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市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二级培训内容_第1页
葫芦岛市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二级培训内容_第2页
葫芦岛市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二级培训内容_第3页
葫芦岛市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二级培训内容_第4页
葫芦岛市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二级培训内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葫芦岛市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二级培训内容模块一教师的实践反思模块二学科知识与技能《人民教育》上刊登了篇报道,我看过之后很受启发: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被称为“谜”一样的学校。这里的学生从不补课,课余时间由学生自己安排,下午四点以后打球的打球、跑步的跑步,教室里几乎看不到人;这里的教师从不加班加点,每天按时回家,在上班时间健身还能得到学校的奖励……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么宽松的环境下,学生的高考成绩却连年提高,稳居浙江省第一。不仅如此,学生进入高校、走上社会后,还因为后劲足、持续发展能力强而受到广泛称赞。校长叶翠微说:“我们是凡人,不是大智慧家。我们只是选择平静地对待学生,老老实实把学校办成最本色的学校,排除一切干扰,真正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高中三年,我们要扎扎实实地给学生打好三个基础。一是身体基础,健康第一;二是品德基础,做人要宽容、阳光、向上;三是学习基础,知识要扎实,思维要敏捷。”我感觉这位叶校长的话,可以指导对我们的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尤其对我们品德与生活的教师更有借鉴意义,因为她的论述正好与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性质相吻合。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所以,大家看按照这样的思想去教育学生,学生就会像杭州二中的学生一样全面发展,容易成才。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组成课程框架的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今天我准备从这四个方面和大家来共同探讨一下。一、健康安全地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标的内容:课程标准指出:“健康安全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基础”。这句话说得非常准确、合理。健康安全其实是每一个人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健康那还有什么了,如果没有了安全就没有了生命保障。早就说过健康是1,其他是0。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对于学校来说,这个孩子是几百几千分之一,但是对于家长来说,他是百分之百,是家长头顶上的一片天,是他们的希望和精神寄托。在汶川地震中,有许多可爱的孩子们遇难了,每个人看了都很揪心,他们的父母更是痛不欲生。有一首诗,在网上被转载了无数次,感动了所有看到这首诗的人。诗的题目是《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我们学校小海鸥广播站在朗诵这首诗歌的时候,很多老师都是热泪盈眶的。《人民教育》第11期也刊登了这首诗歌。大家都能体会到,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是这么的重要。对于孩子本身来说,他是一个小天使,来到了人间也很不容易的,有很多孩子一出生就是有缺陷的,尽管现在医学越来越发达,但是由于环境和心理等因素对准父母的影响,出生缺陷的比例是13‰,所以现在一个小孩能够健康地来到这个世界其实真不容易。我们面对的都是正常、健全的孩子,所以我们要让他们更健康、更安全地生活,做为家长和老师就应该好好地保护他,同时更要教育他自已照顾自己保护自己。课标中指出:健康安全地生活共包含三个大方面11个小方面的内容:(一)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1.按时作息,做事用心。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3.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5.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识,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二)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7.了解卫生保健设施的作用,并能在成人指导下利用。8.认识常见的安全和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9.知道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三)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10.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11.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良好的饮食习惯》这一单元共包括三课的活动内容《日日盘中餐》《饮食中的科学》《我的配餐小计划》。这就是针对现在的孩子严重挑食而设计的。我家住的离学校很近,所以很多学生家长我都很熟悉,在平时的闲谈中,有时候我会说:“你家孩子很优秀的,各方面表现都好啊,老师们都很喜欢他”。家长很高兴,但是他又很苦恼地说:“这孩子别的方面都不操心,就是吃的方面比较愁,做什么也不愿意吃,挑拣得厉害,吃得还少你看多瘦啊”要不就说“就吃鱼肉,不吃蔬菜,你看又黑又胖,可愁人了”有的就说:“田老师,你给说说,告诉他得不能挑食啊,管啥都要多吃点”我想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吧。所以,我们真的得重视这个问题,多指导,和家长多联系。我就看过一个材料,有一位班主任老师给家长列出了晚饭菜谱,每天选三样蔬菜,这是家长的功课,不做不行,然后看看孩子吃得全不全、吃多少,要做记录。每周至少三次记录。结果发现,所有的家长都很配合,没有一个嫌麻烦的,有的还把表格亲自送到学校来,说谢谢老师,老师辛苦了,老师说我不辛苦啊,只是做了个表格,辛苦的是你们啊!他们说,“我们辛苦是应该的。不怕辛苦,就怕孩子不吃啊。”大家看,如果有的老师家也有挑食的孩子,那感受就更深了。所以,这方面我们真得重视起来,想各种办法,让学生知道饮食要科学、要多样化。并想方设法和家长一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习惯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啊,尤其是饮食习惯,一点儿也不是言过其实,确实是这样啊。日本的“一袋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啊。现在日本又研究出来了,说“绿茶不仅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防癌”,所以人日本的小学生一上学要先喝一杯绿茶,这是真的。可是我们有很多老师都喝花茶,据说喝花茶没什么特殊的营养价值,喝绿茶是对健康有益的,所以,你看健康的知识引导健康的行为。所以我们老师要不断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地生活啊。这里的第三点是培养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为什么把这一点放到健康安全地生活这了呢?因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概念指出:所谓健康就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指没有疾病。它既包含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健康是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障,达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和意识方面的良好状态,包括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坚强,应变能力较强,能适应环境,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乐于承担责任,人际关系协调等等。心理健康同生理健康同样重要。据医学家测定,良好的心态,能促进人体分泌出更多有益的激素,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人体健康长寿。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其实指的就是在学校生活他感觉到很开心、很快乐,他喜欢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吃午饭、一起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等等,而且能够和大家相处愉快、关系融洽,他也喜欢老师和同学、老师和同学们也喜欢他。大家知道有的小朋友2-3岁上幼儿园,刚开始爸爸妈妈送他去,他就要哭闹,这就是明显的不适应,在家里呆习惯了,离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要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他不喜欢;过一段时间不哭了,但还是不愿意去,早上起来说:“今天不上幼儿园”“上哪儿呀?”“跟妈妈呆着”或者说“上海边玩沙子”,这也是不适应的表现;直到再后来,他感觉到在幼儿园很有意思,有小伙伴、有和蔼可亲的老师、还可以做很多游戏、可以唱歌、可以跳舞,他非常愿意去了,星期六不去都不行了,这说明他才真正适应了。我们小学生也一样啊,不是说早上从家背书包来了,他就是喜欢学校生活了。有的孩子一直上到六年级,他也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适应。当然,这里面有我们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但是大部分孩子慢慢适应了,说明还是有个人的原因。所以,我们要注意引导,在这方面,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那是责无旁贷啊。我们的教材编得非常好,例如一年级下册的第二课《在集体中》。这一课以9幅图呈现了活动的内容。第一幅图是下雨天有一个同学没带雨伞,另一名同学主动和他撑一把伞,送他回家;第二幅图是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的场景;第三幅图是一个同学不小心摔倒了,后面的一个同学急忙跑过来扶起他;第四幅图是一个班同学“全家福”,师生一起兴高采烈、其乐融融;……这些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列举了学校集体生活中的场景,意在引发学生联想个人在集体生活中的感受。在回味中感悟、享受友爱、有序的集体生活。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这样设计:第一步,启发谈话:“同学们,大家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和老师、小朋友们一起过集体生活了。这期间一定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你觉得哪些事让你很难忘啊?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好吗?”然后就让学生去说,随便说,都说自己有意思的事、记忆深刻的事情。第二步:同学们,把你准备的照片拿出来好吗?让大家看看,分享一下。然后看照片,可以自由说,也可以找比较有典型意义的同学到前面说。第三步:看老师准备的照片,大投影出示教材中的照片,也可以更丰富一些。一下子气氛出就来了,集体生活多有意思啊。然后再联系实际谈谈,现在上学了,你觉得我们的哪些集体活动让你感到有意思?再讲讲发生在你和老师、你和同学或者其他老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事情,你看到的听到的感人的事情。第四步:把这些感人的内容表演一下。多好啊,一堂课也不累,说说、想想、看看、演演,学生轻松地感到集体生活确实很好,好好在学校学习、游戏、参加各种比赛吧。学会适应学校生活了。二、愉快积极地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标内容:课程标准指出:“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包含三个大方面9小方面的内容:(一)愉快、开朗: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3.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4.能在成人帮助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二)积极向上:5.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6.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7.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三)有应付挑战的勇气: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9.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不胆怯。谁都知道一个人的心情怎样对生活是无比重要的。然而,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不能保证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们常常会遇到各种不愉快的事情。大人们还好说,我们可以自己调节,但有的人还调整不过来,少年儿童更难了,怎么办啊?他们那么小,调节不了。何况我们的小学生,还承受着过重的课业负担呢。天津市一所小学心理热线信箱收到一封署名信,署名是“少年老者”。大家来听听这封信的内容。老师和家长:你们好!我想告诉你们,我虽然才上六年级,可已经老了。你们别笑,我的确老了。不然,为什么年轻人应有的红扑扑的脸庞,变得如此蜡黄?不然,为什么曾一步迈上三级楼梯的脚步,变得如此蹒跚?不然,为什么活泼吵闹的心,变得如此孤寂?我已经老了。虽然眼镜片越来越厚,但黑板上的字却越来越看不清,这不是上了年纪的人才有的“老眼昏花”吗?该记住的笔记,我虽然背了一遍又一遍,可还是记不住,这不是老年人才有的“记忆力减退”吗?可是,六年级就已经老了,这不是太惨了吗?太惨了,又有什么办法?为了考取重点中学,为了考取名牌中学……无可奈何,无可奈何!然而我想,假定我们考上了名牌大学,真的成了专家学者,那会不会像孔子得意门生颜回那样,尽管“闻一而知十”,却30岁刚出头就死了;会不会像唐代诗人李贺那样,尽管人称是才华横溢的“鬼才”,却在27岁时就命归西天呢?我已经老了,但我深知“人生有两种东西在丧失之后才发现它的价值:一个是青春,一个是健康”。居里夫人有句名言:“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所以,即使在她最忙的时候,也要陪着自己的两个女儿去荡秋千,去远足爬山。妈妈,您既然心疼我,那么肯陪我去爬山吗?老师,您既然可怜我,那么能让我大笑一场吗?六年级,我已经老了。请帮帮我吧!这封信,读来难免让人心酸啊,但也是孩子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每一个孩子都渴望拥有一个金色的童年,朝气蓬勃、自由活泼、天真烂漫是童年永恒的主题。在“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的今天,是谁把12岁孩子的心慢慢变“老”?又是谁把“金色”的童年变成“灰色”?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有社会原因、有国情的因素。但是做为我们品德与生活课就要引导学生解决烦恼,学会愉快地生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对烦恼》“我的烦恼”“烦恼来了我不烦”“难不倒”三个部分构成。单元目标是:1、知道烦恼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不管你喜欢或不喜欢它都要存在。因此,我们要学会敢于面对烦恼。2、人们对烦恼的态度是不相同的,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学习用积极的办法来对付和消除烦恼。3、帮助学生认识到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烦恼,这样烦恼就会减少;生活中做个快乐大度的人不去自寻烦恼。4、学习采用多种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二年级的学生烦恼的事情归纳起来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A学习方面的。学习上不如人,或者因为学习不好常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责备;不论自己怎么努力总是赶不上班上学习最好的同学;因为学习,家长常常不让学生有自由活动的时间等等。B交往方面的。同学之间因为一些事情发生矛盾和误会;选班级干部好朋友没有投自己的票;同学之间游戏时为让谁参加发生争吵等等。C家庭生活方面的。家长为孩子安排了许多特长的学习,而这些学习又不是孩子所情愿的;父母争吵、离异、母亲与奶奶之间关系紧张;父母打麻将或有其他恶习影响孩子学习等等。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充分说出自己内心的烦恼,老师可以采取讲故事编排小品等直观的形式启发学生。烦恼的危害可归纳为如下几点:A影响同学们之间的正常交往。B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C影响家庭生活的快乐。D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要想让孩子过得愉快而积极,我们教师还有自己的法宝。第一,要想让孩子们积极愉快地生活,大家还要继续转变观念。转变对学习的认识。我们中国人把读书学习看得过于严重。在一个法国人看来带孩子去图书馆和带孩子散步、看球赛、进电影院,都是一种学习,没有什么质的不同。而我们的一些教师总以为只有课上循规蹈矩听讲、回家认真写作业是学习,只有积累名人名言、背诵古诗词是学习,而看“闲书”不是学习,看电视聊天都不是学习,至于有的孩子喜欢海阔天空地提荒诞不经的问题,当然就更与学习无关。所以我们都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引导孩子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第二,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表扬最重要的在于一个“诚”字。前几年我们学校曾经发起过对操行评语的讨论。同仁们一致认识到过去那种“该生如何如何……”,干巴巴地罗列几条“优缺点”的做法不可取,也意识到孩子们需要赏识和鼓励。教师们在如何写好操行评语上动了不少脑筋,也下了不少功夫,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但是没有多久,我就注意到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就是有的教师挖空心思、搜索枯肠去寻找最美妙的字眼争着夸奖和称赞孩子,而在提到他们的缺点时,却总好像陪着一百个小心的样子,什么“如果……就更好了”,什么“你要是……老师就更喜欢你了”之类,不一而足。我怀着深深的忧虑察觉到,其中隐含着某种程度的矫情和虚伪。再说美妙的词汇用得过多过滥,就难免会像货币的过量投放一样会引起贬值,使其不再受到孩子们的珍惜,何况这也很可能会助长孩子们养成一种“听不得半个‘不’字”的习惯。我的这些看法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认同。随着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探讨和思考,现在教师更注重的是沟通而不是什么夸奖。在学校的倡议下,每位教师都接受了学生们的选择和请求,分别肩负起一个心理医生的责任,原来那些近乎廉价的赞扬和小心翼翼的所谓“建议”应该被推心置腹的心灵交流所取代。孔夫子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段文字我们在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读起来,仍然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我想其原因就在于它来自于对被称赞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了解。在于它真正发自于肺腑。联系到而今我们有些教师自以为得计地把“夸”和“哄”当作一种手段,那就难怪“收不到预期效果”了。第三点:我们还要转变对学生的态度。其实孩子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说,他的快乐与否与老师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特级教师霍懋征,周恩来总理曾经评价他是中国的“国宝”。温家宝总理去拜访她,亲笔书写“把爱献给教育的人”,挂在她的家。霍懋征从教60年,有四个从没有。第一,从教60年,从没有和学生发过一次火;第二从教60年,从没有请过一个学生家长。但是人家的孩子们个个都成才。第三,从教60年,从没有惩罚过或变相惩罚过一个学生。什么罚站呀,不让上课呀,等等,这样的事,都没有。第四,从教60年,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过队。而且把很多别人不要的孩子都要到自己班,培养成才。在为霍懋征老师搞了的60年从教典礼上有一个场面:有一块地方,坐着一群花白头发的老人,都是霍懋征的学生。从教60年了,找的好多学生全是鬓发苍白。主持人说,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霍老师到讲台上讲几句。霍懋征精神抖搂,84岁了,站得,腰板挺得直直的。站那以后,冲着那群白发苍苍的老人说:“孩子们!”全场都笑了。她说:“不管你们今天是什么样子,在我眼里,依然是当年你们入学时的情景,你们在我眼里,永远是可爱的孩子。”哎哟,全场热烈的掌声。另外,我们要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应对挑战的勇气。一个人的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从小就要乐于接受挑战,面对困难不要一筹莫展,要想办法解决,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感动中国的大学生洪战辉,生活给了他磨难,但他却能比同龄人活得更精彩,不是吗?这次在大地震中涌现出来的英雄少年,他们是勇敢的,他们能够经受住生活的考验,在困难来了,地震来了的时候,他们挺住了,有的还救出了自己的小伙伴。这样的孩子将来肯定再遇到什么困难,他也不会退缩了,因为他学会了怎么迎接生活的挑战。生活中的磨难总是无法预料的,今天风和日丽,并不代表明天没有暴风骤雨,有很多人从小衣食无忧、生活优越,可是长大后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债台高筑。这就是生活。所以,每个孩子,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境况,都必须要有不怕困难的精神,有应对挑战的勇气。我们老师就要鼓励孩子从小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不会做的要学、做不好的要多练习。这样将来孩子才能不出息。(举例子)三、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1.进一步理解课标内容课程标准指出:“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基础。”这里面包含三个大方面10个小方面的内容。(一)诚实友爱:1.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说谎,做诚实的孩子。2.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3、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护班级荣誉,关心和爱护同伴。4.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二)遵守社会规范:5.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6.初步认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遵守学校纪律。7.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三)爱家乡、爱祖国:8.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9.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10.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崇敬人民英雄,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2.培养孩子有责任心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国外的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否则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知心姐姐卢勤老师说,有一次去日本考察,看到一个日本小学生弯腰捡起地上的纸片,她问校长:“多好的小孩子啊!”校长很平淡地说:“这是每个人的责任。”弯腰捡起地上的纸屑,不要去埋怨是谁扔的,捡起来就解决问题吗?所以人家的环境整洁。这就是责任感的教育,孩子有责任感了,社会就好了。在家里也是一样。一个父亲要出差了,但是他担心自己的儿子和妻子关系紧张,因为儿子处于青春叛逆阶段,不愿意与大人沟通。所以母子关系紧张。他想来想去,临行前一晚对儿子说:“爸爸要出差了,你妈妈身体不好,所以你要好好照顾他,这个责任就落在你身上了。”一年的时间儿子都表现得非常好,没有和母亲争吵过,而且每天都是关门、关窗、关煤气然后才去睡觉。是什么让孩子长大了、懂事了?是责任感。所以,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责任心是孩子做人、成人的基础,因为没有责任心就不可能认真去做事。第一单元《我和我的班级》共有三课的内容。第一课《大雁告诉我》的活动目标是:知道集体的含义,明确自己是集体的一员;感悟到生活在集体中很快乐;热爱自己所在的集体。第二课《在集体中》的活动目标是:喜欢和老师同学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关心和爱护同伴,乐于帮助别人;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初步认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遵守学校纪律。第三课《这是我的责任岗》,活动目标:热爱劳动,做事用心、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爱护班集体,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累。在这一节课的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集体的事是大家的事,人人都有责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本班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小岗位。学生在寻找小岗位的时候,可能会有不切实际的承诺的现象,老师要及时地帮助学生进行恰当的分析处理,可以几个人同时合作,也可以每日每人轮流负责。也可能会出现一个岗位也不想找或找不好的现象,老师要热情鼓励而不要指责。学生年龄小,做事缺乏持久性,为了引导孩子们履行诺言,在实践中形成技能和习惯,我们要多一些提醒,多一些鼓励。一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当家一天》。共由“爸爸妈妈不在家”“给爸妈一个惊喜”“快乐家务”三课共同组成。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安排一天的学习、生活、玩乐等活动,使学生养成做事有计划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学习一些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生活本领,引导学生同爸爸妈妈一起共同完成家务劳动,并体会做家务的责任和做家务的快乐。3.培养孩子有爱心另外,我们还要培养孩子有爱心。一个韩国家庭有三个儿子,亲戚送给他们两筐苹果,一筐是刚刚成熟的,可以储存一段时间;一筐是完全熟透的,不在三天内吃掉就会腐烂。父亲把三个孩子叫过来,说:“孩子们,你们说选择怎样的吃法,才能不浪费一个苹果?”大儿子说:“先吃熟透的,这些放不过三天。”父亲不满意大儿子的建议。“等我们吃完这些后,另外一筐也开始腐烂,我们吃的始终不是新鲜的苹果。”二儿子说:“那就吃刚刚成熟的那一筐,先拣好的吃吧!”“如果这样,熟透的那筐不是白白浪费了吗?你不觉得可惜吗?”父亲一边训斥二儿子的冲动,一边把目光转向了小儿子,“你有更好的办法吗?”小儿子微微思索了一下,说:“我们最好把这些苹果混在一起,然后分给邻居们一些,让他们帮着我们吃,这样就不会浪费一个苹果了。”父亲听了,满意地点点头:“不错,这的确是个好办法。那就按你的想法去做吧。”多年后,这个选择把苹果分给邻居的孩子当选为联合国的秘书长,他的名字叫做潘基文。有爱心是做人的基础,有爱心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和帮助,有爱心的人才容易成功。可是我们前些年的道德说教,让学生只会说大道理、却如何把自己的爱心献给别人。苏霍姆林斯基创办的巴甫雷什中学的校园里开出了一朵最大的玫瑰花,全校的学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学生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女孩在花园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他蹲下身子,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呀?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校园里有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了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从花园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一位教师用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出了一道材料作文题,让学生续写他们会想像出什么样子的故事?结果是:几百名高中学生,文章的中心内容都是写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女孩不能损害公共财物,不能采摘花草树木,写了教育家对儿童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可见,我们传统的道德说教如此深入人心,让我们的学生耳熟能详。在他们的文章中,只有道德规则,缺乏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同情怜悯之心,在他们的心中,似乎所有的玫瑰都已凋谢了。学校是传递人间真、善、美的地方,是播撒爱的种子的地方。我们要抓住契机培养孩子的爱心。在5·12大地震发生之后,我们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全国人民一起支援灾区,甚至全世界都纷纷捐款救灾。我们学校也搞了一个捐款仪式,孩子们真的挺让人感动的。在我们整理捐款的时候,发现捐款箱里有一个小塑料袋,里面满满的全是硬币,大家一数是46元9角,老师们都感动极了,一个劲地由衷地说:“好孩子,好孩子!”这真是孩子自己积攒的零用钱,关键时刻他不吝啬,这是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还有一个六年级的女孩,非常懂事。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她每天中午不吃营养餐,五块钱,她嫌贵,她到学校旁边的小店去吃面条,两块五一碗。这个孩子在我们广播室放音乐,所以我们很熟悉。有一天聊天,无意中,她说,那次捐了20元块。我说:“是你自己攒的吗?”她说,“我没有零花钱,一天就是两块五,中午吃面条。”你怎么对妈妈说的,她给你20块钱呢?“没说什么,我妈也天天看电视,知道地震很严重。我妈问我捐多少,我说20吧,因为我要50的话,我妈手里可能没那么多。因为我平时从不乱要钱,连课外书都不买,所以我妈妈很痛快就给我了,她也说,如果有钱还应该多捐些。”我们学校有很多孩子捐100元,但是他们大部分都比这个孩子的20元钱更轻松。这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她的母亲也很好,她会教育孩子,她用的不是语言,是行动。有一些孩子可能做不到这么好,那也没关系,我们可以在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引导、教育他做个有爱心的好孩子。(举例子)四、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1.进一步理解课标内容课程标准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这里面包含三个大方面11个小方面的内容。(一)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1.有好奇心,喜欢提问。2.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二)动手、动脑:3.在自己的生活中尝试一物多用,废物利用。4.能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5.选择生活和学习用品时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6.会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三)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7.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8.能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9.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四)获得知识、积累经验:10.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11.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2.培养孩子动手动脑能力动脑筋、有创意,这是对现代人来说更重要。现在我们科技需要创新,普通的工作也不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要不断地创新才能有高效率。别出心裁才能别有情趣。一提到创新,我们就想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有很多都是呕心沥血,甚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但却不能得到诺贝尔奖。这么说,没有对科研人员不敬的意思,他们其实为我们祖国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我们就是从这儿看出来,我们近一个世纪来,与古代的四大发明那些相比,中国人的创新精神减弱了。我们崇尚的是按部就班、井然有序,这是一个层次,还应该有标新立异的一个层次。所以我们培养孩子的时候,从小就要让他们多动脑、多动手。在瑞典,两岁多的小班学生最初学的单词除了“你好、谢谢”以外,都是森林里的植物及野果的名称。在夏天,每星期中有两天需要老师带着小宝贝们到森林里玩耍或做小试验。例如,在地上挖几个坑,分别将塑料袋、纸、玻璃、香蕉皮等埋入,过了几个星期后再挖出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此对小孩讲解土地可以或不可以吸收哪些垃圾。与理论教育相比,实践教育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儿童接受,瑞典这种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接受、对生活及人类的热爱的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可能,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洞悉了这一点,所以你看,古代发明的玩具,如九连环、华容道、积木、魔方等,这些都是要动手、动脑的。可是现在的玩具,电动的、遥控的,非常方便,好玩儿、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缺乏对孩子的锻炼。所以,我们教师要有这样的意识,在课上让孩子们多动手、多动脑,动手是基础,他不动脑,就没法动手,心灵手巧,手巧了,大脑也就更聪明了。让他们在做中学,以前我们夸奖孩子都说“乖”,这个字看起来就不是太舒服,好像缺点儿什么,缺什么呢?缺一撇一捺,有了一撇一捺这对创新的小翅膀,才能成“乘”,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在动手过程中,他更能发现问题,再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这不就是探究精神吗?探索、研究,这是孩子们最愿意做的事情,真的。孩子有好奇心,对什么都感兴趣,我们老师不用投入什么财力、物力,只要我们有热情、多鼓励,别什么问题都回答得天衣无缝,给他们留点儿思考的余地,孩子的钻研、探究的习惯就慢慢养成了。爱迪生小的时候曾经被老师看成是最“笨”的学生。但是他的母亲却不这样认为,她把爱迪生接回家,并千方百计鼓励爱迪生多做各种各样的实验,最后把儿子培养成为大发明家、大科学家。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变、变、变》由《小小魔术师》《奇妙的作品》和《出个金点子》三个部分组成。通过对蔬菜和水果的插接、拼装,使他们变成生动有趣的作品,并利用这种变化的思想当中一些事情产生联想、给以改变,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创意。《小小魔术师》一课,本来水果是用来吃的,这是人们的常规想像和做法,本节课目的是要打破学生这种常规思维,让学生进行超常思维。因此,在进入正式课程之前,老师可就水果与蔬菜除了吃还能做什么,引导学生进行以散思维。这也是本节课具有生成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老师可将学生罗列出的关于水果和蔬菜的其他用处简单地记在黑板上,对那些有创意、奇特的想法要给以充公地肯定和鼓励。然后老师可出示一两件水果和蔬菜拼接成的作品作为本节课的导入,让孩子们利用身边的简单的工具和自己头脑中丰富的想象,学习做水果和蔬菜的插接。培养孩子探究精神青海省科技馆的馆长在网上发表一篇文章《孩子的探究精神哪儿去了?》,文章中说,他们在工作中发现很少有孩子会问‘为什么’。在轮番的“快餐文化”“电视文化”的熏陶下,孩子们更多地学会了被动地接受或拒绝,而丧失了动手操作能力。在展厅里,大多数的孩子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一看、摸一摸,很少有孩子实际操作,主动询问工作人员这个展项究竟是什么原理、为什么它会动等等。若要让一个孩子将拓展厅内每一个展项完全动手操作一遍,琢磨一下是由什么原理构成至少需要两个小时,而现在来参观的未成年人大多数将科技馆纯粹当成了游玩的场所,用不了半小时就从入口走到出口了。这也大概反映出了现在大多数孩子们的状态。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样的话:“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一半真理,也比人云亦云地知道全部真理还要好。”大家都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如果这个熟透的苹果掉在牛顿身边,他只是看看、或者没当回事,那么会是什么情形呢?所以说,我们要学习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举例子)我记得在《读者》上看过这样一篇文章,内容大概是说有一种小鸟能成功地飞行几万里,飞越太平洋,它靠的仅仅是一小截树枝。文章说:飞行时小鸟嘴里衔着一小截树枝,累了,它把树枝投在水面上,站在上面歇歇脚;饿了,就站在树枝上捕鱼吃;困了,站在上面打个盹,结果,它成功地飞行了几万里,飞越了太平洋。文章的寓意原是说一个人在前行中包袱不能太多、太大,轻装前进才有可能成功。我想,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如果把学生们比喻成“小鸟”,它们要成功,起飞时的那一小截树枝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做老师的就应该适时地帮“小鸟”选择好那一截小树枝,待它们准备飞行时,及时帮“小鸟”们衔在嘴里。小树枝就是孩子们各种好的习惯,例如,文明有礼貌、健康乐观、勤奋爱钻研、负责任有爱心,这些好的习惯,我们都要让他们养成,这就是他们的一小截树枝,有了这样的小树枝,他们才能茁壮成长,逐渐成才,走向成功。五、学科知识结构1.准确把握各部分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对于学科课程来说,教学重点应是基本概念、规律等,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以往的品德教科书只被当作单向传输信息的载体和工具,教科书载负着知识、信息,学生学习教科书就是被动地接纳这些知识、信息,有时为了考试还要死记硬背地将它们纳入自己的记忆中。新课程《品德与生活》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它只是学习(获得)人类文化的一根拐棍,学习书中的的知识和信息不是目的,只是实现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一种手段。课程是通过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渗透其中,把品德教育、科学教育、劳动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课程成为儿童现实的愉快生活体验,并成为其生活的引导。所以,它的重点是教师要设计符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理解能力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改变旧习惯,形成好习惯。有的老师说,搞活动容易,可是让他们真正能够把课上的表现真正带到生活中去,还是有困难的。这就是说“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要困难得多”。所以,我们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难点基本上就是引导学生真正把好飞快带到生活中,让课堂和生活融为一体。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是我们老师要有信心,如果你坚持把每一次的活动都搞好、搞得有声有色,那么效果没问题,所谓功到自然成。一个5m高的峭壁,没有专门的工具,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是很难攀登的,而泰山高1524m,一般的人都爬得上去,就是因为泰山开凿了一般健康人都能接受的台阶。可见,循序渐进的重要性。2.正确补充、更新、调整教材的原则和实践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刘良华说: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教学工作者,而应该首先是一个出色的“课程工作者”。所谓“课程工作者”,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或“重新开发教材”的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有三种表现:“补充教材”,这是比较温和的形态;“更新教材”,这是比较激烈的形态;“校本课程开发”,这是比较充分的形态。要想做一个好的课程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做到:第一,我们要“吃透”教材。正式发行的教材往往聚集了大量的专业智慧和实践经验,有些教材可能隐藏了一些错误或缺憾,但很少有教材会败坏到“一文不值”的程度。教师可以补充或开发新的教材,但补充和开发新教材的前提是尽可能“吃透”并“利用”现有的教材。“吃透”意味着教师对教材“了如指掌”,而不是“伸手不见五指”。教材一旦被教师“吃透”,则这份教材在教师的心中已经“明朗透亮”,而不是“一团漆黑”。有些教师“吃透”之后甚至可以“背诵”教材,虽然没有必要建议每个教师都能够背诵教材,但教师应该对教材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第二,利用教材。“吃透”教材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利用”教材首先可以表现为“调整”教材,即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只是变换教材中各个教学单元的顺序。只要不至于引起学校管理上的混乱,教师是可以调整教材的。“利用”教材也可以表现为“整合”教材。“整合”不只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且是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利用”教材还可以表现为“解读”或“解构”教材,即教师引导学生尽量解释和发掘教材背后的意义,或者以怀疑、批判的方式使原有的教材显露另外的意义。第三,样本课程的开发。(1)“补充”教材。若教师发现有的教材比较单薄,或者发现在现有的“课本”之外,还有相关的有意义的材料,教师就可以将相关的教材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这个其实挺容易做到,现在知识量太大了,一上网什么都有了,我们要筛选有意义的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理解、体会,指导他们更好地去实践。补充教材,它并不改变教材的原有内容,只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教材。这种只“增加”不“减损”的处理教材的态度显得比较保守,也因此而比较平稳、安全。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构成了教学的关键要素。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那么,这样的教学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我在教学《良好的饮食习惯》一单元时,就给学生介绍了一个人:洪召光。洪昭光教授,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他是经常在全国各地做讲座的人,他的讲座《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几条健康忠告》《人生60才开始》《怎样活到100岁》等深受人们的欢迎,讲得确实很好,很受益。我对此很感兴趣。所以在讲《饮食中的科学》《我的配餐小计划》时,我就把洪教授讲座的内容渗透给学生了,结果他们听得非常认真。有时我还告诉他们,帮爷爷奶奶记着要怎么样怎么样,提醒爸爸妈妈要怎么样怎么样,他们都很高兴。(2)“更新”教材如果教师发现现有的教材绝大部分内容都比较过时、落后或者不适合学生学习,那么,教师就可以考虑用另外的教材替换现有的教材。现在科技发展真的是日新月异,有很多知识、说法可能在不断地变化中。就说,地震吧,前两天写稿还说是7.8级,但到星期一升旗仪式开始之前,震级已经被重新确定8级了。所以,我们老师要多学习,遇到需要更新的地方要及时更新。一般教师缺乏专业的训练,也缺乏额外的时间。但是,总有一些教师,他们凭借自己宽广的阅读面和丰富的经历,大量提供补充材料。只要这些材料是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意义的,那么,这些材料就可以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如何让《品德与生活》这一新课程在我国小学的课程里生根、开花、结果呢?专家指出,我们品德老师不要有畏难情绪,我们只要做好加减乘除。加:我们目前使用的品德与生活教材,课本很漂亮,图片很生动,但内容比较少、不太充实,又由于此门课程的活动性和综合性,教师讲好一节课很费脑筋,就必须在备课上下工夫,必须添加许多课本上没有而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才能使平面教材变得立体生动起来。教师在备课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身边可用资源,严禁上课照本宣科或上课“放羊”。减:教师们必须明白的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三维目标,依据每个目标所处重要位置,排列顺序应该为:第一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二目标:过程与方法;第三目标:知识与技能。恰好与其他学科的三维目标排序相反。所以要求,备课时,教案中的第一目标应该为培养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求放到第三目标。上课时,要把生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重点活动内容,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知识性讲解,能不讲就不讲。乘:品德与生活应该主要采取师生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课内课外互动完成,极大限度提高学生的思维热度,力求达到品德教育效能=课内教育效能×3(或n)。除:主要指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成倍的缩小,教师只起引导、组织作用,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以期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如果想要真正把一堂课上学,光学理论知识还是不够的,还要我们每一位教师脚踏实地下真功夫。其实,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不容易的,何况教育是需要智慧的工作。王国维对人生和治学的三种境界是:“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也同样适合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我们一起去慢慢体会吧。《穿透人生》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每个人的身上都隐藏着原子能,但只有很少的人能够点燃它;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一个金矿,只是很少有人开采它;每个人的身后都沉睡着一个神通广大的巨人,可是很少有人唤醒它。耶稣、释加默尼和穆罕默德成为万民崇拜的圣明,这是精神能量的发挥;孔子思想成为中国民族数千年来的精神支柱,这是道德能量的发挥;比尔.盖茨用windows小小的窗口,获得了疆域远大于成吉思汗的帝国,这是智能的发挥……苏格拉底说得好:“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光。”我们做老师的就是要用我们一生的精力去帮助我们的学生,让他们身上的太阳能发出灿烂的光芒。(葫芦岛市炼化二小田素娟)模块三学科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概述教学设计,这门学科的发展综合了多种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成果,参与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的人员由于其背景的不同,他们往往会从不同的视野来界定和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因此人们在教学设计的定义上尚未取得完全的统一。下面是国内外比较有影响的教学设计定义:

加涅认为:“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肯普提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

史密斯等的观点:“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梅瑞尔将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

乌美娜等认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何克抗等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上述几种定义反映了人们对教学系统设计内涵理解的不同角度以及各自的侧重点,通过对这些定义的分析比较,我们认为所谓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的特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者形成的教学设计方案虽各有不同,但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的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却是共同的、普遍的:1.指导性。教学设计是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关于教学活动的一切设想,如将要达到的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将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均已反映在了教学设计中。因此,教学设计的方案一旦形成,它就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将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和控制。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认真思考,全面规划,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学设计的指导功能,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2.统整性。教学是由多种教学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教学设计则是对这诸多要素的系统安排与组合。以系统科学方法指导教学设计,这是科学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经验的教学设计的重大区别。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教学设计往往只注重教学的某个部分,如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系统科学方法出发,就是要求对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教学活动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规划与安排。无论教学设计指向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它都必须全面、周密地考虑、分析每一个教学要素,使所有的教学要素在达成一致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实现有机的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3.操作性。教学设计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提供了现实的结合点,它既有一定的理论色彩,但同时又是明确指向教学实践的。在成型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各类教学目标被分解成了具体的、操作性的目标,教学设计者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环境的调适、教学评价手段的实施都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安排,这一系列的安排都带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抽象的理论在这里已变成了具体的操作规范,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可行依据。4.预演性。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际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过程。这一过程犹如文艺演出中的彩排一样,带有较强的预演性和生动的情境性。它能使教师如临真实教学情境,对教学过程的每一细节周密考虑、仔细策划,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证。5.突显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某一种或某几种教学要素,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案中突出某一教学方法的运用,某一部分教学内容的讲述,一种新教学环境的设计,从而使教学活动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富有层次感。6.易控性。这一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的预先规划和准备,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周密计划,反复检查。因此,与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相比,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更容易掌握和控制各种教学要素,能够做到发现错误及时修改,从而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二是教学设计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诸要素都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它既控制着教学活动的方向,也控制着教学活动的大致进程、内容、程序和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动态关系。因此,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强化教学设计控制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7.创造性。创造性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点,同时也是它的最高表现。教学设计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虽然使得教学程序化、合理化和精确化,但它并不束缚教学实践的自由,更不会扼杀教师的创造性。为了适应教学活动丰富多采、灵活多变的固有特点,适应学生学习的多种需求,教学设计十分强调针对具体情况灵活设计。另外,由于教学设计同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风格、智慧紧密结合在一起,每个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都会程度不同地带有个人风格与色彩,因而它为教师个人创造才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天地。(二)教学设计的依据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成功的教学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现代教学理论: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一个基本前提。科学的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原理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方案和措施要符合教学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特别是从事教学工作时间不久的教师,由于不懂得如何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作出详细规划,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随意发挥,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即使是有些有经验的教师,由于轻视系统的理论指导,教学时局限于经验化处理,因而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使教学摆脱狭隘的经验主义窠臼,才有条件谈论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问题。2.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原理要求研究者在研究事物的过程中,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从系统观点出发,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从而取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效果。系统方法抛弃了静态、片面分析的研究方法,而把重点放在分析客体的整体属性上,放在其动态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和结构上。教学系统是一个由多种教学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各教学要素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多种作用方式。运用系统方法分析课堂教学系统中各因素的地位和作用,使各因素得到最紧密的、最佳的组合,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也是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设计者应自觉遵循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以系统方法指导自己的设计工作,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3.教学的实际需要:从根本上讲,教学设计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在于为实现这种需要提供最优的行动方案。因此,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依据就是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离开了教学的现实需要,也就谈不上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集中体现在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中。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首先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并对它们进行认真的分析、分解,使之成为可操作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教学因素,选择设计必要的教学措施和评价手段,使教学设计方案在立足教学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4.学生的特点: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既关心“教”,又关心“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教师的“教”,也存在着学生的“学”。教是为了学,学是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才能起到有效作用。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表明,重教轻学,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积极性,是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而对于品德与社会(生活)学科来说,传统的、简单的说教,难以达到道德情感的提升,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更应该重视学生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获得对社会生活的共识和道德情感的认同。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除了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外,还必须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加以认真对待。也就是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在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时,应当全面考虑学生学习的需求、认识规律和学习兴趣,着眼于辅助、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正如加涅所指出的:校舍、教学设备、教科书以至教师决不是先决条件,唯一必须假定的事是有一个具备学习能力的学习者,这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5.教师的教学经验: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设计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成功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往往凝聚着教师个人的经验、智慧和风格。教师的教学经验、智慧和风格是形成教学个性及教学艺术性的重要基础,是促进课堂教学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基本条件。好的教学经验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性东西,它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可以弥补教学理论的某些不足,帮助教师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之一。在教学设计中,既不能完全依据经验行事,但也不能排斥教学经验的作用。只有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与好的教学经验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学设计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并最终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三)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在教学设计不断向科学化迈进的过程中,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教学设计研究者关注、探讨的关键问题。何克抗教授根据对教学设计学科概念和性质的基本认识,提出了教学设计至少要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1.教学设计要研究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过程是由许多教学因素构成的,因此,教学过程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其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因素,而教师与学生又是主要因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本质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教与学的矛盾运动过程。教与学的矛盾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确定了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在教学设计研究中,抓住了这一本质关系,就是抓住了教学设计研究的根本,探索教与学关系的过程,也就是揭示教学本质,总结教学规律和形成教学理论的过程。只有摆正了教与学关系的位置,才能使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计划,才能使教学设计成为实施教学计划的指南。2.教学设计要研究教与学的目标教学设计不论是对整个一门课程的设计,还是对一个单元、一节课的设计,最终目的是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影响教学目标确立的因素很多,如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考虑教学目标的角度和观点并不一致,即使是中小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目标,由于它所具有的滞后性,以及地区的局域性和现实生活的差异性,同样存在信度问题。这就要求教学设计研究者,既要研究外在目标,又要研究内在目标,做到外在目标与内在目标的统一,教的目标与学的目标的统一,以保证教学设计的效度。3.教学设计要研究教与学的操作程序当前我国教学论研究中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不能转化为能够对实践产生直接指导意义的操作技术、方法、策略、规范和模式。而教学设计恰恰有媒介的作用,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因此,将教学原理和规律运用于教学实践是教学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教学设计要研究解决教学问题和需求的各种方法及适用范围和操作要求、教学媒体运用的程序纲要、课堂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工具和方式的编制技术及使用规范、教学调控策略等。概括来说,就是要研究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技术问题。对第一方面的研究可以产生教学设计理论;对后两方面的研究可以产生教学设计的知识与技术。这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就构成了相对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概括上述三方面内容我们认为,研究教学过程的系统程序就是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四)教学设计的意义教学设计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学习教学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为了使教学活动高效、有序,人们一直致力于探讨教学的机制,对教学过程、影响教学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教学理论。但这种理论偏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对于教学的改进产生的是非直接的作用,因为理论到实践仍然是有距离的,而且实践是有丰富情境、发展变化的,有些时候也不完全能够套用现成的理论。被称为“桥梁学科”的教学设计学起到了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教学设计,可以把已有的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指导教学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教师的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科学,充实和完善教学理论,这样就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说它是一门科学,是因为教学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是能够通过建立在系统论思想基础上的科学方法——教学设计使理论转化为实践;说它是一门艺术,是因为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直觉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所展示的人格、语言魅力以及表现出来对课堂的游刃有余都给人一种艺术般的享受。要掌握这门艺术固然有天生的成分,但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却不是几年内所能达到的,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长期以来,青年教师的培养大多通过模仿和经验积累的方式,这种师傅带徒弟式的做法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对于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效果却是缓慢的,因为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往往很难通过传授得到,而连教学基本技能都不高的教师在教学中是很难有艺术可言的。综合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论、传播理论等多种理论的教学设计正是克服了这一局限,将教学活动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之上,使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成为可复制、可传授的技术和程序,教师通过学习可以迅速掌握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熟练,“熟能生巧”,最终成为一名教学专家。何况,现在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关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只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的课堂现象已不多见,这给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也带来了新挑战,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都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技能,通过教学设计则可以实现新理论、新方法的有效运用。由此可见,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技术,可促使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也为师资队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是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按照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选择和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试行方案及评价与修改方案,可见教学设计和传统的备课有明显的差别。在利用教学设计优化学习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一方面要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谋求解决的方案,另一方面需要在设计、试行过程不断地反思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思维习惯得以有效的培养,发现、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也会逐渐提高。此外,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技术和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可用于其他相似的问题情境和实际问题。因此,教学设计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设计人员从中领会到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他将从中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方法。

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迅速,关注新技术应用研究的不仅仅是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教育技术实践应用的领域大大拓宽了。在这个广阔的研究与实践群体中,不乏那些仅仅将现代教育技术当作教学手段的改进、补充的人,由于对技术的盲目热衷而经历一些失败的尝试后,有人就开始怀疑一切新技术的应用,怀疑教育技术的存在价值。然而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给教育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手段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对信息时代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引发了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教学设计作为教育技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管理、应用、评价其他四个研究范畴的基础,它将教学当作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强调在社会大背景下从整体出发来创设教与学的系统,关注技术要素对教学系统中其他要素(教学内容、教与学的方、评价手段等)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这使得人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更加深刻,关注深层次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关注多种学习方式的融合。因此,教学设计是一门将教育技术理论和思想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的新学问,它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同时也使教育技术理论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到升华与完善,从而促进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二、教学设计模式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就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简约形式。

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一套程序化的步骤,所有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都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设计不同的教学系统需要不同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

由于教学系统设计实践中所面对的教学系统范围和任务层次(一堂课、一门课、课程计划,甚至国家教育系统)有很大的差别,而且设计的具体情况和针对性也不一样,再加上设计人员教学工作环境(不同国家、不同教育层次)和个人专业背景(学科专家,教学系统设计专家、媒体专家、教师、评价专家等)的差异使他们对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解和认识不尽相同,在设计中他们的关心点和自身的优势也不同,因而导致出现数百种不完全相同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

(一)肯普模式这一模式由肯普提出,该模式的特点可用三句话概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强调四个基本要素,需着重解决三个主要问题,要适当安排十个教学环节。1.四个基本要素:是指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肯普认为,任何教学设计过程都离不开这四个基本要素,由它们即可构成整个教学设计模式的总体框架。

2.三个主要问题:肯普认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是为了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问题:①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确定教学目标);②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如何进行教学(即根据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③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

3.十个教学环节:是指①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为此应先了解教学条件(包括优先条件与限制条件);②选择课题与任务;③分析学习者特征;④分析学科内容;⑤阐明教学目标;⑥实施教学活动;⑦利用教学资源;⑧提供辅助性服务;⑨进行教学评价;⑩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

他把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置于中心位置,说明这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各环节均应围绕它来进行设计;他认为教学设计是很灵活的过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从任一环节开始,并可按照任意的顺序进行;他还认为评价与修改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二)史密斯—雷根模式这一模式由史密斯(P.L.Smith)和雷根(T.J.Ragan)提出,并发表在他们两人合著的《教学设计》一书中。该模式是在第一代教学设计中有相当影响的“狄克—柯瑞模式”的基础上,吸取了加涅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环节中注意对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进行认知分析的优点,并进一步考虑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内容组织的重要影响而发展起来的。由于该模式较好地实现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结合,较充分地体现了“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并且雷根本人又曾是美国AECT理论研究部主席,是当代著名的教育技术与教育心理学家,因此该模式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三)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是何克抗教授在1998年提出的。他在深入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研究所出现的忽视教学目标分析、忽视教师主导作用以及过分强调学习环境设计而忽略自主学习设计等偏向后,提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具体过程如下:1.教学目标分析

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2.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关注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因素分析主要包括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分析。

3.学习情境创设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4.信息资源设计与提供

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以帮助。

5.自主学习设计

自主学习设计是整个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根据所选择的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应作不同的设计。

6.协作学习设计

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整个合作学习过程均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皆由教师提出。合作学习环境的设计通常有两种不同情况:一是学习的主题事先已知;二是学习主题事先未知。多数的合作学习是属于第一种情况,但是第二种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也会经常遇到。

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和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这一步应设计出使学生不感到任何压力、乐意去进行,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三、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教学设计作为对教学活动系统规划、决策的过程,其适用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它既可以是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也可以是对课外活动的设计;既是适用于整个教学体系的设计,也是适用于一门课程、一个教学单元、一堂课的设计。但无论是在什么范围上设计,设计者遵循的基本设计原理和程序都是大体一致的。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程序包括以下几方面:1.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的原有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