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复习_第1页
世界地理复习_第2页
世界地理复习_第3页
世界地理复习_第4页
世界地理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洲界:1.亚洲与欧洲地体相连,习惯上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土耳其海峡)作为二者的分界线。亚洲西南隔苏伊士地峡(后开凿了运河)、红海与非洲相望。2.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巴拿马地峡(运河)为界。目前经常使用的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地区的通称,包括墨西哥、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3.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土地几乎都在南极圈内,四周全被大洋所围。4.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赤道南北的广大海域中。其狭义范围是指东部的波利尼西亚、中部的密克罗尼西亚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亚三大岛屿;广义范围则指除上述三大岛群外,还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等。洋界:1.太平洋和大西洋通常以通过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所处的67ºW线为界;2.太平洋和印度洋通常以通过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147ºE线为界;3.大西洋和印度洋则通常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ºE线为界;4.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所环抱,是一个寒冷的海洋。二、海陆分布: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陆地主要集中于东半球陆地主要集中于陆半球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水半球:它是以新西兰的东南角(东经178°28′,南纬47°13′)为中心画出的包括太平洋为主体在内的半球。水半球海洋占90.5%,陆地占9.5%.陆半球:它是以法国西部的南特(法国罗亚尔河河口)(西经1°32′,北纬47°13′)为中心画出的半球。陆半球海洋占52.7%,陆地占47.3%。地球陆地系统的形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除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以外,亚欧、非洲、北美和南美的形状都是北宽南窄。三、两大高山带一条是环太平洋褶皱带,它沿太平洋周边大体呈弧形延伸;另一条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它沿亚欧大陆中南部及非洲大陆西北缘大致呈东西向展布。四、亚欧地形结构亚洲大陆地形中高周低,高大的山脉和较高的高原位于中南部,较低的高原和平原镶嵌在四周;欧洲大陆山脉分布在边缘地区,中部为广大连绵的平原;五、板块边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离散型板块边界——大洋脊的轴部两侧板块相背运动,板块受到拉张而分离,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因此这里是板块的增生边界。汇聚型板块边界——海沟附近的板块俯冲带或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带,两侧板块相向而行,又可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平错型板块边界——即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发生水平剪切滑移,转换断层一般分布在大洋脊附近,有时可延伸到大陆边缘,如美国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断层。欧欧亚板块阿拉伯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加勒比板块六六、气候大气环流三大假设条件季风成因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地形对气候的影响⑴随海拔的增高,气温下降;随海拔的增高,降水增加⑵山地迎风坡形成多雨区,背风坡形成少雨区⑶阻挡不同性质的气团运行气候带划分依据:热量气候类型划分依据:干湿状况气候分布地区、特点、成因、地带性植被、地带性土壤(一)陆地低纬度气候低纬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高温,月平均气温最低在15℃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二)陆地中纬度气候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均较大。1.陆地热带气候陆地热带主要分布在0º~25ºN的地区,东西分异不明显,地带性分异显著。在赤道附近为赤道多雨气候,在回归线附近由于受副高的作用一般在大陆内部和西部多为热带干旱气候,在二者之间多为热带干湿季气候或季风气候。赤道多雨气候分布:又称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各5º~10º的范围内,包括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以及亚洲马来群岛的绝大部分地域。气候特点: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温为25~28℃,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多对流雨,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mm。植被土壤:合热带雨林发育,森林高大茂密,物种繁多,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热带干湿季气候分布:又称热带草原气候,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º左右,也可伸至25º左右。包括非洲的苏丹草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奥里诺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气候特点: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干季时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雨季时则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赤道气流辐合带移来时,湿润多雨。植被土壤: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热带荒漠气候)分布: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内陆和西部,大体介于南北纬15º~30º之间。典型的的热带干旱气候区包括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以及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玛沙漠;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于干旱气候区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气候特点:热带干旱气候区内终年降水量少(不足125mm)且变率大,气温高,气温年、日较差大,云量少,日照强烈,蒸发强,相对湿度小;热带半干旱气候区内气候有短暂雨季,年降水量250~750mm。植被土壤: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出现于纬度10º到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分布于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群岛和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带。气候特点:本区水气充足,全年气温高,长夏无冬,年平均温超过20℃,最冷月平均温一般在18℃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500~2000mm,集中在夏季,有干、湿季存在。植被土壤:自然植被为热带季雨林。热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分布于南、北纬10º~25º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包括中美洲东岸和西印度群岛、南美巴西高原东侧沿岸的狭长地带、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沿岸地带以及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等。气候特点:全年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温在25℃以下,年较差比赤道多雨气候稍大;全年降水多,夏秋季节相对集中,但无明显干季。植被土壤: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雨林砖红壤。2.陆地亚热带气候陆地亚热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º~40º之间的地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和海陆位置等因素作用,在大陆东岸一般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二者之间为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分布:分布于北美大陆东部25º~35ºN的地带和南美的巴西高原东南缘、巴拉那河中、下游以东和潘帕斯东部,在非洲的东南海岸和澳大利亚的东南岸也有分布,但面积较小。气候特点:主要特点是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比季风区均匀;冬季温带气旋活动频繁,冬雨可占年降水总量的40%。植被土壤: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季风气候条件下的主要植被,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分布于亚热带的亚洲东部,纬度25º~35º间,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的地带,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气候特点:夏热冬温,四季分明,季风发达;最热月均温一般高于22℃,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年降水量在750~1000mm以上,夏半年降水量通常占全年的70%。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所控制,盛吹由陆地向海洋的西北风即冬季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陆地的东南风即夏季风,降水较多。植被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常绿阔叶林生长,自然景观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林,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又称地中海式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º~40º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沿岸及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等地。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最冷月气温在4~10℃左右,年雨量约为300~1000mm;贴近大洋沿岸有冷流经过的地区,最热月均温不足22℃,为凉夏型地中海气候,夏季凉爽多雾,日照不强且干燥少雨。植被土壤: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褐色土。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分布于南北纬25º~35º间的亚热带大陆的内部和西岸。包括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南美的格兰查科、墨西哥北部、阿根廷的潘帕和巴塔哥尼亚、澳大利亚南部。气候特点:亚热带干旱气候是热带干旱气候向高纬度的延续,夏季高温、冬季温和;亚热带半干旱气候属于由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渡类型,它分布在亚热带干旱区外缘,夏季气温稍低,冬季降水量稍多。植被土壤: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3.陆地温带气候陆地温带主要分布在35º~60ºN的地区,南半球由于只有较小的陆地延伸到40ºN以南地区,所以温带面积不大。由于受大洋分割作用的影响,温带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分异现象。一般在大陆东岸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二者之间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分布:包括在35º~55ºN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即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和北美大陆100ºW以东大约在40º~60ºN的地区等。气候特点:气温、降水状况和温带季风气候类似,但风向、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如温带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寒冷干燥,降水较少;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如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植被土壤:植被在偏南地区以夏绿阔叶林为主,北部为针阔混交林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的大陆西部。包括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和南部,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北美加拿大科迪勒拉山地以西的太平洋沿岸、南美智利南部安第斯山脉以西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气候特点:终年盛行西风和温带海洋气团,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最热月均温在22℃以下,全年有降水,秋冬季雨量稍多,阴雨日较多,云雾多,日照较少;年降水量700~1000mm,迎风山地可达2000mm以上。植被土壤:植物生长茂盛,林木郁闭,遍布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发育有色棕壤和灰棕壤。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分布在35º~55ºN左右的东亚地区。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域、朝鲜半岛、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年降水量500~600mm,6-8月降水量超过全年的70%;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最热月均温超过22℃。植被土壤:阔叶林、针叶林,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带发育的是褐土和黑土。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又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分布在35º~50ºN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和潘帕斯等地。气候特点:亚洲的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温带干旱气候的年平均降水量在250mm以下,半干旱气候则为250~500mm。植被土壤: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自然景观为各种荒漠,植被土地类型为温带荒漠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带的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草原栗钙土。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分布:一般分布于50º~70ºN之间,大陆西岸则在60º~70ºN之间,包括北亚大部,欧洲北部,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中北部。气候特点: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产生的源地。气候特征是大陆性强烈,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在暖季,蒸发弱,属于冷湿环境。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绝对最低气温-73℃,成为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扬斯克的绝对年较差曾达101.8℃,成为全球气温年较差最大之地。苔原气候分布: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岛屿,纬度大致介于70º~75ºN之间。气候特点:这里已位于北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明显。气候特征为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为0~10℃,降水稀少,大都属于冰洋锋上的降水,多半为降雪,云雾多,蒸发弱。极地冰原气候分布:分布于南极大陆、北冰洋、格陵兰岛的绝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长年处在极地高压控制下,为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全年严寒,降水量极少,暴风雪常见,因长年积累,形成巨厚冰原。南极地区是全球的寒极、风极和最干燥的冰雪大陆,北极地区则是冰盖和浮冰的大洋。三、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从赤道到极地,可以依次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等几个基本的气候带。这些气候划分的标准较多,现在一般采用等温线来划分,首先将全球划分为寒、温、热三带。寒带森林分布界线-----------------10℃最热月温带热带植物分布界线-----------15℃(18℃)最冷月热带然后在各带中划分为亚带,如:亚寒带温带温带------最热月18℃亚热带------最冷月0℃最后根据具体情况,各亚带还可以继续分,如:温带可以划分为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热带可以划为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等。一般在世界地理中只要求划分到亚带就可以了。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区别1、降水: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2、植被: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热带草原气候集中度高;热带草原气候:稀树草原地中海气候的成因(地中海沿岸):七、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最强的气体:CFC(弗利径化合物)贡献率最高:二氧化碳ENSO(恩索事件):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方涛动指数(SOI)达到最低值,即印度尼西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气压升高,东太平洋气压降低,赤道对流区向东移动,由此带来了全球热带的气候异常和对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和气候的显著影响,这种强烈的海气相互作用现象,称为一次ENSO事件。八、地理大发现1、概念:2、历史背景:⑴西方国家向海外扩张,为取得更多的财富,促进了地理大发现⑵在小亚细亚地区以及其它东方贸易要道都被阻碍,这样欧洲商人和封建主便急于探求通向东方的新航路⑶欧洲商人和封建主为了获得比较充裕的东西方商品和寻求更多的交换手段---黄金,促进了地理大发现⑷西方科技已有了很大进步,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可能3、主要史事:⑴新航线的转折点1487年----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罗缪.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到达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为探寻新航路的一次重大突破,成为了从西方到东方新航线的一个转折点。⑵新航路的发现1497年7月8日,葡萄牙贵族瓦斯哥.达.伽马奉国王之命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缘非洲东海岸北上,之后由阿拉伯水手马季得领航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的西海岸卡理库特,次年载着大量香料、丝绸、宝石、象牙等返抵里斯本。这是第一次绕非洲航行到印度的成功,人们称之为新航路的发现。⑶新大陆的发现意大利人克里斯多弗.哥伦布于1492年8月3日奉西班牙国王之命,从巴罗斯港(即古都塞维尔,今塞维利亚)出发,其目的是要寻求前往印度和中国,结果却率领探险队西行横渡大西洋于1492年11月12日无意中到了加勒比海的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华特林岛),之后又到了古巴岛和海地岛,并于1493年3月15日回航至巴罗斯港。此后哥伦布又三次起航,陆续抵达西印度群岛、中美洲和南美大陆的一些地区,掠夺了大量黄金、白银之后返回西班牙。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新大陆的发现。⑷麦哲伦的环球航行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斐南多.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探险队从巴罗斯港出发,横渡大西洋缘巴西东海岸南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即现在所称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1521年3月到达菲律宾群岛,在一次进攻马克坦的战斗中,麦哲伦被当地人民杀死,其后,麦哲伦的同伴继续航行,终于到达著名的香料群岛---摩鹿加群岛(今马鲁古群岛)中的哈马黑拉岛,之后满载香料,又经小巽他群岛,穿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循非洲西海岸,于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4、影响:(a)结束了新、旧大陆相互隔绝,各自孤立发展的局面,开始把世界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加强了商品流通的种类,扩大了世界经济联系的范围,出现了世界市场。(b)开始了世界范围的殖民地争夺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从美洲掠夺金银和从非洲贩卖黑人奴隶运往美洲成了可能,从而为欧洲主要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开辟了新的和主要的源泉。(c)促进了工业与商业的发达海上航线与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使航线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中来,如贸易中心从威尼斯和热那亚转移到了里斯本塞维尔、安特卫普、伦敦。先是里斯本代替了威尼斯成为了欧洲和国际贸易中心这后,里斯本的商业地位又被安特卫普所取代。(d)促进了新旧大陆的物产品、畜产品和家禽种类的交流如美洲原产的玉米、可可、蕃茄、向日葵、马铃暑、烟草、木暑、火鸡等。地理大发现后政治、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1、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殖民时期地理大发现以后,西、葡是新航路开辟后的第一批殖民者,葡萄牙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初先后在西非、南非、东非沿海建立了若干据点,在美洲占领了巴西,在亚洲占领了印度卡里库特以外的第乌、果阿、达曼等地,又以无耻手段侵占了我国的澳门。葡萄牙殖民者在亚非一些地区建立设防居留地,并垄断这些地区的贸易和强迫当地居民纳贡,葡萄牙用极低的价格收购东方香料、蔗糖、稻米、茶叶、兰靛、丝绸、宝石和手工艺品等,并转手高价在欧洲市场出售,在非洲,它到处掠夺黄金、象牙等,并最先开始从事奴隶贸易从总体上来说,.葡萄牙活动主要在东半球,1415年就渡过了直布罗陀海峡到达了非洲的休达(世界上最早的殖民地)在非洲西海岸占领了几个岛,以后又占领了好望角,在非洲东海岸又占领了几个岛(亚丁岛)在印度西海岸占领了果阿,东进占领了马六甲海峡两岸,进入香料群岛。西班牙主要活动在西半球,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上半叶先后占领了海地、古巴、墨西哥、秘鲁、智利和巴拉圭等地,以后又扩展到除巴西以外的整个中南美洲,建立了庞大的西班牙殖民帝国,在16世纪20¬¬¬¬¬¬至40年代,西班牙人又占领了北美洲的佛罗里达、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等地,西班牙人用各种手段勒索、抢劫当地的金银财宝,并把封建制度和天主教输入美洲,由于实行了野蛮的屠杀政策,美洲印地安人被大批消灭,西班牙殖民者为弥补金银矿和种植园中劳动力的不足,便开始从非洲大量猎捕黑人,贩运到美洲充当奴隶。由于殖民者侵入,摧毁了当地文化,带去了宗教和语言,同时改变了人口的构成,伴有黑人、印第安人、白人等。早期的西、葡对殖了地的掠夺也称之为前资本主义掠夺,其特点是:(1)掠夺殖民地贵重的天然财富,如现金、白银、象牙、宝石、香料、驼毛等。(2)进行奴隶贩卖。(3)垄断海上贸易,进行海盗性掠夺。由于葡萄牙国王大量浪费,1580年西班牙消灭了葡萄牙,1588年的无敌舰队被英国击败,16世纪末结束了西班牙海上殖民霸权。2、荷兰商业资本殖民时期早期的荷兰是西班牙的一个行省(包括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德国的西部),地理大发现以后,处于大西洋航路和北欧航路交叉点上的尼德兰,其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刺激,到16世纪上半叶,北部诸省(今荷兰)城市兴起,经济力量雄厚起来,经济地理位置好,垄断了西欧贸易,充当各国商业的中间人而获得许多利润,这样商业资本就发展起来了,到1568年开始反对殖民地的统治,1572年宣布独立,形成了约有300个城市组成的城市之国。1579年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资本主义革命最早的一次)。所以荷兰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同时也开始了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17世纪初,建立了东印度公司,最先占领了印度尼西亚的许多岛屿,掠夺了东南亚和印度的一些据点,垄断了东方香料贸易,在非洲又夺取了好望角,同时在北美建立了西印度公司(在纽约附近的哈得逊河河口,1621年)。垄断了美洲和西非的贸易,并独占了西南欧同北欧的贸易特权。从17世纪中叶起,它在渔业、航运业、工场手工业和以乳畜制品为专业化的商品性农业等方面在欧洲都是手屈一指,在海上更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当时荷兰拥有3/4的世界商船队(固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它聚积着世界绝大多数商业资本,控制欧洲大部份的对外贸易,掌握世界贸易的领导权,甚至法国和普鲁士之间的商业联系唯有通时荷兰才有可能。但到17世纪末,靠商业资本起家的荷兰开始衰落下去,它在西欧的经济地位和海上霸权遂渐被拥有强大的工业资本的英国所取代。3、英国工业资本对世界的统治英国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法国在17世纪中叶,确立了统一的专制王权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都先后在北美和西印度群岛和印度建立了第一批殖民地英国早在1588年消灭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争夺海上霸权,在1640年至1689年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加强了海外掠夺,经英荷三次战争,到17世纪末,英国又战胜荷兰,从而取得了海上贸易和殖民扩张的优势。英国早在16世纪开始在大西洋岸的北美建立了新英格兰(现美东南部6个州),与此同时,法国取得了加拿大和密西比河流域和五大湖区,英法两国也同时进入印度争夺,并在西印度群岛的一些岛屿上争夺,为争夺殖民地,1756---1763发生了长达7年之争的殖民地争夺战,英又获胜,最终英国把法国逐出北美和印度,确立了自己的霸权。英国对殖民地的奴役,尤其是通时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残酷掠夺,为英国提供了巨额资本,并为其在18世纪60年代的产业革命和以后发展成为工业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九、产业结构变化的新特点1、新兴工业获得迅速发展新兴工业反映新科技革命的代表性产业,如电子、宇航、原子能、合成材料等工业部门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电子工业,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大约有2/3与电子工业有关。传统的工业部门虽在总量中也有增加,但比例明显下降。农业在不断走向现代化、工厂化和产业化。农业的领域在不断缩小,但总量在不断增加,同时比例在不断下降。2、第三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率水平的提高,部门职业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二产业人数大大减少,而第三产业的人数明显上升。第三产业增加的人员不是一般的服务行业的职工,而主要是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各利专家、经济管理人员、医生、教师、咨询服务人员、计算机程序编制人员、资料统计人员、信息处理、储存、传播人员、中介传销人员以及通讯人员等。3、产业转移与资金流动速度加快(1)产业转移(2)资金流动4、知识经济开始取代工业经济在工业社会的传统经济概念中,认为生产取决于所有生产要素的数量,特别是劳动、资本、设备和资源,而技术和知识被视为外部要素,而现在实践证明,知识是比原材料、资本、劳动力更重要的经济因素。十、农业1、概念:农业就是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以取得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业是专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大农业,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大农业还包括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等部门。2、发达国家之间的比较⑴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为代表的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国土广大,劳动力不足,农业现代化侧重于高度机械化方面,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用方面发展。大中型机器上普遍采用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等先进技术,近年还使用了飞机作业。⑵以日本为代表的农业日本则地少人多、地形复杂、农场规模小,农业现代化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如推广良种、普遍使用化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机械则发展适宜于地块小,水田用的小型农业机具,单位面积上投入较多劳动力,单产较高。⑶以法国、德国、丹麦、荷兰等国为代表的农业法国、德国、丹麦、荷兰等国,耕地劳动力都不足,所以对机械化和生物技术都很重视。3、世界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和分布世界粮食作物的品种很多,其中主要是小麦、稻谷和玉米三种作物占全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0%,产量占80%左右,被称为世界的三大主粮。1)、小麦的生产和分布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占粮食播种面积1/3)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小麦的生产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区,尤其集中在北纬27-57度和南纬25-40度的温带地区。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了四大小麦地带。⑴西起西欧平原、经中欧平原、东欧平原的南部至西伯利亚平原的南部向东到达我国的三大平原⑵西起地中海沿岸,向东经土尔其、伊朗、至印度河---恒河平原⑶北美中部大草原这三带分布在北半球,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90%左右。⑷南半球不连续的小麦带包括南非向东经澳大利亚的南部到南美潘帕斯草原,呈不连续的地带。中国、俄罗斯和美国是世界主要小麦生产国,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5%,世界商品小麦产区,主要集中在新大陆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以及旧大陆的俄罗斯和法国。这六国约占世界小麦总出口的90%多,尤其是美国,它提供了世界粮食贸易的一半,居于垄断地位。2)、玉米的生产和分布玉米分布较为普遍,多集中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世界上有三大玉米产区:⑴美国的玉米带:生产了世界40%左右的玉米。⑵我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四川盆地:占1/6。⑶欧洲的南部平原地带:西起法国,经意大利、原南斯拉夫、匈牙利至罗马尼亚。从国家来看,美国、中国、巴西、罗马尼亚和墨西哥为世界五大玉米生产国,合占80%以上。美国、阿根廷、法国为主要玉米出口国,其中美国一国出口量占世界70%,总输出7000-8000万T。3)、水稻的生产和分布从分布上看主要种植在高温多雨的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气候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亚洲稻谷产量占世界90%。中国和印度是世界最大的稻谷生产国,其次是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泰国、日本、越南、缅甸。亚洲以外的稻米生产国主要有美国、巴西、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世界稻米产量虽大,但在国际贸易中比重则较小,只占粮食出口量的4-5%,一般以自消为主。4、世界粮食贸易的特点1、战后世界粮食贸易日益增长2、投入国际市场中的粮食主要以玉米和小麦为主3、粮食出口国日益集中、进口国家越来越多4、战后商品粮食贸易结构不断发生变化5、造成粮食问题的原因⑴自然条件不同造成粮食生产的地区不平衡⑵发展中国家无力改变落后的生产状况,农业生产水平低、单产低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自然灾害频繁据统计,地球上每小时有一万人出生,也就是说每天有24万多新增人口,而这些新生儿中95%分布在经济落后的国家,而这些国家连原有的居民都无法养活。⑷亚非拉某些单一经济作物输出国生产农业原料、热带农产品,但又没有足够的外汇进口粮食⑸粮食问题的实质是贫困问题,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长期侵略造成的恶果的遗毒,是剥削制度和旧经济秩序还没有彻底改变;⑹分配不合理,发达国家有粮食过剩,大量积压而销售不出去6、解决途径⑴改变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地球上肥沃而便于垦种的土地现差不多都已开垦,剩下的可耕地数量不多,其中大多数是条件差,垦殖费用高的土地,而且分布不均,有些国家几乎没有扩大耕地的可能,不仅如此,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扩建,房屋和交通占地等原因世界耕地有不断缩小的趋势,因此,为了增加粮食就必须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目前,亚、非、拉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尚未充分利用,灌溉面积很少,复种指数不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很低,化肥施用量很少,粮食单产不及发达国家的1/2,如果亚、非、拉地区粮食单产提高30%,就可以增加1.3亿T粮食,等于这些国家进口粮食的两倍半。⑵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如果人口增长过快,增产粮食被新增人口所消耗掉。人均粮食占有量就难以提高,甚至会减低,所以一定要有计划的控制人口增长,才能使人均占有量有大幅度的增高。⑶改变南北贸易的不合理现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贸易方面采取平等政策⑷运用和推广新科技,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人口增长与粮食增产和消费保持协调和平衡7、当前影响粮食生产的许多不利因素⑴长期殖民统治造成的贫困落后,阻碍着亚非拉国家粮食生产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战后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用规定农产品最低价格的办法保护农民收入,许多国家为了即保持较高的农产品价格,而又不提高市场上的食品价格,往往对农产品实行高额补贴。他们还利用对农产品给予补贴的办法,扩大本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路,相反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收入几乎完全来自农矿业,他们往往只能用减少农民收入的办法来增加国库的收入,农民不但得不到支持,还要沉受沉重的负担,因此很难改善生产条件,也无法扩大再生产。⑵发达国家,特别是主要出口粮食国,大量生产粮食并不是为了满足世界缺粮的需要,而是为了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扩大还是限制生产取决于保持最优价格,因此这些国家生产粮食潜力虽大,但并不能充分发挥。如美有1/3的农田闲置。⑶粮食生产受自然影响大,产量不稳定⑷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粮食的消费量日益增加⑸世界可开垦的土地虽多,但肥沃而便于耕作的土地不多,大规模垦殖需要大量资金,这是经济实力不足,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很难短期实现的。十一、能源1、世界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世界煤炭高度集中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的中纬度地带,合占世界煤碳资源的90%。形成世界著名的两大蕴藏带:一是亚欧大陆煤田带:东起中国东北、华北煤田,延伸到俄罗斯煤田、哈萨克煤田(卡拉干达)和乌克兰的顿巴斯煤田,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西里西亚、德国的鲁尔区、再向西到英国的中部;二是北美中部:而南半球含煤率较低,仅澳大利亚、南非和博茨瓦纳发现了较大煤田。2、煤炭生产的地域特点:①地域分布与储量分布基本一致,生产地域结构不平衡。②生产地域不断扩大,战前主要集中在美、英、德和前苏联,战后中、印、澳、南非发展迅速。③生产规模大型化、集中化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④以煤炭为中心进行工业成组布局,形成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煤炭—火电、煤炭—化学—火电、煤炭—焦化—火电—钢铁—建材以及矿区经济综合发展等地域类型。十二、世界铁路发展上出现了三个明显趋势1、动力电气化2、重载化3、高速化十三、国际多式联合运输1、概念:它是在集装箱运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运输方式,是指按照合同,以至少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由经营人将货物从一国境内接受货物的地点,运至另一国境内指定的交货地点所进行的一种货物运输。多式联运一般以集装箱为媒介,把海洋、铁路、航空、公路、内河等传统的单一运输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跨国界型的高级组成形式。它汇总了各种运输方式的特长,可收到相当完美的运输效果,同时由于有统一的承运人,统一运价,手续简便,又能做到安全迅速,并且可以及早结汇实现门到门的合理运输,因而具有极大的优越性。2、大陆桥运输及主要线路它是国际多式联运的一种特殊的联合运输方式。是指利用横贯于大陆的铁路(或公路、航空运输)系统作为中间桥梁,通过诸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把大陆两端的海洋(港口)连接起来的一种多式联合运输方式,即海-陆-海的连续运输。世界主要大陆桥运输有:①西伯利亚大陆桥:它是太平洋远东地区同波罗的海、黑海沿岸及西欧大西洋沿岸连接起来的世界上最长的大陆桥运输线。②新亚欧大陆桥:从中国连云港(石臼港)上陆,主要经陇海、兰新两条铁路,直抵中哈过境铁路,然后再接西伯利亚铁路西行至欧洲,远达鹿特丹,所以也称“新海大陆桥”。③北美大陆桥:它是由美国和加拿大境内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两条大致平行的大陆通道组成。十四、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很不平衡,亚洲的东部、南部和欧洲的大部份地区,聚居了世界2/3的居民,是人口稠密的地区。目前世界陆地还有30~40%无人定居,每平方不足2人的地区占1/2以上,全世界2/3的人口在不足1/7的土地上。南半球占世界11.5%北半球占世界88.5%在北半球:0°~20°N:人口占将近10%20°~40°N:人口占将近50%40°~60°N30%60°以北1.5%由此可见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其主要原因:①该地带陆地所占比重大②气侯条件好。③矿产资源丰富。④开发历史悠久,以及生产水平较高。近年来,由于生产力向沿海地区集中的倾向不断发展,人口也随之向沿海地带集中。十五、世界人口的移动——劳务输出为主1、欧洲向美洲移民美洲原居民为印第安人,地理大发现以后,欧洲一些主要国家不断向美洲扩张并大国进行移民垦殖,目前新大陆的居民大都是欧洲人的后代,仅1815~1914年间,欧洲移民达4000万人葡萄牙、西班牙-------拉美英、法等-------------北美2、欧洲向澳大利亚移民1770年英国航海者第一次抵达澳大利亚,1788年起英国开始移民,到1917年已将近500万人移入,19世纪中叶达到高峰,第二次大战前每年移入60万,现每年净移入也达10多万,其中大多数为英国人。3、非洲向美洲移民4、亚洲向外移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规模国际人口移动具有一些新特点:移民规模没有以前那样大,对移民的选择性尤其是对文化技术水平的要求加强了。劳动力输出即外籍劳工,这样一种新的移民形式发展很快十六、世界种族1、蒙古利亚人种(东亚人种、黄色人种)⑴外部特征⑵分布2、欧罗巴人种(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3、尼格罗人种(黑色人种)4、棕色人种十七、世界宗教1、基督教:教徒最多,三大分支2、伊斯兰教:印尼——世界最大的穆斯林国家3、佛教:起源于尼泊尔;泰国——世界最大的佛教国家十八、亚洲1、地理位置(1)海陆位置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西连欧洲,洲界为:西部: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流、里海、高加索山脉、黑海、土尔其海峡(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达达尼尔海峡)西南:亚洲与非洲的洲界是苏伊士运河、红海。东部:亚洲与北美以白岭海峡为界(白岭海峡86km宽)南部:与大洋洲相望。北面是北冰洋、东为太平洋、南为印度洋、西为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亚洲是唯一的一个同时兼临四大洋的一洲。这种临海的位置和漫长的海岸线对亚洲气候分布、自然资源、海上交通都有重要影响。⑵纬度位置大陆四至点最东:迭日涅夫角(杰日尼奥夫角169°40′W,66°05′N);最西:巴巴角(26°03′E,39°27′分N);最北:切柳斯金角(104°18′E,77°43′N);最南:皮艾角(103°30′E,1°17′N)大洲四至点最北:北地群岛(81°N)最南:罗地岛(11°03′S)南北约92个纬度,东西约164个经度,11个时区,8000多km,使亚洲在气候上具有从赤道到北极的所有气候2、面积面积约4400万k㎡占世界陆地面积29.4%,是世界上第一大洲。这与面积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紧密邻接,海陆热力差异大,所以亚洲季风气候典型。3、轮廓特征(1)轮廓完整,缺少深入到大陆的内海与海湾亚洲虽然有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和群岛,也是半岛面积最大(800万k㎡)的一洲,岛屿面积(270万k㎡)居世界第二(北美第一)。但总的来说,缺少深入到大陆的内海和海湾,只是大陆边缘部分受到海水不同程度的浸漫(600k㎡才有1km的海岸线)。面积规模庞大,大陆轮廓完整,使亚洲的地理环境具有一个巨大的空间,这对亚洲自然地理主要特征的形成(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各地理要素特征的极端性、以及自然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等)具有重要影响。显而易见,亚洲大陆之所以打上典型季风性和典型大陆性的烙印,与亚洲大陆地理位置、广大的面积和完整的大陆轮廓等密不可分。(2)海岸肢节分割作用不强主要半岛有:堪察加半岛、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半岛300万k㎡)、小亚细亚半岛。主要的岛屿有: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的群岛255万k㎡)等。在大陆的东部沿海,众多的岛屿自北向南呈弧形断断续续环绕在大陆周围,形成亚洲大陆东岸的双重海岸,被统称为环太平洋花彩列岛,并在大陆与岛屿之间形成许多边缘海。主要的海与海湾: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中国的四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等。二、以山地高原为主的地形(一)地形的基本特征1、地势高峻(1)平均绝对高程为950m(南极大陆2000m,但冰层厚达1000多m),而欧洲高度只有300多m.。(2)以地貌单元来看,以山地高原为主,占3/4,其中高于1000m的面积占1/3。(3)它有世界最高的高原、最高的山脉、最高的山峰。4000m以上的高峰有130多座、7000m以上的高峰世界有96座,其中有94座在亚洲,8000m以上的19座高峰全在亚洲。2、地势起伏极端从相对高差来看,相对高差最大,有世界最高珠峰、有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低于海平面(392m)400m(湖底在海平面以下792m)。从地貌单元来看,有西西伯利亚平原,面积200多万k㎡,其中有大部分在100m以下,有世界最高的高原,所以起伏较大。3、地形结构中高周低以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为核心,分布在亚洲的中部,而中低山、丘陵、平原等分布在外围。4、山地成列分布(1)以帕米尔高原为核心放射出许多山脉向西:兴都库什山脉、厄尔布尔士山脉、高加索山脉、克罗卢山脉向南:苏来曼山脉、扎格罗斯山脉、托罗斯山脉。这两列山脉之间夹着一些高原,主要有:伊朗高原、亚美尼亚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小亚细亚高原)、阿拉伯高原。向东:昆仑山脉、秦岭向东南: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中南半岛上的一些山脉。向东北:天山、阿尔泰山、杭爱山脉、萨彦岭、雅布洛诺夫山脉。这些山脉之间夹有一些高原和盆地,主要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2)亚洲东部边缘有一些东北---西南向的山脉,围成许多边缘海(a)岛弧山脉:千岛群岛、琉球群岛、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它们形成亚洲东部的双重海岸,围成许多边缘海。(b)科里亚克山脉、锡霍特山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山脉。(c)朱格朱尔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3)亚洲山地的外围是平原、主要有:西西伯利亚平原、土兰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世界最典型的山间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小亚细亚高原)、伊朗高原世界最典型的山结高原:亚美尼亚高原(二)地形组合区1、北部以平原为主的地形组合区包括: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哈萨克丘陵、土兰平原(1)西西伯利亚平原:俄罗斯境内。亚洲第一大平原。位于乌拉尔山脉与叶尼赛河之间,南接哈萨克丘陵,北濒喀拉海。a、地势极为低平的广阔平原。南北长2000km(2500km),东西宽1500km(1000~1900km),面积260(274)万k㎡。南部海拔220~300米,中、北部海拔50~150米。90%的地区海拔在100m以下。成因是广阔平原的基础是海西褶皱带的下降区域(晚古生代),在其基底上覆盖了侏罗纪---第三纪、第四纪的平展盖层,所以形成低平的广阔的平原。b、平原上沼泽广布。形成沼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平原上有由南向北流动的河流,有叶尼塞河、鄂毕河、额尔齐斯河、塔兹河等河流。由于产生浚汛现象,河水泛滥,加之地势低平,排水不良,蒸发也不强烈,因此在平原上产生大量的沼泽,这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c、平原北部(60°N以北)有冰碛地貌。在第四纪冰期时,亚洲的大陆冰川大约分布在60°N以北的地区,所以在60°N以北的地区有冰碛地貌,而在欧洲则要分布较南一些,主要是亚洲大陆性气候较强,水汽来源较少的原因。d、具典型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自北而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景观平行分布,大部分地区为亚寒带针叶林所覆盖。系俄国重要木材产地和放牧区。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北部乌连戈伊因盛产天然气面著名;鄂毕河中游的秋明油田世界著名大油田。(2)图兰低地(土兰平原)位于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又称土兰平原。在伊朗高原以北,哈萨克丘陵以南,介于里海与帕米尔高原之间。是一个广大的内陆盆地,面积约150万k㎡。a、地势低洼,绝大多数地区低于100m,有的还在海平面以下。b、平原上多大型的海迹湖,有咸海、巴尔喀什湖、里海等。c、风沙地貌广泛分布。有克齐尔库姆沙漠(克孜勒库姆沙漠)、卡拉库姆沙漠,占了平原的大部分,这是中亚两大沙漠。成因:土兰平原原属于海西褶皱带的下降区域,第三纪以前尚是古地中海海水淹没的地区(即曾是古海盆),到第三纪中新世的时候,海水西退形成低洼的陆地,在平原的最低处遗留下了过去海侵的痕迹,即海迹湖。今日的里海和咸海就是海侵的遗迹。由于周围都是高山,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地区,故气候干旱,属于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有大面积沙漠分布。2、南部以高原为主地形区包括:阿拉伯高原、德干高原、掸邦高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大平原。(2)德干高原位于印度半岛,介于印度河与恒河之间a、多侵蚀切割残丘的古老低高原,平均海拔600m。它属于古老的印度地块,由于它长期受外力侵蚀,又处于高温、湿热的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侵蚀作用较强,在结晶岩分布的地区,由于抗侵蚀能力较强而形成残丘。b、西部是厚层熔岩所覆盖的台地。在白垩纪末,西北部因断裂,喷出广大面积的熔岩,约占高原面积的1/3,熔岩厚度平均约500m,最厚可达1800m,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熔岩高原,玄武岩风化后形成肥沃的黑棉土。c、地势西高东低,西有西高止山,约1000~1500m,东有东高止山,海拔约500~600m。(3)掸邦高原(中南半岛中部高原)位于中南半岛的中部,介于红河与伊洛瓦底江之间a、总的来看成掌状,深谷、河流、山脉、高原相间分布,纵向排列介于湄公河与萨尔温江之间的高原叫清迈高原,并南延为他念他翁山,山势南北走向,至克拉地峡仅56km;萨尔温江之间的高原叫缅东高原;红河与湄公河之间的高原叫老挝高原。b、岩溶地貌广泛发育高原主要是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石灰岩构成,又处在高温多雨的季风区,化学岩溶作用较强,故岩溶地貌广泛发育。十九、气候(一)气候的基本特征1、强烈的大陆性气候(1)年较差大与同纬度的美洲、欧洲同海陆位置比,年较差大,季节分布极端。较差最大的在亚洲东北部奥伊米亚康—维尔霍扬斯克(101.8°C),最冷月一般在-50°C,绝对气温达-71°C,为北半球的寒极,7月气温达10°C以上,年较差高达60°C以上。(2)降水少而集中在夏季夏季降水一般都占一半以上,其中7月降水比1月降水多数十倍至数百倍。降水少、干旱面积大,干旱、半干旱面积1600多万k㎡,占全洲面积36%,在六大洲中仅次于非洲。(3)气候要素变化极端亚洲有世界最冷、最热、最干、最湿的地方之一。奥伊米亚康—维尔霍扬斯克为北半球的寒极,而阿拉伯、美索不达米亚、伊朗和巴基斯坦与非洲的撒哈拉同为世界最热的地区,阿拉伯沙漠内绝对最高气温达50~55°C;印度的乞拉朋齐为湿角,年降水量达11500mm以上,最大1901年达20440mm;阿拉伯也是世界上最干的地区之一,这里沙漠广布,有广大的无流区。(4)大陆性气候区面积广总面积超过2000万k㎡,占亚洲总面积1/2,相对比重居世界第一。包括了我国的西北和部分华北、东北地区,蒙古,中亚和西伯利亚内陆地区以及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5)多数地区大陆度一般都大于502、典型的季风气候(1)受季风控制的地区最广亚洲东部、南部、东南部是世界季风最发达的地区。(2)季风的强度最大冬夏风向有明显转变,1月、7月主要的风向频率超过40%。我国华北:1月NW风70%7月SE风orSW风57%江南:1月NE风88%7月SE风orSW风56%(3)特征典型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季风风向随季节发生明显改变,降水发生明显变化。东亚、南亚、东南亚冬季普遍干燥少雨,而夏季盛行偏南风,降水丰富,干季与雨降对比非常强烈。(4)季风气候的类型最多有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此外还有大陆性的季风气候,也有海洋性的季风气候。3、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从气候带来看,有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气候带齐全。从干湿状况看: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从气候类型来看,只缺少典型的温带海洋气候和典型的极地冰原气候,其它的气候都有。此外还有较为完整的垂直带谱。(二)气候的形成因素各地的风向及天气状况(三)、气候类型1、极地气候——无典型冰原气候⑴分布:主要分布于北冰洋沿岸及附近岛屿,最南的界线到7月10℃等温线,与夏季的冰洋大致相当。⑵特点:①终年严寒,有8个月气温低于0℃,最热月气温在0~10℃。②降水较少,最多在100~250mm之间,且多为降雪,但因面临北冰洋,故云量较大、阴天多、蒸发弱、湿度大,为寒湿气候。③有极昼极夜现象,昼夜长短变化大。⑵植被、土壤、动物界土壤:土壤为冰沼土,属永久冻土,风大,永冻层深厚。这是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母质风化较弱,厚度只有20~30cm,微生物作用较弱,土壤表层为苔藓,下层为泥质状的粗腐殖质,盐基代换量低,呈酸性。植被:只适宜苔藓和地衣生长。动物:在这一地区动物种类少,但个体数量有的却相当多。鸟类:在北岸沿海一带主要有:三趾鸥、北极鸥等沿海鸟类,它们常居住在向阳、背风和近海的地方,形成北极天然鸟市。它们以鱼类为食,故既能飞、又能游泳,嘴多为扁平、足趾有蹼、羽毛光滑。大陆苔原带的鸟则以鹰、雷鸟、雁类为主,多捕食小动物,因此具有锐利的爪和浓密的羽毛,极善飞翔,多为候鸟。苔原气候:寒湿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冷湿气候二十、湖泊1、湖泊成因类型亚洲主要有构造湖、海迹湖、冰川湖、火山湖以及风蚀洼地湖等成因类型的湖泊。2、湖泊的地理分布⑴北亚湖群:位于西伯利亚北部,湖泊面积不大,但数量较多,成因也较复杂,按成因类型可划分为:①冰蚀湖:分布于西西伯利亚以北,属第四纪冰川刨蚀作用而成。如太梅尔湖等。②热融湖:形态为浅碟状,分布于西伯利亚永冻层地带。③构造湖:典型代表为贝加尔湖。贝加尔湖贝加尔湖狭长,它是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时发生断裂陷落积水而成。深度大,西岸陡,是世界第一深的湖,平均深度370m,最大深度1620m,储水量达2万3千立方米,面积31500k㎡。有300多条河流注入贝湖,水量很大,唯一排水道是西南端流入叶尼塞河的支流安哥拉河。贝加尔湖的水文特点:①水位变化平稳,年振幅不超过80cm。它是属于寒湿气候区,降水很稳定,降水变率小。②湖水透明度高,可达40多m。主要是其流域是针叶林地区,泥沙含量小。⑵中亚湖群包括中亚和蒙古高原上的湖群,其成因类型有:海迹湖:面积大,含盐量高,多分布在中亚。如里海、咸海、巴尔克什湖。构造湖:多分布在蒙古高原。如库苏泊、乌布苏诺尔湖。里海里海是世界最大的湖泊,因面积大、水味咸,动植物就有点象海洋的动植物,故称之为海。湖面大小变化较大。由于它处在干燥地区,蒸发量大于补给量,所以湖面缩小。北部湖水较淡,为0.3‰,而南部盐度较大,可达14‰。水温是北低南高,北部有3个月左右的结冰期。⑶青藏高原湖群:多冰川湖,构造湖主要是青海湖。⑷长江中下游湖群:主在有构造湖(如洞庭湖、鄱阳湖)和潟湖(如西湖)。⑸西亚湖群包括亚美尼亚高原、小亚细亚半岛和伊朗高原。从成因上看主要是构造湖。死海形成于第四纪初,属于东非—红海—死海大断裂的一部分。它是世界上地势最低、盐度最大的湖,盐度达250‰,沿海生物不易生长,因此称之为死海。二十一、石油:亚洲石油矿藏与地质构造联系起来可分为三大储油带⑴中部山地高原两侧储油带①北侧储没油带:北侧西起高加索山脉北麓、里海西岸的巴库、里海沿岸和恩巴河,经伊朗高原北缘、中亚锡尔河、阿姆河上游,费尔干纳盆地,东至我国新疆、甘肃、陕西和四川。②南侧储油带:南侧西起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波斯湾海底和沿岸,经伊朗高原的南缘(伊朗西南部),印度西北部和恒河下流,东至缅甸西部,并延伸到苏门答腊东北部和爪哇北部。这一带储油层主要为第三纪砂岩及页岩层。⑵东部边缘山脉内侧,新华夏系沉降带储油带北起萨哈林岛西侧,经日本北海道西部,本州岛西北部,我国东北、华北、东南沿海、台湾东部,南至加里曼丹东部和西北部。本带储油层主要是中生代湖相地层(如新华夏第二沉降带的大庆、大港、胜利等油田)和新生代地层。⑶西伯利亚鄂毕河中、下游储油带主要是秋明油田,它与伏尔加—乌拉尔油田不同,它主要中生代白垩纪的生产层。二十二、蒙古——世界上的著名内陆国哈萨克斯坦——世界最大的内陆国二十三、朝鲜半岛过渡性的季风气候①气候南北差别较大,是日本海洋性气候向蒙古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较强。从气温来看:气温最高值南部出现在8月,而北部出现在7月;气温最低月均出现在1月。气温的年较差由南向北增大。从降水来看:南部降水丰富,在1000~1500mm,东北部降水则少于500mm。从总的来讲,朝鲜半岛的气候具有从日本海洋性气候向蒙古大陆性气候过渡的特点。②季风性冬季寒冷,夏季较热,降水集中在夏半年,4月~10月降水占全年的85%。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带动的气团为极地大陆气团,较干燥;夏季为东南气流,主要为热带海洋性气团,降水较多。③成因a、中纬度大陆东岸的半岛位置是其形成过渡性气候的根本原因;b、地势北高南低;c、纬度;d、洋流:南部对马暖流,北部亲潮。二十四、日本1、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日本列岛由方向相反的山脉为骨架所构成,以信浓川—静岗断裂带(第三纪形成)为界,将日本分为东北日本和西南日本。东北日本由几条相互平行,南北走向山脉所组成,从北海道直贯本州,统称北湾山脉;西南日本则东西走向,横亘本州岛的南部和四国、九州两岛,统称南湾山脉。2、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有:⑴有利的国际环境①日本战后初期在美国独占的条件下,改军用为民用,满足国内需要②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迅速南下,占领东南亚及国际市场③适逢和三次科技革命,及时地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④农矿资源丰富⑵国内条件①日本大力发展教育,拥有大批的技术人才②军费开支少③工资低廉④充分利用与发挥岛国地理位置的优势,正确地进行了工业区位的选择⑤战后初期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和经济管理上的现代化措施3、工业分布地域的临海性①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战后日本工业集中在东京湾、大阪湾、伊势湾、濑户内海的三湾一海地区,从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开始向西经千叶、东京、横滨—沿骏河湾—名古屋—大阪、神户,再沿濑户内海沿岸,直达北九州,长达约1000km,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北九州等工业地带及其毗连地区,略呈东西向的带状工业地区,称为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该地带面积占全国的29.1%,拥有全国人口的67.4%,工厂的72%,就业工人的70%和工业产值的3/4。②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的形成因素第一、日本发展工业的原料、燃料绝大部分靠从海外输入,而工业品大部分又依赖国外市场,这是日本战后工业布局的基本出发点。第二、充分发挥岛国地理位置条件优势第三、填海造陆加以解决用地和降低地价第四、三湾一海地区也是人中集中的地区,也正是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第五、政府在沿海地区修建公用设施,从而布局新厂提供各种方便条件第六、历史因素第七、自然因素二十五、马六甲海峡东南亚处在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介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扼守亚洲、非洲、大洋洲之间的交通要冲。全长900km(如果包括新加坡海峡则长1185km),最窄处37km,马六甲海峡底部平坦,水深25~113m,可通过25万吨级的巨轮。整个海峡西北部较宽,东南部较窄,犹如一个向西北敞开的大喇叭,这里是世界交通最繁忙的海峡之一。另外,超过25万吨级的大型巨轮则要由龙目海峡和望加锡海峡进入太平洋。1、橡胶最大生产国:泰国、印尼、马来西亚金鸡纳霜最大生产国:印尼三大米市:西贡、仰光、曼谷世界最大群岛:马来群岛蕉麻、椰子最大生产国:菲律宾南亚次大陆:2、印度经济发展条件自然条件:(1)地形。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有利于开发。低缓平坦,平原和低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3%,山地只占25%,其余为海拔不足1000m的高原和丘陵。(2)土壤。以冲积土和热带黑土为主。此外,印度还有红壤、森林土、荒漠土等土壤分布。(3)气候。热量丰富,降水虽多,但不稳定。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十分充足,降水充沛,季节分配不均,易发生洪涝、干旱灾害。(4)水文。河流水量丰富,但流量的季节变化大。(5)矿产资源。部分矿产储量很大,但缺门也不少。最重要的有煤、铁、锰、云母、铝土、铀、钍和稀土矿,其中云母储量居世界首位,其他几种也居世界前列,除自给外有的还可大量出口。依赖进口的矿产品有锡、锑、镍、钼、钴、钒、铂等,大部分依赖进口的有石油、铜、铅、锌、钨、石棉和磷灰岩等。人口劳动力条件: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属成年型,15岁以下、15~65岁和65岁以上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35%、60%和5%,因此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密度高且分布不均衡、劳动力素质分化明显。社会文化条件: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熟练劳动力和科技人员;至今仍保存着森严的种姓制度;印度在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种姓等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条件:政治上——印度实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政局基本稳定。长期实行公务员制度,培养了一大批掌握有关法规并善于理政的国家公务员,但封建官僚主义仍有深厚的影响。资金方面——资金短缺是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措施:建立完善的税收征管体制和银行金融系统,改革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建10亿卢比的IT发展风险基金基础设施——水、电、通讯、道路和港口等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科技条件:印度的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和海洋工程等高技术在世界均居重要地位,但是一些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则比较落后,束缚其经济发展。印度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主要特性:(1)经济增长率较高。(2)人均收入水平低。(3)二元结构明显。(4)生活质量较低。(5)贫困和社会不公平现象十分严重。3、乔塔那格浦尔高原区被称为印度的鲁尔区二十六、西亚1、人口特点①西亚人口增长十分迅速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石油繁荣使人们的生活福利改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大提高,其平均自然增长率达25‰左右,有的国家更达35‰;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量的外籍劳工的涌入,使得西亚人口在20年就可能翻一番。②西亚人口状况的另一特点是大量的外籍劳工的存在,使之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巨大劳务市场。在波斯湾沿岸的石油生产国,外籍劳工及其家属,已占到其总人口的2/5,该比重在科威特更高达72%。若仅考察劳动力,则这一比例还要更高,在阿联酋,外籍劳工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91%,科威特和卡塔尔也超过80%。③城市人口比重大随着经济的起飞,近几十年来西亚经历了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比重已占总人口的3/5以上,科威特、以色列和卡塔尔更高达90~97%,均大大超过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大城市的数量也急剧增加,现有超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21个,但广大的农村仍处于落后状况,有的还过着中世纪的游牧生活,城乡发展不平衡。2、西亚石油的成因及其特点(1)成因①有丰富的生成石油的物质来源②有石油聚积的地质条件与良好的储油构造(2)特点①油田规模大波斯湾地区石油总储量虽然极大,油田却不多,总计约160个(其中海上油田50个),而平均每个油田的现有储量竟高达5.5亿吨,比亚、非、拉其它产油国大几十倍,比美国更超出上千倍。据统计,波斯湾地区储油量在6.8亿吨(50亿桶)以上巨型油田共有27个,合计占全区石油总储量的75%,其中科威特的布尔甘油田和沙特和盖瓦尔油田累计储量均达100亿吨以上。科威特的布尔甘油田累计储量达100多亿吨,而面积仅为700k㎡,而且多年来其储量变化较小。沙特的盖瓦尔(加瓦尔)油田,南北长200km,宽20~30km,累计储量达117亿吨。萨法尼亚油田是世界最大的海底油田,储量达33亿多吨。伊拉克油田主要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基尔库克油田,长80~100km,宽3~4km,储油层达300m,南部为鲁迈拉油田,这两个都是巨型油田。伊朗的胡泽斯坦省集中了几个大油田,几个大油田面积都在100k㎡以上,储量都在10亿吨以上。②埋藏浅,出油多,成本低③油质好④运输方便不足:含硫量高二十七、欧洲1、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大陆主体位于36°~71°08′N,66°10′E~9°34′W。大部分属于北温带,少部分属于寒带,它是世界上有人定居的各大洲上距赤道最远的一大洲,它没有热带。以温带气候为主。海陆位置和洲际位置: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同亚洲分界,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有白海、巴伦支海、挪威海、北海、比斯开湾、地中海等边缘海包围。欧洲东与亚洲大陆山水相连,南与非洲隔地中海相望,西隔大西洋遥望美洲。与亚非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总的来说,位于中高纬度大陆西岸,这样的地理位置有何意义?(在大气环流系统中属于西风带,因此,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吹拂西风,各地深受大西洋的影响)。2、中欧平原位于莱茵河口以东,南到中欧断块山,包括德国和波兰北部,所以又叫波德平原,也叫中欧北部平原。中欧平原性质与东欧平原相同,海拔50~100m,总的是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它是处在加里东褶皱带的下降区或地台的拗陷地带,故形成平原。在中欧平原的地貌也与第四纪冰川作用紧密相关,但武木冰川只占据了易北河以东地区,所以东西两部分在现代地貌上有明显差异。西部地区是一片低平原,冰碛地貌已不明显。①北海沿岸是高度在20m以下的低地,并有相当大的面积处在海平面以下;②由沿海平原向内是冰碛砂质平原,它分布在荷兰、日德兰半岛,以及易北河与威悉河之间,地面平坦,土壤贫脊,景观比较单调;③南部中欧块状山地的北麓是一条不宽的黄土地带,地面有所起伏。东部地区冰碛地貌保存较好,①在波罗的海沿岸,断续地分布着狭窄的砂丘带;②紧接着就是不高的底碛平原;③在底碛平原的外侧是终碛丘陵带,它西起日德兰半岛东部,东至波兰东北部,形成一条弧形高地,高度一般为200—300m,个别地方可达330m,地形起伏较大,在冰碛丘陵的洼地中分布着许多湖泊,这些湖泊面积不大,但数量甚多,因此,这些终碛丘陵地区也称为湖区。④终碛丘陵带的南面是一条广阔的低地带,通常称为中央广谷,是一条由冰碛和冰水沉积物构成的低地,高度一般为50—150m,少数地方超过200m,较高的地方是老终碛的残余,平原南部地势渐高,有小波兰高地和卢布林台地,地面覆盖着黄土,地形波状起伏。c.中欧——西欧断块山地和盆地区1、范围:本区位于中欧平原与比利牛斯——阿尔卑斯——喀尔巴阡山脉之间,包括不列颠群岛、海西法兰西和中欧块状山地三部分。在构造上,除不列颠群岛的大部分属加里东构造外,其余主要属海西构造,在中生代和新生代,这里曾多次遭受海侵,许多地方古生代褶皱被后期的沉积物覆盖,阿尔卑斯运动时,这里发生强烈的断裂作用,同时发生地壳升降和岩浆活动,逐形成山地与盆地或平原交错分布的地形,山地以中山占优势,高度一般在1500m以下。2、不列颠群岛不列颠群岛地形比较复杂,是由一些断块形的中山、低地、盆地等组合而成的区域。不列颠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苏格兰、英格兰和威尔士。(1)苏格兰高原是最高部分,整个苏格兰又可以分成三个部分。①北部北格兰高原和格兰扁山地,它们属于地垒性地块,平均高600—100m,西部较高,沿海多峡湾和岛屿,准平原化的高原面上耸立着坚硬岩层构成的残丘,尼维斯山高1343m,是不列颠群岛第一高峰。②南部为南苏格兰台地,高为500—600m,也是西部较高,地面被宽广的河谷所切割,起伏比较平缓。③中部为中苏格兰低地,它是属于断裂下沉部分整个苏格兰高原由于西部降水较多,整个苏格兰高原都是西部切割得比较厉害。(2)在英格兰中央是奔宁山脉,它是大不列颠岛的中轴脊梁,平均高400—500m,北高南低,主要由石炭纪石灰岩和砂岩构成,褶皱不明显,是一条单背斜山脉,由于背斜顶部被冲刷,两侧山坡形成单面山,英格兰东南部为伦敦盆地,以太晤士河为轴部,中心是第三纪地层,向边缘岩层变老,而地貌属于平原,在盆地东南有一些丘陵(威德尔丘陵)。(3)在威尔士半岛上有坎布连山脉,高200—600m,属于低山,北部见到由侵入岩构成的挺拔山峰,南部地势比较平缓。大不列颠群岛是古生代的构造,受阿尔卑斯山运动影响,断裂发达,相应地形成断块山地和低地。爱尔兰是一个盆地类型,四周高,中部低。四周是一些小的块状山构成,中部是地块相对下沉地区,大部分是古生代构造,只有南部属海西构造。3、海西法兰西是指海西运动形成的欧洲大陆上的法国领土,一般把比利时西部平原包括在内。在法国除比利牛斯山脉和东南的阿尔卑斯山属于阿尔卑斯构造外,法国都为海西构造,所以海西法兰西90%在法国。海西法兰西平原的比重比不列颠群岛大,而且各种地形的分布也比较有规律。b.丘陵在法国的西北部是诺曼底丘陵和布列塔尼亚丘陵,合起来一般称为阿摩里康丘陵,是海面褶皱经长期侵蚀而成,高度一般不超过400m,强烈的侵蚀作用使它成为一系列东西走向,互相平行的低山,沿岸为沉降型的里亚斯海岸,多岛屿、半岛和岬角。4、中欧块状山地范围:政区上于中欧,具体讲德国中南部,捷克西部,波兰南部,总称德波捷古山地。包括的地形区有孚日山、黑林山、莱茵片岩山(莱茵高地)、哈茨山、提林格林山、捷克高原及其周围山地,以及施瓦本—弗兰康盆地、提林格盆地、上莱茵低地等山间盆地,或山间平原。莱茵河上游有孚日山(法)和黑林山(德),原是一个穹状窿起(美因兹以上),两个山本是一个山,由于莱茵地堑的形成才分为两个对称山,所以又称为“双子山”,两山内侧较陡,呈阶梯状陡入上莱茵低地,外侧是台地型的准平原,坡度很小。莱茵河两岸有莱茵片岩山,也是属于典型的块状山,大部分在400—600m,南部较高,向北缓慢下降,岩性是泥盆纪的页岩、片岩,形态上是高出莱茵河的平台。在原东、西德交界的一些地方有哈次山、图林根山,这里并有提林格盆地。在捷克边缘有:苏台德山、厄尔士山,捷克林山,所以,从内往外看,捷克内低外高,为盆地(捷克盆地),但若从外向内看,捷克又像高原,所以又称捷克高原。在西德还有施瓦本----弗兰康盆。总体上来讲,此处的地形特征是:以中山型的块状山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