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5新祥旭.未名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历年考研试题解答 1990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考研试题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因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而得名,亦称英法联军之役。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条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清政府表示拒绝,交涉没有结果。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绝。于是,西方列强决心对中国发动一场新的侵略战争。是年春,克里米亚战争结束。英、法获胜,得以调出较多的兵力转向中国。俄国则因战败,企图用侵略中国来弥补损失。美国积极向外扩张,采取与英、法勾结侵略中国的政策。1856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亚罗号”是一艘中国船,曾为走私方便,在香港英国当局注册,但已过期。10月8日,广东水师在“亚罗号”上逮捕几名海盗和涉嫌水手。这纯系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在英国驻华公使、香港总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清两广总督叶名琛,称“亚罗号”是英国船,捏造中国兵勇曾侮辱悬挂在船上的英国国旗,要求送还被捕者,赔礼道歉。叶名琛初据理力争,但旋又妥协退让,将全部人犯送到英领事馆。巴夏礼为进一步扩大事态,百般挑剔,拒不接受。10月23日,英舰突然闯入虎门海口,进攻珠江沿岸炮台,悍然挑起侵略战争。接着,英军炮轰广州城,并一度攻入内城。当地军民英勇抵抗。英军因兵力不足,被迫于1857年1月退出珠江内河,等待援军。为了扩大侵略战争,英国政府于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代表,率领一支海陆军来中国;同时向法国政府提出联合出兵的要求。此前,法国正以“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向中国交涉。所谓“马神甫事件”,是指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违法进入中国内地活动,胡作非为,于1856年2月在广西西林县被处死一案。此案迄未议结。1857年,法国政府将它作为侵略中国的借口,任命葛罗为全权代表,率军来华协同英军行动。1857年12月,英法联军五千六百余人(其中法军一千人)在珠江口集结,准备大举进攻。美国公使列卫廉和俄国公使普提雅廷也到达香港,与英、法合谋侵华。其时,清政府正以全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加上“饷糈艰难”,对外国侵略者采取“息兵为要”的方针。叶名琛忠实执行清政府的政策,不事战守。12月28日,英法联军炮击广州,并登陆攻城,都统来存、千总邓安邦等率兵顽强抵御,次日失守。广东巡抚柏贵、广州将军穆克德讷投降,并在以巴夏礼为首的“联军委员会”的监督下继续担任原职,供敌驱使。叶名琛被侵略军俘虏,后解往印度加尔各答。侵略军占领广州期间,当地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广州附近义民在佛山镇成立团练局,集合数万人,御侮杀敌。香港、澳门爱国同胞也纷纷罢工,以示抗议。广州陷落后,四国侵略者合谋继续北上,以便对清政府造成直接威胁。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率舰陆续来到大沽口外,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指派全权大臣进行谈判。俄、美的照会还表示愿意充当“调停人”。咸丰帝一面命令清军在天津、大沽设防,一面派直隶总督谭廷襄为钦差大臣,前往大沽办理交涉,并把希望寄托在俄、美公使的“调停”上。英、法侵略者并无谈判诚意,只是以此拖延时间,加紧军事准备。5月20日,英法军舰炮轰大沽炮台。驻守各炮台的清军奋起还击,与敌鏖战。但谭廷襄等毫无斗志,望风披靡,加以炮台设施陈陋,大沽失陷。英法联军溯白河而上,26日,侵入天津城郊,并扬言要进攻北京。清政府慌忙另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赶往天津议和。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的威逼恫吓下,于6月26日、27日分别与英、法订立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共五十六款,附约一款;中法《天津条约》共四十二款,附约六款。主要内容是:①公使常驻北京;②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③外籍传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④外人得往内地游历、通商;⑤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⑥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⑦对英赔款银四百万两,对法赔款银二百万两。在此之前,俄、美公使利用“调人”身分,以狡诈的手段,分别于6月13日、18日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天津条约》十二款、中美《天津条约》三十款,攫取了除赔款外与英、法所得几乎一样的侵略特权。中俄《天津条约》第九款还特别规定,两国派员查勘“以前未经定明边界”,“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以便日后解决,从而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埋下了伏笔。《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撤离天津,沿海路陆续南下。咸丰帝此时对条约内容又感忧恐,令桂良等在上海与英、法代表谈判通商章程时,交涉修改《天津条约》,取消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并设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换约。11月,桂良等与英、法、美代表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鸦片贸易合法化;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照时价值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只纳2.5%子口税,免征一切内地税;聘用英国人帮办海关税务。但是,英法方面不容变易《天津条约》的各项条款,并坚持要在北京换约。英、法政府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1859年6月,在拒绝桂良提出的在沪换约的建议后,英国公使普鲁斯、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和美国公使华若翰各率一支舰队到达大沽口外,企图以武力威慑清政府交换《天津条约》批准书。清政府以大沽设防,命直隶总督恒福照会英、法公使,指定他们由北塘登陆,经天津去北京换约,随员不得超过二十人,并不得携带武器。英、法公使断然拒绝清政府的安排,坚持以舰队经大沽口溯白河进京。大沽一带防务,自1858年英、法舰队退走后,清政府即命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负责。6月25日,英法联军突然向大沽炮台进攻。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守军英勇抵抗,战斗异常激烈。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身先士卒,先后阵亡。激战结果,英法联军惨遭失败,损失舰艇多艘,死伤四百多人,英舰队司令何伯也受重伤。战斗中,美国舰队帮助英、法军作战和撤退。8月,美国公使华若翰伪装友好,由北塘进京,返回北塘时与直隶总督恒福互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在此之前,俄国代表已在北京换约。英法联军进攻大沽惨败的消息传到欧洲,英、法统治阶级内部一片战争喧嚣,叫嚷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占领京城”。1860年2月,英、法两国政府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一万五千余人,法军约七千人,扩大侵华战争。4月,英法联军占领舟山。5、6月,英军占大连湾,法军占烟台,封锁渤海湾,并以此作为进攻大沽口的前进基地。俄国公使伊格纳季耶夫和美国公使华若翰也于7月赶到渤海湾,再次以“调停人”为名,配合英、法行动。清政府在大沽战役获胜后,幻想就此与英、法两国罢兵言和。当英、法军舰逼临大沽海口时,咸丰帝还谕示僧格林沁、恒福不可“仍存先战后和”之意,以免“兵连祸结,迄无了期”,“总须以抚局为要”,并派恒福与英、法使者谈判。前敌统帅僧格林沁则以为敌军不善陆战,因而专守大沽,尽弃北塘防务,给敌以可乘之机。伊格纳季耶夫为英、法提供了北塘未设防的情报。8月1日,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没有遇到任何抵抗。14日,攻陷塘沽。再水陆协同,进攻大沽北岸炮台。守台清军在直隶提督乐善指挥下,英勇抗击。但清政府本无抗战决心,咸丰帝命令僧格林沁离营撤退。清军遂逃离大沽,经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县)。8月21日,大沽失陷。侵略军长驱直入,24日占领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议和。英、法提出,除须全部接受《天津条约》外,还要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以及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清政府予以拒绝,谈判破裂。侵略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清政府再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取代桂良,到通州议和。由于双方争执不下。谈判再次破裂。9月18日,英法联军攻陷通州。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统帅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致使全军动摇,而遭败绩。次日,咸丰帝带领后妃和一批官员仓皇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令其弟恭亲王奕□留守北京,负责和议。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俄使伊格纳季耶夫又向英、法提供了北京防卫的情况。10月13日,英法联军攻入安定门,控制北京城。侵略军一路烧杀抢掠,在清廷长期经营的圆明园大肆抢掠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并将园内建筑付之一炬(见彩图圆明园长春园中的谐奇趣(西洋楼)、方壶胜境图、英法联军焚烧后的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谐奇趣正厅第二层平台之一部、英法联军焚烧后的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谐奇趣左翼八角亭、圆明园海晏堂残迹)。10月24日、25日,奕□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①开天津为商埠;②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③割让九龙司给英国;④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增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⑤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八百万两,恤金英国五十万两,法国二十万两。俄国自以“调停”有功,逼迫奕□于11月14日订立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哩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为进一步掠夺中国西部领土制造条约根据。1864年,俄国据此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并日益扩展,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龚书铎李志英)参考书目中国史学会主编、齐思和等编:《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1979。巴黎和会(1919)ParisPeaceConference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法、美、日、意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会议的筹备为确立美国在战后世界的霸权,早在战争期间,美国总统T.W.威尔逊,即授命其助理E.M.豪斯组成专门机构研究战后和会问题。英国外交部也组织一批专家探讨一旦大战结束英国对和会的对策。1918年1月,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后,豪斯□命巴黎,与法、英、意等国政府首脑就召开战后和会问题进行磋商。1919年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规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比利时、中国、塞尔维亚等国为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只能出席与其本国有关的会议。玻利维亚等与德国断交的国家,只在五大国认为有必要时,才得以用口头或书面陈述意见。议事规则还限定各国出席会议的全权代表的名额,五大国各5名,比利时、塞尔维亚、巴西各3名,中国、波兰等国各2名,共计70名。会议的机构巴黎和会自始至终在帝国主义战胜国的操纵下进行。①大国会议,凡和会一切重大问题均先由五大国会议讨论决定。先有“十人会议”,由美国威尔逊和R.兰辛、英国D.劳合·乔治和A.J.贝尔福、法国G.克列蒙梭和S.J.M.毕盛、意大利V.E.奥兰多和G.桑尼诺、日本西园寺公望和牧野伸显组成。“十人会议”为五大国“经常的正式会议”,和会期间共举行60多次。1919年3月26日起,“十人会议”缩减为“四人会议”,即英、法、美、意四国首脑就和会中有关欧洲问题私下协商(4月23日意首相奥兰多一时离会,由英、法、美三国首脑以“三人会议”形式控制局面)。②和平预备会议,即27国全体会议,和会期间仅开过6次,止于形式。③和平正式会议,协约国代表与各前敌国代表分别相会,一次是递交和约最后草案,一次为签署和约。④委员会,和会附设有国际联盟、赔偿、领土问题、条约起草、战争责任、国际河港铁道等专门委员会52个。会议的经过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市内法国外交部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1月25日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筹组国际联盟的决议。4月24日第5次全体会议通过《国联盟约》。1919年1~4月,英、法、美、日、意就制定对德和约问题进行讨论,大国间勾心斗角,争论激烈。战后德国的西部边界、萨尔归属、德国赔偿和德国前殖民地的处理等问题均因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分赃中各有图谋而成为和会中的难题。后经妥协,于5月7日将对德和约最后草案文本交给德国政府代表U.von布罗克多夫-兰曹。德国曾几次对草案一些内容提出异议,但英、法等战胜国只对和约草案略做细微的改正。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宫镜厅举行《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签字仪式。德国外长H.穆勒等代表德国签字。对德《凡尔赛和约》由是成立(见彩图各国代表在《凡尔赛和约》上的签字)对德国同盟国的和约在巴黎和会结束后另行签署。在中国人民的要求下,中国代表团向和会提出收回战前德国侵占中国胶州湾、胶济铁路和山东的一切权利。日本竟然要求和会同意把德国的侵华权益转移给日本,并得到英、法的支持。由于美、日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矛盾,美国对日本的侵华野心起初持暧昧态度,后日本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和退出和会相要挟,美国转向支持日本。在“五·四”运动浪潮冲击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帝国主义列强还秘密拟定了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计划。《凡尔赛和约》凡15部分,440条。其主要内容:①领土条款,德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对比利时放弃奥伊彭、马尔梅迪和毛来斯纳。萨尔区由国联管理15年,期满后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萨尔区煤矿所有权归法国。石勒苏益格经公民投票确定其归属(1920年6月15日公民投票结果,北部归丹麦,南部仍属德国)。波兹南地区和西普鲁士大部分让与波兰。但泽(即格但斯克)成为国联管辖下的自由市,该地关税权、对外关系及保护侨民权属波兰。上西里西亚、阿伦施泰因(即奥尔什丁)和马里安维尔德尔经公民投票决定归属(上西里西亚归属问题造成20年代初德、波之间争端。据1922年5月德波条约规定上西里西亚工业地区由德、波各占有一部分)。德国放弃默麦尔(一译梅梅尔,今克莱佩达),交予协约国主要国家处置(1923年3月国联将该地委任立陶宛统治)。②军事条款,德国陆军限于10万人,须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服役期限士兵须12年,军官25年方能退役。取消参谋部,最高司令部职权限于行政事务。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舰队只有战舰和轻型巡洋舰各6艘,驱逐舰及鱼雷艇各12艘,禁止建造潜艇。还禁止拥有军用飞机、陆海军航空设备、坦克、重炮、化学及有毒武器。在莱茵河左岸和沿右岸宽50公里地域设立“莱茵非武装地区”。莱茵左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以15年为期。③赔偿条款,赔偿总额留待协约国赔偿委员会于1921年5月1日前确定,但德国在和约订立起两年内先交付200亿金马克赔款。④德国前殖民地的处置,德国放弃其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国联委任统治”名义瓜分。巴黎和会结束后,协约国同德国的盟国分别签订了和约,即1919年9月10日对奥地利的《圣日耳曼条约》、1919年11月27日对保加利亚的《讷伊条约》、1920年6月4日对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1920年8月10日对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见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各国根据新的力量对比调整彼此关系。通过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国际盟约》以及会后对其他战败国的和约,以条约法律形式,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一般关系与制度,即所谓凡尔赛体系。该体系乃是几个帝国主义主要战胜国进行分赃、勾结和暂时妥协的结果。其使命是想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完成的重新瓜分世界的成果巩固下来,组织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的武装干涉、经济封锁和颠覆破坏活动,镇压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该体系包含着各种矛盾的因素,潜伏着冲突的根源。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该体系危机四伏,至20世纪30年代终于彻底崩溃。(王德仁)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SovietUnion,UnitedStates,UnitedKingdomandFranceRespectiveOccupationofRegionsinGermany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美、英、法四国处置德国的一种形式。为了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再起,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力主分割德国。1943年12月1日,F.D.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正式提出这一设想,即把德国分割成5个部分,每个地区都成为一个独立国家。鲁尔和萨尔地区由国际共管。И.В.斯大林为了严惩德国法西斯,赞同美国方案。W.L.S.丘吉尔虽有保留,但也表示支持。1944年上半年,苏联红军攻势凌厉,越出边界,美、英盟军登陆诺曼底。军事形势迅速发展,促使美、英在确定肢解德国之前,谋求就临时对德占领问题与苏联达成协议。前此,英国于1944年初根据艾德礼委员会报告,向欧洲咨询委员会提出临时划分德占区的建议,即按1937年德国疆界分成3个占领区,苏占东部、英占西北部(包括鲁尔)、美占西南部和萨尔,柏林由三国共同占领。苏联同意英国方案。美国认为拟议中的方案,苏占区面积过大,英占区包括主要工业区鲁尔,均对美国不利。但鉴于苏军已步步逼近德国边界,美国来不及另提方案,遂于4月28日同意英国方案。1944年9月12日,欧洲咨询委员会以英国建议为蓝本,提出第一份临时划分德占区的方案。由于英国作出一定让步,罗斯福在第二次魁北克会议(1943,1944)上接受德国西南部作为美占区,放弃与英国对换占区的设想。随着欧洲反法西斯战争临近结束,美、英与苏联在战后安排问题上分歧增多。美、英认为扶植一个强大的德国,有利于在战后抗衡苏联。苏联为了适应形势变化,也开始强调德国统一。出于上述考虑,美、英、苏三国虽在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达成分割德国的原则协议,实际上均已放弃分割德国的主张。分区占领德国便从权宜之计变为正式方案。为了进一步增强西方在欧洲及德国的实力,英国主张法国参加对德占领。美国经过考虑,罗斯福在2月5日的雅尔塔会议上正式建议,从美、英两个占领区各划一部分组成法国占领区。邱吉尔、斯大林表示同意。1945年6月5日,四国驻德占领军总司令在柏林正式声明把德国分成4个部分,东区归苏、西北区归英、西南区归美、西区归法。“大柏林”区由四国共同占领。声明还规定由四国总司令正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7月中旬起,四大国在德国和柏林按划定区域实行占领和管制。在7月底召开的波茨坦会议上,四国又通过对德管制的政治经济原则。至此,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的局面正式形成。(竺培芬)德国重新统一reunityofGermany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90年10月3日又统一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两个德国的产生1945年5月8日,希特勒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根据苏联部长会议主席И.В.斯大林、美国总统F.D.罗斯福、英国首相W.L.S.丘吉尔1945年2月11日发表的《雅尔塔会议公报》和三国首脑1945年8月2日签署的《苏、美、英三国波茨坦协定》,德国除割让给苏联和波兰共11.5万平方公里土地外,其余部分及首都柏林,分别由苏、美、英、法四国占领。德国东部地区由苏联占领,西南部地区由美国占领,西北部地区由英国占领,西部地区由法国占领;整个柏林(或称大柏林)也由四国分区占领。1945年6月5日,苏、美、英、法四国占领军司令组成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的最高权力。有关全德事务由该管制委员会采取一致原则,共同处理。在各个占领区内,各国军事管制机构为最高权力机关,仅对本国政府负责。战后,世界形势和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苏以欧洲为重点、围绕德国问题形成了尖锐对峙。1946年4~5月和6~7月在巴黎、1946年11~12月在纽约、1947年3月在莫斯科、1947年11~12月在伦敦举行的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讨论了德国赔偿问题、拆迁工业设施问题、鲁尔问题、战俘问题、币制改革问题、柏林问题、统一问题等。由于东西方利益的巨大冲突使会议未能取得一致意见;设在柏林的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一直争吵不休,最终因苏联代表于1948年3月20日离会而结束了工作。德国在被分区占领的情况下,已逐渐从经济上的分裂发展成政治上的分裂。1947年1月1日,美、英成立英美联合占领区(双占区),并于1947年5月29日公布《英美联合占领区协定》。1948年2月,美、英、法、荷、比、卢举行六国外长伦敦会议,6月7日发表会议公报,宣布:①合并法占区,成立德境西占区;②召开德境西占区的制宪会议;③在德境西占区进行币制改革。实际上这是在西部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计划的雏形。1948年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宣布在德境西占区进行币制改革,并在柏林的美、英、法占领区采用特别货币。6月22日,苏联宣布在德境苏占区和整个柏林也宣布实行货币改革。美、英、法拒绝承认东马克为整个柏林的唯一货币,决定把德境西占区的币制改革扩大到柏林西占区,苏联遂于6月24日全面封锁了柏林西区同德境西占区之间的水、陆交通;次日,美、英、法把西马克引进柏林西区,并组织空运急需物资和基本生活用品以维持柏林西区的供应。这就是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年11月,柏林苏占区成立大柏林临时民主政府;12月柏林西区也举行市议会选举并组成市政府。12月15日,柏林正式分裂为东、西柏林两部分。东、西柏林之间的柏林墙。图中的勃兰登堡门在东柏林境内1948年4月8日,美、英、法三国外长“华盛顿会议”,达成《关于法国、英国和美国政府在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后行使权力和责任的指导原则的备忘录》和《确定占领当局保持权力的占领法规》等9个文件,通称《关于德国问题的协定》。同年9月1日,在波恩召开由德境西区65人、柏林西区5人参加的立宪议会,讨论、制订《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1949年5月23日《基本法》公布生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同年8月举行联邦议院选举。9月20日组成以K.阿登纳为总理的第一届联邦政府。1954年10月,联邦德国与美、英、法签订《巴黎协定》(次年5月生效),联邦德国结束被占领状态,成为主权国家。德境苏占区,1947年12月6日在柏林召开第一次德国人民代表大会。1948年3月17日,在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决定成立德国人民委员会。1949年5月30日,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宪法。同年10月7日宪法生效,德国人民委员会作为临时人民议院决定组织临时政府,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宣告成立。10月10日苏联占领军当局将行政职权移交给临时政府,W.皮克被选为总统。1950年10月15日举行选举,11月15日正式成立以O.格罗提渥为总理的第一届民主德国政府。至此,德国正式分裂为两个国家,并分别于1955年5月和1956年1月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个相互对立的军事集团。统一的实现德国统一问题伴随着德国的分裂而产生,在两个德国对峙的40年中,大致经历3个发展阶段:①1949~1956年为激烈争夺阶段。两德围绕着德国以何种方式统一、统一后的德国是否中立化展开斗争,高潮是1948年6月爆发的历时11个月的第一次“柏林危机”。②1957~1971年为僵持阶段。西柏林地位成为主要问题,1958~1961年的第二次“柏林危机”时达到了高潮,到1971年9月苏、美、英、法签订《西柏林协定》告一段落。③1972~1989年夏为“淡化”阶段。两个德国关系渐趋正常化,民主德国通过修改宪法、颁布《国籍法》,提出“两个民族、两个国家”的说法,等于放弃德国统一的立场。联邦德国则提出“两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理论,推行“以接近求演变”的新东方政策,强调两德“互不为外国”,坚持德国统一。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国政局剧变。民主德国在向德国西部“移民浪潮”的冲击下,于同年11月9日,将存在了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推倒。联邦德国总理H.科尔利用两德民众和政治力量要求加快两德统一的情绪,于11月28日提出关于两个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并在国际上大力推行“统一外交”,为两德统一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同时,加速民主德国的“西德化”,为两德统一创造内部条件。促进统一的国际环境出现过3次突破:①1990年2月10日,苏联总统□.С.戈尔巴乔夫表示,德国统一问题,应由德国人民自己解决。这为推进德国统一签发了“通行证”。②1990年2月13日在渥太华举行的北约和华约外长关于“开放天空”的会议上,苏、美、英、法外长达成举行就德国统一问题进行谈判的“2+4”会议(即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和四国外长会议)的协议,使德国统一进入新的阶段。③1990年2月16日,戈尔巴乔夫最后同意统一后的德国加入北约,苏联不再坚持统一后的德国是中立的、不结盟国家的主张,从而排除了德国统一进程中的最大障碍。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外长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最后解决德国问题条约》,明确承认统一后的德国在内政和外交上“享有完全的主权”,并对统一后德国的边界、军事政治地位、结束四大国对德权利和责任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德国统一的内部进程也大致经历3次突破:①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国在大选中,以基督教民主联盟为核心的德国联盟以48.15%的多数获胜,并在4月12日组成包括社会民主党和自由民主党在内的、以L.德梅齐埃为总理的联合政府,由前德国统一社会党演变过来的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成为在野党。②1990年5月18日,两德签订《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条约》,从同年7月1日起将西德马克引进民主德国,使东西德两种不同的经济、社会制度合二为一,实现了两个德国事实上的统一。③1990年8月31日,两德签订以民主德国改建为5个州、按《基本法》第23条加入联邦德国为核心内容的《统一条约》。1990年8月23日凌晨,民主德国人民议院特别会议经过激烈辩论,通过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的决议,并立即得到联邦德国联邦议院的响应。1990年10月3日零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式实现统一,组成统一、独立、主权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定都柏林。宪法沿用原联邦德国的《基本法》。国旗和国歌亦均沿用原联邦德国的国旗和国歌。10月3日定为德国统一日,即国庆日。R.von魏茨泽克为统一德国的第一任联邦总统。科尔为统一德国的第一任联邦总理。1990年12月2日举行第一届全德联邦议院选举,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社会民主党、自由民主党、民主社会主义党和联盟90/绿党进入联邦议院。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和自由民主党继续联合执政,联邦总理仍由科尔担任。德国统一的实现,是欧洲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不但对于德意志民族的发展,而且对欧洲联合进程和整个欧洲形势都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也是一件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但也有不少人对统一后德国的前途感到忧虑,它将成为“欧洲的德国”抑或是“德国的欧洲”,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顾俊礼)1991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考研试题七年战争SevenYears’War1756~1763年间,由欧洲主要国家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在欧洲、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1756年奥地利为夺回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被普鲁士夺占的西里西亚,准备发动对普战争,便与法国结盟。俄国、萨克森、瑞典和西班牙先后参加,结成交战国的一方。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殖民地,需要普鲁士在欧洲牵制法国,遂率英王领地汉诺威选帝侯国,同普鲁士结盟,结成交战国的另一方。在欧洲,普鲁士在英国的援助下,派遣7万大军,于1756年8月进攻萨克森,旋败奥军,迫使萨克森投降。次年5月,俄军攻入东普鲁士,普军败绩。1757和1758年英国海军封锁法国海岸,炮击海港,破坏船坞。普军乘势在罗斯巴赫打败法奥联军,继之在洛伊滕再败奥军。1759年,俄奥联军在库纳斯多夫重创普军,普军损失惨重,投入的4.8万人,最后只剩下3000人。1759年英军突袭法国基伯龙湾,消灭大批法军(见彩图七年战争-基伯龙湾海战(1759年11月))。1760年俄奥联军占领柏林。至此普军战费趋竭,困难重重。1762年初俄国彼得三世(1762.1~1762.7在位)即位,同年5月与普媾和,退出反普联盟,战局改观。最后,普军击退法奥联军,取得胜利。1763年2月15日普鲁士、奥地利和萨克森签订《胡贝图斯堡条约》,欧洲战事结束。与此同时,英法在美洲、印度等地继续争夺殖民地。在美洲,1759年英军占领魁北克。1760年法军占领蒙特利尔,完全征服加拿大。在印度,1757年在普拉西战役中,英军打败亲法的孟加拉的那瓦布。至1761年,英国完全取代法国,处于绝对优势。法国只保留几个贸易据点(见英国征服印度的战争)。在西非,英军占领塞内加尔的戈雷岛。在西印度群岛,英军击溃法西联军,占领马提尼克、格林纳达和圣卢西亚诸岛。法国被迫媾和,1763年2月10日英法签订《巴黎条约》,欧洲以外战事结束(见巴黎条约和胡贝图斯堡条约)。七年战争是普鲁士走向强盛的转折点,也是英国建立海上霸权和殖民帝国的标志。(王荣堂)地中海协定MediterraneanAgreements1887年英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以互换照会的形式订立的两次旨在维持地中海现状的协定。意大利和法国争夺北非,奥匈和沙俄争夺巴尔干,而法、俄都是英国在地中海的劲敌。德国宰相O.von俾斯麦竭力鼓励英国和意、奥合作,力图把它拉进德、奥、意三国同盟共同对付法、俄。1887年2月12日,英、意约定维持地中海以及亚得里亚海、爱琴海和黑海的现状。意大利支持英国在埃及的政策,英国支持意大利在北非的政策。英、意要在共同利益问题上实行全面合作,但“这种合作的性质必须由它们在实行合作时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这意味着,一旦意、法进行战争,英国可不予意大利军事援助。奥匈于同年3月24日,西班牙于5月4日先后加入该项协定。史称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在保加利亚危机期间,驻君士坦丁堡的英、奥、意3国大使协议合力支持土耳其抵抗沙俄的侵略。在俾斯麦的推动下。1887年12月12日英、奥缔结协定。4天后,意大利也加入,3国商定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和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及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影响在土耳其的增长。并规定:如果土耳其抵制俄国在上述地区的非法举动,3国将立即就应采取的措施取得协议。如果它们认为土耳其串通或纵容俄国的非法举动,就暂时占领土耳其的一些地点,是为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协定中没有明确规定英国承担具体的军事义务,由于它坚持行动自由,没有同法、俄发生武装冲突。而随着英、德矛盾的发展,英国转向法、俄,协定丧失意义。(王绳祖)三国干涉还辽19世纪末俄、德、法三国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联合干涉日本,要求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的事件。19世纪末,沙俄为争霸远东,开始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沙俄重要的侵略目标。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侵占了中国辽东半岛,并在随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沙俄得知后,立即联合德、法两国对日本施加压力。1895年4月23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九),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分别向日本政府递交了内容相同的声明,指出:日本割占辽东半岛不但“有危及中国首都之虞,同时亦使朝鲜国之独立成为有名无实”,并“劝告”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在三国的联合压力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同意“放弃对辽东半岛之永久占领”,条件是向中国增索赔款三千万两。11月8日,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驻华公使林董在北京签订《中日辽南条约》,规定:1895年11月16日中国将库平银三千万两交与日本后,日军即于三个月内从辽东半岛撤走。日本还辽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向中国索取种种权益。沙俄诱逼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逐步使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沙俄的势力范围。(李嘉谷)黑海海峡问题questionofstraitsofBlackSea黑海海峡是土耳其境内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及它们之间的马尔马拉海的总称。它是黑海和地中海之间唯一的交通水道和战略要地。17世纪末以前,黑海是奥斯曼帝国的内海。1696年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攫取亚速,使俄国成为黑海国家之一后,黑海海峡问题便具有国际性质,后又成为东方问题的一部分。黑海海峡问题的演变过程分4个阶段。第1阶段(1696~1840),沙俄在海峡占优势。18世纪后期,沙俄发动对土战争,侵占黑海北岸大片领土;迫使土耳其于1774年7月21日签订《楚库克-凯那尔吉和约》,俄国商船获得自由通行海峡的权利。根据1833年俄土《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沙俄进一步获得海峡只对沙俄一国军舰开放的特权。1833~1840年间,海峡实际上处于沙俄控制之下。第2阶段(1841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海峡平时对外国军舰封锁,战时开放与否取决于土耳其。《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缔结后,俄、英对海峡的争夺加剧。1841年7月13日,英、法、奥、普、俄、土6国签订《伦敦海峡公约》。这是对海峡制度作国际规定的第一个多边条约,实际上废除了沙俄的特权。沙俄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1856年的《巴黎和约》重申1841年《伦敦海峡公约》的原则。1871年《伦敦海峡公约》再次确定海峡对外国军舰不开放的原则。1878年柏林会议确认《巴黎和约》和1871年《伦敦海峡公约》关于海峡制度的决定仍然有效。1913年德国插手海峡问题,进一步激化俄、德两国的矛盾。1915年3月12日,沙俄同英国达成《君士坦丁堡和海峡问题秘密协定》,规定战后俄国有权兼并海峡和君士坦丁堡。随后法国参加了这一秘密协定。第三阶段(1920~1935),平时和战时任何国家军舰均可自由通过海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政府宣布废除1915年《君士坦丁堡和海峡问题秘密协定》。1920年协约国一度占领君士坦丁堡,利用其在海峡的优势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1923年7月24日签订的《洛桑协议》(见洛桑会议)规定:平时和战时一切军舰可自由通过海峡,仅对军舰的艘数和吨位作有限限制。苏俄政府未批准这一协议。第四阶段(1936年迄今),苏联等黑海国家军舰平时有权自由通过海峡,非黑海国家军舰通过则受一定限制。在土耳其政府建议下,1936年召开蒙特勒会议,讨论修改《洛桑协议》。会上,土耳其代表力争海峡对任何国家军舰封闭。英国代表坚持要求将黑海视为国际公海,反对对非黑海国家军舰通过海峡作任何限制。同年7月20日签定《蒙特勒公约》,规定黑海国家平时有权自由通过海峡;非黑海国家派遣进入黑海的军舰类型、吨位和在黑海停留时间则受到限制;交战国军舰不得通过海峡;如土耳其参战或受到战争威胁时,有权允许或禁止任何军舰通过海峡。1945年8月,苏联政府要求土耳其政府同意在两海峡建立军事基地以及土、苏共同组织海峡防御。1950年土耳其政府宣布拒绝苏、土共管海峡的要求。《蒙特勒公约》仍然是关于海峡制度的现行国际公约。(张之毅)蒙特勒会议MontreuxConference1936年6月在瑞士蒙特勒召开的讨论修订黑海《海峡制度公约》的国际会议。参加国有土、英、法、日、希、保、南、罗、澳、苏等10国。意大利拒绝出席。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于德、意法西斯国家扩军备战,欧洲和地中海局势日趋紧张。土耳其为维护本国安全,急欲收回对黑海海峡的主权与控制权,1935年正式倡议修改《洛桑海峡公约》,得到苏联的积极支持。英、日出于巩固其在东地中海的地位和加强英、土关系的愿望,也表赞同。1936年7月20日,与会各国签订《关于黑海海峡制度的公约》,主要内容:各国商船可以自由通过海峡;在平时,黑海沿岸国家军舰自由通过海峡(主力舰仅限1艘),非黑海沿岸国家军舰通过海峡时,在同一时间内总吨位不得超过3万吨,其中1个国家不得超过1.5万吨,数量不得超过9艘,军舰在黑海停留期不得超过3周;在战时,如土耳其中立,交战国军舰不得通过,如土耳其参战,允许通过与否,由土酌情决定。有效期20年。公约生效满5年,缔约国有权提出建议修改公约的条款。公约期满前两年,任一缔约国未向法国政府预先通知废止时,则公约继续有效,直到这种通知发出后2年时为止。但公约第1条确认的通航自由原则将无限有效。公约恢复了土耳其对黑海海峡地区的主权,加强了土耳其对海峡的控制权。公约也扩大了黑海沿岸国家通过海峡的航行权,并对非黑海国家通过海峡的权利作了比《洛桑公约》更多的限制,有利于维护黑海沿岸国家的权利和安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土耳其允许德国军舰驶入黑海而违反了公约第19条的规定。1946年8月苏联提出修改蒙特勒公约,要求苏、土共同保卫和管理黑海海峡,遭土耳其拒绝。1953年5月苏联正式撤回这一要求。此后缔约各国未正式提出异议,蒙特勒公约继续生效。(刘陵)中东战争MiddleEastWars在美、英等国支持下,以色列在1948、1956、1967、1973年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国家进行的4次大规模侵略战争。巴勒斯坦战争(1948)亦称阿拉伯-以色列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向巴勒斯坦移民,夺取阿拉伯人土地。在美、英、苏等大国策划下,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6%划归拟议中的犹太人国家,而犹太人仅占巴勒斯坦总人口的1/3弱(见巴勒斯坦问题),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拒绝接受。阿拉伯国家联盟各成员国一致谴责“分治”决议。联合国决议鼓励了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扩张野心。他们表示接受决议,但实际上又不受决议约束,以更残暴的手段屠杀和驱赶阿拉伯人,夺取他们的土地和财产。大批阿拉伯人被迫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犹太复国主义的暴行导致以色列宣告建国后的第二天,即1948年5月16日爆发这次战争。埃及、外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以及伊拉克的军队参加了对以色列的战争。战争初期,阿拉伯军队节节胜利,一支埃及军队通过加沙地带沿地中海东岸北进,攻占阿什杜德,直逼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另一支埃及军队穿过内格夫逼近耶路撒冷南郊。叙利亚军队在太巴列湖以南突破以军阵地,在约旦河西岸获得立足点。伊拉克军队和外约旦的阿拉伯军团在中部作战也取得一些进展。在联合国干预下,6月11日至7月7日的停火挽救了以色列的败局。以色列利用停火机会扩充兵员,从英、美和捷克斯洛伐克运进包括飞机、坦克和大炮在内的大量武器和弹药,战斗力得到加强。在停战期间,阿拉伯军队在帝国主义挑拨下,由于内部矛盾则削弱了战斗力。停战期一过,以色列首先发动攻势,阿拉伯军队败退。联合国干预下的几次停火,均被以色列所破坏。以色列一度侵入埃及的西奈半岛和黎巴嫩部分地区。1949年,以色列同埃及(2月24日)、黎巴嫩(3月23日)、外约旦(4月3日)和叙利亚(7月20日)分别签订停战协定,划定临时停战线,战争经过15个月方告结束。以色列不仅占领联合国“分治”决议划归它的领土,而且侵占了划归阿拉伯人的西加利利平原、奥加地区、约旦河西岸阿拉伯军团撤出的大片领土以及耶路撒冷西区。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即2.07万平方公里被以色列占领,只有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分别由埃及和外约旦军队控制。约96万阿拉伯人成为流离失所的难民。以色列拒不执行1948年12月11日联合国关于难民返回家园和得到物质赔偿的权利的决议,使阿拉伯难民问题成为巴勒斯坦的一个尖锐问题。英法以侵埃战争(1956)亦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7月26日,埃及宣布关于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法令。美、英、法等国在一系列破坏阴谋破产之后,企图以武装入侵剥夺埃及人民的民族权利(见苏伊士运河史)。从7月末开始,英、法的空军、海军向塞浦路斯、马耳他和亚丁集结,美国第六舰队驶向东地中海。英、法、以3国首脑在伦敦制订了入侵埃及的战争方案:以色列军首先侵入西奈半岛,将埃及军队主力吸引到运河以东,然后英、法占领运河区,切断埃军退路,围歼埃军,推翻埃及政府,镇压埃及民族解放运动。10月29日晚,以色列4.5万侵略军越过1949年埃、以停战线,大举进攻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埃军阵地,向苏伊士运河和沙姆沙伊赫推进。英、法出动飞机为以色列提供空中掩护,运送武器弹药,向西奈半岛纵深空投以色列伞兵。10月30日,英、法政府向埃及和以色列同时发出最后“通牒”,借口“保卫”苏伊士运河,要求埃及和以色列停火,从运河两岸后撤10英里,让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各重要港口和军事要塞。埃及政府严加拒绝。10月31日,英、法政府成立联军司令部,开始从马耳他、塞浦路斯基地和停泊在地中海的航空母舰上出动大批飞机轰炸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城等埃及城市以及机场和交通线。11月5日英、法空降部队侵入塞得港和富阿德港。第二天,英、法海军陆战队在塞得港登陆埃及军队同各阶层人民群众浴血奋战,挫败了英、法、以占领运河、推翻埃及政府的罪恶计划。埃及反抗英、法、以三国侵略的战争得到阿拉伯国家和许多亚非拉新兴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同情和支援。在埃及人民英勇反抗和世界人民的反对下,侵略者遭到可耻失败。英、法、以三国政府被迫于11月7日宣布停火。12月22日英、法侵略军撤出埃及领土。以色列拖延到1957年3月8日才撤出西奈半岛,3月17日撤出加沙地带,即撤回到1949年的停战线以外。埃及允许以色列船只在蒂朗海峡通航。在这次战争中,苏伊士运河被堵塞,油管被切断,英、法不得不靠美国供应石油和提供贷款,美国趁机取代英法在中东的地位。六·五战争(1967)1966年11月13日,以色列军队在坦克部队掩护下越过边界,袭击约旦境内的萨穆村,烧杀破坏,1967年4月7日,以色列蓄谋破坏1949年7月20日以、叙停战协定。派装甲拖拉机进入以、叙之间非军事区,借口叙军警向拖拉机鸣枪警告,对叙利亚采取军事行动,出动飞机、坦克和大炮轰击叙利亚村镇,以空军飞机侵犯大马士革上空,击落叙利亚6架米格-21型飞机。面对以色列的战争挑衅,根据1966年11月《埃及叙利亚共同防御条约》,埃及政府于1967年5月22日宣布封锁埃及领海范围以内的蒂朗海峡,不再允许以色列运送战争物资的船只通过。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突然袭击,偷袭开罗、苏伊士运河区和西奈半岛的埃及十几个机场、导弹基地和雷达站。埃及300多架飞机在机场被炸毁,空防能力遭严重破坏。以色列地面部队在空军掩护下大举侵入西奈半岛。6月8日以色列侵略军抵苏伊士运河东岸,苏伊士城、塞得港、富阿德港等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均遭以色列袭击,破坏严重。整个西奈半岛落入侵略者手中。在战争爆发的第一天,以色列还进攻约旦河西岸约旦军队,6月7日,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整个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均被以军占领。6月9日,以军大举侵入叙利亚,占领戈兰高地大片领土和战略要地库奈特拉。6月10日晚,在联合国安排下实现就地停火。以色列拒不撤出非法占领的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领土。这次战争使以色列占领的领土从1949年的2.07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0.24万平方公里。战争给阿拉伯各国和巴勒斯坦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阿拉伯难民高达180万人。十月战争(1973)自六·五战争以来,以色列坚持占领它所侵占的阿拉伯国家领土,在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大量构筑工事,企图永远占领这些领土。仅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建造的“巴列夫防线”就耗资2.38亿美元。西奈半岛油田被侵略者占领。苏伊士运河及运河西岸经常处于以色列的炮火威胁之下。阿拉伯国家为收复自己被占领的领土,1973年10月6日下午,埃及军队对盘踞在运河东岸的以色列占领军发起进攻,地面部队渡过苏伊士运河,摧毁了“巴列夫防线”,收复运河东岸地带。(见彩图埃及军队越过苏伊士运河,突破以军的巴列夫防线(1973年10月))但未能攻破以色列第二道防线。以军趁机从大苦湖地区渡过苏伊士运河,占领大苦湖和苏伊士湾西岸地带,对埃及军队形成包抄之势,摧毁埃及设在运河西岸的机场和导弹基地,获得制空权。苏伊士城和运河东岸的埃及第三军被以军围困,蒙受巨大损失。在戈兰高地战场上,最初叙利亚军队突破以军防线,包围盘踞在库奈特拉的以军。后以军占领通往大马士革的公路线,将戈兰高地占领区又扩大600平方公里,并空袭叙利亚首都和其他城市。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22日,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战争双方停火,以军撤回到1967年6月停火线。10月24日,联合国部队进入埃及前沿阵地。以色列表示接受停火,但无理要求被围困的埃及第三军投降,阻止联合国和国际红十字会车队进入苏伊士城和第三军驻地,向埃军运送药品和食物。经过一场激烈的外交斗争,11月10日以色列同意签订停火协议。1974年1月8日,埃、以双方签订脱离军事接触协议:以色列撤出运河以西并退到运河东岸30公里以外;埃军控制运河以东16公里宽的地带;联合国军驻扎在埃、以控制线之间地带;苏伊士运河向以色列船只开放。5月29日,以色列和叙利亚签订脱离军事接触协议,划定双方在戈兰高地军事控制线,中间设联合国军驻扎的缓冲区。以色列撤出戈兰高地部分地区,但仍占领着叙利亚1000平方公里土地。(赵增泉)参考书目田上四郎著,军事科学院外军部译:《中东战争全史》,解放军出版社,北京,1985。NelsonMandela.bornJuly18,1918,Umtata,CapeofGoodHope,SouthAfricaInfullNelsonRolihlahlaMandelaSouthAfricanblacknationalistandstatesmanwhoselongimprisonment(1962–90)andsubsequentascensiontothepresidency(1994)symbolizedtheaspirationsofSouthAfrica'sblackmajority.Heledthecountryuntil1999.ThesonofChiefHenryMandelaoftheXhosa-speakingTembupeople,NelsonMandelarenouncedhisclaimtothechieftainshiptobecomealawyer.HeattendedtheUniversityCollegeofFortHareandstudiedlawattheUniversityofWitwatersrand;helaterpassedthequalificationexamtobecomealawyerandin1952openedafirmwithOliverTambo.In1944hejoinedtheAfricanNationalCongress(ANC),ablack-liberationgroup,andin1949becameoneofitsleaders,helpingtorevitalizetheorganizationandengaginginincreasinglymilitantresistancetotheapartheidpoliciesoftherulingNationalParty.Mandelawentontrialfortreasonin1956–61butwasacquitted.DuringtheextendedcourtproceedingshedivorcedhisfirstwifeandmarriedNomzamoWinifred(WinnieMandela);theydivorcedin1996.AfterthemassacreofunarmedAfricansbypoliceforcesatSharpevillein1960andthesubsequentbanningoftheANC,MandelaabandonedhisnonviolentstanceandbeganadvocatingactsofsabotageagainsttheSouthAfricanregime.In1962hewasjailedandsentencedtofiveyearsinprison.In1963theimprisonedMandelaandseveralothermenweretriedforsabotage,treason,andviolentconspiracyinthecelebratedRivoniaTrial,namedafterafashionablesuburbofJohannesburgwhereraidingpolicehaddiscoveredquantitiesofarmsandequipmentattheheadquartersoftheundergroundUmkhontoWeSizwe(“SpearoftheNation,”theANC'smilitarywing).Mandelahadbeenafounderoftheorganizationandadmittedthetruthofsomeofthechargesthatweremadeagainsthim.OnJune12,1964,hewassentencedtolifeimprisonment.From1964to1982MandelawasincarceratedatRobbenIslandPrison,offCapeTown.Hewassubsequentlykeptatthemaximum-securityPollsmoorPrisonuntil1988,atwhichtimehewashospitalizedfortuberculosis.MandelaretainedwidesupportamongSouthAfrica'sblackpopulation,andhisimprisonmentbecameacausecélèbreamongtheinternationalcommunitythatcondemnedapartheid.TheSouthAfricangovernmentunderPresidentF.W.deKlerkreleasedMandelafromprisononFebruary11,1990.OnMarch2MandelawaschosendeputypresidentoftheANC(thepresident,Tambo,beingill),andhereplacedTamboaspresidentinJuly1991.MandelaanddeKlerkworkedtoendapartheidandbringaboutapeacefultransitiontononracialdemocracyinSouthAfrica.In1993theywereawardedtheNobelPrizeforPeacefortheirefforts.InApril1994SouthAfricahelditsfirstall-raceelections,whichwerewonbyMandelaandtheANC.Aspresident,heestablishedtheTruthandReconciliationCommission(TRC),whichinvestigatedhumanrightsviolationsunderapartheid,andintroducedhousing,educa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initiativesdesignedtoimprovethelivingstandardsofthecountry'sblackpopulation.In1996heoversawtheenactmentofanewdemocraticconstitution.ThefollowingyearMandelaresignedhispostwiththeANCandin1999didnotseekasecondtermasSouthAfricanpresident.AfterleavingofficeinJune,heretiredfromactivepolitics.Mandela'swritingsandspeecheswerecollectedinNoEasyWalktoFreedom(1965)andIAmPreparedtoDie,4threv.ed.(1979).Hisautobiography,LongWalktoFreedom,waspublishedin1994.杜鲁门主义TrumanDoctrine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扩张计划的总纲。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H.S.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在咨文中他说明了援助希、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要接替英国、填补东地中海的真空;进而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因而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即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抗拒共产主义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他还认为如果丧失希腊,就会立刻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影响不仅远及东方,而且远及西方”。这就是多米诺骨牌理论的早期说法。因此,他要求国会立即采取果断行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军事援助。1947年5月22日,杜鲁门正式签署《援助希、土法案》。根据该法案,1947~1950年,美国援助希、土两国6.59亿美元。由美国出钱出枪,重新武装和改编希腊政府军队。1949年,在美军军官指挥下扑灭了希腊人民革命。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当时它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霸权从英国转到美国手中,标志着美苏两国由战时的盟国变为战后的敌国,标志着美国政府第一次公开宣布将“冷战”作为国策。在此后25年内,杜鲁门主义一直支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李存训)1992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考研试题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WarofSpanishSuccession1701~1714年英法等国为争夺西班牙王位及其殖民地和海上霸权的战争。16世纪时,西班牙曾是欧洲的殖民强国。但16世纪末~17世纪受到英国强有力的竞争,国内经济落后,国势日衰。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二世(1665~1700在位)死后无嗣。生前曾立遗嘱,将王位传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之孙安茹公爵腓力,但规定法、西不得合并。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企图让其次子查理大公继承西班牙的王位。1701年法王宣布腓力为西班牙国王,称腓力五世(1700~1764在位),同时侵犯西班牙领地尼德兰。英国不能容忍法国独霸欧洲,因而与荷兰结成反法联盟支持奥地利的查理大公继承西班牙王位。先后加盟的还有普鲁士、德意志诸侯国、葡萄牙和萨伏依等。西班牙和巴伐利亚、科隆等选帝侯国等则与法国结盟。同年3月战争爆发,主要战场在意大利、尼德兰、德意志和西班牙。1703年反法同盟在奥克斯塔特打败了西、法军队。1706年的都灵战役和拉米伊战役及1708年的奥德纳尔德战役后,法军被迫退出战场。英国于1704年从西班牙手中夺走了直布罗陀。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也爆发了拥护奥地利查理大公的起义,奥地利的力量伸延到西班牙的巴伦西亚、阿拉贡地区,高尔韦伯爵H.马絮也从葡萄牙进入萨拉曼卡,迫使腓力五世撤出马德里,查理大公于1706年7月2日进驻马德里。但法军于1707年4月25日在西班牙的阿尔曼萨打败高尔韦的部队,占领了巴伦西亚、穆尔西亚、阿拉贡地区,腓力五世实际上统治了西班牙的广大地区。1710年查理大公再次进入马德里,法国将军旺多姆公爵L.-J.波旁和腓力五世的联军在比利亚维西奥萨挫败查理大公的部队。1711年战局又转为有利于法国。同年奥地利的查理大公因其兄亡故而继奥地利王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称查理六世(1711~1740在位)。这使英国改变了态度,不再支持他获取西班牙王位的要求。荷兰也怕查理大公势力过大对己不利,遂于1713年4月在荷兰的乌得勒支与法、西签订乌得勒支条约,次年又签订《拉施塔特和约》。腓力五世被承认为西班牙国王。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法国不再称霸欧洲。英国加强了在海上和殖民地的势力。(游长江)伦敦海峡公约StraitsConventionofLondon关于管理黑海海峡(即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国际公约。1841年7月13日,由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法国、土耳其6国在伦敦签订。公约确认了奥斯曼帝国的“古代规则”。按照这个规则,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在和平时期禁止任何外国军舰通行,土耳其有权准许友好国家使馆所辖的轻型军舰通过。公约使俄国丧失了从1833年《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签订后所取得的在海峡的优势地位,第一次把黑海海峡置于国际监督之下,但公约只字未提海峡在战时的地位问题。公约激化了俄国和其他欧洲大国争夺海峡的斗争。1853年俄土战争发生后,英、法联合舰队通过海峡进入黑海,导致克里木战争。1856年3月底交战国缔结的(《巴黎和约》)规定,黑海为中立区,禁止一切外国军舰出入两海峡,俄国和土耳其不得在黑海保有6艘以上800吨的轮船及4艘以上200吨的船只和设置海岸要塞。1870年10月30日,俄国政府利用普法战争和法国战败的有利时机,向上述(《巴黎和约》)签字国发出通告,宣布对俄国在黑海保有舰队的限制以及关于黑海中立化的条款失效。英国等西方列强被迫让步。1871年3月13日,俄、土、德、奥匈、英、意、法7国又在伦敦签订一个公约。公约取消了《巴黎和约》所规定的黑海中立条款,再次确定了封闭海峡、禁止外国军舰通行的原则,并同意土耳其有权在平时对友好和同盟国家的军舰开放海峡。(吴机鹏)第二次鸦片战争见1990年试题意土战争Italo-TurkishWar意大利夺取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北非属地的黎波里的战争。又名的黎波里战争。爆发于1911年9月,翌年10月结束。通过战争,意大利获得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意大利对奥斯曼帝国北非属地的黎波里早就抱有野心。占领的黎波里是意大利争夺地中海霸权,向北非扩张的重要步骤,其行动事先得到英国和法国的支持。1911年7月发生的摩洛哥危机为意大利的进攻提供了有利时机。1911年9月28日,意大利政府以其在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的利益受到侵犯为借口,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土耳其同意其进驻的黎波里,遭拒绝后于次日向土宣战。战争开始后,意大利军2万余人在飞机配合下,在的黎波里登陆并控制沿岸,先后占领的黎波里、代尔纳、班加西等地。11月宣布吞并的黎波里。1912年5月,意海军占领罗得岛和土耳其沿海的多德卡尼斯群岛的一些岛屿。1912年7~10月意大利在北非发动攻势成功,此时适逢巴尔干战争即将爆发,土耳其处境危殆,被迫让步。1912年10月15日两国在洛桑签订和约草案,18日正式签订《意土和约》(见洛桑条约),土耳其放弃对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的主权,恢复两地的旧称利比亚,并承认意大利继续占有佐泽卡尼索斯群岛。(方羽)欧洲经济共同体又称欧洲共同市场。1957年3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成员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订《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通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条约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同时成立。总部都设在布鲁塞尔。1967年7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及1952年成立的煤钢共同体的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共同体的决策机构是部长理事会,它负责协调成员国的一般经济政策,代表各国政府讨论并决定与共同体有关的所有问题,拥有共同体的绝大部分立法权。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宗旨是通过建立共同市场,使各成员国经济政策逐步接近,来推动整个共同体经济活动的协调进行,促进共同体不断地、平衡地和稳定地发展,提高其生活水平并在各成员国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长远目标是建立经济联盟。巴黎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指一九八九年七月十四日至十六日由法国、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等七国首脑和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会议。会议在七月十五日发表的政治宣言中“谴责”中国平息反革命暴乱是所谓“中国违反人权的暴力镇压”。宣称要采取中止对华高层政治接触及延缓世界银行的贷款等制裁措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七月十七日就此发表谈话,指出七国首脑会议“对中国横加指责,施加压力,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表示极大的遗憾”。《人民日报》于七月十七日以《中国的内政不容干涉》为题发表社论,指出“这种指责是毫无道理的,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中国政府和人民理所当然不能接受。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历了二战后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为共同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协调各国政策,重振西方经济,在法国的倡议下,法、美、德、日、英、意等六国领导人于1975年11月在法国举行了第1次首脑会议。1976年6月在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举行第2次会议时,增加了加拿大,形成七国集团,也称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此后,西方发达国家最高级经济会议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了下来,每年一次轮流在各成员国召开。从1977年起,欧洲联盟(当时称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也应邀参加会议。七国经济最高级会议Seven-NationEconomicSummit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级会议,为七国首脑协调相互关系、商讨共同对策的重要场所。从1975年开始举行,一年一次,轮流在与会国召开。最初以经济问题为主要议题,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治问题也日益成为重要议题。每次会议结束后,大多发表宣言或声明。70年代,西方世界经济不景气,接连发生“美元危机”、“石油危机”,1973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波及资本主义各国,西方经济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深化。为了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缓和矛盾、重振经济,1975年7月法国倡议召开大国首脑会议,讨论对策。同年11月15~17日,美国、联邦德国、日本、英国、法国和意大利6国在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别墅举行第1次首脑会议,商讨摆脱经济危机的良策。会议通过的《朗布依埃宣言》提倡“协商精神”,刺激经济增长。会议还协调有关国家在货币汇率问题上的立场,接受了浮动汇率制。1976年6月27~28日上述6国在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举行第2次首脑会议。加拿大总理首次参加会议,形成“西方七国首脑会议”。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西方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由于各方利害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华师大新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上教版九年级生物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人教新起点选择性必修3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冀教版选修6地理上册月考试卷
- 2025年浙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人教A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月考试卷
- 2025年外研版高一地理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二零二五版模特经纪公司艺人隐私保护合同样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门楼电动平移门供应合同4篇
- 2025年度铝包木门安装与售后服务合同范本4篇
-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课件(26张)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 2025-2030年中国糖醇市场运行状况及投资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冬日暖阳健康守护
- 水处理药剂采购项目技术方案(技术方案)
- 2024级高一上期期中测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盾构标准化施工手册
- 山东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10月联考英语试题
- 不间断电源UPS知识培训
- 三年级除法竖式300道题及答案
- 人教版八级物理下册知识点结
- 2024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一模数学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