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空性与缘起课件_第1页
佛教空性与缘起课件_第2页
佛教空性与缘起课件_第3页
佛教空性与缘起课件_第4页
佛教空性与缘起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佛教的空性与缘起目录背景三千大千世界观六根,六尘,六识,五蕴六道轮回十二因缘佛教定义佛之起源烦恼与法宝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观世界,在空间上说,虚空无尽,世界无尽;在时间说,朔之无始,追之无终。世界的成住坏劫——成劫是世界组成的时期,住劫是有情众生安住的时期,坏劫是渐趋破坏的时期,空劫是完全崩溃的时期。崩溃之后,再入成劫,周而复始。延续无穷。三界以须弥山为中心,总名为一须弥界。这样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小世界并非一个,而是遍存虚空。集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名为小千世界。集一千个小千世界,名为中千世界。集一千个中千世界,名为大千世界。因为其中重叠了三个千数,所以称三千大千世界。但三千大千世界亦非一个,而是无量无数并存于宇宙空间。所以佛经中常说‘十方微尘世界’,‘十方恒沙世界’。在佛法上,把世界分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两种。有情世间,名为正报,是由业因所感得的正果。指有情——有情识的众生——的肉体和精神而言。器世间,又名依报,为有情所依,是指山河大地,衣服饮食的总称而言。有情世间有六道众生,六道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天道。六道众生生存于欲,色,无色三界之中。所谓欲界,是此界众生有睡眠,饮食,男女之欲,故名欲界,色界则无此三欲,惟有殊胜的形色。无色界不独无三欲,且无任何形色,只有精神的存在。六根,六尘,六识,五蕴六根,指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根(感官器官)。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尘是指世间一切因缘而产生的事物和法理等等,有动摇、染污的意思。因为这些不断变化、动摇不停的尘染污了六根。其中:眼所见者为色尘,耳所听者为声尘,鼻所嗅者为香尘,舌所尝者为味尘,身所觉者为触尘,意所分别者为法尘。从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的见、闻、嗅、味、觉、思的判别力与记忆力上说,称为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如果没有六识而仅有六根与六尘,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尸,所以,六识是六根的操纵者,六根是六识用来接触六尘的工具。为什么要称为六根清净呢?因为六根是六识的工具,作善作恶,固然是出于六识的主张,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却是在于六根的作用。六根对六尘而产生就是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

五蕴,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1,色蕴(事物现象),即一切色法之类聚。2,受蕴,苦、乐、舍、眼触等所生之诸,3,想蕴,眼触等所生之诸想。4,行蕴,除色、受、想、识外之一切有为法,亦即意志与心之作用。5,识蕴,即眼识等诸识之各类聚。有意识:前五识(五感)+意识(第六识)

无意识:末那识(第七识)+阿赖耶识(第八识)性空无我佛法所说的空是【无自性之义】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都是因缘和合而成,虚(假)而不实的。换言之一切事物的本质,没有一种是永久不变的。事物的自性虽空,而产生这些事物的因缘关系却是存在的。是缘起性空的,离开缘起,就没有宇宙,没有人生,没有生灭。人也是,属于众缘形成的感知能量,其中没有任何‘固定不变’的自性,‘无自性’就是‘无性’,‘空性’。甚深空义,要在五蕴(物质与精神)中去照见(观察):

1.从时间上竖观一切法的前后延续,得出“诸行无常”的结论。诸行无常是指一切法永恒地处于瞬息万变、迁流不息地状态中。这一变化不居的无常观,世俗上虽然也有许多人能够觉察到,但是他们不能于中照见空性,于变化不居的暂时存在里,见什么爱什么,见什么执什么。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透过息息流变的事物现象,于万化纷纭、生灭宛然中,窥见事物的本体是空无自性。

2.从空间上横观一切法互相依赖,得出“诸法无我”的结论。关于“我”的概念,印度学者认为“我”以主宰为义,能自主自在地支配一切。具有大智慧的人,观察一切事物,小自微尘的微观世界,大至宇宙的宏观世界,都是种种因缘和合的现象,都是“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的互相依赖关系。没有“小而无内”,“大而无外”的独存实体,显示了一切法空义。

3.从事物的事相上直观一切法当体即空,得出“涅槃寂静”的结论。宇宙间一切事物,虽有千差万别,百态千姿,都不过是缘起的幻相。究其实质,缘起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故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故本来寂,自性涅槃。六道轮回

六道(又名六趣、六凡或六道轮回)是众生轮回之道途。六道为天人,阿修罗,人,傍生(畜生),恶鬼,地狱。三恶道:畜生,恶鬼,地狱

三善道:天人,人,阿修罗(有时也归在非善道)

四圣出离轮回

“四圣”者: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

三藏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

声闻:以四圣谛而超越生死轮回,以苦谛观为初门

缘觉:以十二因缘而悟透,又称独觉(辟支佛),以集谛之观为初门

菩萨:菩萨其根最利,直观出世因法,以道谛之观为初门

基础定义什么是‘佛’?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是‘智慧、觉悟’的意思;本体是智慧,作用是觉悟。具足佛身(法身-自性、报身-菩萨相、应化身-肉身)、佛德(智德,指佛的智慧圆满;断德,指佛能断尽一切烦恼惑业;恩德,指佛有救度众生的大愿大能)的一切诸佛,才是真实的佛宝。一切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及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等十方成就圆满佛道的佛陀。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佛陀的法身即是诸法的自性。佛陀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什么是‘佛法’?成佛的方法,以经、律、论-三藏为代表。佛法称为内学,其原理就是《华严经》说的: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戒律是佛法之根本。

以三十七支人道的修行方法作前项清静法宝,以八万四千法门为调伏众生的甘露法药。什么是‘佛教’?

佛陀所创所传宗教为佛教。什么是“三宝”?佛、法、僧,佛陀是医生、佛法是药、僧众是护士。佛之起源佛教的两大定律——性空无我与因果循环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乔达摩.悉达多),世尊在三千年前,出现在北印度。法身佛——

比卢遮那佛

(自性身)报身佛

——卢舍那

(受用身)化身佛

——释迦穆尼

(变化身)「法身」是:【理法】的聚集,「报身」是【智法】的聚集,「应化身」是【功德法】的聚集。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于蓝毗尼园,佛诞生于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证得圆觉(缘起法),成为佛陀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于拘尸那罗,佛入灭(涅槃),住世七十九年。曾经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佛入灭后一千年,也就是中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西元六十七年),佛教才正式传入中国。一、华严时——佛成道后最初三七日,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华严经》,教菩萨法,如日之初出,先照高山。

二、阿含时(鹿苑时)——佛成道后十二年内,在鹿野苑等处说《阿含经》等,度诸小乘声闻人。

三、方等时——往后八年,说《维摩》、《胜鬘》、《金光明经》等诸大乘经典,接引小乘人进入大乘菩萨等位。

四、般若时——再后二十二年间,说诸部《般若经》,谈论诸法皆空的道理。

五、法华涅磐时——最后八年说《妙华莲华经》,会三乘人归于一佛乘。佛将入灭之时;于一日一夜说《大般涅磐经》,显真常佛性西方极乐世界三圣——阿弥陀三尊,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阿弥陀:无量(持金莲花)大势至:喜舍(顶宝瓶,持莲花)观世音:大慈悲(顶弥陀,持甘露瓶,杨柳枝)东方琉璃世界三圣——药师三尊,是药师佛与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药师佛一半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结三界印;比喻能治众生贪、瞋、痴的医师其他佛三世佛:过去佛是燃灯古佛、现在佛是释迦牟尼、未来佛是弥勒佛以“大孝”和“大愿”德业弘传的地藏菩萨为汉传四大菩萨之一;曾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虚空藏菩萨,在众多菩萨中专主智慧、功德和财富,八大菩萨之一。其所持之宝珠、剑,即表福智二门。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是浙江省普陀山;文殊菩萨的道场是山西省五台山;普贤菩萨的道场是四川省峨眉山;地藏王菩萨的道场是江西省九华山。

大乘八宗【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法相宗(瑜伽宗、唯识宗)】【禅宗】【三论宗(法性宗)】【密宗】【律宗】六根本烦恼五戒就是对恶业的。菩萨修这六个科目,忍辱对治嗔恚,精进对治懈怠,禅定对治散乱,般若对治愚痴。五戒十善业以八万四千法门为调伏众生的法药

世界悉檀:即运用世间凡夫的思考方式、感觉、观念等解说佛法的知见,使一般世俗人也能随顺修行,比如说持五戒十善可以往生善道,造五逆十恶便下堕三涂等。为人悉檀:即依据众生各别的根机和能力,因材施教,令其生起善根,而逐渐的悟入佛法正知见。对治悉檀:即针对众生的烦恼、应病设药,如对治贪欲修不净观,对治瞋恚修慈心观,对治愚痴修因缘观,对治昏散修数息观,对治我执修界分别观,对治业障修念佛观。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