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袁版)第五编宋辽金文学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掌握宋代文学概况。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古期第二段。与中晚唐文学属于同一发展阶段。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王朝。此后20年间,宋王朝先后平定了南方的后蜀、南唐和北方的北汉等割据政权,基本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但宋王朝从北宋开国到南宋灭亡,始终处在强敌的威胁之下,一直积弱不振。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变”,宋室南迁,偏安于江南一隅。公元1279年南宋亡。

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是:

北宋南宋南宋亡

(960)(1127)(1279)

319年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1、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

2、理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3、文以载道说的盛行;

4、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

5、诗文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

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1、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

2、忧患意识对文学家的影响;

3、诗文中爱国主题的弘扬。

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1、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

2、社会责任感与个性自由的整合;

3、新型的文人生活态度;

4、审美情趣的转变--从严于雅俗之辩转向以俗为雅。

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1、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2、士大夫的优裕生活与词的兴盛;

3、社会的广泛需求对词人创作热情的刺激。

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一、古文:

1、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

2、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

3、古文风格的变化;

4、古文的普及。

二、诗:

1、宋诗对唐诗的因革;

2、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

3、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

4、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

三、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

四、辽金诗文的成就

第一章宋初文学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掌握王禹偁的诗文;西昆派。

第一节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

1、王禹偁等人的散文

王禹偁是宋初首先提倡古文的作家之一,他不满意晚唐五代以来“秉笔多艳冶”的浮靡卑弱文风,推崇韩柳,认为文章是用来“传道而明心”(《答张扶书》)的,应该做到“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再答张扶书》)。他的创作实践也较好地体现了他的主张。其散文,言之有物,清丽疏朗,在宋初文坛上独树一帜。如《待漏院论》、《唐河店妪传》、《黄冈竹楼记》等,都是他的名篇。

2、柳开和穆修等人的复古思想

他们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鲜明的复古主张。

第二节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

1、宋初馆阁唱和之风和白体诗风流行

宋初馆阁唱和之风盛行,多模仿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留连风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近清雅。这种诗风仅仅模仿了白居易诗风的一个方面,而且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2、王禹偁诗中的新气息

王禹偁也学白体,但他更重视白居易的讽谕诗。写了许多反映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总体上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已初步表现出对于平淡美的追求。他的长篇诗歌叙事简直,议论畅达,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气。

【作品讲读】

●《村行》“数峰无语”句以移情拟人手法写山,构思精妙,山峰本不能言,以“无语”称之,“立斜阳”更见晚山有情。颈联色彩明艳美丽,“胭脂色”与“白雪香”此红彼白,有色有香;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作者思乡归隐之意,包含着贬官失意,异乡漂泊的沦落之感。风格淡雅,词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得白居易神韵,也是白体诗的代表作。

西昆体的盛衰

一、《西昆酬唱集》的成书及“西昆体”

西昆体因杨亿编辑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它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欧阳修说:“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西昆体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

二、西昆体的艺术特征

西昆体的作家主要是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的特点。其得益之处为对仗工整,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其缺陷是独得李诗华美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缺乏李诗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缺乏创新精神,没有自成一家的气概。

三、西昆体的盛行

四、西昆体衰微的原因。

西昆体衰微的原因:诗歌体裁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徒有模仿,缺乏自立的精神。这些缺陷导致它不能担当起开辟宋代诗歌艺术新境的任务。

第四节宋初的晚唐体诗人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把贾岛、姚合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1、惠崇等“九僧”专学贾岛、姚合的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重五律。间有警句而无佳篇。

2、林逋等隐逸诗人,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微充实一些。

【作品讲读】

●《山园小梅》颔联写梅花先抓住梅的倒影,从虚处着笔,渲染出静寂的气氛:疏淡的梅枝横出斜逸于水上,香气在空中浮动,极富有画面之感。“月黄昏”和“暗香”的配合更显朦胧清幽,构成清雅超逸的意境。将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的气质写尽了,写绝了。司马光称其“曲尽梅之神态”(《温公诗话》)梅花的这种品质也正寄托着作者高雅幽逸、超然物外情趣。苏轼《书林逋诗后》曰:“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

3、身份独异的寇准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掌握慢词;柳永的词史地位。

第一节对五代词风的因革

一、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

晏殊的词虽多写男女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但已过滤了花间词的轻佻艳冶,而显得纯净雅致,温润秀洁。

【作品讲读】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写悼惜春残,感伤年华流逝。“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上句伤春,留露出惋惜之情,下句写“相识燕归来”又转为理性的旷达,淡淡的忧伤中渗透着一种旷达,无奈之中又有一种圆融的观照。两句属对工巧、自然浑成。全词含蕴浑融、闲雅平静的意境。王灼《碧鸡漫志》中说:晏殊词“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此。”

二、因循中求变的欧阳修词

欧阳修是北宋前中期的文坛领袖。欧词上承南唐遗绪,受冯延巳影响。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概》:“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欧阳修的词在因循中有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方向,进一步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开拓,而与柳永词相呼应。

【作品讲读】

●《踏莎行·候馆梅残》上片从行人落笔,写行人旅途思家。“残梅”、“细柳”、“草熏”、“风暖”展示出一种早春迷人的景色,在此背景之下抒写离愁别恨,更显得柔情缱绻。“迢迢不断如春水”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下片从闺中思妇落笔,写闺中思妇怅望念远。

●《蝶恋花·庭院深深》上片写深闺女子独倚高楼,盼往日情人而不得,因而产生失望、幽怨、怅恨的迟暮感。连用三个深字,不仅写出庭院之深,也写出院中居人与外界隔绝之深,寂寞苦闷之深,以景托情,词意深婉。李清照尤爱“庭院深深深几许”句。下片写伤春,语意浑成,刻画深致。《古今词论》引毛先舒云:“永叔词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可谓层深而浑成。何也?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人愈伤心,花愈恼人,语愈浅而意愈入,又绝无刻画费力之迹,谓非层深而浑成也?”

第二节开拓词境的尝试

一、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

《全宋词》现存范仲淹词五首。范词独辟蹊径写边塞生活,为词开辟了崭新的审美境界,也开启了宋词贴近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创作方向;而沉郁苍凉的风格,则成为后来豪放词的滥觞。

【作品讲读】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据宋人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歌数阙,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呼为穷塞主之词。”上片写西北边塞风景,紧扣一“异”字,境苍莽雄阔。下片抒情,抒发将士忧国思乡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此词能从五代词的宫闱闺阁、楼台亭院,走向江山塞漠,摆脱浅斟低唱,实发宋人豪放之先声。

二、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词

张先的词贴近日常生活,主要写“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他的词从两个方面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一是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二是率先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此后苏轼等人的词大量用题序表明创作的缘起、背景,即是直接受张先的启发。

三、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

王安石的词已脱离了晚唐五代以来柔情软调的固定轨道,而主要是抒发自我的性情怀抱,并进一步由表现个体人生的感受开始向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反思,使词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其表现功能已由应歌娱人转向言志自娱,标志着词风正向诗风靠拢。刘熙载《艺概》卷四说其风格能“一洗五代旧习”。

【作品讲读】

●《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景,极写登高所见金陵壮丽的晚秋景色,下片怀古,叙六朝之盛衰,伤时叹今,寄慨遥深,立意高远。全词风格豪健,写景壮阔,笔力刚劲。《增修笺注草堂诗余·后集》卷上引《古今词话》云:“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三十余首,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见之,不觉叹息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第三节柳永词的新变

一、柳永的生平。

柳永青年时代在汴京游学时,常出入于烟花柳巷,与伶工、乐伎相往来,这种生活影响了他创作。后改名柳永,才考中进士,做过定海晓峰盐场督官、屯田员外郎等小官,世称“柳屯田”。他终生贫困潦倒,相传死后家无余资,是妓女们出资把他安葬的。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二、柳永的词

1、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2、市民情调的表现。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趣。具体表现为:一、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二、表现了被遗弃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三、表现了下层妓女的不幸和他们从良的愿望;四、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

3、俚俗语言的运用。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形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的词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俚语,不仅生动活泼,而且使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4、铺叙与白描。柳永词在表现方法上创造性的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5、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柳永不仅创造和发展了词调、词法,并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发展,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拓展。《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的展现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

三、柳永对后世的影响

柳永词在当时影响很大,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当时效法他和受他影响的不乏其人。后来的秦观、周邦彦等在不同程度上都学习他的抒情技巧。

【作品讲读】

●《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当是作者离开汴京与相好歌伎的惜别之作。起首三句选择带特征性的景物,创造出一种充满离愁的气氛:时值清秋,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再加寒蝉凄切之声,又是在“长亭”──人们分手的地方,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都门”五句集中细腻地描写分别的场面和离别人痛苦的心情:一边是深深的留恋,一边是兰舟的催发,千般柔情、万种别恨难以表述,只有执手相看,泪眼相对,无语凝咽,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接着以“念”字领起三句,“千里烟波”写前程渺茫未卜,不知寄身何处,“暮霭沉沉”写面对现在的分别,心情压抑沉重。这三句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尽在言外。下片分三层叙写。“多情”句为第一层,先做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通理,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但此时的离别因正值冷落凄凉的秋季,伤痛就更甚于常时。“今宵”句为第二层。设想别后酒醒的怅惘,此三句为千古丽句。杨柳、河岸、晓风、残月构成一凄清的画面,客情的冷落,风景的清幽,离愁之难耐,都集中于这一画面。“此去”为第三层。设想别后的孤独清冷。此词颇能体现柳词的铺叙手法。上片一层写秋景,一层写送别,一层写别后之景;下片一层写秋日离别的伤感,一层些想象中酒醉醒来时的凄凉景色,最后一层收束,叹息从此天各一方,孤独寂寞。全词融写景、叙事、抒情,层层铺叙,重重叠叠地渲染气氛,缠绵悱恻地表现了离愁别绪。

●《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在汴、杭、苏等大城市流落多年,对城市生活体验较深。他有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貌。词上片总写杭州盛况,突出“形胜”和“繁华”。“烟柳”三句写“繁华”,“云树”三句写“形胜”,“珠玑”三句再渲染铺叙其繁华。下片专叙,以杭州的胜景西湖为重点,写太平盛世的和平生活,以及人民安居乐业,顺带颂扬孙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写西湖的名句。在创作手法上此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赋法,上片分三层铺叙,先总说,后分说。下片专写西湖,层层铺叙,不断变换角度,转换场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据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载:“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桔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掌握欧阳修的成就与地位;王安石的诗文。第一节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一、欧阳修的生平及其文坛领袖地位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清寒,但能刻苦学习。担任过中央和地方的多种官职。因刚直敢言,屡遭贬谪。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曾积极参加“庆历新政”,主张轻赋税,除积弊,实行宽简政治,是当时重要的政治人物。他也是宋代学术和文学开一代风气的宗师,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中公认的领袖,在当时被誉为“今之韩愈”(苏轼《居士集亭》)。欧阳修能“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宋史·本传》),曾巩、王安石、三苏就是得欧阳修奖掖,显名于世,并接受他的影响,成为诗文革新运动的中坚力量。二、欧阳修的文学革新主张及其对西昆体的矫正1、文道并重。欧阳修继承发展了韩柳散文理论,强调“文道合一”、“文以明道”。但他在强调道的重要性时,同时也看到“文”的重要性,在《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中说:“故其言之所载者大且文,则其传也章;言之所载者不文而又小,则其传也不章。”他还认识到文对于道,具有相对独立性,在《与乐秀才第一书》中说:“古人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2、欧阳修所谓“道”和韩愈也不尽相同,不仅指儒家道统及其道德伦理观念,而且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六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答李诩第二书》)。总之,欧阳修的文学主张继承并发展了唐代韩柳古文理论传统,反对晚唐五代以及西昆体文风,要求诗文表现充实的社会内容,代表了诗文革新运动的正确方向。三、欧阳修的散文和对辞赋和骈文的革新欧阳修在中国散文史上有崇高的地位,不仅因其具有革新的理论,更重要的是有以其大量的创作实践,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叙》中称赞他:“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1)首先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使散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散文的叙事、议论、抒情功能也得到了高度的有机融合。如早年所作《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等。(2)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欧阳修的作品体裁多样,各得其宜。首先他对前代的骈文、律赋进行了改造,创造了文赋,如其《秋声赋》即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形式。其次,他对四六文也进行了革新,以散体单行的古文笔入之,为四六体注入了活力。(3)纡徐平易的文风。欧阳修的散文,文气纡徐委婉,形成一种平易自然的文风。第二节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一、欧阳修的诗欧阳修在改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进了革新。他与梅尧臣的创作正是以扭转西昆体文风为指导思想的。他的诗歌受韩愈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而且将议论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风格平易流丽。二、梅尧臣的诗在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中,梅尧臣和苏舜钦是辅佐欧阳修进行诗文革新运动的最重要的两个成员,他们的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梅尧臣的诗既反映时政,又写日常生活琐事。在艺术风格上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标。他说:“作诗无古今,惟有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廷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叔一时之语以奉呈》)。梅诗在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上都具有得宋诗风气之先的意义,所以后人对其推崇极高。南宋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七四)中说:“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宛陵出,然后桑濮之哇淫稍熄。风雅之气脉复续,其功不在欧、尹之下。”清代叶燮说:“开宋诗之一代面目者,始于梅尧臣、苏舜软二人”(《原诗·外篇下》)。三、苏舜钦的诗苏舜钦与梅尧臣齐名,称“苏梅”。但两人风格迥异。欧阳修《六一诗话》中说:“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其诗风多学韩愈,意境开阔,粗旷豪迈。其诗缺点:不够精炼,缺乏含蓄和韵味。欧、梅、苏的诗歌创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然而他们为革新宋初诗风作出了很大贡献,为宋诗的继续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三节王安石等人的散文一、王安石1、王安石的生平(见文学史58页)。2、王安石的文学观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虽不排斥文学的艺术性,但更重视文学的实际功用。他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用”,“要以适用为本”,“巧且华不必适用”,“适用亦不必巧且华”。3、王安石的散文大多是直接为其政治服务的。这些作品论点鲜明,逻辑严密,风格简洁峻切。如《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答司马谏议书》。二、曾巩的散文议论委曲周详,文字简练平正,结构严谨而舒缓。第四节王安石的诗歌早期诗歌:王安石的诗以56岁退居江宁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诗多是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政治诗,如《兼并》、《省兵》、《河北民》等。除政治诗外,还有咏史诗、酬答赠别之类的作品,其《明妃曲二首》是咏史诗中的代表作。他的抒情诗语淡情深,咏史诗出奇出新。后期诗歌:王安石后期因退出政治舞台,心情渐趋平淡,流连山水、参禅学佛,诗风也随之趋于含蓄深婉。主要是抒情写景的小诗,多七言绝句,被称之为“半山体”。这些诗注意了艺术的锤炼,描写细致,修辞巧妙,韵味深永。黄庭坚说:“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咏之,便觉沆瀣生牙颊间。”(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五)。如果说王安石早期的诗风显示了直接刻露的宋诗特征,那么其晚期诗则以丰神远韵的风格体现出向唐诗的复归。第四章苏轼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掌握苏轼的人格特点;苏轼诗歌的特点;苏轼散文的特点;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第一节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1、苏轼的生平(见文学史65页)。

2、苏轼思想。苏轼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思想较复杂。但他并未固执于任何一家,而是兼收并蓄,各有取舍,从而形成了他的复杂思想和性格。大体说来,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从政,立志做一个经世济民的人物。他又以释、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处置人生忧患,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不悲观,不颓唐,永远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二节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

一、文道并重的文学思想

苏轼主张文道并重。他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化,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他的散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汩汩滔滔,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答谢民师书》)表现出自然与雄放兼收并蓄的艺术气魄。

二、苏轼的散文

1、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其史论和政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似乎不合义理的惊人之论。,见解新颖深刻,富有启发性。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夹叙夹议,兼代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往往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2、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完美结合的叙事记游之文。如《石钟山记》。

3、笔记小品。以“辞达”为准则,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很少有芜词累句。

三、苏轼的辞赋和骈文

苏轼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的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因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他的骈文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第三节苏轼的诗

一、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的诗歌,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有积极用世的思想,关心国计民生,他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其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他长期作地方官,对社会、民生了解真切,耳闻目睹百姓疾苦,将其写入诗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吴中田妇叹》、《荔枝叹》等。苏轼一生宦海沉浮,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提炼经验,能从极平常的生活和自然景物中发现深刻的道理,并用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表达出来,意味悠深而又饶有趣味。在苏轼的许多诗歌中其充满了深刻的人生思考,表露出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

二、对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和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他对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的掌握已臻化境,所以他能够超越技巧,作诗挥洒自如,丝毫看不出锻炼之痕。苏轼的诗中有奇妙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他善于运用有情趣、有哲理的比喻刻画事物,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将西湖比作“西子”,《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将人生的踪迹比作“雪泥鸿爪”,尤其是《百步洪》一诗,连用七喻写水流的湍急:“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这些巧妙的比喻,表现出苏轼非凡的想象力。赵翼《瓯北诗话》卷五云:“以文为诗,始自昌黎,至东坡亦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今试平心读之,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三、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苏轼主张诗歌风格要兼收并蓄。他在创作中十分注意使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互相渗透,互相调节,从而呈现出“清雄”的风格。

苏轼是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第四节苏轼的词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苏词的历史性贡献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二、对词境的开拓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举凡诗歌可以表达的题材如怀古、感旧、记游、悼亡、说理及描写农村风光,皆可入词,开创了豪放风格。

三、以诗为词的手法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典故两个方面。

四、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风海雨般的新风格。宋胡寅《酒边集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第五节苏轼的意义与影响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就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的作品在当时就闻名遐迩。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他的诗不但影响有宋一代的诗歌,而且对明代的公安派诗人和清初的宋诗派诗人有重要的启迪;他的词体解放精神直接为南宋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其影响一直波及到清代陈维崧等人;他的散文,尤其是小品文,是明代标举独抒性灵的公安派散文的艺术渊源。苏轼还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

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掌握江西诗派;江西诗派的创作主张。

第一节黄庭坚的诗歌

一、黄庭坚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黄庭坚以诗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中人,所以他的政治生涯也随着旧党的消长而升沉变化。但他并未积极参加新旧党争,而主要把心血倾注在诗歌和书法创作中

二、黄庭坚的诗

1、浓郁的人文意象。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写其他题材也努力抉发其中的文人意识。书卷气与生活气息并存,从而表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正是宋诗别开生面的表现之一。

2、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黄庭坚在艺术上追求“生新”,即追求在唐诗之外另辟蹊径。从而创造出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3、“山谷体”的内涵。章法上回旋曲折,决不平铺直叙;修辞上善于出奇制胜,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声律上一是句中音节打破常规,二是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致圆熟的声调。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

4、晚年诗返朴归真。黄庭坚晚年的诗风逐步克服了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体现出返朴归真的倾向,达到了“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第二节陈师道的诗歌

一、陈师道的生平

见文学史91页

一、陈师道的诗

1、陈师道师从苏轼,诗学山谷体,与黄庭坚并称“黄陈”。他的生活圈子比较狭窄,其诗歌的题材也较狭窄,内容多为自己寒士生活的写照。陈师道认为作诗应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他的诗歌创作贯穿了这一追求,表现出一种“朴拙”的风格。他的诗的长处是简洁精炼,质朴无华,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

第三节江西诗派的形成与演变

一、江西诗派的形成

1、黄庭坚的诗论及其影响。黄庭坚喜论诗,也喜在理论上指点他人。黄庭坚做诗、论诗皆有一套法则,有利于初学者入门,这使他有为数众多的追随者,确立了他在江西诗派的影响和地位。

2、杜甫典范地位的确立。到了北宋,尊杜成为诗坛的共识,杜甫在诗歌、诗艺上的追求和创新被宋人逐渐发现并成为他们学习的重点,这样就确立了杜甫在宋诗中典范地位。

3、“点铁成金”:窘境中的策略。“点铁成金”是黄庭坚诗论中影响最大的一点,所谓点铁成金就是变化前人的语言或诗意,推陈出新,这为宋诗另辟新境。

4、江西诗派的形成。在黄庭坚的影响下,北宋后期逐渐形成了江西诗派。江西诗派因黄庭坚是江西人而得名,其他作家并非全是江西人。最早提出“江西诗派”名称的是吕本中,他在《江西诗社宗派图》中把黄庭坚作为诗派的开山祖,又列举了陈师道、晁冲之等二十四位诗人作为这一诗派的成员。陈与义虽未被列入宗派图内,却被后人推为江西诗派的重要作家。宋末元初的方回,又提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的说法,“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江西诗派诗人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并不完全一致,其成就高低也各异,但又确实有着黄庭坚影响下的共同特征。

二、江西诗派的演变

南渡初期的诗坛,仍受江西诗派的影响。但靖康之变使诗人受到极大的震动,他们开始摆脱江西诗派“资书以为诗”的束缚,汲取杜甫诗歌的爱国精神,写出充满悲壮情怀的爱国诗篇。吕本中是后期江西是派最重要的诗论家,他提出了“活法”说,主张摆脱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这是江西诗派发展到后期新的变化。

第四节陈与义和曾几的诗歌

南宋初年,诗坛上创作成就较高的诗人是陈与义和曾几。二人都写了一些较成功的爱国诗。陈、曾都与江西诗派有较密切的关系。

1、陈与义。陈与义在学诗上推重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他虽宗法杜甫,但并不墨守江西派的成规,能渗透各家、融会贯通,创造自己的风格。陈与义学杜甫,主要学习杜甫的爱国精神和杜诗沉郁壮阔的艺术风格,从而创造了雄浑深沉的诗风。

2、曾几。曾几是陆游所师法的爱国诗人。对陆游的影响最大。在诗歌上,他最推重杜甫,但同时也推重黄庭坚。他和年辈较长的江西派诗人韩驹、吕本中也有师友的关系。但他并没有墨守江西诗派陈规。讲句法,但不流于生硬;好用事,但力避冷僻,所以他的诗,风格大都明快活泼,闲雅清淡,饶有情趣。

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掌握北宋后期词的变化与成就。

第一节黄庭坚和晁补之

一、黄庭坚词雅俗并存与兼学苏柳

黄庭坚论词是雅俗并重。黄词创作主要是沿着苏轼开拓的方向,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抒情的自我化,即表现自我刚直倔强的个性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是使词的题材进一步贴近自我的日常生活。黄词中也有一些艳词,明显是学柳词而来,内容不大健康,没有多高的审美价值。

二、晁补之的词论及其吟咏情性的隐逸主题

晁补之,“苏门四学士”之一,词论认同苏词的革新,创作也步趋其后。其词最突出的主题是吟咏隐逸,自抒被迫退隐后的心境,为后来隐逸词的创作提供了范例。

第二节晏几道

一、生死不渝的苦恋与身世之感的渗入

小山词主要是表现对爱情的刻骨铭心的相思和生死不渝的追求,并把爱情当作一种纯精神性的追求。这几乎是晏几道人生主要的精神寄托。他一方面借对爱情的追求来建立一个与现实生活截然不同的审美的情感世界,以消除现实人生中无法摆脱的孤独苦闷;另一方面,把自己辛酸不平的身世之感曲折地寄托在男女间的悲欢离合和女性的失意苦闷之中,既能一吐为快,又能不获罪于人。

二、如梦如幻的境界和语淡情深的风格

1、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由于对爱情失落的追忆,晏几道常常建构梦幻以重温往日爱情的甜蜜。形成缤纷多姿的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

2、语淡情深的风格特色。

3、艳而不俗的异样风采。从语言的精度和情感的深度两个层面上把《花间集》以来的艳词小令艺术推到了极致。他在宗柳学苏之外,独树一帜,给北宋后期词坛增添了异样的风采。

第三节秦观

一、作者生平

见文学史111页。

二、伤心人的伤心词

1、情韵兼胜。秦词内容不出别恨里抽得篱藩,其妙处在于情韵兼胜,在即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符合词的本色和当时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2、采小令之法入慢词,将身世之感打入艳情。柳永慢词长于铺叙,但有些过于直露,缺乏深长的意味,五代以来的小令体制短小,韵味深长,但容量不足,秦观就以小令作法的长处弥补慢词的不足,达到情韵兼胜的审美效果。宋人蔡伯世早已指出:“苏东坡辞胜乎情,柳耆卿情胜乎辞,辞情兼称者,唯秦少游而已。”(见孙兢《竹坡老人词序》,《百家词》本《竹坡老人词》卷首)和晏几道一样,都是“古之伤心人”(清人冯煦《嵩庵论词》)他善于把表现男女情爱的内容和自已的身世之感结合在一起,用秀雅的语言,和婉的音律,通过融情入景的画面,抒发真挚的感情,寄托深沉的感慨,含蓄凄婉,情韵兼胜

3、秦观与柳永的比较;与苏轼的比较;秦观词对周邦彦和李清照的影响。

第四节贺铸

一、贺铸生平

贺铸出身贵族,为人豪侠尚气,性格耿介,以好酒使气,不肯屈节于权贵,故沉沦下僚,有志难酬。他与苏轼及苏门弟子均有交往。

二、贺铸的词

1、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贺铸词内容多刻画闺情离思,或抒发自己落拓不遇的感概,风格兼具婉约和豪放两种,笔调多变,秾丽中寓有清刚之气。秦观去世后,黄庭坚写诗给贺铸,谓:“解道江南肠断处,只今惟有贺方回。”正是以贺铸与秦观并举。其豪放之作,则是受了东坡影响,有激越苍凉之气,对南宋豪放词有一定影响。张耒《<东山词>序》:“夫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袂,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览者自知之。”

2、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贺铸词长于造语,多从唐人诗句中吸取精华。由此形成了深婉密丽的语言风格。他一方面沿着苏轼抒情自我化的道路,写自我的英雄豪侠气概,开启了辛弃疾豪气词的先声;另一方面,语言上又承晚唐温、李密丽的语言风格,而影响到南宋吴文英等人。

第五节周邦彦

一、周邦彦的生平

见文学史116页。

二、周邦彦的词

1、漂零不偶的主题和低沉感伤的格调。周邦彦一生虽没有受到多大的政治打击,但仕途坎坷,几度沉浮奔走于地方州县,深感飘泊流落的辛酸,故漂零不偶、羁旅行役之愁成为他词作的重要主题。这类词格调低沉感伤。咏物词也是周词的主要主题,他的咏物词,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的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2、词作艺术的规范化。周邦彦词的创作具有与苏轼不同的艺术追求。他精心追求词作的艺术规范性。“下字运意,皆有法度”(沈义父《乐府指迷》)。周词的法度、规范,主要体现在:章法结构上,虽也长于铺叙,但能变直叙为曲叙,往往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结构;过去、现在、未来和我方、他方的时空场景交错叠映,章法严密而结构繁复多变。句法和练字上,能自铸伟词,但更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浑然天成,如从己出。既显博学,又见工巧。音律上,能自度曲。音律和婉,注重词调的声情与宫调的音色情调协调一致。审音用字,也非常严格精密,他用字不但分平仄,而且严分仄声中的上去入三声,使语言字音的高低与曲调旋律的变化密切配合。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掌握南宋早期词的成就与影响。

第一节李清照

一、“别是一家”的词论

李清照有《词论》一文,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明确提出了诗词分野问题。她反对以诗为词、以文为词,要求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主张词要有典雅、协音律、铺叙、有情致,反对“词语尘下”。

二、李清照的词作

1、李清照的词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靖康之变以前,生活颇舒心适宜,而赵明诚的出仕,夫妻的暂离,使得李清照的词作中流露出轻盈精妙的相思情,铭刻着女词人的情感历程。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双双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是李清照前期爱情词的一大特点。靖康之变以后,家破人亡,受尽劫难。人生命运的剧变,引起心境和词境的变化。由以前轻盈妙丽的望夫词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词境由明亮轻快变成了灰冷凝重。

2、“易安体”的特点。情感表达上,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语言表达上,第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第二,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三、李清照的文学地位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以女性的身份,真挚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四、朱淑真的创作。

【作品讲读】

●《声声慢·寻寻觅觅》起首连用七组叠字,颇受前人推崇。罗大经《鹤林玉露》:“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创意出奇如此。。”张端义《贵耳集》:“易安《秋词·声声慢》,此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云’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评析这七组叠字曰:“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也,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有未信其便去也,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亦。又继之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不堪任。故终之于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信而疑,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

第二节朱敦儒

一、青年的放浪形骸

朱敦儒青少年时代是在西京洛阳畸形繁华的环境中渡过,放浪形骸的行为中包含着蔑视功名权贵、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精神。词风以婉丽明快为主。

二、中年的漂泊忧愤

中年的朱敦儒在靖康之难后的仓皇逃亡中目睹国家的残破,百姓苦难,词风由飘逸潇洒变的凄苦忧愤,境界变大,感情真挚饱满。词风以悲壮慷慨为特色。

三、晚年的逍遥自在

晚年的朱敦儒对功名事业灰心失望,被罢官后,任性逍遥。词风以清疏晓畅为主。朱敦儒的次比较完整的表现出他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化。

第三节张元干等词人

南渡之后,民族危亡促使一些词人的创作不可能完全封闭在自我悲欢离合和个人荣辱得失的圈子中,而必须正视和直面苦难的社会现实,去歌唱民族的悲剧和社会的苦难以及英雄的苦闷,从而加强了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柔丽婉转的词体也变成了具有战斗性和批判性的精神武器。在这一词风的转变过程中,张元干最为典型。此外,还有叶梦得、陈克、李纲、岳飞等也加入到时代的大合唱中。

李纲的咏史词,借历史上敢于平定外忧内患的英明君主来激励宋高宗振作精神以抗击金人,表现出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赋予了咏史词以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战斗精神,词的言志功能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体现。

岳飞的《满江红》词,表现了由民族的深仇大恨转化而来的勇猛无畏的战斗豪情、洗雪国耻的迫切愿望和必胜信念,配合着铿锵有力的语言,激昂雄壮的旋律,凝结成词史上辉煌的乐章。

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掌握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杨万里的“诚斋体”;范成大的田园诗。第一节陆游的创作道路和诗歌渊源一、陆游的创作道路陆游生活经历的三个时期:(1)45岁前,任镇江通判等职,后因赞助张浚北伐而罢职家居;(2)46岁入蜀从军至65岁被动罢官;(3)66岁后在山阴农村闲居20年。陆游诗歌创作过程也相应的分成三阶段。第一阶段诗歌主要学江西诗派,在艺术上多因袭前人,注重文字技巧。第二阶段为陆诗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南郑前线的军旅生活,更开拓了他的心胸和眼界,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在创作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川陕的九年,现存诗歌二千四百三十首,“言恢复者十之五六”(清·赵翼《瓯北诗话》)是其诗集中最精华的部分,内容广博、情感热烈、风格宏肆,具有了自己独特的面貌。第三阶段,他基本上闲居农村,生活宁静而简朴,诗风渐趋平淡,但爱国热情依然未减。清人赵翼说陆游诗风凡三变:“早年拘泥,中年放肆,晚年平淡”(《瓯北诗话》)。二、陆游诗歌创作的渊源陆游与江西诗派有深刻的渊源关系。曾先后师从曾畿、吕本中等人,对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也非常推崇。转益多师的作法使陆游从前代诗歌中吸取了丰富营养,也使陆诗题材、风格形成多样化的格局第二节陆游诗歌的特点与成就一、陆游诗歌的题材1、抗敌复国主题。陆游今存诗九千三百多首,题材非常广泛,尤以表现自己爱国热情的诗数量最多,质量也最高。梁启超《读陆放翁录》云:“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2、隐逸情趣。3、爱情诗。主要写他与前妻唐婉情事,数量不多,但极有价值,千载而下,令无数读者动容。二、陆游诗歌的特点1、诗风雄浑豪健,气势奔放,境界壮阔。兼李白豪放飘逸与杜甫沉郁顿挫为一炉,而又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2、善于凭借幻境、梦境来表达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3、陆游最擅长的诗体是七言诗。其中七律对仗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七绝笔致流转,情韵深长。第三节陆游的影响陆游以高扬爱国主义的黄钟大吕承担起了振作诗风的历史使命。对南宋诗人戴复古、刘克庄等诗人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后代也有深远的影响。第四节杨万里和范成大一、杨万里和“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自成一家,被称之为“诚斋体”。诚斋体的艺术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诗人每每从平常的事物中敏锐的捕捉到富有情趣的瞬间,并用浅近自然的语言把他的所见所闻表现出来。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的投射到客观事物上,他笔下的草木虫鱼乃至山水风云无不具有知觉和情感,无不充满生机和灵性;要素之二是杨万里作诗想象奇特,但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或夭矫奇崛的结构,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二、范成大及其田园诗范成大诗中最有价值的是使金诗和田园诗。他的使金诗记载自己在沦陷区的亲自见闻,描写了山河破碎的景象,中原人民遭受蹂躏、盼望光复的情形以及凭吊古代爱国志士的遗迹以表示自己誓死报国的决心。他的田园诗把反映隐逸情趣和农事生活两个传统合为一体,全面、真切的描写了农村生活的各种细节,使田园诗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映农村生活之诗。范成大诗的语言自然清新,风格温润委婉。 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掌握辛词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辛弃疾的创作道路

一、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

辛弃疾本有英雄的才情和将略,在南渡之前就揭竿而起,积极抗金。南渡之后,多次上书言事,但却无路请缨,报国无门。而生为“归正人”,却更受到不信任,使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抗金的愿望。

二、“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

辛弃疾南渡后的命运是三起三落,他在职位上难有大的建树,在南渡后的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

三、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

辛弃疾的抗金愿望在战场上无法实现,将其苦闷、失意、激愤、爱国热情,英雄气慨入词,树立了词史上的丰碑。辛词情怀雄豪激烈,意象雄奇飞动,境界雄伟壮阔,语言雄健刚健,有一种雄豪壮大之美

第二节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

一、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

辛弃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文人,他首先是个有雄才大略的爱国英雄。他早年横戈跃马,奋勇抗金。因此辛词首先就是对英雄形象的展示。

二、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

辛弃疾一生以抗敌报国、统一祖国河山为最大愿望。但自南渡以来,腐朽的南宋朝迁始终不重视他的才能,不给他实现志愿的机会,这不能不使他感到壮志难酬的苦闷与忧愤。他有不少词作抒发了这种情感,对南宋朝廷的妥协投降政策也进行了批判谴责。

三、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

辛词中还有不少描写农村景物和农村生活的小令词,都能给人一种清丽柔美之感。《西江月·夜行黄河道中》、《清平乐》(茅檐低小)、《鹧鸪天》(陌上柔桑)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第三节辛词的艺术成就

一、意象的转换

唐五代词的意象主要来源于闺房绣户和青楼酒馆,至柳永、张先、苏轼而为之一变,他们开拓创造出与文士日常生活、官场生活相关的意象和自然山水意象。至南渡词又一变,此时词中开始出现与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相关的意象。辛弃疾本就是一个军人,熟悉军事生活,又时刻期待着重上沙场。刀枪剑戟、戈箭弓矛、铁马、军旗、将军、士卒等意象就自然呈现于笔端。稼轩词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使词的意象群再一次出现大的转换。

二、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

辛弃疾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即将古文词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以文为词,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革。稼轩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信手拈来,如从己出,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力,而且空前的扩大丰富了词的语汇。稼轩词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语不可用,合乎规范而又极尽自由的艺术境地。清·吴衡照:“《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莲子居词话》卷一)

三、多样的风格

雄深雅健,悲壮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秾纤婉丽,都兼收并蓄。其中最能体现他个性风格的则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刘克庄《辛稼轩集序》:“公所作大声镗鎝,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四、苏辛并称

文学史上向来苏辛并称,他们都极大的提高了词的地位,开拓了词的内容,在婉约之外别立一宗,都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苏辛弃疾差主要是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在两宋词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而言,辛词都可说是空前绝后。他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极为深远。与他大致同时的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或传其衣钵,或与其词风相近,都属同一门派。

第四节辛派词人

辛派先驱张孝祥,作词以苏轼为典范,学苏轼的“放”,并兼融李白的浪漫精神,以自在如神之笔表现其超迈凌云之气和潇洒出尘之姿。风格骏发,自成一家。

辛派中坚陆游,其词主要内容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愤。其词境的特点是将理想化成梦境而与现实的悲凉构成强烈的对比。

陈亮词以气势见长,往往直抒胸臆,语言斬截痛快,风格雄放恣肆,与辛词相似。但过分外露,缺乏内敛而少余蕴。

刘过词效辛词而又自成一家,他的《龙州词》,第一次展现了南宋中后期特殊的文人群体--江湖游士的精神风度、生活命运和复杂心态,具有独特的生命情调和个性风格。

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掌握南宋后期词的特点。第一节姜夔一、姜夔的生平耿介清高的江湖隐士;继苏轼之后的又一艺术全才。二、姜夔词的贡献姜夔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进行了改造,建立起了新的审美规范。他的恋情词,往往过滤省略掉缠绵温馨的爱恋细节,只表现离别后的苦恋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炽烈的柔情,从而使恋情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和超尘脱俗的韵味。姜夔接受苏轼、辛弃疾的影响,也移诗法入词,目的不是要扩大词的表现功能,而是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秉承周邦彦字练句琢的创作态度,借鉴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语言特色来改造传统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创造出一种清刚雅醇的审美风格。三、姜夔词的特点1、咏物词往往别有寄托。他常常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写得空灵蕴藉,寄托遥深。2、阴冷的意象群和幽冷悲凉的词境。姜夔词往往以冷香、冷云、冷月、冷枫、暗柳、暗香等衰落、枯败、阴冷的意象群来创设幽冷悲凉的词境,表现词人浪迹江湖时的凄凉悲苦、孤独寂寞的人生感受。3、别出心裁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姜夔善于用联觉思维和艺术的通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又善于用侧向思维,写情状物,虚处传神。意境清空,“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4、长于自度曲。与柳永、周邦彦因声制词不同的是,姜夔有的自度曲是先作词后谱曲。姜夔词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词作往往配有精心结撰的小序。四、史达祖、高观国和吴文英1、史达祖。词风与姜夔有神似之处,史达祖致力于炼句,许多词都有精警之句。2、高观国。与史达祖齐名,善炼警句。3、吴文英。终身布衣,过着游幕、清客的生活。他的词多是登临、咏物、酬唱之作他与周邦彦、姜夔一样,作词讲求声律,并能自度曲。首先,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将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将人心中的虚无化为实有,创造出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其次,在章法上,打破时空次序,把不同时空的情事、场景浓缩统摄于同一画面;获奖实有情事与虚幻的情景错综叠映,使意境扑朔迷离。这强化了词境的模糊性、多义性,但也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吴词语言生新奇异,写词爱用丽词、代字。吴词字面华丽,意象密集,含意曲折,形成密丽深幽的风格。第二节宋末其他词人一、词风清丽的周密其词融汇白石、梦窗两家之长,形成典雅清丽的词风。二、工于咏物的王沂孙工于咏物,其咏物词的特点是:(1)善于隶事、用典;(2)擅长用象征和拟人手法。三、备写身世之感的张炎词风清雅疏朗。《词源》对后世词学影响很大,书中提出的“清空”、“骚雅”等概念,成为后世词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四、别开生面的蒋捷蒋词兼融豪放词的清奇流畅和婉约词的含蓄韵藉,既无辛派后劲的粗放直率之病,也无姜派末流的刻削隐晦之失。五、辛派后劲刘克庄、陈人杰、刘辰翁和文天祥1、刘克庄。刘克庄是辛派后劲中成就最大的,风格雄肆疏放。2、陈人杰。其词纵笔挥洒,语言斩切痛快,政治锋芒尖锐深刻。3、刘辰翁。吸取杜甫以韵语记时事的创作精神,用词来表现亡国的血泪史。4、文天祥。其词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高昂的斗争精神,慷慨悲壮,感人至深。第十一章南宋的散文和骈文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掌握南宋文的特点。

第一节南宋的政论文和笔记小品

胡铨、陈亮等人的政论文多以吁请抗敌、谋划复国大计为主要内容。大都秉笔直书,义正辞严,气势磅礴,言辞恳切。在欧、苏、王之外开辟了古文的新境界。

陆游、范成大等人的笔记小品,长短不拘,形式灵活。有不少生动有趣的散文。

第二节南宋理学家的文论和散文

朱熹等南宋理学家对文学发表了许多言论,内容十分丰富。

南宋编刊散文选集的风气很盛,重要的有《宋文鉴》和《文章正宗》。

南宋的理学家大多能文。如朱熹的许多序、记、碑、铭等,其中不乏文学性较强的作品。

第三节南宋的骈文

南宋初期的骈文,以汪藻的成就最为突出。

南宋中后期以后的四六作家在艺术技巧上追求细密工巧,风格趋于流利妥贴,代表作家有李刘、李廷忠等。

[讲读作品]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阅读篇目]

陆游:跋李庄简公家书

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第十二章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掌握宋代末年诗歌的特点;辽金时期的主要诗人。第一节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一、“永嘉四灵”名称的由来及其诗歌创作“四灵诗派”,是指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四个诗人。因为他们的字或号中都有一“灵”字,故称“四灵诗派”。又因为他们都是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所以又称“永嘉四灵”。四灵诗人反对江西诗派“资书以为诗”的生硬晦涩的诗风,他们推崇晚唐的贾岛、姚合讲究字句声律的作诗方法和野逸清瘦的诗风。内容狭窄,以描写身边眼前的山林景物来表示自己的清高脱俗。二、“江湖诗派”名称的由来及其诗歌创作“江湖诗派”得名于《江湖集》。南宋后期杭州书商陈起刻印当时一百零九位诗人的作品,合称《江湖集》,后人就称这些诗人为江湖诗人或江湖派。江湖诗人大多是落第文人,他们浪迹江湖,彼此以山人、名士相标榜。这些诗人的品节较杂,不少人奔走于权贵之门,或干谒以求进,或献诗而招养,但也有关心现实,忧愤国事之人。江湖诗人是在宋理宗嘉定年间因受四灵诗的影响而使诗风趋于一致的。所以江湖诗派是在四灵的影响下出现的一个诗派。四灵与江湖派二者间有很明显的渊源关系。其中戴复古、刘克庄的创作较为出色,江湖诗派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他们身上。第二节宋末诗歌一、宋末诗人的两个群体:英雄与遗民在宋元易代之际,宋末的诗人在宋亡前后采取了两种抵抗方式:其一是奋起抗敌,以死殉国;其二是隐居守节,不仕异类。前一类是民族英雄,以文天祥为代表。后一类历来被称为遗民,以谢翱、谢枋得、林景熙、郑思肖为代表。二、文天祥的《指南录》诗集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也是南宋末世最有成就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受江湖派影响。他直接领导抗战以后,诗收集在《指南录》、《指南后录》和《吟啸集》中。这些诗不仅记录了他后期生活的种种艰苦经历,同时也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诗风效法杜甫,沉郁顿挫,慷慨悲凉。三、谢翱和汪元量等诗人1、谢翱。是宋末遗民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他的诗沉痛悲凉,意旨深密,深刻反映出在异族统治下人们的哀痛心情。2、汪元量。他亲身体验了亡国痛苦,写了很多沉痛的诗歌。代表作《醉歌》十首、《湖州歌》九十八首、《越州歌》等,这些诗记录了南宋覆亡的惨剧,有“宋亡诗史”之称。第三节辽代诗歌一、契丹族的民族性格二、契丹族的代表诗人:耶律倍、萧观音、萧瑟瑟等三、由契丹文译成汉文的长诗《醉义歌》第四节元好问与金代诗歌一、金诗发展的三个阶段1、建国初到海陵朝,重要的诗人有宇文虚中等;2、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此期的主要诗人有蔡珪、王庭筠、党怀英等;3、金朝在蒙古的进逼下被迫南渡直到金亡前后的重要诗人元好问。二、元好问元好问亲身经历了亡国的惨痛,他个人的遭遇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他的纪乱诗生动的展示了金、元易代之际的历史画卷。他的纪乱诗特点之一,是他对国家灭亡、人民遭难的现实不是一味的哀叹悲泣,而是把悲壮慷慨的感情表现于苍茫雄阔的意境之中。特点之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元好问全面的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熟练的掌握了各种诗体的艺术形式,尤以七律的成就最为突出。同时,元好问还是金代最杰出的词人。在文学批评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论诗绝句三十首》相当全面的评价了自汉魏下迄宋季这一千余年间的重要诗人及诗派,表现出重视自然天成的意境和雄放庄伟的风格的诗学主张。 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一章元代文学概况一、社会概况1、在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城市商业经济日益繁荣。2、在政治上,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且吏治腐败,阶级压迫深重。3、在思想文化方面,呈现出活跃松动的态势。《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元朝民族等级表: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第三等汉人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二、文学概况元代文学大致可从1234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134年。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主流。叙事性文学的新形式--戏剧--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元代话本在宋代话本的基础上继续盛行。(一)元曲概说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文学;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式,包括小令和套数。元·罗宗信《中原音韵·序》:“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元末明初叶子奇《草木子》:“传世之盛,汉以文,晋以字,唐以诗,宋以理学;元之可传独北乐府耳。”近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元杂剧和散曲作家作品的数量: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元末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辑录,杂剧作家约200人,作品近600种。据明代臧晋叔《元曲选》、今人隋树森《元曲选外编》选辑,现存元杂剧作品162种。据今人隋树森辑录的《金元散曲》所载,元代有姓名可考的散曲作家200多人,小令3800多首,套数400多套。(二)元杂剧的兴起和发展1、中国戏曲发展经历:原始歌舞--“优孟衣冠”--汉代“百戏”中之角抵--六朝的“钵头”、“大面”、“踏摇娘”--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元杂剧--南戏--明清戏曲2、元杂剧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第一、元代南北统一,经济繁荣,生产发展,商业贸易南北畅通,通都大邑遍及全国。第二、元代的统治集团不甚重视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礼教,遂使文学艺术有条件向通俗普及方面发展。第三、元代从立国之初即采取一种压制和歧视汉族和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以上种种情况在客观上促进了戏剧事业的发展,元杂剧应运而兴盛起来。关于元剧四大家,元明清三代许多评论家各有不同的提法,如周德清说“关、郑、白、马”(《中原音韵》),何良骏说“马、郑、关、白”(《四友斋丛书》),王骥德说“王、关、马、白”(《曲律》),徐复祚说“马、关、白、郑”(《曲论》)。但关、白、马总是被列入“四大家”之内的,有争议者只是王与郑。(三)元杂剧的体制特点:1、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2、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分正旦、副旦、贴旦、搽旦、小旦等。3、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4、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宫调】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为“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宫调”。周德清《中原音韵》记载,元代最通行的宫调有12种,即所谓“五宫七调”,元杂剧中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后通称“北九宫”。【北曲】元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北曲,是在大曲、诸宫调等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又吸收北方的民歌俚曲以及少数民族的歌曲而形成的。盛誉两宋的词,本来就是歌曲。曲,则突破了词的某些限制,并形成了自己的格律。作为一种戏曲声腔,为与流行于南方的南曲相区别,故称北曲。5、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按一定的宫调和曲牌写成的,是剧本的主要成分,剧作家要精通音乐和声腔;白,唱词中穿插的说白。有自白、带白、背白等;科,各种动作的舞台说明词。第二章关汉卿一、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关于关汉卿的评论资料:1、元熊自得《析津志》: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2、明·臧晋叔《元曲选序》:关汉卿辈争挟长技自见,至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者。3、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4、天一阁本《录鬼簿》于传末附贾仲明《凌波仙》吊词:珠玑语唾自然流,金玉词源即便有,玲珑肺腑天生就。风月情忒惯熟,姓名香,四大神州。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5、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6、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二、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剧”和“历史剧”三类:(一)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二)以《望江亭》、《救风尘》为代表的爱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三)以《单刀会》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窦娥冤》思想的核心揭露社会的不公正一是女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贤惠、孝顺、勤劳、贞节、毫无过失等等,作者这样写,一是强调她的无辜;二是要增加悲剧的力量。二是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窦娥一重又一重的不幸,最后把他送上了断头台!这一结果彻底动摇了普通老百姓所信奉的善恶各有所报的法则,是受压迫者对黑暗世界究竟有无“王法”与“公道”的根本怀疑与否定。《窦娥冤》第三折:全剧的高潮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写出窦娥作为封建社会陶冶出来的被压迫妇女,随着对黑暗现实的逐渐认识,性格由逆来顺受发展到反抗斗争。成功地创造了使人生悲的审美情境。能够自觉地通过美的被毁灭,达到强烈的悲剧效果,给人以特殊的审美感受。成功地表现了光照人间的理想。不仅写出感人肺腑的悲,也写出光彩照人的理想,它象划破夜空的闪电般耀眼夺目。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第三章王实甫和《西厢记》一、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关于王实甫的评论资料:1、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3、金圣叹《第六才子书》批语:有人来说《西厢记》是淫书,此人日后定堕拔舌地狱。何也?《西厢记》不同小可,乃天地妙文。4、王季思、黄秉泽《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王实甫》:王实甫以他的杰出杂剧《西厢记》耀中国古代剧坛。在元代堪与关汉卿比肩;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同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罗贯中、施耐庵、汤显祖、曹雪芹等并列。二、“西厢”故事的演变演变(1)唐·元稹《莺莺传》:莺莺被弃后对张生说:“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张生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成宠娇,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谬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演变(2)北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秦观的《淮海词》,毛滂的《东堂词》都曾歌咏崔、张恋爱故事。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当时的“说话”已有《莺莺传》名目;周密《武林旧事》所载“官本杂剧段数”中又有“莺莺六幺”。演变(3)金代董解元把它改编成大型说唱文学样式《西厢记诸宫调》,世称《董西厢》。约五万言,用了一百九十多个套数,实际上是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或诗体小说。它虽然取材于《莺莺传》,但在主题思想、情节安排、人物性格等方面都作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是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新作。【诸宫调】诸宫调是以一人且说且唱,以唱为主的表演形式。因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故名。演变(4)元代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又将其改编成杂剧《西厢记》。《西厢记》对传统杂剧的突破:突破四折的通例,扩展为五本二十一折;几个角色都可以唱;使用多种宫调,用韵广泛多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