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人教部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_第1页
课件:人教部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_第2页
课件:人教部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_第3页
课件:人教部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_第4页
课件:人教部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基础认知】

任务驱动: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那么,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如何发展演变并影响中国社会的呢?一、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1.起源:地位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地点_________、长江流域、珠江流域、_____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_____南北特点①多元起源;②中原_______率先成为核心;③向四周辐射,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形成黄河流域辽河天山华夏族2.奠基:时间春秋战国时期表现①内迁的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和_____认同②孔子对西周_________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③战国时期出现“_________”的局面,_________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文化礼乐文明百家争鸣学术思想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秦汉至明清1.儒学成为主流:(1)背景: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2)标志:_______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汉武帝2.主流思想的演变:时期概况魏晋时期①出现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②_____盛行隋唐时期①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②_____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宋元时期①理学形成,_____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②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_________,但也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③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玄学佛学朱熹理论思维时期概况明清之际①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②黄宗羲、顾炎武、_______等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_________康雍乾时期①君主专制高度发展,_______愈演愈烈②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王夫之经世致用文字狱三、中华文化新的发展——近代以来1.历程:2.影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时间主流思想鸦片战争后___________,救亡图存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追求_____与民主五四运动后传播___________向西方学习科学马克思主义【素养迁移·核心探究】探究中华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情境一】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中写道:“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思维交互1】“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指的是什么?这一“气象”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提示:百家争鸣。影响:学术思想大放异彩,为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情境二】观察下图【思维交互2】图片反映了中华文化发展中的什么现象?出现于什么时间?有何影响?(历史解释、时空观念)提示:现象:儒、佛、道交汇融通。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影响: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推动了理学的形成。【情境三】“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传习录》【思维交互3】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其时代价值如何?(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提示:观点:人是世界的主体,人所生活的世界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时代价值:修补了理学僵化所造成的问题,推动了儒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史论生成】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阶段时间地位、特征产生形成春秋战国(1)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荀子的改进,体系更加完善,但未受到统治者重视(2)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包含民本思想遭受打击秦朝“焚书坑儒”,遭受沉重打击确立正统西汉(1)汉武帝时代,实行以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为核心的文化体制改革,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家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2)趋向官方化阶段时间地位、特征走向成熟宋明(1)儒学从道教、佛教中汲取有益内容,理学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物(2)由程朱理学发展到陆王心学,完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自我批判明清之际(1)出现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2)批判理学,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性【深化点拨】儒学发展的认识:(1)思想内容随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决定思想意识的变化;(3)思想的变化与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扶植是不可分割的。知识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任务驱动·基础认知】任务驱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那么,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和内涵是什么呢?一、以人为本1.内容:周公提出“_________”思想,建立礼乐制度孔子提倡“仁”,主张“_________”,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_____秩序敬天保民仁者爱人伦理2.政治伦理——民本思想:(1)先秦思想家及主张:(请正确连线)(2)影响:_______(填写正确序号)①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②后世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学说,但付诸了实践③民本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④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①③④二、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主要人物及主张: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春秋时期①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②老子的哲学思想凸显人的存在,追求_________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天人合一2.影响:(1)以朴素的_______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2)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_________的关系。唯物观和谐发展三、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1.核心主张:(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2)儒家学说的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主要体现:人物主张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_____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_______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__________________张载范仲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四、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1.主要思想:(1)兴起:西周初年,统治者主张“明德”“_____”。(2)发展:(请正确连线)(3)《_____》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敬德礼记2.影响:(1)推动了_________时期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2)对历史上德才兼备、_________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以德为先五、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体现:(1)《_____》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_____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3)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意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_________。周易孟子精神境界六、和而不同1.概况:思想家主张太史伯“_________,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孟子①将“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视其为_____中应有的美德②提出“_______”“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思想和实生物人性和为贵2.影响: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和”的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素养迁移·核心探究】探究一先秦儒家民本思想

【情境一】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思维交互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试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提示:重点:重民;仁政;富民。原因:①政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纷争,各国统治者为争夺霸主地位寻求治国理念,为民本思想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②经济方面,随着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③思想上,针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儒家深化和发展了前人的民本思想。【情境二】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思维交互2】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是什么?(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提示:内涵:善待百姓,巩固根本;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君民相互依存。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探究二“天人合一”和“天下为公”的思想

【情境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关注人的生命和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自律。对政权的迎合也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同时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去追求和谐社会的建立。【思维交互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有何特点?“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提示:特点:注重人的价值和自我修养;政治实践性强;追求和谐。影响: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系统、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发展的关系。【情境二】《礼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通“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思维交互2】中华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怎样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提示: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各得其所;各尽其用;社会安定。【史论生成】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倡导、施行的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1.基本含义:(1)重民爱民。民众、庶黎在国家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国之根本,本固方能邦宁,治理国家要以人民为主导。(2)利民富民。统治者只有采取有利于民生的措施,使人民生活富裕而安居乐业,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安宁。(3)忧民恤民。执政者要考虑人民的忧与乐。与民同乐,与民同忧,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与响应。2.现实价值:(1)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为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文化渊源。(2)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历史依据。(3)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为建设清廉俭朴、务实担当的干部队伍提供了历史“龟镜”。【深化点拨】“民本”就是“以民为本”,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维护好这个根本,国家才能昌盛富强稳固。民本思想对于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知识点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任务驱动·基础认知】任务驱动:中华大地,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和观念。那么,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历史价值呢?1.特点:本土性起源与发展于中华大地_______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_______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凝聚性是中华民族共同_________的体现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_______顽强多样性包容性文化特质生命力2.价值:(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_________。(2)中华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_________。(3)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_________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4)中华文化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_________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精神动力行为方式团结统一治国理政【素养迁移·核心探究】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情境】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思维交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提示: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民族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丰富民族精神;为国家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史论生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1.传统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

现代化唯有通过民族化的形式才能实现,传统文化也只有经过现代化的洗礼方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只能从中华民族的传统出发,在尊重和肯定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寻现代化可行之路。事实上,传统文化中的丰厚思想遗产,比如以德治国、民惟邦本、和而不同、重德重教、天下为公、革故鼎新等,正在经过创新转型成为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文化资源,成为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2.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纽带:

中华传统文化在历久弥新中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获取自尊和坚定自信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大价值共识,也是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国家统一、维系民族团结、寻求价值和谐的终极文化基因。3.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可以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中,我们既要保持民族文化底色,守住民族精神阵地,又要参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传统文化所关注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所追求的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为解决当代人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困惑提供智慧。【深化点拨】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与精神之源,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治国理政价值理念、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具有重要意义。1.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时,必说雅言。这表明 (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

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解析】选D。从孔子的语言使用情况来看,在平常的时候说鲁国的语言,在诵读经典和执礼的时候用雅言,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语言虽有异,但天下一家,因此本题选择D。A错误,材料只体现出孔子一个人的态度;B错误,孔子平常的时候都用鲁国语言;C错误,这时候周天子的权威已不复存在。2.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 (

)A.都被当时统治者极力尊崇

B.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

D.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解析】选B。无论是先秦时孔子的“仁”和“克己复礼”,还是汉代董仲舒的“大一统”和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都体现了对于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的愿望,B符合题意。A错误,先秦时孔子的儒学思想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更没有被尊崇;C错误,孔子的儒学思想中并没有“君权神授”,这是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后新增加的内容;D错误,孔子时代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所以不能说融合。3.西周文、武等先王注重“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春秋时期,孔子则从个体的人格修养出发,提出“修己以安人”“泛爱众而亲仁”,这反映了 (

)A.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

B.个人道德修养的共同主张

C.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重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解析】选D。根据材料西周文王和武王在施政时注重“德”,孔子注重提升个人修养以达到“修己以安人”“泛爱众而亲仁”,可见他们都重视和谐的社会关系,D正确;从材料无法看出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排除A;周文王、周武王所提的“德”非个人道德修养,排除B;仁政思想是孟子所提,排除C。4.(2020·山东等级考)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解析】选D。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二人都涉及“义”的问题,是讲上下之间、君臣之间要讲求礼、义等,实质是要维护等级秩序,为统治阶级服务,D正确;中央集权政治是在秦朝才建立的,材料涉及的是战国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A;材料主要意思是君臣上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等之间的关系,不是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排除B;材料中“礼义”涉及的范围并不仅限于统治阶层,排除C。5.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后半期,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D.中华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解析】选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由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A与题意无关,C只强调了继承,没有体现吸收借鉴,D表述不准确。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摘编自林存光《孔子新论》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