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复习提纲一、天体与天体系统L天体一-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常见的天体类型有星云、恒星、行星、天体、陨石不属于天体。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常见的天体类型有星云、恒星、行星、天体、陨石不属于天体。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等;地球上的人造【—-....i;i:i।! —-I银河系I太阳一p水星一金星一地球一火星I总星系I,木星一土星T-十天王星一海王星;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绕转,构成了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3、天体系统的级别:4、八大行星由里向外的顺序是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目标2: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C级)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能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因素:纬度、灌拔、天气。影响:①提供了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②为生物的生长繁衍、大气和水体的运动等提供了能量;③为人类提供能源.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是指太阳大气层的活动。活动周期为11年由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主要活动类型黑子(强弱的标志)耀斑(最剧烈的显示)太阳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②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③影响气候,使降水异常。④在高纬地区产生极光现象.目标3: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三、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从运动特征来看,与其他七大行星相似;从结构特征来看,与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共同之处。特殊性:是人类目前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条件:①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星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②稳定的光照条件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一适宜的温度-液态水的存在;②体积和质量适中一引力适中-形成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③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一使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不至于过大。第二节第三节地球自转、公转及地理意义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c级)
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特征自转运动公转运动定义地球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运动绕转中心地轴太阳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地球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地球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运动周期1恒星日(23时56分4秒)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旋转轨道平面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速度角速度两极点为0,角速度处处相等,即15。/小时近快,远(7月初)慢,平均每日向东推进约1°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是南北纬60。附近处的两倍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约为30Km/s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形成了黄赤交角,引起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回归运动,一个回归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记住两分两至日的位置。目标2:理解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区时产生的原因,
能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C级)知道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C级);会分析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向对大气环流、洋流、河流等的影响。(B级)三、地球自转的三大地理意义(-)产生昼夜更替 个昼夜更替的周期为24小时(1太阳日I晨昏线的判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沿地球自转方向,夜一昼:晨线;昼一夜:昏线。晨线上—一日出;昏线上--一日落。太阳高度:晨昏线上=0°,昼半球〉0°。两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目过两极点;两至日: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达最大值23。26',且与极圈相切;晨昏圈所在平面过地/心,是大圆,平分地球、平分赤道;晨昏圈与太阳光线垂直(二)产生时差【地方时】12时L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不同的经线上地方时不同.12时2、在光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2、在光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点,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24点或次日0点。3、地方时的换算规律: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18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4、计算:所求地的地方时尸已知地的地方时士两地的时间差【时区与区时】经度每隔15。划分为f时区(以0°经线为起点),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往东为东时区,往西为西时区1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任意两个时区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小时。2、相关计算:(1)求某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号数x15°(东时区为东经,西时区为西经)(2)求任意两个时区的区时差:同侧用时区号数相减,异侧用时区—>加一天一*减一天号数相加。 昨天一A_ 今天一Av 昨天anaII 6月7n 6月611(3)求某地所在的时区:该地经度+15。,若余数<7.5。,时区号数6月⑥”0时所在的经城国际日期安更煌就是商;若余数.>7.5°时区号数是商+1;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4)求某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士两地的区时差注:求东边地点的时间,用已知西边地点的时间+时差,求西边地点的时间,用已知东边地点的时间-时差,3、北京时间:东经120。的地方时,东八区的区时;国际标准时:0°经线的地方时,中时区的区时。【日界线】人为日界线(180。经线):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是一条折线,并不完全与180。经线重合。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以东为旧一天,以西为新一天。(三)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无偏转",纬度越高偏移越大。对河流的影响:1匕半球右偏一右岸冲刷(坡陡),左岸淤积(坡缓);南半球左偏一左岸冲刷(坡陡),右岸淤积(坡缓);目标3: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理解四季更替的原因和规律。(C级)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大小看纬差【变化规律】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半球达到一年中最小值。两分日:除赤道达最大值外,其他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南北回归线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直射机会,南北回归线上各只.有一次直射。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应越宽。【相关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纬差=90。-当地纬度与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之差计算楼高与楼距:h=Lxtana(h为楼高,L为楼距,a为当地一年中最小正午太阳高度)太阳能热水器最佳倾角:最佳倾角=|(p±5|(即:当地纬度与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之差)
(二)引起了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的状况-一一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于夜。变化规律是:①」胖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1胖球,贝归匕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北白昼越长;南半球相反。(夏至日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X②d胖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则北半球昼短夜长,且越向北昼越短;南半球相反。(冬至日时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2、昼夜长短的变化:看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向哪个半球移,哪个半球就昼渐长夜渐短。3、昼夜计算:昼长=昼弧/15°夜长=夜弧/15。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12-日出地方时)*2=(日落地方时-12)*2五带的划分北半球某纬度的夜长=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五带的划分(三)形成了四季和五带1、北温带国家四季的划分: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2、地球上的五带划分的界线:回归线和极圈。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是地球上获得热量最多的地带.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无阳光直射现象,是地球上获得热量最少的地带。温带:无阳光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获得的热量介于热带与寒带之间,但四季分明。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自然带地域差异:由于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形成了地理环境上的地域差异.自然带: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陆地自然带最明显温带落叶温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画阚叶林带亚热带常绿1球亚热带常绿便叶林带草原断叶林带1热带荒漠带1热带季1热带草原带1雨林带世界气候类理冰原气候北极圈热带季风气候I热带海气候II热带草原气候I庙地自然带冰原带世界气候类理冰原气候北极圈热带季风气候I热带海气候II热带草原气候I庙地自然带冰原带苔原带呼罢带针叶林带北回归线热带雨林气候、赤道•…“I 热带雨而带+典型植被+带注意: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有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荒漠带。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L地带性分异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分布修正影响原因形成基础典型地区水平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沿东西(纬线)方向延太阳辐射从低纬伸,南北(纬度变化)到高纬递减热量高、低纬度地区分异(纬度地带性)方向有规律的更替水平从沿海到内陆的海陆分布使水分蛔地域分异沿海岸线方向延伸,垂由沿海向内陆递水分中纬度地区分异(经度地带性)直于海岸线方向更替减垂直随海拔高度的变地域化产生的地域分沿水平方向延伸,随高海拔、坡度、坡向、水分热量中低纬海拔较高分异(垂直地带性)度的变化有规律更替纬度的山地异注:①通常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越丰富;②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③山麓的自然带为基带,基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④同一自然带的海拔,山地的向阳坡高于阴坡;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实例及成因主要影响因素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实例
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地形起伏南美安第斯山南段的西则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的背风处,因而形成温带荒漠带.洋流秘鲁沿岸的热带荒漠带一直向北沿伸到南纬3度左右。水分条件我国西北温带荒漠带中的绿洲。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生物、水文、地貌、土壤等要素组成。2、地理环境整体性: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不断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摩一发而动全身③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的区域。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实现的。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动的助力,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或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它们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捶梁和组登。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是通过的1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等形式来进行的。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一剖析桂林"山水”成因一、认识喀斯特地貌石具有可溶性是基本条件,如石灰岩、白云岩透水性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水具有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的含量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岩石裂隙的类型及连通性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_和淀积作用。2、喀斯特作用的发育条件3、喀斯特地貌类型类型形态成因地面喀斯特石芽―石林T峰林一峰丛T孤峰一残峰溶蚀
地貌溶沟一溶蚀洼地一溶蚀谷地落水洞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淀积喀斯特作用条件圈层自然要素桂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岩石的可溶性岩石圈岩石条件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广泛发育,透水性、可溶性好水的溶蚀力大气圈气候条件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水圈水文条件地势东、西、北部高,中、南部低,利于地表水、地下水的形成与富集,漓江南北纵贯,水的流动性强,侵蚀作用强烈生物圈生物条件亚热带气候生物生长旺盛,导致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实质:桂林"山水”是桂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和发育条件桂林山水的形成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察性的集中体现.桂林山水是该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是自然地理环境室性的表现;而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各圈层共同作用形成桂林山水,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⑴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位于太阳系中,绕日公转轨道位于金星与火星之间。(2)天体系统的层次宇宙(总星系)「封河系|一
匚同外星系|T太阳系I-Q1-廉他恒星系|I地月系|I其他行星系I注意: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或类地行星与巨行星之间)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1)普通性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虽各具特色,但十分相似。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土星、木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2)特殊性:有生命存在。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条件稳定;②宇宙环境安全。自身条件:①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适中);②有液态的水(原因同上);③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X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大气和水体运动提供能量.全球的热量平衡主要依靠大气和水体运动来传递,大气和水体运动形成大气环流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⑵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可直接用太阳能发电,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的太阳能。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例如世界许多地区年降水量的变化,与光球层的黑子的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色球层的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电离层,引起扰动,导致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⑶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太阳活动增强时,产生"磁暴"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⑷南1般地区出现极光现象。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方向自西向东,从1版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自转360。,23时56分4秒为一恒星日。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为一太阳日。恒星年(真正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速度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小时。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考点6: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进行周年移就记住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他日期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入并引起昼夜长短和正午高度的变化从而产生四季和五带。太阳直射点移动情况如图所示:注: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变大,热带变大,寒带变大,温带变小,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考点7: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⑵昼夜交替和地方时产生原因都是地球自转。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土时区差(同侧号数相减,异侧号数相加)北京时间=东8区区时=120%的地方时考点8: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1)四季更替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极地附近的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较大,且二者同时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单位面积上获得热量变化最大,四季更替最为明显。⑵成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
考点9: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重要特点外部圈层大气圈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由地面到高空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水圈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其主体部分是海洋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而陆地上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内部圈层地壳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在纵向上,地壳的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硅铝层在大洋中很薄甚至缺失。地幔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核地核由铁和镇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考点10: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岩石圈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⑴岩石圈由各种岩石组成,岩石按成因分三大类.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如花弱岩)和喷出岩(如玄武岩)沉积岩:如砾岩、砂岩、页岩和石灰岩。变质岩:如大理岩(石灰岩变质而成1片麻岩(花岗岩变质而成\板岩(页岩变质而成X⑵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考点1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⑴褶皱:分为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
构造类型判断方法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层弯曲方向岩层新老关系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中间老,两翼新①背斜隆起成山岭(内力);②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层容易被侵蚀而谷地(外力1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中间新,两翼老①向斜凹陷而成谷地或盆地(内力);②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外力1⑵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地垒: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泰山、庐山地堑:断层T则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⑶实践意义: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向斜盆地中多地下水。隧道、水库选址尽量要避开断层。考点12: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外力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流水作用瀑布、峡谷、黄土高原干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喀斯特地貌山麓洪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洼地、风蚀蘑菇沙丘、沙垄、黄土高原冰川作用U型谷、角峰、峡湾冰磺丘陵
考点13: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下列图表示,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地面辐射AWN反射A大气上界地面辐射AWN反射A大气上界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所以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对流层大气中的C0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辐射X考点14: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此即大气的温室效应。大气同时向外辐射红外线,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次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降得很低,容易出现霜冻。考点15: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如图所示,近地面空气受热引起气流上升运动,近地面空气冷却引起气流下沉运动。空气上升使高空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空气下沉使高空气压降低,等压面向下凹陷。高空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导致近地面气流上升处气压下降,等压面向下凹陷,近地面气流下沉处气压升高,等压面向上凸起。近地面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特别指出的是:高压、低压是同一水平面比较的;而在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始终越低。地面与高空的气压高低状况相反。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如图所示。考点16:结合实例,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⑴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规律极地嘉气压世90”副极施在气储浙 、\/尸尸中纬西J公屋副热带点'(比带 //低纬信风带赤道低气压带、\、低纬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小带、\、中纬西风带
60、..彘地武压带,7\极地K风瓶极地高气谕;箫・春分H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如图所示。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J%,冬季南移。其移动规律如上右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名称位置气候属性极地高气压带南北纬9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高纬极地东风带南北纬60。~90°从高纬吹向低纬,干燥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盛行上升气流,湿润中纬西风带南北纬30。~60°从低纬吹向高纬,湿润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⑵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气候属性低纬信风带赤道至南北纬30。从高纬吹向低纬,干燥赤道低气压带赤道盛行上升气流,湿润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大气环流状况气候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温带大陆西海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全年温和湿润地中海气候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冬季受信风带控制干湿季明显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偏北风雨热同期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稀少全年炎热干燥考点17: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季风环流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并不完全呈带状分布,而在海洋和大陆分别随季节变化形成高、低气压中心,并引起冬、夏季风向的变化。人们将盛行风向冬季随季节作夏季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全球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和南部最为典型,如图和下表所示
地区季节风向形成原因东亚冬季西1浮风海陆热力差异夏季东南季风南亚冬季东1摩风海陆热力差异夏季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考点18: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及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冷锋暖锋定义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面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面锋面符号▲▲■■暖气团上升状况被迫快速抬升主动徐徐爬升天气状况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高,气压低受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低,气压高过境时阴天,刮风,降水,降温连续性降水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受暖气团控制,天气转晴,气温上升,气压卜降天气实例夏季北方的暴雨,冬半年的寒潮,北方春季的沙尘暴一场春雨一场暖准静止锋:多形成连续性多云与降水天气。⑴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如江淮准静止锋--梅雨天气。⑵遇高大地形阻挡,昆明准止锋---贵阳冬季阴冷多雨(了解即可)。考点19:理解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实际上气旋就是低压系统,反气旋就是高压系统。
状况压中心水平方向北半球逆时针向中心专南半球顺时针向中心军垂直方向上升天气状况阴雨实例夏秋季节影响沿海的台风考点20: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⑴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⑵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1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⑶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实现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联系②使陆地水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但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③塑造地表形态(如喀斯特地貌)④对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热量传输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⑤促使了地球表层各种化学元素的迁移考点21: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洋流:海洋表层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或从高纬流向低纬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或从低纬流向高纬考点22: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30°)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胖球中高纬海区形成以副极地(60°)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逆时针40°S附近形成环球性的西风漂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顺冬逆⑵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对沿岸气候影响: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②渔场的形成:寒暖流交汇日本北海道渔场、英国北海渔场、加拿大纽芬兰渔场上升流秘鲁渔场③洋流对航海的影响:顺洋流航行,船速较快;逆洋流航行,船速较慢④对海洋污染物:可以加快污染物的净化速度,但会扩大污染的范围考点23: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自然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组成。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到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改变大气成分;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参与岩石的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另外,植树种草还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考点24: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运动、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25: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⑴整体性的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都与环境的总体特征协调一致,例如,西北内陆地区的总体特征是干旱,青藏高寒区总体特征是寒冷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③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如厄尔尼诺现象。⑵对人类活动的意义:要求人们在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协调发展。改造某要素时,应注意对其它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还要注意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考点26: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基础备注从赤道到两极自然带沿着纬线方向(东西方向)延伸,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南北方向)更替热量低、高纬度明显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水分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垂直分异规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组合纬度越低,山体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越丰富考点27: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不同的自然带,最容易从植被类型的差异上反映出来,因此自然带常以植被类型来命名。如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要求人类在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对农业生产影响比较大,要求农业生产要遵循地域性的特点来进行生产。考点28: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⑴地表形态对乡村聚落形态的影响①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平面形态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如我国北方的华北平原②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村落沿河道伸展,平面形态多呈条带状.如我国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平原③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例如,我国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河谷的聚落分布④山区的聚落分布在山前洪积扇、冲积扇或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形态也呈条带状。⑵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①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一般需要迂回前进,呈"之"字形弯曲。而平原地区交通线多呈"网"状.②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考点29: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⑴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漫长的地质时期,气候总体状况表现为冰川广布的冰期和温暖的间冰期的交替。目前,地球气候正处于温暖的间冰期中。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呈波动上升趋势,有人认为,地球气候已经进入最近1000年以来最为温暖的时期.⑵全球变暖,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②毁林(或植被破坏X⑶影响:①全球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构成威胁;②导致生态系统结构调整,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③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④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考点30: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以水资源为例⑴水资源通常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其最大水体是冰川水,而人类I:匕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⑵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年变率大。⑶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⑷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包括两方面:开源措施: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修建水库等;节流措施: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生活用水的节约使用;同时也要加强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治理,减少对水源的污染.⑸总体来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生存和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弱,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考点31: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旱涝、台风、寒潮、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自然气象灾害台风、干旱、洪涝、寒潮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⑴成因:主要是自然原因,但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起到诱发、加剧的作用。另外,一种自然灾害也能引发其它自然灾害,如我国西南三省,地震可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⑵危害:同等级的自然灾害在人口稠密地区或经济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或危害就大,在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地区造成的损失就较小。
灾害分布地区时间形成原因主要危害防治措施干旱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春旱伏旱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选择耐旱作物台风东南沿海夏秋热带副热带洋面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洪涝及时预报,做好防灾准备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使农作物、牲畜受寒潮青藏局J原以外地区冬半年侵造成大范围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受到很及时预报,做好预防雨雪、冻害现象。大影响。地震东南沿海和云南、西藏地区各季节均可发生地球内能以地震波形式释放出来,引起地面震动。摧毁建筑,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有时发生火灾加强地震研究和预报,实施预防措施。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读(必修二)考点32: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死亡率%0死亡率%040<302010出生率先A、原始低增长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大,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农业社会时期即为这一阶段,目前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生产方式落后的原始群体仍处于这个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出生率仍保持较高水平,但死亡率明显下降,使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提高。这一阶段出现在工业化初期,目前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仍处于这个阶段。C、增长减缓阶段:出生率开始明显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人口增长开始减慢。欧美发达国家一般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开始进入这个阶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在这个阶段。D、低速增长阶段:出生率进下一步下降,和死亡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自然增长率很低,有些国家开始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德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目前已进入这个阶段。考点33: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特点例如
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很低,有些国家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德国、日本、美国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尼日利亚、印度中国由于计划生育,自然增长率降低,人口增长模式接近"现代型"(低低低)注: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国家人口问题表现影响措施发展中国家出生率高、人口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过大加大对经济、就业、环境和资源等方面的压力实行计划生育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和青壮年负担过重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考点34: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⑴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的现象。⑵人口迁移是各种拉力和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原定居地的不良环境,如气候恶劣、人口过多、食品供应短缺、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环境污染、宗教迫害、战争等(推力因素);吸引人们迁往新定居地的因素,如适宜的气候、廉价的土地、较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条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稳定的社会环境、新兴产业的发展、资源的开发等(拉力因素1此外,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在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现代社会,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是造成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考点35: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⑴环境承载力又叫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地区最多能容纳的人口数。影响其大小的因素: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⑵人口合理容量是按照合理的生渣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透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考点36: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⑴城市化含义: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三麻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三除业活动的过程。⑵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主要标志)上升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通常以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作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⑶城市化的进程(西方发达国家):缓慢发展阶段(<30%]加速阶段和成熟阶段(>70%I发达国家目前处于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的增长又趋于缓慢甚至停滞。发展中国家目前多处于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较快。⑷当代世界城市化特点: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②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城市化特点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变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A、当代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B、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较高,由于特大城市人口与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出现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C、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拉美不少国家已接近发达国家,而亚非则普遍较低。⑸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城市数量的增加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耕地减少、地面下沉、水质恶化、城市热岛、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城市化对城市本身环境(居住区内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噪声污染I交通拥堵、住房困难、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考点37: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比较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的差异⑴城市服务功能:城市对区域发展起到主导作用。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又是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城市活动一部分为城市本身服务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以外的地区服务,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⑵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服务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彼此距离越远城市等级越低,数量越多,服务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彼此距离越近考点38: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⑴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功能区分布特点住宅区最基本、最为广泛的功能区商业区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工业区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⑵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同心圆结构、扇形结构、多核心模式,未来以人为中心的"田园城市二⑶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历史原因北京市中心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了行政区经济原因地租高低和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社会原因由于人们收入水平的差异,出现了高、低级住宅区的分化种族纽约的唐人街、黑种人聚居区1地坦水千受业O豆臣市中心春巨离 一功酢区住宅区CEO恒市中心昭衣中学r球皿育中等最低应西麻碧利■侑:dk区影哂大,他租空化大昨禹住宅唇彬哂较小,他和变止较小 ;形对用ris业区彭哂最小.旭利支化辰小考点39: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①欧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②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发展历史较短,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③杭州城市建设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了“山水城市"④美国首都华盛顿将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⑤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政治中心——北京,皇宫建筑群雄据城市中心,其他重要建筑物则沿城市中轴线排列,这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考点40: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⑴农业概念:是人类利用动幽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⑵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⑶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地形立体农业(垂直农业)气光照南疆的长绒棉,新疆的瓜果较甜
自然条件候热量海南岛的天然橡胶园水源灌溉农业土壤东南丘陵的茶树种植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大城市和工矿区周围重点发展蔬菜、乳、肉、蛋、禽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其产品容易腐烂变质,要求有便捷的交通运输峻我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建设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技术条件保鲜、冷藏在中国内地能买到新鲜的海产品注:画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⑵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玻璃温室、塑料大棚对温度进行改造梯田对地形进行改造灌溉农业对水分进行改造考点41: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⑴热带迁移农业:①分布: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等热带雨林地区。②生产特点:刀耕火种③影响:破坏森林和土地资源;物种灭绝;气候恶化⑵亚洲水稻种植业①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平原和丘陵地区②形成条件: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较平坦;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大,种植历史悠久。③特点:生产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科技水平低(一小一大、一高三低)(3)混合农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①分布: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基塘生产)②澳大利亚的小麦种植与牧羊混合经营的优点: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能合理有效的安丹除业生产;市场适应性强,收入匕匕较稳定。⑷商品谷物农业:以生产小麦,玉米等谷物为主,产品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①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②分布:差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地;中国西d前东北地区也有。③经营方式:家庭农场;我国是国营农场;最大生产国:美国(中部平原)⑸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主要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考点4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毁林开荒、轮荒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过度放牧、滥垦草原土地荒漠化大水漫灌土壤盐渍化(盐碱化)大量施用化肥土壤板结广泛使用农约导致土壤、农产品受到污染考点43: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⑴工业区位因素: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劳动力、市场、政府政策等。⑵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①增强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素质、技术因素、信息通信以及环境标准。②减弱因素:原料、劳动力数量。如钢铁工业主导因素的变化:原料一交通一市场⑶工业区位类型:工业类型工业部门举例原料指向型甘蔗或甜菜制糖厂、水果罐头厂、水产品加工厂市场指向型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动力指向型炼铝厂等有色冶金工业劳动力指向型普通服装厂、电子装配厂技术指向型微电子工业、航天工业、精密仪表厂考点44: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⑴工业地域形成:工业联系(产品联系、空间联系、信息联系)工业集聚(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协作,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工业地域工业地域有自发形成的,也有规划建设形成的⑵工业集聚与扩散的时空差异:①时间:工业化前期和中期,表现为工业的集聚,工业化后期,向工业基础较落后的地区扩散。②空间:发达国家发展新兴工业,以扩散为主,而发展中国家发展基础工业,以集聚为主。⑶传统工业区(以辽中南工业基地为例)形成条件:A、自然条件:矿产丰富、地形平坦开阔、水源充足;B、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农业基础好、人口密集使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发展历史较为悠久。C、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学工业等考点4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利影响:一方面加剧了资源和能源的短缺,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严重的工业污染。污染空气水泥厂、酿造厂污染水源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既污染空气又污染水源化工厂、炼油厂既有大气污染又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火电厂、钢铁厂注:①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②有水污染的工厂应布局在河流的下游。考点46: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重要性:交促进生产规模,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加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联系;加强科技和文化交流,保证国家统一和安全。随着交通通信和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已越来越密切,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其中,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邮电通信是人类的社会交往形式,起着联络和协调社会的作用商业贸易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的桥梁考点47:了解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商业贸易⑴交通运输:①主要方式的比较:方式优点缺点备注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公路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运量小、成本高、运费较贵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水路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历史最悠久航空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最快捷运输方式管道连续性强、损耗小、量大又安全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②发展方向: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③交通运输布局:交通运输线有铁路、公路、水运航道、航空线和管道等,交通运输点如火车站、汽车站、港口和机场等,它们的建设都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越来越重要。⑵通信分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电信通信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诞生,大大地促进了地域之间的信息交流,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3)商业贸易:在商业活动中,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交换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考点48: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①古代:以水运为主的时代,城市沿河道呈条带状分布;以步行一马车为主的地区城市形态紧凑,多呈块状.②近代:火车、电车的发展,城市沿主要交通干道扩展,形成星状③现代:汽车时期,城市沿主要公路延伸,形成多层次的星状;城市地铁、高速公路等的发展,使城市空间形态由平面向立体化发展。考点49: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⑴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之一是要有便利的交通便于商品集散,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交通枢纽以及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条件,从而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沿岸和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沿线,集中了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商业中心城市。⑵交通条件的变化影响商业网点的兴衰,如扬州,随京杭运河开通而形成且发展起来的,后来又随着运河淤塞、京沪铁路以及海上运输的发展失去了原有的地位。⑶商业网点的区位原则:如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应选择在市中心;如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则应在市区环路边缘的高速公路出入口.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读(必修三)考点50: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历史阶段人地关系特点人地关系思想采猎文明崇拜自然,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地理环境决定论农业文明改造自然,与环境的对抗增强,环境遭到破坏人类中心论工业文明征服自然,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20世纪70年代后谋求人地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人地伙伴论考点51: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森林锐减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工业考点52: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⑴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先污染后治理。⑵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等问题。(3)主要环境问题列举及成因分析:全球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臭氧层破坏:大量排放氟氯羟酸雨:排放S02、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赤潮:大量含有氮磷的污水排入较封闭的海域水土流失:自然一一暴雨、土质疏松、地势复杂;人为一一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自然--气候干燥;人为--滥垦滥伐滥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考点5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⑴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⑵基本内涵: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⑶地位:生态的可持续是基础,经济的可持续是条件,社会的可持续是目的。⑷复合系统:包括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人的管理调控⑸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例如公平性原则①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自然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环境造成损害②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③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代际公平)④消除贫困共同性原则①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跨国界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②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之内,保持发展的持续性阶段性原则发展中国家: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发达国家:高级阶段,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考点54: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谋求人口合理容量;②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③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清洁生产)④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效率⑤加强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考点55: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⑴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人类面临多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处于空前紧张状态;人类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人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使人地协调的必由之路。⑵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担忧: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用量增长过快;③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考点56: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公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和参与可持续发展,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清洁生产、文明消费、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水等等。考点57: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⑴区域的定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⑵区域的特点: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注意:只有行政区域之间有明确的界线,其他类型的区域之间的界线都不太明确。⑶划分指标: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来划分;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⑷划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考点58: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⑴明确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⑵自然要素差异(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3)人文要素比较(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人口和城市)考点59:结合实例,理解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⑴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名称:初期阶段 成长阶段 转型阶段 再生阶段⑵区域发展不同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初期阶段:特点一一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地关系一一基本协调。成长阶段:主要问题一一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污染加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人地关系----出现明显的不协调转型阶段:特点一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高、原有优势逐渐丧失。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再生阶段:特点----对症下药,措施区域经济复苏,又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调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治理环境污染。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考点60:结合实例,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把原主导产业转移出去,可以把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中去,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如日本依次把轻工业转移出去发展重化工业,把重化工业转移出去发展高科技工业。(2)促迸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地理景观,如乡村地区变成了高度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如日本的重化工业的转移污染了别国环境。⑷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就减少了国内的就业机会,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发展中国家大量接受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与缓解本国就业压力。考点61:结合实例,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资源跨区域调配主要有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⑴南水北调(东线方案)①积极意义:A.社会效益: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②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B.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C.生态效益:①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②消极影响:A.使长江径流量减少,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B.长江径流量减少有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C.沿线地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D.给江淮沿线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⑵西气东输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调出区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改善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使沿线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带,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调入区改变东部地区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东部的环境状况使东部地区用上廉价的能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缓解了铁路运输(运煤)的压力注:我国跨区域能源调配的案例有: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路:将山西陕西内蒙古的煤电和黄河上游的水电送到京津唐地区;中路:将长江上游干支流的水电送到华中、华东;南路:将西南地区的水电和云贵的煤电送到珠三角地区。)考点62: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⑴黄土高原地区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⑵西1匕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破坏植被,如过度放牧,垦殖等;此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内陆河流量减少,甚至断流,致使农田得不到及时灌溉,从而使土地风蚀沙化。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其治理的主要措施也应设法恢复地表植被,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⑶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存在旱涝、盐碱、风沙等问题下面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一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问题水±流失以黄±高原为例水土流失的危害1位置的过渡性卜「I由沿海向内砧过渡IT由平原向山区过渡IT由湿润区向干旱区过的自然原因r土壤的特殊性I t由森林向草原过渡।T水土流失成因复杂―卜降水的不均匀倒qw至业区向牧区过渡I水土流失的治理的成因一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考点63:结合实例,了解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⑴开发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⑵主要工业部门:钢铁工业(主导1煤炭工业(基础I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⑶存在问题:a、生态环境恶化:主要环境问题有固体垃圾、大气污染、水污染、热污染以及生态破坏。b、传统工业衰落:尤其是钢铁工业、煤炭工业的衰落.⑷整治措施:a、改造传统工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b、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附: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人教版)⑴区位:①资源丰富,开发条件好;②水源较充足;③市场广阔;④位于中部,交通较便利⑵问题:①交通运输条件不足;②环境污染严重。(3)对策:①提高煤炭的利用技术;②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轻工业等③加强三废的治理考点64:结合实例,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⑴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①自然环境:A、地貌类型齐全(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B、大多属于亚热带季区气候;C、长江水量居我国苴住,流域面积广,干支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辐射南北。②自然资源:A、水资源居全国首位;B、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C、水能资源丰富;D、森林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③城市与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宜宾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而且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远高于上游地区④交通:宜宾以下河流都可以通航,被誉为"黄金水道"⑤工农业基础:上游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区;中游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下游以上海为中的经济区。⑵开发建设与综合治理:①上游地区A、优势:地势悬殊,致使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B、开发重点:水能资源(三峡工程:避、发电、航运、供水、养殖);C、存在问题:①自然灾害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②水土流失严重。D、治理措施: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一一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②中游地区A、优势:平原面积广,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作物基地;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金属矿产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B、问题:洪涝自然原因: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且降水集中在春夏两季。人为原因: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植被减少;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降低C、(防洪)措施: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琥珀;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防水林;修建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库1③下游地区(1)优势:平原地形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农业发展---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形成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2)问题:水体和大气质量普遍下降(3)整治措施:综合治理环境污染一一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另外要加强环境保护。考点65:结合实例,了解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其布局特点和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丰富,宜农荒地多;土壤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分布广泛;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多种多样;灌溉水源充足。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少;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国营)农场经营;商品率高。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重要的林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问题措施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①改革耕作制度,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提高黑土肥力;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保护黑土森林资源减少、覆盖率降彳氐、质量下降、破坏严重①以营林为主;②合理采伐;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系统破坏、湿地面积减少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现有湿地;②"退田还湿";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考点66:结合实例,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了解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说明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⑴珠三角地区经济(工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①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②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河醐横交错,水资源充足;③社会经济条件好:人口稠密,城市密集;具有对外开放的传统,是我国著名侨乡;④改革开放政策。⑵工业体系: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⑷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城市数目、、城市规模、城市密度、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水平等指标的变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密切相关,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工业化城市对农村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科技、文化及各项社会活动向城镇积聚城市化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图主要原因是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5)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①1979年-1990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是接受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②1990年以后,珠三角又赶上发达国家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开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2年,珠三角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2/3,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⑹珠三角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①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大气污染日益加剧,成为酸雨中心之一;水体污染严重,存在"水质型"缺水问题;②人地矛盾加剧;③重复建设突出;④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产业基础差,科技实力薄弱,人才队伍差,国内的市场腹地范围较小。)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①治理环境污染;②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③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考点67: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应用领域具体内容备注资源普查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灾害监测森林火灾的范围、洪水淹没范围、农业病虫害对特大洪水受灾面积统计环境监测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化、植被变化等对南极臭氧层面积的测算(一)、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基层次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3、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4、地球在生命存在的条件和原因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6、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7、地球的自转的方向、轨道和周期8、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9、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0、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1、地球的内部四层、界面及其主要特点12、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主要特点(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3、岩石的成因类型1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5、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主要表现方式16、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17、地质构造与常见地表形态18、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表形态19、大气的热量来源20、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1、大气的“温室效应”及其作用22、热力环流的形成2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24、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季节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25、季风环流26、锋面的概念及分类27、冷锋、暖锋的天气特点28、高压、低压及其天气特点29、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30、水循环的地理意义31、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32、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33、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34、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35、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36、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37、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8、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9、某种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地理2(一)、人口与城市40、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41、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42、人口迁移的概念43、影响人口迂移的主要因素44、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含义45、城市土地利用方式46、城市主要功能区47、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成因48、中心地理论49、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50、城市化的含义51、城市化的过程和主要特点5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3、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二)、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54、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业区位选择55、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如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现代混合农业)56、工业区位因素及工业区位选择57、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8、现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59、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60、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三八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6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6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分类6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64、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65、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66、个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地理3(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67、区域的含义68、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69、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70、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71、产业转移及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二)、区域可持续发展72、某区域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与防治73、某区域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74、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75、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76、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77、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78、某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和问题79、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80、鲁尔区的繁荣与衰落的原因81、鲁尔区的综合治理措施82、某经济发达工业区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及产生的问题83、解决某经济发达工业区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的问题的对策(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84、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85、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86、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87、数字地球的含义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下图示意太阳系模式,读图完成1-2题.紧邻地球两侧的行星是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④⑥.图中反映出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有A大小行星各行其道,宇宙环境安全B太阳处于剧变期,状态不稳定C地球距离太阳遥远,温愎很低D岩石圈坚固稳定,富含固态水.关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全部被陆地上的绿色植物吸收 B是地壳运动的能量来源C煤炭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D全部到达地球表面.2012年3月18日,意大利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本年度第四次喷发,火山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A石灰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岩浆岩5,下图示意四种地标形态,主要由内力作用挤压形成的是B断层C沙丘B断层C沙丘下图示意北半球洋流模式,读图完成6~7题
.属于寒流的是A① C③ .属于寒流的是A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水电站经营权独家承包协议3篇
- 2024年度数据中心场地租赁合同转让及数据安全保障协议3篇
- 2024年度山林树木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合同下载3篇
- 2024至2030年中国网络数字显微镜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临沂大学《绿色纺织化学与染整》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工程转包协议合同3篇
-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外国史学名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师带徒国际化视野拓展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度饭堂食材供应及餐饮服务协议版B版
- 2024版企业并购担保协议书3篇
- 穿脱隔离衣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 GB/T 43878-2024旋挖钻机截齿
- 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下载)
- 拼多多营销总结报告
- 手术室护士交接流程
- 中式面点技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干槽症的治疗方案
- 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说明书
- 《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课件-03纸质文物病害类型
- 就业指南针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2024年合肥百姓公共服务云平台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