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教程_第1页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教程_第2页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教程_第3页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教程_第4页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教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教程

2004年08月制1第一章

现代主义的奠基:卡夫卡

第一节

表现主义文学概述一、表现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表现主义文学产生于20世纪初,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影响较大,成就也较为突出的一个流派。表现主义文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开创了西方文学新的发展阶段。仅以创作特征而言,西方现代主义忧郁、神秘的特点,在象征主义身上已有了明显表现,那么,它们怪诞、诡异的特色,则要到表现主义出现以后,才越来越引人注目,形成了西方现当代文学“向内转”、“深层化”特色,他的原创性、开拓性,被后来的各种现代主义流派继承发展。如超现实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新小说等。2第一节

表现主义文学概述表现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901年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是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1911年德国《暴风》杂志刊登希勒尔的一篇文章,首次借用这个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文学家。1914年以后为文学评论界普遍承认与采用。二、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反对再现,注重表现。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表现主义者认为,文学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与再现,而是主观的自我表现。他们把直觉看作是认识世界的惟一方法,强调表现人们的主观世界。卡夫卡的《地洞》就是作家通过作品倾诉内心恐惧不安的代表作。3二、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2.突破表象,直接表现本质。表现主义认为客观外在现象不可相信,人生无真实可言,真实的惟有“自我’,“本质”即自己的灵魂。作家只有从主观自我的出发,才可以演绎出万事万物来。埃德施米特说:“现实性必须由我们创造出来”,另一个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作家库恩菲尔德也说:“一切现实都是错误的,心灵着迷才能显现真理”。他们还强调“世界形象都在我们自身”,主观幻想乃是“事物的更深一层的形象,事物的纯粹真实”。认为只要开掘自己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挖掘那些隐秘的直觉和潜意识,就能产生出艺术作品来。开掘愈深,作品的成就愈大,就能成为“灵魂的戏剧“,甚至能展示人类的永恒品质和终极真理。埃德施米特在他的表现主义宣言——(创作中的表现主义)中还宣称:艺术家首先应该去经历一切,然后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体验的结果产生一种激情,这种激情经久不衰,并无限扩张,包容一切。艺术家就是要以这种激情来表现事物的幻象。所谓幻象,就是事物的更深一层形象,亦即事物纯粹的真实。如果是表现房子,那就要舍弃房子的形似,使其本质显露出来。4二、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3.表现抽象的本质和理念精神。表现主义认为,他们所要表现的“本质”,并非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或内部联系,而只是作家的主

观感受、意念、体验。它是一种直觉的东西,要接近它,不需要依赖一般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程序。因此,逻辑和语法往往是不必要的。由于直接表现本质和传达主观感觉的需要,表现主义作品往往失去常规,极度的夸张,形象的变形,大段的内心独白,即所谓“原始语”,是他们惯用的艺术手段;在戏剧中,则常常出现乖张和疯子一般的动作,莫名其妙的对话,以及梦呓和号叫等等。5二、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4.在社会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上,表现主义不重视个体的特征,而注重表现全人类的普遍本质。表现主义作品常常涉及重大题材,反映与人类命运攸关的事件,如战争、和平、劳动、自由、异化、孤独以及人的各种境遇等等。写人,则总是一般的人,往往不描写人物的姓名、年龄、处境、出身等。卡夫卡作品的主人公最常见的名字是K,它实际上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哈森克列弗剧本《人类》的登场人物是:凶手、人头、醉汉、青年、少女、父、母、客人等,有名字的只有亚历山大一人。6二、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5.寓言故事与变形手法。在艺术表现方式上,表现主义对具象不感兴趣,而侧重表现抽象的情感、体验、异化以及境遇等。其主题的表层结构内涵比较多的是寓言故事:如一个人一觉醒来变成一只大甲虫(卡夫卡<变形记));一个人费尽心血百般努力,最终还是不能进入想进的城堡(卡夫卡《城堡》),一个人无辜被审判、处死(卡夫卡{审判}),一位真诚的艺术家为了延续自己的艺术生命,竟不得不采用毁灭自己的手段——绝食(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等,这些表面上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实则是严肃深刻的现代寓言,其思想内涵始终是一个正直的作家在现代社会普遍的异化中所感受到的孤独和苦闷,是揭示社会和人生非理性的现代启示录。7

第二节

卡夫卡和《城堡》

一、生平与创作

二、《城堡》分析

内容介绍。《城堡》与卡夫卡其他作品一样,人物、故事、主题都深奥难懂,作为一部表现主义作品,卡夫卡无意在此叙述一个娓娓动听的大团圆式的故事,而是想透过作品的表层结构表达深刻的主题意蕴。

思想成就。西方学术界关于《城堡》主题内涵的三种理解:第一,犹太人长期漂泊而寻找精神家园。第二,人类寻找上帝。第三人类追寻真理和人生目的。此三种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更是当代西方知识分子对人与荒诞境遇关系的真实反映。8第二节

卡夫卡和《城堡》《城堡》所表现的是人在世界上荒诞感、孤独感、绝望感这一存在主义哲学命题。K并不是战斗的英雄,而是一位“非英雄”。他的目的不过是想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成为城堡的恭服良民。小说副线中有一个独立的故事——鞋匠一家的悲剧,给了我们对主题思想理解的又一启示,阿玛丽娅一家的悲剧命运也体现了弱者中遵循了狼群的生活逻辑:一只狼负了伤,流了血,转眼间就会被狼群撕得粉碎,吃个干净。9第二节

卡夫卡和《城堡》卡夫卡是一位严肃的作家,他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用寓意、象征、变形、自白、反讽等手法来表现“自我”,表现现代西方人道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受。他的全部作品通过具体刻画“人”如何变成“非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始终贯穿着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即普通人与现代贷本主义环境间的深刻矛盾和专制极权统治对人在精神上构成的威胁,这就是我们理解的城堡的主题思想。

10第二节

卡夫卡和《城堡》艺术贡献。卡夫卡是现代小说艺术的辛勤探索者和实践者,他善于通过奇特的构思勾勒出夸张而又真实的画面,他把现实与非现实,合理与悖理,常人与非人并列在一起,从而赋予作品相当丰富复杂的内涵,使作品主题具有多重性、矛盾性,切合了现代读者复杂的阅读要求,使他们对世界,人生获得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为以后的现代派作家所学习、仿效并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说,卡夫卡又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也是现代小说艺术的奠基者。1.

独特的叙述角度与叙述手法。小说是叙事艺术,传统的现实主义往往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而卡夫卡叙述手法的特点,是将叙述者与主人公合二为一。11第二节

卡夫卡和《城堡》2.象征寓意的意象构筑。卡夫卡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一个现代寓言。他喜欢用寓言的方式来剖析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异化,人生的孤独绝望、荒诞、非理性。这里的象征寓意还可具体分为整体象征、情节象征、细节象征等。3.精确、细致、严密的语言风格。《城堡》作为卡夫卡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品,表现了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造诣。整个小说像日常生活用语,简单而生动;又像法律用语,严密而精确,娓娓道来,无一赘疣。尽管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荒诞的,但卡夫卡对事物过程的描述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冷静而细致。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逻辑严谨,推理缜密,无懈可击,使读者难以摆脱作者的叙述逻辑。12作业1.

为什么说卡夫卡是时代的先知?2.

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色是什么?3.

为什么说《城堡》是一部有多重解释的作品?13第二章

意识流文学第一节

意识流文学概述

一、意识流文学的发展状境况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法、美等国文坛上,—批作家不约而同地将创作视角由面向客观世界转向人内心的主观世界,并采用悖逆于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现常人视线不及的精神领域。读者在这类创作中不再借助文字的形象性功能进入到清晰、有序的故事“大观园”,而是在一种自由流动的意识导引下,通过依附于语言的表达来经历人类主观生命的世界。人们称这类创作为文学意识流。14“意识流”一词本为心理学术语。1884年美国实证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发表《论内省心理学所忽视的几个问题》一文,论述了意识活动流动不止的特点,首次使用了“意识流”一词。文中写道:“意识从来也不表现为被分割成碎块。诸如‘链条’或‘系列’这类表达方式无法描绘意识的本来面貌,意识里面没有任何可以连结在一起的东西4/*/——它在流动着,因此用‘河流’或,‘流水’作比喻来形容意识比什么都自然。因此我们以后谈到意识的时候,就让我们把它称作‘思想流’,‘意识流’,‘主观生命之流’”。15

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这一概念及其内涵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文学家,并被他们借用、借鉴,从而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从而导致“意识流”文学的产生。实际上,詹姆斯的心理学理论并非意识流文学产生的惟一诱因。与其他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产生的因由相同,它也是在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在新的经济结构体系中,人对自我重新定位后被开掘出的—片文学新领地。16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流行开来的西方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又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国哲学家柏格森非理性主义强调直觉是认识世界本体的唯一根据。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即“意识的绵延”。只有它才是宇宙运转的惟一动力,客观万物无非其外在表现形式而已。因此,靠理性分析永远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获得实在的知识,才能认识世界和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在他看来,潜意识应该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作家必须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甚至潜意识领域中去,把握理性不能提供的东西;打破传统的时间观念,按照“心理时间”结构作品。另一位深刻影响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意识流文学的理论家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对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充分肯定无疑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思想张目。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关于潜意识和无意识的理论,意在反拨“人是理性动物”的传统观念。认为潜意识乃至无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动机出自人的本能冲动;人的本能冲动经常受到社会规范及理性良知的束缚,使人充满矛盾。17第一节

意识流文学概述19世纪末,法国作家埃杜阿·杜雅尔丹(1861~1949)发表了小说《被砍倒的月桂树》。该作因始终运用“内心独白”艺术手法,被后人视为意识流文学的先声。进入20世纪后,意识流文学家们将意识流创作方法加以完备化并使之走向成熟。至20年代前后,意识流文学进入兴盛时期。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是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其代表作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实践了作者“主观真实论”的艺术观,是“单纯型”意识流文学的范本。这部作品为意识流文学打下了发展的基础。18第一节

意识流文学概述英国著名小说家、批评家维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她在对一些意识流小说家的创作进行总结、借鉴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意识流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对它进行理论阐发伍尔芙小说不注重表现事件、人物之间的关系,而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现上,讲究环境和景物描写的印象效果。她的文笔富于音乐性,并运用音乐上的“曲式学”结构作品,给读者以美感。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乔伊斯的作品始终未离开都柏林人和他们的生活。19第一节

意识流文学概述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意识流文学的又一杰出代表。《喧哗与骚动》的故事背景是杰弗逊镇。它描写和表现了一个曾经显赫、如今已走向没落的家族——康普生家族后代的生活及精神世界。福克纳采用“复合式”意识流的表现手法,通过不同性格、不同遭际、不同品质的人物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的意识流动来叙述同一个故事的始末,造成了一种意识复合流动的效果。其中虽有部分重复,却毫无雷同之感,原因在于作者描写的重心不在凯蒂母女堕落的故事本身,而是该事件在不同人的内心产生的影响及其导致的心灵变化。故事化为三个人物意识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读者引入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20第一节

意识流文学概述小说未按时序展开叙述,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参与创造,把事件的全过程拼装完整,这说明表面颠倒混乱的时序下发生的故事有着内在的秩序。作品的叙述角度是由内向外的,叙述者头脑思绪的不断变化成为作品内容延展的主线。文中跳跃变幻的思绪不用清晰的文字作交待,而是采用诸如变换字体、口气、称谓等手段,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1938~),美国当代享有盛名的女作家,意识流小说在美国的又一代表人物。欧茨的文学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60年代创作出版的长篇小说《童年》、《战粟的陨落》(1964)、《人间乐园》(1967)等作品,基本是现实主义方法为主的。从70年代开始,欧茨逐步把较多的注意力放到了注重心理描写,注重对潜意识的挖掘。有人说她后来是“心理现实主义”的作家,但大都把她归入意识流小说的范畴21

二、意识流文学的基本特征

首先,在表现对象方面,意识流文学脱离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描写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规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在意识流作家看来,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仅仅反映了外在的现实和表面的真实,而这个外部世界并不真实,真正的真实只存在于人的内心主观世界。因此,作家应把创作重心放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描绘上,写出人内在的真实。从这一文学观念出发,意识流作家把创作视点由“外”转向“内”,小说中的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不再是一种描写方法,不再附着于小说情节之上成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手段,而是作为具有独立意义的表现对象出现在作品中。22二、意识流文学的基本特征其次,意识流文学不按照客观现实时空顺序或事件发展过程结构作品,而根据意识活动的逻辑、按照意识的流程安排小说的段落篇幅的先后次序,从而使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相交融。人物意识渗透于作品的各个画面中;起到了内在关联作品结构的作用。福克纳说:“我可以像上帝一样,把这些人调来调去,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我抛开时间的限制,随意调度书中的人物,结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效果极好。”23如小说第一章《1928年4月7日》“即班吉的部分”的一段:‘

我们顺着栅栏,走到花园的栅栏旁,我们的影子落在栅栏上,在栅栏上,我的影子比勒斯特的高。我们来到缺口那儿,从那里钻了过去。

“等一等。”勒斯特说。‘你又挂在钉子上了。你就不能好好的钻过去不让衣服挂在钉子上吗。”

凯蒂把我的衣服从钉子上解下来,我们钻了过去。凯蒂说,毛莱舅舅关照了,不要让任何人看见我们,咱们还是猫着腰吧。猫腰呀,班吉。像这样,懂吗。我们猫下了腰,穿过花园,花儿括着我们,沙沙直响。地绷绷硬。我们又从栅栏上翻过去,几口猪在那儿嗅着闻着,发出了哼哼声。凯蒂说,我猜它们准是在伤心,因为它们的一个伙伴今儿个给宰了。地绷绷硬,是给翻掘过的,有一大块一天块疙瘩。

24把手插在兜里,凯蒂说。不然会冻坏了。快过圣诞节了。你不想让你的乎冻坏吧,,是吗。“外面太冷了。”威尔许说。“你不要出去了吧。”

(威尔许是康普生家的黑小厮,迪尔西的大儿子。前后有三个黑小厮服侍过班吉。1905年前是威尔许,1905年以后是迪尔西的小儿子T·P·威尔许,“当前”即1928年则是迪尔西的外孙勒斯特。福克纳在小说中用不同的黑小厮来标明不同的时序。)25二、意识流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三,意识流文学在创作上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感官印象”等手法,扩大了文学的心理描写领域,并把对人类精神心理活动的文学表现水平大大提高一步。关于内心独白,意识流小说的发轫者,法国作家杜雅尔丹曾概括为“具有近乎诗的领域的性质。是人物内心深处的、再接近无意识地带的思想。是屏弃逻辑关系的、未加分化的状态。是在没有听者的情况下,在沉默中进行的语言。是用还原为统一语法的最小限制的直感性文章表现的、给予人于再现思想于心中浮动的原本状态的印象的独白。26二、意识流文学的基本特征传统文学创作中的心理描写方法之一即有内心独白。早自莎士比亚戏剧就成功地采用过内心独白的方法,后来列·托尔斯泰、福楼拜等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也可看到用零乱的词语和不完整的句式表现人物内在世界真实状态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内心独白”一词诞生于大仲马的创作中,但他作为传统文学心理描写方法,与意识流的“内心独白”有着明显的差异。前者反映的是人物自觉的意识,受着理性意识的控制,因而它叙述的是连贯的意识。而意识流文学的“内心独白”则用具有自由感和无间断的形式叙述自由的无间断感的下意识。意识流作家将以无间断和自由为其主要特征的下意识内容广泛引入小说创作,内心独白形式上的上述特征恰好适合意识流作家的需要。正因此,他们才在众多现有与潜在的叙述形式中选择了它。首次广泛、成功地使用内心独白的范例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27二、意识流文学的基本特征他们从里希台地上谨慎地走下阶梯,助产士们,她们下到倾斜

的海难上,伸成八字形的脚松弛地陷入淤塞的沙子里。像我,像阿尔吉农一样,朝我们强大的母亲走下来。头一个沉重地甩动着助产士的袋子,另一个的伞伸到了海滩上。获得了特许,出来痛痛快快地玩一天。弗洛伦丝·麦克凯布夫人,已故帕特克·麦克凯布的遗孀,布莱德街上,深深地哀悼他。她那些姐妹中的一个把我尖叫着拖进生活。从虚无中创造。她袋于里都有些什么?一次堕胎的产物,连同蜿蜒的脐带一起塞在红色的绒布里,连接着过去的一切带子,一切肉体的纠缠扭结的电线。那就是为什么和尚是神秘的。你要像神一样吗?瞧瞧你的肚脐吧。喂,我是肯西。请接伊甸园A001。

28

三、意识流文学的基本评价

意识流小说打破了长期以来文学主要以客观世界中人的活动为内容的框架,把人类的精神意识活动作为描写对象,并视之为文学表现的最高真实。这种崭新的创作思想表明人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对“自我”的进一步关注。它把人类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却一直受到忽视的精神世界作为表现对象,挖掘出人所固有的理性与非理性思维、言语状态与言语前的意识状态,并以独有的方法再现出来。这是从新的角度对人自身及其所处社会环境进一步认识的反映。它给读者提供了观察世畀的新视角和新的透视方法。同时,还提倡了一种新的审美态度,即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意识活动所表现的情感和心灵意向的总体把握进行审美观照。因为意识流小说摆脱了情节框架的限制,为读者提供了再创造的广阔空间,所以极大地解放了读者的审美意识29

三、意识流文学的基本评价

意识流手法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扩大了文学的心理描写空间,丰富与深化了文学的表现力,对意识流以外的各种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文学创作技巧之一。虽然意识流文学创作盛期只有不足20年的时间,但它作为创作方法中合理的成分已有机地融如其他其他各种流派的文学创作中,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应该看到的是,由于意识流文学过于偏激地反对现实生活在小说中的再现,将主观世界置于超越一切的地位,势必不可能客观具体、完整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实;加之作家们过分追求形式和技巧,从而使作品晦涩难懂,甚至使文学阅读变成密码破译,大大削弱作品的审美效果。30第二节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一、生平与创作二、《尤利西斯》分析

结构上的模仿,人物的反差对应,意识流技巧的纯熟以及语言的丰富奇特,是尤利酉斯》一书的突出写作特点。第一,小说在结构上模仿了荷马史诗《奥德赛》。像荷马史诗一样,小说也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共3章,大体相当于《奥德赛》的前4章,主要写斯蒂芬从早晨至中午在都柏林海边古塔中的生活,在附近一所学校的活动以及在海滩上的散步。第二部分共分12章,大体相当于〈奥德赛〉的5至12章,主要写布鲁姆从清晨至午夜时分的活动和经历,以及穿插其中的斯蒂芬的活动。31二、《尤利西斯》分析第三部分共3章,大体相当于《奥德赛》的13至24章,写布鲁姆邀请斯蒂芬一起回到家中的情景,以及莫莉在朦胧状态中的万千思绪。乔伊斯模仿荷马史诗《奥德赛》,为的是充分利用神话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以便更深刻地揭示现代社会。第二,《尤利西斯》在人物上和《奥德赛》有对应关系。《尤利西斯》一书的书名“尤利西斯”(Ulysses)就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主人公尤利西斯的名字。“Ulysses”是拉丁文,即希腊神话的英雄俄底修斯(Odysses)。“Odysses’被译作《奥德修记》,亦译作《奥德赛》。32二、《尤利西斯》分析但乔伊斯所描写的斯蒂芬却是一个逃避竞争、精神空虚、对一切都抱着虚无主义态度的人。乔伊斯之所以用极大的反差来塑造与《奥德赛》中的尤利西斯、珀尼洛普、特莱默克斯相对应的布鲁姆、莫莉与斯蒂芬,就是为了让读者从反差中认识到,现代西方文明中已没有了古代文明中的英雄和英雄业绩,没有了令人向往的忠贞爱情和伦理道德,没有了坚定不拔的毅力和务实精神。代之而起的是庸俗猥

琐,孱弱无能,家庭破碎,道德衰徽,思想空虚,行为动摇。乔伊斯反差式的对应手法正体现了他的思想的深刻性。33二、《尤利西斯》分析第三,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进行了意识流技巧的广泛实验,他经常用内心独自、倒序、时空混淆等手法来描写不断流动着的意识状态,有时用联想、幻觉或者梦境来揭示奔腾流泻的潜意识。如第四章中叙述布鲁姆起床外出买腰子的情形:

腰子在柳叶纹盘子里冒出一滴滴血来——最后一个。他站在邻家那个姑娘身边,靠着柜。她也要买吗?看着手里的纸条念着要买的席西。都裂开了——洗东西的碱。一磅半丹尼腊肠。他的眼光停留在她丰满有力的臀部上。他名叫伍兹。不知他是干什么的。妻子有些老气了。新的血,不许有人追随。34二、《尤利西斯》分析第四,丰富的典故,高度省略的短句,长段无标点以及多文体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语言特点。词汇、典故的丰富,书的最后部分近40页无标点的奇特行文使作者有故意卖弄之嫌,使读者似跌入五里雾中。但这些特点毕竟是与众不同,使入耳目一新,况且都起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如高度省略的短句适宜于描述人物的潜意识流动,长段无标点,使人物的意识流动不受任何限制,汉有任何停顿,完全是自由驰骋。35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

第一节

存在主义文学发展概述

一、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学习存在主义文学应首先了解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思想萌芽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丹麦神学家、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存在主义哲学是在对传统哲学思想的反叛以及接受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之中孕育而生的。存在主义哲学一出世就把探讨人的问题放在了首要地位。36一、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克尔凯郭尔在其哲学著作《恐惧的概念》(1844)年中奠定了基督教存在主义思想体系。19世纪克尔凯郭尔是在同黑格尔(1770~1831)理性主义哲学相抗衡的过程中从宗教的非理性的角度来确立自己的哲学思想的。克尔凯郭尔从彻底的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立场上反对黑格尔以推崇理性为核心的一整套思想体系,他以宗教为前提,以个人的生活的主观体验为基点来论证个性原则和宗教信仰,强调个体的极端重要性和个体的选择。“孤独个体”是克尔凯郭尔哲学的核心范畴,这个“孤独个体”带有精神性、个体性和非理性的特点,对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影响很大。

37一、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1)“在在先于本质”。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2)“自由选择”。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3)“世界是荒诞的”。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38一、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从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到萨特等哲学家关于人的存在理论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悲观主义的情绪,并具有很强的非理性的特点,但是这只是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个方面。我们应透过这些看到当克尔凯郭尔谈到“孤独个体”时,他还强调了个人生活道路的自我选择性;海德格尔提出“人为死而在”的至理名言时也说明了人在世间的有限性,从而引起人们的思考在有限的生命中怎样生活才更有价值。在萨特的哲学中,世界是荒诞的思想非常浓厚,但他

强调人是自由的,应超越荒诞的现实,通过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本质。这种与现实相抗争、不断进取的精神,悲观中透着乐观,绝望中存在着希望的思想都直接影响着存在主义文学。39一、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具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扫荡了西方人的一切价值观念,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满目创痍、惨绝人寰的荒诞世界。这使得西方社会在信仰、价值官念上发生了严重的危机、思想理论出现了真空状态。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具有浓郁哲学色彩的存在主义文学的出现使西方人找到了一艘解救自己的存在主义方舟。存在主义告诫世人,上帝死后,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独的,谁也不能代替他拯救他。同时,存在主义又给人传递着一种信息,那就是“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人应超越荒诞外界,反抗荒诞,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从而创造自己的本质。这种哲理思想使西方人看到了希望,并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40一、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存在主义文学不是一个思想理论体系严密,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统一的文学思潮,虽然存在主义作家在探讨人类生存条件和生存状态的问题上有交汇的地方,但是他们在思想和艺术手法运用的侧重点上是不同的。萨特的哲学实质上是关于自由的哲学,因而在萨特创作的文学中存在与本质、荒诞世界与自由选择是中心内容。加缪的基本哲学思想是荒诞与反抗,而荒诞是他思想的核心,反抗是在荒诞基础上的发展;加缪的这种哲学思想在其许多作品中得到很好的反映。而西蒙娜·德·波伏娃的思想则与萨特相同。她的作品总是把人存在的意义、人生的选择、与他人的关系等存在主义哲理思想同现实生括结合起来,描写人在生存过程中的困惑、追求和希望。

41二、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

鲜明的哲理性和寓意思辫性

作为哲人,萨特、加缪和波伏娃等作家善于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生存状态进行哲理性的深层透视,而非用诗人的细腻情感来感受这一切。他们的文学作品着重影响的是读者与观众的理智,而非着重影响他们的感情。在阅读和观看萨特等人的文学艺术作品时,我们所经历的不是动人的艺术感染,而是紧张的哲学思考,不进行这样的思考就很难理解他们作品的真谛。鲜明的哲理性和寓意思辨性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显著特征。42二、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2.主观感受真实性原则存在主义文学的真实性严格区别于现实主义文学的真实性。由于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观色彩和非理性特点,这就为萨特等人的文学艺术作品在认识现实、感受社会生活时打下深深的烙印。主观感受真实性原则成为存在主义文学的又一特征。3.极限境遇与自由选择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在荒诞中存在,然后通过自由选择去创造自己的本质。所谓存在,在萨特的戏剧中就是“境遇”或“环境”,遇到生存的危机,他或苦闷、消沉,或进取、抗争,他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最后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危机。43

三、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评价

存在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及时地反映了西方人的存在危机以及寻求生存出路的愿望,切合了他们现实的需要,引起了许多人在思想上的共鸣,使得这一文学思潮能够在西方深入人心、风摩一时。存在主义文学表明存在主义者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人的价值进行了重新肯定,并努力探求在荒诞的境遇里人如何保持尊严与本质等问题,这是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在20世纪的继承与发展,是一种新的人道主义。44

三、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评价

存在主义文学在艺术上继承了传统文学的优秀品质,同时也看自己的创新和对文学艺术独独到见解。存在主义文学兼融传统写实与现代写意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于一体,形成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由于存在主义文学在欧洲文学史的地位决定了它对其他文学流派必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但这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的思想内容上,而不是在形式上,譬如:法国荒诞派戏剧等。存在主义文学以观念文学而著称,这也为我们提供了用文学艺术的形式表达深刻哲理思想的典型范例。45加缪生平《局外人》加缪的《局外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性格独特、内涵丰富、值得反复研究的人物形象。小职员莫尔索是加缪反映“荒诞”的第一典型形象。莫尔索的荒诞主要表现在他对现实的一切都是冷漠的,很少主动去感觉人生,对外界具有一种盲目的超脱感、麻木感。他对母亲的去世、女友的爱情,对升迁加薪、社会道德、法律制度,甚至对自己被判刑的结果等一切都是冷漠的、不屑一顾的。在他的眼里社会的一切秩序都是毫无意义的、荒诞可悲的。莫尔索体现了加缪的荒诞哲理思想。《局外人》这个题目的含义实际上是指人与周围环境完全脱节、人对自己的生存感到陌生。《局外人》被用来比喻人生活在一个与他漠不相关的世界里,世界视他为局外人,他视世界为局外人,从而产生了荒诞感。46《局外人》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家表现了“荒诞世界”中的“荒诞的人”的典型—莫尔索的形象。加缪用“局外人”界定莫尔索这个人物,却并不妨碍读者从各个方面去分析他。莫尔索是“局外人”还是“局内人”,历来评价不一,这里不妨从两方面的展开思考。首先,莫尔索是个超脱的人,他是职员,有自己的住处,有社交活动、与女人往来等等。从表面上来看,他选择了寻常人的生活方式,但骨子里他并不认可寻常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他不愿像这个社会的多数人那样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该哭的时候哭,该笑的时候笑,该害怕的时候害怕,他只听命于自己的内心,他的内心深处驱动他的力量正如加缪的《局外人》美国版的序言中所说的:“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著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47从莫尔索在狱中和神父的谈话中,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莫尔索这个不相信上帝的人不仅认识到自己人生的意义,而且对它非常有把握。因为他是一个认识到世界是荒诞的怀疑主义者,他不适应荒诞的社会生活,不愿意扮演社会所规定于他的角色。莫尔索的悲剧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不能容忍像他这样一个“局外人”的结果。正如彼得?鲁尔谈到莫尔索悲剧原因时所说的“正因为他是一个陌生人,一个局外人,一个其生活方式看来对现存秩序是一种无声威胁的人。”(彼得?鲁尔《加缪与萨特的争论》)莫尔索最终走向了死亡,彻底地变成了一个局外人。他只能以死来结束荒诞。48其次,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理解莫尔索这个人物为什么总是徘徊在局外。众所周知,社会存在首先要求人们适应,适者生存。而莫尔索的生活态度使他和社会这个庞然大物总是显得格格不入,无法适应。因此,社会只能把莫尔索这样的不适者甩出去。也就是说,这个社会并没有为莫尔索这样的人准备适宜的位置,既然他无法正常地扮演社会规定他的角色,他就只能被社会淘汰出局。对社会而言,莫尔索是一个局外人。在社会强大的秩序面前,莫尔索并不企图改变什么,而是生活在自己的主观意念中,把世界变成自己。通过对自身存在状态的选择,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意义。这种自愿的自我孤立使莫尔索不能像多数人那样正常地活着,因而对社会而言,他只能是个局外人,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通常是能够面对与社会对立的状态,进而战胜自身对此所存在的障碍。49如果前面分析强调的是莫尔索这一人物在强大的社会面前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尽管他对此保持着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最终也免不了被吞噬的结局,那么,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社会在人这个既成事实面前的软弱无力。杀死莫尔索依据的是法律,但法律不能随杀死一个人,它依据的是莫尔索杀死那个阿拉伯人的事实,而这一事实只能由莫尔索亲手创下。因此,没有这一事实,便没有任何东西奈何得了他,即使他不为母亲的死哭泣、难过,即使他把女人仅当成某种物体,即使他对神圣的事情表示漠然。人可以在这种特定的情形之下高大起来,这也是存在主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因素:无论社会呈现的状态怎样强大,实施惩罚的只能是人自己。人有自己选择生存态度的权利。50《局外人》的艺术特色首先,为了表现人对现实的“局个人”态度,作者使用了对照的手法。小说采用了三重对照。第一重是人物的态度与人物境遇的对照。存在主义文学家总喜欢为他的人物设置一个能对人物发生影响的特定性情景,然后再集中笔力表现人物在规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奔丧、结婚和判刑这三件事,是加缪为他的人物设置的规定情景。对于母亲的死亡和安葬,莫尔索是冷漠的;对于爱情和婚姻,莫尔索是无所谓的;对监禁,审判和死亡,莫尔索是消极超脱的。在这里,人物的主观态度同人物的客观遭遇如此的反常,如此的不协调,从客观境遇上讲,莫尔索是局内人,而且是主要当事人,从主观态度上看,他却是个局外人,于是态度与境遇就形成了强烈对照。51《局外人》的艺术特色第二重是人物间不同态度的对照。作者在主人公身边安排门莱兹、玛丽和辩护律师这三个人物,用他们对于事件的积极态度来同莫尔索的冷漠态度相对照,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门莱兹是母亲生前的好友,对于朋友的死,他的悲痛是深沉和由衷的;玛丽是莫尔索的女友,她对爱情是真挚和热烈的,辩护律师对待莫尔索的案子,对于莫尔索的命运和生命,反而比莫尔索自己更加关切。同他们相比,莫尔索俨然是一个局外人。第三重是人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反应的对照。莫尔索在奔丧和恋爱上,更多的是生理上的感觉,而缺乏应有的正常的心理。他的心理活动仅仅是生理要求的条件反射,这样,他就不是社会的人,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局外人”。52其次,小说富有哲理色彩。作品中,莫尔索在狱中和神父的辩论是最精彩的部分。他们之间唇枪舌剑,围绕人生一些根本问题展开辩论。莫尔索把存在主义的自由观、本位观表达得非常清楚,作者让莫尔索以“胜利”而告终,以昭示存在主义思想的正确。再次,小说中运用的语言极其简单明了,甚至到了单调、枯燥的地步。这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人物和思想意境所需要的,例如莫尔索对人生几件大事所表现的态度是漠然的,他的话也是单调而枯燥的。当玛丽问他“愿不愿意和我结婚”时,他以干巴巴的话无可无不可地回答说“怎么样都行”。玛丽说“结婚是件大事”,他却回答说“不”。在描写莫尔索被审讯时,作者用一种使读者感到枯燥干涩的语言来表现莫尔索的心境。几次写到讨厌的“大苍蝇”。作者用简单明晰的语言表现莫尔索生活的场景,表现生活的单调乏味,从而烘托出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孤独感、陌生感。53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部存在主义作品,《局外人》的情节和人物描写采用了许多现实在主义手法。小说人物形象比较完整,作品时间顺序没有颠倒,情节也比较完整。54《鼠疫》分析小说描写的是一个虚构的鼠疫流行的故事,但涉及的都是有关道义、政治、哲学等重大问题。其中的人物、情节、内容都具有象征意义:以鼠疫象征法西斯势力对各国的侵略,以鼠疫流行的奥兰城象征受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法国,以市民们的抗鼠斗争象征法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以里厄医生的自我牺牲行为象征法国抵抗战士的斗争精神。凡此种种,表明小说显示的是二次大战中法国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历程,是作者摆脱《局外人》中的悲观主义绝望心情后,思想上的一次飞跃。作为抗灾斗争的代表,里厄医生是一位舍己救人的人道主义者,是也向恶势力斗争的为拯救人类命运做出贡献的英雄。55当然,小说的背景还是作者心目中的“荒诞的世界”,但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积极地、自由地选择,而不是无所作为,还可以以自己的行为去感化他人,以使正义最终战胜邪恶,将“荒谬的世界”变成光明的世界,这正是加缪作品中的积极进步因素。从悲观主义、虚无主义过渡到人道主义,这就是小说《局外人》到《鼠疫》的转折。其间,第一人称的独白为第三人称的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对话所取代,一种孤独的反抗态度变为共同奋斗的集体激情所战胜。加缪认为,人们既然承认世界、命运和神的“永远的不公正”,那么人们能做的就是赋予没有任何意义的世界以一种意义,面对这不公正行事的命运创造一点公正。于是作者笔下的人物不再是冷漠无情的局外人、旁观者,而是一些有着清醒意识的抗争者、奋斗者。这样,有了一种价值的介入,加缪的思想也就随着对人类本性认识的变化面发展,并在1951年写成的《反抗者》中找到了自己的哲学公式:“我反抗故我存在。”56第四章

“新小说”第一节、新小说文学概述

一、新小说派文学的发展状况

“新小说”是20世纪50年代中叶出现在法国文坛的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它是继存在主义之后,在法国当代文学中出现的又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就“新小说”这个名词而言,它出现在1958年。当时法国的《精神》杂杂志把一些在“子夜”出版社出书的小说家划归为一派,并为他们出了专刊。因为他们的文艺观和写作方法迥然不同于巴尔扎克,这样,,50年代中期出现在文坛上的一些具有新倾向的的小说家的创作,被冠以“新小说”的名称,当时被公认为属于“新小说”派的作家有:阿兰·罗伯—戈里耶、娜塔莉娅·萨洛特、米歇尔·布托尔、克洛德·西蒙、克洛德·奥利尔、罗贝尔·潘热、让·里加尔杜以及玛格丽特·杜拉丝等等。57一、新小说派文学的发展状况依据新小说的发展状况,学者们将新小说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受冷遇的时期”。从时间上看,新小说的创作方法实验,其实在本世纪初就开始了。此后,一大批具有“新小说”派倾向的作家,在新小说形成气候之前,也已经开始向传统的小说观念挑战,写出了一些具有小说实验性质的作品。但是,这些刚刚出现的作品却受到了社会舆论与读者的冷遇。

从20世纪50年代中叶起,新小说作家开始大量登上文坛,从此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新小说“走运时期”。在理论上,1956年萨洛特发表了她的著名论文《怀疑的时代》。它被是“新小说”派的宣言。罗伯—戈里耶在1956年和1958年也发表了《未来小说之路》、《自然、人道主义、悲剧》等论文,更加明确地阐述了新小说派的文艺规点。58一、新小说派文学的发展状况罗伯—戈里耶是“新小说”派文学公认的领袖,他在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娜塔莉娅·萨洛特作为最早创作新小说的作家之一,同时是新小说派文学的主要理论家。克洛德·西蒙是新小说文学流派的另一位重要作家。西蒙的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分三个时期。早期作品有《作弊者》(1945)《钢丝绳》(1947)、《格利佛》(1952)、《春天的加冕》(1954)。真正使他奠定新小说派作家地位的是他中期的创作,即他在五六十年代发表的几部作品之后。此时的代表作品有《风》(1957)、《草》(1958)、《佛兰德公路》(1960)、《豪华旅馆》(1962)、《历史》(1967)、《法萨卢斯战役》《1969》等。59一、新小说派文学的发展状况米歇尔·布托尔也是新小说派的一位重要作家和理论家。布托尔是一个勇于探索并提供了各种“新样品”的文学实验家。这是一位少年成名,以才华著称于法国文坛的重要人物。由于他对既定的传统的习惯不大在乎,所以他不但在艺术上不遵从传统的规范,在平时也不修边幅,不愿受任何陈规陋习的约束。由于他的技巧层出不穷,所以他获得了“百科全书式的技巧”这样的的美称。

除了上述四位主要作家外,还有许多作家五六十年代发表了大量“新小说”作品。其中克洛德·奥利埃的作品有《导演》(1959)、《罗朗的失败》(1967)等;让·里卡尔杜的作品有《夺取君士坦丁》(1965)、《新小说理论》(1967)等;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柞品有《琴声如诉》等。601.新小说关心的是人和人在世界中的处境2、新小说追求的是完全的主观性。3、新小说强调创新性和探索性,反对艺术形式上的保守和僵化。描写方式。新小说的描写方式是与传统的小说有着明显区别的。传统的小说强调按照生活固有的样子去描写生活和表现情感,所以在写作方式上,注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作品情感与现实基础的联系,因此,写作过程是一种伴随着思想理性、道德理性和情感理性的创作过程。但在新小说作家这里,写作不过是人的视觉或者是人的潜意识运做的“记录”“照相”过程而已所以,在新小说作品中,“注重写物”取代了写人。作品中不再注重那种传统文学中对人物和行动的精心描绘。二、新小说派文学的基本特征

61二、新小说派文学的基本特征时空观。新小说作家在作品中表现了新的时空观。传统的小说注重时间和空间的有序性,这是与以往社会的有序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但在现代社会里,由于从人出发看世界的视角的转换,导致着新小说作家时空观的变化。在新小说中,心理时间取代了物理时间。时间按顺序直线发展变成了现实、过去、未来、此时、彼时相互交织的心理发展过程。心理空间取代了物理空间、空间范畴无限扩大和任意重叠。因此,在新小说中,既没有一个正常的空间,也不再有按顺序直线发展的时间。同时,这种空间与时间又常常交织、杂糅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心理时空网络。对此,布托尔在谈到他的小说时就说过,它们“不仅是一座空间的迷宫,也是一座时间的迷宫”。62二、新小说派文学的基本特征作品形态。由于描写方式和时空观的转换,新小说呈现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小说的作品形态。"新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区别之一是,传统小说总有开头、高潮和结局,“新小说”则没头没尾,当中写上一段,然后再回溯到过去,又跳到将来,时间的次序被颠倒、被打死。此外,新小说家们常常采用“迷宫式的结构”和“绘画法”。所谓“迷宫式的结构”就是在一部作哦中多次采用时间重复、空间重复、地点重复、物件重复、景物重复的方法,将作品的结构安派得错综复杂,像迷宫一样。所谓“绘画法”就是指在创作时,作者像画家进行拼贴画创作一样,打乱时空顺序,让各种各样不同时间和空间里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同时散乱地出现在读者的面前,形成具有立体感和色彩斑斓的效果。63正是由于上述多方面的彻底变化,导致了新小说只是一种“写作”活动。因此,它既不在写作前确定什么写作目的,也不在作品中提出任何意义和价值判断。他们力求以此来探索新的小说领域。创造新的小说表现手法和语言,描绘出原样现实事物背后存在的所谓“真实”的本质世界。这样。在他们的眼中,作家的惟一职责就是文学,而不再是文学以外的东西。在这种写作活动冲,新小说家们也不再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小说创作的主要目的,因此,新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其实就是人形状的“物”,是“反人物”,人的活动表现的是人的一种自发的、下意识的行为。做为一种写作活动,在新小说中,故事也是解体。正因为如此,新小说又被称为“反小说”、“实验小说”和“先锋小说”等等。64

三、新小说派文学的基本评价

自新小说出现以来,关于新小说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很长段时间里,读者和评论界对这些作品的看法褒贬不一,评论各异。不同的看法大约有以下几种:有的认为新小说是对19世纪中叶以来一直在小说界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方法的挑战,它的出现为摆脱法国20世纪初以来的小说危机带来了新的希望,是现代小说艺术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的认为它们并没有任何新颖之处,不过是为了标新立异而已;还有的人把它看作是对50年代法国和欧洲流行的存在主义文学的反动有的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流行的法国的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认为罗伯—戈里耶等人的作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代出现,是超现实主义从诗歌扩大到小说领域的结果等等。

65三、新小说派文学的基本评价我们认为,从积极意义上说,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这一文学的出现和发展,适应了20世纪西方社会人们的心理需求。可以说新小说派文学的出现,与欧美其他现代派文学一样,是同当代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分不开的。两次世界大战不仅毁坏了物质成就,同时也造成了对传统的价值标准、精神信仰和对人自身认识方式的解体。50年代中期,法国的经济虽然开始复苏,但在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中间,不满现实,渴望从传统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的心理日趋强烈。这其实是当代西方人对传统社会结构失望,渴望更人道社会出现的心理反映。新小说派作家的文学探索,本质上体现了这一时期西方历史文化的基本精神需求,因而具有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66三、新小说派文学的基本评价其次,新小说文学的出现,更新了小说艺术观念,拓宽了20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小说艺术表现领域。随着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小说如何适应20世纪新的社会现实和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特领域,是一个极为重大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新小说的出现也适应了艺术发展的新的要求。新小说刚刚问世时,尽管被人们认为是“古怪”的、“荒诞”的和类似”精神病发作”,但是,在发展中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到了60年代,其影响迅速波及欧美乃至世界其他各国。他们所主张的反对19世纪以来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小说的僵化模式等艺术思想,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肯定。新小说派文学的艺术实践,在许多方面也为今天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营养。67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小说文学毕竟是一次新的文学实验。它在小说观念、基本主张、写作手法以及艺术形式等多方面,还有很多非科学的成分在内。他们反对小说表达作者的任何思想感情、政治立场、道德观念,主张“纯客观”地运用非人格化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言,即用摄像机似的语言描述客观事物,其实是割断了小说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他们反对传统的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主要目的,强调人物只不过是表现某种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的临时工具。因此,他们的小说中人物不但没有特征、性格,有时连姓名也没有,是纯粹的“非性格”和“非人物”。这种对小说传统重要因素的消解,还需再评价。新小说结构特殊,形态怪异,形象破碎。加之每部作品均冲破了原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语言缺乏逻辑性,破坏了小说艺术的可读性,成了难以卒读的“天书”。凡此种种,都是新小说文学的弊端。68四、罗伯-格里耶生平与创作1、《嫉妒》

《嫉妒》是法国评论界公认的罗伯——格里耶的代表作。当初,此书出版后,评论界目瞪口呆者有之,读者中愤而毁书者有之。而今天,在此书的原出版社——法国午夜出版社的陈列架上,《嫉妒》已是作者所有作品当中拥有外文译本最多的一本。

嫉妒作为人类感情的一种,许多中外文学大师早巳作过淋漓尽致的描写,而罗伯—格里耶却另有一功,他的写法颇为奇特。罗伯—格里耶在创作实践中对其作品的结构与形式的注重远远超过了作品内容的本身,《嫉妒》也反映了这一特征。这部作品反传统小说艺术手法虽然新奇,却同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去甚远,尤其对把阅读小说仅仅作为看故事消遣的读者来说更是如此。69四、罗伯-格里耶生平与创作在新小说的理论建树方面,罗柏-格里耶也卓有成效。1963年出版了他的文艺评论集《走向新小说》,其中《未来小说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义与悲剧》这两篇文章,被认为是法国新小说派的理论纲领。在《未来小说的道路中》,作者一开头就借用娜塔丽·萨洛特的一句话作为自己论述的核心命题:“小说被贬为次要的艺术只是因为它固守过时的技巧。”他接着说道,小说艺术正在衰落,20世纪业已过了大半,今天唯一流行的仍然还是巴尔扎克的小说观念,这便是世界文坛的现状。为此,他主张舍弃传统,从小说观念和小说技巧方面努力革新与开拓。作者提出的这些观点,在当时就引起激烈的争论,整个评论界几乎异口同声的反对,许多怀有善意的读者也纷纷提出异议,即使是知交也都有所保留,认为罗伯-格里耶的理论行之过远,操之过急。70四、罗伯-格里耶生平与创作两年后他又撰写《自然、人道主义与悲剧》一文,据理力争,进一步阐明了他的艺术观点。作者首先针对“世界,是人”这种传统观念,提出了人与物分离的新见解,确认一部“非人的”小说存在的价值标准。其次,他认为,悲剧应该力图拯救人与物之间的分离,并赋予这距离以一种新的价值。再次,在小说的艺术手法上,罗伯-格里耶孜孜不倦即反对传统的镜子说,也反对“物我交流”或“物我中心”说,他主张在描写物件时,必须毅然决然在站在物之外,或站在它的对立面,既不能把它们变成自己,也不能把某种品质加诸于它们,而应表现它的外部存在及其独立性。他的这些观点显然富有争鸣性质。71四、罗伯-格里耶生平与创作不满于小说技巧的“过时”,反对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观念,是“新小说”派作家的共同的出发点。但罗伯-格里耶的“物本主义”是他的独特主张。针对那种将物质世界人格化的、“泛人的”、“万物一源”的人本主义,他认为“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诞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事物就是事物,人只不过是人”。因此,创造新的文学,就是要反对那种在传统小说中统治一切的人本主义。从这一立场出发,罗伯-格里耶在写作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以往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中心人物不见了,作品从头至尾是对景物的冷静、细致、反复以至繁琐的描写。作者通过笔下人物冷静客观地观察,不加任何评价、不带丝毫感情色彩地将这些感受传达给读者,引导读者自己去联想,去发挥。小说的情节降到了极其次要的地位。72而且作者故意打乱时空顺序,使故事情节愈发变得模糊不清。小说的陈述方式很像乐曲“无穷动”,往往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他的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尽量保持一种冷漠的笔调,正如他所声称的那样,摒弃任何“人格化”的描写,特别着意“清除”“以人为中心的比喻”。总之,罗伯-格里耶的独特艺术风格不仅开了新小说的先河,他本人也被后人称为新小说的“加尔文”,成为法国文学史上闪亮的明星。73第五章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一词最早是德国文艺批评家弗朗茨·罗于1925年提出的,他在一部当年出版的论绘画的专著《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当代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中首先使用这个名词。他在表述魔幻现实的含义时说,“魔幻”一词,“是为了指出神秘并不是经过表现后才来到世界上的,而是活动着并隐藏在其中。”意思是说,事物的神秘性是客观存在的,魔幻现实主义就是用“魔幻”对神秘进行揭露。后来,这部著作被西班牙《西方》杂志译成西班牙文,于是“魔幻现实主义”一词进入了西班牙语文学艺术领域。

74第一节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概述在拉丁美洲文学界,第一个引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个术语的是委内瑞拉著名作家阿图罗·乌斯拉尔·彼特里,他在《委内瑞拉文学与人》(1948)一文中说:“在故事情节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并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东西,就是人们对现实生声中的神秘的看法。对现实抑或是富有诗意的猜测,抑或是富有诗意的否定,在没有找到更确切的表达之前,姑且可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此后,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又从小说创作的角度,进一步对魔幻现实主义作了理论阐述,他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是用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夸张的手法,对现实生活进行“特殊表现”,把现实变成一种“神奇现实”。75第一节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概述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于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从而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因此,人们把这种手法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76第一节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概述作为一种文学现象,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于拉丁美洲,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和时代原因的。首先,拉丁美洲曾长期处于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之下,饱受殖民主义者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其次,魔幻现实主义之所以在拉丁美洲形成,还和其深厚而复杂的民族文化传统有着密切联系。另外,魔幻现实主义又是在欧洲文学、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众多流派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一般认为,委内瑞拉的乌斯拉尔·彼特里、危地马拉的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古巴的阿莱霍·卡彭铁尔、墨西哥的胡安·鲁尔福、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等,这些作家对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77第一节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概述1、阿图罗·乌斯拉尔·彼特里(1906)是委内瑞拉极负盛名的作家,也是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他的艺术风格神秘深奥,变化多姿,充满着深厚的哲学内涵。他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巴拉巴斯和他的故事》(1928)、《三十个人和他们的影子》(1949)、《雨和其他的故事》(1968)。另有四部长篇小说:《带颜色的长矛》、《黄金国的道路》、《命运的迷宫》、《死者的职业》。他于1948年第一个把“魔幻现实主义”这个术语引入拉丁美洲文坛。同时,他出色的短篇小说创作,被许多魔幻现实主义的后起作家奉为学习的楷模。早在1928年,他发表的著名的短篇小说《雨》,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最早的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从而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先河。78第一节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概述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是危地马拉杰出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世界知名的民主战士。《总统先生》《玉米人》是阿斯图里亚斯的代表作品。从40年代到70年代,除了以上作品外,阿斯图里亚斯还出版了长篇小说《旋风》(1950)、《绿衣主教》(1954)、《死者的眼睛》(1955)三部曲,短篇小说集《危地马拉的周末》(1956)以及小说《珠光宝气的人》(1961)、《混血女人》(1963)、《丽达·萨尔的镜子》(1967)、《马拉德龙》(1969)、《多洛雷斯的星期五》(1972)等等。阿斯图里亚斯在196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79第一节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概述阿莱霍·卡彭铁尔(1904—1980)是古巴当代著名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之一。彭铁尔对于魔幻现实主义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神奇现实”这一著名理论。他在《这个世界的王国》的序言中全面阐明了“神奇现实”的理论含义。他认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决不能和神话志怪或幻想故事相提并论。魔幻现实主义的的本质在于“神奇”加“现实”。它的立足点是拉丁美洲的现实,“神奇”只是外在的形式,是手法。就是说,要用神奇的手法来表现拉丁美洲的黑暗现实。

卡彭铁尔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埃古·扬巴·奥》(1933)、《消逝的脚步》(1953)、《追踪》(1956)、《启蒙的世纪》(1962)、《方法的根源》(1972)等等。80第一节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概述胡安·鲁尔福(1918~1986)是当代墨西哥著名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这是一位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广泛影响的作家,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他在1955年发表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奠莫》,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件划时代大事,它宣告了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正式形成。这部作品无论从内容上和艺术手法上说,都典型地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所以特征,是魔幻现实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另外,魔幻现实主义作家还有阿根廷的胡利奥·柯塔萨尔(1914--1984)、智利的何塞·多诺索(1924一)、墨西哥的卡洛斯·富恩斯特(1928)、秘鲁的加尔加斯·略萨(1936)等人,他们的创作也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81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生活。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与传统现实主义定义中的“现实”,有着根本的区别。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所表现的是一种拉丁美洲充满这饿光怪陆离、虚幻恍惚的现实,也就是卡彭铁尔所说的“神奇现实”。在这种现实中,生死不辨,人鬼不分,幻觉和真实相混,神话和现实并存。比如,在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小说《佩德罗·帕拉莫》第二,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实”。这里,最根本的核心是“真实”二字,所有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都以此作为基本立足点。不管作品采用什么样的“魔幻”、“神奇”手段,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反映和揭露拉丁美洲黑暗如磐的现实。比如《佩德罗·帕拉莫》82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三,“魔幻”表现手法的成功运用。魔幻现实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表现手法的“魔幻”性,这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又一显著特征。

首先,这种“魔幻”性带有浓厚的拉丁美洲本土色彩。所谓本土色彩,是指拉丁美洲土著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神灵崇拜以及他们对生与死、梦幻与现实等问题的看法,都是这种“魔幻”的源泉。比如在委内瑞拉作家彼特里的小说《雨》

其次,这种“魔幻”性还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诸多表现手法的影响。由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受教育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对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西方现代主义手法,采取兼收并蓄的积极态度,并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83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象征。象征手法是象征主义乃至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魔幻现实主义使用得最多、得得心应手的表现方法。比如《百年孤独》中写马孔多的居民们在失眠病毒蔓延之后都失眠了,不久又患上了健忘症,连日常的生活用品的名字都忘了;于是只好在每件物品上贴上标签,注明名称、用途等。这个情节的象征寓意是耐人寻味的,它在告诫拉丁美洲人民,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正在被人遗忘,这是何等危险啊!而且,这个经历了许多沧桑变化的马孔多小镇,不正是—百多年来孤独而又多灾多难的拉丁美洲大陆的象征吗!

84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荒诞。

荒诞手法是贯穿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重要表现手法。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中,为了展现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主要也是借用这种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荒诞手法。比如〈百年孤独〉中描写霍·阿卡蒂奥被枪杀后他流出的血从门下溢出的情景:“穿过客厅,爬上街沿,顺着土耳其人大街奔驰,往右—拐,然后朝左一拐,径直踅向布恩蒂亚的房子。在关着的房门下面挤了进去,绕过客厅,贴着墙壁(免得弄脏地毯),在饭厅的食桌旁边画了条曲线,沿着秋诲棠长廊婉蜒行进”。又如《佩德罗·帕拉莫》中所虚构的魍魉世界科马拉村以及鬼魂胡安寻父的经历,以及《家长的没落》中描述帝国主义势力对拉丁美洲国家奇特的抢掠方式,都充满着荒诞不经、不可理喻色彩,从中不难看到西方现代主义荒

诞手法的深刻影响。

85意识流手法。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在叙事中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流动和时空倒错的手法,也明显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比如《佩德罗·帕拉莫》中经常采用随意插笔、打乱时空顺序的写法。在描写佩德罗年轻时和苏珊娜恋爱的情节中,前面是佩德罗的一段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随着他的意识流动,展现了他和苏珊娜在一起的种种甜蜜生活场景。紧接着是他母亲和他的对话:“我说,快从厕所里给我出来,小子。”“好,妈妈,我这就出来。”这种梦幻和现实的时空交错,在其他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也是随处可见的。86

三、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评价

第一,魔幻现实主义作为产生于当代拉丁美洲的一种文学现象,无疑是属于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和西方其他文学相同的共性。当20世纪西方先进地区的文学纷纷冲破传统现实主义所谓客观准确描摹现实的樊篱,转而从个人主观内省的角度,发现并且表现了从未有过的、全新的现实时,也就给包括拉丁美洲在内的众多后进地区作家做了一个极具号召力的示范。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几经艰辛所寻找到的拉丁美洲“神奇现实”,正是通过他们独特的视角、深彻的感悟发现并且表现出来的“新的真实”。这里有着最不可思议的超现实神话奇迹,同时又有着对现实生活最精确具体刻画。这真正是从拉丁美洲土著人眼里看见、头脑中理解和口中表述出来的“真实”,是一种类似于“原型神话”的“真实”。87

第二,魔幻现实主义又存在着有别于西方其他文学的个性即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拉丁美洲“新的真实”的事质上。什么是“新的真实”的本质呢?荣获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尔克斯在颁奖仪式上,作了题为《拉丁美洲的孤独》的长篇演说。他激烈地指出,“孤独”就是拉丁美洲的代名词。童思是说,拉丁美洲之所以“孤独”,是因为她落后、封闭、迷信、愚昧和僵化。“孤独”已经渗入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精神,成为阻碍民族上进、国家发展的心理负担。这就是拉丁美洲“神奇现实”的内在含义。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发掘“神奇现实”的目的,显然是要借此揭示当代拉丁美洲的民族孤独感和心理弱点以及她在西方先进文明的参照下所显示出的巨大差距,从而警醒人们进行自身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反思,进而使拉丁美洲走向团结和进步。这一点,是值得所有发展中民族和国家注意的。

88

第三,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崛起,究其深层原因,归根结底是丁美洲人民新的觉醒的表现,是一种民族自醒和反思的开始。马尔克斯在那篇著名的演说词中说道:“面对压迫、掠夺知歧视,我们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任何洪水、猛兽、瘟疫、饥懂、动乱,甚至数百年的战争,都不能削弱生命战胜死亡的优势。”他充满信心地预言,孤独的拉丁美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生的、团结的、朝气蓬勃的理想拉丁美洲一定会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这种信念像一条无形的精神线索,始终贯穿于每一个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中,因此,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总体基调是乐观、积极、蓬勃向上的。正因为这些因素,才使得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在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的社会条件下,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文学成就。

89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

一、生平与创作

二、《百年孤独》分析

《百年孤独》《1967》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巨著。小说出版以后受到了空前热烈的欢迎,目前已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印数超过一千万册以上。

内容介绍。思想成就。《百年孤独》通过对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以及马孔多小镇的兴衰消亡过程的描写,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大陆的历史演变和现实生活,揭示了拉丁美洲惺民深层的文化和心理特征,指出了孤独落后所带来的严重危害,表达了作者对于拉丁美洲民族命运的深沉思考和热情关注。90百年孤独》的内容异常丰富、复杂而深广,具有着很高的思想认识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百年孤独》以小镇马孔多所经历的创建、繁荣、沦落和消亡的百年沧桑,影射和浓缩了哥伦比亚自19世纪初到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马孔多原来是一片未开垦的沼泽地,初创时期也不过20来户人家,河水清澈,河岸上盖着土房。“这块天地还是新开辟的,许多东西都叫不出名字,不得不用手指指点点。”这里封闭、落后,人们生活十分安宁、恬静。这是16世纪以前哥伦比亚土著生活的写照。然而随着西班牙殖民者的闯入,他们用剑与火加上十字架征服了拉丁美洲,继而大批移民涌人这块大陆。哥伦比亚从社会结构、思想信仰到风尚习俗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哥伦比亚历史上第一次重大转折。小说中有关吉卜赛人来到马孔多,乌苏娜发现与外界的通道以及引来第一批移民的描写,就是这段史实的再现。

91其次,小说在对布恩蒂亚家族众多人物形象的刻画中,着力表现了他们身上共同具有的特征,这就是马孔多人的孤独感。这种孤独的恶习在布思蒂亚家族中代代相传,周而复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