种感官体验,通过愿望的满足,来探求周围的世界并获得新知识。就像平时玩魔方一样,反复打乱研究才能组拼成功。不要限制学生们的“破坏”,也许这能换来的是他们精神和智慧的财富,这是千金不换的,教师要支持学生思维的与众不同。能接受学生的失败,并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战胜困难。也许学生在独立实践中所取得的结果会不尽人意,但他们从中会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三、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不少面对刚入学小学生的的老师来说都有这样的想法:为了学生的安全,不让学生在校园里东走西走,碰这碰那,把学生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其实,这不仅对学生活动空间的限制,也是对学生头脑心灵与探索的一种禁锢,思维得不到延伸。生活复杂多样,我们的教育可以同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生只有通过自身多方面的感受才能产生探究欲望解决问题。有一次我带着学生在室外自由活动时,有几个孩子不时的跑到不远处墙角的大树下,一围就是好久,纳闷的我过去一看才知道原来那里有一张蜘蛛网,上面趴着一只小蜘蛛。看老师来了便七嘴八舌的问:“这么小的蜘蛛怎么能缠住那么大的飞蛾呢?它力气有那么大吗?”“除了吃小昆虫它还吃什么啊?”“老师,蜘蛛会游泳吗?”…….为了将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引向有目的的探究,我同孩子们一起观察,并通过就地取材进行小实验,研究有关小蜘蛛方面的认知。回到教室后孩子们的兴趣依然浓厚,我又找出关于蜘蛛的图片给孩子们观察。有的学生能讲出和蜘蛛相关的知识,调皮的孩子还不时的模仿蜘蛛用丝缠住猎物的样子,弄得大家哈哈大笑。还有的说应该给蜘蛛买一瓶胶水这样会更省力,有的说就应该卖蜘蛛吐的丝做的胶水肯定特别结实……学生们兴趣高涨并把知识得到升华,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一、人文性的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首要在以往的语文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语文课的工具性,政治性,忽视了语文课的“人文性”,语文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工具感觉,使初中语文教学缺少了人情味,没了情感,知识就没有了生命,学生就没了对语文艺术魅力的认知,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鲜活人文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和习惯,使初中语文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为一门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如我们在教《秋天》这篇课文,我们就要学生抓住这种人文性:“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美景中渗透了人性的情怀,喜悦中折射了农家人的清新和谐。这是一种人文的情感和体现。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故而,加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新课程教学必然发展趋势。二、语文课堂要走向情感生活中去著名的教育家贝克曾指出,尽管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具有多种价值内容,但是人类“学会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初中语文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入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语文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景、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在教诗歌《我爱这土地》时就可以这样摄入情感生活。在诗中,诗人呼喊道:“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里诗人所表达出来的就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然后,作者笔锋一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一种悲愤痛苦的情感久久的萦绕在“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此时,其情之切怎能不引起我们中学生的强烈共鸣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生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新课标也强调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形式的诞生。在课改中我们推出了许多以人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歌舞晚会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因而,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结果和规律,教师不再做现成饭喂学生,这样的话,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打开了,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出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情感上的整合作用初中生语文形成的过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所以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例如我们在讲述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就可以在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上下文章。在反复引导学生阅读,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家庭情况后,可以启发学生联想:朱自清先生对父亲的印象和我们对父亲的印象有无相似之处,区别在哪?这样,通过联想、比较,就可以增强学生对父辈的敬爱和尊重之情。进而我们还可以启发学生再联想到现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这种联想将唤起学生特定的情感,产生一种特定的感受。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从积极的情感出发,抓住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调动情感,深入学习。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应引起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更要把它贯彻到课内课外的各个环节中去。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设计和促成一种民主的、活泼的、适合于学生情感、心理发展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身心在这种氛围之内得到真正完善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功能,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渗透,运用师生情感的互动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使整个教学活动趋于“和谐”,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情感教育一定会更多的走进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光彩,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课题2《氧气》演示文稿幽默来自智慧,恶语来自无能课题2《氧气27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气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28【新课引入】【思考】集气瓶里收集的是一种常见的气体。你知道它是空气、氧气还是氮气?如果想验证它确实是氧气,就必须先了解氧气的性质。【新课引入】29、氧气的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3)不易溶于水蓝色钢改变条件:(183°c)(-218°℃C)氧气液氧固态氧(无色)(淡蓝色)(淡蓝色)、氧气的物理性质30氧气的检验(实验2-2)(1)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即氧气能支持燃烧,有助燃性)这一实验可以用来检验氧带有火星的木条气的存在:将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木条复燃,则证明瓶内装的是氧气氧气的检验(实验2-2)31、氧气的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