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烟台市市情介绍_第1页
最新烟台市市情介绍_第2页
最新烟台市市情介绍_第3页
最新烟台市市情介绍_第4页
最新烟台市市情介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烟台市市情介绍一、烟台概况历史沿革烟台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证,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古为东夷族地,夏朝时东夷族在此建国,商、西周、春秋时为莱国地,战国属齐,秦代属齐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唐宋元为登州、莱州,明清为登州府、莱州府。公元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海寇侵扰,在烟台设奇山守御所,这是烟台最早的城市雏形。同时在芝罘筑烽火台,又称“狼烟台”,烟台由此而得名。公元1858年(清咸丰八年),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开登州为通商口岸,1861年改为烟台。此后,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设立领事馆。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省辖烟台市,1958年设立烟台地区,1983年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自然地理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濒临黄海、渤海,与辽东半岛及日本、韩国、朝鲜隔海相望。烟台风光旖旎,景色秀丽,人文、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一望无垠的金沙碧浪、景观奇妙的大小岛屿、闻名遐迩的蓬莱仙阁、飘渺奇幻的海市蜃楼,使烟台赢得了黄海明珠的美誉。烟台地形为低山丘陵区,山丘起伏和缓,沟壑纵横交错,山地占总面积的36.6%,丘陵39.7%,平原20.8%,洼地2.9%。境内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山主要有大泽山、艾山、罗山、牙山、昆嵛山、招虎山等,其中最高峰为昆嵛山,海拔922.8米。境内河流众多,5公里以上河流121条,其中五龙河、大沽河、大沽夹河、界河、辛安河等8条河流流域面积都在300平方公里以上。烟台海岸线、岛岸线曲折绵长,共909公里。有大小基岩岛屿63个,面积较大的有芝罘岛、南长山岛和养马岛,有居民的岛15个。烟台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适中,空气湿润,气候温和。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661.5毫米,年平均气温11.8℃,日照时数为2703小时,无霜期210天。自然资源烟台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盛产海参、对虾、鲍鱼、扇贝等多种海珍品,近海渔业生物品种有200多个,有捕捞价值的100余种,是全国重要的渔业基地。烟台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果产地,土特产品久负盛名,烟台苹果、莱阳梨、大樱桃、大花生、龙口粉丝等享誉全国。烟台苹果、龙口粉丝、烟台葡萄酒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地下矿藏十分丰富,已发现矿产70多种,探明储量的有40多种,黄金、菱镁矿、钼、滑石储量均居全国前5位,其中黄金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沿海大陆架储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属“富集型”油区。行政区划和人口烟台市辖4区、1县、7个县级市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95个镇、6个乡、46个街道办事处,355个居民委员会、6299个村民委员会。全市总面积1.37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722.3平方公里;总人口647.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6.8万人,市区人口176.3万人。基础设施烟台市基础设施完善,是“全国投资环境40优城市”之一。交通设施方面,已形成四通八达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全市公路通车里程6561.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68.9公里,实现了市市通有高速公路,中心城市与县级市之间形成了1小时工作圈。境内蓝烟铁路横贯东西,蓝烟复线建成通车,大莱龙铁路全线试运营,烟台—大连铁路轮渡正在建设之中。全市现有港口10处,烟台、龙口、莱州和蓬莱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其中烟台港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枢纽港,年吞吐量4506万吨,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港口直接通航。烟台空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全年共执行航线61条,平均每周航班143个。邮电通信方面,建成了数字数据网、国际互联网、市话计算机管理网等多种网络平台。城乡全部实现通讯程控化,电话装机容量328.1万门,移动电话269.2万部。能源保障方面,电力供应充足,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260.9万千瓦,日供电量达到3414万千瓦时,其中龙口电厂总装机容量110万千瓦。海阳核电项目正在建设中,规划总装机容量为600万千瓦,一期装机容量为200万千瓦。二、经济综述经济总量2005年,烟台市实现生产总值20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8.8%,经济总量首次跃上2000亿元大关,继续保持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第七和全省城市第二的位次。全市人均生产总值30899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到3829美元。全年用电总量为161.1亿千瓦时,增长8.5%,其中工业用电量为120.8亿千瓦时,增长6.2%。产业结构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转变增长方式,三次产业全面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2005年,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93.5亿元、1228.4亿元和590.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9.6:61:29.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120亿元,比上年增长64.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8.6%,比年初提高4.9个百分点。财税状况2005年,全市境内财政总收入达到293.5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7亿元,增长36%,占GDP比重达到4.3%,其中税收收入达到65.6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5.4%。全部税收收入完成189.3亿元,增长22.2%,占GDP比重达到9.4%。在地方财政收入的税收收入中,一、二、三次产业提供税收的比重为4:56.5:43.5。三、工业经济工业总量2005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34户,其中大中型企业296户。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28.5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814亿元,增长51.8%;实现利润306.3亿元、利税415.6亿元,分别增长59.4%和51.7%。工业结构烟台市工业已初步形成规模较大、层次较高、集群化发展的新型工业结构。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黄金四大支柱产业和汽车、手机、电脑三大产品集群已经达到较大规模,影响力和带动力日益增强。2005年,四大支柱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08.7亿元,比上年增长51.2%,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2.7%。按照“三个一批”的要求,积极实施龙头骨干企业带动战略,圆满完成了旨在培大育强的“2358”工程任务目标。到2005年底,全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47家,过50亿元的5家;利税过亿元的企业60家,纳税过亿元的企业16家。名企名牌2005年,烟台市工业企业有28户分别进入全国工业重点行业效益十佳企业名单。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2个,山东省名牌产品94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10个。2005年全市中国名牌产品产品名称所属企业张裕牌葡萄酒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万华牌合成革烟台万华集团有限公司冰轮牌制冷设备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纽士达牌氨纶长丝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安德利牌浓缩苹果汁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有限公司鲁花牌花生油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威龙牌葡萄酒烟台威龙葡萄酒有限公司北极星牌时钟烟台北极星钟表集团有限公司南山牌铝合金建筑材料山东南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玲珑牌金刚子午线轮胎山东玲珑橡胶有限公司喜旺牌低温肉制品烟台市喜旺食品有限公司南山牌精纺呢绒山东南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全市中国驰名商标商标名称所属企业北极星烟台北极星钟表集团有限公司张裕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三环烟台三环锁业集团有限公司龙丰山东龙丰集团公司龙大山东龙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鲁花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威龙烟台威龙葡萄酒有限公司南山山东南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农村经济农业总量近年来,烟台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不断加大支农投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2005年底,全市耕地面积682万亩,粮田面积200万亩,果园面积380万亩,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47.6亿元,比上年增长6%。农业结构农林牧副渔生产稳步发展,已经形成粮油、果品、蔬菜、畜牧、水产等五大优势产业,五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6%。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216.4万吨,油料总产45.9万吨,蔬菜总产288.5万吨,水果总产329.4万吨,肉、蛋、奶总产89.7万吨,水产品总产191.8万吨。农业产业化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方针,集中力量做大农字号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2005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100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9家,省级龙头企业36家。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过亿元的60家。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60万人,带动基地620万亩。各类农民合作组织2000个,会员8.2万户,资产2.6亿元,年收入8.4亿元。农村基础设施烟台市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674万千瓦,耕、播、收机械化水平均达到90%以上。各类水利工程6.2万项,总库容18.7亿立方米,灌溉面积519亩。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7489.2公里,全市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客车、通电话,有人居住岛屿全部通航,农村自来水人口普及率达到64.6%。五、第三产业商贸餐饮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贸易网点增长迅速,流通业态日趋多样化。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9.6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城市零售额和农村零售额分别为428.7亿元和170.9亿元,分别增长16.3%和15.5%。各类商品市场615个,其中城镇156个,农村459个。全市星级饭店达64座,三星级以上40座,五星级3座。全年实现餐饮业零售额59.9亿元,增长19.5%。交通通信交通综合运输能力持续增长,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9315万人次,其中公路8759万人次、铁路246.8万人次、水路250万人次、民航59.2万人次。完成货物发送量16199.3万吨,其中铁路686.8万吨、公路13608万吨、水运1903万吨、民航1.5万吨。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8502.9万吨,航空货物吞吐量2.53万吨,分别增长17.8%和38.3%。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7.6亿元,增长13.3%;电话机装机总容量、移动电话部数分别增长4.1%和17.5%。金融证券金融健康平稳有序发展,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683.2亿元,贷款余额1148.4亿元,比年初分别增加208亿元和169亿元。全市商业保险机构15家,全年完成保费收入36.4亿元,保险理赔总额6.9亿元,赔付率为19%。全市证券营业机构20个,股民开户25.4万户,年交易额444.6亿元。旅游会展精心打造滨海生态旅游胜地和“山海仙境·葡萄酒城—魅力烟台”的城市品牌,旅游业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454.6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17.5亿元,比上年增长26.5%。烟台是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的固定举办城市,是APEC经贸活动的重要举办城市,先后成功举办了七届果蔬·食品博览会和一系列APEC大型经贸活动。六、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烟台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经济外向度和对外知名度不断提高,利用外资大幅度增长。2005年,全市新签利用外资项目1265项,比上年增长28.2%;合同外资额65.1亿美元,增长54.9%,其中合同外商直接投资61.1亿美元,增长50.7%;实际利用外资25.5亿美元,增长77.5%,其中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9.1亿美元,增长44.5%。到2005年末,全市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0122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7亿美元。累计利用外资额列前三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香港、韩国和美国,投资额分别为34亿美元、30.7亿美元和9.7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29.1%、26.2%和8.3%。在我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通用、三菱、本田、LG、大宇等36家。对外贸易进出口贸易增长较快,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1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6%。其中出口64.8亿美元,增长44.2%;进口49.97亿美元,增长42.8%。我市对外贸易额列前三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韩国、美国和日本,其中对韩国进、出口额分别为20.2亿美元和9.4亿美元,对美国进、出口额分别为5.5亿美元和17.4亿美元,对日本进、出口额分别为6亿美元和15.2亿美元。对欧洲的进、出口额分别为6.6亿美元和9.2亿美元。对外合作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全年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4%;完成营业额1.68亿美元,增长21.2%;外派劳务人员8029人次,期末在外人数1.19万人。园区建设经过多年的开放发展,各级各类园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投资环境日益优化,产业优势日益增强,已经成为全市改革开放的实验区、产业发展的龙头区、高新技术的聚集区和城市建设的样板区。2005年,全市3个国家级(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烟台出口加工区、烟台APEC科技工业园)和10个省级经济园区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到48.2亿美元和9.7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42%和38%。友好城市到2005年末,烟台市已与9个国家的12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城市。其中友好城市是:美国圣迭戈市、日本别府市、新西兰陶朗加市、韩国群山市、泰国吉普市、英国安哥斯市、瑞典厄勒布鲁市、保加利亚布尔加斯市;友好合作城市是:日本宫古市、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韩国原州市和蔚山市。七、体制改革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已初步形成,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和经济效益都得到显著改善。加快推进市场化产权制度改革,市县乡村四级企业改制基本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普遍建立,改制企业职工均得到妥善安置。截止2005年底,全市上市企业已有烟台万华、南山实业、东方电子、烟台发展、九发股份、烟台冰轮、张裕、新潮实业、登海种业、安德利、亚洲药业、吉龙食品等12家,其中安德利在香港上市,亚洲药业、吉龙食品在新加坡上市。国资改革烟台市建立健全了“三统一、三结合”的国资监管体系,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先后组建了13户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授权经营企业186户,授权经营资产总额129亿元,国家所有者权益38.6亿元。建立了“以外为主、内外结合”的监事会工作体系,向18户市管企业派出8组监事会。2005年,全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03.8%。配套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成效明显,从2005年起实现了农业“零税赋”。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财政用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农业等领域的支出持续增加。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投资主体多元化步伐明显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严格执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国土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逐步完善。政府机构、行政审批、医疗卫生、粮食购销、市政公用事业、户籍制度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05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589亿元、利润392亿元,分别增长37.4%和27.2%,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79%。全市共有民营企业18万户,从业人员18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8%。南山、丛林、龙大、鲁花、方圆、新牟等骨干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带动了全市民营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和素质的不断提升。八、城建环保城市规划坚持高起点规划,科学超前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加快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高规划覆盖率,市区建成区控规覆盖率达到100%。开展了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先后完成了烟台沿海海岸带规划和“十一五”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全市初步建立了科学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城市各类建设都在规划指导下健康实施。城市建设按照现代化城市的标准和要求,围绕树立“魅力城市”、“生态城市”、“开放城市”形象,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等荣誉称号,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3%,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完成城乡建设投入80亿元,其中中心城市完成31亿元。完成了滨海景区周边改造、滨海路绿化美化、南大街及文化广场区域整治、胜利南路新建、东山宾馆栈桥和幸福南路部分改扩建等一批重点建设工程,为城市增添了新亮点。城市管理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原则,完成了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制理顺、城管执法队伍下放工作。按照“巡查街区、网格管理、综合执法、责任到人”的要求,积极推行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试点,被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十个“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之一。加大城市环境整治力度,完成了2个街道办事处、14个社区的旧城区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受益居民3.2万户、8.5万人。城市公用事业发展良好。城市供水方面,日供水能力达27.5万立方米,日均供水量11.5万立方米。大力推广新型节水技术和器具,鼓励中水回用,获得全国节水型城市荣誉称号。城市供热方面,扩大了“500”供热工程覆盖面,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42.1万平方米,五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52.5%。城市供气方面,市区供气户数达到42.7万户,供气普及率达到99.2%,天然气置换工作全面启动,完成了开发区和莱山区的置换工作。城市公交方面,市区全面完成公交中巴退市,公交线路长度达到966公里,公交客运量超过2亿人次,市民出行公交分担率达到20.6%。生态建设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较好状况。市区及各县市区空气环境质量、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城市地面水水质、近岸海域水水质均达到或符合功能区划要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基本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继续下降。市区污水处理能力不断增强,完成了套子湾污水处理厂改造、辛安河污水处理厂配套、虹口河下游河道改造等污水处理工程,排水设施完好率保持在86.9%。全市林地面积达到705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市区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93.7公顷。九、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总量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扩大有效投入规模的同时,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更好地发挥投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2005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0.4亿元,比上年增长34.5%,总量保持全省第一位,在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中居第三位。其中规模以上投资1422.7亿元,增长39.3%。投资结构2005年,在全市规模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入54.5亿元,第二产业投入894.5亿元,第三产业投入473.8亿元,分别增长47.9%、48.7%和23.6%。新建项目完成投资608.2亿元,扩建项目551.6亿元,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96亿元,分别增长46.7%、25.3%和110.6%。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投资843.3亿元,增长45.1%。四大支柱产业完成投资477.8亿元,增长65.1%,其中机械制造业完成投资257.3亿元,电子信息业完成投资31.4亿元,食品行业完成投资134.2亿元,黄金行业完成投资54.9亿元。民间投资完成1006.8亿元,占规模以上投资的70.8%。重点项目2005年,全市总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1322个,总投资2029亿元,1249个项目开复工建设,开复工率达到94.4%,有907个项目完成和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602个项目竣工投产。海阳核电、蓬莱国电、富士康工业园、东岳汽车扩产、上汽齿轮箱总厂变速器、烟大铁路轮渡、烟台发电厂热电联产机组、玲珑橡胶、南山精纺、滨海景区中心商务综合楼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建筑业年末全市有资质的建筑企业达701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9.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24.8万平方米,增长11.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42.9万平方米,与上年持平。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109.9亿元,增长15.5%,其中住宅投资80.1亿元,增长15.1%,占整个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2.9%。十、社会事业科技全面实施“科教兴烟”战略,科技综合实力大幅提高,连续四届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荣誉称号,跨入了“国家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示范城市”行列。全市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4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36项、省各类科技计划120项。2005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50多项,其中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奖45项,市奖55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占科技成果总量55.2%。全市专利申请2430件,其中发明专利527件,专利授权800件,实施专利技术927项。教育烟台教育基础较好,“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快速膨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8.7%。2005年,全市有幼儿园1575所,在园幼儿11.9万人;小学980所,在校生5.8万人;盲聋哑学校9所,在校残疾儿童911人;普通高中66所,在校生13.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79所,在校生11.3万人;驻烟普通高校8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3万人,成人本、专科在校生1.9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和初中升学率分别达到99.9%、100%和88.7%。文化烟台是全国著名的“京剧之乡”、“田径之乡”。海阳大秧歌和莱州蓝关戏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艺术表演场所8个,公共图书馆1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3个,博物馆9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7个。全年共出版各类报纸9221万份,期刊164.7万册。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6.4%,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5.1%,有线电视入户率56.3%。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公园被评为全国优秀体育公园、国家AAA级旅游景点,有可容纳4万人的现代化体育场,“中国射击协会训练基地”正式挂牌。在第十届全运会上,我市运动员夺得9枚金牌、3.5枚银牌、4枚铜牌,金牌数占全省总数的五分之一强。卫生卫生保障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年末拥有卫生机构296所,床位1.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1万人。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市疾控中心业务大楼、市传染病医院呼吸道传染病病房按期完工。县级6个疾控中心改扩建项目和8个县级综合医院传染病区均顺利完工,大部分已投入使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参加省、市级试点的市(区)达到6个,有161.5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市(区)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80.6%,筹集资金6015.7万元,74.1万农民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补偿。十一、人民生活居民收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8594元,比上年增长2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52元,增长15.3%;农民人均纯收入5347元,增长14.7%,是1997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2%和39.3%。全市城市居民人均现住房使用面积为18.7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7.7平方米。劳动就业进一步加大就业再就业投入,全面落实岗位开发责任、就业困难群体援助责任、优惠政策扶持责任、劳动力市场和社区平台服务责任,有力促进了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3.2万人,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6万人,增长57.9%;“4050”和“三类困难家庭”失业人员再就业9000人,增长32.4%;组织输出农村劳动力3.9万人,增长44.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就业形势保持稳定。社会保障积极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2005年,全市新增城镇企业养老保险5.5万人、失业保险3.8万人、医疗保险8.5万人、工伤保险5.4万人、生育保险3万人。农村养老保险投保续保农民65.1万人。全年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46.3亿元,同比增收8.2亿元,增长21.5%。按时足额为各类保障对象支付各项保险待遇37.1亿元。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稳步推进,已将14.2万人移交社区劳动保障管理服务机构,占92.5%,在全省名列前茅。社会福利和救助工作实现了制度化、网络化和经常化目标。到2005年末,全市福利收养单位153个,床位9499个,收养人数7112人;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